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村庄规划文本

2022-09-02

第一篇:广东省村庄规划文本

村庄规划文本

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张营村村庄建设规划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规划运用了“有机更新、因地制宜、自然生态”的规划理念,提出了“保持肌理、完善服务设施、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村庄建设规划。布局特色:延续现状的村落肌理;山水的有机结合,形成“四水绕村,两山做景”的总体格局;分类整理现状院落,使之与村庄观光旅游、村户生活居住有机的结合。

功能特色:村庄作为止马岭——大泉湖景区的一个停留、住宿的基地,也为游客提供农庄住宿体验、田间耕作体验、果园采摘等娱乐项目。

规划主要作用:保护并延续了极富自然特色的建筑布局形态;完善了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以村庄旅游的新功能为新的村庄经济增长点,提高了村民收入。

第二篇:广东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指引

1 总 则

1.0.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设部《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与《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广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纲要(2006-2010年)》的相关要求,更好地指导村庄建设和整治,依据《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村镇规划编制办法》、《村镇规划标准》等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指引。

1.0.2 村庄整治是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而进行的基本的房屋、设施和环境整理,近期的工作重点是开展“三清五改五有”,即清理垃圾、清理河塘、清理乱堆放;改路、改水、改房、改厕、改灶;有整治规划,有文体活动场地(室)、有一片成荫绿地、有垃圾收集池(站)有污水处理简易设施。

1.0.3 村庄整治规划是指导和规范村庄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的专项规划。

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应当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依据政府发布的指导性目录[1],合理确定村庄整治的具体项目和整治的要求,并提出实施计划和措施。

村庄整治规划应符合已批准的县域村庄整治布点规划[2]、上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总体规划等的要求,并符合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范。

1.0.4 县域村庄整治布点规划[2]中确定予以保留或城乡规划确定为:

村镇建设用地且村民户数在50户以上的自然村、行政村,在根据村民意愿编制村庄整治规划时,应参照本指引的要求开展工作。

1.0.5 本指引分为基本要求和其它要求;基本要求是原则上应当达到的,其它要求则各地可根据实际取舍。其它要求用斜体字表示。

1.0.6 各县(市、区)应从实际出发,尽快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的指导性目录和编制县域村庄整治布点规划,为村庄整治规划提供指导和依据。 1.0.7 本指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由广东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注释:

[1] 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的指导性目录是各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根据本地区村庄实际情况,以解决村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为重点而制定的整治项目清单。凡符合指导性目录的整治项目,各地政府应给予技术、资金、实物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

[2] 县域村庄整治布点规划是按照建设部《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另行组织编制的专题规划,其主要任务是科学预测和确定需要撤并及保留的村庄,明确将拟保留村庄作为整治候选对象。

2 规划原则

2.0.1 政府引导,村民参与

政府应加强政策指导、技术服务,并积极引导村民自主参与村庄治理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能充分体现村民的意愿和利益,并鼓励村民对治理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 2.0.2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村庄整治切忌照搬城镇建设模式,应立足实际,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分类指导。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村庄整治要适应本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重点解决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看病难、读书难等问题;位于城镇建成区内或城镇边缘的村庄应充分利用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偏远地区村庄应配置基本生活服务设施,规模较小的鼓励相邻村庄共建共享。 2.0.3 合理分区,配置设施

对村庄功能用地进行适当的调整,做到人畜分离。配置村庄的公共设施和活动场地,重点解决村民在饮水、行路、用电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同时提高村庄防灾抗灾能力。 2.0.4 延续特色,美化环境

保持村庄的自然特色与人文景观,尽量做到不推山、不砍树、不填池塘(河流)、不盲目改直道路、不改变河道的自然流向、不破坏历史文化风貌,并围绕传统建筑适当地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或公共活动场所;要通过对废弃旧房、猪牛栏、露天厕所的清理以及对庭院的美化和绿化等措施,全面改善村容村貌。

2.0.5 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落实农村“一户一宅基地”政策,节约用地,尽量少点用耕地;履行节约,做到节水、节能、节材和就地取材,提供利用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同时避免脱离实际的拆建与过高标准设施的配置。

2.0.6 整体规划,分期实施

从本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指导村庄长远发展建设的整体思路,同时结合村庄的发展实际,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改建与新建的关系,并提出分期实施的安排,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2.0.7 简洁规范,通俗易懂

规划成果的图文表达方式应力求简明扼要、规范、平实、通俗易懂,确保广大村民关心规划、理解规划、支持规划,进而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3 规划内容

3.0.1 确定村庄整治区范围

以村庄已建成区为主体,综合考虑行政边界、地域风俗、地块特点等要素确定村庄整治区。 3.0.2 现状调查和村庄咨询

调查村庄人口、经济和建设现状,咨询村民整治意愿,并公布咨询结果。

3.0.3 调整村庄用地布局

1.通过功能置换,适度调整用地布局,保持不同功能地块之间的合理间隔,或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相互干扰。

2.通过对闲置宅基地和乱搭乱建房屋的清理,梳理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村庄道路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公共绿地以及村民活动场所等。自然村梳理出村庄道路用地和村民活动场所即可。

3.在保证合理的房屋间距及尊重现状用地权属的前提下,明确拆除、保留、新建、改造、置换的居住建筑,以相关的农村住宅政策为依据调整划定并预留必要的宅院地块。 3.0.4 整治村庄道路

1.确定村庄的出村道路,提出确保畅通的措施。 2.确定村庄内部道路的走向、宽度。

3.确定需硬底化的路段和采用的路面材料。 4.确定需进行绿化以及需安装路灯等设施的路段。

3.0.5 提出改善村民住宅及宅院设施的建议性方案

1.提出村民住宅的改善类型与改进方案,积极推广节能节地新型住宅。 2.提出村民住宅内炉灶、厕所、圈舍等的改造方案建议。 3.提出村民住宅院落以及周边环境的整治方案建议。

3.0.6 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结合各地固本强基工程和已开展的村庄建设,统筹安排小学、托幼、医疗点、文体活动场 (室)、商业销售点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位置与规模。自然村可根据实际需要取舍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

3.0.7 配套公用工程设施

1.改善饮水工程,确定卫生、安全的取水点,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生活用水。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集中式供水。

2.划定污水排放片区,布局污水排放沟(渠),鼓励将污水收集到污水处理设施经集中处理后排放。

3.采取统一供应沼气的村庄,应确定沼气池的位置与管渠的敷设方式。 4.确定包括垃圾收集点、卫生公厕等环卫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5.提出防治洪涝灾害以及地震、风灾、火灾、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措施。 3.0.8 塑造村庄风貌

1.确定优秀传统建筑,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使用和修缮的相关对策。 2.确定需要保护的古树名木,提出保护措施。

3.梳理乡村民俗,选择性纳入村规民约,确保文化传承。

3.0.9 制定规划实施措施

1.制定实施计划,明确村庄整治的进度安排和实施要求,并对第一年开展的整治工作进行具体安排。

2.对村庄主要整治项目的投资金额进行估算,并提出资金来源和筹措方式的具体建设。

3.制定合理的实施程序与管理制度,规范实施过程,并提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共同推进以及便于村民监督的机制和措施。

4 成果要求

4.0.0 村庄整治规划的成果包括“一书”(规划说明书)、“一表”(项目一览表)和“三图”(建设现状平面图,整治规划平面图,公用工程管线与设施综合图)。

1.规划说明书是对规划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有关规定性要求等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的文本。

2.项目一览表是表达村庄整治的主要项目及其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及实施时序等内容的表格。

3.成果图纸是表达现状和规划设计内容的图示。

4.1 规划说明书

4.1.0 规划说明书的文字表达应当简要、规范、通俗易懂。其主要章节包括: 1.规划依据,包括已审批的上层次规划及专项规划,适用的法规、规范和其它依据。

2.现状评述,包括村庄自然、历史、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咨询村民意见的整理与回应。 4.规划范围、整治目标和原则。 5.用地布局调整,需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6.村庄道路整治,需列出“道路整治一览表”。 7.村民住宅及宅院设施改善建议。

8.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完善。 9.公用工程设施的配套与完善。 10.塑造村庄风貌规划。 11.规划实施的措施与建议。

(需列出的表格参见《附录 B:规划成果示例

一、规划说明书相关表格》) 4.2 项目一览表 4.2.0 项目一览表

项目一览表主要栏目包括:项目类型、工作量、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和实施时序。 1.项目类型和工作量

将整治项目划分为改善居住建筑和生产建筑、整治道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用工程设施、整治村容村貌等若干类型,并可根据需要进行细分,列出工作量。

2.投资估算

根据各整治项目的工作量,结合当地市场指导单价,估算各类项目造价和投资金额。 3.资金来源

区分不同整治项目的投资主体、资金筹措渠道和筹措方式,明确资金额和到位时间。 4.实施时序

根据村庄现状及资金筹措情况,以落实“三清五改五有”为重点,统筹整治项目的实施时序,具体明确项目的实施时间和进度安排。

(参见 《附录B:规划成果示例

二、项目一览表》) 4.3 成果图纸

4.3.0 成果图纸应尽量绘制在有效的最新地形图上,图纸包括:建设现状平面图、整治规划平面图和公用工程管线与设施综合图。图纸上应显示地形和建设现状,并标注项目名称(“XX村村庄整治规划”)、图名、比例尺(l:500-1:2000)、图例、绘制时间、规划设计单位名称或编制人员签字。

成果图纸表达的内容与要求应与规划说明书一致,表达的深度可参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中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要求执行。 4.3.1 建设现状平面图

标明自然地形地貌、现状各类建筑的分布与质量、道路走向与宽度;标明现状各类公用工程设施、主要公共建筑的位置、层数与规模(参见《附录B:规划成果示例

三、成果图纸》)。 4.3.2 整治规划平面图

标明需整治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公用工程设施、仓储、公共绿地、村民活动场所、停车场等的位置和占地范围;标明需整治道路的走向和路段;标明新增公厕、垃圾收集点等环保、环卫设施的位置和占地范围;标明村容村貌的整治范围,传统建筑、古树名木的保护范围(参见《附录B:规划成果示例

三、成果图纸》)。

4.3.3 公用工程管线与设施综合图

标明需整治的各类公用工程管(渠)线的走向以及有关设施的位置、规模与防护范围;标明现状与需整治的防洪涝、防震、防风灾、防火、防滑坡、防泥石流等各类防灾设施与构筑物的位置及占地范围(参见《附录B:规划成果示例

三、成果图纸》)。

5 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5.0.1 村庄整治规划工作的推进,以各县(市、区)规划建设部门为主导力量,各地级以上市规划建设部门要抽调规划技术骨干切实加强对各县(市、区)的指导。

5.0.2 县 (市、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具体组织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镇(乡)负责村庄整治具体项目的指导和组织实施工作。

5.0.3 村庄整治规划,须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由镇级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若规划涉及对上层次规划的局部调整,还需取得上层次规划的原审批机关同意,方可审批。 5.0.4 村庄整治规划的调整,经村民会议同意,可由镇级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

(相关流程参见《附录A:村庄整治规划编制与审批流程》

6 规划的实施

6.0.1 各级规划建设部门要通过村庄整治规划来统筹农村各项建设,特别要加强与其他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共同推进村庄整治工作。

6.0.2 村庄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村庄建设规划或村庄整治规划。末完成村庄建设规划或村庄整治规划编制的村庄,原则上停止任何建设的审批。

6.0.3 村民在村庄建住宅的,参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第十八条执行。 6.0.4 兴建村办企业的,参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第十九条执行。

6.0.5 村级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的,参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第二十条执行。

第三篇:02 山东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10.28修改)

山东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〇一六年十月

1 总 则

1.0.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15﹞187号),科学指导村庄规划编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要点。

1.0.2适用范围

本要点用于指导本省行政区域内村庄(不含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规划的编制。

1.0.3编制主体

村庄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具体工作由村民委员会负责。

1.0.4编制原则

编制村庄规划,应遵循需求导向、解决基本,村民主体、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文化传承、绿色发展,便于普及、易于实施的原则,切实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1.0.5规划期限和审批

村庄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15年,其中近期规划为3―5年。

村庄规划方案完成后,须向村民公示,并由县级规划主管部门组织技术审查。

村庄规划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1.0.6解释权

本要点由省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2 基础调研

2.1调查阶段

在村庄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应进行不同深度的现状调查,通过文献调研、现场踏勘、村民访谈等方法,充分掌握村域范围内自然资源、历史人文、产业发展、村庄用地、各类设施及发展诉求等资料,具体分为调查准备、初步调查、深入调查和补充调查四个阶段。

2.1.1调查准备。在现状调查之前,应收集村庄1/500地形图、基本情况说明、相关规划等基础资料,初步确定调查的方向并设计好调查问卷。

2.1.2初步调查。进行现场踏勘和村民访谈。现场踏勘着重调查村庄产业发展、用地类型、建筑状况、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灾害发生情况等内容。村民访谈应组织乡镇干部、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了解有关情况和发展诉求。

2.1.3深入调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针对重点问题和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调查。

2.1.4补充调查。在规划初步成果征求意见后,结合相

关意见及建议进行补充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多次补充调研。

2.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经济要素、历史文化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土地利用要素、设施建设、有关规划和政策等方面。

2.2.1社会经济要素。村庄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包括户数、户籍人口、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劳动力人数、人均纯收入、集体收入、主导产业等。

2.2.2 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及水文地质、气象、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生态环境等。

2.2.3历史文化要素。包括村庄形态与整体格局、街巷空间、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2.2.4土地利用要素。包括土地使用、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

2.2.5 设施建设要素。包括道路、供水、排水、垃圾、供热、供气、绿化、电力、防灾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

2.2.6有关规划和政策。包括城镇总体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村庄发展相关的各类政策、管理制度等。

3规划内容

3.1总体要求

3.1.1村庄规划编制内容应坚持简化、管用、抓住主要问题的原则,落实县(市、区)域乡村建设规划确定的主要内容。规模较小的村庄或未来撤并的村庄可以只编制农房建设和村庄整治规划方面的内容,一般村庄应按照本导则要求编制村庄规划,未来集聚发展的村庄或特色村庄可根据国家要求和村庄实际发展需求增加有关规划内容。

3.1.2村庄规划宜以行政村为单元进行,规划范围宜与村庄行政边界一致。

3.2村庄发展定位与规模

提出近、远期村庄发展目标,明确村庄功能定位与发展策略,确定村庄人口规模。在与土地利用规划充分衔接的基础上,确定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并重点落实农民建房新增建设用地。

3.3村庄产业发展规划

提出村庄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策略,进行业态与项目策划,统筹规划村域三次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农业生产区、农副产品加工区、旅游发展区、畜牧养殖区等产业集中区的布局和用地规模。

3.4村庄用地规划

对居民点用地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综合考虑各类影响

因素确定建设用地范围,充分结合村民生产生活方式,明确各类建设用地界线与用地性质,并提出居民点集中建设方案与措施。

3.5村庄空间管制规划

划定“禁建、限建、适建”三类空间区域和“绿线、蓝线、紫线、黄线”四类控制线,并明确相应的管控要求和措施。

3.6 农房建设规划 3.6.1总体要求

农房建设管理要求最基本内容是农房四至、层数、农房安全和风貌管控规定等。农房建设应遵循结合地方特色,保持乡土风貌,保护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鼓励整村拆建,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应予以整治。

3.6.2农房建设管理指引 3.6.2.1农房层数

本着节能、节地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双拼式、联排式住宅组合和2―3层住宅等多种形式的建设。

3.6.2.2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应富有乡土风情和地方特色。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或祠堂等应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

3.6.2.3农房设计

住宅设计应遵循适用、经济、节能、卫生、美观的原则,积极推广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并符合工程质量要求。

平面功能应尊重当地传统风俗习惯,方便农民生活,布局合理。

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建筑设计方案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优先选用有利于抗震的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并符合抗震设防要求。

3.6.2.4 农房院落

院落组合应结合地形、民俗,丰富围合空间,避免单

一、呆板的布局方式。院落功能分区应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和卫生要求,并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

3.6.2.5建筑节能

住宅选型。采用两户或多户并联的布置形式,减少建筑体型系数,降低建筑能耗。避免不必要的平面和立面凹凸。合理划分居住建筑和农副业生产用房。

环境绿化。通过绿化环境以改善建筑群体的气候条件,调节气温、降低温室效应、隔热遮阳、减少噪声。

建筑保温。充分利用当地已有的原材料,对外墙、屋面与地面、门与外窗等建筑构件进行保温设计。

太阳能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在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屋顶设施等方面对农村住房进行改造,以满足农村取暖和用电需求。经济发达地区可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和被

动式建筑。

3.6.2.6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应重视地方材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广应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制品。

3.6.2.7建筑工程管理

建筑设计使用年限应达到50年以上。承建主体应具有相应的资质资格,有严格的质量管体体系。做好所有建筑的档案登记、查询和管理工作,对建筑质量责任实行终身追究。

3.7 村庄基础设施规划

合理安排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能源利用及节能改造、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

道路交通。明确村庄道路等级、断面形式和宽度,提出现有道路设施的整治改造措施;确定道路控制点标高;提出停车设施布局及措施;确定公交站点的位置。

给水排水。给水需合理确定给水方式、供水规模,确定输配水管道敷设方式、走向、管径等。排水需合理确定村庄雨污排放和污水处理方式,确定各类排水管线、沟渠的走向、管径以及横断面尺寸等工程建设要求,提出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与布局。

电力电信。确定用电指标,预测生产、生活用电负荷,确定电源及变、配电设施的位置、规模等。确定供电管线走向、电压等级及高压线保护范围;提出现状电力电信杆线整

治方案,确定电力电信杆线路布设方式及走向。

能源利用及节能改造。确定村庄生活生产所需的清洁能源种类及解决方案;提出可再生能源利用措施;提出房屋节能措施和改造方案,明确节水措施。

环境卫生。按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利用、就地减量等要求,确定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式,合理确定垃圾收集点的布局与规模。结合村庄公共活动场所,合理布置公共厕所。

3.8村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合理确定行政管理、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养老、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与布局。

公共设施的配套水平应与村庄人口及等级规模相适应。规模较小基层村集聚区可按服务半径多村共享配套公建。

村庄公共设施应集中设置、形成规模,成为村庄的公共活动和景观中心。

应结合村庄公共设施中心或村口布置公共活动场地,满足村民交往活动的需求。

公共设施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与村庄住宅建设同步建设和使用。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规划可预留用地,为远期建设留有余地。

3.9村庄安全与防灾减灾

根据村庄所处的地理环境,综合考虑各类灾害的影响,

明确建立村庄综合防灾体系,划定洪涝、地质灾害等灾害易发区的范围,制定防洪防涝、地质灾害防治、消防等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消防。确定消防要求和保障措施,明确消防水源位置、容量,划定消防通道。

防洪排涝。确定防洪标准,明确洪水淹没范围及防洪措施;确定适宜的排涝标准,并提出相应的防内涝措施。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提出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 避灾疏散。综合考虑各种灾害的防御要求,统筹进行避灾疏散场所与避灾疏散道路的安排与整治。

3.10村庄整治规划 3.10.1编制要求

村庄整治规划应以尊重现有格局、注重深入调查、坚持问题导向、保障村民参与、简化实用为主要原则,以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为主要目的,以保障村民基本生活条件、治理村庄环境、提升村庄风貌为主要任务。

3.10.2 整治规划要点

村庄整治规划应侧重农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环境四方面的整治,具体整治项目内容的要求应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建村[2013]188号)制定。

3.10.3 村庄整治分类指引

3.10.3.1 分类依据

依据现状居民点规模、空心率、区位交通、基础设施、经济状况、资源条件等综合分析,将村庄分为综合整治型、专项整治型和基本保障型三类。

综合整治型:①区位条件优越,与镇中心保持良好的经济、交通、社会及服务联系,处于几个村的几何中心位置,与周边村、镇联系便利,在乡镇域中能承担次中心作用,有一定服务半径的村庄;②经济基础较好,村庄规模较大,人口较多,有一定的集聚规模,有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能为周边村庄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服务,对周边农村有一定的吸引辐射的村庄;③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优越,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专项整治型:①区位条件较为优越,与优先发展村庄(中心村)保持良好的交通、社会服务联系,与周边村、镇联系便利;②村庄规模较大,人口较多,有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能为本村村民提供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服务。③自然条件、资源条件较好,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基本保障型:①人口规模较小,村庄人口少于300人;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的村庄。

3.10.3.2 整治指引

综合整治型。综合提升村庄风貌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特色。

专项整治型。针对相对薄弱的基础设施专项进行整治。 基本保障型。对危房进行改造,建设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保障基本的生产生活安全。

3.11村庄风貌规划 3.11.1 村庄风貌规划

根据村庄原有地域要素,包括整体风格特色、居民生活习惯、地形地貌特征与外部环境条件、传统文化等因素,确定风貌特色。

村庄建筑风格应整体协调统一,新建建筑应强调与原有建筑风貌的协调,反映地方特色。各类公共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和方便人的活动外,必须与村庄环境充分协调,注重特色空间的营造。

提出村口、公共活动空间、主要街巷等重要节点的景观规划方案,可通过小品配置、植物造景与建筑空间营造等手段体现地方特色与标志性。

充分利用现状自然条件基础,提出村庄环境绿化美化措施,植物配置应选用具有地方特色、易生长、抗病害、生态效应好的品种。

3.11.2 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特色保护

提出村庄历史文化、乡土特色和景观风貌保护方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区;确定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方案。防止拆旧建新、嫁接杜撰。

4成果要求

4.1规划成果要求

村庄规划成果应满足易懂、易用的基本要求,具有前瞻性、可实施性,能切实指导村庄规划建设,具体形式和内容可结合村庄实际需要进行补充、调整。村庄规划成果主要由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三部分组成,以纸质和电子文件两种形式表达。

4.2规划主要成果及技术要求 4.2.1规划文本

包括总则、发展定位与规模、产业发展规划、用地规划、空间管制规划、农房建设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安全与防灾减灾、村庄整治规划、村庄风貌规划及相关附表等。

4.2.2主要图纸及技术要求

4.2.2.1村庄区位图。确定村庄的区域位置、关系,进行区位分析。

4.2.2.2村域现状图。居民点分布、交通联系、主要基础设施等内容。

4.2.2.3村域用地规划图。标明村庄发展边界、各类建设用地、耕地、未利用地等。

4.2.2.4村域空间管制规划图。划定禁建区、限建区、

适建区的控制范围、规划区界线和各类土地用途界限等内容。

4.2.2.5村域四线规划图。标明绿线、蓝线、紫线、黄线。

4.2.2.6村庄农房建设规划图。村庄建成区房屋建筑规划平面,新农居示范效果图:体现新农居层数、屋顶样式、建筑立面色彩、院落形式等。

4.2.2.7村庄整治规划图。村庄整治应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建村﹝2013﹞188号),结合村庄实际,体现村庄建筑、道路、环卫、绿化等方面整治的主要图纸。

4.2.3 附件

4.2.3.1对规划文本、图纸的补充解释。 4.2.3.2 附表

村民村庄整治及农房建设意愿调查表。

主要指标表,包括村庄用地规模、人口规模、户数、各类用地指标。

第四篇:浅议镇域村庄统筹规划在村庄规划编制中的作用

摘要:村庄规划将成为村庄发展、建设事业的引领,而村庄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其所处的区域。本文通过论述镇域村庄统筹规划的编制思路,探索一种村庄与区域、村庄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方法,从而在村庄规划层面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关键词:村庄规划;统筹;镇域

1引言

为有效推进村庄的有序建设,《城乡规划法》明确了村庄规划的法定地位,提出了村庄建设布局的规划内容要求,但村庄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建设问题,更涉及到产业引导、空间统筹等一系列需要从更大的空间区域进行思考的问题。2014年,针对村庄规划的编制,珠海市提出要以镇域村庄统筹规划为先导,强化各村庄规划在区域层面的统筹协调。本文以珠海市乾务镇为例,简要分析镇域村庄统筹规划的内涵和意义。

2村庄规划编制的现状及问题

2.1村庄规划编制的现状

我国村庄规划的实践主要始于2005年开始的“新农村规划”,“新农村规划”强调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规划内容更侧重于基础设施和住宅单元的布局。

随着2008年《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村庄规划的实践,普遍侧重于建设规划的内容”。为更好地指导村庄的发展、建设,珠海市近年开展的村庄规划包含了发展定位、规划布局、建设项目等内容,兼顾了从总体规划到建设规划的层次。

2.2村庄规划编制存在地问题

2.2.1缺乏对村域范围的统筹。从地理空间上来看,村庄是农村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聚落单元,一般由村庄建设区和村域构成,村庄建设区是村民的生活集聚地,也是村庄建设规划的主要开展范围:村域一方面是村庄的行政管辖范围,另一方面也是村民经济活动的开展范围和可达范围。传统村庄规划侧重于村庄建设区的空间布局,无法全面分析村庄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2.2.2缺乏区域层面的定位考量。乡村区域发展具有多样性更需要需要从区域的角度来审视村庄的发展。对于农业村,经济作物的引入、观光农业的运营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而发展的规模性和风险性既需要从区域角度进行判断,更需要村庄间的联动合作:对于城郊村,服务业的活动高度依赖于周边城镇化或工业化的发展。

2.2.3缺乏与城市规划的协调。集体建设用地、国有建设用地在土地管理制度上的二元化安排,使村庄和城镇在空间发展上具有显著的差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成区往往逐渐将村庄建设用地包围,却无法实现融合,形成“城中村”,成为城市建成区中的“异类”。在当前土地制度下,虽然“城中村”的形成不可避免,但是如果在村庄规划阶段能够充分考虑与城市规划的衔接,或许可以使“城中村”成为未来城市建成区中的社区单元。

3镇域村庄统筹规划的思路

3.1城乡发展的统筹观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矛盾突出的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而改革长久失衡、脱节的城乡关系更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之间缺乏有效互动,使乡村的自身发展难以从城市的爆炸式扩张中获益,而城市的要素流动也缺乏面向乡村的方向和途径,从而在结构层面产生一系列城乡矛盾。理顺城乡发展关系必须立足区域,将村庄视为区域发展的单元,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协调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空间关系。

3.2镇域村庄统筹规划的思路

镇域村庄统筹规划通过综合分析镇域村庄的区位条件、资源等基础因素,挖掘发展潜力,结合城市规划布局,明确村居发展定位,并着重从发展方向、产业、设施等多个方面进行统筹协调,指导具体村庄规划的编制,以实现城乡之间、各村庄之间的统筹发展。

4镇域村庄统筹规划的实践――以珠海市乾务镇为例

4.1乾务镇概况

乾务镇位于珠海市斗门区西南部,距离珠海市中心城区46公里,共有16个行政村、2个社区。乾务镇以工业为主导,形成了

二、

一、三的产业结构。村庄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临近镇区和园区的村庄发展有一定规模的生活配套产业。

4.2发展方向的统筹

发展方向是对村庄长远发展的战略引导。从镇域来看,村庄可以看做点状分布的功能节点,村庄的发展方向应与区域的城镇化形成协调一致的步伐。

规划首先根据上位城市规划明确乾务镇域未来的功能布局,在此框架下,结合各个村庄的区位和发展条件,划分为城镇化型、城镇化兼顾农业化型、农业化型三类村庄。发展方向的确定可以使村庄在发展中有所侧重,与城镇化形成同步,分享城镇化带来的红利。

比如,确定为城镇化型的村庄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紧跟区域城镇化的发展路径,适时引导村庄产业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第三产业、观光农业转型,避免因所处区域城镇化建设伴随的土地“农转非”活动造成村庄生产力的突变式丧失。

4.3产业发展的统筹

相对于城镇来说,村庄产业的发展规模较小,且由村民主导,受市场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较大,因此规划更强调对特色产业的引导。重点针对各村的功能区位、发展方向、资源特点,提出各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引导。一方面,希望通过特色产业的引导提升村庄产业的发展层次,符合城镇化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提出村际产业的统筹重点,希望各村能凸显特色,实现空间上的错位?l展,集聚规模,实现同类型产业的抱团发展。

以镇区周边的乾东村、乾北村、乾西村三村为例,三村是“乾务飘色”民俗文化的传承地,均组织有各自的“飘色”表演队,在文化的传承、利用上也有各自的计划。规划从镇域角度出发,提出三村应整合“飘色”的文化资源,共建文化基础设施,从而壮大“飘色”文化的资源厚度,形成合力,更好地拓展“飘色”文化的传承广度和挖掘深度,以形成地域文化品牌和旅游节点,才能融入区域旅游发展链条。

4.4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合理性主要通过可达性、共享性体现,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即是通过分析区域设施的可达性和村庄设施的共享性,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同时也避免村庄在设施布局方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

在区域设施可达性方面,本规划分析了小学、初中、医院、市场等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并通过比较服务范围和村庄建设用地的重叠程度,一方面从服务村庄的角度,提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的建议,另一方面引导新村建设向更能接受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的区域布局。

在村庄设施共享性方面,特别针对村庄建设区接壤的村庄,规划分析了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运动场地等村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和服务范围,从空间上对设施的服务能力进行评价,提出优化布局的方向和措施。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发挥设施的服务效能,另一方面,尽可能避免各村单独规划建设造成的设施重复建设。

4.5市政工程的统筹

重点考虑各村庄规划的市政管线系统与区域市政管网的衔接。其中,在污水处理方面,由于镇域尚未形成系统的污水管网,规划根据镇域污水系统的建设现状和未来建设时序,近远期相结合,对各村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提出指引。从管网和设施布局上体现多村共享,减少投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单个村庄规划在市政规划方面的合理性。

结语:镇域村庄统筹规划的编制,可以更有序地指引村庄规划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进行编制,有利于实现村庄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衔接;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当前制度体系下,城乡二元结构将长期存在,城乡协调机制的缺失可能导致规划层面的统筹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第五篇:村庄规划方案

为了搞好行政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我村美丽乡村建设进程,本着坚持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特制定以下规划方案:

一、基本情况

**村座落在新华镇西北1.6公里处。辖下有5个自然村。村民自三华村迁出建成5个小自然村,取名五华。全村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属下有7个经济社,7个生队,以经济社为核算单位。全村813户,农业人口2321人。村设党支部1个.党员85人,预备党员3人, 村干部5人,大学生村官1人,社级干部7人,物业管理公司2人。 2007年村人均分配6000元。农民人均收入6200元。 2008年村人均收配6100元,农民人均收入6480元。村社两级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划拨10%的土地建设厂房租赁。村容村貌巳建成村道水泥路面硬底化为98 %指标。 同时村建立了治保会,治安巡逻队员共有68人。其中出租屋管理代管中心有8人。加强了环境卫生整洁.村内设置了卫生服务站1个。前两年,按上级要求,为了改变村容村貌和完善环境卫生建设,村投入了450多万元.使到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另外,全村村民参加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共2420人。本村民的福利。有60%的医疗报销福利,按每年的定额封顶.同时村委对60岁以上老人共280人,发放老人福利补助共50万元补贴。村民子弟每年考到重点中学及国家认证的大学,村委按每年每例发放奖学金。 今后,在村委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前提下,逐步将福利推向新的台阶.相信五华村的明天会更好!

二、规划目标和原则

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效益。

原则——三大效益相统

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1、整体效益最优原则:注重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从整体上研究人口发展规模、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网络及公共设施配套、环境整治等问题,尽可能使几方面相结合,达到整体最优;

2、可持续发展原则:立足于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在合理利用村庄土地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节省能源、生态平衡。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水平为目标,适当控制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发强度,相应调整各项用地的性质和比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配套;

3、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应当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环境需要,创造有利于人口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基础和条件。在考虑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住宅布局、交通网络等规划问题时,以村民的居住和出行要求放在首位,尽可能地提高村内的可居住性和方便舒适程度,使整个地区成为村民能够安居乐业、各地人士乐于来此工作、购物、居住和游览的环境优美、功能齐全、高效文明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美丽乡村;

4、弹性发展原则:村庄规划是针对未来的发展计划,而村庄建设具有一定的时序性。因此,规划应当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规划调整必须留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村庄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

三、村庄现状

1、从村民住房方面看,大多数村民都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房子,很多农户住上了楼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2、道路交通方面,我村已经通了柏油路和沙石路,村内道路硬化率高,村民出行十分便利。

3、电力通讯设施方面。全村都已通电,有线电视、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高。

四、我村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1、我村地处城市中心,是典型的城中村,前期土地资源基本开发殆尽,现可利用的土地较小。

2、根据规划要求,总体对老村庄进行改造,完善道路交通系统,着力改善村民住房条件。尽量充分利用老村中可利用的空闲地和闲置房屋所占地。

五、我村建设性规划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科学规划。

1、住房方面:先搞试点,建成一部分标准房,或者鼓励村民按照统一标准建房,尽量选用原来宅基地,节约利用土地。

2、道路交通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上级领导有关工程款项补贴,扩大我村道路硬化率,美化、硬化我村道路,为村民居家生活营造更美好的环境。

3、村环境保护方面:从绿化、村庄整治上下功夫,着力搞好村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加强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着力治理脏、乱、差现象,努力改变村中粪便乱堆、污水乱泼、家禽乱跑、柴草乱放、广告乱画等现状,改善村容村貌。

六、组织实施

村庄建设所需经费,在市、区财政补助的基础上,着力协调相关企业捐资和发动村民筹资投劳。运用村民代表会议和广播宣传等各种形式,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农民积极参与村庄规划、共建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歌唱祖国诗歌朗诵辞下一篇:古典诗歌中的月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