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论文

2022-04-17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强化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当前高职教学质量标准建设的现状,提出了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并指出在建设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的同时必须重视与质量标准建设相对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代高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形成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监督、评价、反馈和制度体系,为有效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强化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论文 篇1:

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加快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作为“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五年来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在此进行一下回顾。

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回顾

北京市现有各类本科院校63所,其中部委属院校36所,市属院校27所,“985工程”“211工程”学校众多,学科门类齐全,教学及科研实力雄厚,有不少学科在全国高校处于引领地位。自2005年北京市启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以来,市教委高度重视,合理规划,精心组织,保障有力,建立高效的工作机构,组建高水平专家队伍,拟定合理的评审程序,保证了该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同时,北京地区各高校积极响应,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提升实践教学的理念,形成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室建设,强化管理,形成了实验室建设的良好态势。

2005年~2009年,北京市已评选出187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向教育部推荐66个并获批5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单位,涵盖30大类学科,分布于54所高校,初步建立起一个学科及实验教学中心类型比较齐全,学校类型分布比较合理,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示范体系。在组织开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北京市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将示范中心建设作为“质量工程”中提升学校实践教学水平,加快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北京市教委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将示范中心建设作为加快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的重要举措,从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高度,认真规划并组织实施。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实践教学相关建设问题,于2008年上半年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工作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见》(京教高[2008]14号),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作为提升高校实践教学质量,加快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市教委按学科类别、学校层次及类别分层分类进行规划,指导各高校结合首都经济发展需要和城市功能定位,以及立足北京、引领与示范全国的目标,培育和建设一批示范中心。2005年,市教委规划从2005年~2007年分批建立60个左右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根据教育部10号文件精神,调整为到2010年拟建设200个左右的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扩大了受益面,使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分类指导,科学评审,促进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健康发展

经过几年的摸索,市教委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评审程序,既照顾了学科分布,又兼顾了部属及市属院校间的平衡。

在评审过程中,市教委采取了评审组初审、现场考察和领导小组终审评议的三个阶段评审方式,除医学类别外均能做到专家回避,保证了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通过在申报过程中撰写材料,促使各中心归纳、理顺建设思路和管理体制;在现场考察中,通过专家与学校的交流,学校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终审评议中,通过各中心的展示,学校能够互相学习到先进的建设理念和方法。通过这样评建结合的手段,较好地达到了以评促建的效果。

3.加大投入,保障有力,加强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整体实力

为了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真正在全面提高高校实验教学水平中充分发挥作用,北京市财政设立专项经费,给每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投入50万元,用于实验中心的后续建设和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截至2009年底,已累计投入逾7,400万元。

4.相互学习,以评促建,形成各校实验室建设的交流平台

五年来,北京市教委多次举办申报培训班、示范中心交流会等活动,邀请有关负责人及评审专家答疑解惑,邀请建设水平突出的中心进行现场交流;2008年,市教委编撰了《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巡礼》一书,对几年来的示范中心评审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对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集中展示。这些举措,把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交流和推广,带动了其他各类高校实验室和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扩大了示范中心的辐射面和受益面。

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

经过五年来的建设,北京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和思想认识有较大提高

各高校领导对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高度重视,由主管教学的校领导主抓中心建设,2005年~2009年每年申报的中心数量分别为19个、59个、71个、83个和77个,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

通过以评促建,北京各高校普遍提高了认识,建立起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实验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创新、实践新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的新的建设理念。

2.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促进了校内资源整合

实验教学中心是一个综合的大平台,通过建设实验教学中心,推动了各高校的校内管理机制改革。各校通过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对校内的人、财、物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学校的学科、师资、设备等优势资源,与课程体系改革紧密结合,可以说是一次整体教改,提高了实验资源的建设效益。

3.各具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推动了不同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各实验教学中心都比较重视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紧密结合,努力形成自身特色。通过多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多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快,各中心实验项目数平均为191项,比评审前新增15%。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加大,由评审前的平均18%提高到现在的23%。注重实验教学内容与学科建设、科研工程应用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与融合,初步形成学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推动了不同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4.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各校普遍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中心大多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中心主任负责制,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提倡院士进实验室,鼓励和支持高水平的教师参加和投入实验教学工作,逐步形成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强,结构基本合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互通,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核心骨干相对稳定,专、兼职相结合,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5.通过开放大大提升了实验室管理水平

各中心通过制定各类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与保证体系,基本建成了網络化的、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实验教学在时间上、内容上和空间上的开放,大大推动了实验室各类资源的共享,形成了良好的网络支撑体系和现代化的高效运行机制。

6.实验教学环境明显改善

在市教委对示范中心建设进行投入的同时,各高校也加大了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投资力度,形成了良好的实验室条件与环境。据统计,2005年~2007年已评的99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累计投入经费达3.5亿元,设备总值达21亿多元,比评审前增加22%。充足的建设经费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不断提高建设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7.示范辐射作用越来越显著

通过持续建设和推广,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国内外高校间、学科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在先进性、导向性和示范性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带动了高校其他类型的实验室共同发展和提高。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中的体会及经验

1.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中的体会

通过五年来的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荐工作,我们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管理和改革有以下体会:

一是要建设、管理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首先要在实验教学的理念与改革思路上下工夫。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新的质量观,进一步明确实验教学指导思想,明确实验教学的定位,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基础实验与创新实验、实验教学与学科建设、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结合关系。

二是要把重点放在进一步深化实验改革和创新发展上。有些成立较早的实验中心,近几年来在深化改革和创新上做得不够,或被一些传统的思想所束缚;而一些高校敢于改革、敢于创新,在某些方面发展很快,超过了一些传统优势学校,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竞争向上的现象。

三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探索有效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享机制。

充分发挥各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北京地区高校实验教学水平,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2.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中的经验

我们在五年的建设和评审工作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分类指导。由于北京地区高校多、类型广,作为主管部门,市教委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也兼顾对不同层次学校、不同类型学校的分类指导,如在评审办法中规定中央部委所属院校与市属院校之间的名额比例,拉开示范中心的层次,使相应层次的学校间更具可比性、可学性;在评审理工类院校时较为重视硬件环境的建设,而在评审经管类院校时则更偏重软件方面的建设。

二是学科布局。北京地区高校学科分布广泛,如何合理布局,以满足首都特殊的城市功能定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是市教委一直在考虑的问题。每年在评审中,市教委对每个学科大类都会分配一定比例的评审名额,以保证各类学科的点面结合。

三是注重特色。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评优,而是要突出特色,突出创新,突出示范作用。尽管有些实验教学中心与学校的主干专业不十分吻合,但很有特色,市教委也会重点关注,予以支持。

对今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设想

截至2009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工作已经结束,将进入持续建设和验收阶段;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工作也将进入最后一年,对于今后的示范中心建设工作,我们有如下想法:

1.继续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

今后,市教委将继续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学科布局进行梳理,针对不同专业门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区别对待,细化指导,加强对北京高校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的引导。

2.加强对已评示范中心的检查验收

制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情况检查办法,加强对已评市级示范中心的监测、检查和督促,做好对国家级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的验收,督促各实验教学中心及时总结建设经验,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3.抓内涵建设

质量和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淀,而不是單纯的比面积、比设备,也要贯彻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想,注重贵重设备的使用效益和利用率,提倡研制创新型的自制设备,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培养,全面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

4.巩固建设成果,加强宣传、推广、共享和交流

创造条件,形成机制,搭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共享机制和平台,通过交流、培训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的水平,加强示范中心建设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培育典型,打造品牌,充分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各类高校实验室和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确保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在促进北京地区高校的实验中心建设、宣传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等方面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总结“质量工程”实践经验,广泛开展调研咨询,在凝练特色、打造精品的基础上,做好“质量工程”(二期)实施方案的设计论证和规划部署工作,围绕首都高端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努力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着力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执笔人:张文璐 汪成楚)

[责任编辑:张 雯]

作者:北京市教委高教处

强化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论文 篇2: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思考

摘要: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当前高职教学质量标准建设的现状,提出了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并指出在建设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的同时必须重视与质量标准建设相对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代高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形成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监督、评价、反馈和制度体系,为有效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关键词:教学;质量标准;建设

作者简介:陈锁庆(1954-),男,江苏金坛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督导室主任,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118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教育厅重点教改课题“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及教学质量标准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SJG080)、学院重点课题“教学质量建设标准研究”(项目编号:JY11-35)的部分研究成果。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标准提供了机会。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与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对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标准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高职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提供了依据。教育部2010年9月(征求意见稿)《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快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为高职质量标准建设、教学质量评价明确了方向和建设的目标。高职院校从2000年规模发展到2006年内涵提升的转变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意识不断强化,相继建立起校内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和各种教学管理制度,随着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变化和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逐步深入,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和现代大学制度已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教学各个环节质量标准、评价标准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规范和评价各种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及教学基本建设,最终形成能够推动院校内涵提升的教学质量文化,以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质量要求。

一、高职教学质量标准及现状

1.教学质量标准的含义

管理学上把质量界定为“一种与能满足或超过期望的产品、服务、人员、过程和环境相联系的动态的状态”。[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质量的定义是“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总和”。[1]“质量标准使不同的教育在为相似的群体提供服务时达到服务准备的一致性”。[2]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应该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及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满足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提供服务的要求、满足教育管理者或实施者对教育工作的要求程度的一种状态标准。其核心内容是规范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各个育人环节,学生掌握与高级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能力,满足社会对学生职业能力需求程度。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标准主要指从学生入学教育到毕业整个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工程建设标准以及条件保障性标准等。其中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的质量标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质量标准、教材选择与教材建设质量标准、课程设计质量标准,教学过程中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教学质量标准,毕业环节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等质量标准、毕业生的毕业质量标准、教学评价的质量标准以及学生满意度、企业满意度调查标准的建设等。

两者的关系:前者是教育质量标准,是宏观、动态的质量标准,由教育部门根据社会发展的特点制订。后者是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是微观、具体的,由各个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制订。本文主要研究和思考的是微观的教学质量标准建设。

2.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标准建设的现状

(1)学校内部教学质量标准建设、监督与评价形式。从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建设形式看,主要采用两类:一是学校以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主要通过贯彻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引入ISO9000基本思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按照ISO9000系列标准要求把学校的质量目标层层分解,细化、量化,使质量目标的最终验证有明确的标准,对教学活动进行过程控制,从而规范学校的各种管理”。[3]二是许多高职院校形成以院、系督导为主要形式的两级质量标准建设、监督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主要任务是与教学管理者配合制订教学各个环节质量标准并对照质量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教学管理,对教风、学风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进行监督、指导、评价与反馈等。

(2)教学质量标准建设的滞后。目前,在高职教学管理体系中适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设并不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不够,对教学条件性标准、教学过程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结果的质量标准没有系统的、科学的质量标准为质量评价作参考。另外,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主要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为主要对象推行的一种全面质量管理过程,其主要特征是产品生产过程的全面检查、监督管理、评价、反馈、改进、持续提高的过程,与学校对人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有一定的区别,移植到对人的教学质量全面管理需要进行改造。一些学校在引入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后没有对其按照育人的特定规律和特点进行深入改造,往往花费很多精力做质量管理目标文件,对各个环节的过程管理执行力不够。“贯标”的第一年领导很重视,积极性很高,各个质量文件齐全,质量过程有控制、有改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第三、第四年,这种“贯标”就成为一种走过场的摆设,对教学内涵的提升没有达到预期管理目标效果。

(3)企业参与教学质量标准建设的缺失。职业教育的技术性和职业性决定了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通过对十多所学校的问卷调研发现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学工作和校企深度合作的研究项目现在绝大多数还是停留在表面上。出于政府的压力和学校的要求,企业不得不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校要接受评估,不得不在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做一些表面文章。因此,就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与评价标准体系建设普遍缺乏企业或行业参与,即使有企业参与,更多的也是挂名。在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面,学校虽然很想得到企业的帮助,但企业本身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难于深度合作。究其原因,政府要求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事业,但给予的政策支持不够,要求企业承担的责任不够,企业从中得到的利益并不明显。

二、高职人才培养教学过程质量标准的构建

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课程体系建设质量标准、各个教学环境的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等。

1.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

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一般以教育部门人才培养综合性评估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建立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不同类型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不同。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门人才培养评估的质量标准和本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适应本校内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各个方面的具体质量标准。例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质量标准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质量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4]内容包括: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等。

2.课程体系建设质量标准建设

课程建设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基本的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质量标准建设应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是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而课程质量标准建设又是课程体系建设中每个具体元素的质量标准。内容包括: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教学内容建设、课程教材建设与选择标准、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课程教学实施与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等。例如,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要求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教学改革成果的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通过引进、培养等途径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课程教师团队。课程标准建设要求准确定位各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关系、教材与课程的关系以及课程教学使用的方法与手段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等。

3.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设

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备课准备、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教学、毕业教学等教学过程。通过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规范教师课程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改革教学内容,认真开展教学研究。在教学中体现现代职教理念;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原则;体现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通过质量标准建设构建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工学结合相衔接的理实一体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教学等形式的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以及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以工作领域中的项目、任务、案例等引导、启发、讨论、研究等教学方法与演绎、归纳式教学法等相结合。鼓励教师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手段组织教学,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形式。通过教学质量标准的建设,形成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检查、监督和评价的依据。解决实践教学场地、设备和指导不够的问题,促使二级教学单位和教师认真设计实践训练项目或任务内容,合理安排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实践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成长,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要求,最终达到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其中实验教学质量标准的建设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学生课程学习技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教学要求。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用工具、仪器及相关设备以及信息收集、分析、利用等习惯,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思维方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因此,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课程实习质量标准的建立是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和职业能力形成的必备环节,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途径,是帮助学生获得未来职业经验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更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成长的重要手段。通过课程实习与实训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课程理论知识,加深对课程知识体系、技术能力体系的感性认识,不断丰富实践内容,提高专业技能;毕业实习质量标准的建设是学生社会实践的必修课程。通过毕业实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加深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弥补在学校学习中的不足,最终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因此,毕业实习是检验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职前适应社会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得就业经验的必要途径之一。

三、多元化评价标准和现代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

建立与教学质量标准实施相对应的教学评价标准、教学管理制度和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是质量标准得以实现的目标,也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质量标准是评价标准制订和实施的依据。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评价标准得以实施的保障。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是体现现代管理制度、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的重要载体。

1.多元化、多主体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建立

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内部多元化、多主体教学工作评价是教学质量评价在新时期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质量标准建设的落脚点。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包括来自学校内部的教师、督导、领导、学生等对教学过程的质量评价,来自学校外部的企业、行业和第三方对学校教学过程的质量评价。“教学评价的多主体包括对学校内二级教学单位的工作状态评价、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工作状态评价、教研室教学工作状态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职业能力的评价”。[5]评价内容与教学质量标准相对应,包括学校职能部门、学生、企业及行业对学校专业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工作质量、学生学习成效等的评价。这种由学校内部评价和企业、行业对教学工作双元评价系统的建立更加体现来自“育人”和“用人”两个方面的评价,有利于二级教学单位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2.现代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

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现代高职教学管理制度,推进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现代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应包括适应院系二级教学管理的职、权、利相关的制度;教学运行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共同育人过程中体现教学质量检查、监督与反馈的制度;教学改革与创新应体现激励机制的管理制度。制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和高效运行。在调研中发现各个院校的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建设比较容易,但执行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一种可能是这些质量标准和制度制订本身不具备可操作性,不能体现以人为本,不能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性;另一种情况是学校职能部门在标准和制度建设时积极性很高,但执行力不够。因此,更需要有一套使制度得以高效运行的管理手段和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以督促职能部门提高执行力。通过现代高职教育教学制度的建设和有效执行体现教学质量标准、评价标准执行的公信力,提高教学评价的权威性、公平性。

3.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

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由于教育是针对活生生的人而开展的一种促进人的身心、能力健康发展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思维劳动和观念形成的过程,其教学质量高低取决于师生内在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程度。而教学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管理进一步有效地促进师生在现有教学环境下达到活动效果的最优化。因此,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就是要创造一种有利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工作、学习环境。如果说质量标准强调的是规范性和标准性,那么评价标准应强调的是过程性和对人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建设则应引导师生的自我教学反思能力提升,有利于激励性作用的发挥。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就是要把管理权力中心下移,以二级教学单位为主,充分发挥二级教学单位自主管理、自主评价和自主调配教学人员的权力,提高制度执行力的权威性。学校管理、监督职能部门则在教学管理手段上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通过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因素的影响,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的创新。

总之,建立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相适应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重要依据,更是提高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质量标准建设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广第.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肖化移.高档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概念[Z].

[4]赵家华,陈锁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社会化问题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

[5]陈锁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改革[J].江苏社会科学,2010,(S1).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陈锁庆

强化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论文 篇3: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教学团队建设是国家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建设标准和必要性,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探讨了大学英语团队建设的保障机制,以给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研究与实践

1.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理论基础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的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者的老中青结合。[1]伴随着该文件的出台,高校教学团队的构建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研究课题。

团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概念,被定义为“为了共同目标,由技能互补且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20世纪80年代,团队理论中的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概念被运用到教师工作领域,提倡教师共同工作,形成伙伴关系,通过共同研学、示范教学,以及系统地进行教学练习和回馈等方式,彼此学习和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团队是指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为任务,整合教师力量,形成教学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的业务组合。[1]根据教学团队的定义,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可理解为: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立足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加强课程建设为重点,采用团队协作、“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的团队队伍建设等模式,开展教学科学研究的队伍。

2.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标准

2.1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为目标。

任何教学团队都应有明确的建设目标,然后围绕着这一目标制定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并为完成阶段任务采取相应的措施。[2]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应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行涉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考核评估体系等全方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2.2提高全体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应该是以教学水平高、有一定学术成就的教授或副教授为骨干,以广大大学英语教师为主体的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应该拥有科学、合理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将教师培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优秀教师为核心,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的团队建设;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交流;积极开展观摩课、示范课、讲课竞赛等教学研讨活动,提高全体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

2.3有优良的教科研成果。

教科研成果是衡量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的指标。[2]教科研成果可体现为获得院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纵向科研项目、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研论文等标志性成果。团队注重以科研带动教学,促进教学改革,建立教学、研究、改革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使科研成果直接或间接地转化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强化。

3.建设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3.1大学英语课程自身的要求。

(1)课程特殊性。

大学英语课程是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必修课程,课程学时大约为250学时,总学分16分,课程教学大约需要4个学期。

(2)《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要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词汇、语法、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等八个方面都有明确要求。要满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翻译等方面的能力。然而,要求每位大学英语教师都能达到全科型英语教师的标准是不现实的。

(3)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中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进行口头与书面信息的交流[4]。然而,很多学生经过8~12年的英语学习,英语应用能力却不高,仍然不会听、不会讲、不会写。“聋子英语”、“哑巴英语”、“费时、低效”是社会对中国外语教学的评价。

从大学英语课程的上述三大特点不难看出,凭借单个英语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只有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协作模式,教师之间取长补短,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学生受益。

3.2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大學英语教师普遍工作压力大,主要表现为日常教学工作时间和专业科研发展时间的矛盾。有研究者指出:“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最大的挑战就是时间。”目前,大学英语教师要花大量时间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上,繁重的教学任务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容易致使其出现职业倦怠现象,进而造成缺乏自我发展动力、科研成果少、职称层次低的状况。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组建教学团队,采用“老、中、青”的帮扶模式,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完成一定的科研课题的申报、教改项目、教材编写、个人专著工作量,从而达到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实现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4.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内容

4.1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的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全面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确保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4.2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协作精神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人员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师队伍。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探索适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的新路子。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强,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毕业生英语素质的基本要求。

4.3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为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4.3.1根据课程模块组建多个教学团队,进一步细化团队建设目标。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将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按照课程模块划分为多个教学团队,形成比较稳定的课程教学团队。具体是大学英语读写教学团队、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团队和大学英语选修课教学团队。针对教师专长进行分工协作,使教师能够发挥专长,专门研究教材教法,有效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4.3.2加强课程建设。

从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入手,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主讲教师、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等方面下工夫,在进行团队建设的同时,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力争将大学英语课建设成为院级、省级精品课程。

4.3.3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不仅关系教学内容,还关系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要结合本专业自身发展的阶段和特色,选用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和反映教学改革要求的高质量教材、新教材充实到教学中,组织编写大学英语教辅材料,积极争取承担省级规划教材的编写任务。

4.3.4积极开展科研及教改工作。

科学研究及教学改革研究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应予以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要加大科研教改力度,不断促进科研转化教学工作。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理论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促进教学建设,巩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争取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力争获批省市级教学改革项目。

4.3.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和完善更加合理的梯队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建立优势互补、团队协作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具体做法是:邀请更多的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交流;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积极开展观摩课、示范课、讲课竞赛等教学研讨活动,提高全体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青年教师比例占到80%以上,因此,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在现有的培养成果上,进一步规划大学英语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1)教学培养。由于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为此,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将实行导师制,有计划、有目标、有要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培养。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担任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的导师,经过一定时期的指导培养,逐步丰富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从而锻炼和培养一大批青年教师,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2)科研培养。承担科研项目是锻炼和检验青年教师科研攻关能力的重要形式。为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承担科研重担,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应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要求青年教师每年度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包括科研课题的申报、教改项目、教材编写、个人专著等方面。尤其在论文方面,要求青年教师每年公开发表论文2篇以上。

4.3.6资源建设规划。

充分利用好现有教学资源,发挥好现有教学资源的作用;不断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发挥网络作用,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进一步加强试题库建设、健全完善考评机制。加强“大学英语”课外自主学习资源库、学生自主学习评价体系、课程电子教案、主要主讲教师授课录像、学生训练题库、大学英语四六级题库等的建设。

4.3.7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研究和教学课件研发,利用和完善网络教学的效能,促进新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内部或其他相关专业之间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共同研究,进行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改革。

4.3.8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性的英语统一考试,其过关率被公认为是检验各类本科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然而,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应用型理工科院校的四级过关率一直不尽如人意,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差距较大。因此,在大学英语团队建设中,应以提高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过关率为目标,认清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正面反拨作用,采取切实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稳步提高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

5.大学英语团队建设的保障机制

为确保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并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学科发展与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大学英语团队需要以下建设及运行的保障。

5.1制度保障。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精品工程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制定一系列管理措施、奖励政策和激励制度,为团队的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名师工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此外,团队应根据学院中长期发展建設规划的需要,制定明确的建设和发展目标。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建设以骨干教师为主力、青年教师为后备的教学团队。

5.2政策保障。

学院创造条件,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及出国进修。团队应定期组织开展跨学科教学研究活动,不断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以使更多的团队成员尽快成长为学术带头人、教学和科研骨干,促进团队教学与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

5.3资金保障。

学校专门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建设资金,教学团队的建设和运行将严格执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学校制定的专项资金管理法,科学合理地使用项目经费,专款专用。

5.4机制保障。

在教学团队内部,强调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实行民主协商机制,形成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5技术保障。

研发教学团队网站,建立团队的文档库、教学资源库、语料库等;团队成员应有微信和QQ,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畅通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

[2]海霞.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1(5):104-104.

[3]唐镭.论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0(30):42-44.

[4]秦秀白.坚持人本主义教学观,全面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J].外语电化教学,2008(3):3-7.

作者:梁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时期下职校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多媒体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