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网络建设分析论文

2022-04-25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德育网络建设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优化高校德育网络环境,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作。高校德育师资队伍作为工作主体,应不断优化创新工作路径,从加强德育主体队伍建设,建立管理特色型德育网站;挖掘深层规律,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借助新媒体实现德育内容传播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把工作落实到位,使德育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德育网络建设分析论文 篇1:

浅谈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0-5042-3376

摘  要:自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部高度重视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并相继出台了诸多关于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也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将网络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阵地,进而打造出许多具有服务性、知识性、思想性与趣味性的思政教育网络。该文对当前中国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浅要的探讨,以此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了解思政教育网络建设的主要流程,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够帮助高校更加高效地开展思政教育网络建设工作。

关键词:思政教育  网络建设  问题  策略

On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I Rongshe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0022  China)

近年來,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积极开拓网络阵地,从而打造出许多特色鲜明的思政教育网站或网页。对于思政教育类的网站,人们又将其称之为红色网站或德育网站,究其原因在于这类网站能够方便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加高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精神等思想政治文化宣传,进而使广大受众能够通过访问这些网站来培养自身的思想观念,牢固自身的政治观点,并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从而使其真正成为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栋梁之材。为此,对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进行探讨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  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现如今,中国已经正式迈入了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也愈发依赖于互联网。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摇篮,更需要利用互联网来加强思政教育宣传工作,这也就需要其打造属于自己的思政教育网站,确保网络主阵地能够充斥着正确、健康、积极的政治思想,进而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其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材,这也是高校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思政教育文化宣传工作的最终目标。目前,我国教育部对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建设工作愈发重视,关于高校思政教育相关课题也引发更多人的关注,一些高校网站已经逐步显现出其积极的作用,不过还有一些高校在思政教育网络建设中所取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高校思政教育网站长期处于分割、独立、分散的状态

就目前来看,虽然高校思政教育网站遍地开花,但这些高校所打造的思政教育网站却并未进行广泛的联合。所谓的联合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分布于不同地域的高校所打造的思政教育网站联合。由于我国并未对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建设进行一个宏观性、全国性的规划,而且各个高校在地域上的分散,使得这些高校所打造的思政教育网站长期处于相互分割、独立、分散的局面,网站与网站之间不具备链接通道,而且缺乏区域性、系统性的链接,对于跨区域、跨系统性的链接则更少。据相关调查表明,仍旧有将近三成的高校思政教育网站难以链接至其他高校的思政教育网站。另一方面是同一高校需要确保所建立的思政教育网站能够联合起来,这些网站有些隶属宣传委,有些属于学工部,还有一些则是由学校系部所设计,或是共表团委会设计的思政教育网站,而这也造成高校的思政教育网站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1.2 不同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建设水平差异明显

就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网络建设过程中,因其自身建设水平的差异,使其建立的思政教育网站差距非常明显,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一些高校所建立的思政教育网站颇具特色,而且页面设计也比较规范,网站布局合理且美观,但还有一些高校建立的网站在布局上并不合理,或是字体较小,或是缺少图片,网站内容显得过于单调,进而造成网站的吸引力较差;第二,部分高校所建立的思政教育网站在栏目设置上过于繁杂且标准不够统一,虽然其内容比较丰富,但正是因为栏目设置的问题,使得访问者很难有较强的兴趣去逐个浏览;第三,部分高校對思政教育网站的维护力度不够,一些网站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进行维护,大学生在访问这些网站时则经常出现网页不响应甚至访问出错的问题,这也造成网站资源难以实现高效的共建共享,从而极大影响了高校的思政教育宣传效果。

2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的几点思考

2.1 从国家层面统一规划和管理高校思政教育网站建设工作

当前,我国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网络建设已经进入了中期阶段,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建设工作也变得更加重视,并正式成立了统一指导小组来帮助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网络建设,以此切实提高高校的思政教育网络建设水平,实现对网站建设的科学规划与管理。就目前来看,我国以宏观层面对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建设进行了综合、全面的考虑,并制定了比较长远的规划,实现统筹兼顾,对思政教育网站建设标准进行了统一制定。同时,我国党委积极发挥自身的统一领导作用,明确要求高校需要成立相应的党委领导小组,并由校领导来担任小组组长。该小组主要负责思政教育网络建设任务,小组成员则主要由各部门人员来担任,例如:宣传部人员、网络技术部门人员、学生部人员等,从而使思政教育网络建设被正式纳入到高校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切实提高了其网络建设水平,使网络真正成为了向大学生开展思政文化教育宣传的主阵地。

2.2 充分借助网络平台整合思政教育资源

现如今,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网络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对于高校而言,必须要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特点及思政网络建设要求,对具体的思政教育网络管理体制进行建立,确保各个部门的相关职能得到明确,使经费、组织、制度等各个方面得到全方位的落实。高校还需要积极统筹和集中所有力量来开展思政教育网络建设,确保打造的思政教育网站能够实现精品化建设,使网站格局及内容得到统一协调。同时,还要防止出现重复建设的问题,使不同部门的思政教育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切实做好思政教育网络建设宣传工作。

2.3 加强校际合作,打造思政教育联盟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必须要培养其爱国精神与家国情怀,使其具备马列主义思想,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义务与责任。我国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相应的思政教育网络联盟,以使分布于各个地区的高校能够将各自身的思政教育网站进行集合起来,进而彻底打破其各自为政、相互分割的封闭局面,实现对思政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并避免出现重复建设,使不同思政教育网站能够真正实现互联互通,进而发挥出强有力的联盟教育作用。在此过程中,我国需要先对一些建设成熟且有较强影响力与知名度的高校思政教育网站进行联合,如红旗在线、先锋网等。通过提供彼此互通的网站链接,以此真正实现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彼此之间能够相互交流思政教育经验,这样学生也能利用这些网站来了解到更多的思政教育内容,使思政思想得以在网络中开展交流与辩论,进而增强彼此之间的思政了解,帮助大学生群体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观,并坚定自身的政治信念,提升其自身民族自豪感。

2.4 增强网站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高校在思政教育网络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具备鲜明的思政教育主题,在思政教育内容上也要进行不断的丰富,确保思政教育网络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思政教育网络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具有的交互性和开放性特点,使思政教育能够将服务和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除此之外,高校需要以思政教育任务为依据来设置网站栏目,如时事传真、两课学习、双学园地、BBS论坛、心理辅导等。最后,高校在思政教育网络建设中还要丰富教育形式,例如:多媒体课件、理论文章、音频、视频等,利用热点问题来开展适时的专题线上讨论,确保思政教育内容能够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将思政教育和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提高网站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2.5 重视政工人员网络技能与教育能力培养

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网络建设中,还要确保政工人员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政教育理念,培养其与时俱进的精神,使其能够在不断学习互联网技术的同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使其更好地开展网上思政教育工作,提高思政教育成效。同时,作为政工人员,还要对网络中的信息动态予以实时掌握,积极参与线上研讨,确保自身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思政教育更具实效性与针对性,进而使思政教育网络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高效的解决。

2.6 加大思政教育网站宣传力度

高校在思政教育网络建设中,要想确保网络思政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就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而这便需要高校能够加强和各大网络门户或搜索引擎的合作关系,确保更多的人能够搜寻到高校的思政教育网站。同时,还要采取更多宣传形式来加大网站网址宣传,例如:高校与电视台建立合作,用电视广告的形式将自己的网址宣传出去,以此扩大高校思政教育网站的影响力与受众规模。除此之外,高校还要将思政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将思政教育考核内容放到网站中,以此引导大学生访问网站来进行学习,这样才能使思政教育网站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网络建设时,必须要将网络作为载体,以确保思政教育工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普及性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思政教育影响力。随着思政教育网络建设的不断推进,互联网终将成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 严波,王勇,桂巧玲.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9(6):86-96.

[2] 王颖,杨转珍,侯广斌.新媒体语境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问题探析[J].理论导刊,

2016(12):101-104.

[3] 谢金迪.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5):126-129.

[4] 何香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7,24(1):5-8,11.

[5] 张美红.习近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汉字文化,2018(22):152-153.

[6] 吕欣.试论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10):92-95.

作者:翟荣升

德育网络建设分析论文 篇2:

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的优化路径

优化高校德育网络环境,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作。高校德育师资队伍作为工作主体,应不断优化创新工作路径,从加强德育主体队伍建设,建立管理特色型德育网站;挖掘深层规律,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借助新媒体实现德育内容传播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把工作落实到位,使德育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高校德育工作与环境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马克思主义既肯定环境的肯定作用,又强调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如今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频繁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从网络环境中衍生出类型多样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着多方面的作用。通过正确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发展的特点,优化德育网络环境既是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前提之一,又是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道德规范的树立、健康心理的形成、知行合一的实践等方面不可忽视的显著力量。网络环境是高校德育环境的最新组成部分,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其深刻内涵、复杂多变的特点和随之而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而充分利用其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使立德树人工作能够与时俱进,顺畅运行,取得最佳效果,这都是目前高校德育主体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1 高校德育网络环境基本内涵阐释

1.1 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的定义

从一定意义上说,高校德育工作实质上是作为德育主体的师资队伍对广大学生客体进行人文引导教化的行为过程,具有厚重的人文精神底蕴和价值内涵。而德育环境是指可以影响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政治素质形成与发展等外部因素的综合,一切与德育相关的并且能够对德育的形成与发展造成影响的外部因素都归属于德育环境的范畴。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把高校德育网络环境这样界定,即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大数据资源和新媒体媒介为依托,由计算机网络形成的以信息传递交流为主要内容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推进和在校师生的认知行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环境。这种工作传播环境的营造和建设一般由各高校党委机关牵头引领、各专业学院配合实践推进、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负责管理监督,是现实教育教学环境的拓展和补充。在这种德育环境中,主客体双方可以实现双向互动交流,进行信息交换,主体通过创新手段对客体开展进行各类潜移默化的德育教学活动,凝结思想共识,汇聚校园正能量。

1.2 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的特征

1.2.1 虚拟开放性

虚拟开放性是高校德育網络环境最显著的特征,一方面,它在对真实教学生活复制和再现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德育主客体和教育教学目的的虚拟。教育主客体在网络中大都以一种符号化、代码化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最大程度地突破时空条件限制。另一方面,高校德育网络环境又是一个处于开放状态的环境,因为高校德育主客体的实践活动、主客体的学习生活条件、信息手段的更新发展都会引起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的现实变化。

1.2.2 动态发展性

由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引发的变革虽然是全面深刻的,但它对高校德育环境的优化而言其实是丰富和扩展的。因为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的优化是在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下进行落实贯彻的。矛盾的普遍性体现在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的基本要素、组织结构和核心功能等仍然是其主体在互联网时代仍需要重点考虑的层面;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是德育主体要顺势而变找寻符合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特征的工作路径和方法,因此德育主体只要找准这些变化的部分就可以找到促进高校德育网络环境优化的工作着力点。

1.2.3 教育引导性

教育引导性也是高校德育网络环境最重要的特征体现。一方面,网络环境作为高校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不仅有利于德育主体构建科学、完善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帮助德育客体将消极被动地接受转化为积极地内化筛选、理解和吸L也有利于激发德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互联网强大的资源库自发地进行学习探究活动,并且不断地进行自我约束教育,从而使德育工作取得最佳效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的导向功能又影响着高校整体德育工作的定位和发展。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内容的传播具有跨文化属性,能够促使具有不同文化价值观念、思想道德观念的德育主客体通过网络相互了解沟通,分析问题,向他们提供彼此可供选择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对他们的思想、情感、行为不间断地产生影响,为整个校园德育工作的推进开辟新途径,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2 高校德育网络环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 网络环境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2.1.1 增强德育工作的形象性和时效性

网络环境凝聚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综合的多媒体因素,带给德育客体最直观明晰的感受,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德育主体可以将更多略显枯燥的德育原理运用新形式呈现出来,由此带给客体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明显强于传统的课堂灌输填鸭式教育,使得德育内容更趋向生动形象化,能够被广大德育客体所接受。同时网络环境打破了时空限制,使新内容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更好地为客体服务,提高客体进行自我内化德育内容的效率,这些显著的进步是传统高校德育工作无法比拟的。

2.1.2 提高德育工作的维度性和互动性

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使得德育主客体既是重要的信息源又是重要的影响源,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网络途径收集获取信息,又能作为信息来源与别人共享交流,从而打破了传统德育工作的封闭性,能够实现形成立体教育空间的目标:而网络传播模式又呈现出极强的个性化、灵活化的特征,“极大地促进了师生交流之间的民主化、平等性和互动性,既有利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教师真实性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能够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

2.2 网络环境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2.2.1 冲击了德育主体的引领地位

高校的德育教学工作一般采用课堂灌输的方式,德育主体将所传达的内容与个人积累的教学经验相结合,配合多媒体手段,力争建立起主客体之间平等交往的双向互动的新理念。而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化严重弱化了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其不再是学生获取德育知识的主要源头,进而其作为德育主体的重要地位受到冲击和挑战。

2.2.2 负面影响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中不能自拔,对自我认知不协调,而家庭约束力的缺乏和社会力量监管的脱节使得他们出现道德法律观念淡化和道德行为失范等现象,极大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严重时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输出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极易扭曲我国高校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些现实问题时时刻刻都使高校德育主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 高校德育网络环境优化的具体路径

3.1 加强德育主体队伍建设,建立管理特色型德育网站

在优化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的具体实践过程上,德育主体应确立对客体的责任意识,做好角色定位,把客体作为自己施加作用的条件,既承认它的重要作用,更要对它进行有针对性、选择性的内容传播。因此,各高校要将相关的德育人才合理地组织起来,对原有师资人员重点培养相应的学术理论探究能力和网络技术开发运用能力,帮助他们及时转变工作理念,理性应对挑战,深入进行实践。德育主体要立足高校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德育网站,一方面客体可以随时随地从该网站上获取大量的德育资料开展自我学习,后期将此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平台。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网站和学校内外一些学术专家进行对话沟通,共同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德育主体及时掌握广大客体最新的思想动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加强对网络的控制与管理也不容忽视,各高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做好网络控制,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根据既定的利害标准,严格监控和过滤对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源,运用技术手段阻止有害数据和消极信息的侵入等。通过这一系列网络传播性内容刺激,争取把德育客体早期已经内化了的思维观点、道德意识外化为良好的行为表现、实践习惯,为实现路径优化解决成效最优化的目的做好铺垫。

3.2挖掘深层规律,加强德育工作针对性

在优化高校德育网络环境时,为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首先,德育主体要做到遵循教育的规律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容贯穿于全过程。马克思主義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应成为各高校德育工作的鲜亮底色,优化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的手段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对高校德育环境的各种有效因素进行优化、重组和建设,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尽快帮助年轻一代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德育主体要不断提高对数据信息的敏感性,主动收集、整理、分析信息数据,重视客体不同信息数据之间的关系。在互联网时代,每个德育客体都会产生复杂的数据信息,我们要让数据发出“声音”,促进开展德育工作。例如,当大家在学校官方微博、百度贴吧,频繁讨论学校的思政课程内容,甚至出现很多过激言语时,那就说明学校思政课程的设置可能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德育主体既要及时通过各公示平台做出说明,提出解决措施,安抚同学的情绪,又要向学校负责部门申报情况,互相配合,及时解决问题。同时,我们要通过本着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适应学生的精神,逐渐适应量化一切信息,使得有关学生的所有信息都是可以数据化的,可以拿来进行阅读和分析。例如通过对网络使用痕迹、空间方位、沟通信息的数据化,我们可以发现客体意识言语传播的过程,了解到学生的人际社交关系和预测他们的行为方式,最后对思想行为波动较大的同学专门进行心理疏导,极大地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3 借助新媒体实现德育内容传播方式的转变

各高校在优化自身德育网络环境时,德育主体应坚持“扬弃”的观念,既吸取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又不断探索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在把握客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对策,采取措施,保持教育的一致性,重视各路径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使客体的道德意识始终沿着既定的正确方向发展,更要树立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开辟更多符合德育主客体协同价值理念的工作路径,并且根据德育客体的不同层次及时做出相适应的调整优化。例如,为了使德育工作的倡导理念在与网络信息的碰撞和交锋中趋于优势地位,德育主体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新载体,丰富德育渠道。由于自媒体具有操作简单、传播速度快、内容多元化等特点,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应尽快建立传播德育理念的微信公众平台,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搭建特色模块,及时更新内容,营造积极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给青年学生传递正能量,发展成为各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兴阵地。同时,德育网络环境打破了传统课堂灌输过于保守落后的呈现方式而表现出与灌输话语体系的差异性,使得话语表达显示出形式简洁、层次清晰的特征,使其成为一种更为感性涵化的传播体系,易于被德育客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高校德育工作想要取得实效可以借鉴网络信息的点对面的传播风格,将一些过于传统保守、严肃规范的话语传播体系转换为易于受众接受的网络话语传播体系,将抽象化、理论化的德育原理以形象化、个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激起出高校德育主客体交流的积极性。例如,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德育队伍通过制作形式多样的微党课视频并将其投放到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改变了以往单一乏味的教育灌输方式,把党和政府政策方针、相关专题教育等一系列基础理论内容通过一些生动鲜活的视频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表达语言让主流思想实现目标覆盖,真正地走进学生、融人人心。

优化高校德育网络环境,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高校作为开展青年学生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具体德育网络环境的优化实践过程中一定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具有灵活措施、多层维度、显著成效的德育网络环境系统。

作者:杜臣

德育网络建设分析论文 篇3:

以“互联网+”促进学校德育变革

摘 要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它与传统德育结合催生了网络德育。“网络+德育”不仅创新了学校的德育生态,而且成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推手。

关 键 词互联网+;网络德育;学校德育

作者简介曾长秋,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谓“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事实上,近二十年来“互联网+”已经影响和改造了许多行业。当前民众熟知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等,都可视作“互联网+”的杰作。正如李克强总理2014年11月在嘉兴乌镇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的,“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同样,“互联网+德育”即网络德育,亦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有力推手。

一、互联网与传统德育结合催生了

网络德育

互联网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不仅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变革。作为研究人们思想行为变化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面临着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背景下,“互联网+德育”的模式应运而生,其目的在于提高虚拟环境中人们的德育素质和利用网络平台对人们进行德育教育。网络德育是以网络为载体,以网络的本质和影响为前提,促使网民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德、素质和道德观念的虚拟实践活动,包括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展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包括针对上网者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进行的教育。[1]网络德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并逐渐发展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

从上世纪末国内学者提出“网络德育”概念到2005年曾长秋教授与薄明华博士合作出版国内第一本《网络德育学》,以及2007年蔡丽华教授出版《网络德育研究》,该领域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纵观网络德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例如:韦吉锋博士在国内较早提出“网络德育”并进行持续研究,他提出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之必然的观点,积极探讨网络德育对策及管理模式等,其研究成果甚丰。中央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的李书华从网络快速发展和普及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对网络受众的影响。她根据网络尤其是新媒体在学校日益普及的形势,发出了“网络德育——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的呼吁。[2]从检索的文献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应该大力发展网络德育,把网络德育作为一个担负时代责任的重大课题来加以研究;而反对者则认为网络德育“是一个伪命题”,目前发现只有南京师范大学的高德胜博士持这一观点。

网络德育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建立数量庞大而质量高的德育网站把德育信息内容传递给受众。“网络德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德’教育”三者意思相近,其实质都是“互联网+德育”。网络德育或网德教育偏重于道德教育,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偏重于政治教育,两个方向的内容有交叉重合之处。网络德育或网德教育侧重于学校,教育对象局限于受网络影响的在校学生;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教育对象是所有网民。网络德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领域,特指对学校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法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相当于给传统行业加上了一双“互联网”的翅膀,助飞传统行业。所以说,互联网将会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一样,成为各行各业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比如,传统广告加上互联网成就了百度,传统集市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加上互联网成就了京东,传统银行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支付宝,传统的安保服务加上互联网成就了360;金融业与互联网相结合,还诞生了很多普通用户触手可及的理财投资产品;传统的医疗机构由于互联网平台的接入,使得人们在线求医问药成为可能;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链接数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这些都是典型的“互联网+”的案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互联网与传统德育的相结合,即“互联网+德育”就能创新德育生态;就能给学校德育加上互联网的翅膀,助飞德育工作的发展。

二、以“互联网+德育”创新学校的

德育生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革命性技术的采用,都与全新的社会形态的生成是同步的。互联网将比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带来的冲击更深远,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正在生成中,并将孕育全新的“人”和人们全新的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研究社会成员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德育理论及其方法将面临着重构。

学校是社会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场所,学生群体与互联网接触很紧密,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学校中广泛应用,互联网在校园迅速普及,上网已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一种生活和学习时尚。“网络是柄双刃剑”,在给学生带来了福祉的同时也有负面作用。随着网上考试、网上公布成绩单、网上公布录取名单等的增多,通过网络互通答案、抄袭论文、篡改成绩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周边的一些网吧为了招揽生意,以网络游戏或低俗内容来吸引学生顾客,进一步恶化了学校德育的环境生态。从当前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来看,“网络成瘾”首当其冲,甚至还出现了网络犯罪。当前,我国网民已达6.5亿,其中以青少年占主体,因而网络德育的工作重点是在校学生。面对网络上丰富而复杂的信息资源,对学生网民应加大网德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其政治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要引导他们坚守网德,文明上网。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是环境熏陶的结果,网络德育环境是环绕在网民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我们应充分地认识环境生态对学生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在积极发挥正面效应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引导,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生态。其实,在虚拟环境下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隐形怪杰”。据调查资料,78%的学生承认自己有过网络失范行为。因此,优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空间,势在必行。这样做,不仅需要法制的、行政的他律,更需要道德的自律。网络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延伸,所面对的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与现实德育的环境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网络环境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环境对人们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促进和陶冶作用,恶性环境会对德育工作和受教育者产生恶劣影响。在网络环境下,趋利避害是个人发展和开展德育活动的共同要求,也是优化网络环境的要求。为此,我们首先要确立“有利”“有害”的标准,然后再根据标准对网络环境进行整治、清理,兴利除害。“对广大德育工作者来说,应该高度重视网络这一新的德育环境,建立开放性的学校德育体系,使学校德育在环境发展中与时俱进。”[3]对网络环境进行治理,我们必须做到:

首先要坚持依法治网,健全网络制度。完善政策法规,国家先后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对教育网站和网校管理的公告》《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各地也制定了校园网络管理规定、学校电子服务规则、BBS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学校应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真正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护墙”,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校园网络中出现的谣言进行批评和发布正确引导的信息。学校要开设网络道德课程,利用校园网、校报、电视、广播等开展依法治网的宣传,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网络行为的道德与非道德、文明与非文明等关系。

其次要规范主体行为,倡导网民自律。网络道德应建立在现实社会道德的基础上,运用传统道德的一般原则,形成一些可操作的新规范。网络道德的非强制性,要求学生做到“慎独”。即在没有社会组织或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自我约束,坚守符合社会规范的网德,自觉地按正确的准则和方式行事。慎独是一种道德境界,是对良知的自我保护。切实做到慎独,努力提高自身的自律能力,既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也是学校网德建设的重点之一。学校在进行网德教育时,要求管理者和辅导员随时关注新动态、把握大方向,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注意传递正能量,更应该通过日常谈心、心理咨询和各种活动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主动认识应该注意的地方,端正自己的网络不良行为。

总之,网络德育环境的优化,如同物理空间德育环境的优化一样,不是只靠一种途径就能够实现的。为了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必须构建由技术、法律制度、道德所组成的优化体制,再辅助以舆论、教育、文化等途径,就会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性,在优化网络环境的过程中,要以道德提升为主导,并将道德提升与法律制度、技术控制、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协作配合,形成良性互动,还网络一个应有的洁净空间。

三、以“互联网+德育”助推学校

德育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德育的根本目标要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根本宗旨,在加强和完善网络德育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德育信息内容在传播中进行渗透、引导等作用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无产阶级情操、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各民族优秀文化来熏陶和培养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把他们培养成为网络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使青少年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互联网+”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2014年2月27日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4]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过程中,政府扮演了引领者与推动者的角色。发展网络德育也应如此,需要政府整合当地资源,以“互联网+”行动计划助飞学校德育发展。为此,我们要从学校德育应该解决什么、能够解决什么等问题着手,遵循主动灌输与正确引导相结合、有效融合与保持优势相结合,以及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地运用网络传媒这一载体,重点做好网络德育信息内容的创新工作

其一,社会网络化必然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网络的全天候贯通、全世界漫游,开辟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广阔天地:一是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随着网络的全天候贯通和自由性,德育工作者可以随意安排工作时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而应更注重课堂外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思想,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快捷地处理突发事件;二是由校园内延伸到校园外。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我们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很的小范围内,而应放眼未来,跨出校门,走向社区、企业和农村,调查学生需要了解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具体困难;三是由国内延伸到国外。过去德育工作者做思想工作,仅局限于使用国内的信息源,网络的出现使他们可以放眼全球,用更多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德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放眼全球,拓展了德育工作的视野,必然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

其二,网络的发展有力推进了德育工作的现代化。网络作为第四媒体,不仅可以传输文字和图片,而且可以传输声音和影像,极大地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容,给学校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信息的传输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覆盖面很广,使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对比和融合成为可能,从而丰富了德育资源。社会网络化必然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即使是在校园网上,只要对网络信息提高思想、道德、文化和科技的含量,就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其三,让网络成为学生获取知识、表达心声和创新创业的平台。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网上书店、网上图书馆、网上学校相继出现,网络已成为学生通向浩如烟海的知识、艺术和文化的入口。据统计,目前全国面向中小学的网校有200多所,主要功能是补习辅导,设有教师教案、备课笔记、教学重点、难点、例题分析、在线答疑、智力开发训练等目,其中也有一些栏目是进行科学的构想和创新的。[5]学校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也为学生广泛、快捷的阅读提供了方便。利用网络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老师专门设置的“心理日记”或“心里话电子信箱”进行对话和交流,从而避免学生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去宣泄心里存在的压力,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效果。当前,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被广泛推广。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可通过网络创设学习情境,产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提出研究问题,并互相协作共享网络资源和研究成果。

总之,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人才,而德育是为学校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的。作为德育在网络上的延伸,德育网站的建立是为学校更好地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的。要建设好德育网站,提高德育网站访问量,除了要在网站建设自身上下功夫以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和改进网络信息内容,做到弘扬主旋律,提升正能量。我们深知:网络不可抗拒,我们只能因势利导。我们既要接触网络、学习网络、利用网络,也要防止网络成为“电子海洛因”。所谓“心病还需心药治”,只要我们认识正确,善于处理,人与网络之间就完全可以建立起一种“和谐、健康、幸福”的网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曾长秋,薄明华.网络德育学:第2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50-52.

[2]李书华.网络德育──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J].人民教育,2000(6):50-51.

[3]王惠民.论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环境的优化[J].现代教育科学,2004(5):7.

[4]习近平.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7(1).

[5]张丽芬.发挥网络优势 拓展德育渠道[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6):112-113.

责任编辑/高艺菲

作者:曾长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数字媒体课程设计论文下一篇:可靠性计算机网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