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论文

2022-04-30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发展是突破性的,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论文 篇1:

利率市场化视角下金融市场间溢出效应检验

摘要: 利率市场化进程通常伴随着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本文基于三变量VAR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三个金融市场间的均值溢出效应,并以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这一事件作为分段节点,对比了利率市场化两阶段中溢出效应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债券市场收益率对股票市场收益率存在单向溢出效应,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特别是在放开贷款利率下限之后的两年多的时间里,股票市场收益率对债券市场收益率与货币市场收益率对债券市场收益率均存在单向溢出效应。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溢出效应 金融市场

一、引言

自1996年“开放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得以推进。利率由管制到部分管制最终实现市场化自由利率的过程,是金融市场实现市场化资源配置的需求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然而,利率市场化的转变也将在一定时期内,提高金融市场的风险水平,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及金融市场稳定性(郭琪,2015),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结构(金中夏,2013)。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各细分金融市场的独立变化,亦会反馈于各细分金融市场间的联动机制(熊正德,2013),即,宏观经济因素的改变将导致金融市场间溢出效应的变化。就金融市场间溢出效应类型而言,可分为均值溢出与波动溢出(李成,2010),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为均值溢出效应,具体而言为我国货币市场、股票市场以及债券市场间的均值溢出效应。

学界关于我国金融市场间均值溢出效应的程度与方向进行了大量的讨论,然而并未达成共识。史永东(2013)指出,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总体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与之相反,胡秋灵(2011)、米咏梅(2014)则认为存在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间的溢出效应。除此之外,亦有学者认为,金融市场间的溢出效应时变特点较为明显,如范致镇(2009)认为汇率市场对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在时间维度上逐渐增强,熊正德(2010)也肯定了该溢出效应显著的时变特点。

鉴于此,本文拟以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取消贷款利率下限”为时间节点,通过对比两阶段均值溢出效应的差异,探索利率市场化对金融市场间溢出效應的影响。下文的主要结构如下:二、实证模型的构建,通过构建我国主要金融市场的三变量VAR(P)模型,给出均值溢出效应的计量方法。三、数据说明与实证分析,利用三变量VAR(P)模型,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两阶段划分维度上,实证分析我国金融市场间均值溢出效应的差异。四、结论。

二、实证模型的构建

为了考察金融市场间均值溢出效应,本文主要采用VAR模型对多变量进行回归,通过对VAR模型回归系数进行联合显著性检验,以判断不同金融市场间是否存在溢出效应。本文采用3变量VAR(P)模型分析中国国债市场(RGZ)、股票市场(RSTOCK)、货币市场(TYCJ)间均值溢出效应,建立模型如下:

方程1至方程3分别代表三个金融市场,因变量为各金融市场当期收益率,自变量为三个金融市场历史收益率。若在各方程中,除自身外其他某个金融市场前回归系数联合显著不为零,则认为其对该金融市场存在单向均值溢出效应。

三、数据说明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上证综合指数(收盘)变化率表征股票市场收益率,上证国债综合指数(收盘)变化率表征债券市场收益率,7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表征货币市场利率。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时段是2006年10月10日至2016年1月26日,剔除交易日期不匹配的数据之后,共得到2263组数据。7日银行间拆借利率数据来自上海同业间银行拆借利率网站(http://www.shibor.org/),上证综合指数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中国证券市场指数研究数据库)、上证国债综合指数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中国债券市场研究数据库)。除货币市场利率(TYCJ)外,其余数据经过如下转换:

其中,St为金融市场价格序列,Rt为金融市场收益率序列,包括股票市场收益率(RSTOCK)、债券市场收益率(RGZ),详见图1。

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成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又一里程碑事件。鉴于此,本文以2013年7月1日为时间节点,分别估计第一阶段(2006年10月10日至2013年7月1日)、第二阶段(2013年7月2日至2016年1月26日)以及全时间段(2006年10月10日至2016年1月26日)的三市场VAR模型,以比较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货币市场之间溢出效应的差异。表1为三个序列基本统计性质。

在三个市场横向比较的维度中,就变量均值而言,三个市场的收益率均大于零,货币市场的平均收益率最高,其次是股票市场,最后是债券市场;就变量的标准差而言,股票市场的收益波动率最大,其次是货币市场,最后是债券市场。在两个阶段纵向比较的维度中,就变量均值而言,第二阶段三市场收益率均值均高于第一阶段;就变量标准差而言,第二阶段三市场收益率波动均弱于第一阶段。

(二)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及平稳性检验

依据AIC信息准则,全时间段模型(2006年10月10日至2016年1月26日)最优滞后阶数为16,第一阶段模型(2006年10月10日至2013年7月1日)最优滞后阶数为16,第二阶段模型(2013年7月2日至2016年1月26日)最优滞后阶数为1。由AIC信息准则判断得知,在取消贷款利率下限之后,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VAR模型最优滞后阶数显著下降(由之前的16期滞后下降为之后的1期滞后),说明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更为短期化。

VAR(P)模型的平稳性要求其伴随矩阵所有特征值都落在单位圆之内。图2为三个阶段模型的VAR(P)平稳性检验结果。三阶段所有的特征值均落在单位圆之内,故三个VAR模型均是平稳的。

(三)基于联合显著性检验的溢出效应分析

学界通常采用VAR模型系数的联合显著性检验以判断不同金融市场之间是否存在均值溢出效应(阎石,2013;曹广喜,2014;李成,2014)。表3为VAR模型的联合显著性检验结果。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在全时间段模型中,仅有股票收益率方程中,债券市场收益率各滞后期系数通过联合显著性检验(chi2=27.89)。在第一阶段中,与全时间段模型相同,仅在股票收益率方程中,债券市场收益率各滞后期系数通过联合显著性检验(chi2=28.207)。而在第二阶段中,联合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生明显变化,在债券收益率方程中,股票市场收益率各滞后期系数通过联合显著性检验(chi2=3.0928),与此同时,货币市场收益率各滞后期系数通过联合显著性检验。

基于VAR系统回归系数的联合显著性检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存在单向的均值溢出效应,而在取消贷款利率下限之后,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存在单向的均值溢出效应,同时货币市场对债券市场存在单向的均值溢出效应。利率市场化两阶段中均值溢出效应差异较为明显。

四、结论

伴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金融市场间的均值溢出效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实证研究,本文得到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利率市场化引起了中国金融市场间溢出效应传递速度的变化。与利率市场化初期相比较,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得中国金融市场间溢出效应传递更为快速,即金融市场间传递时滞性显著下降。其次,利率市场化引起了中国金融市场间溢出效应传递结构的变化。与利率市场化初期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存在单向溢出效应的传递结构相比,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传递结构转变为了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的单向溢出以及货币市场对债券市场的单向溢出。最后,利率市场化引起了中国金融市场间溢出效应传递规模的变化。在取消贷款利率下限之后,涉及两市场的单向溢出效应传递规模转变为涉及三市场的单向溢出。

金融市场间的溢出效应对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的实施推进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利率市场化的视角,实证分析了利率市場化进程中金融市场间溢出效应的差异,以期为提高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实施的可靠程度及效率提供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郭琪,彭江波.基于市场风险缓释的利率市场化研究[J].金融研究,2015,07:98-115.

[2]金中夏,洪浩,李宏瑾.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J].经济研究,20 13,04:69-82.

[3]熊正德,韩丽君.金融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研究——GC-MSV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管理科学,2013,02:32-41.

[4]李成,马文涛,王彬.我国金融市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四元VAR-GARCH(1,1)- BEKK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06:3-19.

[5]史永东,丁伟,袁绍锋.市场互联、风险溢出与金融稳定——基于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溢出效应分析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3,03:170-180.

[6]胡秋灵,张苏凤,王宁.可转债市场与股票市场间的溢出效应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55-59.

[7]米咏梅,王宪勇.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4,11:63-67.

[8]范致镇,张兵.中国汇市与股市的信息传递关系——基于股市“牛熊”特征的比较研究[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06:81-91.

[9]熊正德,韩丽君.基于MSV类模型的中国汇市与股市间溢出效应[J].系统工程,2010, 10: 47-53.

[10]阎石,李连伟.我国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的动态关联性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03: 32-40.

[11]曹广喜,崔维军,韩彦.人民币汇率弹性调整对我国汇市与股市关系的影响——基于长记忆VAR-(BEKK)MVGARCH模型[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4,06:1101-1112.

[12]李成,郭哲宇,王瑞君.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溢出效应研究——基于VAR-GARCH- BEK K模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83-91.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8BG001);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QDSKL1901165)。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潘艳艳

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论文 篇2: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发展是突破性的,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国金融市场目前依旧存在对外开放较晚,股市与金融市场的相互联系和联动较弱的现象,这就导致了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滞后严重的问题,市场上使用较多的各类投资模型,如“3因素模型”“CAPM模型”和“BlackLitterman模型”等,在市场上的应用效果不够好,在预测和判断各种金融类股票的市场价值和表现上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随着市场化进程中不断推进,金融市场中银行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促使商业银行进行了结构上的重组,其在市场上的份额也进行了重新分割。在国际市场上也出现过部分国家在施行了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大面积倒闭的情况。由此可见,金融自由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的市场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还会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的高度影响,难以做到独善其身。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银行放贷

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运行中经常使用的调控方法之一就是基准利率调控,我国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对基准利率进行过部分调整,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对基准利率未进行调整,一直到2012年进入恢复期才调整了2次,整个局面呈现出了缓慢恢复的趋势。可以发现,我国利率并没有做到完成的市场化,它无法及时的表现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经济市场带来的冲击情况,这就导致了我国在货币政策调整上出现了滞后现象,调整力度有限。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到银行增加或减少向外发放贷款的规模,从而调整市场的货币流动性和流动目的,这种情况在国有银行中尤为明显,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目前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还是比较严格,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一旦利率走向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会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盈利情况考虑贷款规模,而货币政策的情况势必会被一定程度的忽视,因此,有关的部门如果想要继续的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可以通过市场业务的公开,规定银行的存款储备金,再次贷款及回购的利率高低等方法来做具体的操作。

(二)利率市场化刺激银行类间接融资竞争局面形成

我国金融市场目前正在按照入世承诺的标准稳步的开展和推进中,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金融银行存款和贷款的上下限方面依旧受到了限制。观察我国目前的市场背景,存在指导性不强,债券市场长期压制等问题,导致了社会融资慢慢趋向于操作较为容易的间接方式。近期的国际货币基金会的相关报告中提出了,因为利率市场化推进的缓慢,金融银行在开展放贷行为时更趋向于大型企业及国家控股企业,对于中小型企业设置的标准和门槛过高,从而避开中小型企业的放贷行为。在实际情况中,双方存在较大的自由空间,因为直接融资方式,双方是可以进行需求协商的,这也是直接融资的最大优势,投资人和债券购买人的收益高,筹资者和发行人的成本较低。为了改善社会融资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失调的问题,我国在2004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紧接着,中国人民银行也在2012年确定了要成立信用类的债券协调机制,通过以上的办法,政府部门、市场以及各个行业都开始推进公司信用类的债券市场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在2018年社会融资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调整,7月央行调整了存款类金融机构的项目,将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其中,9月又对地方进行了调整,这直接反应出了相关政策对于社会融资规模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变化,如此高强度的增长现象更是引起了部分专家的呼吁,担心出现另一次经济危机。

利率市场化推进还可以使需要资金的借款方和筹资者利用金融市场客观科学的筹资方式进行筹资行为,各种规模的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运营和信用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法和模式。中小型企业在传统融资手段下,经常会受到银行方面放贷手续的限制,繁琐的审核手续以及各类政策性条款的限制增加了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成本,有些中小企业为了降低贷款成本会避开银行去寻找不规范的民间借贷公司,从而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资金风险,影响企业正常发展。但在利率市场化以后,这类情况都被有效的避免,中小型企业开始向债券市场进军,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实现融资,借贷相关资金。银行为了面对融资竞争压力,缓解市场化带来的融资环境疲软,开始向中小型企业投去了橄榄枝,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中小型企业贷款。这种良性竞争的出现使社会融资区域稳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渠道慢慢均衡起来,最大限度的缓解金融危机给市场带来的冲击,促进了具有良好风险控制力的货币融资市场的形成。

(三)利率市场化促进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发展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保护银行信用的有效制度,市场内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为所存的钱买保险,国家层面有专门的负责机构去管理这笔保险费用,建立相关的保险基金,一方面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一方面维护银行的信用。存款保险制度是1933年美国首先推出的,我国并没有施行这个保险制度,但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条件,相信在未来的时间,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也会提上日程。

保险存款制度对于银行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通过保险制度的保障,银行的保险基金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不利的一面是如果出现大规模的保险基金提取情况,央行会限制每家银行的储备金,这会对银行的资金流动带来影响。因此,对于保险存款制度还是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需要金融机构在市场大环境下慢慢调整。

三、结论

对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而言,利率市场化有双向的影响作用,这就需要相关的金融机构在市场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不能一蹴而就。纵观全球的经济状况,存在了很多不确定性和无限的可能性,目前存在的欧洲债务危机也许会进一步的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复苏,而美国这边,相关的财务政策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加上美国经济对于全球经济巨大的影响力,一旦出现问题势必会给全球经济带来风险,再加上很多发达国家经济体不断实施着新的宽松货币政策,为全球经济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风险问题,这一系列风险因素对我国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作为目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长迅速,如何在危机重重的全球经济条件下解决开放利率管制及实现利率市场化等问题是现在我国金融市场内各方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认真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发展过程中给我国金融市场所带来的各种影响。目前阶段来看,我国利率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相关的管制措施依旧存在,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市场能力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金融机构。一旦取消管制,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率竞争会更加的激烈,而面对压力,中小型金融机构可能会采取高于金融市场的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市場平均贷款利率等方式吸引人们,这样会导致中小金融机构的成本不断升高,收益缩小,风险增大。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可以适当的学习其他做的好的金融机构的做法,按照利率市场化的方式抱团发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通过互补的方式一同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随着全能型银行渐渐出现,银行的经营问题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2007年在经济危机中破产和面临破产的大部分都是混合经营模式的金融机构。2011年英国也提出了要在近期完成混合经营模式银行的拆分。德国的金融专家魏尔克也说混合型银行经营就是拿人民的钱去做赌博,很多专家认为商业银行如果继续朝着全能型方向去发展,所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因此需要商业银行保持本分,做好自己的存款和贷款工作。

(作者单位: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作者:康晓燕

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论文 篇3:

中国利率市场化评估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利率价格管制 利率数量管制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一直在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但综观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路径,进程比较缓慢。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率市场化成为一种潜在的制度选择。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之后,以放松利率价格管制为主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扎实推进,2015年10月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放开后,除企业债券发行价格和外币存款利率尚有部分限制外,利率的價格管制基本放开。对此,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完成。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虽然我国利率价格管制已基本放开,但是利率的形成机制、传导机制和管理方式的市场化仍未完全实现,且存在显著的“双轨制”特征。例如,从资金供给层面看,存款市场利率基本由央行存款基准利率决定,而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基本由市场决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一部分参考央行贷款基准利率,另一部分以上海同业拆放利率等市场利率定价。从资金需求层面看,国有企业以“计划轨”利率获取贷款,而民营企业基本以“市场轨”利率获得资金。虽然在2019年8月,人民银行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与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挂钩,但这仅迈出了信贷市场利率“并轨”的第一步,利率“双轨制”并轨尚未完全实现,仍任重道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这表明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仍然是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重点内容。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拟通过改革和调整金融市场中不完善的机制和体制,矫正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现象,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能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引导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从效率低的地区、行业、企业向效率高的地方流动,不断提高资金与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那么,当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到底是多少?如何评价利率市场化水平?这些问题对于统一利率市场化改革思想,将利率市场改革进行到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意义重大。
一、文献综述

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刘金山和何炜以利率市场大事为节点,测算得出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约为80.64%,除存款外,已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有学者指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和最重要的一步是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王光伟指出,西方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外在表现是利率水平的逐渐放松管制,乃至完全由市场决定,最终标志通常是存款利率的放开。杨伟指出,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安辉和张芳测算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水平,发现截至2015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程度高达94.68%。

但也有部分学者指出,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国刚指出,在我国独特的外植型金融体系之下,真正的利率市场化依然任重道远。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的金融体系内生于实体经济,居民和实体企业享有充分的金融权利。顾海兵等指出信贷资金向国有部门倾斜,导致民间中小企业和私人融资难,严重影响了我国资金价格的市场化程度。张前荣提出,当前的利率市场化只是形式上的市场化,利率定价和利率管理并未实现市场化。纪洋等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具有金融双轨制的特点——同时存在正规和非正规两个金融市场,且存在价格和数量管制的双重扭曲。因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需考虑双轨特点,既要减少价格扭曲,又要改变数量扭曲。单纯的价格改革反而会全面推高利率,只有辅以数量改革,才能降低非正规利率。黄益平等提出完全放开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的里程碑,但并不是终点。Tan等人通过对利率市场化国际比较的研究发现,简单地放开利率管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利率市场化,须进行结构和数量改革。

可见,当前需从利率价格和数量改革的双重视角评估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从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研究现状来看,基于价格改革视角评价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已比较成熟,基于数量改革视角评价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研究却一直被忽视,而基于利率价格和数量改革双重视角构建利率市场化综合评价指数,评价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在现有研究利率市场化评估的文献中,主要以多指标的定性与定量评价为主,以单一指标评估为辅。其中,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中,很多文献基于价格管制的视角,将利率市场化定义为利率价格行政管制的放松,认为利率价格的完全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这种单一指标评估法不仅有其自身的局限,同时也不能反映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数量管制。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转型经济体,金融体系“外植”于实体经济,与西方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仅存在对利率的价格管制,而且存在对利率的数量管制。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完成,这不利于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当前,我国利率的价格信号和资金配置功能仍未得到充分发挥,利率形成机制还在不断完善,利率传导机制依然不够顺畅,这正是要加快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

1.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体系

(1)利率市场化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本文构建了基于利率价格管制和数量管制的利率市场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图1分别对此加以具体说明。

图1利率市场化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利率价格管制指标体系的构建。现有研究指出,基于利率价格管制评价利率市场化的指标体系已比较成熟,因此,沿用安辉和张芳评价利率价格管制的指标体系,从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发行利率、外币利率、人民币贷款利率、人民币存款利率五个三级指标评价利率的价格管制水平,具体如图1所示。

利率数量管制指标体系的构建。我国利率数量管制集中体现在居民和企业的金融选择权受到严格的限制,而金融选择权从大类上可分为两个——金融贷款和存款选择权,这主要体现在对居民和企业贷款和存款数量控制上,因此,可从贷款和存款两方面评价利率的数量管制。贷款数量管制的评价指标分别为信贷规模控制、信贷配给、企业贷款选择权控制。其中,信贷规模控制是指国家对存贷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控制;信贷配给是指地区信贷配给、企业信贷配给、农村信贷配给;企业贷款选择权控制是指国家对企业融资渠道的控制。存款数量管制的评价指标分别为居民理财选择权控制、企业理财选择权控制。其中,居民理财选择权控制是指国家对居民理财渠道的限制;企业理财选择权控制是国家对企业向企业直接贷款的限制。

(2)存款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体系

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对中国金融改革意义重大,它将对商业银行存款成本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依据利率市场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对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产生直接影响的指标,构建存款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体系,见图2。

图2存款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体系

(3)贷款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体系

貸款利率市场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会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定价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依据利率市场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贷款成本直接产生影响的指标,构建了贷款利率市场化指标体系,具体如图3所示。

图3贷款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体系

2.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方法

根据现有研究利率市场化评估的文献,采取以下三步评估利率市场化总指数、存款利率市场化指数与贷款利率市场化指数。

第一步:依据利率市场的政策、措施、事件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大小和方向,为利率市场化指标体系中的每一指标赋值。借鉴庄晓玖在构建我国金融自由化指数时采用的赋值方法:对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每个指标从0-1赋值,0表示完全抑制,1表示完全自由化,最小间隔为0.05。

第二步:依据一定的原则,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目前评估利率市场化的文献中,确定各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为简单平均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虽然具备客观性,但不能反映改革之间的协同性。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简单平均法假设各项改革必须齐头并进才能达到理想的改革效果,这一假设更加符合中国实际。因此,沿用刘金山和何炜、安辉和张芳的方法,采用简单平均法确定指标权重,即各个层级指标之间的权重均相同,但每个层级内部的指标权重则需要根据指标个数的多少进行平均分配,比如,三级指标有2个,则三级指标中每个指标的权重为1/2,如为3个指标,则三级指标中每个指标的权重则为1/3,依此类推。

第三步:合成利率市场化指数。合成利率市场化指数合成的方法为各指标的权重与各指标赋值的乘积。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评估结果与分析

1.利率市场化指标赋值结果

(1)利率价格管制指标的赋值

如表1所示,大部分利率的价格管制已被取消,但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外币存款利率管制尚未完全取消,利率市场化的价格管制仍需进一步放开。

表1基于价格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指标赋值结果
数据来源:本表数据依据利率市场化指标赋值计算方法测算而来。利率市场化指标赋值依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措施或事件对利率市场化指标影响大小计算,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措施或事件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银监会网站、财政部网站、新华网等。

(2)利率数量管制指标赋值

通过对表2的分析可发现,利率的数量管制普遍存在,在贷款数量控制方面,企业信贷配给、地区问信贷配给、农村信贷配给、企业贷款选择权(信托产业)的管制较为明显;存款数量控制方面,企业理财选择权(直接发放贷款)和居民理财选择权(信托理财)的管制较严格。从表2中可看出,目前中国的信贷配给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对不同所有制和规模企业的信贷配给上,商业银行更加倾向于为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优先贷款。民营银行的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对于扩大企业贷款选择权的意义重大,同时,互联网金融和银行理财的发展也极大地扩大了居民的理财选择权。例如,互联网金融显著地扩大了居民理财选择权。2013年,余额宝、理财通等互联网货币基金的创新,以其投资便利性、低门槛、高收益等特点,加速了银行存款搬家和“金融脱媒”,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的理财意识。至2017年3月末,余额宝资产净值达1.14万亿元,大部分资金都来自投资个体,用户数量已超3亿。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尤其是P2P贷款平台和阿里小贷公司等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的信贷配给。

表2基于数量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指标赋值结果
数据来源:同表1。

2.利率市场化评估结果

(1)利率市场化总指数

表3我国1996-2016年利率市场化总指数(单位:%)
数据来源:依据表1和表2的数据,按照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方法测算而来。

通过对表3的分析发现:第一,从基于价格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指数的趋势来看,利率市场化水平从1996年的12.3%上升到2016年的94.5%,总体上呈增长态势,期间停滞的年份分别为2000-2002年、2004-2006年、2008-2011年和2015-2016年,利率市场化水平依次为53.0%、71.2%、73.8%、94.5%。虽然中问出现过短暂的停滞,但是无论从改革的速度还是改革的深度来看,利率市场化的价格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改革目标基本实现。尤其是十八大后,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改革得以全面实施和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利率市场化水平从2012年的77.5%提高至2016年的94.5%,四年问增幅高达17%。另外,通过分析可发现,引发利率市场化改革停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放松了利率价格改革的步伐;2000-2002年、2004-2006年、2008-2011年和2015-2016年四个阶段中,与前一年相比较,未发生放松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币市场、人民币存贷款市场价格管制的政策、措施或事件。

第二,从基于数量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指数的趋势来看,利率市场化水平从1996年的-2%增长到2016年的61.3%,整体呈现为逐年增长的态势,期间没有停滞。这表明随着信贷规模控制和信贷配给的放松,以及企业贷款选择权、居民理财选择权、企业理财选择权的不断扩大,基于数量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水平在持续提高,但从程度上来说,61.3%的利率市场化水平表明基于数量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间。与基于价格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水平改革情况相同的是,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利率的数量改革,利率市场化水平从2012年的32.4%提高至2016年的61.3%,四年间增幅高达28.9%。

第三,相比较而言,无论在哪个时期,基于价格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指数明显高于基于数量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指数,这表明,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相比利率数量改革,利率价格改革更加被重视。主要原因有:一方面,与利率的价格改革相比,利率的数量改革难度大、涉及面广、更加隐蔽,且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尚未提出。因为该项改革不仅涉及到金融领域的改革,而且涉及到对实体经济的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地方政府保护、金融机构垄断、国有企业治理等。另一方面,与利率的价格改革相比,利率数量改革涉及的部门较多,改革主体难以明确。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来看,中国人民银行是利率价格改革的主体,利率的价格改革从顶层设计上就保证其能够有序推动。但从利率的数量改革主体来看,包括不限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等的主体,这些领域的利率数量改革体现了一定的专业性,很难确定某一个部门作为利率数量改革的主体。

第四,从利率市场化总指数来看,利率市场化水平从1996年的5.16%增长到2016年的77.88%,整体为增长态势,期间没有停滞不前的年份,这表明近20年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背后的原因正是基于利率价格和数量管制“双轮驱动”的改革,成功有力地支撑了利率市场化总水平的提高。

(2)存款利率市场化总指数

存款利率市场化总指数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第一,从基于价格管制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指数的趋势来看,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从1996年的0%增长到2016年的92.5%,整体为增长态势,期间停滞的年份分别为2000-2002年、2004-2011年、2012-2013年、2015-2016年,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依次为20%、62.5%、65%、92.5%。从2012年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提高较快,从2012年的65%提高至2016年的92.5%,四年间增幅高达27.5%。

第二,从基于数量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指数的趋势来看,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从1996年的-5.0%增长到2016年的53.3%,整体为增长态势,期间停滞的年份分别为1996-2001年、2003-2004年、2005-2006年、2007-2008年、2011-2012年,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分别为-5%、8.3%、9.2%、16.7%、20.8%。而从2012年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水平快速提高,从2012年的20.8%提高至2016年的53.3%,四年间增幅高达32.5%。第三,相比较而言,无论在哪个时期,基于价格管制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明显高于基于数量管制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这表明对存款利率的数量控制改革重视不够,导致其直接降低了整体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第四,从存款利率市场化总指数来看,利率市场化水平从1996年的-2.5%增长到2016年的72.9%,表明近20年以来我国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從2012年以来,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快速提高,由2012年的42.9%提高至2016年的72.9%,四年问增幅高达30%。

表4我国1996-2016年存款利率市场化总指数(单位:%)
数据来源:依据表1和表2的数据,按照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方法测算而来。

(3)贷款利率市场化总指数

贷款利率市场化总指数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第一,从基于价格管制的贷款利率市场化指数的趋势来看,贷款利率市场化水平从1996年的3.3%增长到2016年的100%,整体为增长态势,期间停滞的年份分别为1996-1997年、2000-2002年、2004-2011年,贷款利率市场化水平依次为3.3%、66.7%、83.3%。第二,从基于数量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指数的趋势来看,贷款利率市场化水平从1996年的1%增长到2016年的69.2%,整体为增长态势,期间没有停滞的年份,但有几年出现了下降的现象。第三,相比较而言,基于价格管制的贷款利率市场化水平大部分年份明显高于基于数量管制的贷款利率市场化水平,这表明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对贷款利率的数量控制改革重视不够,导致其直接降低了整体的贷款利率市场化水平。第四,从贷款利率市场化总指数来看,利率市场化水平从1996年的2.2%增长到2016年的84.6%,表明近20年以来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2012年以来,贷款利率市场化水平快速提高,从2012年的66.9%提高至2016年的84.6%,四年的增幅高达17.7%。

表5我国1996-2016年贷款利率市场化总指数(单位:%)
数据来源:依据表1和表2的数据,按照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方法测算而来。

(4)存款与贷款利率市场化总指数对比分析

通过对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水平的对比分析发现:样本期间内,贷款利率市场化总水平均高于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贷款利率市场化的价格改革和数量改革快于同期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价格和数量改革,这主要是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本身是一个外生变量,完全取决于政府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和节奏。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整体思路来看,贷款利率市场化早于和优于存款利率市场化。早在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以往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加侧重于放松利率价格管制的改革,对利率的数量改革重视相对不足,利率市场化改革呈现出不对称、不系统、不协调的特征,进而导致尽管已基本完成利率的价格改革,但仍未达到预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实证结果表明,201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总水平仅为77.88%;基于价格管制视角的利率市场化水平高达94.5%,但基于数量管制视角的利率市场化水平仅为61.3%;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为72.9%,贷款利率市场化水平为84.6%。这表明,新时代下要完成实质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加艰苦的努力,当前迫切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1.完善新时代利率市场化改革策略,做好利率数量改革的顶层设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的现状,应以“突出改革重点、明确改革主体,实时监控改革进程”为策略,重点做好利率数量改革的顶层设计。首先,要将利率数量改革正式纳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日程,突出数量改革的重要性;其次,要明确利率数量改革的主体,充分发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等机制的积极作用,提出利率数量改革的时间表和具体措施,加强不同监管部门利率数量改革政策的沟通协调,努力消除改革短板;最后,要定期评估利率数量改革进程,分析改革中存在的难点和重点,提高改革的效果和效率。

2.着力推动利率的数量改革,实现资金需求端利率“双轨制”并轨。

利率数量改革具有涉及广、难度大的特点,它不仅涉及到金融体制自身的改革,而且涉及到地方政府保護、金融机构垄断、国有企业等多个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的改革。利率数量管制的根源是金融双轨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大型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以低成本获取信贷资源,而中小微企业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融资难融资贵;行政区域内政治关联强的企业获得低成本信贷资源,而政治关联弱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国有企业获得低成本信贷资源,而风险相同的民营企业融资不足或融资成本过高;银行等间接融资金融机构获得大量金融资源,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机构金融资源匮乏。因此,要通过提高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能力和金融创能力、完善地区问竞争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全面破除金融“双轨制”现象,进而深化利率数量改革。

3.继续深化利率的价格改革,加快推动资金供给端利率“双轨制”并轨。

当前,除外币存款利率、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尚未完全放开管制外,实现存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双轨制”并轨是下一步利率价格改革的重点任务。首先,加快推广2014年上海市放开300万以下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的成功经验,进而实现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其次,加速企业债券发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适时放松发行利率上限不得高于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40%的规定;最后,尽管2019年,通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与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的挂钩,基本实现了贷款利率的“双轨制”并轨,但是存款利率的“双轨制”并轨现象依然存在,利率价格传导机制改革仅迈出关键的第一步,与成熟金融市场正常畅通的利率传导过程“货币政策——政策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存款利率——商业银行整体负债成本——贷款利率”相比,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营业管理部

责任编辑:韩海燕

作者:钟世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历史之爱国主义教育论文下一篇: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