校企合作培养石油工程论文

2022-04-1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企合作培养石油工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结合大连海洋学校多年校企合作的经历,对职业院校如何深化校企合作、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初步的探讨。结论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是合作双方“利益共享”,最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

校企合作培养石油工程论文 篇1:

新工科背景下的汽车嵌入式人才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

摘 要:在新工科建设项目的积极推动下,结合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工程师学院深入地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在“新工科+智能汽车”学科特色支持下,开展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通过面向汽车嵌入式的校企深度产学研合作,探讨具有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级汽车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新工科 产学研合作 汽车嵌入式 汽车工程师

Discussion on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Mode of Automobile Embedded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Wang Sishan,Zhou Xiao,Xue Jianyun,Yang Yahui

Key words:new engineeri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automotive embedded, automobile engineer

1 校企合作背景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18〕17号)公布了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新工科项目“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HUAT东风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获批。本项目基于我校深厚的合作育人工程教育基础,结合当下热门并极具发展前景的智能网联技术,立足于资源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中外融合,专注工程能力强、具备国际化视野的智能网联汽车工程师人才培养,项目在汽车工程师学院实施。

汽车工程师学院的办学定位是服务汽车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开展新能源智能网联前瞻技术方向上的新工科协同育人。为推动学院开放式办学的组织管理模式创新,工程师学院将建设为由校企多方协同、中外合作参与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因此学院引入欧洲工程师教育理念及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多主体参与、产学研融合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工程师学院建设了面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前沿方向的跨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级汽车工程师人才为办学目标。

经过近六年的人才培养探索,基地平台团队建设,对外合作与社会服务,汽车工程师学院树立了“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了以东风汽车公司、法资企业、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为实习实训机构,与用人单位为一体的“汽车工程师教育联盟”,实现了“产业-专业-学业-就业-创业”的五业一体培养,形成了“政校企用”四位一体的合作办学模式。

在合作办学模式中,工程师学院与企业深入开展科研合作,解决企业实际工程技术问题,进一步密切学校与企业合作联系,为校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打下互信与合作基础,建立广泛的政校企合作伙伴群;同时,更深入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及前沿技术发展状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内容,改进授课形式,已形成智能网联汽车模块化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以科研促进教学;最后通过项目驱动的形式,为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实习实践活动提供实习岗位和企业导师,以及可实际用于教学的企业实习实践环境与科技创新平台。

在校企合作环节中,校企合作模式的良性发展得益于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共赢机制,本文以智能汽车嵌入式系统校企合作基地为例,阐述面向汽车嵌入软件人才的校企共赢产学研合作模式。

2 校企合作基础

汽车工程师学院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汽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中法双学位)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智能网联汽车)两个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前沿方向上的产业及社会人才需求,按照“新工科”建设理念和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汽车智能化、信息化、网联化等领域为切入点,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企业的经济发展相结合,引入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利用校企工程实习实训基地和平台,全面实施以“项目为主线、校企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企业深度参与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業学科复合型、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从“智能汽车嵌入式系统校企合作基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分析,汽车工程师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参照“新工科”理念对计算机、自动控制和电子信息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实现“1+1>2”的“新工科+智能汽车”专业特色。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2],在人才背景和产业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学校与多个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成立了“智能汽车嵌入式系统校企合作基地”,通过多阶段循环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向企业输送培养汽车嵌入式软件人才,同时企业也将部分生产或者研发的课题提供给高校进行技术攻关。

3 校企合作模式

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面向汽车嵌入式软件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智能汽车嵌入式系统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汽车嵌入式软件工程师1123模式”,即校企共建一个培养方向,学生参与一个综合性课程,校企二位导师,人才培养流程分为三个阶段。

如图1所示,校企合作关键点在于打造校企双赢结合点,“智能汽车嵌入式系统校企合作基地”坚持以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基础,学生为中心,吸纳对汽车嵌入式软件专业方向感兴趣的学生(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学生通过学习在校基础课程和校企共建联合课程,考核合格者,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后根据双方选择就业。

3.1 校企共建一个培养方向

随着汽车电子的飞速发展,面向汽车的嵌入式软件越来越复杂,从单一的单片机开发逐渐发展到一个面向系统工程的综合应用开发。

尤其是IEC 61508《安全相关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系统功能安全》规范颁布以来,安全成为汽车研发中的关键因素[3],功能安全在实际项目中的实施,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汽车电子基础知识的背景外,还需掌握功能安全的概念、实施、文档、编程和工具等一系列的知识。通过校企双方优势联合打造一个面向汽车嵌入式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向,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主要根据专业培养计划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同时,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分阶段实践部分学习校企联合课程。在校企联合课程教学部分企业导师发挥产业需求和资源优势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产业动态和设计工具的使用,见图2。

3.2 校企联合课程建设

校企联合课程的建立旨在减少和消除学生知识结构与企业实际需求和开发过程的差异,同时,校企联合课程也是基础课程教学的延伸[4]。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导师负责打牢学生的基础知识,企业导师负责延伸和深化基础知识的扩展和应用。如图 2所示,校企联合课程由通识课程、汽车嵌入式硬件基础、汽车嵌入式软件基础、现代汽车嵌入式软件开发模式和企业导师专题讲座等五个部分组成,课程的理论课时不超过8个学时,课程的重点主要是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实践环境的训练,注重知识点的实践运用。

课程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主要进行教程学习和视频观看,同时根据实验要求在自制实验系统(如图 3所示)上开展实验。线下主要进行企业导师专题讲座和学生问题答疑。

3.3 校企双导师制

校企双方都要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其关键是企业要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度。“双导师制”的核心本质是学生同时从学校、企业得到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双重指导[5],校企合作培养目的是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操作能力。校企导师各取所长,在育人各环节发挥不同职能。校内导师着力于专业课程辅导、校内实训教学、职业发展探索等方面,企业导师则侧重于学生的岗位能力训练、职业素养提升与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双导师制”可以向学生提供“理论学习-联合培养-实习”的校企零距离对接。

同时,在汽车嵌入式软件基于模型驱动开发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导师接触到昂贵的软件开发套件,而且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软件开发和使用经验,这些资源是校内导师所不具备的。校企双导师制扩展了学生视野构建了面向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汽车嵌入式软件人才教育资源。

3.4 人才培养流程

在“汽车嵌入式软件工程师1123模式”下,校企合作采用松耦合模式,学生整个的人才培养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论学习阶段,联合培养阶段和实习阶段。“智能汽车嵌入式系统校企合作基地” 主要面向具有汽车嵌入式软件背景的全校各个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由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计划不同,因此学生的培养模式也稍后不同。如图 4和图5所示, 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参加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方式学习校企联合课题,经过企业的考核和选拔进入实习阶段。在实习阶段,本科生经过一年的企业实习和联合毕业设计指导,通过双方选择就业。研究生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完成两年的企业实习,并完成研究生毕业设计,通过双方选择就业。

人才培养流程的亮点是校企合作采用松耦合模式,理论学习阶段和联合培养阶段由学校导师为责任主体,企业导师配合,在实习阶段由企业导师为责任主体,学校导师配合。同时,考虑学生在毕业设计的特殊性,毕业设计选题由双方共同制定,毕业论文的指导主要由学校导师完成。

4 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4.1 校企共赢机制分析

校企深度产学研合作的基石是校企共赢。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学校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人才和为企业解决科技难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向渗透企业所需求的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认同,从而实现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只是高校需要将人才输送到企业,科研成果通过企业转化成为产品,企业也需要借助高校优势的科研成果使自己始终走在科技前沿,立于竞争不败之地[6]。

4.2 校企合作学生实习评价

在现有校企合作模式下,实施双导师责任制,校企导师是学生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评价的主导因素。因此,在校企合作学生实习能力评价中,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企业的考勤与管理;(2)企业导师的评价与考核;(3)学校导师的管理与评价;(4)学校实习中期和结束考核;(5)学生个人评价。在以上五个方面的因素中,按学院制度规定相应的比例和分制,由学院实习实践管理委员会进行成绩评定。

5 结语

湖北汽車工业学院汽车工程师学院依靠“新工科+智能汽车”专业特色,在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HUAT东风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中,采用新工科建设理念,采用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复合型、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在“智能汽车嵌入式系统校企合作基地”的合作框架下,探索面向汽车嵌入软件人才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校企双方达成了人才培养流程的共识,探索更多的校企共赢点,增强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同时,在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学校也更有意愿参与企业的项目和企业人才培养与人才交流。通过双方的努力,为我校学生搭建一个优质的校企合作实习、实践和就业平台。

项目支持: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HUAT东风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8390)。

参考文献:

[1]马睿.新工科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

[2]陈星.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7.

[3]李明花.B公司ESP研发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4]李金龙.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5]程茹.教师教育伙伴合作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6]曹青林.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14.

作者:王思山 周骁 薛建云 杨亚会

校企合作培养石油工程论文 篇2:

职业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结合大连海洋学校多年校企合作的经历,对职业院校如何深化校企合作、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初步的探讨。结论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是合作双方“利益共享”,最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深度合作;利益共享;互利多赢;大连

作者简介:边陆军,男,大连海洋学校专业部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水生态养殖技术;张红,女,大连海洋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质分析。

大连海洋学校坚持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做中学、做中教”的人才培养理念,大胆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在“利益共享”的基础的上,切实开展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一、校企深度合作的意义与基础

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应该建立“共赢”的基础上,只有在利益共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才能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因此,校企深度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1]对学校而言,其意义在于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借鸡生蛋”,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实习场地、技术力量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校在实习实训设备上的投入,弥补了专业师资的不足;[2]对企业而言,其意义在于可以提前锁定人才,随时招募到可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解除用人的后顾之忧,增强市场竞争力,这对目前解决企业用人荒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3]对学生而言,其意义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就业渠道更加畅通;对社会而言,其意义在于能够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4]

二、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历程

大连海洋学校的校企合作开展的比较早,特别是水产养殖专业,但以往的合作仅停留在解决学生教学实习层面上,实习内容主要是苗种繁育生产阶段。2000年以前,大连地区主要以扇贝、虾、蟹苗种生产为主,那时,各育苗场工人好招,企业与校方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安排学生实习还要靠个人关系,而且扇贝育苗场规模较小、用人不多,又不能全用学生,所以学生实习较分散,同时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往往一个实习指导教师要管理好几个实习点,实习管理较松散。2000年以后,随着海参养殖业的兴起,海参育苗场家迅速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连市海参育苗厂有4000多家,水体近900万立方米,厂家规模也越来越大,如大连海洋学校的挂牌实习基地——大连壹桥海珍品苗业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育苗水体达到10万立方米,使育苗行业用工量大量增加。学校抓住机遇,积极行动,校领导亲自带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新动向、新需求,结合学校实际,决定把水产养殖专业作为试点,全面开始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开始尝试和企业的深度合作,由原来只为解决学生实习的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经过10年的教学实践,学校现在已创建了“两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和企业的合作也有了深入的发展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三、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

随着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校企合作必需向深度、广度发展,并且保证双方互惠互利,这样的合作才能持续长久。

(一)借助政府支持,建设教学实习实训基地

近年来,大连市政府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支持各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并每年从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奖励给校企合作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如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大连新玉璘海珍品股份有限公司就获得过市政府20万的奖励,除了资金奖励外,政府还为实习实训基地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几年来,学校先后与大连壹桥海珍品苗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新玉璘海珍品股份有限公司、大连诚信育苗场、大连棒棰岛海珍品股份有限公司、大连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公司、大连船舶工业电气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东奇(沧州)石油装备有限公司、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BAC大连有限公司、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有限公司、大连意洋经贸有限公司、大连融达海产食品有限公司、大连新中海产食品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合作,挂牌为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实习实训基地为校企开展深度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制度建设,稳定、强化与企业的合作

为使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和稳定,学校制定了《大连海洋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成立了由校长亲自负责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我们选择在行业中规模较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与之合作,发展为学校的挂牌实习基地,实行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三)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

为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依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校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使之更加贴近岗位需求,满足企业需要。

1.校领导亲自带领部分专业教师和招生就业办教师深入相关企业进行调研,掌握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办学资源,学校有针对性地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几年来,学校分别设置、恢复了船体建造与修理、观光渔业技术、船舶电气技术等专业。专业的调整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招生工作,2008年设置的船体建造与修理专业,当年就招收了85名学生。

2.学校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开发制定实施型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力争使教学内容更贴近职业岗位实际,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就业的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两段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加强学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成立了技师工作站(工程师工作站),为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固定的工作场所。几年来,学校先后聘请了大连海事大学退休的船长、辽宁远洋渔业公司的轮机长,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退休的高级工程师等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这些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被聘为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有的还担任一门专业课程,有的定期到校为学生讲课;另一方面,学校规定专业教师每两年要有半年时间到校实习实训基地参加生产实践,掌握该行业的生产新技术、新工艺,了解企业对岗位的实际需求。及时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与训练,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近年来,通过校企双方的密切合作,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打下了牢固基础。[5]

(四)改革实习管理办法,提高实习质量

以往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的管理完全由学校安排实习指导教师负责,企业不参与,指导教师管理几个实习企业学生,不能固定在某一实习场,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往往由企业人员或学生反映给教师,这样导致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滞后,或出现两层皮的现象。[6]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和企业坐下来共同商讨解决办法,最后达成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实习学生的共识,学校重新修订了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新办法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由校企双方共同评定,各占50%,企业厂长直接负责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实习结束后企业对实习学生给出鉴定,学生的实习报酬与实习成绩挂钩。实行新办法后,极大地调动了实习学生的工作热情,强化了自律意识,在实际生产劳动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技能,企业对实习学生的表现非常满意,学生实习的管理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做到了校、企、学生三方共赢。

(五)发挥技术优势,服务企业生产

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技术优势,针对企业生产实际,为企业提供生产技术支持,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在为企业创造效益、个人获得实惠的同时,也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加强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如学校海水生态养殖专业孙景伟、孙吉东老师分别在教学实习基地大连壹桥海珍品苗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大连新玉璘海珍品股份有限公司指导学生实习,同时协助企业进行扇贝和海参苗种生产。几年来,在他们的亲自指导下,企业的扇贝和海参苗种产量大幅提高,以大连壹桥海珍品苗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与学校合作以来,在孙景伟老师的指导下,扇贝商品苗产量由过去的几十亿枚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亿枚,各种规格的海参苗年产量也达到了4万多斤,校企合作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在为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还根据企业需求,不定期地为企业培训一线员工,提高了员工素质,满足了生产需要。

四、校企深度合作的思考

多年与企业合作的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要继续努力探索,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向深度、广度发展。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目标,充分发挥校企深度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今后还应加强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政府作用,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在校企合作方面,政府部门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充分调动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规范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以此保障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1.政府要制定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上保障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并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为校企合作的运行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

2.要制定完善相关政策,通过政策导向,在财政、税收、信贷、奖励政策、知识产权等方面引导和激励校企双方积极参与,让合作双方,特别是企业切实感受到实惠。

3.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把各地区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纳入当地领导的业绩考核中,同时,完善企业的用工制度,并加强监督,使企业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认清形势,提高认识,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贯彻落实“双做”教学思想,实行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积极行动,主动与政府、社会团体、行业集团取得联系,争取广泛的支持,调动企业积极性,使其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让他们体会到校企深度合作带来的实惠。或者以一定的方式把企业引进校园,学校可以某种方式入股,共同经营管理。使校企合作的双方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并搭建完善的组织结构,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共享资源、共享收益。

(三)拓宽合作领域,建立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需要学校、企业、行业组织、政府相关部门等多方参与,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7]大连市教育局已成立了由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负责人组成的行业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的运行,以保证校企合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各职业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合作模式。校企双方按照职业岗位实际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改革相互结合,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8]并且,利用双方资源,拓宽合作领域,扩展合作内涵,产学研密切结合,使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多功能化。

(四)改革考核标准,保证校企合作规范有序

学校要改革原有的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在结合适当的理论考试的同时,依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及各个行业颁布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注重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考核。聘请企业的有关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让企业真正融入到教学管理中来,而不是单单停留在学生实习管理的层面上。

可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激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鼓励他们参与企业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

(五)支持鼓励科研试验,助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在多年的校企合作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企业对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较低、经济效益好的新技术、新项目、新工艺的迫切渴求。作为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大力支持专业教师开展科研试验。为科研成果产业化创造条件,并对作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同时,也应加大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理论研究,对校企深度合作的理念、模式、制度、路径选择、运作机制、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层思考与探索,认真分析研究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制约因素,为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助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综上所述,校企深度合作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利益共享的一种先进的办学模式。作为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应该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模式,共同推动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持续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为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庆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职教论坛,2012(28):20.

[2]刘志峰.紧密型校企合作特征、类型和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23):52.

[3]王娟,齐绍琼.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发展趋势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23):64.

[4]尚观华.高职院校要通过创造足够的利益来吸引企业主动参与产学研[J].职业技术教育,2012(27):24.

[5]宁永红,凌志杰.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及应对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13):49.

[6]张祺午,孟凡华,陈衍,等.创建校—企—校师资培养新体系 吉林省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联盟[J].职业技术教育,2012(18):40.

[7]陈沛富,闫智勇,纪颖.校企合作式校企合作式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10.

[8]吴红宇,杨群祥.影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因素研究——基于910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15.

作者:边陆军 张红

校企合作培养石油工程论文 篇3:

“引企入校”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摘 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办好职业学校的必由之路,是为产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的关键因素。近年来,职业学校积极践行校企合作,广泛开展订单培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探索和实践。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创新性地与广西盛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校内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了“引企入校”的大胆尝试,组建了由学校提供场地、管理和人力资源,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市场推广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校企文化交融渗透育人,校企共同协作培养人才,校企队伍协同成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中职学校;引企入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1 前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近年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不断推进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努力做到产教融合,让学生有过硬的技术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现阶段校企合作仍然存在极大的困难。一方面学校提供的支持和服务难以契合企业的需要,受人才培养周期影响和学校办学思维限制,很多职业学校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不及时调整,难以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和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同时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对各行业的市场规律和前沿技术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在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方面不能给予企业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往往过于注重生产效率而忽略人才培养,在校企合作中对于临时到岗的学生缺乏加以培养的耐心和远见,导致校企合作进展缓慢,产教融合有名无实。

近年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各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挂牌成立了TCL班等多个冠名班。在校企合作中除了教学实习外,相关的企业文化传承、专业技术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发展等方面没能在班级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学校的校企合作急需做出新的尝试、建立新的模式,形成新的常态。2015年,学校与广西盛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校内生产车间,吸引企业投入100多万元,可广泛吸收电子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等专业学生进行生产实训。

2 开设校内车间,升级校企合作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对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是广西欽州市委、市政府重点建设的中职学校,占地425亩,有教职工485人,在校生9000多人,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办学环境和资源。广西盛和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LED外延片、LED芯片、LED灯珠、LED灯具设计制造,LED照明工程等LED相关产品研发与生产一体的高新科技企业。近些年公司发展迅速,但校企合作项目未能深入开展,公司劳动力成本高、员工职业素养较低等问题逐渐显现。

在钦州市政协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对接指导下,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2014年与盛和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方案,在盛和公司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中,通过不断的尝试,促进了校企的沟通和交流,学生的实习有序开展。但随着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实践中我们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困惑。如由于学校和公司分处两地,学生的工学交替不能有序开展,学生在实习中缺教师的指导,校企文化存在隔阂难以交融渗透,教师的发展与产业发展脱节等。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在调查我国发达地区校企合作发展现状,收集整理当前校企合作共建生产型实训车间相关文献资料。深入盛和公司调研,了解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和人才需求情况,在分析盛和LED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与盛和公司制定了“引企入校”实施方案。2015年,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与盛和公司在校内共建生产车间,校方提供场地、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企业方提供技术、产品原材料和销售,双方共同运营LED生产车间。生产车间设置有下料、装配、焊接、调试、检测、包装等80多个工位,每天可以生产LED灯管6000支。车间里设置有办公室、小教室、休息间等职能空间,机电学部主任兼任车间主任,学校电子专业教师和盛和公司生产部人员组成管理团队确保LED生产车间有序运行。生产车间的各个区域布设了独特的校企交融文化,成为了钦州市校园文化育人的示范点。

3 促进产学结合,引领技能成才

引企入校有助于实现校企合作“五个对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与盛和电子公司在校内共同建设生产车间,促进了学校电子专业与钦州地区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对接及职业岗位的对接。协调盛和公司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和方案修订,开设LED技术课程并由盛和公司技术骨干授课,促进了学校电子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电子专业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参与产品生产,完成工学交替,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学生在生产车间的焊接与检修,提升了考取维修电工、家电产品维修工等资格证书的通过率,实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生在生产车间受企业终身学习文化的熏染,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意识,企业员工回到学校培训考证,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

在市场调研和岗位工作能力要求调研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照广西盛和电子股份公司工作岗位的人才能力要求,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构建“全程实践两对接”的电子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完整的项目操作中通过各个岗位的实践行动积累工作经验完成全程实践。通过教学实践与工作岗位对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实现“两对接”。

以开放型实训基地为载体,学校与盛和电子公司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硬件资源,降低学校实训建设的投入,提升技能实训的实践性。推行“全程实践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在上岗前得到系统的培训,充分了解每个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在工作岗位上能体验体现职业精神。通过实践培训,电子专业学生的焊接技术水平和电路分析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近年的技能比赛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

4 互助管理研发,强化师资队伍

引企入校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七个共同”。把车间设在学校,校企双方共同研究运营车间,有效促进了校企双方的交流接洽。学校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成立盛和班,校企双方共同研究电子专业方向设置,共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LED技术课程,共同开发焊接实训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培训团队,共同建设校内生产车间,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在共同的目标下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广西盛和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科技上市企业,公司生产的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全国,畅销欧美、东南亚、澳大利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拥有众多博士、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专注LED照明技术的研发。学校教师深入盛和公司调研,到公司学习企业文化,到各个部门开展跟岗实习有助于拓宽教师知识面。选派专业教师到公司进行生产操作岗位实践,切实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标准意识。

教师参加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管理,参与LED前沿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让年轻教师得到技术升级,让经验丰富的教师得到知識更新。通过校内生产车间的运营实践,学校电子专业打造了一支既能规范进行电子产品生产企业运营管理,又能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师队伍。

5 创新合作模式,健全运行机制

引企入校有利于落实校企合作“三个连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与盛和公司共同建设校内生产车间,共同培养了一批批技术技能型人才,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优化了公司员工队伍结构。全面落实了校企合作要求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连接,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连接,学习与就业连接,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等多方的共长共赢。在生产车间的运营管理中,学校依托地方产业办好专业,引进社会资金和技术,创建适应现代高新产业需求的以生产性实训车间为载体的“引企入校”校企深度合作模式。让企业参与到人才的培养目标设定与培养实践中来,使教学完全贴合生产,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较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和岗位的需求。

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原则以协议形式建立契约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利,确保双方友好、持久的合作关系。校企双方定期召开例会商讨重要事项,双方协同发展形成一支实力强劲的产学研团队。在共建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双方定期开展企业选派员工到学校培训提高,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共同组织行业专家开展专题研讨、技术论坛、成果展示、合作洽谈等活动。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以电子专业建设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为学校其他15个专业的校企合作开展有示范和指导作用,全校学生9000多人都可以从中受益。同时也辐射到钦州市内其他职业学校,对其引企入校起到促动作用,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为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为加强组织管理、协调指导,保证引企入校模式的正常运行,确保教学功能和生产功能的充分发挥,学校需要建立符合校企合作新常态的管理制度。例如《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生产性实训规程》、《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企业教育学生管理办法》、《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不断完善管理机制,让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资产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有了制度保障。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与广西盛和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校内生产车间的建成,打开了学校“引企入校”的大门。校企双方围绕构建“盛和班”进行校企全方位合作,建立培养适应专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实践,校内“生产车间”正逐步向“生产性实训基地”转变,“引企入校”正逐渐向“引企入教”进化,校企合作项目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迈上了新的台阶。

“引起入校”所构建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实现了对学生成长在核心价值层面的突破,即不仅着眼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更注重行动力和执行力的全面提升。新模式在专业建设层面不仅适应了专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契合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市场需求、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葛竹兴,张龙,杭瑞友. “双岗双职一体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

[2]冯永谦,郭永森.引企入校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合作双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12):106-107.

[3]倪祥明,曹明顺,肇芬.校企合作之“引企入校”模式探索与实践[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4]朱有明.职业教育引企入校问题探析[J].石油教育,2013,(4):97-101.

作者:沈文晓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低碳环保园林景观设计论文下一篇:红色电影音乐的传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