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总结范文

2022-06-06

时间过得很快,四季轮回的过程中,一年忙碌的工作时间结束。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大家通过工作,可学到更多方面的工作知识,也留下了众多的学习回忆。为记录这一年的成长,可编写一份年终总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态环境总结范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生态环境总结范文

生态环境实习总结

前言: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迁安工业比较发达,尤其是近几年铁矿大量开采,给我市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实习路线及内容:XX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分析与讨论

注意到这次实习中不论是老师的讲解,自己的观察还是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都提到了不少关于植物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想着重探讨周围环境中植物的选择,以及对实习过程中想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1.关于居民对周围植被看法的问题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对环境进行修理,而对野生的植物则有一些深恶痛绝,这与老师的一些观点有些背道而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能让人觉得舒服,使人产生深刻的体验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对自然环境感兴趣;其次,要看自然环境的物理特征。例如,一片矮树林旁边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人们从矮树林中一条小路穿过,坐在草地上玩耍,会产生一种摆脱都市枯燥、乏味、紧张工作压力的感觉,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无法通过的灌木丛,这类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对人类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齐修剪过的草地,花园,还是有它们存在的心理基础的。我们在学这门课之前不也是对一些人工修剪,设计过的园艺作品赞不绝口吗?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坛,绿地,在心理学上,能够有较高的清晰度,更能够吸引人。当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

老师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自然生长的植物有诸如,种类丰富,无需太多人工管理等优点。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讲,还是要以自然植物为主,这样对资源和环境都有益处。但处处都是这样,未免让人产生荒芜杂乱的感觉。居民的不满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当然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重要,还是环境生态重要?设计要以人为本,又要以环境为基础,两者兼顾似乎很有难度。如何处理,改变人的观念?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合适的立足点,将二者有效的调和起来。但,这立足点在哪里呢?

2.关于路边种植杜仲树的问题

前面提到,在去往颐和园的路上,对路旁种植穿“铠甲”的杜仲树不理解,回来后特意查了一下该树的特征,发现自己当时的看法过于简单,是错误的。

当时看到的树,因为是刚移植过来的,树干很细,也没有枝叶,再加上那圈铁衣,觉得不是很美观。其实,据查得的资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叶茂,树冠多呈圆形或圆锥形,遮萌面积大,且树体抗性强,病虫害很少,不需喷洒农药,是城市园林绿化非常理想的树种。北京、南京,杭州、洛阳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树或进行公园、庭院绿化,均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仲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也是广大山丘地区理想的水土保持树种。杜仲树耐旱,耐寒,耐碱,却不喜湿热,在北京种植非常理想。

杜仲树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可以说浑身都是宝,尤其是它的树皮,这也是给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杜仲树的树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对主干某一区段树皮进行全部环剥,只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短期内在剥掉皮的木质部上又可长出新的树皮,3~4年后即可赶上未剥皮部分树皮的厚度。通过环剥皮还可以促进树株直径的生长。杜仲不管幼树或老树都存在树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壮龄树再生能力最强。所说的保护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用有网眼塑料薄膜包裹树干。

我想,既然剥皮不会给树造成太大的损伤,反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还对树有好处,何苦要把树围起来呢。而且我看那铁圈很小,没有给树留生长的空间,不如没有。希望这是因为树还没完全长好,进行保护的缘故,以后能看到小树解脱枷锁。

那我们要怎样选择种植的植物呢?

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不能将人的意志强加给环境。正如在实习中看到的,针叶树的落针有一定酸性,会使周围的土壤酸化,因此树下的植被很少,我们强种上草也没有用;还有在颐和园山坡上看到的侧柏,它本是一种耐旱,耐碱的植物,所生长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园如果片面的追求绿化效果,铺上草坪,为保养草坪又浇灌很多的水,反而会对侧柏的生长不利。还有前几年,北京提出要给杨树做“节育手术”,因为每年一到春天,杨絮就铺天盖地,无孔不钻,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这是当初种植时所没想到的。这些都是由于设计者不了解植物的习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们追求的一切,和谐才是基础。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乡土植物的应用。所谓“乡土植物”是指未经人类作用引进的那些植物。“在乡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材料,它们生长繁茂,管理粗放,无需对土壤作特殊的处理,可供选择用于公园、娱乐场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喷泉花坛等处的镶边栽种。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应用乡土植物种植可为城市居民区提供一个近似于自然林地和开阔田野的环境。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攀爬树木,摘取花朵和进行其他活动,而这正是现在很多设计没有考虑到的。乡土树种还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季节变化,而引入的外来树种却不能反映季节的特点。在当前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中。乡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风貌,也许更能引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条件不良的地段,乡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较强的抗性来维持正常生长。在不具备表土的地段,更可显现出其特殊的栽培价值。许多乡土植物并不需要优良的表土。贫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过量生长,并减少相应的管理问题,而且这些植物在贫瘠土壤中生长的寿命往往比在优质土中更长。燕南园中几乎遍及各处的二月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墙角,土坑都成为它生长的场所。

前面也有提到关于人们对修剪得很好的花坛,绿地的需求。鉴于以上所说的乡土植物的优点,我们可以考虑以其作为园林设计,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生态和人们心理需求的统一。

最后,我想到静园被砍掉的苹果树,也想到高中校园里的那排柿子树,那是我们学校的一道风景,一到秋天树上挂满了柿子,但没有人去摘它。长满果实的树木能给人一种成就感,一种满足与欣喜。在校园等地种植一些适宜当地环境的果树,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应该被提倡。

三、收获与问题

实习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在实习的过程中,经老师的讲解,我体会到“生态无处不在”这句话。同时通过提出与解决问题,增进了知识,加深了理解,纠正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

在这次实习中,我感觉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人们的需求或者愿望与生态的矛盾。要改变人的认识,但这绝非我们短暂的一生所能实现的,我们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纠正人的意识上面,还要努力去寻找协调二者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应该就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与之相关的还有植物选择,尤其是在城市中的问题,这虽在前面有所讨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植物知识,显然还是不全面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在海淀公园发现树少反而成为人们放风筝的好地方,所以不应该仅仅以树木的多少来衡量公园的好坏,还要看植物的分布以及其在人类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但究竟应该怎样安排园中的植物,当然最好应该沿用其原有的状态,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再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来设计。而究竟具体应该怎样做,还待讨论。

通过实地调查及各种渠道了解,发现了现存的几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存在问题

(一)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少数村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强。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部分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秸秆乱堆、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排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个别村甚至出现了“垃圾围村”的现象;少数农民在施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畜禽养殖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随意性比较大,容易造成农村土壤、水体污染;有的偏僻地区缺乏秸秆处理能力,就一烧了之,不仅污染了大气,也白白浪费了可利用资源。这些现象的存在,与中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农村区域工业环境污染仍然存在,个别地区表现突出。一是农村区域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不稳定。有的企业经过多年治理虽然能够达标排放,但受经济利益驱使,环境污染治理主动性不强,环保意识淡漠,个别企业治污达标不稳定和偷排偷放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极少数小作坊式企业或偏远地区小民营企业,治污设施落后或形同虚设,所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往农田、河道、水库。有的排污企业离居民生活区很近,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村内饮用水污染。

(三)农村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问题比较突出。北部山区有的采选矿主重采选、轻治理,尾矿砂乱堆乱放淤塞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很庞大。

(四)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比重较大。据年统计,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很多,涉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53.7%。饮水不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含氟超标、苦咸水、未经处理的各类不合格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地下水及其它水质不达标的水等;饮水困难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量不足、北部山区居住分散打井成本过大、个别村地质条件复杂水源难找、村民只能到较远的地方拉、运水吃等。

(五)农村新能源利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全市除沼气外的其它新能源利用率普遍不高。一些安全、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等在适用地区都没有达到普遍利用的程度;另一方面,全市沼气开发利用在各地区发展也不均衡。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沼气入户率较高,而经济状况一般的地区,沼气入户率偏低,沼气池的利用情况也不均衡。在规模化畜禽养殖较高的地区,沼气池利用情况较好。沼气原料较少的农户,沼气池利用率偏低。

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参与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的自觉性。各级政府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科普讲座、举办培训班、农广校、农民夜校等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责任意识,增强参与的主动性;要充分发挥各地区已建成的为数众多的文明生态村的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象爱护自己的小家庭一样来爱护、建设“大家庭”环境。摒弃陋习,倡导新风,自觉投资投劳。引导他们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与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饮水问题是关系广大农民身体健康的大问题。政府应在原有饮水解困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饮水解困进度,使困难地区农民从根本上改变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三)普及与提高并重,加快沼气池健康发展。沼气池建设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也被广大农民认可。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这项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一是在普及率上有一个较快的提高。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本地投入,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上下结合、促进发展。二是在普及同时,把管理与利用向更高层次发展。一方面,沼气日常安全管理要上位,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引导沼气向生产领域延伸,如搞沼气发电、生产有机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等。使沼气发展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

(四)增强对农村的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治污稳定达标。对于不符合环境评估条件的新上企业,一律不予批准。同时提倡农村的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统一进行污染治理。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增强农村环境保护执法力量,不断提高对整个农村的环境保护覆盖面。

(五)深入开展农村水土保持工作。一是严格控制新的水土流失。对于无证开采、滥采乱挖、污染环境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要给予严厉查处。同时,要贯彻“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督导矿山企业通过封矿回填、恢复植被等方式做好生态环境恢复工作。二是对原有水土流失区域的治理,要严格按规划,保质保量、达标治理,治理一片、巩固一片,使生态环境在十几年后有一个大的改善。

总之,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建设的力量源泉从来就植根于广大社会公众之中。在依靠政府加大环境治理保护力度的同时,必须动员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这既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更是彻底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

第二篇:城市生态环境学期末总结

 城市的三个基本因素:人、物(生物、非生物)、空间(理化环境)  城市的根本性质:以人为主体  城市生态环境

 在特定城市区域中,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统一体,以及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素,即与城市居民相互作用的环境。

 城市生态环境学的性质

1.综合性

 研究城市自然环境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  研究单个要素和整个系统 2.边缘科学特性

 介于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技术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3.二重属性

 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两重性

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还原净化和资源再生 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整体性原理;○2物质循环再生原理;○3主导因子原理;○4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原理;○5限制因子与耐性定律原理;○6生态位原理;○7生态平衡原理;○8拮抗作用与协同作用原理;○9生态演替原理;○10人与自然统一性原理

 生态因子: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界环境

因素。

 生态环境:生态因子之总和。

 生存条件:生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那些生态因子。

 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 主导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或起主导作

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 限制因子与耐性定律原理

 限制因子:生态因子中最易阻扰和限制生物生长、繁殖的因子。

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

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制时,

就会使生物衰退或不生存。

 生态幅:各类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能耐受的范围,即

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或

称耐受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 生态位原理

 生态位:又称小生境或是生态龛位,指生物占有的物理空间,

及其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以及他们在温度、湿、土

壤和其他生存条件的环境变化梯度中的位置,即生物

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 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  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  城市生态位(urban niche):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提供的生

态位。

反映了一耳光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生

活活动的适宜程度,即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

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

 拮抗作用:各种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

另一种因子起作用,称为拮抗作用。

 协同作用:两种或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影响等于或大于各因子单

独作用时的影响总和,称为协同作用。

 生态演替: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

另一种生态系统(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

生态系统是动态的,从地球上诞生生命至今的几十亿年里,各类

生态系统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和演替之中。

 演替历程:按演替的方向,生态系统的演替可分为正向演替和逆

向演替。正向演替是从落地开始,经过一系列中间阶

段,最后形成生物群落与环境相适应的动态平衡的稳

定状态,即演替到了最后阶段。这一最后阶段的生物

群落叫做顶级群落,这一阶段的生态系统属于顶级稳

定状态生态系统。 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的定律

熵=ΔQ/T=ΔS 

dS=dQ/T  耗散结构 

开放系统的总熵变(dS)为熵产生与熵流之和,即

dS=dSi+dSe 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1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2臭氧层耗损;○3酸雨;○4森林锐减;○

5水土流失、荒漠化;○6物种减少、生态系统简化;○7淡水资源危

机;○8涵养环境污染;○9固体废弃物污染;○10有毒化学品污染。 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1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

○2交通拥挤,居住环境恶劣;

○3城市超负荷运转;

○4水资源短缺,城市供水紧张;

○5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 生态平衡的内涵:

○1系统内外物质能量输入输出接近相等;

○2系统工程的生产、消费、分解过程相适应,物质产生和消耗平衡;

○3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4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相协调,各部分组合及相互作用平衡,有机

体和环境协调;

○5系统能自我调节,具有自我恢复能力;

○6在演替中平衡,在平衡中发展。 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功能

 生产功能  生活功能

 还原净化和资源再生功能  城市生态环境生态效应类型:

 物理效应  化学效应  生物效应

 城市化的环境效应机理表现为:

 改变能量流  改变物质流  打破力的平衡

 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时,系统对污染物进行

转化、迁移、降解和扩散,降低其浓度,或使之完全

消除,不致造成危害。

分类: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 城市环境生态位分为:  生产位:指生产条件生态位(经济环境条件)  生活位:生活水平生态位(社会环境条件)  环境位:环境质量生态位  城市生态环境的自然净化过程

稀释

氧化和还原

扩散

化合和分解

1、物理净化

淋洗

2、化学净化

吸附

挥发

凝聚

沉降

络合

交换

3、生物净化

吸收

分解

 环境容量: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

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 城市环境容量:城市特定区域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

量。

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或所允许的污染物

排放总量。

 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净化能力,以及环境资源对社会经济活动强

度的承受能力。

 地质学(geology):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

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及其变化和

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变化历史。

 地质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以下的坚硬地壳层。地质过程引起的变

化是多方面的,既有地表结构的变化,又有掩饰和其

他矿物等物质成分的变化。地表结构的变化可以产生

直观效果,而物质成分的变化则往往不易被察觉。  影响城市建设的主要地质因素:

○1工程地质;○2水文地质;○3地质构造;○4地壳升降运动;○5地震

 地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地球表层系统的固体下垫

面,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础。它以形态起伏、物质组成、

动态演变过程来影响环境,故地貌是环境因子,称环境地貌。  城市化引起的地貌过程变化:

1、流水作用过程的变化------地面侵蚀

2、重力作用过程的变化------坡地失稳,滑坡崩塌,水土流失

3、喀斯特地貌过程的变化

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

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标和底下形态的总称,又称

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

蚀、以及坍塌等机械侵蚀过程。

自然成因地貌  城市地貌类型

人工成因地貌

混合成因地貌  地面起伏度:在所指定的分析区域内所有栅格中最大高程与最小

高程的差。

可表示为如下公式:RFi=Hmax-Hmin 式中,RFi指分析区域内的地面起伏度,Hmax指分析窗口内的

最大高程值,Hmin指分析窗口内的最小高程值。

 地面坡度:是表征地表形态的另一重要因素,它以倾斜角或斜率

来度量。

地面坡度=两地间高度差/两地间水平距离

严格的讲,地表面任一点的坡度是指过该点的切平面与水平地面

的夹角。

 地面切割密度:单位地表面积上的沟谷线总长度(km/km)称之

为地面切割密度。

 逆温:在大气圈的对流层内,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海拔

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近地面的低层中,气温随海拔

高度增加而增加,这种气层称为逆温层。  城市大气垂直分层:

(1)城市覆盖层:在城市建筑物屋顶以下至地面。

这一层气候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与城市规划、

布局、建筑物密度、高度、几何形状、街道宽度、走向、

建筑材料、空气污染浓度、人为热与人为水汽、绿化覆盖

率及水系等因素有关。

(3)市尾烟气层:在城市下风方向还有一个城市尾羽层,这一层

空气中的云、雾、降水、气温、污染物等均受

(4)乡村边界层:在市尾烟气层之下。

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于四周郊区气温的现象。

 城市惹到强度(ΔTu-r):城市气温与郊区同期(瞬时、日均、月

均、年均等)气温差值的大小(或等温线间距)。  城市热导的水平分布:

○1城市高温中心出现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

城区;

○2城市高温区内等温线稀疏,气温水平梯度小,城市边缘气温水

平梯度大,等温线密集;

○3闭合等温线分布和走向大致与城区轮廓平行;

○4城区内由于土地利用类型和下垫面性质不同,气温也有高低之

别。  城市热岛的时间变化

1、日变化: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主要是一种夜间现象。

2、年变化:明显的季节变化。因区域气候条件和城市认为因素而

异。

我国季风气候区,城市热岛强度秋冬季强,春夏季弱。

3、其他不规则变化:城市化程度、下垫面性质等。  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

○1城市下垫面的性质特殊;

○2城市下垫面建筑材料的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农村自然界的下垫面要大;

○3城市户的建筑物、道路、广场不透水;

○4城市中有较多的人为热进入大气层,特别是在冬季,高纬度地区燃烧大量化石燃料采暖;

○5城市建筑密集,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的扩散。  城市热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加重城市空气污染(热岛环流把郊区污染物带入市区;有逆温

时,抑制污染物向下扩散,污染严重)

2、影响取暖季节和能耗(冬季节省能耗,削减大气污染)

3、影响城市积雪(减少城市积雪频率、时间、和深度,减少雪压)

4、夏季,增加了酷热程度,影响健康,易产生高温灾害。  城市化影响降水的机制

 城市热岛效应:热能促使城市上空气层的层结不稳定,有利于

热力对流,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性降水。

 混浊岛效应:城市由于空气污染,凝结核丰富,有利于水汽凝

结,生成降水。

 摩擦阻挡效应:城市参差不齐的建筑物对气流有机械阻障、触

发湍流和抬升作用,使云滴绝热升降、凝结形

成降水。下垫面致使降水系统移动减慢,导致

城市降水强度增强,降水时间延长。  酸雨:降水的PH值小于5.6时,称为酸雨。

NOx 酸雨的形成:城市大气中含有大量的SO2和,在一定温度和湿

度的条件下,通过光化学反应和催化氧化反应,生

成硫酸、亚硫酸和硝酸。存在于空气中的固体小颗

粒或溶于云滴、雨滴中,随降水落至地面。  酸雨的生态环境效应;

○1淋溶土壤,营养元素流失,抑制微生物固氮和分解有机质活动,

使土壤贫瘠。

○2影响植物生长,危害城市绿化,减弱作物的光合作用和抗病虫

害能力,影响生产。

○3使地下水酸化,微量元素超标,影响供水条件。

○4使河、湖、库、塘水体酸化,危害水生生物,鱼虾死亡,破坏

生态平衡。

○5腐蚀建筑材料、文物古迹、机械设备。

 临界风速:在大范围风场较弱的情况下,城市的热力扰动作用较

摩擦作用更为突出,因而使近地层风速增大,此时,

城区风速大于郊区,而且静风频率减小;当盛行风速

增大,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城市的摩擦作用突出,又

使城区风速小于郊区,这一临界值则称为“临界风速”。

 城市热岛环流:晴天,大范围风速较小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

城区大气层结不稳定,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地面

形成低压,产生指向城区的气压梯度力。四周郊

区较冷的空气向城区辐合,上升到高空辐散,向

郊外流出并下沉,引起局地环流,称城市热岛环流。

 城市风:城市热岛环流对于地面的水平风场来说,显示出气流由

郊区向市区的辐合流场,称“城市风”。

城市风能促使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向市区内集聚,由于干湿沉降

作用,污染物的垂直输送常小于热岛内空气的上升速度,使近地层

空气污染严重。  局地环流有三种:

○1城市所在区域的局地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等。

○2城市热岛环流。

○3街道风。

 河流水文性质:水位、断面、流速、流量、径流系数、洪峰、历

时、水质、水温、泥沙等。

 径流系数:某段时间内径流深与降水量之比,表示降水量用于形

成径流的有效雨量。

 城市化对河流水文性质的影响:

○1流量增加,流速加大

○2径流系数增大

○3洪峰增高,峰线提前,历时缩短

○4径流污染负荷增加

 暴雨强度:某一连续降水时段内的平均降雨量(单位时间内单位

面积上的降雨体积)

 城市水资源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1供水系统;○2用水系统;○3处理系统;○4容纳系统;○5管理系统  植物区系

 概念:一定地区范围内全部植物种类的总和。

 内涵:○1所有植物的科、属、种的数量,逐个统计;○2地理成分,把所有植物按其地理分布、分布区类型、种的发生地、迁移路线划分成若干群,统称植物区系成分;○3历史成分,按迁移时期、路线划分的迁移成分或历史成分。

 植被:指某一地区地面上生长着的全部植物群落的总称。包括自

然的和人工的森林、灌丛、草地、荒漠、沼泽等。

 城市植被: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包括城市的公园、校园、

广场、球场、医院、接到、农田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拥

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树木、作物灯光所有

植物的总和。  城市植物空气负离子作用功能:

nCi(

)(1)1000q

Ci为负离子空气质量指数,n-为空气负离子浓度,n+为空气正

离子浓度。q = n+/n-为单级系数。

 森林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是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植物景观的多样性、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D1(Pi)i1n2

D为物种多样性指数(辛普生指数),Pi为i种物种(或群落、

景观)个体数与各物种(总群落、总景观)数的比例(%),D越

大,多样性高。

 种群(population):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

集合群。

 种群密度(density):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种群的个体数量,也

可以是生物量和能量。

 生态密度:单位栖息气息空间(种群实际所占有的有效空间)内

的个体数。

 相对密度:是指一个种群的株数占样地内所有种群总株数的百分

比。

 盖度(Coverage):是指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

积的百分比。

 幅度(width):植物冠幅在水平方向的长度。

 相对盖度: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

即为该物种的相对盖度。  分盖度或层盖度之和大于总盖度。  幅度及植冠投影的计算:

复读的计算方法是取其长冠幅和短冠幅的平均值,也可以使南北幅与东西幅的平均值。

植冠投影面积=长冠幅×短冠幅×ᴫ÷4  生物量(biomass):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存生活的有机物

质(干重)总量,通常用㎏/㎡或t/ha表示。  种群的空间结构:

种群内个体在生存空间的分布方式或配置特点,称为种群的空间

分布格局。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大致分为3种类型:随机型、

均匀型和集群(成群)型。

 种群分布格局的检验

方差均值比率法

一个Poisson分布的总体有方差V和均值m相等的性质,

即偏离Poisson分布呈集群(clump)分布,反之,V/m<1,则

呈均匀分布。  群落(Community):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于一定区域的各

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

一的整体单元,与相邻生物群落的界线虽不十分明显,但在

种类组成、个体特点等方面变现出明显的差异。

 频度(frequency):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

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 重要值的计算方式:

乔木的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3

灌木或草地群落时,其重要值公式为:

重要值=(相对高度+相对频(密)度+相对盖度)/3 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生物钟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

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 生物多样性可以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 多样性指数选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多样性指数(H’,D)、均匀度指数(Jsw)为参数,以种的重要值为运算单位。

○1物种丰富度 S=N(样方内出现的物种总数目)

○2Simpson指数

D1Pi2

○3Shannon-Wiener指数

HPilnPi

4Pielou○均匀度指数

Jsw(PilnPi)/lnS

式中,Pi为种的重要值占群落中总重要值的比例。

 生物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

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

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 演替(Succession)

通常生态演替被定义为:一个自然美群落中,物种的组成连

续地、单方向地、有顺序地变化。

植物群落的演替:在植物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

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另一个阶段,一个群落取代

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 自然保护:对自然生境或生物群落的保护广义还包括对自然资源

的保护、合理利用和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恢复,即对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简称自然保护。

 自然资源:自然界天然形成的,可转化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

物质和能量,能生产经济价值的自然物,是自然物质

和自然环境的总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发展的最基本

的物质条件。  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 国际上一般都把1872年经美国政府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区。

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又称“自然禁伐禁猎区”(sanctuary),

自然保护地(nature protected area)等。自然保护区往往

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

越冬或迁徙的停歇地,以及某些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

缘种的集中产地,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也常是

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

石产地、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化石的

所在地等。

 城市自然保护的含义:通过人的思想、行为、意志,天界城市人

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减少城市发展、人民活动对自然的超负

荷压力和破坏,保留、保护、建设具有地方自然历史特色的、

为当地居民所必需的自然生境。

 自然保护注重城市地区残存自然要素或有生态价值地点的保护,生态重建侧重城市已开发地区退化生态的人工恢复。

 自然保护是生态重建的主要目的之一,生态重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  城市绿地是指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即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 城市绿地包括城市的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以及风景林地等六类。  绿化树木的蒸腾强度

绿地的蒸腾强度是指绿化树木树冠覆盖地面单位水平面积上单位时间的蒸腾量,用Em表示。

EmE0A

22(m/m)。

为绿地叶面积指数E02g(mh),A为叶片的蒸腾强度,单位为P161

o 角规:常用的角规实际上是夹角为1845的定角器,即杆长为觇

板缺口的50倍,若杆长1m,则觇板缺口为2cm;杆长为

50cm,觇板缺口为1cm。

 城市绿地规划的原则和依据

1、生态功能优先原则

处理好梅花、绿化、香化、净化的相关问题。

2、因地制宜原则

城市的性质、规模、自然条件、污染状况,工业用地,居住区规划,要与城市特点相匹配。

5、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规划时要有超前意识,立足长远,高标准、高起点。近期要根据现实需要与财政能力,在长期规划的前提下,分批实施。

6、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结合的原则

既要有科学的理论,又要符合当前技术水平和施工条件。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依据

1、以国家现行的法规、条例为依据。

2、要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城市环境规划相协调衔接。

3、要与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与区域性生态环境规划相协调。

4、要与城市生态环境现状相适应。  有关城市污染的基本概念

 环境本底: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

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

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 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的物

理、化学和生物的变化

 城市环境污染按受污染的领域范围和污染物质课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 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的量,超过环境容量或环境自净能力时,就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出现环境污染。

 环境污染的危害:

 急性中毒和死亡:当某种或几种高浓度污染物质在短时间内进入人体后引起急性中毒和死亡,如印度博帕尔事件。

 慢性危害:人长期生活在低浓度污染环境中所引起的中毒症状。如水俣病。  远期危害:环境污染所引起的后果在短期内未表现出来,延长到隔代甚至几代人后才表现出来。

 一次污染: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所引起的污染。

 二次污染:进入环境中的某些(一次)污染物,在介质(大气、水体、土壤等)中相互作用或与介质中的正常组分发生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并生成新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后,对环境产生的再次污染。

 TSP(大气总悬浮颗粒):小于100um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是重要的大气质量污染指标。课分为降尘和飘尘两类。

 大气污染: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好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HC  光化学烟雾: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NOx、HC和CO等一次污染物,在强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O3)、醛、酮、酸、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形成一种淡蓝色烟雾有害混合烟雾叫做光化学烟雾。

 水体有机污染物:一般用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生物化学耗氧量(BOD)、氨氮(NH3)、亚硝酸盐氮(NO2)、硝酸盐氮(NO3)等表示。

 我国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公共基础设施,提别是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薄弱

2、不少城市缺少周密的、有预见性的总体规划

3、决策、措施不力

4、科技水平不高

5、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善

6、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化的污染控制较弱 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内容

 城市环境管理:水、土、气、声、和固体废物

 自然资源管理: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的

开发与管理

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涉及的4大领域

 生产生活引起的环境污染

 由建设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  由经济活动引起的资源损耗和补偿  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资源保护 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主要方针政策

 中国环境管理的32字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 中国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

(1)预防为主;(2)谁污染谁治理;(3)强化环境管理

随着污染治理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谁污染谁治理将发簪称为谁污染谁付费。

 中国环境保护的8项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三同时”制度(指防止污染和环境破换的设施建设必需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3)排污收费制度;(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制度;(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6)排污许可证制度;(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8)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 环境质量评价:是对某一区域的环境质量优劣进行评定和预测,

为环境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服务。

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人类开展某项建设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

响进行评定和预测,并提出减少不利影响或改善

环境质量的对策、措施,为工程设计、环境管理

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服务。  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种类

城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城市生态环境容量评价、城市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定的政策和规划以及斩蛇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及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其中对政策和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相当于评价具体的建设项目更具有战略性,故国际上将其称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简称“战略环评”。

 空气污染指数:是一宗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刚发,就是讲常规监测的集中空气污染物的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质量状况与空气污染的程度。

适用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 目前计入空气阒然指数的污染物项目定为: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  空气污染指数的确定

各种污染物的污染分指数都计算出以后,取最大者为该区域或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则该项污染物即为该区域或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即

API=max(I1,I2,I3,Ii,……,In)

式中:Ii为第i种污染物的分指数;n为污染物的项目数 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有单向规划和综合规划

 单向规划:研究主要有城市适度人口规划、城市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城市资源利用保护与受害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规划、城市生物保护规划、城市生态环境污染控制与防治规划、城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规划等。  高效的生态工艺设计包括:

循环再生、协同共生、生态选择

 协调度:度量系统或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

 发展协调度:用于度量一个城市或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状况

 对比协调度:用于度量同一发展阶段或同一时期不同城市或区域之间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状况

 协调发展度:度量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高低的定量指标称为协调发展度或协调发展系数,用D表示。

DCT

Tf(X)g(Y)

式中:D为协调发展度;C为协调度;T为环境与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数,它反映环境与经济的整体效益或水平;,为待定权数。在实际应用中,最好使T(0,1),这样可保证D(0,1),以便于使用。

 按照西诶奥发展度D的大小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划分为3大类10小类,30种基本型。

一、协调发展类(

1、优质协调发展类;

2、良好协调发展类;

3、中级协调发展类;

4、初级协调发展类)

二、过渡发展类(

5、勉强协调发展类;

6、濒临失调衰退类)

三、失调衰退类(

7、轻度失调衰退类;

8、中度失调衰退类;

9、严重失调衰退类;

10、极度失调衰退类)

 可是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牺牲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 1992年里约会议:

《21世纪议程》称为可持续发展应用的纲领性文件  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可持续发展现实位向协调位、理想位推进的能力或者沿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的能力。

 可持续发展涉及五个方面能力建设:

1、资源的承载能力;

2、区域的生产能力;

3、环境的缓冲能力;

4、社会发展的稳定能力;

5、管理的调节能力  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体系

政治保障体系;经济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科技保障体系;

管理保障体系

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的物质实体和社

会因素长期持续演进为依托,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

实需要,又不影响城市时代发展的能力。  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建立循环经济社会;推行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生态住宅;发展环保产业;实施IS014000认证  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

减量化(reduce)

再循环(recycle)

再利用(reuse)

输入端

过程中

输出端

减少进入生产和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

要求物品完成使

消费过程的物质

用效率,要求产品或

用的功能后重新

量,从源头节约

资源使用和减少

污染物的排放

减量化应放在首位,全过程都必需做到无毒化、无害化  3R可以促进实现3Z的目标

污染物零排放;物耗能耗零增长;废弃物零填埋

3“零”即3 Zero,3Z负荷循环经济的目标

 清洁生产:是以节能、减耗和减少污染为目标,以管理、技术为

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使资源利用最

充分,污染的产生量最小化的一种综合性措施。  实施ISO14000认证

ISO14000的含义: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07负责起草的一份

国际标准

包装以初始形式多次 使用,减少一次污染

变成再生资源

ISO14000是一个系列的环境管理标准,它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旨在指导各类组织(企业、公司)取得和表现正确的环境行为。

ISO该14000系列标准共预留100个标准号。该系列标准共分七个系列,其编号为ISO14001---14100

ISO 14001是ISO14000系列标准中的主体标准  我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还不成熟

 目前,构建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指标体系,重点测度城市“可持续发展度”、“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协调度”。

 可持续发展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

续发展协调度三个准则层指标综合的结果。

 可持续发展水平:是指可持续发展大系统的各个支持子系统的发

展程度,在某一时期,其各个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满

足程度的测度,它反映了各个支持子系统运行的效果,它包

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支持水平”。

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可持续发展系统内各要素对系统发展的支撑与保障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源泉,它体现了发展潜力与发展后劲。它包括“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资源环境能力”、“管理调控能力”、

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结构分为四个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和指标层。  目标层A为可持续发展度,作为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能力及协调度。

 准则层B包括可持续发展水平(B0)、可持续发展能力(B2)、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的三个方面。

 生态城市评判的理论准则

 评定准则:一是强准则,二是弱准则

 建立严密的定量化标准以便提高可操作性。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评判:生态资本;生态制度;生态意识。

 生态城市的测度指标

 生态滞遏系数:测度城市物质能量流畅程度  生态协调系数:测度城市组织结构合理程度

 生态平衡系数:测度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成熟程度  《深圳宣言》提出的建设生态城市的五个层次:

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生态文化

 生态城市建设: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区域实

际出发,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围绕生态环境面临的突

出矛盾和问题,以保护盒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环境资源合

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进行的城市建设活动。

 论述题

 请结合当今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论述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 论述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 试论述我国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第三篇:县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总结

近几年,我们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市的决策,立足蒙阴县情,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积极探索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发展之路,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岸堤水库养鱼网箱全面清理,出口水质稳定保持在ii类水质标准,蒙河师古庄断面水质达到了iv水质,水环境实现按功

能区达标。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2009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65天,城市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各项建设指标,生态县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全部完成。顺利实施了汶溪公园水质污染综合整治、城区集中供热和管道燃气工程,深入开展了以亮化、绿化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初步建成了宜人、宜居、宜商的山水生态城市。

(一)领导重视,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

“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严格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是蒙阴县委、县政府加强对生态县建设领导的一项重要措施。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认真开展生态县建设的意见》、《关于成立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蒙阴县环境污染行政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关于加快生态县建设的意见》和《调整蒙阴县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县委、县政府定期听取生态县建设工作汇报,并要求全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环保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提出要以建设“生态蒙阴”和“绿色蒙阴”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控制高污染项目,全力打造最优良的环境。县人大常委会定期听取县政府关于环保工作汇报,并多次组织大规模的环保视察活动。县政府多次召开县长常务办公会议,研究部署生态县建设工作,定期调度目标责任书的各项任务,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县政协也是经常组织委员视察生态县建设工作。组织、环保、人事等部门还建立健全了生态县建设考核奖惩机制。全县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把生态县建设工作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纪检行政监察、部门统一监管、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二)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先后制定了《蒙阴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和《蒙阴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并经过县人大批复实施,为生态县建设绘制了蓝图。

二是突出抓好污染治理。首先狠抓了企业污水治理“再提高”工程,积极督导新银麦啤酒有限公司、天久酒业有限公司、沂星化纤有限公司、宏大纺织有限公司、亨达染纱公司等重点污染企业,先后共投资2000余万元对污水治理设施进行了技术改造,安装水质在线监测设备6台套,力促企业稳定达标排放。其次是切实加强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投资上4600万元,彻底清除岸堤水库养鱼网箱11万余个,为全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作出了突出贡献,划定了县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并制定了管理办法。再次是突出抓好鑫源热电有限公司、新银麦啤酒有限公司炉外脱硫工程,并安装了大气在线自动监测装置,实现了达标排放。通过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取缔了一大批小淀粉、小型塑料颗粒加工等土小企业,并对县城建成区内严重污染大气质量的一批小石灰窑、石灰粉厂进行了集中清理拆除。

三是大搞生态林业建设。认真实施了绿色通道、杨树丰产林基地建设、荒山绿化、封山育林为重点的生态林业建设,到2009年底,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91万亩,较2002年增加了24万亩,其中荒山造林6.1万亩,完成绿色通道24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0.2%,较2002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

四是搞好生态农业。全县建设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基地20000公顷,全县已注册“蒙阴”牌果品、“六姐妹”牌苹果、“寨前坡”蜜桃、“营里红”牌葡萄等绿色无公害品牌12个,成为全国优势区域苹果出口基地、中国蜜桃之乡和国家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大力推广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全县农村沼气普总数量达到2.68万户,全力打造山清水秀、院明村静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是建设山水生态城。高标准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天蓝、地绿、水清、街净、路畅、灯明、楼美、商兴、人和”的山水生态城的目标,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完成了39项城建重点工程。汶溪公园综合整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和城区集中供热、管道燃气等工程顺利实施,城市化水平35.8%。

六是结合污染减排狠抓生态工业建设。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建设,山东新银麦啤酒有限公司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鑫源热电有限公司为市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新银麦啤酒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积极开展了iso14001认证工作。通过在企业中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水耗较2006年分别降低了4.7%和6%,降幅为

全市前列。

(三)宣传引导,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意识。

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强宣传。积极向《中国环境报》、《临沂日报》、《蒙阴通讯》等报刊、网络撰写新闻稿件,共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稿件200余篇。二是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绿色蒙阴——我参与”为主题的中小学生环保

征文活动;暑期成功开展了我县首期中小学生环保社会实践“绿叶行动”,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有关报道先后在《中国环境报》、《山东环境》杂志、《临沂日报》上刊登。三是抓好街头环境宣传。四是组织记者开展了“蒙阴环保世纪行”采访宣传活动。由沂蒙晚报、蒙阴通讯、蒙阴电视台、蒙阴广播电台等媒体组成的记者团先后到新银麦啤酒有限公司、鑫源热电、污水处理厂、云蒙湖饮用水源地等采访了环保综合治理情况,为目标责任书的工作落实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四篇:大学生生态环境实习总结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实习路线及内容:XX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分析与讨论

注意到这次实习中不论是老师的讲解,自己的观察还是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都提到了不少关于植物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想着重探讨周围环境中植物的选择,以及对实习过程中想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1.关于居民对周围植被看法的问题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对环境进行修理,而对野生的植物则有一些深恶痛绝,这与老师的一些观点有些背道而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能让人觉得舒服,使人产生深刻的体验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对自然环境感兴趣;其次,要看自然环境的物理特征。例如,一片矮树林旁边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人们从矮树林中一条小路穿过,坐在草地上玩耍,会产生一种摆脱都市枯燥、乏味、紧张工作压力的感觉,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无法通过的灌木丛,这类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对人类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齐修剪过的草地,花园,还是有它们存在的心理基础的。我们在学这门课之前不也是对一些人工修剪,设计过的园艺作品赞不绝口吗?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坛,绿地,在心理学上,能够有较高的清晰度,更能够吸引人。当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

老师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自然生长的植物有诸如,种类丰富,无需太多人工管理等优点。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讲,还是要以自然植物为主,这样对资源和环境都有益处。但处处都是这样,未免让人产生荒芜杂乱的感觉。居民的不满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当然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重要,还是环境生态重要?设计要以人为本,又要以环境为基础,两者兼顾似乎很有难度。如何处理,改变人的观念?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合适的立足点,将二者有效的调和起来。但,这立足点在哪里呢?

2.关于路边种植杜仲树的问题

前面提到,在去往颐和园的路上,对路旁种植穿“铠甲”的杜仲树不理解,回来后特意查了一下该树的特征,发现自己当时的看法过于简单,是错误的。

当时看到的树,因为是刚移植过来的,树干很细,也没有枝叶,再加上那圈铁衣,觉得不是很美观。其实,据查得的资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叶茂,树冠多呈圆形或圆锥形,遮萌面积大,且树体抗性强,病虫害很少,不需喷洒农药,是城市园林绿化非常理想的树种。北京、南京,杭州、洛阳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树或进行公园、庭院绿化,均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仲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也是广大山丘地区理想的水土保持树种。杜仲树耐旱,耐寒,耐碱,却不喜湿热,在北京种植非常理想。

杜仲树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可以说浑身都是宝,尤其是它的树皮,这也是给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杜仲树的树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对主干某一区段树皮进行全部环剥,只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短期内在剥掉皮的木质部上又可长出新的树皮,3~4年后即可赶上未剥皮部分树皮的厚度。通过环剥皮还可以促进树株直径的生长。杜仲不管幼树或老树都存在树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壮龄树再生能力最强。所说的保护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用有网眼塑料薄膜包裹树干。

我想,既然剥皮不会给树造成太大的损伤,反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还对树有好处,何苦要把树围起来呢。而且我看那铁圈很小,没有给树留生长的空间,不如没有。希望这是因为树还没完全长好,进行保护的缘故,以后能看到小树解脱枷锁。

那我们要怎样选择种植的植物呢?

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不能将人的意志强加给环境。正如在实习中看到的,针叶树的落针有一定酸性,会使周围的土壤酸化,因此树下的植被很少,我们强种上草也没有用;还有在颐和园山坡上看到的侧柏,它本是一种耐旱,耐碱的植物,所生长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园如果片面的追求绿化效果,铺上草坪,为保养草坪又浇灌很多的水,反而会对侧柏的生长不利。还有前几年,北京提出要给杨树做“节育手术”,因为每年一到春天,杨絮就铺天盖地,无孔不钻,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这是当初种植时所没想到的。这些都是由于设计者不了解植物的习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们追求的一切,和谐才是基础。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乡土植物的应用。所谓“乡土植物”是指未经人类作用引进的那些植物。“在乡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材料,它们生长繁茂,管理粗放,无需对土壤作特殊的处理,可供选择用于公园、娱乐场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喷泉花坛等处的镶边栽种。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williamrobinson)。应用乡土植物种植可为城市居民区提供一个近似于自然林地和开阔田野的环境。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攀爬树木,摘取花朵和进行其他活动,而这正是现在很多设计没有考虑到的。乡土树种还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季节变化,而引入的外来树种却不能反映季节的特点。在当前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中。乡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风貌,也许更能引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条件不良的地段,乡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较强的抗性来维持正常生长。在不具备表土的地段,更可显现出其特殊的栽培价值。许多乡土植物并不需要优良的表土。贫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过量生长,并减少相应的管理问题,而且这些植物在贫瘠土壤中生长的寿命往往比在优质土中更长。燕南园中几乎遍及各处的二月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墙角,土坑都成为它生长的场所。

前面也有提到关于人们对修剪得很好的花坛,绿地的需求。鉴于以上所说的乡土植物的优点,我们可以考虑以其作为园林设计,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生态和人们心理需求的统一。

最后,我想到静园被砍掉的苹果树,也想到高中校园里的那排柿子树,那是我们学校的一道风景,一到秋天树上挂满了柿子,但没有人去摘它。长满果实的树木能给人一种成就感,一种满足与欣喜。在校园等地种植一些适宜当地环境的果树,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应该被提倡。

三、收获与问题

实习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在实习的过程中,经老师的讲解,我体会到“生态无处不在”这句话。同时通过提出与解决问题,增进了知识,加深了理解,纠正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

在这次实习中,我感觉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人们的需求或者愿望与生态的矛盾。要改变人的认识,但这绝非我们短暂的一生所能实现的,我们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纠正人的意识上面,还要努力去寻找协调二者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应该就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与之相关的还有植物选择,尤其是在城市中的问题,这虽在前面有所讨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植物知识,显然还是不全面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在海淀公园发现树少反而成为人们放风筝的好地方,所以不应该仅仅以树木的多少来衡量公园的好坏,还要看植物的分布以及其在人类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但究竟应该怎样安排园中的植物,当然最好应该沿用其原有的状态,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再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来设计。而究竟具体应该怎样做,还待讨论。

第五篇: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是:

1、组织、完成了全市信用乡镇、信用社区评选申报工作和a级信用企业资料收集、公示、认定工作。

2、组织、完成了2011年度襄阳市“金融信用市州”和各县(市)区“金融信用县(市)区”申报工作。襄阳市实现了连续9年保持“湖北省金融信用市”称号,辖内7个纳入省政府考核的县(市)区全部为“湖北省金融信用县市区”称号的目标,并在2012中国武汉金博会上授牌表彰。

3、狠抓了金融生态建设和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信息反映。编辑《襄阳金融生态》简报19期,信息27条。被武汉分行金融生态各栏目“金融生态调研”、“基层工作动态”、“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金融生态简报”采用12篇次,被《湖北金融生态》简报采用4篇,获湖北省副省长赵斌、襄阳市副市长傅振邦肯定性批示各1次。

4、继续落实《湖北省农村金融服务“十二五”全覆盖规划纲要》。落实分行布置的2012年上半年农村金融全覆盖工作进展情况调查统计。与2010年末比,全市县及以下新增金融机构网点达银行类11个,非银行类3个,达到381家,县域存贷比与2010年末比增长0.84个百分点,达到43.48%,转账电话平均每村3.87部;atm乡镇覆盖率94.34%,pos乡镇覆盖率92.68%。全市召开了农村支付结算村村通暨支付结算示范区建设,信息报道获湖北省副省长赵斌和襄阳市副市长傅振邦肯定批示。

5、开展了对全市12个县辖市的金融发展及金融服务情况调查,为全市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和全覆盖指标落实寻找突破口。

6、开展了全市融资性担保公司情况的调查。同时在全市融资担保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发言,受到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

7、协助分行完成了湖北省金融生态十周年活动《十年树信》书稿编纂工作。2012年11月27日,该书已在2012中国武汉金博会上首发。

8、开展了全市金融生态十年总结回顾工作。根据分行要求,完成了2部金融生态“信用”主题宣传片拍摄任务,并全部获奖。我市报送的《襄阳金融跨越》荣获三等奖并在2012中国武汉金博会上展播,另一部宣传片《诚信布帝乡》同时荣获优秀奖。

9、开展了全市金融生态建设十年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通过总结表彰活动,进一步宣传总结了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工作,彰显了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魅力。

10、积极做好金融生态日常监测。依托金融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充分发挥“指挥棒”和“晴雨表”作用,为各级党政领导、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各级受众提供全市金融生态环境信息,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金融生态环境监测排名均位居全省前列。

11、安排专人参与分行金融生态办和市金融办相关工作。先后专人参与了2012武汉金博会金融生态建设展板设计、金融支持东津新区建设研讨会宣传片和宣传资料编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考核办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五个一”工程起草、金融生态十年回顾书稿编撰等相关工作,为人行武汉分行和襄阳市金融办相关工作的开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领导重视,推动金融生态建设工作。

市委市政府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年初即召开市长办公会,确定了全年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目标,制定了全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思路,要求持续开展金融生态建设,打造“信用高地”。要把金融生态环境作为政府工程来抓,评价结果纳入各县(市)区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着力好解决贷款发放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创建目标要求全市7个接受省政府考核的县(市)区继续保持金融信用县、市、区的水平,襄阳市争取连续第9次进入金融信用市州行列。随着“四个襄阳”建设目标的提出,人行襄阳中支又代政府拟定了《关于充分运用金融功能支撑“四个襄阳”建设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意见》(襄银发〔2011〕141号),进一步明确要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转型、升级,形成更加能够激励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入的金融生态。在继续做好传统的维护金融秩序、维护金融债权、金融服务全覆盖、创建金融信用市州和信用县(市)区工作的基础之上,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心逐渐转向更加有利于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激励金融机构增设分支机构、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级别、扩大信贷投入、促进同业公平竞争的制度、机制建设方面。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更能够体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要求,适应省域副中心城市、“四个襄阳”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随后的每个季度的金融联席会暨金融形势分析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均抽出专门时间参加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宣传强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唤醒全市各级政府、部门、银行、企业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截止目前,市政府组织召开了4次金融联席会和多次调研座谈会,分管金融市长每次都亲自主持会议,市长别必雄参加会议,为金融部门鼓劲加油、排忧解难。市政府金融办专门拉开场地,单独办公,为全市金融经济发展提供更好地协调服务。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年初即提出用“三大金融板块”,助推“四个襄阳”,对襄阳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强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全市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并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市长别必雄多次强调要强化信用意识,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地方政府和企业都要注重信用,形成信用就是财富的共识。

二、支持经济发展,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工作。

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而支持经济发展正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初衷。

今年以来,根据人总行稳健货币政策要求,襄阳中支积极组织协调开展各类信贷签约活动。2012年3月,我市在XX市举办金融支持襄阳县域经济发展县市行启动仪式,组织市县两级金融机构现场签订银政、银园、银企合作协议235.5亿元;在XX县召开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暨银企对接会,组织签订银企、银保合作协议、达成意向性授信30.7亿元。同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跟踪服务我市444个过亿元项目和124个过5亿元项目,要求逐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上半年,我市金融机构支持我市重点项目74个,授信金额达到182.915亿元。10月30日,“襄阳银行宜城行”活动成功举办,全市1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负责人通过参观、座谈,进一步增强了对XX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认识,提升了扩大信贷投入、支持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信心。 二是各金融机构、各县市区,也采取分批、分层、多次召开小型银企签约会、座谈会和项目对接会的措施,致力于搭建各种形式的银企、银政对接平台,创新政银企协调工作机制,创新信贷融资产品,加强银政战略合作,增强银企应对危机的信心,助推经济走出低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如,农信社与老河口、枣阳、南漳、谷城四个县市签订三年战略合作协议,直接对接实体项目290个,总授信330亿元。湖北银行举办企业家沙龙暨企业家俱乐部成立活动,现场为5家企业授信2.15亿元;交通银行通过走访发改委、海关等政府机构及各大工业园区,对接签约企业30余家,金额超10亿元。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进一步密切了银政、银企关系,加深了理解,为增加信贷投入奠定了基础。7月23日,XX县召开支持“飞地经济”银企对接洽谈会---“余家湖保康工业园银企对接洽谈会”。在襄阳余家湖工业园区,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及相关经济主管部门与入园的19家企业负责人参加对接洽谈活动,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对企业的融资需求,各银行机构积极给予解答和说明,现场初步达成5.2亿元授信贷款意向。 从今年1-10月份信贷投放工作情况看,全市金融部门根据国家实施稳健货币政策要求,想方设法抓项目、争规模、早投放,一举扭转了贷款增速长期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格局,获得了与地方应对金融危机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四个襄阳”战略要求相适应的、相对高的贷款增长速度。截至10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达1005亿元,一举跨越千亿元大关,增幅、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并且襄阳金融业连年赢利,充分体现了国家、省对信用优良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的信贷倾斜支持。

三、深化四大信用工程建设,提升金融生态建设水平。

a级信用企业培植,稳步推进,效果显著。主要通过分批、分层、多次召开小型银企签约会、座谈会和项目对接会形式,邀请各类企业参加这些活动,提高各类企业对信用培植的认识,各金融机构积极跟进客户,对已贷企业客户和潜在企业客户进行信用增进服务,帮助企业分析自身信用不足的原因,建立完善企业自身的各项制度,扩大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从而提高企业的信用级别,为获取信贷支持创造条件。截止2012年3季末,全市a级以上信用企业数2638家,比上年末(1982家)增加了656家,增长了33.1%。参加第三方信用评级数,达到284家,占去年底(355家)80%。

信用乡镇建设又加新内容。组织协调全市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十二五”全覆盖工作。将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相关指标纳入信用乡镇考核指标体系,组织各县(市)区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开展了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调研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督办检查,推动各县(市)区金融生态建设和农村金融全覆盖工作开展。继续支持农业银行开展全市三农贷款“诚信镇、诚信村、诚信户”创建活动,今年表彰了2011至2012年度市县两级“诚信镇、诚信村、诚信户”。通过走访和授牌表彰活动,进一步彰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效果,引导全市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

信用社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信用社区数量逐年增加,基本达到每个县市区有2个样板社区,有贷款的社区、支持的下岗再就业人数明显增多,贷款效果开始显现,体现了信用社区创建和金融扶弱工程的有机结合。

信用区域建设全面丰收。襄阳连续9年荣获“金融信用市州”称号,参加省政府考评的7个县(市)区全部荣获“金融信用县(市)区”称号,实现了信用区域建设全面丰收。

2012年初,我市对全市“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通报,印发了《关于2011年度“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评定情况的通报》(襄阳政办发〔2012〕34号),通报了市政府统一认定的襄州区张湾街道办事处等78个“信用乡镇”和XX县三里桥社区等57个“信用社区”,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为金融支持三农和弱势群体创业就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四、突破金融生态宣传,提升金融生态建设名气。

落实专人负责《襄阳金融生态》简报编纂工作,收集编纂反映全市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好的做法和工作成效,报送分行金融生态办,发送中支各行级领导、政府各相关部门,并将简报上挂市政府网站,全年共编辑《襄阳金融生态》简报19期,编、写各类信息27条,有效地宣传了全市金融生态建设工作。报送的襄阳金融生态信息被分行金融生态办《金融生态简报》采用的篇数达4篇次,分行网站金融生态各栏目采用12条。积极完成分行布置的其它调研任务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等,较好地反映了我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状况。其中:“襄阳市启动农村支付结算全覆盖示范区建设活动”得到湖北省政府副省长赵斌和襄阳市政府副市长傅振邦肯定性批示。XX市“金融‘春风’惠三农--XX市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得到省政府金融办领导肯定签批。

五、农村金融服务“十二五”全覆盖工作稳步推进。

2012年,我市启动了农村支付结算服务全覆盖示范区建设,并在谷城石花镇召开了现场会,推动全市农村支付结算服务全覆盖工作全面开展,并受到湖北省副省长赵斌批示肯定;同时,为了实现我市金融机构网点向县及以下区域覆盖的有效突破,我们开展了在全市12个县辖市(镇)增设金融机构网点可行性调研,为全市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寻求突破口。截止2012年6月末,全市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农村银行金融机构网点较2010年末增加11家,达到381家,县域存贷比较2010年末增长0.84,达到43.48%,转账电话平均每村3.87部,乡镇atm覆盖面达到96.34%,乡镇pos覆盖面达到92.68%。

新的一年里,我们襄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将紧跟分行金融生态办的工作步调,抓好各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协调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五个一”工程落实,为“两个中心”、“四个襄阳”的创建创造更加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斯坦福商学院范文下一篇:税收遵从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