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策略

2022-09-11

1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购置环节, 忽视后续管理

事业单位在采购固定资产的时候往往能够得到重视, 层层审批, 责权分明, 但在采购之后的使用环节却被慢慢忽视了;虽然现在基本能及时入账并建立固定资产卡片, 但在资产使用过程中, 移交、监交制度执行不严, 造成部分资产流失无法追究责任。

1.2 固定资产购建不合理

有些事业单位利用财政拨款或专项资金购置固定资产, 缺乏统筹规划, 盲目购买所谓价高质优且功能复杂的产品,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利用效率极为低下, 资产闲置的状况屡见不鲜, 极大地造成资源和财力的浪费。有些单位新购固定资产不需先交回报废、毁损固定资产, 不需技术部门鉴定原使用资产是否必须更新, 造成使用人盲目追求价高质优产品。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固定资产违规购置、采购成本增加, 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1.3 资产使用问题较多

由于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 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验收制度缺失, 往往出现购非所需, 且无法追溯责任。使用部门只关心有无设备使用, 对待报废或闲置资产, 不上报资产管理部门作报废或调剂随意丢弃, 造成资产账面价值虚增, 资产闲置等不利于充分发挥资产使用效率的“浪费行径”。忽视了部门间调配使用, 资产使用部门及人员发生变动后, 不按规定办理移交手续, 造成资产使用状况不明, 管理困难。

1.4 固定资产清查盘点不力, 账实难符

有些事业单位缺少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清查制度, 或有制度不执行, 长期不对账、不清点、监管不力、定期盘点不及时、无法及时发现帐外资产、毁损资产、遗失资产等, 长期下来, 固定资产自然账实难符。

1.5 处置不及时, 不规范

固定资产毁损、报废、调拨、变卖、转让时, 不按规定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 自行处理, 不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闲置资产随意堆放, 不办理相应手续。固定资产索赔制度执行不力, 资产损毁、盘亏后, 难以查明原因, 追究责任。对残值收入和转让收入未及时上缴或存入集中核算账户, 甚至不入账处理。

1.6 不按规定提取修购基金

为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更新和维护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 有关制度规定:应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来提取修购基金。而大多数事业单位为了省事, 根本不提取修购基金, 购置固定资产, 不论何种资金来源, 都是借记“事业支出”科目, 支付费用时也直接列支“事业支出”科目。造成固定资产增加盲目无序, 减少没有手续, 资产猛增猛减, 极不平衡。

2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产生问题的原因

2.1 单位内部没有对资产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

专项资金申报时, 对各项开支的预算、计划不准确, 存在较大虚报行为、形成资金结余, 购置资产即成为使用结余首选。另一方面, 事业单位内外部审计压力相对较小, 支出控制力差, 无固定资产现值考核压力, 疏于成本核算也成必然。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任期考核中, 没有将固定资产管理列入考核目标, 领导干部的任职调整, 只进行财务收支审计, 不进行资产移交的审计, 客观上也导致了一些单位对资产管理不够重视。

2.2 管理机制不完善

资产形成和配置过程中的管理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导致人为因素过多, 没有形成足够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府采购制度, 缺乏法律规范与强有力的政策指导。

2.3 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 固定资产的采购预算没有真正起到制约事业单位按预算采购的作用。尽管国库集中支付已经在事业单位中实施, 但实际采购中事业单位提出购买申请, 只要零余额账户存有额度, 就可以购买该资产。其次, 上级主管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的资产状况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 而财政部门在预算拨付后未能继续跟踪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处置情况, 导致原本最为有力的外部监督力量效果难称显著。

3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进对策研究

3.1 从体制和机制入手, 消除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深层次障碍

首先单位领导必须重视, 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 提高管理意识是提高管理的关键。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和每一名管理人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设置固定资产管理岗位, 实行竞聘上岗。资产管理员作为各级资产业务的具体经办和管理人员, 要认真学习相关固定资产管理及业务流程, 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办理各项业务, 保证账实相符。同时要及时建立健全各级固定资产台账, 完备实物信息资料。要对各部门管理使用的资产由具体保管、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报财务部备查, 按月对财务部入账登记的新增资产进行核对、确认。同时按照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事业单位可采用按原值和预计使用年限计提折旧的方法, 既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净值, 也有利于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

3.2 建立岗位责任制, 明确责任人

固定资产占单位资产比重较大, 因此要明确责任人, 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 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 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 切实管好各项资产管理工作。

3.3 加强固定资产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

加强固定资产的事前管理, 就是要把好“预算关”在编制年度预算的过程中, 对固定资产购置预算根据实际需要作全盘考虑, 坚持面向基层、突出重点、保证急需、勤俭节约的原则, 各部门提出的购置要综合考虑各部门实际需求状况及目前已占用状况等因素, 首先考虑调剂使用。实现信息化管理, 使之做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在单位需要整批购置设备且金额超过1万元以上, 要通过政府采购方式, 进行招投标方式进行购买, 防止采购过程出现商业贿赂等违法违规的情况发生。

加强固定资产的事中管理就是:一要健全固定资产保管领用制度, 做到购置时有验收, 领用时有登记, 要在固定资产出库环节及时登记固定资产卡片, 制作标签, 认真粘贴, 做到账卡签一对一。二要规范固定资产日常核算, 健全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卡片等资料, 做到账卡、账账、账实相符。三要建立固定资产使用人责任制度, 确保固定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四是要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对随意侵占、挪用、非法交易以及毁坏、窃取、丢失固定资产的违法违纪和失职等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加强事后管理就是各单位处置资产 (包括调拨、转让、报损、报废等) , 应履行“先审批后处置”的原则, 未经批准一律不得随意处置。使用部门提出报废申请, 交由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汇总, 根据金额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或备案, 以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处置后要如实进行资产核销账务处理, 对残值收入和转让收入要及时入账, 不得私设“小金库”或另存经费支出专户以外的账户。

总的来说, 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不但要事业单位内部引起足够重视, 严格执行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办法, 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的有效监督, 对下属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进行动态监管, 通过下属事业单位上报数据对预算资金合理、高效分配, 提高资产配置的整体水平。

摘要:本文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的分析, 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往复式天然气压缩机故障原因与诊断方法探析下一篇:论实验室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