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的诗集范文

2022-05-24

第一篇:舒婷的诗集范文

舒婷诗集

1:《致橡树》舒婷 朗诵者:邀月共醉

原文:

《致橡树》 作者: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1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2:《致橡树》舒婷 朗诵者:丁建华

3:《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 朗诵者:乔榛/丁建华 (录音缺失) 原文:

会唱歌的鸢尾花(节选) 作者:舒婷

(女)我的忧伤因为你的照耀 升起一圈淡淡的光轮 在你的胸前

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 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 在一片叮当响的月光下

2 用你宽宽的手掌 暂时 覆盖我吧

现在我可以做梦了吗 (男)雪地 大森林

古老的风铃和斜塔

(女)我可以要一株真正的圣诞树吗(男)上面挂满溜冰鞋 神笛和童话 焰火

喷泉般炫耀欢乐

(女)我可以大笑着在街道上奔跑吗不要问我

为什么在梦中微微转侧 往事

像躲在墙角的蛐蛐 小声而固执地呜咽着 让我做个宁静的梦吧

不要离开我

(男)那条很短很短的街

我们已经走了很长很长的岁月 (女)让我做个安详的梦吧 不要惊动我

(男)别理睬那盘旋不去的鸦群 只要你眼中没有一丝阴云 (女)让我做个荒唐的梦吧 不要笑话我

(男)你每天葱绿的走进我的诗行 又每晚绯红地回到我的身旁 (女)让我做个狂悖的梦吧 原谅并且容忍我的专制 当我说 你是我的

你是我的 亲爱的

不要责备我„„ 我甚至渴望

涌起热情的千万层浪头 千万次把你淹没

(男)当我们头挨着头 像乘着向月球去的高速列车 世界发出尖锐的啸声向后倒去 时间疯狂地旋转 雪崩似地纷纷摔落 (女)当我们悄悄对视 灵魂像一片画展中的田野 一涡儿一涡儿阳光 吸引我们向更深处走去 (合)寂静 充实 和谐

(女)就这样

握着手坐在黑暗里

听那古老而又年轻的声音

4 在我们心中穿来穿去

(男)即使有个帝王前来敲门 你也不必搭理

(合)即使有个帝王前来敲门 你也不必搭理

4:《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朗诵者:林如

原文: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5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5:《原色》舒婷 朗诵者:林如

原文: 【原色】

6 又回到那条河流 黄色的河流 锻直它 汲尽它

让它逶迤在体内一节节 展开一节节翻腾 然后 炸空而去

金色的额珠 从东方到西方 划一弧

火焰与磷光的道路 被许多人向往 灿烂只有一瞬 痛苦却长长一生

谁能永远在天空飞翔 谁能象驯狮 穿越一连串岁月 每个日子都是火环

千万只手臂都向壮丽的海面打捞沉月

而从全黑的土壤里 火种

正悄悄绽芽

你可以

再一次征服天空 但

仍然要回到人们脚下

6:《四月的黄昏》舒婷 朗诵者:林如

原文:

【四月的黄昏】

四月的黄昏里

流曳着一组组绿色的旋律 在峡谷低回 在天空游移

要是灵魂里溢满了回响 又何必苦苦寻觅

要歌唱你就歌唱吧, 但请 轻轻, 轻轻, 温柔地

四月的黄昏

仿佛一段失而复得的记忆 也许有一个约会 至今尚未如期

也许有一次热恋 而不能相许

要哭泣你就哭泣吧, 让泪水

8 流啊, 流啊, 默默地

7:《神女峰》舒婷 朗诵者:林如

原文:

【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 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 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 代代相传 但是, 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了眺望天上来鸿 而错过无数人间月明

沿着江峰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着新的背叛

9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8:《墙》舒婷 朗诵者:林如

原文:

【墙】

我无法反抗墙 只有反抗的愿望

我是什么?它是什么? 很可能

它是我渐渐老化的皮肤 既感觉不到雨冷风寒 也接受不了米兰的芬芳 或者我只是株车前草 装饰性地

寄生在它的泥缝里

我的偶然决定了它的必然

夜晚,墙活动起来 伸出柔软的伪足 挤压我

勒索我

要我适应各式各样的形状 我惊恐地逃到大街

10 发现同样的噩梦 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 一道道畏缩的目光 一堵堵冰冷的墙

我终于明白了

我首先必须反抗的是 我对墙的妥协,和 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全感

9:《始祖鸟》舒婷 朗诵者:林如

原文:

【始祖鸟】

从垣古 俯瞰我们

天空 它无痕

丛林莽原都在他翅翼的阴影下 鸣禽中它哑口

众鸟只是复杂地 模仿 他单纯的沉默 丑陋 迟钝 孤单 屡遭强敌和饥寒 毁灭于洪荒 传奇于洪荒

他倒下的姿势一片模糊 因之渐渐明亮的 是背景

那一幕混沌的黎明原始的曙光 用王冕似的名字 将他

铐在进化史上 据说这是 永生

没有自传 也 不再感想

10:《落叶》舒婷 朗诵者:林如

原文: 【落叶】

残月像一片薄冰 飘在沁凉的夜色里 你送我回家,一路 轻轻叹着气 既不因为惆怅 也不仅仅是忧愁

我们怎么也不能解释 那落叶在峰的撺掇下

12 所传达给我们的 那一种情绪 只是,分手之后 我听到你的足音 和落叶混在了一起

春天从四面八方 向我们耳语

而脚下的落叶却提示

冬的罪证,一种阴暗的记忆深刻的震动

使我们的目光相互回避 更强烈的反射

使我们的思想再次相遇

季节不过为乔木 打下年轮的戳记 落叶和新芽的诗 有千百行

树却应当只有 一个永恒的主题

“为向天空自由伸展 我们绝不离开大地”

隔着窗门,风

向我叙述你的踪迹 说你走过木棉树下 是它摇落了一阵花雨 说春夜虽然料峭

你的心中并无寒意

我突然觉得:我是一片落叶 躲在黑暗的泥土里 风在为我举行葬仪 我安详地等待

那绿葺葺的梦

从我身上取得第一线生机

11:《童话诗人》舒婷 朗诵者:林如

原文:

【童话诗人】 ——给G·C

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 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 你的眼睛省略过 病树、颓墙 锈崩的铁栅

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

14 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 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 出发

心也许很小很小 世界却很大很大

于是, 人们相信了你 相信了雨后的塔松 有千万颗小太阳悬挂

桑椹、钓鱼竿弯弯绷住河面 云儿缠住风筝的尾巴 无数被摇撼的记忆 抖落岁月的尘沙 以纯银一样的声音 和你的梦对话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

心的领域很大很大

12:《惠安女子》舒婷 朗诵者:林如

原文:

【惠安女子】

野火在远方,远方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 约束柔软的腰肢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啊,浪花无边无际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唤醒普遍的忧伤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13:《双桅船》舒婷 朗诵者:林如

原文:

原文作者:舒婷

【双桅船】

16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赏析: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

17 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18 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14:《路遇》舒婷 朗诵者:林如

原文:

凤凰树突然倾斜

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

地球飞速地倒转

回到十年前的那一夜

凤凰树重又轻轻摇拽

铃声把破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

黑暗弥合来又渗开去

记忆的天光和你的目光重叠

也许一切都不曾发生

不过是旧路引起我的错觉

即使一切都已发生过

我也习惯了不再流泪

15:《白天鹅》舒婷 朗诵者:林如

原文:

【白天鹅】

在北京,一只白天鹅被人枪杀了

不要对我说

这是一脉污水;一座天然舞厅 我可以轮流在你们肩上做窝 不要掩盖我

市侩估价羽毛;学者分门别科 情侣们有了象征;海报寻求游客 不要在夜里睡得太死

不要相信寂静,寂静或许是阴谋 如果不能阻止,那么

20 转过身去!

不要让我看见

你们无所事事的愤怒与惊愕!

不要挽留我的伙伴

当树梢挑起多刺的信号球

让枪声教训他们重新选择自由 不要把我制成标本

我被击穿的双翼蜷在暖热的血滴中血滴在尘埃里滚动,冷却成琥珀 不要哭了,孩子 当你有一天想变为

一朵云

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 一艘练习本上的白帆船 不要忘记我

16:《思念》舒婷 朗诵者:林如

原文: 【思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21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17:《这也是一切》舒婷 朗诵者:林如

原文:

【这也是一切】

——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

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风暴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折掉翅膀。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 都只燃烧自己 而不把别人照亮; 不是一切星星 都仅指示黑暗

22 而不报告曙光; 不是一切歌声 都只掠过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 不是一切失却都无法补偿; 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

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不是一切心灵

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 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 而不展现欢容。

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希望,而且为它斗争, 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18:《雨别》舒婷 朗诵者:林如

原文: 【雨别】

我真想甩开车门,向你奔去 在你的肩膀上失声痛哭:

“我忍不住,我真忍不住!”

23

我真想拉起你的手 逃向初晴的天空和田野 不萎缩也不回顾

我真想凝聚全部柔情 以一个无法申诉的眼神 使你终于醒悟

我真想,真想„„ 我的痛苦变为忧伤

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

19:《呵,母亲》舒婷 朗诵者:林如

原文:

【呵,母亲】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24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20:《船》舒婷 朗诵者:林如

原文: 【船】

25

一只小船

不知什么缘故 倾斜地搁浅在 荒凉的礁岸上 油漆还没褪尽 风帆已经折断 既没有绿树垂荫 连青草也不肯生长

满潮的海面

只在离它几米的地方 波浪喘息着

水鸟焦灼地扑打翅膀 无限的大海 纵有辽远的疆域 咫尺之内

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

隔着永恒的距离 他们怅然向望

爱情穿过生死的界限 世纪的空间

交织着万古常新的目光 难道真挚的爱

将随着船板一起腐烂 难道飞翔的灵魂

26 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槛

21:《珠贝——大海的眼泪》舒婷 朗诵者:林如

原文:

在我微颤的手心里放下一粒珠贝, 仿佛大海滴下的鹅黄色的眼泪„„

当波涛含恨离去,

在大地雪白的胸前哽咽, 它是英雄眼里灼烫的泪, 也和英雄一样忠实, 嫉妒的阳光

终不能把它化作一滴清水; 当海浪欢呼而来,

大地张开手臂把爱人迎接, 它是少女怀中的金枝玉叶, 也和少女的心一样多情, 残忍的岁月

终不能叫它的花瓣枯萎。 它是无数拥抱, 无数泣别, 无数悲喜中,

被抛弃的最崇高的诗节; 它是无数雾晨, 无数雨夜, 无数年代里

27 被遗忘的最和谐的音乐。

撒出去——

失败者的心头血, 矗起来——

胜利者的纪念碑。 它目睹了血腥的光荣, 它记载了伟大的罪孽。

它是这样伟大, 它的花纹,它的色彩, 包罗了广渺的宇宙, 概括了浩瀚的世界;

它是这样渺小,如我的诗行一样素洁, 风凄厉地鞭打我,

终不能把它从我的手心夺回。 仿佛大海滴下的鹅黄色的眼泪, 在我微颤的手心里放下了一粒珠贝„„ 22:《寄杭城》舒婷 朗诵者:林如 原文:

28 【寄杭城】

如果有一个晴和的夜晚 也是那样的风,吹得脸发烫 也是那样的月,照得人心欢 呵,友人,请走出你的书房

谁说公路枯寂没有风光 只要你还记得那沙沙的足响 那草尖上留存的露珠儿 是否已在空气中消散

江水一定还是那么湛蓝湛蓝 杭城的倒影在涟漪中摇荡 那江边默默的小亭子哟 可还记得我们的心愿和向往

榕树下,大桥旁 是谁还坐在那个老地方

29 他的心是否同渔火一起 漂泊在茫茫的天上„„

30

第二篇:舒婷的诗歌的特色

舒婷,原名龚佩瑜,是当代“朦胧诗”创作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受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影响,诗风开阔、刚柔并进,把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带入到诗意的境界,传达出她灵魂的歌咏,将中国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完美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致橡树》和《双桅船》就是她的代表作,以下从舒婷的这两部作品来分析她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 舒婷的诗歌抒写着人生的理想

舒婷的诗歌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隽永着人生的体悟,例如在诗歌《致橡树》中,作者坦诚又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独立的姿态。以“木棉”和“橡树”的形象象征相爱双方真挚的爱情以及相对立的人格。“橡树”象征着刚毅的男性,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则象征着具有审美气质的新时代的女性人格,她充溢着刚健、丰盈的生命气息从旧式女性妩媚和纤柔中走出来,由于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仿佛永远分离”,但他们又有着共同的经历及信仰,又致使他们“却又终相依”。这是诗人对爱情的理想,也是她对自我价值以及高尚人格的追求。

二、 诗歌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舒婷的诗歌充盈着理想和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时代、对人生及爱情等重要问题的思考与关注,既充满着激情又温馨平和。例如:在《双桅船》中,诗人利用具体的形象“双桅船”来替代诗人自己的复杂的情感。一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面又是爱情向往的“岸”。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与“岸”相遇与别离,既和谐又矛盾。让诗人感到了前行得沉重和艰难。“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歌中表现出诗人自我的、个性的情绪与心态,也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的时代紧迫感所带来的动力。另外,诗中的“岸”象征着女性最终的爱情归宿, 而“风暴”则象征着那个时代的人所经历的不平常风云,“灯”代表着诗人坚守的光明信念。

三、诗歌的创作具有探索精神

舒婷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上具有探索精神,她的探索主要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也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观来抒发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在《 双桅船》中,诗的题目“双桅船”,就是用于一种象征手法。诗歌的目的不描写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着双桅船来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双重的心态。在语言又上将“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了完整的动态画面。整首诗组合自然、意象清新,让诗人强烈的内在情绪得到自然的流露,成功的体现出诗歌从生活到艺术的转换。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舒婷的诗具有女性的柔美、委婉和细腻,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她选择永不放弃,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着深入的开拓和广阔的视野,同时她在艺术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尝试,因而形成了她独特的风格及温柔典雅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 《舒婷诗文自选集》 漓江出版社 1997年 [2] 周俊祥 《舒婷诗歌评赏》《福建文艺》1980年第2期 [3] 陈敢、郭剑 《舒婷诗歌艺术浅探》 《广西师院学报》年第3期

1999

第三篇:论舒婷诗中的自我形象

路亚宁

【内容摘要】:舒婷是我国“朦胧诗”发展过程中的一位突出人物,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80年代的诗坛,呈现出了一个崭新的自我,使“现代派”诗达到一个巅盛时期。舒婷的成就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因而她的诗作必然具有张扬着自己独特个性的方面,即一个特殊时代的一位女作家对世事的洞察和对待文学的感悟。她对艺术进行多方面的探索,采用多种手法,大胆革新,直插个体灵魂的深处,令整个诗坛耳目一新。本文力图从舒婷创作“朦胧诗”的时代背景探寻她对诗文学创作转折的原因,经过对其作品的分析从中演绎出她的自我形象、艺术形式和抒情形式的变化,进而探寻她及其朦胧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关键词】:自我形象 艺术形式 抒情形式

舒婷,作为80年代初诗坛上升起的一颗新星,与其他“朦胧诗”的成员一起,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一种“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由大时代的歌颂转向了自我的吟唱。“他们不屑于做时代精神的号筒”,“有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回避„„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景;”“不是直接去赞美生活,而是追求生活理解在心灵中的秘密。”“诗中出现的‘自卫’”。【1】对人的关注继“五四”之后有一次被提出来。在我们看来,舒婷的诗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体验实在是一种生命情感的原型。人不再是群体,而成为个体。对自我的认同和对个性价值的尊重,是舒婷的核心。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反抗。一代青年的形象出现在诗中,有理想,有追求,怀疑过去,展望未来,对爱情的礼赞,是舒婷早期诗中最突出的内容。1982年以后舒婷转向了理性的思考,更加显得成熟。

一、 诗中的自我形象

不同时期,以“自我”为核心构成了鲜明的抒情形象。在舒婷等一代新人的诗作中,开始从外在描述转向内在体验的倾诉。“中国的诗人们不仅开始对诗进行

【2】政治上的思考,也开始对自身规律进行认真的回想”。徐敬亚这样断定,诗歌转向了自身,更多的转换为对个体的关注。他的诗作中,强调人的独立,肯定自我的创造精神。

1、早期诗中“反叛者”的形象。面对复杂变化莫测的生活,“一代人”的理 1 想的幻灭,对欺骗他们的社会进行控诉,对以往的一切进行大胆的否定,态度决绝,情感强烈,饱含着悲痛和力量,对未来怀着坚定的信念,这是舒婷早期诗作中营造的“自我”。如诗作:“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身?∕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理想的被欺骗,失去的岁月不在,诗人更多的是谴责,而不是温情。个人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而不是被强迫。《人心的法则》可以看作是诗人的“自白”,“为一朵花而死去∕是值得的∕冷漠的车轮∕粗暴的靴底∕使春天的虹彩∕在所有眸子里黯然失色∕既不能阻挡∕又无处诉说∕那么,为抗议而死去∕是值得的”。这是最强烈的反抗,大胆的喊出。写于1979年8月的《遗产》中以“我”象征祖国,对自己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谴责自己,进行反思。“给我你留下了仇恨∕并非要你∕恨一切东西。不要恨那因我的血∕颜色变深了的土地;∕不要恨无知觉的弹头;∕甚至那在枪托下∕簌簌发抖的手臂。∕恨皂白不分的黑暗吧!正因为它,才有一个天真的青年∕朝着哺乳过他的胸口,扣响罪恶的扳机。”舒婷对“文革”的反思,很明确,将责任归于那个时代,而不是整个国家。情感浓烈,直接抒发,很少遮掩。舒婷营造的自我更多的不是控诉,而是对未来的希冀,使我们看到一个对未来充满坚定信念的诗人。诗中这样说,“孩子,不要忘记,∕我留下了∕比恨百倍强烈、千倍珍贵的东西,∕那是爱情,不变质的爱情,而且真诚无比。∕爱给你肤色和语言的国土,尽管他暂时这么冷淡贫瘠;∕爱给你信念是你向上的阶梯∕可能她表面好想把你抛弃;∕爱阳光;爱欢笑;∕也爱每一声∕发自肺腑的叹息。∕孩子们,同时珍爱你自己:是灵魂如洗,心真如玉。”生活的磨练,更是她看到了希望,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制度,新的观念,诗人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对未来满怀信心的“自我”。

诗人之所以会有如此坚定决绝的反抗,这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面对生活的打击,一代人理想的破灭,充满各种矛盾。在面对大海的遐想中,看到的是,“有过咒骂,有过悲伤,∕有过赞美,有过荣光。∕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致大海》对变幻莫测的生活作了形象的阐述“这个世界∕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刚刚过去的阴影,诗人和其他许多诗人一样,有的是悲愤,有的是痛心。在1975 年,“文革”还未结束,《初春》像一只报春的燕子,预报了那“还有寒意”,但“那最美好的一刻,∕许会在一夜间辉煌地来到!”写于1976年的《当你从我窗下走过》,明显地可以感受到诗所传递的寒冷的信息。诗内的诗境与诗外的社会环境相 2 吻合,与诗人坎坷的身世和心境相吻合。“父亲错划为右派后忍痛与母亲离异,母亲忧伤过度早逝,诗人多年插队生活的忧郁以及返城后多年待业的苦恼,诗人的小屋,是‘狂风推进的一叶小舟’”。小屋里的灯是“城市的夜话里‘一点漂流的渔火’”。“感受着明里暗里的夜色”。 【3】现实中的诗人,经历了**,失望而走向苏醒,诗人迸发出了坚实的低吟:“但我并没有沉沦——”,《船》是对生活的宣言书,开始重新面对生活。

早期诗中,“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个人在时代中,自我情感冲突与对立,“从海岸到巉岩,∕多么寂寞我的影;∕从黄昏倒夜阑,∕多么骄傲我的心。”个人与祖国一样,大梦初醒,感受不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但是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伤心的使命感又是诗人把个人的悲喜与视觉的感知结合起来,在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寻求和确定自我的位置和价值。《土地情诗》、《在诗歌的十字架上》全以个人浓烈的情感灌注。诗人与祖国大地融为一体,在其《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会唱歌的鸢尾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迷惘的我,沉思的我,沸腾的我”,《群雕》与同时代的人一起期盼现代化的到来。时代给了大家太多的苦难,但在苦难中寻求新生,与顾城的《一代人》一样,“痛苦使理想光辉”,代表了舒婷的个性。

舒婷与所有受过“文革”迫害的青年一起大胆地、坚定而执着地反抗过去。《这也是一切》用十三个“不是一切”否定过去,而且指出未来与现在的关系“一切的现在都在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与它的昨天。”《一代人的呼声》喊出了所有青年的心声:“我要求真理!”过去可以饶恕,今天绝不允许历史的重复。青年们是“寂寞”的,“令人气闷”的诗得不到理解。《献给我的同代人》做了明确的回答,“为开拓心灵的处女地∕走入禁区,也许——∕就在那里牺牲∕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给后来者∕签署通行证”。

八、九十年代,他对自我和生命有了不少更加深刻的发现,这一切无疑在他个人创作历程上标志着新的高度。

2、爱情诗中的自我形象。舒婷历来最为人称道的是她的爱情诗。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新一代女性的爱情观,保持个人独立的地位,不再是对男性的依赖,爱有条件,男女必须旗鼓相当,值得去爱,而一旦确定对方值的去爱,便全身心地投入,这就是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心中的理想爱情模式。代表作《致橡树》可以看作是女性追求自我呼声的宣言诗,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我如果爱你”五个字大胆喊出,表达很直接。爱情在女性的眼里,不再是盲目、感性、无条件的了,而是走向理性,走向成熟。这五个字贯穿着浓厚的自我意识。在爱情中男女 3 双方应当是彼此独立的,女性不再是一种附庸,而应当保持独立的人格。诗人用木棉与橡树对立的意象,包含了丰富的寓意。女性不仅在男女双方应当永远分离的状况下,应当是一棵独立向天的大树,即使在男女双方终身相依的精神领域里,也应当保持自我精神世界的独立完整性,诗人不仅在爱情中提出了自我意识,还以自我意识提出了理想爱情的模式,即:男女双方应是平等的。男性有男性橡树般的刚强、勇猛、锐利,“像刀,像剑,也像戟”;女性便应当有女性木棉般的热烈、柔韧、厚重,“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只有双方具备了相匹配的能力,才能互相支持,分担苦难,共享人生。“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在爱情中追求平等,可以说唤醒了一大批人,这也是许多青年女子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追求的,能正确给男女在爱情中定位,大胆地追求社会进步。

纵观千百年来的爱情悲剧,究其根本原因,几乎都是女性在爱情中迷失了自我,才导致的。舒婷对爱情在自由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内容:平等。“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题目中用“致”是一方对一方的倾诉,不仅表达了对爱的坚定和炽热的追求,更表达了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舒婷的诗不同于以前的爱情诗(除民歌外),都写得含蓄、优美、充满忧伤。也不同于“湖畔诗派”的一味浅吟低唱,而是直接呼唤,“文革”过后,是舒婷第一个大胆地欢呼着爱情,敢于背叛几千年的传统,赋予爱情新的含义。她的爱情诗中,体现了新一代的女性形象,大胆地追求爱情,说出“我爱你”。这带给人们的是震惊,毫不遮掩,毫不保留地将自己最美好的情感奉献给心上人。《雨别》诗中运用口语,直接抒情,“我真想甩开车门,向你奔去,∕在你的宽肩上失声痛哭:‘我忍不住,我真忍不住!’”浅显明白,满含深情,一个痴情女子的形象已跃然纸上。《无题(1)》虽运用无题,但题旨很明显,与《自画像》一道,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情而又活泼可爱的姑娘,小鸟依人,“她是他的小阴谋家”,传达出的不是满含泪水,痛定思痛的形象,而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生活中的自我对爱情的真实感受“招之不来,挥之不去,∕似近非近,欲罢难罢。∕有时像冰山;∕有时像火海;∕有时像一支无字的歌,∕聆听时不知是真是假,∕回味时莫辨是甜是辣”。

“文革”以前的当代文学,受政治的影响,侧重于将个人融于群体当中,即便是爱情也带上了政治色彩,较少对个体的关注。爱情在文学作品中则成为政治的附庸,但随着“文革”后思想的解放,个体生命的关注,爱情在文学作品中才 4 有了独特的地位。“一些中青年诗开始主张写”,“是有现代特点的我”,“我们轻视古典诗中那些慷慨激昂的‘献身宗教的美’”。他们坚持“人的权利,人的意旨,

【4】人的一切正常的要求,主张诗人首先是人”。“自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公民。”个体生命的正常欲求得到了理解,才有了舒婷的爱情观。《礁石与灯标》是对爱人一声声真切的嘱咐,诗中运用了四个“亲爱的”,祝福爱人。《神女峰》与《奔月》是对自欺欺人千古以来贞节牌坊的叫板,对五千年来贞节观的反叛,人都有爱的权利,何必如此看重名节。“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户头痛苦一晚。”这是千百年来女性发出的最强音:对爱情、对生命应有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舒婷的诗歌已被作为歌曲演唱出来,也正是对他的诗歌的一种肯定,肯定其对社会的价值,有激励人的作用。

二、 艺术上的革新

“朦胧诗”一开始就“令人气闷”,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舒婷的诗歌也不例外,采用了新的手法,令诗坛耳目一新。

1、“朦胧”多义的诗歌新艺术。

作为“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对立物,“朦胧诗”一开始便运用了许多现代派的手法,进入到个体灵魂内部。舒婷在诗中运用了以象征为中心的多种艺术手法。“象征手法由于它的暗指性,适于表达多层主题和复杂感情,适于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在使用中与其它手法交错起来,构成了诗的朦胧美。” 【5】象征手法的运用,带来诗人们抒情角度的转移。

舒婷的诗打破了真实描写与直抒胸臆的传统方法。如《船》中运用象征的手法,开始描写一只船的残破与寂寞,“一只小船∕不知什么缘故∕倾斜地搁浅在∕荒凉的礁岸上∕油漆还没褪尽∕风帆已经折断∕既没有绿树垂荫∕连青草也不肯生长,”但最后却转入了对爱情的歌颂,“隔着永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爱情穿过生死的界限∕世纪的空间∕交织着万古常新的目光∕难道真挚的爱∕将随着船板一起腐烂∕难道飞翔的灵魂∕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槛”难道仅仅是爱情吗,也可以指自我与理想的关系,或其他的意义。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舒婷营造了一个朦胧多义的“自我”。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在《往事二三》中就不是那么明显了,只是传达一种情绪了。“一只打翻的酒盅∕石路在月光下浮动∕青草压倒的地方∕遗落一只映山红”变换视角,以意识 5 切割回忆,被描写对象呈零零碎碎的并列展现,“蒙太奇”的使用,情感已经变成了意象的交迭,很少大段的抒发。“桉树林旋转起来∕繁星拼成了万花筒∕生锈的铁锚上∕眼睛倒映出晕眩的天空∕以竖起的书本挡住烛光∕手指轻轻衔在口中∕在脆薄的寂静里∕做半明半昧的梦”。在空间上打破了固有的顺序,使“桉树林旋转”,“ 繁星拼成了万花筒”,“ 石路在月光下浮动”,将诗人感觉外化出来,改变了对事物原有状态的摹写,呈现出的是感觉及意识的原始状态。表现幻觉、错觉,如《路遇》中,“凤凰树突然倾斜∕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地球飞速地倒转∕回到十年前的那一夜”是一瞬间直觉与错觉的交杂。

2、跳跃性的情绪节奏及多层次的空间结构

诗的结构很随意,之间的跨越性很大,改变了过去的“情节性结构”。如《脱轨》中不相关的几个场面,但却放在了一起。“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相撞∕眩目的毁灭近在眼前∕却始终未曾发生”“一扇门∕开了,又关上∕如此而已∕如此而已吗”这两节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运用了意识流的方法。“诗中出现的往往不是连贯的

【6】线,而是断断续续的点,诗中的空白明显增多。”从侧面反映了作者思维的复杂。

3、新诗建筑上的自由化尝试

诗的形式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对原先的四行一节及其变体进行了突破,寻找新的汉语尝试。章节之间、诗行之间的长短都不同,标点符号被忽视。也移植外国的新手法,如《破碎万花筒》中就采用了俄国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诗行:

一顶 直筒 布帽

静静坐在舞台中央 灯光转暗 他 不 回 家

“诗,作为感情流动后的文学定型,建筑结构要依存于诗的内在情绪,即遵从于诗人的内心节奏。”【7】艺术手法的革新,传达出复杂的意蕴,更助于表达个人丰富的情感。面对当时许多人对“朦胧诗”的质疑,《献给我的同代人》回答着世人异样的眼光,“为开拓心灵的处女地∕走入禁区,也许——∕ 就在那里牺 6 牲∕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给后来者∕签署通行证”这首诗写于1980年,正是“朦胧诗”大讨论的时代,舒婷代表一代人向时代发出了内心深处的话,勇于探索,即使失败也绝不动摇。

诗歌的创作就应该有创新意识,它是对生活的浓缩,也是对语言和艺术的浓缩。“现代派”诗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后又重新出现与读者面前。

三、 前后期抒情形式的变化

以1982年为期,到1985年,这段时间舒婷诗歌的创作出现了间歇,而前后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前期的诗歌抒情方式是倾泻式的,直接抒发,体现出一个“沸腾”的我,“对假恶丑的彻底背叛与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多用排比的手法,一气呵成,情感激荡。如《这也是一切——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这是反抗“文革”的典型之作,对日常生活的现象做了相反的解释。“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全诗用了15个“不是一切”否定现实。与郭沫若的抒情方式近似,可以说,舒婷早期的诗作在抒情方式上受到了郭沫若的影响。但她却不同于郭沫若的理想主义的高度张扬,而是带着劫难之后的忧伤和沉重,有着坚韧的反抗。在她的对新生活赞美的作品中也有这样恣肆的抒情方式,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与《天狗》颇为相像,诗中的“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贫困,我是悲哀。”这样抒情,也导致情感的泛滥,形式的单一。这也是探索期所难免的。舒婷作为一个女性诗人,其情感是敏感而细腻的,有着女性关照世界的独特方式,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舒婷一部分诗中对生命的普遍关注,可以看出他坚强后面的另一面。她以诗人特有的丰富情感关注逝去的人,无论是对罹难者,还是亲人、白天鹅,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一个人道主义者的影子。写于1976年的《悼》是纪念一位被迫害致死的老诗人,面对时代的错误,他坚信真理,准备继续奋斗,“请你把没走完的路,指给我∕让我从你的终点出发”为诗人们唱着骄傲的歌:“诗因你崇高的生命而不朽∕生命因你不朽的诗而伟大”化悲痛为勇气,踏着烈士的鲜血前进。舒婷的母亲是在“文革”中迫害致死的人,但对母亲的怀念中,矗立起来的是坚毅的“我”,“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一声也不敢呻吟。”生活的遭遇是她感悟颇深,她热爱 7 生命,珍惜生命,认为生命就是活着,想更好的实现活着的意义。我们不难看出,舒婷有着对生命的深切理解,并有自己独特的阐释。

“80年代头两年之后,有关‘朦胧诗’的论争还在激动人心地进行。但是,新诗潮的第一个势头实际上已经过去。”“而朦胧诗的影响扩大。北岛、舒婷、顾城等的诗作,被许多诗歌爱好者模仿,在大量的复制中,原来的那种真诚的生命已变得淡薄,而蜕化为形式。”【8】随着80年代初,对西方“现代派”的各种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如象征派、表现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的介绍,使中国人惊叹不已,也引起了中国作家探索的欲望。二三十年代的诗派如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等的重新发现和界定。这时期文化环境的开放,宽松、诗人们开始了多极的探索,舒婷也不例外。作为诗歌,应该有更深的意蕴,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体现其文学精华之处。

后期的诗歌抒情方式是平静的,开始“向内转”,转向了多极的思考,思维变得复杂化,情感呈内敛的趋势。后期诗中的情感浪漫而感伤,但明显的少了过去的激情,陷入了理性的思考,由“沸腾的我”变成了一个“沉思的我”,“寂寞的我”。《水杉》的叙述很平静,“水意很凉∕静静∕让错乱的云踪霞迹∕沉卧于∕冰清玉洁∕落日∥廓出斑驳的音阶∕向浓荫幽暗的湾水∕逆光隐去的∕是能够次第弹响的那一只手吗∕秋随心淡下浓来∕与天 与水∕各行其是却又百回千解”语言已经没有了早期的激情与火热,变得平淡。“我”变得寂寞、孤独。《旅馆之夜》少了以前的明朗色彩,呈现黑色,只有“沉寂”。从她用象征性的意象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可以看出意识的混乱,已和外国现代主义诗歌几无差别。舒婷于1982年后逐渐少了以前诗中的激情,开始深沉的思考,对人、对一切都开始了新的质疑。后期的诗歌变得难于理解,越来越注重艺术效果。如《脱轨》开始描写了一个火车相持的瞬间画面,但中间写了一扇门的开关,最后又转向了另外的思考,思维的跳跃性很大,诗人将这化作了具体的场面。《水仙》中,“女人是水性杨花∕俚曲中一阕古老的叠句∕放逐了无数瓣火焰的心∕让她们自我漂泊∕说女人是清水做成的∕那怡红公子去充了和尚∕后人替他重梦红楼”由花与女人的特殊关系,想到洛神,湘妃,“女人的爱”,想到都市文明与古老传统的关系,“洛神是水∕湘妃是水∕现在姑娘否认她们的根须浸过传统∕但是∕临水为镜的女人每每愈加柔软”。她后期的思考已经向历史中寻找文化意蕴,转向了对生命内涵的关注,不是以前的个体,而是更为普遍的生命。写于1993年的《破碎的万花筒》对生命有了新的诠释,“美丽生命仅是脆弱的冰花∕生存于他 8 人是黑暗地狱∕于自己∕却是一场旷日持久∕左手与右手的厮杀”。生命是充满矛盾的,活着是痛苦,生命已经很抽象,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后期对生命有了理性的理解。她也是思考过“世外之人”,面对滴水观音,舒婷有了新的发现。“人间几度苍痍∕为何你总是眼鼻观心∕莫非∕裸足已将大悲大喜踩定”,“既没有∕永恒的疑问传去∕也没有∕永恒的沉默回答”,生命很平淡的,这也是舒婷后期对人生的理解。《始祖鸟》中“没有自传 也∕不再感想”,《圆寂》中“你悠扬的微笑∕一百年后仍有人∕谛听”,《原色》中,“你可以∕再一次征服天空∕但∕仍然要回到人们脚下”都是从传统中寻找着生命的真谛,引发的只有无尽的思索。舒婷后期的诗作对生命作了不同角度的思考,由“激情”型诗人向“沉思”型诗人过度,但不是苦吟,而是以更深的思想内容作为诗的生命。可以说,丰富的情感塑造了舒婷的自我。不拘一格的形式使丰富的情感有了合适的表达方式,使诗坛的面貌焕然一新。

舒婷的诗出现在诗坛,展现了一个新的自我抒情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女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随着诗人阅历的丰富,对世界的感受方式也变得复杂,对生命有新的理解,开拓了新式的领域。

【注释】

【1】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长江文艺出版社,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史料选》(下)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638页

【2】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史料选》(下)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693页

【3】《新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第926页

【4】、【5】、【6】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史料选》(下)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703-704页

【7】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史料选》(下)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708页

【8】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303-304页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年3月版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史料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3、徐敬亚《崛起的诗群》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5月版

4、《新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5、《朦胧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11月版

6、《舒婷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版

第四篇:《怎样欣赏舒婷的诗歌》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4、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舒婷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为: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为: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白交互板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古诗如此,新诗亦然。让我们走进“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的诗歌世界,走进她的《致橡树》和《神女峰》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反复诵读, 感悟诗情(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环节,也是主要环节。因此,形式多样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

1、请一名能代表班上朗读水平的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诗中字、词的读音)。

2、聆听示范朗读(在音乐里寻找共鸣,在画面中领悟蕴味)。

请大家也饱含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模仿示范朗读中的感情)。

4、再请一名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四、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

过渡:现代诗人吴晓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意象组合那么这首诗中是否也存在着意象呢?

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明确: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以上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

1、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2、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 谈谈你的看法。 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过渡:有破就有立,诗人又借橡树和木棉寄托了自己的爱情理想。

1、她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2、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3、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明确:

(1)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面几种爱情观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

5、男女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几种爱情观的看法。

致橡树 舒婷

第五篇:浅析舒婷的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女性三部曲(《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

英林中学 语文组 洪金杯

【摘要】朦胧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独具女性特质,开创了新时期女性诗歌的新纪元。舒婷的诗歌,饱含着丰富的情感,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构建出崭新而独立的女性意象,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带着女性话语的芳香气质,独具女性魅力。

【关键词】女性意识 舒婷 朦胧 独立的宣言 爱情

舒婷是我国当代最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具有明显的个性,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寻求人的自我价值,对祖国、对人民的炽热的爱,是舒婷诗歌创作的源泉,她在诗歌除中,以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关切。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于清隽蕴藉之诗意境界,传达她独自深入的灵魂的歌吟,将传统面影与现代气质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在女性诗歌的创作还比较凋零的季节,作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用她温婉细腻而饱含着淡淡忧伤的笔调,深沉而冷静地吟唱着一曲曲动人的女性之歌。她谱写的女性诗歌以其对人的尊严的倾诉与提升,对爱的世界的理想与渴求,对意象的自然景物化及疏密有致的组合,对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及平朴、纯净、接近口语的诗歌语言的追求,显示了她独特的艺术个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舒婷女性诗歌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她诗中所蕴含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爱情理想。这两者是相辅相依的,正是舒婷用她的女儿心时刻关切生命,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的价值和人类关系的平等,基于如此伟大的人格力量才使她具有了一种平等的建立在人格独立之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崇高理想,而其人格力量又因理想而更加光辉。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的扭曲,形成了对男性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人的生活内容,夫唱妻随成为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荣妻贵成为女人的生活理想。几乎所有的女人都默默忍受甚至盲目屈从,只有舒婷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唤: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致橡树》

这首诗可视作新时期女性人格的骄傲宣言,它集中体现了诗人崇高的爱情理想。诗中的“凌霄花”象征依附式的爱情观,“鸟儿”象征奉献性的爱情观,诗人通过对这两种爱情观的批判来确立自己的爱情理想。在诗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也就是说,爱情并不是一个人的进身之阶,更不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建立在双方保持独立人格的基础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扶持。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属,而是首先以一个独立的人的身份出现,他们首先意识到自己是人然后才是女人。正如诗人所言:花和蝶的关系是相悦、木和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因此,相爱的双方不仅是心灵的相通,更是人格的相映,又是命运的“分担”和“共享”。也因为“两个人只有在生存的中心进行相互交融时才可能产生爱,因此任何一方都能从这一生存中心体验到自己和自己的存在,唯有这一‘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真实所在,唯有这,才使人充满了活力;唯有这,才使爱有了基础。这样产生的爱也才能成为不断鞭策、鼓舞双方共同努力、共同成长和共同前进,而不是埋葬感情的坟墓。双方关系的深度以及双方各自表现出来的蓬勃朝气和力量,这才是爱情存在的唯一证明,才是爱情存在的必然结果。”

追求心灵相通的爱情,成为舒婷笔下的理想爱情的重心。在历史长河中,作为女性,只是“事夫如事天”,只是“深宫固门,阍寺守之”,从来女性只生活在狭小的天地里,从来都是为“他”而存在的。在爱情或婚姻中,女性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更好地“顺从”于对方,本本分分地服侍好丈夫。因此,根本谈不上精神上的两情相悦,纵然有《孔雀东南飞》中“死同穴”的“完满”爱情,纵然有《倩女离魂》中痴情的杜丽娘,但争取理想爱情的过程是那般艰难!其中的悲凉足以让人感叹和同情。所以,追求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默契,才是舒婷歌唱的理想爱情的最高境界。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撼动着传统文化“相夫教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爱情观,如一缕温暖的春风,吹醒了人们心灵深处的爱情梦想。《致橡树》所象征的纯洁、美好的爱情,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寻觅爱情伴侣的感情参照,以崭新的意象和独特的女性意识,传达出对完美爱情的憧憬与歌颂,在反传统的审美价值追求中,构建着新时期诗坛新的美学原则和精神向度。

诗人把伟大的女性人格诠释的近乎完美:从独立人格到平等相待,从外形到内心,从理想歌唱到现实生存,给爱情一个实在的归宿——现实。“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而“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从小范围来讲,便是“爱人”的亲朋好友, “爱”一个人就要接受和理解“他”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这是“爱”的含义的延伸;再扩大一点来讲,诗人将“爱”提升一层,赋予“爱”更为深广的含义:即把爱情与爱国、爱事业以及爱自然、大地融合在了一起。但无论怎样,这“伟大的爱情”,只有在两人“同分担”和“共分享”的现实生活中,才有意义。正如舒婷在另一首诗《神女峰》中所写:“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多么犀利的揭露,多么真实的表白!当舒婷为理想爱情深情歌唱时,透过柔情弥漫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一种说不出的悲凉:“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当“神女”被世人无数次地瞻仰、称赞时,便成为古代“贞女”的现代版。根植于世人灵魂深处的“贞节烈女”的封建思想,在新的历史场景下清晰地再现,这加深了“神女”的悲哀。当舒婷从现实的角度,从女性的角度,从人性的角度,把“神女”还原为一个“人间女子”时,这是“神女”的幸福,更是“神女”在风雨中伫立千年的心酸。夜以继日的眺望,是一种期待,但更多无望。与其在无数次的无望中等待,不如正视现实,重新选择,因为“人只有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然而,“神女”无法选择,因为她被世人用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的“赞美”包裹着“供奉”于此,她无法回到现实。不是她不想,而是不能!这就是“神女”的真正悲哀!是啊,“心,真能变成石头吗?”敏感多情的舒婷,在回眸的瞬间,一语道破了“神女”内心掩藏千年的凄楚和渴望,纵然无法更改。相信“神女”在听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样痛彻心扉的诗句时,也会柔情满怀,肝肠寸断而泣不自已!这便是最现实的爱情,与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誓言相比,这种 “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爱情显得更真实,更贴心,更容易让人接纳。

而诗人在另外的一首女性诗歌——《惠安女子》中,更是向那些愚昧麻木的世人发出严正的抗议,也是对我们社会尊重女性的人格独立,关注女性的生存环境的真诚的呼唤。“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啊,浪花无边无际”。头两句描绘了惠安女子独特的外形服饰,但诗人随即将笔触轻轻一提,转向了惠安女子对幸福的追寻。表面上看,诗人将女子的外貌和幸福相连似乎有些简单化,但事实上惠安女子的服饰确实相当独特且装饰性较强,惠安女子的典型装束是: 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衫、银腰链、宽筒裤。她们如此地站立在海边,天真地以为这能吸引她的亲人早日归来。无数次希望的破灭也并没有动摇她们的信心。“蒲公英”、“海面”、“浪花”这些意象的使用暗示了她们最终的失落。正因如此,她们在对外在服饰追求中的悲剧意味更突现了出来。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唤醒普遍的忧伤/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是诗人对惠安女子坚忍个性的刻画。“洞萧”、“琵琶”、“晚照”等意象为惠安女子的忧伤增添了古韵,使这份忧伤有了历史的纵深感。“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一个“咬”字写出了一种动感,包含了惠安女子对所有不幸的饮吞和她们的自制。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诗人表达了她对世人以猎奇心态关注惠安女子的不满。惠安女子独特的生活状态下所铸就的美使她们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她们奇异的生活习俗和装束成为了人们口头流传的故事。他们在对惠安女子发生兴味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她们的苦难,这就使她们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在这背景下,舒婷对她们苦难的抒写就有了意义,也显示出作者强烈的女性意识。

《致橡树 》、《神女峰》、《惠安女子》 是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表达对长期受压抑的女性的愤激和忧伤。舒婷的这三首诗无疑体现了女性意识在新时期的觉醒和张扬。

参考文献:

1、孟悦.两千年:女性作为历史的盲点[J].上海文论.1989,(2)

2、张爱玲.烬语尽.张爱玲散文全编[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隧道施工期范文下一篇:誓词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