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社会化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高校后勤管理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重要职能。改革开放,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重视,高校招生规模扩大,校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中不断出现新问题,对高校后勤管理的科学化、程序化、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篇:社会化管理论文范文

对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过程中财务管理的思考

摘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走向市场的一次重要改革,也是保证全国高校教育事业平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改革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详细介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社会化,财务管理也应该顺应改革的潮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后勤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也应该在各项工作中做适当的改变,适应改革需求。

1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

1.1体制不合理,财权分散

高校后勤服务对象比较复杂,而各种管理对象的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又有不同的特点,而其中的大部分,均靠学校资金维持,有的有经济收入,但却没有形成独立核算,依附于学校的财务处。学校为了协调相关的权责关系,对后勤财务实行分块管理,设置多个财务管理机构,导致后勤财权配置过于分散,经常出现部门利益及管理上的冲突现象。

1.2资金控制不到位,控制制度不完善

由于高校后勤在资金的运用管理方面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资金的筹措、投放以及利益的分配还停留在财务会计核算的初级阶段,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运作,难以发挥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导致管理措施不得力,制度落实不到位,存在资金投向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重复性投资而造成滥用资金等现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无法完全发挥财务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控制、监督和考核作用。

1.3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所服务的特殊群体是师生员工,且涉及到生活中的好多方面,如餐饮、物业、校园绿化、商铺等,鉴于这种特殊的服务,后勤经济实体在经营的过程中既要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又要兼顾服务对象的承受能力。又因各个所服务的对象所要追求和达到的目标是无法定位,追求利益、价值最大化与服务、效果最大化之间产生一定的矛盾,导致总体目标偏离,对财务管理制度设计比较困难。

1.4法人实体的成本核算不健全

学校与后勤以甲乙双方的形式签定执行协议,也就是用经济责任制规范后勤服务的经济活动,使用经济监控手段确定后勤服务实体的权、责、利,因此后勤财务必须按照协议的要求来执行,必须把经济责任制作监督考核的依据,即实行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的财务监督。而具有法人资格的后勤实体在财务核算上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与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如原有的学校投入经营性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导致国有资产的损耗得不到补偿的部分转化为上缴国家的企业所得税。

1.5财务管理的客体不全面,其触角无法得到全面的延伸

客体,“法律上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品、行为等”。财务是“机关、企业、团体等单位中,有关财产的管理或经营以及现金的出纳、保管、计算等事务”。

根据上述关于“客体”和“财务”的解释,财务管理的客体应该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财产及其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二是现金及其出纳、保管和计算的过程,三是财务管理的行为过程。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客体不全面,主要表现为只重视现金的管理,轻视甚至忽视财产和财务管理行为的管理,使财务管理的触角不能全面延伸到财产的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和财务管理行为的始终,从而导致财产经营不善、保管不好、处置不当和财务管理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

2加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思路及对策

2.1改革高校后勤现行的财务管理体制

重新配置后勤财务管理的机构、人员和职责,对高校后勤的财务实行集中核算、集中管理、授权审批的管理模式。撤销高校后勤部门及其下属单位现有的财务机构,高校财务部门设置后勤财务利于集中分账核算后勤各个单位的会计业务,集中管理后勤各个单位的会计要素和投资、筹资、经营、分配等财务活动。对涉及现金收支和财产使用、保管、结转、处置、报废、毁损、清查的财务事项和财务行为实行学校领导、财务部门领导、后勤部门领导、后勤基层单位领导逐级授权审批的制度,明确各级领导、各级部门和单位在后勤财务管理上的职责权限,贯彻集权为主、适当分权的管理思想,彻底改变财务管理体制不合理、财权过于分散的现状。

2.2加强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运行效率

资金是企业的理财对象,是公司正常运转的血液。资金匮乏将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使公司始终保持资金充足状态,应采用科学方法对未来的资金流量进行测算,确定资金需要量,做出周密安排,有计划地调动资金,降低资金成本率,保证资金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司运转顺畅。

2.3处理好财务管理中客体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全面认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客体,把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客体确定为财产及其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现金及其出纳、保管和计算的过程以及财务管理的行为过程;把财务管理的触角全面地延伸到财产及其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现金及其出纳、保管和计算的过程以及财务管理行为的始终,不留死角、不剩空位,不仅要做到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管,而且要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人管。

2.4建立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财务管理模式和制度

财务管理模式方面: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期,采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管理模式,特别是对那些经济规模和业务量不太大的后勤企业具有独特的作用;经过一定时期的过度期后,应完全按照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彻底将后勤企业推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

财务管理制度方面:首先,运用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做好财务管理的基础数据工作;其次,建立资金管理制度,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资金在后勤企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在建立初期,一般由高校或政府以所有者身份投入,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向社会、单位、个人集资或向国家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进行负债经营,向社会投资或参与学校某些项目的改扩建工程,从而获取该项目的收益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后勤收入;最后,建立成本管理制度和财务预算制度,规范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过程。应树立完全成本观念,建立责任会计体系,强化内部管理制度的有用性,建立健全财务预算制度,保障后勤企业财务工作和谐、有计划的执行。

2.5对后勤会计人员实行委派制

為保证学校资产的损耗得到合理的补偿,保证学校资产的保值不流失,可由学校派出自己利益的代表者来监督实施,即:由学校财务向后勤实体财务机构委派财务负责人或委派会计,具体负责后勤实体及下属各中心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严格按照《会计法》及其有关财经法规要求,规范后勤实体会计核算工作,履行会计监督职能。这样一方面为后勤实体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只有为学校正确地评价和考核后勤实体经营成果提供重要依据,才能确保会计资料、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客观地反映后勤实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结论

后勤财务管理是整个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高校的整体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作。所以,在后勤管理工作逐步向社会化转变的过程中,应对财务进行科学的管理,培养高素质现代财务管理人员,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建立和和谐的经济体系,促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社会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齐兆芹.关于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06,3.

[2]张士连.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之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桂裕清.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国有资产管理[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4]王振洪,孙顺源.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成本控制的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5.

作者:廖婧华

第二篇:浅析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

【摘要】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高校后勤管理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重要职能。改革开放,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重视,高校招生规模扩大,校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中不断出现新问题,对高校后勤管理的科学化、程序化、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高校后勤 社会化 管理

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历程

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人们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当时的教育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政府统一管理学校,学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基础薄弱、师资力量和教学科研设备严重缺乏,教育改革迫在眉捷。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当时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改革的方向,其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要实行社会化。之后各地高校开始试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为教育提供更多服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校逐步向社会开放后勤市场,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挖掘后勤内部潜力、加大学校建设投入力度,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改善校园环境、提高校园硬件档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且使高校后勤逐步做到服务商品化、管理企业化,为高校后勤实施物业管理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高校后勤管理从最初的食堂,逐步发展到高校宿舍管理、医院、校园环境维护、教学楼建设等,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显著成绩有目共睹。

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指出:要进一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新时期,高校利益方不断增多,学生个性多元色彩不断增强,社会经济政治权力、观念、舆论对校园自治影响加大,使高校后勤管理迎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同时对服务质量需求不断提高,建立以“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为文化载体的先进、科学的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成为时代要求。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现状

高校后勤管理涵盖多方面,主要包括:学校的各种住宅、学生公寓、办公楼、教学楼、科研楼等以及其他附属设施,绿化、保洁、维修、水电管理、设施管理等高校后勤项目。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就是社会经济主体对以上设施的管理,为高校正常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全面、高效的服务。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多种模式:社会化物业管理型;社会物业与校内后勤部门共管;传统后勤部门领导下的物业管理。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脱胎于高校,服务对象限于高校内部,与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前,大多數高校还没有建立真正的社会化管理体系,其管理行为大多带有行政性质。高校后勤管理机构一般是后勤集团下属机构,受学校管理部门的指挥。近年来,虽然不少高校正在进行后勤物业管理方面的改革尝试,但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改革成效显著的并不多。目前,仍然有一部分高校后勤管理没有摆脱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部分高校后勤管理名义上从学校分离出来,在社会上也已经以独立的企业运行,但是,企业却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企业与学校存在附属关系;同时,企业资产产权不清晰,分配关系还存在计划经济、行政管理的色彩等。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重改革、轻管理,缺少应急管理措施

高校改革是指改掉那些存在的、不符合或是不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人才建设需求的部分,培养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为高校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前进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开放,新矛盾、新问题增多,复杂性加大,牵涉面广。自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突飞猛进,社会各项事业改革深化,任何一个事件发生都是各种矛盾凸显的一个方面。近年来,校园食品安全卫生事件,校园帮派群体打架斗殴事件,教学资源缺乏而引发的抢占座位事件,失恋、毕业和就业压力而引发自杀事件等常有发生,负面社会影响较大。时代的进步,高校后勤管理难度加大。

2、缺乏有效的监督

对事物发展过程或重要节点进行有效的督促、管理,使结果达到预定的目标,是监督职能的重要任务。高校后勤管理应坚持为教育、科研服务的宗旨,设立后勤管理社会化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负面的谴责,对正面褒扬。

当前,高校后勤引入社会经济主体的同时,缺乏相关的制度约束,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行业统一标准尚未出台;社会经济体追求效率,忽然质量,无完善的管理评价体系,导致各大高校后期社会化管理水平良莠不齐,监管空缺;有些后勤部分被不同的经济主体承包,管理条块分割,缺乏统一监管,出现问题,推诿现象普遍。

3、对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负效应

高校文化是“文化世界”中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心灵震撼的融合,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使相对单一封闭的校园变得具有一定开放程度的“小社会”,商业行为增多,增添校园经济成份,活跃校园经济氛围,也增加了后勤管理的复杂性;校园独特的文化气息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摩擦碰撞,高校的勤奋刻苦、追求真理、思想自由等文化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同时,世俗的功利文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对纯静的高校文化产生侵袭,加大高校后勤管理的挑战性。

4、缺乏人才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主体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运营方式仍采用旧有的体制,导致人员多而杂,管理人员缺乏观念转变,高校行政包袱沉重,不利于后勤管理社会化发展。

现有的高校后勤还没有完全被市场体制融化,高校后勤人事配套政策及引进社会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追求,导致高校后勤队伍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现代企业制度高层次人才匮乏,人员分散,不利于后勤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与发展。

5、制度不健全

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包括财务、行政、业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目前各高校后勤管理尽管也制定了诸如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程序、行为规范等相关制度,但是还不够完善具体、未形成体系,执行不严,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四、需进一步完善的措施

1、提高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性功能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不断增强服务性功能,以为教学、科研、师生员工服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宗旨。后勤管理相关部门和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学习,提高后期社会管理服务意识,长期深入开展各项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高校后勤管理形象,为高校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全方面的服务,营造文明向上、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提高校园建设硬件设施和软件水平,创建和谐稳定的教学生活环境。

2、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按照国务院制定的《高校物业管理办法》,转换高校后勤管理机制,理顺各种服务部门的关系,切实建立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新体制。

高校维稳是大局。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增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校园突发事件增多。高校后勤管理应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增强后勤管理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机制,加强与社会服务组织机构的合作,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测反应能力,及时发现苗头,积极引导,妥善处理,避免极端事件发生,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

3、储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后勤人员综合素质

人才是事物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人员素质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条件。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应积极储备和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充实管理队伍。通过培训等方式增强现有人员思想、文化、业务水平建设。宿舍管理员不仅有例行宿舍安全、卫生检查方面的职责,还应有创造健康向上的宿舍学习生活文化氛围的能力;学校医务人员不仅要有治疗感冒、发烧等普通疾病的专业技术,还应加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现阶段,特别要加强引进或培养一批高校心理咨询师,构建积极平衡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增强后勤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建立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的精干高校后勤管理队伍。

4、引进成熟的社会市场主体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引进完善的现代化高校管理企业,建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通过物业管理公司,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管理上,减少层次,提高效率;运营上,拓宽经费来源、拓展融资渠道,提向高校后勤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后勤管理模式。

教育具有公益性,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引入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仍然要以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为前提。成熟优秀的市场经济主体是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高效率、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基本要求。校方应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吸收优秀的社会主体,促进后勤服务水平和管理质量的不断提高,加强双方配合,清晰责任义务,互惠互利,推动后勤事业长期稳定发展。

五、结语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与不足,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要因地、因校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情况的机制与模式;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明晰责任义务、细化服务标准,使后勤管理工作真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效益,提供优质服务。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管理与教育文化结合,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管理和服务层次和水平,克服发展中的问题和困扰,服从和服务于高校发展大局,建立和完善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创造具有校园文化特色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 王勇: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可能性“误区”以及发展前瞻——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再探[J].江苏教育,2005(2).

[2] 郭林松: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研究及其管理创新思考[J].现代商业,2010(35).

[3] 李荣庆: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发展趋势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8).

[4] 朱宝忠:当前实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创新的有效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11(5).

作者:樊春

第三篇: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探索

医院后勤服务管理与医院临床一线关系紧密,较为复杂。本文探索了新经济形势下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的重要性及实施环节,旨在为医院后勤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近年来,医学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给医院的正常经营提供有力保障,医院后勤服务部门需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和管理能力。医院后勤服务管理与医院临床一线关系紧密,也影响着医院的发展,较为复杂。如何建设一支高效且保障有力的后勤工作团队,更好地适应现代医院的发展,让病人得到良好的治疗,是医院管理者更好地对医院进行管理的重中之重。

医院后勤社会化概述

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指在中国特色社會主义道路下,医院的后勤管理部门,抛弃以往的传统封闭和“大锅饭”模式,突破自我,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引入一些竞争机制,利用社会上的服务行业改进医院自身的后勤管理模式。一方面,医院的后勤管理要加强与社会接轨,另一方面,也要为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提供可靠、优质、专业的生活保障服务,最大限度的发挥医院后勤管理部门的能力,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当前,受到传统模式和观念影响,我国多数医院的后勤服务还处在医院管理的边缘部分。医院往往将快退休的工作人员安排在后勤服务这样的二线部门,其后勤管理知识严重不足。在现代化医院不断扩建发展中,这样的后勤管理人员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院的精细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我国医疗改革将重点放在了医疗规范和医疗水平的改革,对于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探索和改革依然不够。医院管理者需要适时认识到后勤社会化的重要性,并将规范后勤制度作为战略的一项重点内容,才能适应医院改革新形式的发展。

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必要性

后勤服务社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我国医院启动了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医院与医院之间互动紧密,与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已经全面实现了市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予每个主体充分的竞争性,也提高了市场的活力。对医院后勤服务进行社会化探索,是我国医疗改革的必然方向;通过社会力量改进医疗卫生后勤管理部门,也成为了必然趋势。

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后勤保障改革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之后,我国的各级医院迅速发展,信息与计算机系统、恒温系统、电力高压转呗、气动传输等一批现代化、自动化设备被运用到医院系统,原有的后勤保障团队已经无法适应这些新型的设备。此外,原有的后勤管理体系无法适应临床一线的医疗需求,无法承担医务工作者与患者的殷切期盼,使得我国医院后勤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医务工作者及患者需要的后勤服务越来越精细,然而已有的服务却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只有积极探索医院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与时俱进,乘势补上,才能追赶医院发展的脚步。后勤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

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后勤保障服务更加专业。医院后勤保障应属专业服务管理的一种,隶属于物业管理。作为一种服务类别,它的服务对象是医务工作者、医院及患者。这一类特殊的服务行业与医务工作紧密相关,因此将其交给专业的团队更有助于提供专业的服务。专业的医院后勤服务团队往往经验丰富,可以根据每个医院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适合医院特点的个性化服务,有利于帮助医院建立良好的口碑,吸引更多患者。

实施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核心环节

选择适应医院发展的社会化方案。为了加快医院后勤社会化的步伐,医院有必要引入分配机制和竞争上岗方式,并采取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法。目前,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方式有企业经营模式、横向联合经营模式、内部规范分离等模式。各级医院可以运用有实力的服务公司将服务优化,精简部分机构,并对人员进行重新安排和调配。对后勤部门进行企业化的管理,实行按需设岗,人尽其才,最大程度地降低消耗资本,提高工作效率。

合理整合后勤人员。由于要对人员进行重新调配,后勤人员的去向变成了重点和难点。有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一是将综合素质较高的正式职工留在原部门,转变成二线监管人员。二是将原后勤人员转岗到各服务公司。三是将不愿意留在医院工作的临时和派遣员工,遵守劳动法的相关条款,在解除劳动关系的同时,给他们一定的经济补偿。此外,要注意对原来员工的解释和安抚工作,让他们明白后勤社会化的必然。

明确服务范围。在引入服务公司时,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后勤服务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医院与服务公司之间的目标责任关系。在引入公司时,要对其负责的楼层区域、工作职责成本收益以及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制定详实的细则。同时,可以允许相关服务公司适当地开设特色服务,以满足患者对后勤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精细化的需求。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医院应在招标文件及合同中明确规定项目的服务范围及质量标准,对相应的监督考核体系条款也要加以明确。如此一来,服务公司可以依照这些内容条款更好地落实服务工作。此外,要将后勤项目管理合同中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标准及绩效考核标准通知临床一线部门,并加强医院管理部门、临床部门、第三方服务公司的沟通与交流。在考核方面,除了要定期考核,也要加强不定期突击检查,遇到问题时及时纠正,使得后勤服务部门更好地为医院服务。当服务公司未能完成预期的目标或未能提供优质后勤保障时,医院的决策管理者有权利予以经济制约,甚至是解除合同。双方要本着互利共生的原则,将困难及时消除,才能确保工作开展的效率性及合理性。

提升后勤服务人员素质。受到传统观念及历史原因的影响,目前医院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专业技能差。为了加快提高后勤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唯一的途径就是加强对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医院要积极推进培训工作,以定期和不定期专题培训的方式,使得后勤管理科学化、标准化,后勤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才能打造一支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后勤服务团队。此外,在对后勤服务进行社会化改革后,可以引入一些高学历、高素质的新一代后勤管理人员,培养后勤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后勤是医院的保障体系。在医院这一类特殊组织中,后勤工作的好坏往往决定了医院能否正常工作,也为医院更好的发展锦上添花。医院后勤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动态工程,需要进行诸多方面的考虑和完善,并适时竞争经营、重点管理。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是我国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必然会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

作者:翟春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劳动光荣论文范文下一篇:语音教学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