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发展思路变化

2023-02-04

第一篇:工业园区发展思路变化

工业园区发展思路及对策

(提纲)

一、建设情况:

(一)建设规模较快。

(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三)区域分布广、工业园区建设各具特色。

二、存在问题:

(一)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

(二)资金少,园区建设速度慢。

(三)集中区内的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尚未建成,协调工作难度家。

三、思路与对策:

(一)抓规划建设。

(二)抓基础设施。

(三)抓项目建设。

(四)抓管委会建设。

第二篇:“十一五”海口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十一五”海口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十一五”时期,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线,按照“工业强市”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做强”要求,以园区为载体,扩大工业规模,按照“工业进园区,园区向西移”的思路,调整工业布局,从容应对工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药谷、海汽二期、狮子岭“飞地工业”区的建设步伐,全力做好工业经济持续发展规划,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以大项目促进工业化,把引进和建设大项目作为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实现了由工业增长从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型,结构不断优化,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显著提升,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工业为

五年来,我市工业发展的变化情况:

一、工业总量不断增大,但增速比“十五”时期明显放缓

进入“十一五”时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在2005年250亿元的基础上,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工业经济规模加速扩张;时隔一年,2007年得到持续性的扩张,突破300亿元,又时隔两年后,经过三年时间于2010年突破400亿元。五年中由于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雨雪冰冻灾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工业增速明显下挫,出现工业出口明显减少、内需不足、工业发展新上大项目不多、龙头企业增长不强、支柱产业优势不明显等等,加上2009年工业生产低迷,仅为恢复性增长阶段,导致全市工业增速呈现低速增长的局面。

2006-2010年全市工业生产产值累计实现1645.75 亿元,年均增速为11.1%。2010年,随着一批新建成投产企业增加和产能活力显现,全市工业持续向好的态势已经渐显,全市工业经济总量扩张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更高、更新的提高,全市完成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户数已达67户,比2005年增长39.6%。

二、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五年来,我市传统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优化升级已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强大推动力,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工业发展迅速。2005年以来,我市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了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化工、机电等工业行业,海口市重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0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总产值229.64亿元,比2005年增加84.7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5%。

2、结构更加优化。2005年,轻工业涉及的行业由少到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到2010年,海口市轻工业覆盖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纺织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等,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88.36亿元,比2005年增加82.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5%。

三、以项目促发展,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自2005年来,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建设全省新型工业基地。五年来,已完成狮子岭一期、海马二期、药谷二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入园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技改投入中,支持海宇二期、双成药业、海灵制药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扩建,不断引进新企业入园。近几年已相继建成的“药谷”、海马工业园、狮子岭飞地工业园等一大批重点企业扩建和新建项目的竣工投产,使其成为我市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市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经济效益和实力使我市工业经济整体上了一个新台阶。其次,强力推进重点项目。积极壮大汽车制造、制药、化纤纺织、食品饮料、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切实解决工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搭建产业投融资平台,进一步扩大工业投资;围绕大型骨干企业、大型生产项目发展上下游产品,提高本地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已完成椰树、椰岛等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发展。逐步实现了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聚”的转变,主要有:三星光缆、盛之业、齐鲁制药、万特制药、康力元制药、海灵化学二期、海宇二期扩建、红塔卷烟30万箱易地技改、椰岛保健酒易地扩建等一批大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形成了以传统比较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依托的发展格局,如2010年计划总投资46亿元的海南英利集团公司生产的600兆瓦单、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已落户海口并已形成一期项目新的产值;汉能集团计划投资175亿元生产100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已落户海口,为今后全市工业的经济发展增添后劲。

四、重点支柱行业贡献突出

五年来,我市大力发展以汽车制造、食品饮料、化学纺织、生物制药的四大支柱行业,全市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为全市经济的稳定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五年中,我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把海口建设成为辐射带动全省的中心城市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大力推进工业化,重点发展壮大汽车制造、制药、化纤纺织、食品饮料、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橡胶化工、旅游工业、生态环保等潜在优势产业。促进重点产业和新建项目集中发展,着力建设好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口“药谷”和汽车工业园等高端产业功能区,抓好狮子岭飞地工业园建设,建成全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的新型工业基地。2010年全市优势行业集中程度明显提高,重点行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现已形成了以汽车制造、食品饮料(含农副食品加工)、医药、电气机械及器材、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主导的行业集中群,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24亿元,占全市产值比重达77.5%,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22.5个百分点。到2010年,年产值上十亿元企业有7 家,比2005年增加6家。这些企业和集团,不仅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而且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在各地及各自的行业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对整个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成为支撑全市工业生产的主要力量。

五、企业改革卓有成效,工业经济效益持续提升

2005年以来,我市以股份制作为企业改制的突破口,抓大放小,将企业推向市场,加快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和改造步伐;同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非国有经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我市一批工业企业脱胎换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焕发了新春。这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注重产品质量,对外树立品牌形象,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开拓区内外和国外市场,市场份额逐年扩大,生产经营状况日益改观,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带动海口工业稳步向前发展。如:海汽、兴业聚酯、亚太啤酒、椰树、椰岛等大企业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

力。企业改革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出路,也为我市工业经济注入了活力。2010年1-11月,我市工业实现利税56.2亿元,比上年增长56.5%;其中实现利润32.5亿元,比上年增长89.5%;均创历史较好水平。

六、工业科技水平进步迅速,产品知名度有了明显提高

2005年以来,从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来看,在汽车制造业的带动下,全市工业中高以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将近60%,这些产业主要有汽车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和生物制药、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全市工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基本上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大型食品饮料企业积极参与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医药企业全部通过GMP认证。全市工业拥有4个中国名牌产品,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的企业有5家。其中海灵制药厂生产的注射用阿奇霉素在全国同类品种中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居第一位,中和药业已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多肽类研发生产企业。此外,海南汽车集团的福美来轿车、椰岛公司的鹿龟酒等名牌产品以及制药行业的南药品牌在国内市场具有很高的声誉。

五年来,海口市工业经济不管是总量还是结构都跃上了新台阶,为实现工业强市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的五年,也是海口市工业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产业链延伸为纽带,以项目聚集为载体,以区域布局为依托,不断积极策划具有发展潜在优势的产业,确保海口工业实现更大的跨越。

第三篇:推动工业发展思路及措施

工业思路

一、落实扶持政策,稳定经济运行,实现稳增长。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工业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敖汉旗促进工业企业健康发展十条措施》,旗财政在推广应用新技术、企业人才培养、实施品牌战略、小升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科学引导转型升级,支持创新奖有所值,确保各项扶持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争取自治区、赤峰市技改专项资金。为新增年用电2000万度的条件企业争取大用户直供电政策。

二是实施旗级领导包扶企业行动。根据全旗工业发展实际,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旗级领导“帮一促一”精准包扶活动,做到规上企业全覆盖。开展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专项行动,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持规模以上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三是注重人才培养,加快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品牌建设意识、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培养一批具有先进理念、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敖汉工匠。

四是积极利用市级助保贷平台融资,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五是结合全旗工业发展实际,调研储备政策,做到该出台时及时出台到位。

二.突出项目建设,立足招商引资,实现主导产业发展壮大。

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浦达拉沥青岩等一批项目尽快投产达效。

二是围绕四个“百亿元”产业集中策划包装储备一批工业项目,委托招商,专业招商。

三是立足做大现有龙头企业,把“以商招商”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渠道,突出抓好阜信源、久盛科技、万华铸件、宝塔油页岩下游产品深加工的招商,组织企业带着合作意向外出考察学习,精准招商。积极创造条件,推动股改上市。

三、加快园区建设,明确特色产业,实现企业集约集聚发展

一是尽快做好相关规划,明确园区整体布局、特色产业及发展目标,加快申报自治区级开发区。

二是清理整顿僵尸企业,为引进先进产能腾空间。 三是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积极扶持财税贡献大的制造业。

四、突出重点镇开发,明确功能定位,谋划省道210工业出海大通道。

在规划工业园区的基础上,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充分发挥重点开发城镇(新惠镇、四家子镇)发展工业的功能,发挥黄羊洼镇国有土地的优势,抓住赤峰市“转身向海”、“加快推动绿色草原与蓝色海洋携手发展”的机遇,发挥我旗距离锦州港最近的区位优势,谋划省道210工业出海大通道,发挥三点一线集中连片集聚效应,推进工业集约发展。

五、突出技术改造,盘活一批工业资源,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

除新惠镇、四家子镇两个重点开发城镇外,针对限制开发区限制类产品不许新建项目的实际,突出节能降耗、绿色发展,实施符合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盘活工业资源,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加工业。

六、实施工业消费品“三品”战略,突出供给侧改革,实现转型升级。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主导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二是加快中小微企业发展步伐,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逐步迈上中高端水平。

三是依托我旗生态环境“全球500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小米之乡”、“全国最大优质谷子生产基地”等优势,借助“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品牌影响力,推动更多工业企业加入国家级媒体品牌宣传。充分发挥旅游对塑造提升工业品牌的积极作用,在我旗主要旅游景点,加大平面及立体广告宣传力度,定期举行地工产品展销活动,进一步提升我旗工业产品品牌影响力。

七、落实“互联网+中国制造”,推动“两化”融合,突出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做大做强的主战场,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倍增剂”和“渗透性”,支持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实现信息采集、加工、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第四篇:2011年工业经济发展思路

二O一一年十二五开篇之年,是我镇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打造实力三厂,彰显活力东城”的关键之年,是打好基础,建设强镇的关键之年,是强基之年,更是腾飞起步年。

2011年全镇工业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负重奋进,加快发展,按照“抓发展,保稳定,求突破,促提高”的工作思路,以打造辅城经济作为出发点,突出税源经济和规模经济建设,放亮优势,“畅”出精彩,努力将三厂建成海门城市东城区,开发园区延伸区,规模企业集聚区,沿江开发实践区、科学发展先行区,争先创优示范区。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2010年全镇实现规模工业完成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实现规模销售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实现规模利税亿元,同比增长%,

3、力争实现工业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工业用电量达到万度,合同利用外资超过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突破万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亿元。市外民资突破 亿元。完成专利数突破件。各项经济指标继续位列全市前茅。

作为全市的工业强镇,工业线在树立“全面争一流,全部进先进”的目标基础上,力争名次全面前移,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科技创新、项目建设等全部进入全市前三,并且在单项竞赛第一名的竞争中实现保一争三,即确保实现至少一项第一(科技创新),力争三项(工业经济、外向型经济)。

(一)前瞻定位,科学发展,力促发展思路大开放

思路决定出路,我们工业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借助开发区的扩容和海门江海时代的到来,充分认识我镇的发展优势,对我镇今后的经济发展有一个清醒、科学的认识,准确定位。当前我镇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优势是:一是区位优势。我镇是海门沿江开发的重要环节,是市经济开发区与临江新区联结点及及延伸的必然所在。二是交通优势。主镇区在环城线之内,苏336线横贯而过,即将开建的宁启铁路也在我镇境内。三是良好的发展趋势。紧靠我镇的经济开发区集聚着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这些企业的建成和人口的集聚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为我镇的迅速崛起提供强大的动力。就目前看,有意前来我镇投资兴业的项目已明显增多,我镇的区位、交通优势和周边迅猛的发展势头,都将为我镇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三厂的定位与发展应该要以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以融入开发区为目标,强力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发展,着力于产业的提升;重点导向上要向发展三产商贸服务业倾斜,主动丰富并对接开发区产业建设,努力成为开发区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最终实现镇域经济与开发区融成一体。

因此,在思维上,我们不能仅将思维停留在镇级经济上,应站在全市的角度,站在沿江开发的宏观角度上去分析,与开发区和临江新区错位发展,和谐发展。

(二)狠抓龙头,突出重点,加速规模经济大扩容

“中兴兴,则三厂兴”已成为全镇工业发展的一大依靠,同时这也说明了我镇工业经济存在的弊端,仅靠中兴装备一家龙头独舞,已很难单独地支撑起全镇的整体发展,只有群龙共舞才能发出更为绚

彩的光芒。因此,我们要把培育和发展规模经济放在战略位置,一要支持现有基础条件好、规模扩张快、带动效应强的骨干企业,如海迪化工、大力神钢绳、新锦江印染等大公司,进一步壮大规模、提高水平,同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着力引入“中字头”、总部经济、跨国公司入驻,着力培育新的龙头,2010年力争有一家企业成功上市。二是继续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集群,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如恒荣机泵厂、西马特机器公司、维柏思特衬布等,打造多个国内的“单打冠军”,促使他们向第一集团靠拢。三是大力支持和扶持企业规模化发展,不断壮大全镇的规模企业规模,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市规模经济第一强镇的目标。四是重点培育和发展税源经济,尤其在对优势资源或稀缺资源的供应上,将向对全镇经济贡献大、创税能力强、利用现有资源少、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上。同时加大对新兴税源的引进和培植工作。

(三)铸强载体,突破瓶颈,推动项目建设大提速

目前,土地稀缺性矛盾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日渐凸现,招商引资面临“地荒”的严峻考验。如何用有限的“寸金地”谋求“无限”的发展?是各地普遍思考的问题。

一是采取“筑巢引凤”,利用现有的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规范规范;二是“腾笼换鸟”,对园区内入驻企业进行清仓摸底,对不能按期施工建设、竣工投产的企业,限期撤离,收回土地使用权,着力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借梯上屋”,对现有的闲置土地进行摸底调查,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借鉴周边地区的做法,可以引导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采用转包、转让经营、租赁方式合

理使用土地、开发土地,使土地发挥最大效益。如果我们在盘活存量土地上做好盘活文章,那么就可把影响我镇经济发展的土地和资金瓶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同时在项目建设上,一是多形式抓好重大项目引进,增强与知名企业的联系,重点吸引一批企业在我镇建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孵化器建设、采购中心;加强与省、市的对接,积极争取在我镇布局重大项目;积极抓住浙资、沪资北上的机会,吸引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狠抓以企招商,围绕延伸产业链开展对外合作,做大一批项目;加强重点产业分析,围绕我区重点产业中产业链的缺失环节和关键环节,策划包装重大项目,引进一批产业带动力较强的重大项目。二是切实抓好重大产业化项目实施。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推进重大产业化项目,增强全镇工业发展后劲,加强协调服务,健全完善项目促进机制和工作体系,确保项目促建“有人抓、有人管、有人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衔接和协调,合力推进项目,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

(四)专业招商,个性服务,加快招商效果大提升

随着土地指标及银根的不断松缩以及各地省市级园区发展的日趋规范和壮大,乡镇一级招商引资的功能呈逐步弱化之势,乡镇招商引资出现了信息采集量小,项目无地可放,基础设施无钱建设,产业限制多,服务功能不完善等劣势,这也给新形势下的招商引资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着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外来资本重点投向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利用本地区位优势及特点,尤其应利用好东城优势和沿江优势,针对海门“腹地”产业具有向城区集聚,向沿江集聚的特点和愿望,逐步效仿城市经济发

展模式,开始打造“中小企业总部经济”及“飞地经济”,2011年三厂的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在重特大项目上要有所突破。二是着力创新招商方式,提升引资效率。除参与各类型的招商会外,积极举办以行业为主题的专项招商会,转变招商思路,尝试“企业搭台,政府唱戏”的新型招商模式,即利用本地区优势企业,发挥其在行业中的作用,积极与行业协会联络,积极争取在本地开展行业性会议与活动,这对于招商引资必将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把招商引资与鼓励企业再投资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鼓励现有企业再投资,切实发展壮大本地的“草根经济”。 三是着力提升招商引资服务效率。新成立的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对招商引资将实行一条龙服务,做到只要投资者决定在三厂镇干,一切手续由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办,只要项目开了工,全程服务到始终,企业入驻后,负责为企业申报、注册、统计等等。

(五)科技兴企,科学管理,促进产业结构大升级

在如今后金融危机时代,人民币汇率不断升高,企业利润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2011年,我们要重点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对技术落后、污染较重、能耗较高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大产学研联合。尝试建立起全市首家镇级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充分发挥财政贴息和补助资金的导向作用,拉动更多社会资金和银行资金投向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多为企业申请和争取各项贴息和补助资金,从而切实推动全镇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继续精心培育、扶持和发展一批区域品牌,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各种推介会、博览会、展销会,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大力发展区域

品牌,大力提升我镇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的知名度,逐步推进实现我镇工业向品牌经营型的转变。

同时遵循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策激励的原则,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和完善企业组织形式,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引导企业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化企业内部管理,帮助企业加强人员教育培训,提高全员素质。认真布置安排好十二五的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推进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六)强化预警,优化环境,确保经济建设大和谐。

发展至上,稳定为先。作为百年老镇,三厂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由于全镇的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期,也是各类矛盾的高度爆发期,进一步加强监督,强化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2011年,我们要加强与重点企业及各部门单位的联系,理顺和完善工作网络,细化对辖区内的企业评估分析,并通过快速的信息回馈管道,及时了解重点企业运营情况,提高工业经济运行分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011年也是重塑工业经济主柱地位的重要一年,因此推进“工业强镇、环境立镇、形象树镇”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用硬环境筑巢,以软环境引凤,全镇形成“关心工业、支持工业、服务工业、发展工业”的氛围。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切实做到“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工作重心下移,服务水平前移。着力营造服务发展新平台,为全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第五篇: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

骆铁军详解《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

10月26日,在第八届中国钢铁年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骆铁军详细地介绍了即将发布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基本情况。他透露,如果顺利的话,《规划》将在下月初正式对外发布。

四个判断 三个转变 两个支撑 一条主线

骆铁军用两句话概括了“十一五”期间钢铁工业的总体情况。第一句是,“十一五”时期是钢铁工业发展速度最快、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5年。第二句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加强,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钢铁企业协同发展,有效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他介绍说:“在《规划》中,我们作了四个判断,体现了三个转变,立足两个支撑,坚持一条主线。”

四个基本判断是:第一,钢铁工业规模已经很大,发展迈向新台阶,已具备由大到强转变的良好基础。第二,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产业布局等方面,钢铁行业受资源、能源、原料价格的制约日益增强。第三,发展环境更趋复杂。全球一体化的增强,使中国钢铁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世界经济对中国钢铁的影响日益增强。第四,钢铁行业进入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钢铁行业长期处于微利状态,无论是行业自身还是外部的发展都到了一个必须转型、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基于这四个判断,《规划》确定,钢铁工业的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品种质量效益提高,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人才成长转变;第二个转变,是由注重钢铁主业生产经营,向注重生产和服务协调发展转变。第三个转变,是由注重国内发展,向注重国内和国际协调发展转变。

《规划》提出,钢铁行业要立足两个支撑:第一个是要支撑下游行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二个是要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规划》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确定为钢铁工业“十二五”期间的主攻方向,是贯穿全篇的一条主线。着力解决四大问题 加快东南沿海布局

骆铁军分析了钢铁工业面临的四大主要问题。

一是品种质量亟待升级。实际上我们的品种质量能够满足需求,但是是在一种高消费、低标准下满足的需求,是一种粗放式的需求。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我们长期使用300MPa的Ⅱ级螺纹钢来支撑建筑行业,而国外已经使用到500MPa或600MPa。另外,不同行业都提出了轻量化、高强度用钢需求,减量化用钢也是钢材产品升级的方向。二是布局调整进展还比较缓慢。实际上中国钢铁工业的布局已经形成了,但是现在就缺一个角——东南角。现在环渤海的5个省、市产能在4亿吨左右,自己消费一半,大部分还要运往东南沿海。因此,从大局上讲,“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在东南沿海布局。三是能源、环境、原料的约束增强。特别是环境,现在除了国家制定了节能减排指标作为各地考核的标准外,还须解决二氧化碳减排问题。钢铁行业是耗能大户,解决这个问题要从节能方面入手。原料问题更加突出,下阶段行业内要加强整顿铁矿石市场秩序,探讨保持上下游健康发展的办法和措施。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十二五”,钢铁工业靠什么转型,关键是靠技术创新。骆铁军指出,在这方面我们确实还有很多不足:多数钢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缺乏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才,工艺技术装备和关键品种的创新成果少,研发投入比较低,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基础研究滞后、原始创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是“十二五”要努力攻克的不足。

六大目标实现产业转型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规划》对“十二五”钢铁工业的发展环境做出了基本估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钢铁工业将步入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资源价格高涨、需求增速趋缓、环境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行业将呈现低增速、低盈利运行态势。

骆铁军介绍说,《规划》确定的总的目标是:钢铁工业基本形成比较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和资源保障能力显著提高,钢铁总量、品种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节能环保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企业具备世界一流的竞争力,初步实现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同时,《规划》还确定了六大目标:

第一是产品升级。产品质量要明显提高,稳定性增强,高强高韧汽车用钢、硅钢片等品种实现规模化生产,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船用耐蚀钢、低温压力容器板等高端品种自给率达到80%,400MPa及以上螺纹钢使用比例超过80%。

第二是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国家确定了单位能耗指标是降低16%,我们在做“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时,整个工业的单位能耗指标要降低20%左右,钢铁行业将这一指标确定为18%。同时,提出平均吨钢综合能耗要低于580千克标煤。

第三是产业布局。“十二五”时期,要建成湛江、防城港钢铁基地,从根本上解决“北钢南运”的问题。

第四是资源保障。基本建立利益共享的铁矿石、煤炭原燃料保障体系,新增境外铁矿石产能1亿吨。

第五是技术创新。《规划》提出,要建立起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研发投入占主营收入的比例达到1.5%,绿色低碳冶炼和资源综合利用等自主创新工艺技术取得进展,高效生产和节能减排等共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第六是产业集中度。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要由48%提高到60%。

九大任务重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优化布局

《规划》还确定了“十二五”钢铁工业的重点领域和任务。主要包括加快产品升级、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强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产业布局、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加快兼并重组、加强钢铁产业链延伸和协同、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等九个方面。

骆铁军重点介绍了强化技术创新、加快产品升级和优化产业布局三个方面。

在强化技术创新方面,他指出,“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有两个,一是推动产品升级,二是促进节能减排。在推动产品升级方面,重点是提高量大面广的钢铁产品质量档次和稳定性。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钢铁工业有一些新的技术需要开发,如加快烧结烟气脱硫脱硝、高温高压干熄焦、高炉高效喷煤、能源管理中心的三废综合利用等。同时,加强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增强冶金科研院所、高校和工程设计单位的创新动力,鼓励大型钢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工程设

计单位和下游用户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巩固和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总之,我们认为,钢铁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在于绿色发展,要突出共性技术的研发,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骆铁军说。

在加快产品升级方面,骆铁军指出:“产品升级要分两个层次:要将提高量大面广的钢材品种质量、档次和稳定性放在首位,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这对于大部分企业、大部分品种来说,应该是"十二五"的一个重点。同时,要加大满足新兴产业需求和一些高精尖的品种的开发,但是这个开发主要应由少部分有实力的企业承担,避免同质化竞争造成资金的浪费。”

据介绍,工信部和住建部最近准备发布一个关于推广使用Ⅲ级螺纹钢的指导意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Ⅲ级螺纹钢使用率由现在的35%提高到80%。现在新的钢筋混凝土使用规范已于2011年7月正式使用,下一阶段我们还要研究螺纹钢生产标准的修改,彻底取消Ⅱ级螺纹钢。

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他指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要改变北重南轻的局面,环渤海、长三角地区原则上不再布局新建钢铁厂。第二是河北、山东、江苏、辽宁、山西等钢铁大省要减量调整区域内钢铁产业布局。第三是中部地区,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不增加钢铁产量,推进产业升级。第四是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西部市场相对独立的区域要结合区域差别化政策适度发展钢铁。第五是对于新疆、云南等沿边地区,要积极探索利用境外矿产、能源和市场,发展钢铁产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一新生入学主题班会下一篇:关于召开培训会议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