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论文

2022-04-15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论文 篇1: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建筑设计中渗透中华传统元素的渗透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代建筑设计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关系,提出了信息时代渗透中华传统元素的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一是构建现代建筑设计数据库,提供中华传统元素渗透的数据支持;二是使用辩证主义思想,正确还原传统元素内涵;三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优化中华传统元素渗透于建筑设计的效果。

【关键词】大数据;建筑设计;中华传统元素

1、导语

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积淀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的现代生活领域始终渗透着传统文化元素。建筑的发展历史具有鲜明的生命发展印记,了解一个民族区域的精神文化内涵可从其建筑发展内质入手,进而了解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始末。基于差异性社会历史时期特征,建筑结构、材料、样式等属性受到所处时代的约束和影响,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风格,时代的审美变化尽显其中。因此,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时代优势、避免信息时代弊端,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在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值得深思与探究。

2、现代建筑设计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关系探讨

2.1现代建筑设计需要对中华传统元素继承和发展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积淀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名胜古迹建筑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最好诠释,成为我国对外展示历史厚重感的标志之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图纹样式寓意丰富、形式多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象征着吉祥如意,长寿龟、仙鹤是寓意长寿的动物,金、木、水、火、土代表的五行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用以表征世界万物间的联系;此外,不乏象征君子品格的梅、兰、竹、菊等植物元素,不胜枚举。传统元素的运用往往被高度凝练或抽象简化渗透在现代建筑设计风格中,用以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2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对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深远、绵长,现代建筑以中华传统元素为根基,选择适合时代发展的优秀内容加以继承和发展,力求实现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建筑设计是存在一定思想来源与依据的艺术设计行为,绝非异想天开的神来之笔。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风格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中的“和谐共生”倡导万物平等、和谐相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沿用了这一传统文化元素,并对古代建筑的优秀之处进行创新和发展,最终打造富有“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精神理念的现代建筑。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彰显了中华传统元素与现代美学融合的成功之处,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选择观念立足于现代建筑设计实践,大力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又将建筑设计行为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展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3、信息时代渗透中华传统元素的现代建筑设计方法

3.1构建现代建筑设计数据库,提供中华传统元素渗透的数据支持

信息时代的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VR)在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行为中发挥了重要的设计功能。而数据库及其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支持虚拟现实技术等智能设计方法实现的基础,在VR建筑设计系统中,产生的三维建筑模型以及传统元素纹理素材信息均存储在数据库中。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包括VR设计技术在内的多种智能设计技术形成一个相互连接沟通的交互整体,可共享数据库信息、形成在同一空间协同工作的和谐局面,感受智能化虚拟设计体验。中华传统元素渗透于现代建筑设计使用的数据分为属性数据与图像数据两种类型,有关传统文化元素的信息在各种数据类型中均有体现。

3.2使用辩证主义思想,正确还原传统元素内涵

信息時代建筑设计方式更加智能、便捷、多样化,同时也要重视信息时代的弊端对传统文化的扭曲解读,防止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统元素渗透流于形式。以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智能技术手段将现代信息传播提升到崭新的层次与高度。信息时代的现代建筑设计展示了显著的互动性质,信息传播的主体扩大为广大人民群众。大众利用信息时代互动性这一特征主动进行传统文化传播、现代信息传播行为,在互联网这一技术载体支持下大众感受到信息交互、生活智能的社会体验,但是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要谨记信息时代的弊端与隐患:首先,信息时代集成使用多种高难度、繁琐的技术,技术使用不当容易产生病毒攻击、黑客入侵现象;其次,大数据时代每时每刻生产海量信息数据,垃圾信息、冗余信息难以杜绝,在现代信息符号的冲击下难以从中寻求质的突破,反而时常遭受图像、视频等视觉符号的暴力侵蚀;再次,信息时代大众采用智能技术沟通交流,抽离了人情交往中的感情成分,使得大众交往封闭隔绝、形成闭环效应。所以,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时刻牢记信息时代的缺陷,正确还原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用辩证主义思想看待古今文化的交融[1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传统文化元素的精髓之处作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突破口。

3.3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优化中华传统元素渗透于建筑设计的效果

信息时代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等智能技术集成发展,形成了具有模拟现实场景的虚拟现实技术,令差异性学科、专业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成为现实,为现代建筑设计融入中华传统元素创造了数字化条件。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专业设计人员与非专业用户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驱动理想建筑设计作品的生成。基于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现代建筑设计总体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在三维软件中构建建筑主体模型,其次选取合适的传统元素材质和纹理样式对三维建筑模型进行渲染,增强建筑设计效果的可视化程度。渲染建筑外观是展现现代建筑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方式,以一种虚拟体验再现理想中的设计效果。

结论: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渴求与向往,从不同历史时期精神面貌、时代背景、生活情形角度寻找大众情感的共鸣,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审美方式。本文综合阐述了现代建筑设计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关系,并对信息时代中华传统元素渗透于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展开探究。

总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需要继承与发展,在未来现代建筑设计的中华传统元素渗透研究中,首先,要学会使用辩证主义思想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摒弃照搬、照抄传统元素的刻板行为,寻找现代建筑设计中古今交融结点,是营造富有时代特征与文化传承性建筑空间的主要出路。其次,面对信息时代的弊端要自动清洗、过滤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糟粕,选取有益于社会进步革新的元素加以创新与完善,通过智能媒介和关联方式重新聚合、融于一体。在大众智慧的共同努力下,必定会构建一条彰显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价值观的现代建筑设计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春晖.浅谈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8,(50):99-100.

[2]刘超.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元素的渗透初探[J].南方农业,2018,12(30):59-60,62.

作者:顾伟

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论文 篇2:

信息化背景下建筑设计职业教育混合教学设计研究①

[摘           要]  众所周知,人们身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否也需要适应这个时代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如果是,那么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改变?又应该如何去改变?从建筑设计专业职业教育的混合课程设计及应用情况入手,对信息化背景下的混合教学模式进行阐述与分析研究,进而总结出适合于建筑设计专业的混合教学设计策略。

[关    键   词]  信息化;建筑设计;职业教育;混合教学

一、信息时代与职业教育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生活方式乃至人的行为习惯,都伴随着信息技术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与此同时,人们获得知识的方式与途径也因为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而变得更加多元。因此,传统的学习模式也在逐渐发生着变革,诸如在线学习、网络课程等全新的学习方式层出不穷,例如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这场由信息化驱动的教学模式变革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同样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其中。

二、高等职业教育混合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

“混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面授教学(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课下自学)相互结合,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推行混合教学模式将是一种应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它的出现有以下动力机制:

(一)政策导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已经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而针对职业教育,国家也提出了明确针对信息化背景下的发展目标,即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造传统教学,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发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巩固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中的支撑作用。由此可见,国家层面上的政策导向已经明确推动混合教学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发展。

(二)技术推动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最开始的个人电脑联网到现在的移动网络,人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任何需要的信息;从2G网络到4G网络再到即将问世的5G网络,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速度也在极大的加快。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成为混合教学模式成型的最直接推动力。

(三)学习逻辑

如果以上两点是混合教学发展的外在动因,那么学习逻辑则是一个最根本的内在因素。在此提到的学习逻辑,是指以往的学习思维、学习时间、学习地点这些相关因素,在当今时代也发生了深远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以往的学习往往固定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比如小学到中学的基础教育,大学里的高等教育等。而当今社会,全民教育以及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人们学习的目标已经不仅局限于拿到文凭,更多的则是追求一种个性化的学习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混合教学的模式无疑将知识受众扩大化,也使学习行为灵活化,学习将不仅限于课堂,它将更为开放和自由,这也是教育最本质的意义。

三、建筑设计职业教育的混合教学设计实践

综合以上动力机制,可见混合教学模式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发展势在必行,而具体落实到课程中并能使其发挥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混合教学则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

(一)混合教学的基本设计思路

在进行混合教学设计之前,首先必须厘清混合教学的本质内涵,而不能把其概念简单停留在MOOC(慕课)或网络在线课程上[3]。因为混合教学的设计远远不止把课程转化成网络视频放在线上那么简单,它应是一个需要深度利用信息技术来重组教学结构的线上线下全过程互动的教学体系。其基本设计思路如下:

1.教学目标制定:应用目标三维分类法,对教学目标加以细化并量化。

2.学习单元划分:课程中较为基础的理论部分因其重复讲授的内容较多,可作为主要的线上教学单元;而需要更多動手制图或拓展设计思路的实操部分则应主要放在线下课堂指导完成。

3.教学活动组织: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便利性,结合线上与线下内容,产生互动,如在课程平台创建讨论区、提问区等,甚至可以设立“提问—回答—采纳—奖励”的机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多元学习评价:如引入线上互评机制,强化课程评价的客观性和过程性等。

(二)基础理论型课程的混合教学设计——以《建筑初步》课程为例

《建筑初步》是建筑类院校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大一新生最先接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因此其本身并无前导课程,而需要为后续专业主干课程打好基础,培养专业兴趣,锻炼基本的职业技能。在我校规划与建筑系的教学实践中,基于该课程首次应用了混合教学的模式。其混合教学的具体设计如下:

1.明确需要上线的课程内容

(1)线上课程资源

线上内容的基础部分。选择基础性、重复性讲授的课程内容,经过软件处理并制作,创建为线上课程资源。线上资源应简明扼要,针对某一具体知识点的自学时长最好控制在10到20分钟。现阶段资源主要形式有PPT、视频演示等。除课程资源外,还可补充一定的课外拓展知识,如与课程相关的纪录片、人物访谈、讲座等,进一步拓宽线上内容的知识面。

(2)线上作业

线上内容的重要一环。秉承传统教学已经比较成熟的任务进阶模式,利用线上平台进一步丰富作业内容、提高作业质量。线上作业采用线上发布、线上提交、线上反馈的全线上操作模式。作业宜以动手绘图、团队协作调研报告等主观题型为主,应避免简单的客观题,以规避线上作业难以实施考勤的弊端。

(3)线上展示

线上内容的活跃元素。针对目前校园内实体展示空间及时间均有不足的情况,充分利用线上平台进行作业、练习、设计作品等的展示。主要利用平台中的交流论坛板块实施展示,通过教师开设单次作业展示主题帖,学生实名制跟帖贴图的方式开展。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将自己的作业作品贴出展示,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借此提高作业质量。

2.混合配比

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建筑设计学科更多情况下需要口传面授,很多问题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很多问题也并没有完全正确的统一标准答案,所以在混合配比上应秉承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原则,线上内容不宜过多,主要教学环节还需在课堂完成,因此将线上学时与线下学时的比例定为3∶7(图1)。

线上学习的学时确定后,还需明确线上与线下学时的混合逻辑(图2),把传统的灌输教学变为预习模式,即每周的线上自主学习单元内容为下一周线下课堂要讨论的知识点,线上自学以预习模式开展,使教学成为一种先学后教的模式。

3.整合策略

混合内容与混合配比更多的是强调“混”,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合”,即线上与线下二者之间的互动与结合,二者切不可脱节[4]。

首先,线上学习需线下检验,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具体措施:

(1)线下进行课堂讨论,随机抽取任意学生进行提问,要求其对相应知识点进行诸如举例说明、个人观点等的主观阐述性回答。

(2)根据线上所学技能,课堂进行图纸绘制。

(3)完成测试,题型以简答、论述等主观题为主。

其次,線下作业可线上互评。学生在课堂或课后完成的作业,均可放到线上论坛区进行展示,任何学生都可以留言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课余时间可线上问答。教师可设定某时段在线回复学生问题,亦可用留言的方式进行回复。将课堂延伸至课后的任何时间段,使教与学的互动更为灵活。

(三)混合教学课程平台建设

在线课程平台总体设有首页、基本信息、板块学习、名作赏析和规范查阅五个栏目,其中,“板块学习”是主要线上课程资源。板块学习栏目下又分为认识建筑、阅读建筑、建筑空间、大师作品、小型建筑设计等五个子栏目,每个子栏目下都设置有在线学习、展示交流、课程作业和知识拓展四个教学环节。而名作赏析栏目下则汇聚一些国内外大师的建筑作品、国内先锋建筑师或事务所的作品以及一些值得推荐给学生的建筑书籍等。最后的规范查阅板块则收纳了建筑设计常用的规范,以供学生在做不同类型项目设计的时候可以自行下载查阅。

(四)混合教学课程平台应用的成效与不足

混合教学平台应用以来,学生在教师指定情况下登录使用的效果趋于良好,教师在课堂的讲授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精简,可以抽出更多时间进行个性化的点对点辅导。学生作业质量也有所提升,自觉完成的程度得以加强。对于首次推行使用而言,应该说效果还是显而易见的。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在非教师指定情况下登录平台学习拓展的主动性不高,线上资源的持续点击量还有很大不足,同时学生在课程平台的使用中还不够规范,导致一些作业、展示等出现错发、错版等现象。

四、结语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脚步,由内外各因素推动的混合教学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出现并发展,通过合理的混合教学设计,能够发挥出信息技术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优化作用,也能体现出当今社会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精神内涵。然而,混合教学并不是灵丹妙药,不能指望混合教学解决一切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整合优化,并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姿态,才能充分发挥混合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信息化课题组.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人民出版社,2010.

[3]蒋翀,费洪晓.基于MOOC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J].高度理科教育,2015(3):120-125.

[4]李向红.浅谈“混合式教学”[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83-85.

作者:郝杰

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论文 篇3:

浅谈插画艺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应用与发展

摘 要:“一带一路”给各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笔者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分析了插画艺术的发展历史及发展现状,分析了“一带一路”对设计的影响,并为插画艺术在新环境下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插画;“一带一路”;发展

1 插画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1.1 插画历史

在公元四五世纪时,很多有关宗教的手抄本上就附有插图,插画的发展是随着书本和报纸的变化在19世纪初开始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艺术家们在美国掀起了一阵插画热潮,插画最开始从美术作品中被分割出来的时候,还具有很明显的绘画色彩。受到抽象派的影响后,才从具象转为抽象。70年代,插画的风格逐渐由抽象变成写实。早期插画的模式是以版画、宣传画、黑板报等形式呈现的。

插画最早跟随佛教传入中国。目前,《陀罗尼经咒图》是我国历史记录中最早的版画作品,其刊记的精确时间为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到了宋、金、元时期,出现了彩色套印插画。明清时期是古代插画艺术发展的顶峰,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刻书艺术的活动创作,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插画到后期慢慢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1956年发行的《闹天宫》,是由老艺术家刘继卣花费2年时间创作并发行的连环画,画中人物表情生动,动态自然。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在90年代中后期,设计师们更多使用电脑来设计插画。插画的应用形式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在设计行业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1.2 插画的发展现状

插画发展至今,从传统到现代,插画被应用到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插画艺术不仅仅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增添了世界的丰富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插画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分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插画艺术发展越来越好的主要原因是插画可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对文字进行补充说明,让画面内容不再单调,其将视觉符号插入媒体,使视觉符号与文字拥有同样的功能。插画也可以直接摆脱与文字的联系,用其视觉形象来表达思想含义,更加引人注目,更好地表达了画面的主要内容。在科技发展的新时代,设计师不再局限于一种单纯的风格模式,为了达到他们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效果,设计师们使用了各种手段,提升了插画艺术在当代发展的可能性。

目前,插画艺术在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发展较好,相比之下,我国插画艺术仍然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设计元素最能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所以传统元素在插画设计中受到了设计师们的重视。具有我国传统风格的插画设计不仅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也代表了我国的艺术特色。但我国插画艺术想走向世界,与其他各国的插画艺术媲美,还需要设计师们继续努力。

2 插画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发展前景

2.1 插画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应用案例

2018年4月,苏州举行了“插画中国”新人选拔赛——2018“一带一路”主题创作大赛新闻发布会。此次大赛以“一带一路”为主题,让插画设计师们进行设计创作,并面向海内外征集作品。大赛自启动以来,就得到了国内外插画界设计师们的广泛关注。此次大赛的主要目的是找到本土的设计新秀,推动国内原创插画设计繁荣发展,促进中国插画艺术走向国际,并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插画设计师们提供一个展现能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平台。插画设计大赛与“一带一路”的主题相结合,共促国际文化友好交流。

2.2 插画在“一带一路”中扮演的角色

当今社会,插画设计表达了电子信息时代的现代性和审美性。由于新时代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审美要求也在提高,插画设计在当代艺术设计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一带一路”政策的出现,为亚非欧大陆及附近海洋的相互联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国际交流合作的背景下,艺术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不可缺少的,插画艺术就占有一个重要地位。插画已经从过去的古老艺术形式逐步蜕变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分支,其原创性和艺术性都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艺术作品。一个好的插画作品所体现的内容要比文字精彩,“一带一路”主题应用到插画设计中,更容易让大众理解“一带一路”所表达的思想,推动大众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全球化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2.3 插画艺术的国际化趋势

插画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一开始宗教手抄本里的插图发展到现在可以应用到各个设计领域的电子版插画,插画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各个国家都备受设计师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背景成就了不同国家的插画风格特色。中国文化古典而淡雅,西方文化激情又奔放。在文化传承中,我国一向以接受外来文化,弘扬本国文化为宗旨,插画艺术设计具有国际化特征,是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也是在国际背景下进行国际艺术交流的一种方式。我国助画方略创始人侯明亮也早早意识到推动插画行业国际交流化迫在眉睫,所以他在助画方略建立了插画资源交易平台,用来帮助插畫师和插画需求者。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仅仅成立几年的插画交易平台,竟与法兰克福书展合作设立了具有全球顶尖国际年度插画大赛奖之称的“全球插画奖”,而平台自己本身也汇集了上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插画设计师。可以看出,插画行业的国际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带一路”的提出为我国及世界各国的文化传播交流开启了一个新的平台,我国传统插画艺术走向世界的脚步会越来越快。

3 “一带一路”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3.1 设计与“一带一路”的内在联系

设计是指跟随设计师提前定好的目的和计划,并融入设计师们自己的想法与创意。设计包含环境设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多种类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当代设计代表的不仅仅是艺术性,更多的是根据大众的需求,来提升我们生活环境中对美感的需要。自“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开展以来,“一带一路”便成为一个新的设计主题,在我国各个设计赛中被推广,并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背景,帮助设计走出国界,跨越种族限制,成为现代社会上最普遍的艺术形态。

3.2 设计在“一带一路”中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的设计走向国际,必然面临各国文化异同而导致的设计风格融合困难等问题。“一带一路”是亚非欧各国为谋求共同发展而倡议的一个战略建设,其线路包括北线、中线、南线、中心线,涵盖了东盟十二国、西亚十八国、南亚八国、中亚五国、独联体七国以及中东欧十六国,共66个国家。在这个国际合作的大环境中,设计的发展必须在保留本土特色的同时,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这是我国及各国设计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思考与挑战,在迎接挑战的同时,“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机遇也令文化发展者感到振奋。21世纪的到来,“经济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多类似的词出现在我们生活里,“和平”“合作”成为现在社会的代名词。“一带一路”为各国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对文化交流传播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设计不仅仅是我们生活中的艺术,也是代表各国人民审美态度的一种形式。新的时代背景中,设计与经济密切相关,“一带一路”为我们当代设计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很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不能局限于我们自己的传统设计模式,而要迎接和接受新的设计理念,拓宽自己的思路,以适应当下的国际形势。

4 插画艺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新方向

4.1 手绘技术与电脑软件高度融合

插画最开始是用画笔来描绘并达到某种效果的,由线条组成。一个好的插画设计师只有好的创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深厚的绘画功底。设计师在手绘时会不断涌出新的灵感,这种灵感是随意的、跳跃的,在不设限制、自由洒脱的联想勾画中,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蕴藏着设计师的情感与灵魂。但是在新时代,单一的手绘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现在的生活需要,电子时代到来,插画改变了原有平面中所表达的内容,图像应用处理软件的出现,与手绘设计效果图高度结合,插画的表现空间也产生了新变化,突破了原有的一维、二维空间,逐步发展到了三维空间。在手绘技术与电脑软件的融合下,插画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4.2 插画设计风格应该多国文化共存,求同存异

世界各国文化不同,其插画的设计风格也不同。因我国传统文化流失,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传统元素的插画设计在我国受到许多设计师的欢迎。在日本,浮世绘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插画艺术,是在江户时代兴起的最具有特色的民族艺术,闻名世界,不仅对我国插画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西方美术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各国的插画风格虽然不同,但插画艺术的发展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一带一路”是我国插画艺术走向国际的一个重大机遇,也是各国文化交流的一个大平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各国的插画艺术可以保留自己的文化與个性,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共同促进插画的进步。

4.3 插画艺术应该走向大众,走入生活

任何一种艺术都应该是服务于大众的,插画艺术被大众需要,更是发展经济、传播文化的媒介。在“一带一路”的发展前提下,插画的发展模式也应有所创新。插画艺术要走向国际,首先应走入大众媒体与生活,插画设计的服务对象不应只是商业客户,更应该服务于百姓,插画艺术走向大众,为大众服务,使人人都能享受插画艺术带来的美感体验,为插画艺术镀上灵魂。插画艺术走向大众,也可以使插画艺术与经济相结合,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提高插画艺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让更多的国家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真正做到文化、艺术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敏.现代插画的时代语言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

[2] 杨超,肖凡.“一带一路”战略下社会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的影响[J].《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2017.

[3] 胡适.插画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新美术,2013.

[4] 陈柏同,张倩.浅析插画在当今设计领域的应用及发展[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

通讯作者:李艳花,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高校教育。

作者:李志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自然环境与室内环境设计论文下一篇:高考英语改革与英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