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生物学科论文

2022-04-27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地方高校生物学科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探讨地方高校交叉学科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单位对人才培养要求,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分布,职业教育模块设计和专业选修课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地方高校生物学科论文 篇1:

地方“一流学科”高校的生物学专业本研一体化尝试

【摘要】高校的主要任務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获得“一流学科”的地方高校,这是对学校多年来学科建设工作的认可,但同时也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培养一流的本科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地方高校教师的科研经费和研究生数量较少,同时还有较多的教学任务。地方高校学生平时的功课量偏多,本科毕业后往往选择去985或211高校读研究生。这一系列矛盾的解决,将对地方高校建设“一流学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一流学科” ;生物学 ;本研一体化

近年来,我国的科研和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是2018年的中兴事件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多个高科技产业仍受制于其他国家。因此,中国社会的发展仍然需要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来推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培养普通大学生时是高效的,但是在培养专业精英人才时往往显得不够。有研究表明:教学效果与课堂人数成反比。另外,没有足够科研投入的教师,课堂上知识体系往往偏陈旧,不能很好地传授前沿进展。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拉近学生与导师间距离,还可以独立开展的科研项目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尝试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融入本科教学,将可能解决上面所述的矛盾。本研究是实施了两年的鱼类经济性状的发育基础本研一体化项目的总结。

一、本研一体化项目的实施方案

首先,在为二、三年级本科生讲授专业课过程中,向同学们介绍教学团队老师的研究工作,建议感兴趣的同学与相关方向的老师联系。以二、三年作为筛选对象的原因是,通过一年大学生活的了解,他们已经修过了一些专业基础课,对生物学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能比较明确各自的兴趣。在学生确定导师后,在导师实验室先熟悉两周左右,了解实验室目前的主要工作。然后选择导师并确定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确定主要有三种方式:自己提出的与导师研究方向相关的题目;导师分配课题;研究生课题的部分内容。

由于本科实验课中的实验项目过于基础,项目中的本科生在开展自己的实验项目前,先跟随实验室的研究生学习实用性生物学实验技术。这些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更顺利的完成创新项目,同时也可以为将来研究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除了学习实验技能外,我们还要求本研一体化项目的同学参加到实验室的组会讨论中,了解学科的前沿进展,学会文献检索,分析实验结果,如何做工作汇报,批判性思维等。也通过参加上海市细胞生物学会组织的青年论坛和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全面提高他们的科研素养和交流能力。

有了以上技术和知识的积累后,鼓励他们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由项目组自行分工开展实验工作,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规范实验记录,定期总结并汇报实验结果。获得成果的项目,推荐参加各类生命科学竞赛。

二、教学改革效果和讨论

经过两年的本研一体化项目的实施,共有8名同学本科毕业,10名同学升入大四。我们通过设计问卷对这些同学加入本研一体化项目的效果进行调查,并以这些同学所在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整体情况作为对照。

8名毕业生中共有5位同学考研成功,有1名同学保送到厦门大学,4名同学分别考入植物生理所,苏州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升入大四的同学中考研意愿达到100%。加入本研一体化的同学考研成功率为62.5%,显著高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20%和34%。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实验室的训练提高他们科研素养,在考研复试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导师对他们报考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由于大二以后主要上的是专业课,我们对所有参与项目同学的专业课成绩进行了统计。18名同学的绩点由原来的2.6提高到3.1,这说明参与实验室科研项目不但未对学生的理论课成绩产生了负面影响,还提高了他们的成绩。这也是与生物学时一门实验性学科特点相一致,实验中直观的生物学现象相对书本上抽象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该本研一体化项目显著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参与项目的同学获得6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一项全国生命科学联赛优胜奖;参与发表5篇科研论文,其中1篇为SCI。此次本研一体化尝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专业上的兴趣,提高了专业成绩、考研率和创新能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们的课程太多,投入到实验室中时间偏少。其次,部分同学在一个实验室待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研究方向不是他的兴趣。我们将建议新的培养方案中适度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比重,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投入更多时间在科研中;并在今后的项目中增加实验室轮转环节,让参与项目同学更广泛地了解不同研究方向后,再做选择。

参考文献:

[1]叶松,姚爱华,杨玉娟.高校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49):259.

[2]高飞,岳振宇,陈杰,王俊.北航研究生信息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2017,(08):42.

基金项目: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经济性状的发育基础本研一体化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作者:范纯新 王晓杰 王建

地方高校生物学科论文 篇2:

地方高校交叉学科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摘 要:探讨地方高校交叉学科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单位对人才培养要求,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分布,职业教育模块设计和专业选修课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关键词:地方高校;交叉学科;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2004年7月,学院成立后,为社会输送了2 500多名人才,现已成为融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本科教育一体的二级教学单位。学院下设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园林及动植物检疫等4个本科专业,同时设有动物学、植物学和微生物学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

交叉学科是指涉及不同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逐渐形成交叉学科。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形成了生物化学[2]。

生物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农林、环保、医药、食品、生物检测领域科技人才。毕业生在外语、计算机应用软件及生物学方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而且具有灵活应用生物技术能力。

一、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生物技术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良好,生物科学基本理论扎实及生物技术专业理论与实验技能系统,生物技术专业发展和前沿须明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农林、环保、医药、食品、生物检测等行业从事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及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二、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

(一)生物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置

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主干课程设置包括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工程、微生物生理学、生化工程、现代生物学技术、发酵工程设备、酶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微生物遗传育种17门主干课程。

(二)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26周,8个实践环节,25学分,实践教学(含实验)学分占总学分的26.3%。采用认识实习(企业参观)、课程实习(动植物野外实习)、专业方向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专业调查(假期)、毕业论文等环节。

1.基础实践:大一:认知性实践:企业参观、专业考察等;大二:体验性实践:市场调研、企业实习;大三:应用性实践:接触性实践课、专题调研等;大四:综合性实践:课程设计、技能鉴定、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2.创新实践:技能课考核模式改革,增设创新实践课,实施产、学、赛结合教学法。

(三)生物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模块设计和专业选修课设置

职业教育模块构建了现代生物学方向(主要培养基础型人才)、食品科学与营养、生物制药和动物生物技术四个职业方向模块。

(四)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学分、弹性学制和主辅修设置

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包括8个课外学分,课外学分可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各类奖励、专业创新设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以及挑战杯等方式获得。

三、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分布

主要有园林、农、林、牧、渔、食品、环保和医药的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及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表1 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分布表

四、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单位对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才培养要求

对园林、农、林、牧、渔、食品、环保和医药的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及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就业单位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

五、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传授知识向提高技能方面转变。

2.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核心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3.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4.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关键:发挥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工作中的作用:教师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第一要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动性;第二要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第三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

5.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评价标准。五方面是否提升:(1)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2)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个性发展;(3)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5)教师教学积极性和教师能力的充分发挥。

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以来一直以“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原则严格要求在校学生,始终坚持培养敢研究、会研究复合型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为中国生物技术行业输送了大量合格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利用所学知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http://www.smkx.jmsu.cn/.

[2] http://baike.baidu.com/view/24503.htm.

[3] 周俊宜,骆晓枫,颜少平,等.开放性实验教学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3-4.

[4] 齐志广,周春江,赵宝华,等.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0,(3):8-11.

[5] 陈晓欢,王颖颖,左云飞.虚拟实验室在分子诊断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11,(1):126-128.

[6] 张伟,姜平波,刘加斌,等.“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在生物工程专业的实践[J].医学研究杂志,2007,(12):111-113.

[7] 余龙江,鲁明波,李为.理工医结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生物技术人才[J].高教论坛,2010,(9):11-14.

[8] 张俊祥,周永春,程家瑜.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及态势[J].中国科技论坛,2005,(2):32-34.

[9] 王镜岩,朱圣庚,钱长法.生物化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 李建武,萧能,余瑞元,等.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薛勇等

地方高校生物学科论文 篇3:

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发展策略

我国高校重点学科项目的建设正面临着生态建构失衡、违背发展规律、缺乏传承精神等发展障碍,带来了教育资源的高投入和低产出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投资管理经验,本着节约、高效的项目建设目标,提出学科项目建设相应的发展策略:倡导投入产出的生态平衡,分类立项,错位竞争;顺应开放自由的发展规律,学术主导,科学发展;培育特色鲜明的传承精神,凝练方向,团队创新。

保持学科项目生态平衡

在高校,无论是公共财政资助单体学科还是群体学科都具有生态现象,而平衡是学科生态系统建设的核心和灵魂。这里,笔者倡导投入产出的学科生态平衡,提出通过分类立项、错位竞争实现学科项目建设目标的管理策略。

战略投资与规划同步策略 考虑到高校战略规划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国家财政资源投资还是地方政府财政资源投资的公立高校,都应该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拟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个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必须以某一级学科为重点,分阶段、分需求、分目标落实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高等教育的专项建设项目,在按一级学科选拔审核的基础之上,必须与各个高等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同步机制,按照规划需求核定投资额度,并在战略规划实施的中期和末期,参照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做法,成立独立于政府和高校的发展教育基金会,作为无任何法定或行政权力的咨询团体对各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建设的绩效进行评估。

组织机构与功能协调策略 从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内部结构来看,项目方向、项目队伍、科学研究等结构应该平衡且与功能相协调。要充分考虑各个学科项目之间的相关程度,按学科门类或学科群设置学院。之所以提出这点,是因为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把同一学科分放在不同学院的现象极其普遍,如国内某一高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就分散于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和科学研究院三个学院,不仅造成学科方向交叉,在申请重要学科纵向项目时盲目拼凑,无法形成规范的学术团队,而且造成了多次恶性竞争,为了争揽一些横向课题,各学院互相压价诋毁。长此以往,学科方向得不到凝练和提升,整个高校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将受到重创。因此,建议将同一个一级学科门类中的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力量设置在同一个学院之中,促进高校重点学科项目之间的融合渗透,力求使高校整体的强势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实现一种协同进化的平衡。

层级权力与责任对等策略 众所周知,高校重点学科项目有校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乃至国家级重点学科之分。从某种程度上说,多样性是综合性的前提和基础,追求和发展多学科项目,是大多数高校合理而正常的发展目标。但是,公立高等院校本身就有“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之分,因此,高校的公共财政资助项目层次也应泾渭分明,错位竞争以避免学科生态位的重叠。国内一流大学可着眼于国家级学科和博士学位点学科项目建设,以基础研究为主,向国际一流学科靠拢;而地方高校则主抓一般学科项目、校级学科项目以及硕士学位点学科项目建设,侧重于扶持和培养一些社会和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学科项目。当然,在资助力度和强度有别的情况下,对不同类别高校应该承担和履行的社会责任必须进行分类并列入要求项目。

顺应开放自由的发展规律

高等教育是具有高度复杂性和技术性的学术性事业,这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项目产品存在本质区别。这里,笔者提出顺应开放自由的学科项目发展规律,通过学术主导、科学发展实现学科项目建设的管理策略。

学科项目内隐资源培育策略 随着现代科学由“小科学”向“大科学”方向的迅猛发展,大学学科项目建设也纷纷以调整、共建、合作、合并为手段,对原有项目进行由“小学科”向“大学科”转化的调整,不少高校学科项目规模越来越大、类别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设备越来越先进,然而对高校重点学科项目长期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内隐资源投入却缺乏足够重视。对此提出两项建议:

一是顺应当下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呼声,建议高校在思考过度制度化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育学科核心理念。显然,该理念的建立应满足下列要求: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保持一致;把握本学科最高发展层面上的创新活动及学科项目发展规律,改变简单直接采用任务指标型等检查手段的做法;改变无行政头衔的优秀学者或教授申报无助,唯有被动等待项目参与或获得资助后无力支配资源的现状,为更多热爱学科建设的教研人员开展创造性、思想性工作提供保障条件。这方面的经典案例就是斯坦福的成功,其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由一所二流大学跃升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重要的原因就是明确的研究与学科开发中心理念的提出,使以大学为主体的高科技园区得以顺利组建,进而通过推进不同门类学科项目与学科园、工业园区的相互合作与渗透,最终促进了斯坦福与硅谷的共同成长。

二是重视大学学报在项目核心竞争力培育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学报在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方面的窗口作用。一方面,学科项目建设可吸收学报主要编辑和管理人员参与,增加其对本校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建设现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及发展战略目标的动态了解;另一方面,学报可针对本校强势学科项目、新兴学科项目设置品牌、特色专栏等,及时发表学科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通过吸收同行知名学者相关学科成果的稿件,安排与本校教师稿件同期编发以充实期刊内容,扩大自身知名度和影响力,最终实现所在高校学科项目与学报的相互助力。

学科项目源流创新管理策略 任何一个新学科的创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使新学科完成它的孕育生成阶段。同时,一个新学科的生成也不是一所高校所能完成的,它是大学和其他社会研究组织共同享有的学术成果。实践证明,无论是潜学科还是发展学科、发达学科,探寻合理的有别于工程项目式的源流创新管理策略至关重要。策略有二:

一是关注学科创新点和生长点技术研究。无论是学科项目主管方还是申报方,都应加强与中下游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公司的密切联系,促成学科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公共服务目标的实现。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对于产业发展来说,重要的并不是进入产业界成为产业的主力军,而是使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创新、人才培育和高新技术孵化中心。

二是重视学科项目建设中关键人力资本的保持和学术优势的稳定。学科项目建设的主体是教师,生产的产品是知识,因此,体现知识创造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价值非常重要。而大学教师人力资本使用价值的保持与提高,需要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我教学,是因为我要教学;我研究,是因为我想研究;我发表,是因为我的成果瓜熟蒂落。由此,在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国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激励和稳定重要岗位优秀师资的做法,逐步完成从行政力量的直接安排和深度介入向学术力量实际主导与主动参与的转变。

培育特色鲜明的传承精神

学科项目知识变异更新策略 学科本身并无层次性,其层次的发展和变化,取决于学科知识的变异和更新能力。知识创新是形成学科生长点的“发酵剂”,也是学科方向和队伍能否传承下去的内在驱动力。促进知识创新的策略有二:

一是紧密依托相关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项目建设,提升学科知识更新速度。针对目前高校重点学科项目“重申报,轻建设”的不良倾向,建议依托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优化组合学科建设梯队,打造相关科研项目品牌或名牌工程,以学科项目建设保证学位点建设,以学位点建设带动项目建设,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二是不断寻找学科新的生长点,扩大学科知识变异空间。加强学科项目的知识管理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枝剪陈旧知识或者嫁接边缘交叉知识则是其内涵提升的两条基本路径。考虑到现代科学技术以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为特征,通过争取和合作完成大项目不失为探寻学科生长点和扩大学科异质性知识空间的重要策略,强强联合或强弱联合都是可取的选择。强强联合指“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或国家级学科院所等机构之间的重大项目设计上的合作;强弱联合主要指这些强势单位与地方普通院校之间在行业或区域研发技术和方向上的突破。当然,争取大项目还要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如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评奖、学科提成等,创造有利于团体作战的项目环境和机制。

学科项目比较优势培育策略 一流大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科都是一流的,而是在某些学科领域具备优势,如剑桥大学的数学学科,耶鲁大学的法学和生物学学科,斯坦福大学的信息学学科,加州理工学院的航空工程和天文学学科等等。因此,无论是什么类型、层次高校的学科项目建设,都必须坚守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而不要盲目在学科建设方面求大求全。比较优势的培育策略有二:

一是高校应综合分析自身的学科优劣,与其他高等学校相同学科进行对比,选准突破口,确保学科具有比较优势。典型的例子如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二战后通过出奇制胜、先声夺人的学科项目占优策略,果断地从核物理研究转到天文和生物学科的研究,完成了基因双螺旋结构这一项20世纪人类重大的科学发现。学科方向一旦确定,不应因人、因时轻易改变,因为明确的学科方向是学科项目战斗力凝聚的根本。

二是正确处理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关系,既不能放弃、削弱传统学科的优势,又要重视、鼓励新兴学科的发展,构建和传承积极向上、团结协作、集体攻关、共同创造的学科精神和导向力量。同时,考虑到高校普遍比较重视硬件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建议加强渗透在学科精神血液里的项目文化建设。借鉴发达国家学科文化建设经验,通过学科建设方针、理念、风格、品位、特色和人文精神的设计和贯彻,凝聚学科队伍,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中努力创造自己的学科文化形式。

任何一所希望成为“百年名校”的高等院校都必须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显然学校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通过一系列学科建设项目来实现,否则一切都将成为“空谈”。因为学科项目如同大学的脉络,脉络的良性循环才是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作者:贾晓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有效教学小学数学论文下一篇:大学语文互动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