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康健论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心理康健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本文介绍了肌动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从他人的研究和笔者的切身体会来说明肌动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它能通过肌肉运动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化解压力。

大学生心理康健论文 篇1: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可以说心理状态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需要及时进行疏通和引导。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这又和科学的体育运动是分不开的。对当代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现状进行研究并根据问题给予相应的措施是培养综合性现代化人才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途径

1、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意义及关系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康健的身体,是进行大学学习的本钱和基础,另一个是内心的平和是进行大学学习的保障和桥梁。对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要做到两手都要硬,两者都要抓,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推动我国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向前发展。从纵深来看,体育运动是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前提,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大学生能否成为人才和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

1.1、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地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对身体健康的注重也越来越高,体育运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首选。长期进行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促进体质锻炼与水平提高,而且还可以通过体育运动获得良好的精神面貌。随着我国“体育强国”理念的进一步深入,大学体育运动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也开始多元化起来。

1.2、心理健康的科学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健康是幸福的前提与保障,但是我们往往重视身体的健康,从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之所以这种健康观就是片面的,是因为其将人体的生理与心理功能这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了割裂。随着当代社会環境的发展变迁,大学生面临着各种诱惑和压力,其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引人关注。

1.3、两者之间的关系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学生以更加积极的面貌和心态迎接大学生活,从而避免出现极端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作为保障,又可以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开展体育运动。

(1)互为前提。

正如上文所说,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是互为前提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担负着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既需要有一个康健的身体,又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精魂,所以需要加强体育运动锻炼与心理健康引导双重保障,两者互为前提。

(2)相互促进。

体育运动可以促使大学生通过锻炼身体获得健康地发展,从而促进心理朝着健康的发展发展,可以说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变得更加开朗、积极向上后,更愿意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通过体育运动去充实自我和拓展交友圈,在慢慢地交流沟通中,原有的心理水平慢慢获得了提高。可以说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3)不可分割。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传统的健康观重视的身体的健康,但是割裂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这本来为一体的整体,所以是不科学的。对于大学生而言,既需要通过体育运动去获得身体的康健,又需要时刻关注心理的健康,而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

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会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综合起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主要由个体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身体因素。

2.1、个体因素

这里的个体因素包括期待、应付策略、同一性形成等。许多大学生在大学里面临着诸多压力,学业上的课业与生活上的社交,理想的期待与现实生活之间产生很大差异,成为难以适应新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学生性格开朗但心胸不开阔,有的学生性情暴躁,情绪过于激动,这些都会为以后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隐患。

2.2、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困惑和压力也会增多,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富裕的情况下造成的安逸享乐,外界的诱惑力比较大,网络的兴起,使得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小视频APP,价值观有所欠缺,这些社会因素都可能造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居住地环境等。大学生以往居住地与大学生所在地语言、文化、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从这点进行出发,大学生需要提升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

3、当代大学生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现代素质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入,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教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地重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需要我们挖掘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找到具体的对策进行对症下药。

3.1、当代大学生体育运动现状

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都会有专门的体育课程,但是除了学校安排的体育课程外,学生进行课余的体育运动会比较少,一方面大学期间课业比较多,没有时间进行体育运动,另一方面在心理上会偏向于体育运动无用论,因此,当代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呈现出运动总量少、缺乏科学性以及设备不齐全的问题。

(1)运动总量少。

正如上文所说,大学生主要参与的体育运动为学校安排的体育课程,自己课外进行的课外体育活动比较少,所以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体育总量是比较少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课业压力较大,以至于他们不愿意再花费时间去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加之他们的体育运动目的较强,有的是为了获得学分,有的是为了进行减肥塑性,对于自己体育运动的目的和心态太强,不利于他们开展体育运动。

(2)缺乏科学性。

体育运动带有很强的竞技性,如果没有科学地规划和引导,不仅不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反而很容易造成身体的损伤,起到相反的作用。从目前的大学生体育运动来看,缺乏科学性,很多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极易受伤,甚至是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3)设备不齐全。

设备不齐全是目前所有高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些体育运动对设备的要求不高,可以直接训练教学。但是有些体育运动需要专门的设备进行训练,那么设备落后就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学生无法坚持运动锻炼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

3.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比较复杂,虽然个体胜利发展已经接近完成,但是其心理却尚未成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不稳定,从而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如果这些心理冲突得不到及时地疏导很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1)心理比较脆弱。

现代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从小就被宠溺着长大,遇到问题都会有家长帮忙进行引导解决,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低。进入大学后需要独自面对问题,在遇到无法解决的事情时很容易自闭,心理比较脆弱,无法承担较大的逆境,心理也更为敏感。

(2)承担多方压力。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承担着课业压力,即将毕业时又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农村地区比城镇地区的学生更为敏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会比城镇学生地相对比较多一些。

(3)自我定位迷惑。

大学生在这个阶段会积极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因此,在探索人生问题的道路上很容易矛盾和迷惘,如果没有专业的心理教师进行引导,很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4、科学的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科学的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是有积极作用的。科学的体育运动是保障身体健康的主要手段,又是保障心理健康的良好方式和行为。科学的体育运动可以产生健康的意识和行为,而健康的意识和行为又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总的来说,我们要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保持科学的体育运动。

4.1、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可以说,一个良好的心理是以康健的身体状况为前提的,尤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而健康的身体是需要通过体育运动获得和保持的。从实践证明可以得知,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够让大学生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进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促使学生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为心理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的体育运动与一般地身体运动相比是不同的,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去看,都是不一样的。从内容上看,科学的体育运动是进行合理规划了的,结合了大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从形式上看,科学的体育运动形式多样,既可以是运动锻炼形式的,又可以是竞技比赛形式的,推动学生心理的发展。

4.2、推动意识的发展提高

众所周知,大学的体育运动基本上都是群体性、竞技性地活动,一方面可以起到锻炼身体、提升体质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团结意识和竞赛意识,让他们对自我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在这种自我意识地推动与催促下,会让大学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行为与认知,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得自己能够不断发展成才,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4.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每个人独有的特质象征,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尤其是当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很多大学生都无法适应压力,经不起打击,遇到一点困难就会出现心理障碍,这是需要正视和强化的。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激烈以及竞技的特点,大学生通过科学的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他们的本领,磨砺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培养坚持不懈、勇于吃苦的精神作风,培养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长期的科学运动裨益无穷,能够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4、降低应激的情绪反应

情绪对人的心理影响是一个长期直接的反应,据数据实践证明,情绪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心理健康极易出现问题,而情绪长期处于放松状态,可以保持比较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说情绪参与到了人的所有活动中,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科学的体育活动能够直接给人带来轻松和喜悦,降低人的紧张和不安,从而起到调节人的情绪,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的作用。因此,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运动,可以尽量避免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进而调节情绪,保持心理的健康。

5、将当代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联动起来的有效途径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是新时代大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科学的育运动可以锻炼身体,提高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如何将当代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联动起来,变成了我们的题中之义,作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出发。

5.1、加强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的教学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方面的教学,旨在普及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实際的学习生过中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中要进行灵活筛选,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在社团实践中面临的压力等,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教学,让学生能够及时疏导自我心理,调整自己的心态。

5.2、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无论是在体育运动教学中,还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作用,切不可本末倒置,这样不仅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状况,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

5.3、多样性与多选择性相结合

现代素质教育强调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我们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就要堅持教学方式方法上多样性与多选择性相结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例如在体育运动教学上,我们可以结合时下最流行的元素开展街舞班、武术班等,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我们可以开设心理讲座、心理学选修课等,让学生在多样性与多选择性中进行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4、在体育教学中控制合理的运动负荷

科学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锻炼身体,提升综合素质,相反,失去度就会让体育运动起到相反的效果,对于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将是双重的伤害。因此,我们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控制合理的运动负荷,让学生既能够锻炼身体,提升身体素质,进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兴趣,发展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复合型人才。

5.5、在学校设置心理咨询机构

大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除了自身的发展以外,还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引导,然而从目前大学的发展来看,缺乏专业的咨询机构以及心理咨询师,以至于学生缺乏一个可以沟通宣泄的地方,无法及时获得有效信息引导。因此,大学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投资引导,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为学生进行服务,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主动对出现负面情绪、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引发大的心理问题。

5.6、提高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运动应该作为一种文化氛围被广泛渲染和熏陶,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因此,学校应完善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好的运动保障,让所有在校大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体育运动,体验运动的魅力。体育运动相较于传统的体育运动,竞技性更强,因此,需要进行科学引导和规划,让他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可以保护自我,从而拓宽学生健康知识面,让他们在趣味中学习,积累平时忽略的小知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设会对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

6、结语

现代社会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对大学生而言,当今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经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迫切任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我们充分发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够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真正培养出不仅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伟,李国兴,叶兴和.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探究[J].体育风尚,2021(10).

[2]雷恩亮.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健康[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19).

[3]孙毅红.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12(19).

[4]朱伟,林伟龙,苏松鹏.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体育风尚,2021(09).

[5]陈常远.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研究[J].体育风尚,2021(09).

[6]刘泽伟.应注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运动的融合[J].青春期健康,2021,19(15).

[7]郭丽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运动干预的相关性探讨[J].青少年体育,2021(06).

[8]易星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视野,2021(09).

作者:甘野 袁新国

大学生心理康健论文 篇2:

肌动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介绍了肌动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从他人的研究和笔者的切身体会来说明肌动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它能通过肌肉运动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化解压力。

【关键词】肌动学 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

教师要懂得如何教,首先就需要认识教育过程的要素,除了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外,还需要知道和掌握有关教育对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知识。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一系列有规律的心理活动能调动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肌动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指可以通过肌肉运动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化解压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 肌动学的相关介绍

肌动学是系统研究人的发育与进化的学科。绝大部分的肌动学分支都以应用肌动学(Applied Kinesiology,简称AK)和触康健为基础发展而来。著名的健脑操和触康健是最先引入中国大陆的两个分支。

健脑操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教育学家保罗·丹尼逊博士所创,是一套通过运动促进身心脑整合协调发展的独特方法。以运动为本、引出自然学习,促进个人及团体学习效能提升、身心安康、自我实现的发展性课程。它能促进脑部和身体其他部分的有效沟通、组织和整合,从而提高人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创造力、身心健康水平和化解压力。自健脑操创立以来,无数的男女老少通过学习健脑操课程,在阅读、书写、语言、数字技巧、社交智慧、管理及领导力等各个方面得到快速而惊喜的提升。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最近10年,肌动学领域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和巨大的变化,很多旧的模型被修订,新的模型和技巧亦被研发出来。突出的代表有能量肌动学、脉轮肌动学、高级肌动学、发育肌动学等等。同时,这些新研发出来的技术和技巧很多都没有包含在应用肌动学的传统教学体系中,统称为新肌动学。新肌动学是对经典肌动学的继承和发展,很多观点和技巧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观点更系统全面,技巧更简洁有力,非常值得探索和学习,在教育及商业应用上也会有更广阔的空间。

二 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心理健康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斯惠特提出的。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它强调了心理健康的个体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协调统一的适应性,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的、以心理素质培养和健全人格为目的的专门教育,即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成熟及人的全面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其对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需要;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有专长、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然是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则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共识,世界各国都相继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开展,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出了必然的要求。从生态系统的观点和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点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能在全校形成一种健康的氛围。

三 肌动学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1.肌肉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沈阳体育学院的许玲在2011年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心理测量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使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就健身气功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该研究探讨健身气功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求证健身气功对高中生心理调节的效果,为处在特殊时期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提供适宜的体育运动内容,为其更加科学、健康地锻炼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结果表明:高中生参加健身气功锻炼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健身气功的锻炼效果更具有显著性,是高中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较为适合的锻炼方法。

一些授课的医生在1976年成立了应用肌动学的国际学院。学院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应用肌动学的研究和教学。缓解压力是肌动学的核心。身体、心理、情绪、环境和过激行为引发的问题,肌动学都能在这些领域中发挥最大的影响力。

对100多个有关MMT(Manual Muscle Testing)和AK(Applied Kinesiology)的研究进行回顾,发现其包括了对MMT的患者症状与诊断中的临床疗效研究。分析表明应用肌动学对清除MMT患者的肌肉骨骼功能障碍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形神合一论包括人体内环境身心的统一、协调、和谐,强调人的生命与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紧密相连。肌肉运动要求肌肉的充分伸展,通过外在的形体活动和内在的放松,协调人的身心活动,达到提高人身心健康水平的目的。

四 实践体会

教育心理学研究涉及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例如在一个基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堂前(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课堂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行为处理、如何有效教学)、课堂后(评价学习结果)以及学生心理(认知情况、情感态度等)等。

2013年11月21~24日,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在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召开。21日晚,我来到通州高级中学,走进了心理工作坊,认真聆听来自南京五中的杨静平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一堂生动有趣的教师肌动学的课程。在课堂上,杨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了有关教师肌动学的相关理论。她认为如果我们大家通过肌肉运动达到身心协调,那么精神也会变好、全身充满活力,从而注意力集中、心情舒畅。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运用肌动学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知识,当学生学习累了,适当地进行肌肉放松,那么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就能保持良好的精力,注意力得到提升,从而能够在课上提高学习效率。

然后,杨老师让我们头放正,眼睛尽量朝上下左右不同的方向去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每个人在看一个方向时都或多或少有点不舒服。我在往左右两边看的时候感觉很不舒服,但是往下看的时候是放松的。

接下来,我们每人跟着杨老师做交叉爬行的训练,即右手臂先朝上伸直,然后右手再放到左膝盖上,左腿做高抬腿的动作;右手、左腿同时放下;接着,左手臂先朝上伸直,然后左手再放到右膝盖上,右腿做高抬腿的动作;左手、右腿同时放下。就这样,不停地交换,做几十组交叉爬行。杨老师还给我们每人准备了瑜伽垫,我们可以在瑜伽垫上慢慢练习,充分放松。我们每人在练习了三四十分钟后,我感觉我的肌肉已经充分得到运动了。大腿和手臂有点酸胀的感觉,身上已经在冒汗了。

最后,杨老师再让我们头放正,眼睛尽量朝上下左右不同的方向去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大部分人本来在看一个方向时都或多或少有点不舒服,经过肌肉运动后都表示很放松。我再往左右两边看的时候没有觉得头晕、不舒服了。大家纷纷向杨老师表示精神很好、活力充沛。

五 总结和展望

肌动学确实能给我们带来放松,不仅是从一些研究中能看出,从我的切身体会也觉得它能帮助提高注意力、保持精力充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当我们发现学生目光呆滞、精神萎靡时,不妨停下教学,让学生全体起立活动活动筋骨、让学生通过肌肉运动达到身心协调,那么他们的精神也会变好、全身充满活力,从而注意力集中、心情舒畅。接着再继续上课。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就能保持良好的精力,注意力得到提升,从而能够在课上提高学习效率。什么是学习?根据教育肌动学,学习是在刹那发生而且很快改变我们的奇妙的东西,它让我们以一种新的方法去活动和思考。在教育肌动学中,无论我们已经重复了教学的工作多少次,如果遇到一个更好的方法,整个身心通过这种新方法能获得轻松和快乐。肌动学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能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志军.教育心理学[M].湖南: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婷、马寅生.近5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3):267~268

[3]张苗苗.如何有效应用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提高教学成效[J].成功(教育版),2011(2):195~196

[4]许玲.健身气功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1

[5]李玲玲.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培训体系的建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

[6]王莉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江南大学,2012

〔责任编辑:庞远燕、汪二款〕

作者:梅宇轩

大学生心理康健论文 篇3: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科学干预机制研究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一定问题。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目标,通过网上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焦虑、抑郁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力求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键词】 疫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面对这场来势凶猛、传染性强,又充满未知的疫情,人们的心理是恐慌的。这场疫情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属于异常严重的灾难,同时也是一种强烈的应激。疫情期间,部分学生出现了恐慌、紧张、焦虑、无助等情绪,有些学生甚至因认知偏差、个人身心素质差等出现了过度恐慌,甚至产生了焦虑、抑郁、失眠等强烈应激反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疫情期间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运用心理调适技术开展心理教育课程能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同时能够让他们以积极心态面对疫情,面对生活,也能为学校及社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借鉴;且疫情期间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人群整体心理抗压的能力,预防疫情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促进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保障。

一、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了解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笔者通过网上问卷的形式从国内选取50所大学的56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RQ-20)、焦虑量表(GAD-7)、抑郁量表(PHQ-9)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焦虑、抑郁情况进行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在疫情暴发后,由于疫情的压力和各方面的综合原因,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出现了一定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出现轻度神经失调,少部分呈明显应激,需要外界帮助。心理健康自评量表评分≥8分,即呈明显应激的学生占38%,说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峻,普遍性较高。外在表现最普遍的是失眠和感到不快乐。其次,近一个月的时间里,49%的同学感觉紧张、焦虑或烦躁;18%的同学不能停止或控制担忧;58%的同学对各种各样的事情担忧过多;35%的同学觉得很难放松下来。47%的同学出现轻度焦虑,小部分已经出现中度、重度焦虑,急需得到解决。其中,不同年级、不同地域、周围确诊情况等因素影响下的焦虑情绪及对情绪的控制感存在显著差异。大四的学生的焦虑情绪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大二的学生对情绪的控制感明显优于其他年级,同时,大一的学生的情绪控制感要明显优于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最后,在抑郁情况调查中,做事时提不起劲或没有兴趣的情况较为普遍,65%的同学没有抑郁情况,需要针对轻度抑郁和中度、重度抑郁的同学进行一定心理疏导。

总而言之,近半数学生轻度焦虑的背后是对心理健康疏导的巨大需求,这要求学校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尤其是针对已经出现中度、重度焦虑或抑郁及其他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学生。另一方面,要部署常态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领导到辅导员、老师等,都要对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采用各种专业心理方法,结合各类校园活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

部分高校对于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他们仅仅设立了心理健康辅导室,这部分学校缺乏日常性的、全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学生面对突发情况时,如本次疫情,会因缺乏相关的知识,不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进而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归根结底,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缺乏系统的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

(二)缺乏完善的心理危险干预机制

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如何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危险干预。这其实考验了学校心理危险干预机制的完善与否。然而在本次疫情当中,各个学校在心理危险干预机制上的表现良莠不齐。一些心理危险干预机制完善的学校,能够做到及时通过学校公众号、班级QQ、线上讲座等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而一些机制建设相对不完善的学校则反应滞后,甚至是没有反应。

(三)学生的自我心理疏导能力弱

最好的调控个人心理的方法是自我心理疏导,然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疏导上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和能力,同时学生的自我心理疏导能力也受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影响。疫情发生时,出现了各种虚假的信息,许多学生因为这些虚假的信息出现焦虑、信任缺失的不稳定心理状态,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疫情确诊人数的不断增加,出现了焦虑或其他心理不健康的情况。因此提升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在突发事件中调节自己的情绪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三、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

各大高校要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制定学校的整体章程和战略时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上。高校不仅要做好心理健康辅导室的建设工作,还要通过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讲座等方式进行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二)建立“线上+线下”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团体辅导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应对负性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降低事件对于个体情绪的消极影响。高校要提前谋划,未雨绸缪,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注重做好特殊时期、不同季节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另一方面,要构建线上干预机制,其实就是将线下的心理干预机制扩展到线上。一是可以建立线上心理咨询服务,这样既可以第一时间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也可以较好地应对像这次疫情一样的突发情况。二是通過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 微博等平台开展线上宣传教育活动,拓展心理育人的空间。三是通过开展线上心理普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从解决问题转向能力培养

当下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那些心理健康出现一定问题的学生,重点在于解决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其实,预防比问题出现了再解决更加有效,高校需要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疏导能力。因此,在促进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高校要将课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各项心理疏导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各种情况下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健康的心理是每一位人才为社会发光发热、发挥价值的重要基础。一位优秀的人才,如果心理健康、积极向上,那么就能为社会创造巨大的价值。相反,如果心理不健康,不仅无法为社会创造价值,甚至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在疫情警钟敲响的情况下,各大高校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建立“线上+线下”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从解决问题转向能力培养,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心理育人 助力抗疫——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系列活动[J].教育探究,2020,15(02):65.

[2]聂娟.疫情背景下,钉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11):34-36.

[3]李作为,廖巧玲,王玉秀,等.微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内科住院患者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四川精神卫生,2020,33(05):414-417.

[4]蔡燕燕,周薇.新冠疫情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医,2020,34(11):878-880.

[5]李仁莉,代俊,袁晓艳,等.新冠肺炎疫情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0,37(06):18-24.

[6]张斌,王瑞丽.突发疫情时大学生心理波动的控制策略[J].教育探索,2009(12):123-124.

[7]董秀银.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A].广州市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广州市第十二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术交流活动稿集[C].广州市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2020:3.

[8]康健舒.防疫期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总结[A].广州市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广州市第十二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术交流活动稿集[C].广州市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2020:3.

[9]董文强.“非典”时期大学生心理状况与思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04:3.

[10]李静雯.我国高等院校卫生健康教育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本文系陕西高校2020年学生工作研究课题“重大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科学干预机制”(2020FKT5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作者:李淼 葛林艳 王晓瑛 王军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数字化高中地理论文下一篇:辅导员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