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12-06

从2009起, 教育部推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全日制应用型硕士, 并且从2010年开始减少学术型硕士招生, 减少的名额用以增加全日制应用型硕士。学术型硕士专门培养打算继续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学术研究型工作的人才, 而应用型硕士重点培养学生工程应用研究能力,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对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为了适应现阶段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主要面向应用的培养指导思想, 本文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对原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性的改革探索。

1 应用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与优化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整个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基础性环节, 可以说, 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应用型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在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重塑与优化的过程中, 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1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以职业需求为目标, 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1.2 提高实践性教学比例, 加强实验技能及工程训练的环节。

为了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必须对原有课程结构进行调整, 更新教学内容, 加强实验技能及工程训练的环节。围绕当代信息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 用新的科学知识、新的工程实践经验及时取代陈旧的内容, 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研究生引导到学科的前沿阵地, 并努力扩大他们的视野。

1.3 增设前沿学术课程。

前沿学术课程可主要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进行。聘请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担任主讲。让学生通过该课程及时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成果, 为研究的创新奠定良好基础。

2 建设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我校依托学校科研优势, 将一些科研成果高质量地转化到实验教学环节, 建立了研究生公共实验平台, 包括研究生公共实验平台和研究生专业实验平台, 以提供系列化、层次化的实践能力培养环境, 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为切实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实验实践和动手能力, 我们构建了结构优化、富有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设置了认知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认知性实验是我校为本科生安排的实验, 外校考入我校的研究生如果没有做过这部分实验, 需要补修这部分实验。综合性实验是电子信息类研究生的必修课实验。开放性实验是电子信息类研究生根据学科需要所进行的更深一步具有研究性质的实验, 能为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提供一个实验开发平台。

3 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发挥校外资源作用

高校具有知识和人才的优势, 可以为企业、公司和科研机构提供和补充人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上的合作可以为企业、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新技术, 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企业以其条件和资金方面的优势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提供服务。这种模式培养出的研究生直接与企业和社会接轨, 既容易发掘具有现实应用价值的课题, 又可以利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优势资源, 对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 采取以下多种形式的联合:

3.1 引进企业人才兼任研究生导师。

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弥补自身师资的不足, 而且能够加强高校和企业界的联系, 也能够极大地开拓学生视野。

3.2 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对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 主要考虑两种方式:一是以高校基础实验室为基础, 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拓展其功能, 构建新型实践教学基地。二是以企业的生产和实验设备为基础, 校企合作办学, 构建联合实践教学基地。

3.3 以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人才。

可以通过将高校学科集群和企业产业集群的对接, 有效承担企业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或者联合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并以此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平台和载体, 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对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引领作用的科技创新活动,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4 建设以科研创新团队为基础的“多导师”培养模式

“多导师”模式以科研创新团队导师负责制为基础, 以科研学术团队的资源为创新平台, 兼顾年龄层次和职称结构, 由多名教师构成导师组, 从基础理论研究, 试验和工程应用研究等方向联合指导。在培养的各个阶段职责分工、相辅相成, 形成适合个性发展、紧密团结, 学科交叉的科研群体。

我院目前有科研创新团队等导师组20多个, 每组平均年龄在35—45岁。团队内的教师在同一研究领域, 结合各自业务专长, 形成优势互补, 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受益面, 克服了传统的“师徒’培养模式的缺陷。发挥了团队的指导优势, 从而搭建起以科研团队为基础的研究生创新培养平台。

5 强化过程控制, 把握研究生培养开题、论文评审和答辩等重点环节

对应用型硕士,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型研究课题或工程实际问题, 必须具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内容和形式可以是:应用技术研究、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实际管理课题等形式。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为将来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提高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水平, 我院不但对论文开题、论文评阅和答辩进行了严格把关。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从2005级开始实行网络电子盲审评价和集中开题答辩, 以便从源头上严把质量关。在学位论文的评阅和答辩环节上, 我院从2006级开始对研究生实施了学位论文校内全盲审和集中答辩, 使学位论文从评阅到答辩整个过程更加规范化。

6 结论

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 教育部作出了硕士研究生主要面向应用的决定.本文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应用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改革措施。

摘要:为了满足国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研究生教育也要与时俱进, 对研究生培养、教育方法也要不继改革。本文根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硕士研究生主要面向应用的培养指导思想, 分别从应用型研究生课程体系、专业实践体系、产学研结合以及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思路, 以提高应用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实践,产学研,改革

参考文献

[1] 李姚矿, 程维玮.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模式探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 (3) :64-69.

[2] 刘发林, 曾思齐, 吕勇等.林科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2008, (1) :57-60.

[3] 闫照文, 苏东林, 王祖林等.电子信息类研究生公共实验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 (6) :9-10.

[4] 李智虎.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管理观察.2009, (7) :117.

[5] 王亢.从考研究降温探讨电子信息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08, (2) :125-127.

[6] 徐红云, 李仁发.信息类研究生教育现状研究与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6, (10) :35-3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下一篇:《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