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新技术论文

2022-05-06

小编精心整理了《农业高新技术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高新技术作为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起着浸透、凝聚、调度、组合、控制其它生产力要素的作用。构架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机制,重点要做好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实施。要构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资金筹措机制、技术依托制度和管理机制,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农业高新技术论文 篇1:

浅谈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农业高新技术也发展迅速,并越来越成为推动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面对世界科技进步的挑战,加快发展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无疑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路和必然的战略选择。因此,研究和探索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推动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使得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迅速。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相关政策扶持下,国有、集体、民营、个体和混合所有制的农业企业在各地突现,出现了诸多有发展前景的科技型民营企业。工业企业也纷纷介入农业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一个新亮点。并且,近年来,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速度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内容新颖、创新性强,具有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2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宏观上的统一指导和管理

我国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也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和扶持,缺少有关推动和保护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法规和优惠政策等。这就使得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不明朗,造成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结构雷同化,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的发挥。

2.2 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

首先,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量少且分散,使得绝大多数地区连续多年没有出现重大的突破性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严重影响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启动资金匮乏、建设资金到位不理想等,无法保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顺利开展。此外,多元化的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和运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2.3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农业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而且这些企业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和研究条件。这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很弱,既缺乏科技投资、开发的能力,更缺乏把整个科研机构都接纳进去的能力,使得农业科技单位整体或部分进入农业企业不易实现。

2.4 农业高新技术储备不足,农业高新技术转化较慢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滞后和人们对农业科技成果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我国既缺乏一些能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也缺乏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机制。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农业高新技术转化较慢,使得农业科技成果,尤其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其它行业,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困难重重,缺乏强有力的高新技术支撑。

2.5 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人才不足

在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中,一方面缺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人才以及具有各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人才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不高,甚至还存在人才资源浪费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同时,由于农业领域效益比较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进入等原因,使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中大量人才流向非农领域和国外高新技术企业,造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高层次人才,不能适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2.6 农业科技市场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业科技市场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但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和始终如一的连续性服务。科技推广中介组织也过分看重眼前经济利益,而不重视长远发展和社会效益。此外,技术经纪人制度、无形资产评估、生物技术产权保护等方面也迫切需要完善和健全。

3 加快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3.1 充分发挥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加强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政府各相关部门应抽调人力组成专门机构,研究制定政策、协调各部门的合作,加强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3.2 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扶持

高新技术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具有明显的效益外部性,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外部性更为突出。应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扶持,选择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当中的关键性问题和瓶颈性技术的产业化,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应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给予扶持政策,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应用过程中实行免税、减税和低税优惠政策,实行加速折旧制度,促进企业的设备更新,加强技术开发的能力。建立农业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切实保护成果研制单位的利益,鼓励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业科研院所向企业化转制的政策,实现农业高新技术的科研成果向市场的迅速转化。

3.3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中介服务体系

在现阶段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单位与技术需求单位严重脱节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依托国内高层次研究单位,组建以农业高新技术评价、论证、中试、中介、推广为主要职责的高效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全国性的以互联网为信息交换平台、以各类农业高新技术、专家系统、农产品生产和贸易资讯为服务内容的大中型中介企业,通过中央网站与各地服务站一体化运作,重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同时,完善农业高新技术的市场机制,使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在市场上流通,培育高新技术交易市场。

3.4 培养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人才

一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形式、多途径培养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二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吸引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与竞争激烈机制;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开展多种形式培训行动计划,通过办农民夜校、技术培训班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水平。

3.5 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政府应通过扶持农业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带动广大农户共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首先要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改革步伐,尽快使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其次要积极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科技人员创办、领办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尽快培育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群,从而带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加速农业现代化;再次要大力鼓励涉农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小型科技企业是农业企业生态中非常重要的群体,也有大企业所不具备的灵活性和应变优势,要大力鼓励和扶持中小农业高科技企业发展。

作者:王 冰

农业高新技术论文 篇2:

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机制构架

摘要:高新技术作为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起着浸透、凝聚、调度、组合、控制其它生产力要素的作用。构架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机制,重点要做好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实施。要构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资金筹措机制、技术依托制度和管理机制,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关键词:农业高新技术 传统农业 渗透机制

The Building of Penetrating System of Agricultural High Technology for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DING Hua

(School of Trade and Economics,Henan University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52,China)

As the most active decisive elemant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high techn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along with other elements in terms of penetration,collection,adjustment,organization,control.The building of penetrating system of high technology for traditional agriuclture in volves such vital tasks as high tecnology sampling ,fund collection,technology dependance system and mangement mechanism,etc.

Key words:agricultural high technology;traditional agriculture;penetrating system

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的,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农业高新技术和农业新技术,包括国家科技部最新确定的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等10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目前具体应用于现代农业的,主要指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酶技术和发酵技术等)、农业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农业应用和各种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网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包括各种温室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基质栽培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改善地面灌溉系统和滴灌、微灌、灌技术)、核技术(辐射诱变技术)、现代农业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的农用机械)、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遥感遥测技术、新材料技术(农膜技术、种子包衣技术)等。

当今农业高新技术正在全球蓬勃兴起,农业高新技术对农业发展贡献率,美国为78.2%,日本为65%,德、英、法、意等发达国家都在50%以上,而我国仅为3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也呼唤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但是,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机制还不明朗,因此,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机制非常必要。

一、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机制的理论渊源

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的理论渊源可以追索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论述。马克思在谈到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他认为,科学是生产过程中的独立因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动因力量。在世界新的技术革命蓬勃兴起之时,邓小平同志分析了科学技术特别是新的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过程中的历史性变化,一再强调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他特别强调:“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将来农业技术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发展科学技术,越高越好,越新越好”。“农业问题要解决”,最终是科学解决问题。

马克思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为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的必要性

(一)传统农业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限

传统农业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限表现为:(1) 农业耕地的生产率不高。目前我国农业人口有8亿多,农民人均耕地仅1.3亩,仅为世界平均耕地面积的1/4左右,世界上有些国家人均耕地是我国农民的几十倍。今后由于建设占用耕地、灾毁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等原因,我国耕地正在以每年500~700万亩的速度减少。我国农业耕地在技术水平没有明显突破的情况下,单产和总产水平不可能迅速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却以每年1000~1300万人的速度急剧增加。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这种农村劳动力总量上升的趋势将一直延续到2025年左右。农民人口太多致使我国农业耕地资源人均严重不足。(2)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不高。由于传统农业生产工具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力、畜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是其主要生产资源因子,新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从而造成了劳动生产率低下。

(二)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具有重要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初沃森发现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导致了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20世纪70年代初,玻耶的DNA重组成功,开创了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新纪元。20世纪50年代出现,20世纪80年代大发展,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信息技术,把人类带入信息化社会。21世纪由于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极大的促进了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核技术、设施农业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农业又开始出现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的技术革命,它必将使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产生新的飞跃,也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而积极的作用。

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卓有成效地解决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粮食(包括饲料)。如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培育“超级稻、超级小麦、超级玉米”,使粮食的亩产量成几倍的增长。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发展“白色农业”,使农副产品及秸秆的能量转化率提高数倍,同时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从而使人类在土地面积锐减的情况下,依靠农业高新技术同样能满足对食物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2.最大限度地减缓对资源的开发速度,停止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如提高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才有可能使人们停止过度垦荒,并有计划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逐步恢复有利于农业协调发展的农业生态环境。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突破,不仅减少了农业产品的农药残余量,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农药对土地、河流和生存空间的污染。

3.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新的就业机会。如白色农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放下锄头走进车间,以工厂化方式生产高产低耗优质的食品,而不受土地面积的制约。

三、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机制构架

(一)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机制的基本原理

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的是知识创新和构建新的农业生产力系统,也是由一个低级农业生产力系统发展成为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力系统的过程,也是使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领域迅速地渗透和扩散,使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农业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去。从而造成农业生产资料的不断变革、农业劳动对象的不断扩大、农业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系统。

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就是使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阶段迅速地渗透和扩散,从而造成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科技产业不断出现,农业关联产业不断扩大,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机制的原理如图1所示。

[TPT61.tif,+50mm。110mm,BP]

图1 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机制的原理[TS)]

[HJ1.68mm]

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它不仅使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性能和劳动者素质都发生质的提高,而且可以使三者在新的水平上实现更佳的组合,把生产力提高到新的更好的水平。要促使高新技术与农业经济的各个生产要素相互结合,强化高新技术向农业领域的渗透和转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并真正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促进农业生产要素质和量的提高,从各方面为高新技术向农业领域渗透和转移创造条件,并通过农业科技资源的重新调配、组合、凝聚,从而创造出新的、更高层次的农业生产力。

(二)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机制的主要内容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主要通过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实施来进行,因此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建设和实施机制。

1.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资金筹措机制。良好的资金筹措机制是保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实施成功和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建设资金一般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的筹集。按投资主体的划分,分为政府项目筹措型、民营筹措型和混合筹措型三种。

2.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技术依托制度。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技术依托单位,是指为了搞好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示范项目的建设单位,通过签订技术承包合同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一种联系紧密、互惠互利、长期合作、稳固可靠的关系。在项目区内,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关键问题,到项目区进行技术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咨询服务、高新技术成果示范等活动。这样的农业科研单位或高等院校称之为技术依托单位。

根据我国农业科研单位与生产经营单位联合发展的现状,以及目前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渠道、种类和途径,把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技术依托单位分为科技基地依托型、科技企业技术依托型、科技服务依托型三种。

3.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管理机制。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为依托,根据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区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因地制宜,逐步建立起科学、简明、高效的管理机制。在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区,应逐步建立和健全以下运行机制:科技成果引进、示范的推广机制;技术承包机制;经营机制。

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经营运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经济条件,采用不同的经营机制(目前一般采用农业企业化经营、承租反包和股份合作制的三种模式)。这些经营机制主要有如下运作机制所组成:农业企业化经营机制;承租反包制;股份制经营;利益共享机制;竞争激励机制;完全成本核算机制;吸引人才机制。

(三)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机制的运行保障

要保证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机制正常运行,必须加速实现以下条件。

1.两类农业高新技术市场失灵的规避。农业高新技术市场运行若没有政府干预可能会出现两类市场失灵。其一是生产发展和乡镇企业发展造成外部性市场失灵。生产发展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造成土地逐渐板结,土壤肥力下降。乡镇企业是运用高新技术的主要载体,它的发展破坏了农民赖以生存的环境,直接破坏了农业生产,许多地方农民就是由于环境破坏无法生存。其二是农业高新技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多数农业人口位于边远地区和难以到达的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信息传播存在诸多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市场失灵。要保证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机制正常运行,需要政府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环保制度,及时向农民提供农业高新技术市场信息,规避市场失灵。

2.两类农业微观经济形式的协调。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要依托两类农业微观经济形式:即家庭经营形式、合作经营形式。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家庭经营形式是最主要的形式。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逐渐具备了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因而土地政策将从公平优先转变为效率优先。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仍然是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农业合作社等合作经营形式,必须建立在农业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辅之以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研究结论

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通过各种物质资源和技术要素的合理组织和应用,可以使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建立新的平衡,以更少的劳动消耗达到积蓄更多能量的目的,从而提高投入产出比,增加产量,改进品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构架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机制,重点要做好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实施。要构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资金筹措机制、技术依托制度和管理机制。同时要规避农业高新技术市场的两类失灵,协调两类农业微观经济形式,保证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机制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韩德乾.新的农业科技革命[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7-38

[2] 速水佑次朗(日).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0-33.

(责任编辑:孙桂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丁 华

农业高新技术论文 篇3:

依靠农业高新技术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

农业高新技术(Agricultural High and New Technology)是指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它既属于农业技术的范畴也属于高新技术的范畴,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和最新科技发展基础上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农业高新技术涉及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不同领域,体现为6大技术群体:信息技术群、新材料技术群、新能源技术群、生物技术群、海洋技术群和空间技术群。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认为农业高新技术包括利用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细胞技术)繁育的动植物良种;农业信息技术(包括各种专家系统、农业网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包括温室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基质栽培技术);节水栽培技术(包括滴灌、微灌和喷灌技术);核技术(用干农业育种技术);现代农业机械技术(带电脑程序控制);农产品精加工、保鲜技术;精准(确)农业技术;能源、新材料技术;以生态农业为主的多色农业技术等。

农业高新技术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形成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二是可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迅速渗透和扩散,提高农业技术含量、技术水平和粮食生产力;三是利用农业高新技术,可以改变传统农业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国外农业高新技术及其应用

世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培养作物及畜禽新品种;利用克隆技术进行动植物优良品种的快速繁育;以电子设备、卫星和互联网为手段,以专家系统为核心的精确农业等,己经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农业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植物转基因育种及其产业化

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是转基因动植物育种、克隆和生物制剂。十几年来,世界各国己经试种的转基因植物超过4500种,其中己经批准商业化种植的接近90种。如耐储藏的番茄,抗病虫的马铃薯,抗虫和抗除草剂的棉花、大豆、玉米,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油菜、抗病毒的南瓜、木瓜以及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等,都己经进入了市场。根据国际农业生物应用机构(ISAAA)统计,全世界的转基因产品主要是大豆和棉花,2003年有18个国家播种转基因作物,美国、阿根廷、加拿大、巴西、中国和南非等六个国家的转基因作物占到世界转基因农作物播种面积99%,其中美国播种面积4280万公顷,占到世界总量的63%左右。阿根廷位居第二,播种面积为1390万公顷,而且增长速度非常快。1996年全世界种植面积为170万公顷,2003年扩大到了6,770万公顷,比2002年增加了15%。2003年世界上约有700万农民播种转基因农作物,比2002年提高了100万。有人预测,在未来5年内,转基因产品的种植面积将会达到1亿公顷,发展到25个国家;到2005年全球与种子有关的基因工程的产值将达到80亿美元,到2015年将达到250亿美元。

(二)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中,农业首受其惠。农业是利用光热水土气等自然资源从事有生命物质生产的产业,因此具有分散性、区域性、时变性、经验性、稳定性和可控制程度低等行业弱势。而信息技术为克服农业弱势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是农业专家系统(AES)、智能化、网络化、3S技术和精确农业。农业专家系统最早于1986年出现在美国(即著名的Grossym棉花专家系统),到1996年在荷兰召开的计算机农业应用国际会议上,就有了上百种农业专家系统软件。现在专家系统通过网络传送走到田间和饲养场正成为一种趋势。网络技术正在弥补农业的分散和闭塞的弱势,如在德国17万全业农户中,2001年有7.5万农户使用了计算机,有5.5万户农户使用互联网。以3S技术为基础的精确农业己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1998年美国精确农业服务商和种子公司的调查表明,在他们的用户中,82%的客户在土壤采样时使用农田信息系统(GIS),74%用GIS制图,38%收割机带测产器,61%采用产量分析,77%采用精确农业技术。

二、国内农业高新技术及其应用

从总体上讲,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阶段,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技术向粮食生产领域转移与应用,并且已经取得一定成就,有些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具体情况如下:

(一)生物技术和常规技术相结合,培育出大量优质、高产、多抗农作物新品种

我国正在研究的转基因生物有130多种,涉及的基因种类超过100种。特别是在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水稻、基因工程疫苗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已居世界前列。自1997年至2003年9月,经过安全评价,农业部批准水稻、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等10多种转基因植物进入田间环境释放,批准转基因棉花、番茄、甜椒等植物和兽用微生物基因工程疫苗进入商业化生产。2002年,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突破210万公顷,成为继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之后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大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更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代表的“超级杂交稻”新品种2003年实现亩产823公斤的海南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二)信息技术开始进入农业领域

信息技术实际上己经渗透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我国已初步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示范体系,推进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如已经初步建立的多平台稻麦品质遥感数据解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稻麦品质光谱诊断数据库系统等。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有机集成,实现跨学科的技术协作,在农业信息软件开发工具和数据建模工具开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业信息网络的发展非常迅速,已建立起了一批农业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为我国农业宏观管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单位开发利用农业信息技术提供保障。

(三)初步构建了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体系

在“十五”期间,科研人员在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和新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为我国农业生产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型农业、推进社会经济与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我国专家在生物集雨、农艺节水技术、工程节水技术和节水新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并且开始应用。已建成杨凌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园、太行山雨水集蓄利用等节水技术与新产品示范应用基地25个。

三、应用农业高新技术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

(一)作物分子育种研究与产业化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主要农作物实行矮化育种和推广利用杂种优势带动农业生产出现了两次飞跃,使全球粮食生产稳步发展。但我国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步伐加快,耕地面积减少和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构筑粮食安全供给体系已成为我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优先课题。实践证明,良种是最重要的粮食生产要素之一,每次新品种的更换都使粮食产量提高10%以上。因此不断选育优质超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科研部门要结合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优势,系统研究集成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挖掘、开发重要的基因资源,巩固、发展我国在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的成就,建立现代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并储备一批主要作物“超高产”新品种(组合)和新材料;推广一批突破性的高产优质专用新品种,实现产业化。实现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品种的新一次更新换代,全面提高我国粮食单产。

(二)耕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

我国耕地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差。我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数量的45%。近年,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和经济建设占地,耕地的数量在继续下降。从1996年到2002年,我国的耕地从19.51亿亩减少到18.89亿亩,6年减少了6200万亩,人均耕地也从1996年的1.59亩降到了2002年的1.48亩。由于耕地产出多、投入少,用养失衡,导致耕地地力明显下降。我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仅为1.8%,旱地土壤有机质平均仅为1.0%左右,与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耕地的地力水平差距较大。

因此,应当针对制约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瓶颈,利用现代信息结束与传统耕作技术相结合,系统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进行农田养分精准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使耕地资源得到高效的可持续利用。

(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为28100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20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高峰,约为16亿。按现有水资源量估计,人均水资源量将下降到1760m3,接近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警戒线1700m3!此外,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占国土面积65%、人口40%和耕地51%的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1/5,许多地区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严重缺水警戒线。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业是用水大户,目前农业用水量约为40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同时,农业用水效率很低,我国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率仅为40%-50%,井灌区也只有60%;旱作区降水利用率仅为56%,其中还有26%的水分消耗于田间的无效蒸发,产出低而不稳。农业用水效益指标远低于节水农业发达国家的水平,农业节水有着巨大的潜力。

因此,要在研究节水农业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基础上,将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和水资源的再生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紧密结合;将高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与传统农业节水技术相结合,加大农业节水技术和产品中的高科技含量,建立适合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节水农业技术和产品市场,加快传统粗放型农业向现代精准型农业的转变进程。

(四)数字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进入21世纪,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突破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将大大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使传统农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农业作为现代农业最前沿的发展领域,将有效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流通管理、信息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整个领域进行设计改造,最终实现农业数字化。

信息化是加快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水平最有效的途径。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虽起步较晚,但需求日趋增长,发展速度很快。数字农业作为农业信息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可以总揽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集成应用,构建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体系。数字农业将用数字化的技术重塑现代农业,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传统落后的面貌,有力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对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意义重大。

作者:张延君 刘进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林业技术分析论文下一篇:民用建筑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