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论文

2022-05-04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养老产业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对接既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也是为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多层次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此,职业院校应在政府的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方向,革新教育模式,通过“产教融合”,实现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对接,从而为养老服务产业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以促进我国养老产业稳步发展。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论文 篇1: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运行模式探索实践

摘要: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制造专业群/航空维修专业群积极探索实践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冠名班,共创教学实训基地,共建高水平师资队伍,打造核心课程资源,构建1+X方案,提升多元社会服务能力,优化运营管理制度及评估体系,培养适合专业群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  专业群  冠名班  实训基地

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高职教育要面向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通过产教融合[1]、深化校企合作相关制度,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一、产教融合運行模式为职业教育必然选择

随着航空装备产业的发展伴随而来的问题是航空装备高端企业对于职业教育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航空服务专业教学运行模式有一些弊端。例如,职业与专业不对接,课程与岗位不衔接,教学内容与技能水平不匹配,学生对企业文化不认同等教育问题,该教学运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对传统的教育运行模式做出改变,深化产教融合是一个不错的实践方式,对于新形势下全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航空装备制造和维修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二、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运行模式

按照“航空专业群(航空制造专业群/航空维修专业群)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运行模式实践”类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在职业院校航空制造专业群/航空维修专业群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2.1实施支撑

(1)产教融合,创新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深化产教融合,计划成立校企合作冠名班。组建了德高望重、身正为范的兼职德育工作队伍,“三师协同、五步三入”法将思政内容融入所有专业课程。基于航空国家标准,遵循航空装备制造岗位职业素养,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实践了人才培养分层教学,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2)校企共建、多措并举,建成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打造了集教学、培训、鉴定与社会服务于一体,实现产教融合赛训一体的四川省航空产业技能人才培育基地。依托CCAR147航空维修培训中心,全面建成西南航空技术公共实训中心、加快培育和聚集“高精尖缺”的“技术+技能”复合型技能人才,助推四川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

2.2实施路径

(1)育训融合、课证融通,打造核心课程资源

对接行业国家、国际标准,对接航空装备各专业职业岗位要求,校企共同梳理了专业课程体系,与航空工业成飞、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等,合作建设专业群所有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及时融入航空装备各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彰显工匠精神和质量意识,编写了具有示范引领的新形态教材、校企“双元”特色精品教材,形成了专业群课程构架。

(2)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建成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目标定位,与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专兼结合、依托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构建了以行业领军人物、技能专家引领的“双师”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形成协作育人的强大团队合力。

(3)育训并重、岗位对接,构建1+X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和实训双重结合,面向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开展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取证服务,在航空维修专业群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已经探索实践,是持证人能力提升的直接反映,对毕业生的就业起到了真正的作用,用人单位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4)赛证结合、资源共享,提升多元社会服务能力

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级航空枢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领域-航空装备技能人才,四方共建四川省航空产业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创新“互联网+培训”模式,面向航空企业在职员工,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拓展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实现了资源共享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5)协同创新、优势互补,优化运营管理制度及评估体系

在校企协同创新、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建立“竞赛成果、训练成果、心理评价”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驱动航空专业群(航空制造专业群/航空维修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训项目、师资团队、工作作风的持续改进与完善。

三、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运行模式的实施效果

3.1改革引领形成稳定培养格局

自2009年开展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来,该模式经过总结凝练推广到校内飞行器制造技术专业-成飞班,航空发动机装试技术-航发班,校内航空装备类专业-国航班,新入职人员赋能培训班,成飞-成航联合培养工艺班,共计5类定制班,对接合作企业,毕业生适应岗位\服务岗位\快速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得到西南地区航空工业乃至全国的航空公司一致好评。

3.2不断实践取得丰硕育人成果

育人成果《航空发动机原理与结构》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0年获得两项国家级职业教育课题创新团队项目;无人机操控技术及任务设备评为“十三五”规划教材等众多优秀教学成果。

3.3 可复制的成航样本得到广泛推广

多年来,产教融合的航空装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已基本成熟,在国航、川航的战略合作背景下,独立按照CCAR-66R3获批首批培训试点机构,其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逐步提高。校企共同为新入职员工开展职业技能赋能培训,员工战斗力获得企业一致好评。2020年7月17日,成都航院与新都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校地企深度融合,是服务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举措。

四、结语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制造专业群/航空维修专业群积极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探索实践,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以培养适合专业群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课程资源和人才培养方案,组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升多元社会服务能力等,为提升人才就业质量提供路径。

参考文献:

[1]单文周.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微 [J].职业技术,2021(4).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航空专业群(航空制造专业群/航空维修专业群)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运行模式实践(编号:JG2020B0024)。

作者:周宝 郝炜 周瑜 蔡学权 夏宇航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论文 篇2: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摘 要:养老产业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对接既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也是为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多层次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此,职业院校应在政府的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方向,革新教育模式,通过“产教融合”,实现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对接,从而为养老服务产业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以促进我国养老产业稳步发展。

关键词:养老产业;职业教育;对接

民政部《2015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达到2.22亿,占总人口数量的16.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带动老年服务产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快速增加。然而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从业人员存在数量短缺、层次低、离职率高等问题,各类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面临着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不规范、人才培养模式不清晰等困境。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已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人才需求现状

(一)从业人员总量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亿,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专题研究》估算,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口接近4 000万。按照失能老年人与护理人员相关配备比例3∶1测算,仅基层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就需要1 300多万。而目前从业的养老服务人员包括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以及社会工作者不足50万,其中获得护理、康复等相关养老服务职业认证资格的人员不足10%[1]。方士婷等对宁波市养老服务人才供需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宁波市220多家养老机构现有的养老护理人员仅有2 602人,其中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的仅有 1 409人,且绝大多数仅取得初、中等级护理资格,而全市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超过100万[2]。

(二)高层次的养老服务人才缺乏

在我国传统观念影响下,社会对养老服务人员缺乏认同,很多时候把其定位为“保姆”“护工”。因此,养老服务从业人员90 %以上为进城务工人员[3],且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也偏低,护理技能缺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生活照料需求外,专业护理、心理疏导与沟通、精神慰藉等领域的需求也显著增加。“保姆”“护工”式的服务人员难以满足需求,迫切需要具备心理学、医护学、营养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提供科学的专业护理、心理沟通、养生等方面的服务。

二、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培养格局尚未形成

截至2015年我国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院校有101所,高职院校约占57 %,中职院校约占39 %,本科院校只有东北师范大学、四川文理学院等4所,仅占4 %,在校学生不到4 000人,已经毕业的学生总数也只有4 554人[4]。而且大部分院校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招生的。邹文开在对设有老年护理服务专业的45所院校调查中发现,10所院校学生数低于50人,50—100人的有14所,100—200人的只有6所,甚至还有10所院校没有在校生[5]。

(二)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职业院校的多数教师很大部分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而来,这些专业教师一般情况下只是经过短期的培训获取了养老服务的专业知识或职业资格,普遍缺少养老服务专业背景,更缺乏养老服务一线的工作经验,在专业授课的过程中无法真正地传授行业和产业的操作技能。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很多院校通过各种渠道聘请了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但是兼职教师队伍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授课能力有限,往往满足不了新形势下专业发展的要求。

(三)学校教育与养老产业需要脱节

学校教育与养老产业需要脱节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和对学生的实训指导不足两个方面。首先,在培养目标上,为解决养老服务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很多院校采取与养老机构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养老机构及福利机构。受此模式的影响,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基础护理和保健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机构养老需求之外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需求。因此,学校在运营管理、老年产品营销等领域的课程及实践普遍偏弱,存在与养老产业发展状况不匹配、培养效果与市场匹配度不高等问题。其次,在学生实训指导方面,部分院校没有开发与养老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作流程、管理规范同步的实训指导方案,也没有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的院校虽然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学生实习实训时间较短。相关学者对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45所院校调研后发现实训超过一年的只有3所,大部分实训时间只有1—2个月,而且在实际教学实践环节,学生多是被安排为老年人洗衣服、喂饭或在餐厅帮厨,很少得到机会轮岗或从事关于老年机构的组织管理和运营、营销策划等方面知识的工作。可以说,这样的实训与养老产业需要是脱节的。

三、破解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困境的对策

(一)专业方向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现阶段养老服务产业人才需求旺盛,高职院校应以养老产业需求以及个人价值实现为出发点,结合已有专业优势和学校特色,通过增设或调整专业方向等方式来确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民政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开设的养老服务专业方向可以侧重于社会工作领域;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开设的养老服务专业方向可以侧重于与老年产品以及产业相关的经营与管理领域;卫生学院开设的养老服务专业方向可以侧重于老年人的护理、照料领域;艺术设计、师范、旅游学院开设的养老服务专业可以侧重于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心理咨询、休闲等精神慰藉领域。这样既满足了社会对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又有利于学生就业。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2011年申报并开设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就是典型案例,学院对养老产业的大量考察、调研,同时借鉴国外相关专业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优势,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重点开设老年产品营销以及养老机构管理两个方向的核心课程,培养这两个方向的专业人才[6]。

(二)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

“产学融合”必须考虑课程标准与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的对接。职业院校作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借鉴各行业各职业的技能标准,做到养老服务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要求相适应,以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目前,不同的职业岗位以及工种大多都有相应的初、中、高级的培训考核与鉴定相对应,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在养老服务专业原有的课程大纲基础上,结合与养老产业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制定出新的课程标准,并据此标准开展教学[7]。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在学业和职业技能上均达到养老服务专业教学目标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毕业时经考核合格后可直接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如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社工师等,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养老产业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三)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对接

职业院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实训过程尤为重要,必须实现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对接。学院可以组织养老服务专业的专业教师团队到养老机构以及养老行业企业一线,对目标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记录,然后由专业教师团队和行业专家共同论证,从众多的实际工作任务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最后将典型工作任务与理论课程进行一一对应,形成学习性工作任务,从而避免实训过程中出现仅仅被安排为老年人洗衣服、喂饭或在餐厅帮厨的简单任务。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对接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操作有机协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8]。

(四)人才培养目标与养老产业职业岗位能力对接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一门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这一本领就是指职业岗位能力,其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这些能力仅仅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是无法形成的,还需要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练就而成。因此,只有构建产学高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按照与养老产业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组织实施教学,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满足养老产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

四、结语

目前,围绕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展开的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必然将产业、企业、岗位、工作过程等要素融入职业院校教育实践中去。专业方向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养老产业职业岗位能力对接已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解决好这些对接问题,职业教育就能够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 方士婷,夏亚雄,赵志邈,等.宁波市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职业素质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

[3] 李红武.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7).

[4] 闾志俊.养老服务产业人才培养困境及破解对策[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5] 邹文开.破解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困境之策[J].社会福利,2015,(1).

[6] 隋国辉,蔡山彤.养老服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老龄科学研究,2015,(12).

[7] 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2011,(12).

[8] 汪卫星,叶刘琴.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3).

[责任编辑 吴 迪]

作者:韩冰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论文 篇3:

以产教融合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

引言

较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失衡与企业招工难问题并存,职业教育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产教融合是国家在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后推出的一项职业教育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它的出台和实施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地方经济腾飞、社会和谐发展、企业有序竞争、个人美好生活的教育事业,学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体,二者相互区别、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校企合作为途径,“教、学、做”一体,实现产教融合,根据现代化、国际化技术人才标准培养“适销对路”的现代化应用型技术人才,提高行业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的全面综合素养和专业技术技能,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企业经济和文化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双重问题。通过产教融合,将“产”“教”本身独立的两个事物严格区别,突出各自的特征和各自运行机制,充分体现其本身的独特涵义和职责范围,以其专门性显示其独特性和魅力;通过产教融合,将“产”和“教”作为一枚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谁也缺不了谁,相互影响、相互协调、融会贯通,以各自的独特性和特殊性补齐对方的短板,实现相互融入、融合,携手共进、相互扶持、相互补充。产教融合本身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既对立,又统一;既分工,又协调,这是产教融合的本质特征和行为方式。深化和推动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产业创新发展、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变革的必然趋势与现实需要。产教融合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理论的深化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企业和高校双方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運。”[1]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2]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启示我们,要把职业教育发展的命运和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正确的道路、明确的方向、改革创新的决心。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势,顺应国际化、现代化职业岗位要求和发展中行业企业的愿望,以崭新的创新精神和现代化的世界眼光,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产教融合为主题,促进“产”“教”深入交流和深度融合,推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时代走向。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要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教育先行,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发挥政府统筹规划、企业重要主体、人才培养改革主线、社会组织等供需对接作用“四位一体”制度架构,推动产教融合纵深发展。经济全球化、产业国际化、人才现代化的发展,一方面,产业发展和创新发展对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需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多高质量人才,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从形式和本质上来说,产教融合都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从形式上看,产教融合是一种跨界融合,是职业学校(或应用型高校)和企业将各自的合作性资源以协商、合同、协议等形式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分享,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共赢的一种教育与产业的合作与融合。通过形式上的跨界融合,职业学校(或应用型高校)借助企业的便利条件和优势资源,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获得其应有的功能和自身内涵式发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学生高质量就业率、教师队伍教学和科研能力、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追求和实现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和本质要求。从本质上看,产教融合是追求产教双赢,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互利共赢。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顺应国际潮流、符合岗位需求和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专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减少人力资源培训和管理成本并带来创新型技术人才创造的更大价值;企业通过给职业学校提供实验、实训、实习的设备、场地和机会,提供现代化先进行业、企业发展人才培养标准、企业调研数据、真实工作场景、现实工作和管理流程、企业案例等相关便利条件,促进职业教育有方向、有目标、有质量地实现自己的内涵式发展和应有价值。二者相互成全、互利共赢。这也就从根本上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道路。只要路走对了,就不畏任重道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3],既要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一手遮天、一手包办的封闭僵化,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英明领导和正确指引,“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4]。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对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发展道路。现代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人才强国战略的战略部署,教育顺应市场规律、适应全球经济化发展趋势,培养出高质量的,能够担当时代大任、能出精细活的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之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深化内涵、提升质量的关键时刻。时代的变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的追求,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职业院校需要跨专业、跨学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并且精湛于专业技术技能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从而实现其知识生产、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本质功能和必然道路。以产教融合为现代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题,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顺应时代发展,不断进行产教融合理论提炼与升华,在“一带一路”建设道路上实现职业教育的推陈出新,开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必然道路。

二、产教融合是分工协同的实践过程“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5]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6]

世界是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处在运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并且都处在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产教融合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产”“教”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统一体。“产”“教”各自独立、相互影响、相互对立;“产”“教”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统一。产教融合首先是一个对立的过程。“产”就是“产”,它具有“产”的独有特征和运行机制,“教”就是“教”,它同样独具“教”的个性特征和运作机理,“产”和“教”是各自区别而独立的个体,“产教融合”不是“产”“教”彼此不分或者混为一谈,而是各自首先是其自身而成为其自身,充分彰显各自的独特性和运行机制,使各自的特色更加鲜明,使各自的效用更加充分显现,使“产”“教”自身更有独特性从而更有优越性和吸引力;产教融合其次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产”中融“教”,“教”中寓“产”,“产”“教”既然融合了,产教就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了,“产”“教”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扶持、彼此协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两条腿走路,齐心协力,步调一致,相互协同,休戚与共,命运相连,达到和谐统一。

因而,产教融合是“产”“教”既对立又统一、既分工又协同的过程,产教是一个统一体,产、教各行其是、各成其是而又彼此协同、彼此成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一)产教融合是“产”“教”各自分工的对立过程

“产”“教”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产教融合,首先必须清晰地区分和明确“产”与“教”各自的独立性与独特性。从“产”的角度来看,“产”有两个基本的涵义,其一指“产业”,这是给它的行业属性的定位;其二指“生产”,这是从其任务和使命而言。产业的基本职责和价值追求就是“生产”,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产业以企业为行动主体,以“成本最低和收益最高”为最高追求,崇尚质量至上、效率优先、稳占市场。从形式上看,产业包含企业、机器厂房、老板工人、企业经济目标、企业管理和文化、企业生产劳动等基本要素,形成其自身的特殊型和独特性;从根本上看,产业追求成本最低、服务最优、利润最大,以创造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从“教”的角度来看,“教”也有两个基本涵义,其一是广义的“教育”,也就是其行业属性;其二是狭义的“教育”,也就是教育行为本身。教育以学校为行为主体,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主要使命和价值追求,以“知识生产、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基本功能。从形式上看,教育以学校为主体,以公平、公益为主导,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包含教学设施、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学习和学分、考试考核、科学创造和科研发明等。从根本上看,教育以学校为行为主体,追求人才培养质量、追求科学创造和科研发展、服务经济、服务社会,以培养人为根本宗旨。由此可见,产业与教育是不同行业、不同属性、不同使命、不同目的的相互对立、严格区别的两个事物和概念。产教融合,前提就是要做到“产”“教”严格区分、各行其是、各成其是,明确分工、精准定位,成为真正的自身,圆满实现其本真的涵义,把准自己的方向和位置,为产教融合提供前提条件。

(二)产教融合是“产”“教”彼此协同的统一过程

“产”“教”根本对立、截然不同。要使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和提高,需要立足二者的不同之处,解决二者之间实现融合存在的问题,找到二者可以融合的契合点,打通二者融合的渠道,建立实现融合的机制,使得双方能够自觉、自愿、乐意相互合作、相互融入、彼此携手、共建未来。这需要产、教双方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和社会支持,需要产、教双方相互沟通、相互磨合,相互帮助、相互补充,凭借自身条件,提供对方之所需,提高自身实力,补齐对方之不足,利用自身力量,成就对方之大事。手相连、心相牵,同舟共济,协同一致,彼此成就,实现互利共赢。

产教融合首先要解决产教融合之间存在的关键问题。问题解决了,才能实现有效沟通、顺利合作。产和教本身就不同,教育不可能产业化,产业也不可能教育化,产教融合不是让自己成为对方,而是使自己成就对方,使对方成就自己,使彼此从对方的独特性和优势中获益。产教融合,就需要在立足各自的独特性的基础上,协调二者的平衡。一是找准教育与产业两大系统共同融合的契合点。这一契合点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也就是说,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产教融合的“产”和“教”就不仅仅是产业和教育,而更应该是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产业和教育系统要从人才培养的大局和共同点出发,找到双方融合的着力点。也就是把握好人才培养的方向、要求、标准,学校要结合企业岗位人才标准,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精心打造,企业要提供相应的环境和条件,為学校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具体方案和便利条件。二是设计产教融合的实践标准和具体方法。也就是产教融合的合作方案、行动规划、实施办法。校企双方经过商量和策划,详细规划和周密论证产教为什么融合,怎么融合,融合什么,有哪些风险,如何规避,有哪些经验,如何借鉴,怎样发挥各自的优势,补齐对方的短板,使双方降低成本、收益最大。校企双方深入挖掘、科学研究和客观求证,做到有理有据、现实可行、双方满意。三是预期产教融合的预期成果和双方收益。提前考察研究国家产教融合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文件,做好产教融合国内外现实做法、真实案例的调查研究、文献归纳、现实考察、经验总结、交流研讨、具体规划、风险应对、收益计算,论证产教融合对于产教双方的有益性与互利性,促进双方愿意和乐意合作、携手共进。

产教融合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产教融合不仅仅是“产”和“教”两方的事情,它更需要企业、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通力合作。首先,产教融合需要明确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的作用。需要政府围绕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地企业和学校实际,在政府、学校、企业三个层面上建立起相关主体并努力实现有效的产教融合行动标准和调节机制,避免产教融合的盲目化、无序化、形式化。其次,产教融合需要突出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企业要给学校提供用人标准,给学校提供便利的实习机会、科研合作和转化机会,企业人才培养和管理的程序,课题设计和研讨的机会,以共享、互利的有效行动积聚产教融合的力量。企业同时要在产教融合中勇于变革,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助力产业和教育的创新发展。再次,产教融合要明确学校的基础主体作用。职业学校要实现师资力量、技术设备、应用型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在产业与教育两大系统中的全面共享与互融互通,要通过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为产业系统提供技能人才、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和科研共建。最后,政府、企业、职业学校要同心协力、周密计划、精心部署,做好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育、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链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扎实有效的创新动力和新鲜的血液。

三、产教融合是互利共赢的有力举措“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本质要求、必然道路,既能带动教育的可持续發展,也能带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将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产教融合本质就是协同创新,而协同创新就是创新主体之间通过深层次的合作,释放彼此能量,对接相互的信息,分享彼此的资源,使有益资源得以充分流通和有效共享。在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全球数字化大潮中,便捷、高效、灵活的全方位协作,可以充分实现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多方人员、资源、能力及创意的有效整合和融通,帮助产业、教育、地方经济和文化在智能化、数字化新时代增强信心,阔步前行。

(一)产教融合带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产教融合的行为主体是学校,产教融合的受益者首先也是学校。对于职业学校而言,产教融合有利于“教”与“学”的发展。产教融合带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产教融合有利于“教”的发展。它有利于教学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学校通过融合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人才培养和管理办法、学校和企业文化,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改革创新、调节协同,在企业的参与、指导下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学科调整,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职业学校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管理和方法,科学合理设置实践、实验、实习、实训,科学设计考试考核和考分学分,增加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训与测试,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教学考核发生质的变化,更加科学、灵活、实用、有效。因而产教融合有利于教学的发展。产教融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对教师提出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能力要求,对教师提出了国际化视野、现代化技能、双师型职业的新要求,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不断进修学习,提升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不断考察实验、研讨精修,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借助企业大数据和大量案例,透过企业工作过程的程序和环节,不断推出科研论文和科研课题,给教师自身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都带来了巨大的提升和发展。因而,产教融合有利于教师发展。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参与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实习的环境、场地和机会,同时让优秀的技术专家、企业工程师、技术能手走进课堂,亲自演练、亲手指导,让学生有更真实的体验和参与,有更丰富的体会和收获,大大改善了教育环境;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与学校共建实验室,提供先进的设备,提供大量的科学数据和真实案例,引入先进的科研流程,大大提升了教育质量。从这种程度上来看,产教融合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其次,产教融合有利于“学”的发展。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校企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文化理念,企业的辛勤耕耘、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学校教育的团结活泼、勤劳勇敢、脚踏实地的精神,这些有利于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时间、吃苦耐劳、勤于钻研、敢于创新、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品质和精神,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乐观进取、幸福安康、造福自身;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提供合理指导,投入有利资源,让学生在校接受的学习、实习和训练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大多数学生在经历专门指导和精心训练之后成为适应国际潮流、具备较强综合素质和精湛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得心应手、如鱼得水、服务社会。因而,产教融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企业里的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可以到职业院校亲自演练、亲自指导、实践教学兼职,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教学、管理、科研工作中去,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工作能力,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受到企业和社会的青睐和重用;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人才培养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校的生存发展能力和社会竞争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向学校提供知识产权向专利转化的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实现科研强校,提高了科技竞争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也给学校带来客观的经济利益、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因而可以说,产教融合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二)产教融合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教融合首先能够推动产业的发展。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培养,大大减短了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磨合时间,使学生能够尽快融入企业,企业和学校可以提前签订合同,让学生尽早安心进入工作状态,使产业行业秩序井然;同时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去企业实习、实践,了解、熟悉了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掌握了工作流程,这将极大降低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成本;学生在企业培训和实习阶段,校企合作增加了学生与员工的交流,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有效地减低员工的流动性,使产业行业人心齐、人才队伍稳定;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工作突出的学生,为产业运行发展带来了鲜活的血液和蓬勃的朝气,使企业降低了招工成本和风险,同时增加了有效劳动生产力。另外,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教育环境,借助学校的师资、实验室、实训场地,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与学校形成一个有系统、有组织的培训、生产、产业链,降低企业生产和培训成本,提高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了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造就了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因而,产教融合有利于产业发展。

产教融合其次能够推动生产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建立在生产的基础上,生产决定企业的命运。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协助企业将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的教学大纲对接,鼓励企业将员工培训委托学校进行,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成本,为企业生产节约了一部分成本;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技术,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企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带教实现教学相长,学生和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得到提升,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共同培养技能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给企业生产提供了实力强劲的人力资源;伟大的梦想诞生伟大的企业,那些企业亲自培训、专门培养的大学生,在内心接受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个人发展愿景或规划与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高度一致甚至融合。他们心怀伟大的梦想,想在企业中营造一片明媚的天空,青春激扬,朝气蓬勃,干劲十足,这一批青春活泼、锐意进取的力量将极大推动企业生产力的发展。

(三)产教融合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和谐发展

产教融合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带动了地方教育的发展、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合作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产业行业发展,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产教融合实现了专业与地方文化产业对接,为地方文化发展提供专业型人才,实现传统文化和技艺传承,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区域化、国际化交流与传递,开放搞活了地方文化事业和产业,带动了地方文化交流发展和中华文明继承传播。

产教融合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推动现代制造业、服务业、人工智能、大数据、养老家政等转型升级;校企之间围绕优势领域,设置新兴专业,定向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才和综合性、应用型技术人才支持;产教融合同时推动合作企业发展。产教融合下的校企合作以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合作企业人才需求,为企业节省人力资源培训和管理成本,为企业提供现实的劳动生产力,给企业创造现实的经济价值,这一明显效应带动校企合作企业的发展。因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影响明显。

产教融合推动地方文化发展。校企合作,学校与政府机关相关部门和机构、地方传统文化产业、地方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合作,开设新专业、设置新课程、提供人才服务和免费咨询,实现技艺传承、文化交流、文艺复兴,继承传播,搞活了地方文化。

结语

产教融合建立在“产”的基础上,产业务必真实、有效参与,必须以真实的产品生产为基本前提,在这样的基础和氛围中进行理论教学指导和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才能在“学”中“悟”,在“做”中“学”,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在实践中出真知,学生学到真本领,教师教出真水平。产教融合的“产”不能是单纯的工厂生产,是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的“产”,是为了“教”得到更好的实现。产、教要在“融合”的基础上坚持“双赢”原则,实施责任共担。“产”“教”谁也不能袖手旁观,不能将对方置身事外,相反,学校和企业要通过产教融合机制体制,形成命运共同体,构成共生型生态系统。

实践证明,职业学校以世界眼光、国际格局、全球战略为引领,借助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设置精品专业、前沿学科,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为依托,积极创办校办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以专业推动产业发展,形成“以教促产、以产养教、产教融合”的良好循环。以专业兴实体,育人才兴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企业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造福教育和企业,发展经济、服务社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伟大战略,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7.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

[4]胡锦涛.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

[6]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

作者:范海燕 兰国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技术企业成本控制论文下一篇:煤炭公司业绩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