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2023-03-20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区域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区域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区域经济分析的论文题目

1.工业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

2.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研究。

4.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5.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6.物流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7.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物流战略规划研究。

8.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9.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

10.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11.怀化区域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关系。

12.区域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3.某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

14.物流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15.区域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

16.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

17.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

18.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9.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

20.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增衡分析。

第二篇:厦门区域经济地理实习报告

区域经济和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野外实习,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区位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结构和地域组合的特点,掌握区域经济和人文地理调查和分析的方法,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培养野外调查、观察和操作的技能。

二、实习地点:永定、厦门、潮州

三、实习时间:2011年12月19日——2011年12月22日

四、实习内容

1、区域文化地理比较分析;

2、特区经济发展条件分析、比较;

3、区域城市地理实习;

4、区域地缘经济、政治地理实习;

5、区域旅游地理实习;

6、区域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工业、高新几时产业、商业、旅游业、文化教育等)的调查与分析,了解掌握产业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五、实习小组:

六、指导老师:

七、所选实习报告专题:厦门市发展旅游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八、具体内容

厦门是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接待国际游轮最多的口岸之一,2002年全市接待旅客达1020万人,其中境外游客67.2万人,旅游创汇3.65亿美元。 1995年市政府确定了要把厦门市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战略目标,并把旅游业作为厦门“九五”期间和跨世纪发展的重点产业,确立了旅游业在厦门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厦门旅游业在新世纪之初连续几年呈持续增长势头,成为拉动厦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一)厦门市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

厦门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全市面积15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4万人。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四大特区之一,发展旅游业具有不少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厦门市位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宝岛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是福建省的第二大城市。厦门由厦门岛、鼓浪屿、内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区以及同安等组成,陆地面积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国际性海港风景城市。

不仅如此,厦门的交通还十分便利,其海陆空主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如空中:厦门是华东地区主要的航空枢纽之一,2005年已开辟国内外航线140多条,其中国际航线55条,国际航线直通东南亚及东北亚主要城市;海上:厦门港是中国十大港口之一,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港口通航,且现作为直航试点,与金门实现“小三通”,有定期客轮航班来往,与台湾地区来往最为方便;陆上:经过厦门的福厦高速公路和厦漳沼高速公路与全国高速公路网相连,鹰厦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区间如此,区内也四通八达,公交、巴士、的士畅通无

阻,基本不堵车。

2、气候适宜,旅游资源丰富

厦门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至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至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至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舒适宜人的气候成为厦门市每年旅游人数不断上升的原因之一

厦门是中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这里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环境整洁,四季长春,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山、海、岩、洞、园、花、木诸种神秀,加之名人遗迹和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乡土风情,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是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被称为“中国最温馨的城市”;厦门将建成“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在联合国关于世界各国城市发展前景报告(补的)中,厦门被列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之一。因此,厦门成为福建省金牌旅游景点之一。

3、经济实力强,旅游设施完善

厦门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面对金门、台湾,邻近港澳、东南亚,区位条件具有优势。闽南地区是著名的侨乡,厦门市地处闽南金三角的中心位置,人流、物流、商流会聚,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突出;背依闽粤赣13地市的广阔经济腹地,山海协作不断扩大;厦门作为祖国大陆对台经济交往的重要基地,不仅具有地理、人文、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对台优势,也是对台经贸科技、文化交流最为密切的地区和台商投资最多的地区之一,已被辟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和两岸直航试点口岸之一,区位条件非常优越。厦门综合经济实力较强。2005年全市GDP达1 029.6亿元,财政收入209.7亿元,人均GDP8 326美元,第

一、

二、三产业结构为2:55.6:42.4。厦门的经济外向型和国际化程度较高,其已与世界各地16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关系,是外商投资的热点城市的之一,截止2005年底,已有外商投资项目6088个,合同外资金额207.9亿美元。较强的经济实力使厦门有能力建成相当规模的旅游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接待能力方面,目前已有旅行社67家,旅游饭店95家,社会旅馆380家,床位约22 700张,其中星级饭店49家。各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配备完善,为厦门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

(二)厦门市发展旅游业的区位劣势分析:

1、经济总量不大

厦门人均GDP在国内排名虽然较靠前,但GDP总额仅为1 029.6亿元,常住人口仅217万,总量不大容量小。改革开放以来,厦门一直受到县域经济的牵制,企图通过县域经济的扩张,改善经济状况。我们不能否认县域经济在起初给厦门带来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在城市经济在中后期,厦门明显受到县域经济的制约。作为福建中心城市的厦门由于缺乏一定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做支撑,导致没有足够的经济体量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也难以吸引规模大、实力强的骨干企业的聚集,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和经济体量,难以形成强大的经济实力。因此,仅仅的依靠县域经济厦门是无法达到长久的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目的。

2、城市历史资源的浪费

历史资源是城市最厚重的遗产,它印证了城市的进化,记载着历史的演绎,蕴含着丰富的的城市内涵。注重历史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可以使城市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城市更有魅力和竞争力。厦门是个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但是在城

市旅游资源分布中,厦门的城市旅游历史资源比重较小,而鼓浪屿是厦门城市历史资源的代表,是厦门城市旅游发展的起点,是我国对外交往历史的重要见证。但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提速,厦门对她的放任,鼓浪屿已经不再有往日的风光。优秀的人才流失、人口构成的变化导致鼓浪屿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由小贩的叫卖声代替优雅琴声;由断墙残垣代替独特的建筑风貌;逐渐上升的生活成本,逐渐下降的生活品质,社交的限制不断表现出来。事实正在告诉我们,厦门对城市历史资源的不恰当使用,导致了优秀城市历史资源的地位,在厦门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功能的不断完善中不断下降。

3、产业结构的调整

历史的发展证明,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主要得益于主导产业竞争实力的不断提升,而主导产业竞争实力的不断提升主要来源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多年来,厦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实施了“以工业为主,大力发展生产型、科技型、创汇型的制造业”的产业优先发展政策,使厦门迅速的实现工业化,改变了产业结构,增加了财政收入。我们看得到制造业的发展为厦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这种以制造业为龙头的发展是作为厦门特区经济发展初期的策略,是符合也只是仅仅符合当时的发展需要的,就目前来说,这种产业格局与建立现代化城市的标准仍有很大的差距,与城市的自身定位也有距离。厦门作为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却没有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在现代旅游业的布局上并没有从旅游服务区域的大格局着想,旅游业的设施偏少又偏小,难以发挥中心城市对经济区域的旅游服务和带动作用。

(三)加快厦门市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1、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

针对县域经济产生的局限性,个人认为只有下决心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整合城市资源,培育大中型城市才是有效措施。厦门是福建省内周边地区最具有综合实力的城市,但是经济规模偏小,没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也缺乏应有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而相邻的漳州市缺乏的是产业支持和技术资金的投入。厦门如果能和漳州进行实质上的合作,使漳州为厦门提供发展空间,是厦门向漳州发展,充分利用产业转移和城市功能分流,这样不仅能带动漳州,也能深度发展厦门,使厦门的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让经济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提高历史资源的合理开发

中外城市的发展证明,老城区要获得再度繁荣多半是通过专业变形,通常是开发为旅游区或者商业区。鼓浪屿是厦门城市旅游历史资源的代表,要发展厦门历史资源旅游,建设好鼓浪屿是直接有效的措施。尽管鼓浪屿作为高尚社区的地位在下降,但是作为旅游区的功能在上升。针对厦门对相关城市旅游资源存在的管理浪费问题,我也以鼓浪屿为例提出了一些建议。为了进一步突出海岛风光观赏,应对鼓浪屿进行建筑物的全面整治,拆除有碍观瞻的建筑物,使鼓浪屿的建筑和山水更加和谐。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筛选和维修。由于鼓浪屿拥有太多的电动车、摊贩、无证导游等,这导致鼓浪屿无法提升自身的旅游品位,因此这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力的管理措施,优化被扰乱的市场。没有投入就没有回收,鼓浪屿的景区景点维修、维护资金不会白白的产生,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能够勇敢的针对鼓浪屿建设投入一定的资金,我相信这会在不久的将来收到应有的回报。

3、产业结构的优化

纵观世界绝大多数现代化城市,可以发现无一不是以第三产业为城市的主导,但是厦门的第三产业仅占地方生产总值的46%左右,而城市的三大支柱产业均为制造业,这逐渐成为影响厦门往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阻碍。因此,厦门要在较短的时间达到现代化城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只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这需要厦门加快旧城改造,扩大绿化面积,完善配套功能,高起点的改造商业区、居住区和旅游区。在城市功能的调整中,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加快海湾和海堤改造,恢复厦门海域的生态环境。强化城市的服务配套,优化城市的资源配置,为城市旅游环境提供更好的条件,提高城市资源的使用价值。

4、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旅游。

厦门市地处东南沿海,是港口经济特区,有发展国际、国内贸易地域及政策上的优势。外商、港商、台商来厦门投资开发者数目众多。并且今后随厦门经济市场化、产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厦门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商业接触更加频繁。商务、会议旅游将有很大潜力。旅游部门可以与经济贸易部门结合,主动发展这一市场,把发展旅游同改善投资环境相结合发挥旅游对促进外经贸发展的媒介作用。加快高档商务型酒店的兴建,现有旅游饭店要拓展会议服务功能,增加商务客房楼层和酒店会议设施,提高酒店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旅行社要加大、推广商务、会展旅游的力度。

第三篇: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相关开题报告

选题依据:黑龙江省是新中国解放最早的省份。50多年来,黑龙江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把昔日的“北大荒”建成了文明富庶的“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但是黑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很低,与先进省区相比差距较大。人民群众要求改革现状、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强烈,不加快经济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就将十分尖锐。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告诉我们,如果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在人口多且素质差、资源有限且耗费严重、生态日趋恶化的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持续或持续不够。黑龙江省应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源调控和环境保护体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口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黑龙江省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的概述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拟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三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通过对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10年09月25日—2010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10年03月01日—2010年05月1日在黑龙江省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10年05月02日—2010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10年06月01日—2010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10年06月08日—2010年06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10年06月15日—2010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第四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吴勤堂

●耦合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上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类似地,可以把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耦合。

我国的经济规模小、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相对分散缺少经济聚集效应,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难以发挥整体竞争优势。因此,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产业集群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中一个普遍现象

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现象十分明显。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群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聚集在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微电子产业集群;聚集在底特律汽车制造业集群;集中于新泽西的医疗业;聚集在纽约的华尔街金融投资集群。传统产业集群仅意大利就有威尼斯玻璃器具业群;比耶拉、普拉托的毛纺织;都录、皮亚琴察的自动化设备;阿雷佐、瓦伦扎的珠宝;布赖恩扎的家具;蒙特别鲁那的滑雪靴;帕尔马的食品;卡斯泰尔戈弗列多的照明设备;萨斯奥勒的瓷砖等产业集群闻名世界。至于德国的索林根刀具业群、印度北方邦阿格拉鞋业群,瑞士的制药业、斯堪的那维亚的移动电话业、印度班家罗尔地区的软件业、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法国的索菲亚、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地区等亦是尽人皆知。

在我国,北京中关村聚集着电子产业;上海聚集了纺织业和机械制造业;四川西昌聚集了中国航天产业;广东佛山的陶瓷、东莞的电子和服装、惠州的制鞋、中山的灯具、顺德的家具和澄海市的玩具、工艺品业;浙江嵊州的领带业、温州的鞋、服装、眼镜;义乌的小商品;绍兴的轻纺、化纤、永康的五金;海宁的皮革、服装;余姚的轻工模具;鄞县的服装;奉化的服饰;慈溪的鱼钩、长毛绒;永嘉的钮扣、泵阀;路桥的日用小商品;金乡标牌;大唐的袜业;瓯海的阀门;柳市的低压电器;台州的精细化工等在国内外都十分著名。据统计,仅浙江省目前拥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区519个,年产值达6000亿元,平均每个县有3个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不断刷新着所在地区的经济影响力,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靓点。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耦合机理

耦合(coupling)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上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例如两个单摆之间连一根弹簧,它们的震动就彼此起伏,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作用被称为单摆耦合。类似地,可以把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耦合。

1、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产业聚集必然带来人口的空间集中,这在为产业聚集提供充足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使聚集区的居民和企业均能从中获益。首先,人口聚集为厂商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其次,产业聚集区域居民则因之获得了择业的便利,一方面节省了大量的就业信息搜寻费用,另一方面降低了求职、工作过程中的交通费用及时间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消费决策的有效性。其三,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上升——产品畅销——产业发展——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之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人口的聚集又引起生活消费、住宅、能源、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物流、咨询等基础产业的新需求与发展。所以产业集群带来了城区规模的扩大,城区规划的扩大又进一步强化了产业的聚集功能,使城区、产业不断的高级化。产业的高级化必然要带动、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产业之间特有的关联性与产业集群的耦合。产业集群的形成一般都有一个主导核心企业,通过该主导核心企业的衍生、裂变、创新与被模仿而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市场需求是某个产业或企业集群的触发因子,而产业集群的核心是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及互补性。一个区域区一旦有某个领域的产业或企业出现,随即与之相互关联、相互互补、相互竞争的原材料、零部件、零配件供应、产品制作、配套产品、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上、中、下游产业其外围支持产业体系的产业集群,就会在空间分布上不断地趋向集中。云集于区域的各产业、各企业,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求规模经济,寻求比垂直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寻求互动式学习和创新,寻求在产业价值链上新的机会和更有影响力的位置。正是产业集群所发挥出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所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产业聚集带动了城镇、城市的发展。城镇、城市的出现实质是产业聚集的结果。

3、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与区域优势的耦合。地理是国际收入不平衡的重要因素,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产业集群自身的一些特征,如区位特征、资源共享特征使群体内企业获得市场优势、创新优势,形成集群的特色和竞争优势。这种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企业空间聚集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这是其他区域很难模仿的,这些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往往具有乘数效应。他们是地区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源泉。

4、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耦合。产业集群的发展能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减少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口,提高区域第

二、三产业的比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群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区域产业化水平,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退出,农村土地从小规模向大规模集中,可以改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产业升级、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为产业的聚集提供着更大的市场,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5、产业集群同整合区域资源的耦合。企业资源的稀缺性赋予集聚更为重要的内涵就是产业集群中各成员的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帕雷托最优。产业集群的投入要素不仅涉及一般意义上的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特别强调企业家资源、人才资源的培育及其在发展中担当的作用,更是要求地方政府、行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对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产业集群将这些区域内的软、硬资源整合、优化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产业集群发展到高级形态除了积极利用本地资源外,更注重外部资源、外部市场的为其所用,积极寻求外来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积极开发外部市场,扩大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和产业集群的磁力和覆盖面,形成区域动态的竞争优势。外资在向本土产业聚集转移的同时,必然会带动区域内外的新企业在本土繁殖和成长,从而依赖本土产业聚集的强大吸纳力量,形成区域产业聚集和吸收外资与国际直接投资全球化即“全球一本土”双重聚集同所在区域信息业的耦合。

6、产业聚集同所在区域信息的耦合。信息畅通是产业集群的又一优势。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充分化,无论是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均可以比较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原料和中间产品,或找到自己的买家,并保持较低的交易成本。产业聚集的大量形成则要得益于集群内的网络支持和伙伴关系以及知识的创新和运用,它们构成了产业聚集的高级要素,不仅有利于新技术的采用,而且有助于激发技术发明与革新,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手段。产业聚集丰富了信息资源,扩大了信息交流,提升了信息技术,促进了区域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业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将为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持。

7、产业集群区域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创新带来超额利润,超额利润的存在吸引更多的企业不断学习和创新。集群内关联企业之间由于地理位置接近联系频繁,便于现场参观,面对面地聚会和交流,使他们能迅速了解市场需求和科技变化,有利于企业对市场和技术方向的把握,有利于相关企业合作创新,合作创新既可分散创新风险,减少创新困难,而且可加快创新速度。同时企业的创新成果易于为其他企业所学习和吸收,扩散更快,从而促进着整个群体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又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因此集群内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而集群机制又为创新提供着有利的条件,创新者在集群内更容易找到创新所需的人才、资金、设备和工具等各类资源。所以,产业集群在学习与创新的动力、环境、组织等方面具有极高优势,这使产业集群往往成为创新主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进步力量。

8、产业集群同区域市场运行效率之耦合。在产业集群区,无论是主产品的生产,还是附属行业的配套服务,都天然形成严格而精细的分工,因而降低了因转换生产加工环节而必须付出的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于空间聚集,经济活动竞争性增强,市场变得日趋发达和完善,市场运行效率得到提高。产业集群区内部的高度竞争性也足以使该产业能保持较高的产业效率和竞争力。市场运行的高效率才是区域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之源。产业集群发展实践表明,聚集程度较高的产业,其国际竞争能力也较强,产业高度集聚的地方,该地方的出口能力也特别强。

9、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开放程度耦合。产业集群及集群区的形成和开放经济有着内在耦合关系。凡是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产业集群现象就较弱,即使有也几乎完全是资源性产业。经济的开放性构成了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和环境基础,在开放经济环境中,产业集群可以发展得更快、更突出,中国和外国的例证都能支持这一理论。

10、产业集群负区域经济的负效应之耦合。聚集能使企业在生产和交易成本方面得到节约,产业聚集使区域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和交通扩张。人口向区域聚集的惯性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物质和精神诱惑力使区域发展呈加速度之趋势。但当聚集达到一定规模后将会出现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下滑。生态环境胁迫又通过人口驱逐、资本排斥、资金争夺和政策干预对城市发展产生约束。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的对策思考

我国的经济规模小、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相对分散缺少经济聚集效应,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难以发挥整体竞争优势。因此,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政府要致力于完善相关的政策框架、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为产业集群发展营造优越的综合环境。要善于针对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战略资本寻求型和不同规模类型的产业提供理想的差异性环境。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推动,但是地方政府部门也应认识到政府干预

经济的局限性,准确定位,避免“缺位”和“越位”,奉行支持、引导但不干预企业的理念。避免或减少行政干预,主要依靠市场力量,依靠产业集群的内在运行规律,积极引导,对危及产业集群自身良性发展的行为加以规范,弥补市场缺陷。

第二,及时发现正在形成中的区域产业群,为已成雏形的产业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妥善解决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积极促进区域产业聚集。要利用区域分工,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鼓励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培育优势产业;运用财税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管理、高增值企业来区域落户,促使影响区域竞争力的优秀企业脱颖而出,持续健康成长。使区域优势产业实现几何增长,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第三,充分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完善中介服务体系。行业协会是产业集群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众多规模较小的企业往往是通过协会而能联成一个整体。集群的发展还需要各种中介服务机构辅助,如市场调查、技术咨询、资产评估、会计、法律、职工培训等。

第四,促进企业认识到植根本地在其发展战略中的意义,自觉地融入当地经济活动之中,积级帮助当地的供应商和销售商提高竞争力。各级政府要注意营造一种产业氛围,培育企业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企业在文化上的一种归属感。让企业认识到,区域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优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自己属于所在的区域,企业文化就应与区域文化相协调,植根本地就是立足本地、扎根本地,将企业的生产、研究、开发都置身于与周围企业的联系之中。如果一家企业完全依赖外地市场,很少与当地企业发生联系,那么聚集效应就无法产生,对当地的技术创新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第五,扩大对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投入,通过当地网络放大技术创新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区域经济将进入科技推动型发展时期,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在区域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区域政府应大力扶植地区性研究体系,发挥研究的知识外溢效应,促进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区域政府要鼓励同一产业的企业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地区性网络,通过业务衔接、资源共享、经验交流等形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在信息自由交流的体制下促使创新的出现,缩短科研成果的转化周期。

第六,加强诚信教育,强化诚信意识。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产业集群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诚信而产生的社会资本是产业集群中的重要资源,它是企业之间交易与合作的基础,没有诚信的产业集群中假冒伪劣遍地、期诈行为盛行,这样的产业集群只能是短命的。因此在加强诚信教育的同时采取系统的措施以降低因败德行所付出的代价。

最后,要重视产业集群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平衡工作,关注产业集群过程中的环境承载能力,避免环境的恶化。环境恶化会通过排斥居住人口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表现为:一是阻碍甚至逆转城市化,区域生态环境恶化通过“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把具有良好经济实力和文化素质的居民“驱逐”出区域,并使技术和资金也随之流失,最终造成区域经济的衰退;二是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心一般人口密度高,生态环境压力大,一些有钱有车居民纷纷到郊区寻求适宜生活环境。居住地的外迁带来城市地或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变。务必通过政策干预、影响企业选址,限制环境恶化;通过制定环境政策限制污染型企业在市区落户并迫使大批企业迁出市区,加速区域内土地功能置换,优化地域投资环境。

第五篇:衡阳县旅游发展战略分析论文区域经济学

衡阳县旅游发展战略分析论文

【摘要】近年来,衡阳县以衡阳市成为国家首批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继续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衡阳县的旅游资源及现有经济状况而言,分析衡阳县旅游发展的优势与劣势,衡阳县旅游业的发展主攻方向选择“乡村游、人文游、红色旅游”对衡阳县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关键词】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发展优势特色乡村旅游

湖南省衡阳县位于南中国最大的交通枢纽、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西北部,紧邻市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但目前为止衡阳县还处于工业发展缓慢,且工业的发展存在诸多“边缘化”的劣势,比如交通、电力等。虽然通过近几年来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但与其他发达地区乃至周边县市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想要在衡阳通过发展工业而繁荣经济,在目前来看是行不通的。

近年来,衡阳县以衡阳市成为国家首批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继续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县委、县政府设立了第三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通过信贷、奖励等方式支持第三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商贸流通、特色旅游,搞活服务业,全县旅游、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就衡阳县的旅游资源及现有经济状况而言,我认为,衡阳县旅游业的发展主攻方向应该选择“乡村游、人文游、红色旅游”。接下来便是我对整个衡阳县的旅游状况的分析

一、衡阳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衡阳县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呈现出旅游设施日益完善,旅游环境不断优化,旅游结构逐步改善,旅游品牌显著提升,旅游效益大幅提升等五大特点。全县共有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古迹遗址、宗教历史文化、动植物、民俗风情、休闲等类别的上百处旅游景点景区,比如“宇石寨”“ 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六朝胜境伊山寺”“金兰八景”“湘西草堂”“织女湖风景区”等

(二)旅游市场活跃有序

根据国家“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当发展出境旅游”的指导方针,全县加点法市场促销和市场整顿力度使入境国内两大旅游市场活跃有序发展。

(三)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初见成效

衡阳县在不断提高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节会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产品比重的同时,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衡阳县围绕蒸水做好天然水的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做湖湘文化的水文章。始终不脱离“湖湘文化”这个大主题,借此突出衡阳休闲旅游的特色

(四)旅游景点、景点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衡阳县旅游资源丰富,中华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连绵72峰唯一,逶迤八百里其中有数峰位于衡阳县内。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风光秀丽,人文渊深,让人留连忘返,千古之谜的“天下第一碑——禹王碑”。相传黄帝元妃嫘祖殡葬峰腰。大禹治水至岣嵝,立禹碑以记之。公园内名胜古迹百余,禹王碑、禹王殿、嫘祖殿令游客留连忘返。素有“南岳风光甲五岳,岣嵝归来不看岳”之说。 “名山古迹令人神往,风景旖旎令人迷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为岣嵝峰赢得了森林旅游优势。主要景点有禹王碑、禹王殿、回音墓、神灯树等。岣嵝峰森林公园拥有独特的亚热带山区气候和优美的森林景观,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

(五)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县委、县政府加快旅游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衡阳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衡阳县旅游被确定为衡阳旅游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岣嵝峰森林公园被确定为全市发展旅游业的重点。

二、衡阳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一)三大优势

1、旅游文化资源优势。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创新精神为恢弘气势,洞察千古,游刃百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清理,创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体系。他还善诗文,会词曲,被誉为“其所学无所不窥,于六经皆有发用”洞庭之南,天地之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耳“革命家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视死如归。一首耳熟能详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激励着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冲锋陷阵。近代著名书画家曾熙,当代著名作家琼瑶、唐浩明,国画大师钟增亚都孕育在这片土地上。衡阳县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还拥有名利的自然资源岣嵝峰。白石峰双峰巍然耸立朋比增高,双峰别秀。白石脚下的山峙门中心水库与妙溪瀑布相映成趣。县内界牌的陶瓷业久负盛名,界牌瓷泥被国际瓷品业命名为“衡阳土”。台源乌莲、西渡湖之酒、也享有盛名。

2、旅游交通优势。旅游交通是完成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衡阳境内交通方便,京广、湘桂两条铁路以及107国道、省道1814线穿境而过。衡阳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几乎所有的京广线上的列车均要在衡阳站停靠。衡阳有直达长株潭

等省内各县市以及温州、沙市、宜昌、桂林、广州、珠海、中山、梧州、汕头、石狮、玉林、汕尾等方向的客车。县内公路纵横,县城距离衡阳市区仅20余公里,是衡阳市最具有优势的卫星城。

3、地理位置优越。客源市场丰富。衡阳县直连长株潭市群,与南岳衡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毗邻。从客源条件来看,衡阳县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利用南岳的游客。

(二)两大劣势

1、资源布局问题。衡阳县的旅游资源比较分散,集中度不够,。主要景区集中在三个区域内,各景区的协调难度加大,不便与统一管理。而且彼此之间的交通状况不好,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2、接待设施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道路质量不高,交通状况不理想。岣嵝峰至彭玉麟故居仅由一般公路连接。船山故居至岣嵝峰需要重点建设。岣嵝峰景区内建设了部分游览设施且相对简陋:由于该景区是避暑胜地,旅游的季节性强,一般集中在夏季。而食宿设施仅有新旧两座宾馆,大部分是单位组织的会务旅游形式,其他的散客不多;没有专门的旅游商品商场,而只是些为数不多的小摊贩,均是全国性批量生产的纪念品,没有特色。在县城内有一定的娱乐设施,主要为卡拉ok和一部分歌舞厅,还有一定的住宿设施,包括一些招待所和宾馆以及一些小饭馆,但主要是服务县城居民的,没有专门为景区而建设的。

虽然衡阳县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存在了许多的劣势,但是凭借着衡阳县自身所特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各级政府的支持领导下,衡阳县的旅游业也能得到更好地发展。为了衡阳旅游业更加蓬勃的发展,也促进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我认为衡阳可以从乡村旅游这条思路出发,以绿色、生态、健康为品牌,打造乡村环保旅游,将衡阳县的农业与旅游业完美结合。

三、衡阳县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方向和措施

(一)、需要进行资源整合。 开发乡村旅游业,其实并非难事,因为投资少,见效快,惠及农民大众,它无需大兴土木,不需人工造景,只要将资源稍微整合就行,农民非常支持。

我们衡阳县就有好几处乡村景点可以“现炒现卖”接纳游客。一是板市乡的板市街。过去这里曾经是衡邵的官马大道,现残存石板大道 200 余米和一座中街亭,以及有古老的门面店铺数间,且有诸多的传统手工艺作坊,整个街道古色古香,

专家学者们考察时称之为“衡阳的芙蓉镇”。英陂、咸水两处现代农业示范园,既适合城里人游玩,又适合乡里人参观,来此游玩的,均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也能陶冶情操。三是石市乡“碧水丹霞”。这得以斜陂堰水库为主景区,辅之珍珠崖、宇石寨、黄门寨等。斜陂堰水库水域宽阔,水清纯洁,波光鳞鳞,水鸟欢歌,山抱水,水绕山,水中有岛,岛有奇观,库区四周崖壁奇形怪状,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令人遐想。

(二)、乡村游必须有农民的参与。农民参与,主要靠各级政府以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主线,积极落实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监管、质量追溯和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监管措施,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总之,要生产无公害的的绿色农产品,让游客放心购买。还要讲清一点就是,政府必须重视,把乡村游当作大事来抓,正确引导,诚心服务,各行业、各部门及全社会都应鼎力支持,尽量开绿灯,不设或者少设关卡。特别是旅游局和农口各单位要履职尽责,因势利导,把乡村游当作自身的本职工作来做,当作自身的得失来经营,竭尽全力,出谋划策,出力流汗。乡村游的前景被看好,也希望衡阳县的乡村游成为一个香饽饽。

参考材料:

《衡阳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分析旅游管理论文》、《开发衡阳县开发衡阳县旅游文化资源的思考》、《衡阳乡村旅游发展探讨地方战略论文》、《衡阳县发展旅游业要重“三游”》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监督责任自查报告下一篇: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