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习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做到哲学教学应联系自然科学实际,应联系文史知识实际,应联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应联系学生身边实际。

第一篇: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

关于“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思考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近一百年的当今中国,重新审视什么是马克思哲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三个基本问题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的梳理与探讨,结合当今中国的实际发展,反思并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中所起到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两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和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只有在正确地理解它们的前提下,才可以运用其正确地指导实践工作。在当代世界的学术界,马克思主义已经不仅指一种学说,它已经发展为具有地域、文化和不同专业背景下的一个大的思想潮流。从地理位置上划分,马克思主义可分为东欧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自东欧,更确切地说是来自前苏联,但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進一步发展,国内有些学者也对东欧其他国家和西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研究来充实国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从专业背景的角度划分,随着现代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又和西方各现在哲学思想融合,产生了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女性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思想,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应用。所以在现代思想大融合的大环境下,如何定义马克思主义则更加困难。然而,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提起马克思主义,人们首先会想到马克思哲学,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首先搞清什么是马克思哲学,会对我们界定马克思主义起到很大的帮助。

一、马克思哲学是由马克思本人所开创的哲学

从形式上来看,马克思哲学就是马克思本人所开创的哲学思想,但我们通常对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并不做出具体区分,不过恩格斯说过:“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创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哲学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哲学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1](P.248)这段虽然是恩格斯对于马克思主义诞生所做的阐释,但同样可以看出马克思哲学主要是由马克思本人所开创。可以说,马克思的其他诸如政治思想、经济思想、人类社会思想等等在逻辑上都来自于他的哲学思想。

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核心位置的一定是他的哲学思想,只是有些人把其理论化独立化出来,有些只是把其蕴涵在他们的其他各种思想中罢了。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的思想可谓是空前的庞杂,但其政治、文化、艺术、伦理等思想都以他的“形而上学”为前提,它既是亚氏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又是他思想体系的方法论。近代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思想同样是建立在他所特有的“辩证法”基础上。并且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大部分是来自于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改造。列宁曾指出:“马克思的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2] (P.309-310) 在哲学方面,马克思直接继承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并开创性地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为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哲学中最具特色的是他的总体性思想。弘扬人的地位是从启蒙运动开始的,人是世界的中心,人所具有的创造力是巨大的,德国古典哲学正是对启蒙运动在哲学上的总结和概括,康德已经看到人作为人的本质就是世界,但真正把人融于国家、融于社会的是黑格尔。黑格尔在“客观精神”中把人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到社会、国家的高度,认为只有在社会和国家中,人的本质才能真正的实现。然而黑格尔所说的社会、国家还是抽象的,没有实践的动力,马克思正是看到了黑格尔这方面的局限,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总体性思想,只有人才能创造世界,但首先要解放束缚人本质的东西,所以就需要革命,把现实世界中阻碍人发展的一切纠绊全都剔除掉。可以说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既是他理论的出发点,也是他革命思想的最高目标。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并未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他在确立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后,直接转向了实践领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尝试把他的哲学思想运用于对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中,我们说这种尝试是成功的,在当今世界经济千变万化的时代,他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同样可以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胡乐明老师在转引佩里·安德森的话中曾指出,“马克思本人的研究工作相继从哲学转到政治学再转到经济学,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颠倒了他的路线。大萧条之后,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之中对于资本主义大量的经济分析大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兴起的哲学分析、文化艺术和意识形态研究。”[3] (P. 24)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吸收各种新思想、文化,所以由开始到结束不是一个终结,而是向着另一个高度的迈进。政治与经济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思想在现实中的表象,其本质存在于文化、哲学等形而上的领域中,所以一个成熟的思想中的核心一定是哲学。但马克思本人所关注的不是在如何改进理论方面的问题,而是现实问题,是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解放的问题,正如他自己所说,哲学家是在解释世界,而真正的问题是如何改变世界,[4] (P. 133-140) 这后一个问题才是根本问题,马克思在时代精神中抓住了本质的方面,他的理论和实践的洞见是敏锐且犀利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他的如“新黑格尔主义”“新康德主义”等纯粹的理论式主义的地方,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强的实践色彩。

二、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普遍性、真理性的学说

赖特·米尔斯在《马克思主义者》一书中说过,“正如大多数复杂的思想家一样,马克思并沒有得到人们统一的认识。我们根据他在不同发展阶段写出的书籍,小册子,论文和书信对他的著述做出什么样的说明,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观点,因此,这些说明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代表‘真正的马克思’。”[5] (P. 39) 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真理性的学说,每一种界定只能是对它的一个证明,而理论本身却是自明的。这么说当然有些古典哲学的特点,然而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应那些想把马克思主义界定为一个特殊学说的人。国内学者陈先达曾指出过:“马克思主义不只是一种学说的名词,而是一种学说的本质。”[6] (P. 35) 本质是相对于现象来说的,上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判断对于它的本质来说只是现象,两者是一与多的关系,本质是一,现象是多。另一位国内学者孙正聿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进行‘界说’,从而形成多种不同的解释。但是,存在各种不同的‘界说’并不意味着存在多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界说’可以是‘多’,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却是‘一’。”[7] (P. 4)

哲学不走出自身,它仅是潜在的真理,马克思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由潜在到现实就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辩证道路,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另一种解读即:实践是真理的完成,实践是理论的现实。所以,只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哲学是很片面的。第二点,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强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成就不在于它是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个无产阶级实践的最终目标的认识,而在于发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之一的卢卡奇曾在《历史与阶段意识》一书中对何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做了如下理解:“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所有这些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8] (P. 47-48) 用求同存异来形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很恰当的,开放的体系是可以接受一切异与自己的思想的,这也是为什么在黑格尔去世后,多数人都是在批评他的哲学体系的原因之一,封闭的体系是经受不住时代的考验的,同时也阻碍了时代的发展。马克思本人常谈人要有批判意识,所以对于他的思想,后人同样要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每位伟人都有超出他所在时代的伟大思想,同时也有受他所在时代的局限,只有正确地分清其思想中哪些是具有普遍性的,哪些是具有时代性的,才能算得上是批判地接受了他的思想,才能算得上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以卢卡奇在书中指出只有方法才是普遍的,内容在每个时代、每个问题中所显示的是各不相同的。

马克思所谓的批判意识同时也是指真理具有的时代局限性。最早提出“批判”概念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但在康德那里批判是指对于思想自身的考察,而在其另一部带有批判性的著作《实践理性批判》中,批判也仅指道德领域,在康德那里,实践与批判还仅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相比之下,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所讲的批判则是对于真理的实践考察。马克思在分析研究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后认为真理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每个时代的真理只能反映它所处的那个时代,例如封建时代的真理就是“分封建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真理则是一切以资本为基础与目的,这些是指特殊真理。马克思在研究德国古典哲学时也看到了黑格尔所谓的具有普遍性的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全体”,[9] (P.12) 马克思看到了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体系。因此,只有站在全体的高度,才能辩证地审视真理,才不会片面地抓住过时的、不能指导实践的真理。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和“坚实内核”

斯宾诺莎曾说过“一切规定就是否定”,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界定上。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大的思潮,那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是这个思潮的指导思想,但是正如斯宾诺莎所说,当我们规定一个事情时,就否定了它作为其他事物的可能,所以当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什么的时候,就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其他特质。本质还要由本质自己证明,由其应用所做出的只能是旁证。上文我们曾说过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那么现在要说的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哲学的直接本质,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间接本质。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特征。一方面,基本原理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它是区别于其他学说、主义的标志,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另一方面,基本原理则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发展阶段内具有普遍性的原理,如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原理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是一种学说,既然是学说,就要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独特之处。马克思主义学说来源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学说,但又与之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其重点在于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唯物主义的,其继承的部分是辨证法的合理内核,改造的部分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最终开创的是“辨证唯物主义”,这可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特征之一。其二是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改造,开创了“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论。国内现在通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沿用苏联由斯大林主编的政治教科书的体系,这个体系虽然有很多缺点,但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划分上还是正确的,对于唯物主义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这一论断对于今天研究马克思主义来说仍然具有借鉴价值。“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辨证法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三大组成部分,它们贯穿于马克思的全部思想之中。马克思最具体表性的著作《资本论》中处处可见三大方法论的身影。唯物辨证法是研究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方法,但它们不是人主观思想的产生,而是先天寓于事物之中的,人们只有通过不断地生产实践才认识到它们。唯心主义辨证法则认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是存在于意识之中的,先验哲学认为事物的规律先天存在于主观的意识中,而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事物的规律存在于一个客观的意识中,如存在于上帝的意识中。这些观点在历史中的存在自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对于研究世界、物质的根本特征却仍然是外在的、不具真理性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这方面则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唯物主义辨证法避免了上述唯心主义辨证法的不足,这对于人类认识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来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唯物辨证法的另一内核——唯物史观,给人们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这种规律总结为:生产力、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上述总结的四点可以称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要素,四者存在着辨证关系,生产力是动力,生产关系是经济基本,两者共同构成物质条件,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思想、文化等,它们与意识形态共同构成精神条件,物质是精神的基础,精神是物质的完成,在没有人类时物质自在存在,但经过人类改造过的物质具有了人类精神的特征,成为了精神的产物,成为了自为的存在。物质与精神的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基本特征,即所谓的党性,是区分唯心与唯物的根本标志。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著作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武器,只有真正理解、抓住这些特征,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在实践的检验下才能放出永恒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胡乐明.当代西文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新取 向[J].当代经济研究,2011,(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5]赖特·米尔斯. 马克思主义者[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64.

[6]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7]孙正聿.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究[M].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集团,2011.

[8]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 杜章智译. 北京:商务 印书馆, 1992.

[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 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1979.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薛刚

第二篇: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哲学”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习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做到哲学教学应联系自然科学实际,应联系文史知识实际,应联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应联系学生身边实际。

[关键词] 哲学;教学方法;自然科学;文史知识;路线;方针;政策;学生实际

Study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Marx doctrine philosophy "," teaching method

Li Ke-q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of Tongren University Guizhou Guizhou Tongren 554300)

2007年版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原理》)已正式开始使用。本教材根据深入改革开放的实际,经过2008年、2009年、2010年、2013年四次修订,突出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教育性与知识性相结合、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而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学生对哲学理论的把握、对知识点的运用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一、哲学教学应联系自然科学实际

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一方面,它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可以由各门具体科学加以证明;另一方面,它又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指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有助于无可辩驳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从而大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可信度。例如,在解释量变质变原理时,量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数量的变化引起质变;另一种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秩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而引起质变。因此,我们可以用化学中的“同分异构体”的概念来说明。所谓同分异构体,就是指化学分子式相同,而结构式不同,进而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也不相同的事物。例如,甲醚和乙醇(酒精),它们每个分子中所包含的都是两个碳(C)原子、六个氢(H)原子和一个氧(o)原子,分子式都是“C2H6o”,但是由于这些原子之间排列秩序不同,即结构方式不同,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化合物(见下图),在常温标准大气压下,甲醚是气体,几乎不溶于水,乙醇是液体,能以任何比例与水混合,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也不相同。这就说明事物在空间排列秩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会引起质变,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注意事物数量的变化,还要注意事物在空间排列秩序和结构形式的变化。

二、哲学教学应联系文史知识实际

哲学教学,不但要联系自然科学实际,还要联系文史知识实际,例如,在解释唯物辩证法辩证否定原理时,即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就可以用到历史课上学过的“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了三次武装起义、四次革命与反革命的曲折斗争,才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1)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攻占了巴士底狱,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国民自卫军。(2)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 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 君主立宪派主张维持现状,保留王政, 路易十六批准立宪派制定的宪法(1791宪法),建立了立宪派统治;1792年4月,法国抗击外来武装干涉的战争开始,路易十六的反革命面目暴露,立宪派的保守妥协态度愈加不得人心;于是,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宪派的统治,建立了吉伦特派政权,并于1793年1月21日,处死了路易十六。(3)1793年2-3月,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武装干涉法国;同时,法国国内发生大规模王党叛乱,在革命处于危急的时刻,巴黎人民于5月31日至6月2日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统治,建立雅各宾派专政。(4)雅各宾新政权面临严峻局面,被推翻的吉伦特派在许多地区煽起武装叛乱,于是雅各宾派实行“恐怖”统治;1794年6月,国内反对“恐怖”统治的势力得到加强,并于1794年7月发生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专政,从此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这中间经过革命和反革命、复辟和反复辟的长期复杂的斗争,才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确立。由此可见,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尚且如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即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三、哲学教学应联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党的每一个路线、方针、政策无不包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以党的基本路线为例,它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事物是普遍联系、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以及抓主要矛盾、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等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又如,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又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既要反左,又要防右,但主要是反左”的思想等。也都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因此,哲学教学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结合,可以教育学生用哲学观点更高层次地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四、哲学教学应联系学生的身边实际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学习理论的目的就是要把理论当做锐利武器,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论一旦脱离实际,就会失去其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就在于它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例如,由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那么启发同学们分析:“现实生活中是否有些时候没有矛盾?是否有些地方没有矛盾?”同学们经过一会的思考,回答说“没有!”于是就进而得出了“在现实生活中必须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必须全面分析事物,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一结论。同时,生活中的这些矛盾是否都是均衡的呢?当然不是,有些主要、有些次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诸多矛盾,但主要还是教与学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努力学好各门功课,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我们顺理成章地得出矛盾有主次之分这一哲学命题,进而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通过分析,大家不仅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提高了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哲学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能使抽象的哲学理论变得具体生动,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大大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何虎生.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进展.教学与研究,2005(4).

[2]刘新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初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6).

[3]王学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多样化教学模式研究——案例分析教学法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4]王学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多样化教学模式研究——图解式教学法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5]刘泽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研究生教育研究,2001(3).

基金项目:铜仁学院校级特色重点学科(教育学)资助。

作者简介:李克强,男,汉族,本科,1963年7月出生,铜仁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政治副教授;研究方向:人类变迁。

作者:李克强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人生发展的启示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人生发展有重要启示: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人生路;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创造积极的人生;积极解决人生中的有关矛盾,促进人生的发展;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生发展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哲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①,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十分丰富,作者仅从以下几点哲学原理谈谈对人生发展的启示。

一、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反映,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人生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②,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不同存在形态。人脑是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只有有了人脑,才有了人类的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而是自觉能动性的反映。“所谓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特性和能力”③。人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创造出许许多多自然界本没有的东西,从而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人目的的变化。但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必须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启示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人生路。从客观实际出发,即包括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又包括从社会实际出发。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就是在选择自己的人生路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自然禀赋、体能、学识、智商、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因素。在工作和学习中如果缺乏了兴趣和爱好,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优势就很难发挥出来;相反,有了兴趣和爱好则可以更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质和潜能,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如果仅有兴趣爱好,没有一定的真才实学或者自然禀赋,再好愿望和設想下的人生选择也是不适合自己的。从社会客观实际出发,是指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还有考虑社会实际。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与社会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人的人生发展也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制度和科技发展水平等,例如,如果没有中国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杨利伟的“飞天梦想”也很难实现。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还启示我们,在选择自己的人生路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并不意味着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和目标,为了承担历史的使命和责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鲁迅“弃医从文”,他用“呐喊”唤醒精神麻木的国民;钱伟长“弃文从理”,目的是为振兴中国的军力而学;伟大领袖毛泽东当初只是一位小学教员,为了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走向了研究军事和指挥战争的道路,最终成为闻名中外的军事战略家、理论家和军事思想家,成为深受中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伟大领袖。为此,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选择好一条更能适合自身成长和造福于他人及社会的成功之路。

二、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创造积极的人生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其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④,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承认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就必然得出世界是运动的结论。恩格斯指出:“这些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他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相互作用就是运动”。变化是事物在运动的过程中发生的状态和性质的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东西的出现和旧东西的灭亡,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哲学原理启示我们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创设积极的人生。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个人的人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顺境和逆境,也有成功和失败。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成功和失败。顺境为人生提供发展的良好的条件和机遇,成功又使人获得了更大的自信和自尊;逆境和失败会给人生发展带来挫败和困惑。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逆境和失败也可能会激发一个人的斗志,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促使人创造条件使逆境和失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在顺境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利于人生发展的条件和机遇,忌安逸懈怠和骄奢放纵;在成功时忌沾沾自喜和忘乎所以。在逆境和失败时,我们用顽强的意志、执著的精神、必胜的信念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避免心灰意冷,自惭形秽,从而战胜逆境和失败,创造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

三、世界是矛盾和矛盾运动的,积极解决人生中的有关矛盾,促进人生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矛盾和矛盾运动的。作为哲学范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原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既内部矛盾,是指“某一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⑥;外因既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⑦。“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⑧。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生也如此,例如:成功与失败并存、优点与缺点同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和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正视和善于解决人生中不同的矛盾。由于人生发展中的矛盾既表现为内部矛盾,又表现为外部的矛盾,也就是说人生的发展既受制于内因,又受制于外因。所以我们既要立足于自身的主观努力,又要不断地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因素,或改变创造外部条件,使不同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和处理。尤其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发扬自身的优点和优势,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要把自身的优点和优势作为人生发展的生长点,用自身的闪光点照亮自己人生前进的路。

四、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认识者)对客体(认识对象)的能动反映”⑨。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⑩。实践决定认识主要表现在: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通过各种感官活动,获得认识所需的“第一手材料”;间接经验,同样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如此,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还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任务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是指“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认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使客观世界发生改变。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哲学原理启示我们: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和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人生发展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获得并且表现出来。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需要我们掌握丰富的知识。知是行的要求,行受知的指导,行而不知,行就会变得盲目。同时,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必须开展实践活动。如果只是重视知识的积累,没有自己的亲自实践,人的各种能力就不能从一种潜在的状态转变为一种现实的力量。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確指引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终在中国建立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初期建设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提高和发展的。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为每个人获取成功的人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自身能力的高低,如果我们没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生的发展就会变成一句空话。第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是个人及其活动对自身的意义;社会价值是个体及其活动对社会的贡献及其意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一种现实的物质活动,真正的成功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个人超强的“武艺”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的锤炼,反过来,如果空有一身“武艺”却不为现实生活的实践服务,这“武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出校园、下农村、下厂矿,访军营、进商店,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从而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分析社会,增长知识,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发现自身的不足。只有积极投身到实践活动之中,我们才能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为社会提供种类繁多的劳动成果,也只有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才能实现社会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注释:

①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23.

②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7

③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7

④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2.

⑤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7

⑥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0

⑦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0.

⑧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0.

⑨杨耕.哲学与人生(黑白版.2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011.4重印):60.

⑩罗华江.哲学与人生[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8:70-71.

参考文献:

[1]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杨耕.哲学与人生(黑白版.2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011.4重印).

[3]罗华江.哲学与人生[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8.

作者:苗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社会化电商营销论文下一篇:药品市场营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