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23-03-13

第一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我们县城里的高中学校,课程改革提得响,课程标准在教研活动中也常常被提起,但教学质量更是领导和老师所重视的。素质教育到了我们高中实施起来更有难度,语文学习的功利性强,而课程标准也提得多,我们一线教师有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

语文课程要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语文是基础性课程,除了和考试有关的做题,语文在学生未来的工作学习中更有着工具性的作用。除了考大学,我们更要把语文学习和学生未来的职业与生活联系起来,毕竟在我们这样的二类高中,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学校生活的终点。他们将从我们的学校出去后,会直接走进社会,走进工作。我们为这类学生所提供的发展空间是什么?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应用文,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用的。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有感而发,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但学生底子薄,写作文时功利性比较强,很难看到几篇佳作,作文的确是件学生和老师都比较头疼的事。我要求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老师具备学科知识、课程开发知识、广博的跨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等等,要求老师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课程设计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除了充足的学科知识储备,还需要不断的学习,但漫长的工作时间、繁重的作业批改和试卷批阅让我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更没有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们只能偶尔抽空进行远程学习和网络学习,同办公室的老师偶尔交流交流,有浓重的危机感和无力感!

第二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来源:中国教师资格网

时间:2018-01-23 16:39:03 解读及教师考试备考指导

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新版课标的发布,也意味着之后的教师考试笔试和面试,都将迎来一定的变化,为此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给大家送上热乎的新课标解读和教师考试笔试、面试备考指导。

与2003年相比,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

提要:

①新版课标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②新版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并详细说明了设计依据和具体操作建议; ③新版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业质量,并详细阐述了其内涵、水平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④新版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⑤新版课标在附录部分,把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变成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掉了选修课程举例。

提要:

①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②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③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提要:

①新版课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 ②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 ③新版课标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提要:

①在教学建议上,为了与核心素养理念和学习任务群相呼应,新版课标做了相应的调整;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比如:通过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探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通过提高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达到与课程共同发展的目标; ②在评价建议上,新版课标和旧版课标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恰当性; ③新版课标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和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其中对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主要从测试与考试目的、命题思路和框架、命题和阅卷原则三方面展开。

提要:

①新版课标突出强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附录部分具体体现在:在旧版的基础之上把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加至72篇,在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也强调文化经典著作、古代小说、古代剧本等的阅读; ②新版课标在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加入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语言文字理论著作,极大的丰富了阅读内容,为学生课内外阅读提供了较大的选择。

三、核心素养版课程标准最鲜明的几点变化 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立足本国特色,着眼于国际视野,顺应新时期的需求,较之旧版的课程标准有了几点鲜明的变化:

(一)突出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

突出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本次课标修改的重点之一,不仅在语文课标里提出来了,还要求其他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语文新课标指出,抓住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优势,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达到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目标。

(二)凝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新版课标在旧版课标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新版课标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整合成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者不是独立的存在,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也是其他三项的基础。新课标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三)建构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是本次课标修订的一个亮点,也是组织课程的综合方法。语文学科学习任务群有18个,即: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和日后工作对语言运用基础能力的需求,还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关注跨文化、跨媒介等语言文字运用新视角,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课程的实践能力。

学习任务群在教学模式上也与原有的教学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以专题的形式展开教学。教学内容上有文本,但是不以文本为纲,也不求完备、系统的知识,突出强调整体阅读、学会思维与表达、提升鉴赏能力;教学方式,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

(四)优化语文课程结构

旧版课标把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新课标在这一基础上优化了语文课程结构,增加了选修性必修课程。故现行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这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并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现金文化方面的内容诗中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五)明确学业质量标准

新版课标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学习具有导向性作用。新版课标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它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总体刻画学生学业成就表现。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语文学科学业质量水平一共分为5个等级,每个水平内部又有4个具体要求。水平1和水平2是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3和水平4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5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水平2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4是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5则是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修习情况仅供参考。

语文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提出,增强了语文测试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明确和加强了与高考的联系,更能适应新形势下新课程、新考试的需要。

随着新课标的变化,教师考试的备考需要做哪些转变?

2.单选题/填空题注意要点 新课标对每一模块均有细致、具体的表述,答题时需注意数字类的考点,如三类课程的学分及要求、教学建议等。单选题、填空题的考查重点,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部分:

①课程性质中课程的基本特点及根本任务; ②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及内涵; ③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 ④高中课程结构由必修、选修

1、选修2三类课程构成,与学习任务群相挂钩,每类课程均安排7到8项学习任务群,涉及到“语言积累、梳理、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术论述专题研讨”等学习任务群; ⑤实施建议包括“教学与评价建议”“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四个部分,需重点把握“教学与评价建议”。

3.简答题/论述题注意要点 简答题重点把握以下两个部分: ①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②语文课程教学与评价建议。 4.教学设计题/案例分析题注意要点

教学设计题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加强,重点更侧重于整体把握、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内化,教学方法变化不大,教学过程需结合各个学习任务群的相关目标及要求开展,整体设计的目标指向立德树人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及内化。

案例分析题需注意课程性质、基本理念、教学与评价建议的最新表述,并能运用最新的理念运用到案例分析题中。

二、面试备考 1.考查范围

(1)册数的选择变多。在新版课标中,课程结构由必修、选择性必修以及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且每类课程均开设两个学期。与旧版的课标对比,会发现各类课程均衡授课,且各种类型的文章在各类课程中均会有所分布。

(2)篇目的选择增多。新版课标修订中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

◆备考策略

综上变化,在篇目的选择不要局限于目前高中阶段的必修,而是会有重点有侧重的学习其它选修文章。此外文言文、诗歌将会是考查的重点,建议可以将此作为学习备考的重点,可根据新课标附录1的内容先行一步,提前准备。

另外,根据附录推荐,可以阅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中的篇目;搜集弘扬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增加自身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展示自身实力。

2.考查内容

(1)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备考策略

本次修订,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构建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发展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通过语言运用,获得各种思维方面的发展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外国作家作品、科学与文化论著,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文化传承与理解,热爱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整体,在新版课标中有具体的阐述,建议熟读课标,从每一方面的内涵出发,教学设计中尽量设计能够促进不同方面的素养提高的教学活动。

(2)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立德育人”。 ◆备考策略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语文课程的价值导向和基本学习方法,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实现语文学科的“立德育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不仅要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加强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教学设计时加入发散思维与情感迁移的训练,能够对文化现象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增强思维的深刻性与独创性;既要了解为传统文化感到自豪,也要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从而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3)更加注重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要从实际出发。 ◆备考策略

综合性与实践性始终是语文课程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乃至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实践性的落实,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调整设计思路,从学生的生活事例以及符合学生情况的课程内容出发,恰当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创新、探究,加强授课的情境化、结构化和选择性,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评价要体现学习目标、内容与评价的一致性。评价要充分考虑语文实践活动的特点,注意考查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思维特征,以及沟通合作、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等能力。明确必修与选修课程的重点和联系,要注意区分重点和层次,考查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不同表现。

(4)注重时代性,利用现代新技术、新手段、新资源建设课程。 ◆备考策略

教学设计要立足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以及地域的特色,有针对性有选择地进行设计。并且可以融入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加入现代化教学手段,保证教学的时代性,引导学生结合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鼓励和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资源,根据学生语文生活的实际实施课程。

3.考查形式

在之前的教师考试中,绝大部分都是阅读课。在修订的课标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一定要有实践,探究等,加上出现了学习任务群,并且是在必修、选择性必修以及选修三个阶段各设置了7-9个学习任务群,除去重复的不计,共计18个学习任务群。这些任务群虽然是分散到每个阶段、每个学期进行的,是一项周期较长的实践活动,但是每个任务群都需要老师组织安排,引导启发。

因此,很有可能会设置综合性活动的考题,以及学习任务群规划题,考查老师对于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以及活动的安排组织能力。

◆备考策略

可以从“学习要求”以及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入手,把握每个课型教学的具体要求,明确授课要达成的基本要求。备考时,要锻炼设计不同课型的教学,建议以试讲为主的地区的考生,备考时,每个课型都要涉及,同时对学习任务群有所了解;说课的地区要将2017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说课理论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充分理解其中的内容,尤其是在教学安排、教学建议以及教学评价的部分,仔细阅读,做到理论融入实践,同时要加入自身的思考,努力形成一份能够根据不同课型灵活变化的模板。

第三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

(一)文化经典著作:

①《论语》

②《孟子》

③《庄子》

(二)小说:

①罗贯中《三国演义》

②曹雪芹《红楼梦》

③鲁迅《呐喊》

④茅盾《子夜》

⑤巴金《家》

⑥沈从文《边城》

⑦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⑧雨果《巴黎圣母院》

⑨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⑩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

11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

12海明威《老人与海》 ○

13莫泊桑短篇小说 ○

14契诃夫短篇小说 ○

15欧•亨利短篇小说 ○

(三)诗歌散文:

①郭沫若《女神》

②普希金诗

③泰戈尔诗

④鲁迅杂文

⑤朱自清散文

(四)剧本:

①王实甫《西厢记》

②曹禺《雷雨》

③老舍《茶馆》

④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五)语言文学理论著作:

①吕叔湘《语文常谈》

②朱光潜《谈美书简》

③爱克曼《歌德谈话录》

第四篇: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必修部分)

为了使广大语文教师正确把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精神,切实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要求,有效进行教学活动,根据全省高中语文的教学实际,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分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要求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必修部分包括必修

一、必修

二、必修

三、必修

四、必修五,共五个模块。每个模块分“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内容目标”提出本模块教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学习要求”对学生达成本模块教学目标提出具体要求。“教学建议”对教师实现本模块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五个模块的“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覆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课程目标,并有适当反复。

选修部分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共五个系列。其中前三个系列各分为两部分,即: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闻、传记。每个系列同样分“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内容目标”提出本系列教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学习要求”对学生达成本系列教学目标提出具体要求。“教学建议”对教师实行本系列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五个系列的“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覆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系列全部课程目标。

必修部分

必修一

一、内容目标

1.通过适当的活动体验,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阅读经典,学习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体会家园之思和自然之美,激发他们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升审美品位。

4.通过比较阅读,掌握诗歌、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诗歌、散文的语言特色,理解与掌握其中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5.把握朗读的特点,用流畅的普通话和适合的语气、语调,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1 6.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学习文言文后能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7.把握书信体文章写作的语言特点;部分学生可尝试诗歌写作。 8.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

9.深入生活,收集资料,创设写作情境,综合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开展写作实践。

10.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恰当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二、学习要求

1.能够通过活动体验,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例如,在学习教科书第一专题时,可以按照板块主题的要求,即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组织一些主题活动。如结合课文《十八岁和其他》的学习,通过与父母的交流,换位思考,不断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另外还可以通过“我的五样”、“我的未来不是梦”等主题活动形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经典文本,能够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教科书第二专题时,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可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探讨个人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体会家园之思和大自然之美,激发自己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升审美品位。例如,通过对教科书第三专题文本的反复研读,理解文本中家、家园、故乡等概念的具体内涵,以及文本所涉及的归家、返乡与出走、离家等关系,从而明白家乡对人的意义,激发起爱家乡的感情。例如,学习教科书专题四第三板块“湖山沉思”,能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4.通过比较阅读,初步掌握诗歌、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诗歌、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的意蕴。例如,通过对教科书第一专题“吟诵青春”中三首诗歌的比较阅读,理解不同时代的人对青春的不同诠释。又如,教科书第四专题第二板块《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两篇散文异曲同工,都是在特殊的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的佳作,可大略了解作者的遭际并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文章,感悟自然,获得精神滋养。

5.把握朗读的特点,能用流畅的普通话和合适的语气、语调,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学习文言文后能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7.书信和诗歌是传达内在情感的重要方式。把握书信体文章写作的语言特点,可以通过给父母、朋友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在成长中的困惑或对青春的感受。也可尝试写作诗歌,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自己对青春的畅想。

8.能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以负责的态度准确地陈述自己的看法。文章要谈什么问题,表明什么样的观点,要鲜明不含糊;发表见解要真诚坦率,敢于标新立异,论述时要深入分析。学习《劝学》后,可以“读书的苦乐之境”为话题, 2 写一篇议论类文章;也可就自己阅读过的一部经典名著写一篇读后感,明确地表达心得体会,揣摩议论类文章的写作技巧。

9.能深入生活,收集资料,创设写作情境,综合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散文的表现手法开展写作实践,并通过制作小报、网页等方式进行交流。例如,通过对教科书第三专题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学会用散文的笔法将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表达对乡思的理解,并制作成小报、网页等进行交流。

10.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恰当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写景文章要能写出景物的特点,就必须仔细观察,用心思考,使客观之景也成为自己的心中之景。要把握写景的方法,善于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在学习时可模仿本专题的写景散文,以“大自然的智慧”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

三、教学建议

1.语文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强调经历与参与。体验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实践”,“探究”和“经历”。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体验性学习材料与活动方案,不是传统意义上规定的课文与作业,它仅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情景、提供选择。教学中,应该尝试改变一种方式,围绕专题,创造性地设计活动,使学生结合自我体验,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共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

例如,教科书第一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吟诵青春”的学习材料是一组诗歌,要组织学生围绕“理解”与“朗诵”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应该要求学生背诵《沁园春·长沙》。“体悟人生”提供了两篇学习材料,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并通过与家人、与同学的对话与交流,加深对学习材料中青春话题的感受与思考,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断促进精神成长,完善自我人格。对《我的四季》中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解读、品味、鉴赏。“设计未来”提供了两个活动方案,其立意与落点大致相当,教学时只要选择一个就可达到教学目标了。

2.问题探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问题探讨必须以个人对学习材料的基本理解为前提。学习材料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应当在预习中解决,因此教师在专题教学前,要有整体的预习计划,以保证课堂探讨能有序有效地进行。要抓住专题的核心问题,尽可能使探讨能循着有价值的思路展开,以达到学习目的。学生在深入探讨时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教师应当有一定的准备。探讨可以在同桌之间展开,也可以小组讨论,重大的或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考虑安排一次班级范围的探讨交流。探讨问题要注意过程,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探讨结果,要作出评价。

例如,教科书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在呈现方式上就属于“问题探讨”。这个专题分为两个板块:“求学之道”和“经典的力量”。教学时应按要求对每一板块作整体探究。专题的核心内涵是“获得教养的途径”,探讨须在这一主题的总领之下。“求学之道”,探讨重点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经典的力量”,探讨的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通过有效的探讨,学生可从基本的“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为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

3 3.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对文本内涵的探讨不能把它从文本中抽象、剥离出来,而是要跟文本结合起来。文本研习的手段、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评点是一种很好的研习方法。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文本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学生评点时,要引导他们注意“诗眼”、“文眼”。

例如:《乡土情结》第一段就解释了什么是“乡土情结”,《前方》中由摄影作品引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等,都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等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应根据全篇的立意和特定的语境去理解。

4.通过比较,使学生掌握诗歌、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诗歌、散文的语言特色。研习文本时还应当解决与文本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等等。如果是节选,应对原作有大致的了解。例如,教科书第四专题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中的文言文教学中,可先介绍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赤壁赋》时,可将苏轼的经历简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知人论世,把握作者在本文中旷达的情怀,以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带动学生的学习。

5.朗诵实际上是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其要点是“心悟口诵”。诵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组朗诵、朗诵会等均可采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面向群体朗诵的活动机会。在朗诵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尝试着总结朗诵诗歌的心得,把方法的感悟作为学习的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尝试分析诗的意象、语言,感受诗的节奏、韵律。同时也要注意“活动体验”的基本要求,不能用理解、感受代替朗读。例如:教科书第一专题第一板块“吟诵青春”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例如,诵读《相信未来》的第3节,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诗句的含义,寻找恰当的停顿方法,是“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还是“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6.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科学的归纳整理有助于更好地积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文本研习过程中的字词积累应该是一项重要内容,另外文本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可根据需要让学生整理。例如:学习教科书第四专题第二板块两篇文言文,应着重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实词有“属、止、舞、泣、危、举、卒、是、异、穷、志”等;虚词有“之、然、于、而、其”。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言现象进行整理,词汇现象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并且背诵《赤壁赋》。

7.要让学生在大量感情充实的作品阅读中得到启发,要创设多样的写作情境,让学生尝试通过书信、诗歌等样式进行感情的抒发。例如,教科书第一专题的书信写作是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要把握住书信内在的情感,在丰富的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把自己融进虚拟的情境中。还可以尝试诗歌写作,用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8.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从中汲取写作素材。写作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应指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明确的中心要一贯到底。例如,

4 写作可以结合教科书专题二阅读来进行。通过学习,了解读书求知的原则和方法,认识读书求知、从师而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以及具备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许有过困惑,也一定有许多体会和感悟,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写作材料。学生可以学习目的和学习中的困惑为中心,组织材料,进行写作。

9.散文写作要能灵活地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叙事要简练生动,描写要精当传神,刻画人物要栩栩如生。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能辅以适当的议论和抒情,做到贴切自然,易懂耐读。教科书第三专题所选的几篇散文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方面各有侧重,在进行写作指导时要让学生对它们进行分析、借鉴,让他们根据各自的主题、题材选择适当的表达方法。既要综合运用,又要有所侧重。

10.鼓励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在审美活动中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学习用恰当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写景文章要能写出景物的特点。学习教科书专题四,可从选文中吸收思想滋养,并借助写作技巧。可以参照“写作”提供的情境和指导,设置合适的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完成写作练习。如有条件,可以在课外组织“走进大自然”的主题活动:走访村落或社区的老人,了解家乡自然风物的变迁,倾听他们的感触;也可以组织郊游和野营活动,体验和歌颂自然之美。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拍摄一些图片,配上解说词,讲述你和自然之间的故事,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

必修二

一、内容目标

1.体会对生命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感悟严肃认真的人生思考,形成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对战争与和平进行历史的、辨证的思考。学会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学习把握和认识历史的不同方式和态度。

3.感受散文的意境美、细节美,感受小说的情节美、环境美和性格美。 4.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比较阅读、选择阅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了解重要作家及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结合这些材料分析理解作品。

5.在阅读中了解散文、小说、日记、历史评论、消息等体裁以及图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6.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7.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或用法,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和内涵,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和文言名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8.尝试写文学鉴赏类文章。

二、学习要求

1.进行个性化阅读,能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例如:教科书专题一“珍爱生命”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表现出了海伦·凯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与地坛》则是史铁生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最后的常春藤叶》表现的是对他人生命的关爱;《鸟啼》则是对小生命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所有这些都源于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5 应该从中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比较阅读、选择阅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例如:可以把教科书中的《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两篇小说放在一起作整体研习,把两位主人公放在一起作比较,也可以对两种写法作比较研习。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不幸,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这中间有年龄阅历方面的因素,也有外来因素的作用,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我”受了欺骗,没有认识到法西斯的侵略本质。这两篇作品篇幅较长,可以通过快速阅读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再予以精读,品味精彩的细节和语言特色。

3.了解作家及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能够结合这些材料分析理解作品。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例如:《六国论》是一篇史论,主要论述的是战国中期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联系作者生活的北宋历史,就能明白作者实际上是在借题发挥,以古讽今。再如:了解苏轼和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就可以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作者面对历史陈迹,引发遐想而作的。

4.掌握鉴赏意境美、细节美、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美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审美的活动体验,学习探究阅读,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例如:教科书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都是文学类作品,文学鉴赏的核心是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在学习过程中能提炼概括鉴赏的方法,并能用这些方法进行审美体验活动,能够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能初步实现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开拓创新阅读的空间。

5.能够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散文、小说、日记、历史评论、消息等体裁以及图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学习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例如:教科书中的《鸟啼》就是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了作者对生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的写法。而《荷塘月色》通过描写荷塘的美景,抒发渴望自由、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情感。

学习小说不同的叙述风格,以及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同样是用第一人称,教科书中的《一个人的遭遇》中,索科洛夫是在和别人交流,小说用的是口述式,与常见的“口述实录”相近,有纪实小说的味道。《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我”是内心独白,是在与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而《祝福》中的“我”只不过是祥林嫂悲剧的一个旁观者,他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在了解小说的不同叙述风格的同时,还应认识到,索科洛夫、“我”(《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主人公)、祥林嫂、翠翠、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的性格形成与他们生存的环境密不可分。

还应了解日记、消息、史论文学、图片的特征及表现手法。特别应了解图片用画面来表现主题,借助镜头来表明立场和观点的特点。

6.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例如:教科书中的《我与地坛》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第二部分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迪,使“我”懂得怎

6 样生活,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将地坛与母亲作为并列内容,地坛和母亲之间有何联系。能够作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地坛和母亲以不同的方式给了“我”相同的启示,即: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都是“我”的精神家园,等等。

7.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或用法,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和文言名篇。例如:学习教科书第三专题,能够对《六国论》、《阿房宫赋》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词,不同语境下出现的不同意义的词,词性发生变化的词,一些重要的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进行梳理,并能举一反三。能背诵《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及引用到其他文本的名句和古诗。

8.尝试写能表达自己独特观点的文学鉴赏文章。鉴赏文写法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描述性的感性体悟,也可以是评说性的理性分析;可以是严谨的议论,也可以是自由的随笔。只要对作品内容和形式之美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三、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散文、小说、日记、历史评论、消息等体裁以及图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例如教科书第二专题《图片两组》的教学,要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读图”:能真实具体地叙述图片内容;透过画面,分析图片的内涵,分析图片主题,分析美术特色。再如消息或通讯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把握新闻中的事件、人物和问题,认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2.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注重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美读等多种方法综合的灵活的运用。例如:小说篇幅较长,就要抓住小说的特点展开教学。在教科书《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再予以精读,品味精彩的细节和语言特色。而《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教学时可以通过对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的传达出来。

3.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有些课文,教者可以将文本设计成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文本,例如,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可以设计这些问题: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情节?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等等,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引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维,培养他们批判的意识,探究的习惯。

4.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把两篇或两篇以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选段)放在一起,对其主题、结构、人物、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比较,指出同异,进行鉴赏或分析。例如:教科书中的《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同样是战争题材,两位主人公同样遭遇不幸,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对不同性质的战争就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金岳霖先生》和《亡人逸事》尽管一篇写的是学者,一篇写的是普通妇女,但在 “细节之美”这一点上,是值得进行比较的。

5.不同类型文本的教学内容,应该各有重点。不同的文学体裁,教学的侧重点应有不同。例如,教科书中的《六国论》是一篇历史评论,教者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处理议论文中的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弄清作者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后,如何利用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7 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辞赋,教学中应着力实现辞赋的特点,着重关注辞赋的形式美、音乐美。《落日》、《消息二则》属于新闻体裁,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等。

6.注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一是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二是勤于梳理,加强积累;三是结合语境,理解文意;四是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7.注意引导学生对鉴赏方法进行概括、提炼和积累。例如,教科书第四专题具体的文本后面,链接了许多和鉴赏方法有关的学习资料,有的是精彩的作品节选,有的是扼要的理论阐述。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这些理论材料,并对它们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形成自己的鉴赏方法,并运用这些鉴赏方法,结合文本进行活动体验,有助于深入挖掘作品所蕴蓄的美感。

8.写作中注意叙事详略的安排,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以便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例如,《我与地坛》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详写“我和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详写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其余部分略写甚至干脆略去。详略的处理是紧紧围绕人怎样看待生命的苦难这一主旨的。

9.组织与引导学生尝试写文学鉴赏类文章。鉴赏类文章写法也较为多样,可以是感性色彩较浓的想像文,也可以是理性色彩较浓的评论文。写作时可以从作品的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追求个性化的感受和表达。

必修三

一、内容目标

1.思考个人与祖国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和自身对国家所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热情。

2.了解伟大人物的崇高信仰和底层社会人物的高尚人格。

3.理解文明对话的作用、必然性,了解自觉地成功地进行文明对话的方法和途径。

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并得出自己的评价。

5.掌握朗读的方法,尤其注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借助音乐欣赏和诗文欣赏结合等方式,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拓展语言学习的范围,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6.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努力做到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人与时代的关系,了解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7.通过文本阅读,了解议论文论点的深刻性、论据的典型性、论证的严密性,提高论说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8.根据上下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教科书所选的文言文,并能根据要求给重要的语段进行注释、断句或翻译。

9.从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发现伟大,并用恰当的形式真实地记叙和描写人物,鲜明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8 10.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特别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议论,能就电影电视或其他文学艺术作品的某一方面或某个片断进行解说或评论。

二、学习要求

1.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的朗读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传达出自己对诗歌散文的理解。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其中都蕴涵着作者深厚的感情,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诗文的主题。例如,对于教科书中《长江三峡》的学习,可以通过诵读,感受长江三峡的瑰丽景象和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思想感情。

2.把音乐欣赏和诗文欣赏沟通起来,以期实现“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言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等目标。在文学鉴赏和音乐鉴赏的结合上可以将音乐引入语文学习的课堂,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再看看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通过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去再现音乐、传达音乐的效果的。例如,教科书中《肖邦故园》中有多处生动的景物描写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再现,通过赏析这些内容,可以理解肖邦的音乐创作与他的故乡和祖国的关系,是对音乐进行文学化的再现和诠释。

3.通过搜集和利用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人格追求,尤其是在关注伟大的人物的同时,发现底层社会的道德基石,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提高对人的认识,从而提高人格修养,使之树立进步的人生追求。例如,通过查阅屈原的相关文学资料,可以了解《离骚》是他在战国纷争,楚国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下,因进忠言而遭放逐后写的。而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与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4.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可以通过查阅网络或图书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的背景,并把它们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识结合起来,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例如,学习教科书中《发现》一诗,可以结合以前对闻一多已有的认识,包括《最后一次演讲》,理解这样一位爱国诗人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的根本原因;要进一步了解闻一多留学的经历,了解《发现》的写作背景。

5.论说类文章的说理形式多样,有的是严密的论说,有的是形象的说理。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能力。还要关注文章的论证技巧,如《发明与发现的国家》从反驳引出正面的论述,而《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由事及理,把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的方法,等等。

6、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并得出自己独特的评价。例如,研习教科书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把握住蔺相如的智勇与爱国,廉颇的忠于祖国与勇于改过的精神,与他们进行精神的对话,同时体会其高超的论辩智慧及为国而忘身,团结御侮的爱国情怀。

7.根据上下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专题所选的文章,并能根据要求给重要的文段进行注释、断句或翻译。能根据要求梳理归纳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如研习《谏太宗十思疏》时,要能够根据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辨析“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而,

9 之”等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的含义,努力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8.从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发现伟大,并用恰当的形式真实地记叙和描写人物,鲜明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可以借助教科书中《品质》《老王》等文章,认识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格的光辉,在写作中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发掘他们身上美好的一面,能够以“在底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9.能针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进行评述,发表自己的观点。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特别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议论,提高论说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1.研读文本不仅要抓住文体的特点,更要注意作品表达上的各自的特色。如《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都是写景散文,但学习前者要抓住“颂”的文体特点,注意文章全景式的铺陈描写的特色;学习后者,要抓住移步换景,借景抒情,根据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传神的描绘的特色。

2.阅读诗歌要善于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和鉴赏,理解作品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如教科书里《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中的“熏黑的矿灯”“老水车”“雪白的起跑线”,《祖国土》中的“泥土”和“沙砾”,《离骚(节选)》中的“香草美人”等,都蕴蓄着作者深厚的情感,都可以成为我们解读和鉴赏诗歌的审美切入点。

3.注意课程间的沟通,把音乐欣赏和文学鉴赏结合起来,在不同学科的沟通学习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研读《肖邦故园》时,要把文学鉴赏与音乐鉴赏结合起来,一是将音乐引进语文学习的课堂,通过音乐鉴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二是将音乐与文学文本结合起来,看看作家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通过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再现音乐、传达音乐效果的。

4.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屈原的《离骚》是在战国纷争、楚国危机四起之下,因进忠言而遭到放逐后而写的;普希金的诗是写给反对沙皇专制而被流放的战友的。优秀的诗篇,都是诗人心声的吐露。《离骚》表现了诗人虽然身遭厄运,仍旧坚信真理在握,崇仰高尚人格,诗中真实地再现了在屈原的那个时代,屈原的行为所保持的高洁的志向和独立的人格。《致西伯利亚囚徒》则表现了为了推翻专制暴政而毅然起义,失败后依旧不屈不挠地坚信自己的信念,宁愿走向刑场、宁愿流放的革命者的高尚人格。

5.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要体会烛之武的爱国精神,教学《谏太宗十思疏》,要体会其中的居安思危的思想。在教学中应当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中的人物个性。例如,教学《鸿门宴》,对于项羽和刘邦的形象,应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并得出自己独特的评价。

6.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诵读时,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例如《烛之武退秦师》和《谏太宗十思疏》两文,一以记叙描写为主,一以议论为主;一以人物对话和以散句为主,一以整句为主,糅合散句;一是比较平静的叙述,一是激昂的议论。诵读中要注意其不同的语言特点。

7.研读文本时,要抓住文本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思路。例如,学习第三专题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对于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理解,用简要的文字记下来,与学习以后

10 的认识进行比较。在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后再进行研讨,画出每一部分乃至每一段的重要句子,找出关键的概念,进而探讨它们的具体内涵。

8.要鲜明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必须注意选择恰当的事例,必须把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写人总离不开写事,只有在具体的事件的叙述中描写人物,才能使人物具体形象、生动可感。例如,教科书《品质》一文中,作者紧紧围绕平凡而低贱的老鞋匠格斯拉在那个时代、那个艰难的情境里仍能恪守职业道德的品质,选择他如何做鞋、如何与我交往等事例来叙述,并细致地描写了他的外貌和悲惨的遭遇。事件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代,每个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只有把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来描写,才显得真实可信。如《品质》中的格斯拉处于大工业革命对手工业生产产生极大冲击的历史环境中,所以他的出境才真实可信,他的品质才真实感人。

9.围绕一定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特别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议论,提高论说的能力。应让学生掌握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的基本知识及相互关系,针对某个事件和问题,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论点必须正确,符合客观实际,能够解决问题。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时,所用的论据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论证的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法等,要运用恰当的方法特别是喻证法来证明自己的中心论点。例如,《拿来主义》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等当时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让学生围绕中心,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出有理有据的议论文。

必修四

一、内容目标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了解先哲们经世济民的思想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精神。

2.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内涵。

3.引导学生走进古代的文学世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了解演讲辞、悼词和序言的基本特点;体会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的逻辑性和表现力,感悟文章的表达效果。

5.在阅读鉴赏中,了解小说和戏剧、电影剧本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欣赏小说和戏剧剧本、电影剧本的基本方法。

6.把握诗词中的意象,感悟其意境,理解诗词中抒发的感情。把握“骈体文”和“赋”的文体特点,理解文中抒发感情所运用的手法。

7.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简明扼要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得体、简明地回答问题;善于倾听,能够把握口语交流中传递的信息。

8.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目的进行演讲,提高现场演讲的能力。

9.初步学习小说评论、戏剧评论与电影评论,写出有一定见解的评论文章。 10.了解和掌握一些诗文鉴赏的方法,力求写出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见解的鉴赏文章。

二、学习要求

1.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例如,研习教科书中《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感受先哲们光辉的思想,体会其高超的论辩智慧及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研习《在马克思墓前讲话》、《〈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我有一个梦想》,回望伟人的事业,培养对社会政治、经济的人文认知能力。

2.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内涵。例如,教科书第二专题共三个板块:“灵魂的对白”、“美与丑的看台”和“人性在复苏”分别突出了人性中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三组矛盾。在阅读与鉴赏过程中,要深刻领会周朴园的自私、虚伪,鲁侍萍的痛苦与自尊;感受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爱斯梅拉达的人性光辉;能够理解辛德勒为什么能把自己从兽性中‘解放’出来,让人性的善良又回归到自己的身上。

3.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例如,教科书第三专题所选皆为唐宋诗、词、文的名篇杰作。通过文本研习,要能对诗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艺术评价、情感内涵以及一些基本的欣赏方法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要能对唐宋诗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感染力量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调动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通过吟咏对古诗文进行鉴赏,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4.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例如,学习教科书中《我有一个梦想》,通过整体感知,首先要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出要点,把握内容,弄清楚文章大致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此次游行起因及其合理性,第二部分陈述为实现其要求所使用的斗争策略,第三部分表达作者心中执著追求的理想以及为了实现理想所具有的决心与信念。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感受到文章思维逻辑严密,感情充沛强烈,产生共鸣,体会到作者所抨击的美国社会对待美国黑人的种种不公平现象。

5.在阅读鉴赏中,了解小说和戏剧、电影剧本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欣赏小说和戏剧剧本、电影剧本的基本方法。例如,在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要注意小说中的场景描写和多重对比手法的运用,来把握人物的性格。在学习《雷雨(节选)》时,要能够掌握分析戏剧本的基本方法的着眼点在于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戏剧语言及矛盾冲突。学习《辛德勒名单》,抓住画面和细节,理解人物内心世界活动,认识人物的性格。

6.能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例如,教科书所选几篇文言文都是经典佳作,从语法上来说也比较具有代表性。比如,从文言句式这一角度来分析,《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无乃尔是过与”是宾语前置句,学习后知道“是”在这个句子中起了一个“提宾”的作用,就能够推知成语“惟命是从”和“惟利是图”中的“是”都是提宾标志。

7.能够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简明扼要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得体、简明地回答问题;善于倾听,能够把握口语交流传 12 递的信息。能通过活动体验,学习典范的演说词、辩论稿、采访对话,在活动中提高演说、论辩才能。

8.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目的进行演讲,提高现场演讲的能力。能够围绕一个中心,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述鲜明的观点,写出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演讲稿。演讲要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语言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个性和风度。能借助恰当的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演讲的效果。例如,教科书中《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与《不自由,毋宁死》,这两篇演讲因背景不同,对象不同,目的不同,所以演讲内容侧重点,语调和语气等都不相同。

9.能够了解影视作品的一般要素和形式特征,掌握阅读、欣赏方法,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角度撰写影视评论。例如,学习了《雷雨》、《辛德勒名单》,能够理解人性的复杂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选择恰当的角度写出评论文章。能够围绕“人性的美丽”这类话题写出有一定深度的作文。

10.了解和掌握一些诗文鉴赏的方法,写出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见解的文艺评论。要学会运用背景分析、字句研读、对比阅读等方法,注重对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风格、思想内容和情感内涵等方面的发掘,力求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三、教学建议

1.在文本研习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例如,《季氏将伐颛臾》记录了孔子和弟子子路、冉有的三问三答,孔子从最初的委婉的批评到对“是谁之过”的追问,最后到对自己政治理念的阐发,层层推进,层次清晰。抓住了每一层的问答,也就抓住了脉络和主旨。

2.在问题探讨时,要特别注意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具体的问题展开探讨。例如,教学《雷雨》这部话剧,可探讨这样一些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他在认出鲁侍萍前后语言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可以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开展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任务的性格进行分析,根据剧本的内容进行说理。

3.在活动体验时,要强调实践性、活动性。例如,教科书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三个板块分别侧重用演讲、问答、辩论等基本形式,训练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能力。本专题教学要做到在活动中“用”材料而非“教”材料,在教学安排上,要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口语交际的实践,让学生练习演讲、提问应对、辩驳讨论,从而有效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一种方式为主,结合其他方式灵活运用。例如,在教学教科书第二专题时,主要运用“问题探讨”的方法,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要开展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或组织学生排演、观看话剧、电影或录像资料,以提高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的兴趣,在活动中掌握戏剧、小说、电影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5.巩固运用评点的读书方法。例如,教科书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的教学可以运用这种研习方法。评点时,要将重点放在诗文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典诗、词、文的赏析方法,充分体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感染力量。

13 6.要充分重视朗读在课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朗读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听名家的配乐朗诵,也可以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范读,启发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学生可以通过诵读体会以准确把握朗读中的情感。朗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内涵的过程;反过来,作品的情感内容把握得越准确,学生的朗读就越到位。

7.文言文教学要立足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要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课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真预习,课上勤记笔记,课后及时梳理;要适当训练,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还要引导感悟,提高学生鉴赏审美的能力。要引导学生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特别注意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和固定短语,能够举一反三。例如,教科书必修四文言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注意归纳总结,如《季氏将伐颛臾》文中的实词“过”、“陈”、“就”、“相”、“疾”、“来”、“安”,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句“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等都要注意归纳整理。

8.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要把活动体验落到实处。安排演讲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著名的演讲词,体会其鼓动性与感染力,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演讲词在表达方式上的特色;分析不同演说家的风格差异,体会演讲者的个性与风度。例如,教学教科书第四专题,要集中安排“演讲”与“倾听”实践活动,学习《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让学生倾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感受演讲精品的魅力,并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说才能。

9.写作教学还要做到课内外结合,要注意写作形式的多样性。要让学生有写作的主动权。布置文题要让学生可以选择,还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例如,撰写影视评论、文学评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感悟。写演讲稿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体验生活,选择有价值的、有话可说的话题来撰写。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必修五

一、内容目标

1.感悟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使学生享受发现与探索的无穷乐趣,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丰富多样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 3.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4.思考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提升人生境界。

5.能够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说明文,了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方法和语言特点。

6.了解文学作品抒情言志手法的多样性。

7.了解托物言志与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8.能理解哲理散文的哲思情怀和艺术特色。

9.要运用多样的议论分析手法,使议论辩证深入,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写出立意的思想高度。

10.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方法,写作实用类文章中的说明文。

二、学习要求

1.能独立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信息。例如,对教科书中《〈物种起源〉绪论》的教学,可抓住关

14 键语句,在理清作品脉络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为什么要提前发表《物种起源》和《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这两个关键问题,把握住主要信息。

2.通过诵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例如,教科书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它主要靠台词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矛盾冲突,从而揭示出主题,因而可以进行表演性诵读;《陈情表》是一篇读之动人肺腑令人潸然泪下的文章,作者对祖母的孝心和深情,对皇帝恩宠的感激,其措词的谨慎应通过诵读加深体会。

3.在阅读中,能够通过人生的生死苦乐顺逆等问题,引发对人生的严肃认真的思考。例如:教科书中《记念刘和珍君》塑造了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爱国形象,鲜明地表达了对生死选择的态度,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要认识刘和珍等青年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深刻启示,激发肩负起历史使命,报效祖国的情怀。

4.思考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提升人生境界。如可以通过理解均衡教科书中帕斯卡尔和罗素作品的思想、道德、理性等人生哲学命题的深刻内涵,了解伟大的思想家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5.能在整理总结有关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和品味不同表达内容的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如和一般说明文的平实的语言风格不同,教科书中《南州六月荔枝丹》文艺性十分突出,语言生动,特别是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句,不仅有助于了解荔枝的特点,而且营造了优美的意境,使原本可能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使语言具有独特的韵味。

6.拓展对于实用类文体中说明文文体知识的认识,了解当代说明文在文体和风格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如可以通过教科书中的《斑纹》类的文章,了解当代说明文在文体和表达方式及语言风格上所呈现的一些新的特点。

7.能够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特点,学会通过意象的解读和鉴赏,体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理解诗歌语言的深层意蕴,评价感情的表达效果。例如,可以通过鉴赏教科书中“旧日时光”板块的3首友情诗来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8.了解用形象化的语言阐释抽象道理的写法。例如,通过教科书中“伟大的情思”板块来分析文章中观点的表述特点:既是作者丰富思想的高度浓缩,也是富有诗意的形象的表达。

9.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能在前几个模块学习时所做的整理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文言相关知识体系的整理工作,补充典型词句,使相关知识系统化,并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同时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例如,可以在以前整理内容的基础上,整理、积累《兰亭集序》中的实词和虚词句式和活用用法,将之归纳进相关知识体系之中。能理解其中内涵丰富的句子的含义,背诵、默写其中的名句。

10.能写作说明文,能对说明对象有全面、透彻的了解,熟悉与它相关的知识背景;能确定说明的顺序,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又形象生动。

11.尝试将理性的思考与真挚的感情相结合写作杂感或较复杂的说理文。要能够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精心提炼,形成表达中心,或托物言志,或直抒胸臆,或运用丰富的材料,加以阐发。能做到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能有一点思辨色彩,把自己的感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三、教学建议

15 1.说明文文本的研习,要让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梳理。。如说明对象有对于事物说明和对于事理说明,有对于单个对象的说明和对于一类对象的说明;语言风格有平实的典范的,也有文艺性强的;风格上既有传统的说明文,也有现代风格的、兼具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特点的说明文。可以通过教科书的“科学之光”专题中的相关文本,让学生以比较的方式全面了说明文。如可以通过比较《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斑纹》,了解经典的文艺性说明文和兼具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的特点的现代说明文的不同的风格特点。还也可以比较两文说明对象的不同:以单个的事物、事理与现象作为说明对象的,和以一驭多,对于一类对象的说明的。在教学时还应注意说明文的实用性特点,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课外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开拓相关课外知识。

2.诗歌、散文和戏剧作品的研习,应在把握作品的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文本的个性,选择教学素材,组织教学单元,抓住专题的核心,突出重点,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激活文中情感,陶冶学生的心灵。应强调对语言表达的关键处、细微处的品评、咀嚼和揣摩,真正教出语文味,提高对古代散文、中外戏剧和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教科书“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的教学,让学生体验优美真挚的感情,珍视亲情、友情,理解爱情。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白描、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在散文中的作用;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戏剧中戏剧冲突、时空安排等表现手段的特点和表情达意的作用;还可以引导学生诗歌或借助意象,或融思于诗等多样的感情表达的手段,以让学生学会用多样的手法抒发健康的感情。

3.对于问题的探讨,要自然渗透融合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从文本中自然生发出来。既要通过问题学文章,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找到思想与表达融为一体的切入口,安排教学步骤,向预设的核心问题逼近;还要通过文章解答问题,把握作者的观点思想,作为思考的素材、回答的理由,让文本学习通过问题探讨生成丰富的意义,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例如,可以通过教科书“直面人生”专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探讨司马迁和屈原的人生选择。可以探讨为什么司马迁“隐忍苟活”,而屈原“毅然赴死”;还可以结合东西方生死价值观来探讨。也可以通过教科书的“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引导学生探讨,生发出学生对于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总之,是让学生通过文本的研习产生的疑问,由疑问而开始探讨问题。要注重拓展探讨的空间,使“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人人有话可说,以实现探讨的教学目的。

4.无论是文本研习,还是问题探讨,教学时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转变角色,不能做学生的主宰,要引导学生自己体会。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要使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看法。要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从而大大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情感熏陶中体验并提升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可以要求学生使用评点法对文本作出自己的解读。

5.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相关语文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可以给学生限定阅读时间,并根据文本设置一些典型问题要求学生作答。

16 6.教学中应注重朗读和背诵。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要给学生多一些诵读的时间。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诵读。在学生诵读过程中,注意引导点拨示范,教给学生一些诵读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对一些重点篇目,适于诵读应该诵读的篇目,要舍得花时间,舍得下功夫。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将诵读延伸到课外,并加强督查和检测。要注重学生的名句名篇背诵,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7.学习文言文,要强调积累。多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尤其是实词。在积累实词时,要指导学生重视语言环境,“归词于句”,就是在阅读中要注意的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指导学生摘记特殊的实词,如古今异义词。要扩大文言文的阅读量,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自主阅读浅易文言文,而不仅仅依赖老师课堂讲解。此外,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并学会利用工具书和合作学习来解疑。要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学文化常识,并能灵活运用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蕴。

8.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说明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语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避免夸张华丽的辞藻,要把真实的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说明时一定要把握一个中心主题,说明文中细枝末节较多,但不能喧宾夺主;合理的说明次序会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明晰,练习时可以尝试不同的次序进行写作,找出最合理的一种;由于说明文写实性较强,有时难免会让人感到没有生气,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来增加文章的文艺性。

9.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体验和感悟,当学生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体验到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时,要善于抓住这个情感交融的好时机进行练笔,帮助学生张扬情感。要培养学生留心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寻找、提炼创作的源泉。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要让学生学会平时积累作文素材,懂得占有大量素材的重要意义。在写作实践中,帮助学生分析材料的优劣,选择适当的素材,争取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

(啸鸣 辑)

第五篇: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高中部分)

论语通译 孟子选注 庄子选译 三国演义 红楼梦 西厢记 呐喊

鲁迅杂文精选 子夜 家 茶馆 边城 雷雨 女神

朱自清散文精选 围城 谈美书简 平凡的世界 历史的天空

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精选 哈姆莱特 堂吉诃德 歌德谈话录 巴黎圣母院 欧也妮.葛朗台 匹克威克外传 复活

普希金诗选 泰戈尔诗选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二十世纪外国短篇小说精选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贫困大学生受资助感想下一篇:葡萄酒品鉴会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