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环醇降低妊娠期转氨酶疗效论文

2022-12-26

妊娠期肝功能损害不仅影响孕产妇的身心健康, 更为严重的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问题, 近年来我们利用双环醇 (商品名称百赛诺, 北京协和药厂生产,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0040467) 治疗妊娠期转氨升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并设立了对照组, 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 我们先后治疗了转氨酶升高病人92例, 病程最长的11年, 最短的6个月, 其中妊娠早期39例, 中期妊娠23例, 晚期妊娠30例, 年龄最大的35岁, 最小的21岁, 平均年龄在29岁左右, 其中乙型肝炎59例, 丙型肝炎7例, 乙肝合并丙肝的8例, 酒精性肝炎7例, 结核病抗痨治疗后药物性肝损害4例, 不明原因的肝损害7例。

1.2 治疗方法

我们将接诊治疗的病人按照接诊治疗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用基础治疗方法 (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维生素C2.0g, 维生素B60.2g, 门冬氨酸钾镁10mL, 三磷酸腺苷40mg) 加双环醇50mg, 1d3次口服, 对照组用基础治疗方法加多烯磷脂酰胆硷注射液10mL (465mg) 溶解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治疗,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以2周为同1个疗程, 1个疗程结束后停用3d, 第4天开始第二疗程的治疗, 在第二疗程前先采血化验肝功能, 复查转氨酶的情况。第二疗程结束后再次化验肝功能, 复查转氨酶, 建档制表留存。

2 结果

2.1 判断方法

如果转氨酶完全恢复正常为痊愈, 如果转氨酶明显下降或接近正常为显效, 如果转氨酶没有下降或下降不明显为无效。

2.2 结果

2组治疗结束后, 病人的临床症状和转氨酶的变化都有所好转, 经过统计分析, 其治疗组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经过统计学处理P<0.05, 说明2组有显著性差别, 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其统计结果如表1和表2。

3 讨论

(1) 从表中可以看出, 不管是治疗组或对照组, 2组治疗效果对降低转酶都有明显的疗效, 但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并且2组的疗效都在第一疗程效果显著, 第一疗程中无效的在进行第二疗程时仍然效果不明显, 究其原因我们对无效的原因, 基础疾病较复杂较重有关, 有些是乙肝合并丙肝或者其他基础疾病。

(2) 对于降酶无效的妊娠妇女, 建议孕妇早期终止妊娠, 待治愈后再受孕, 通过治疗无效的妇女终止妊娠后, 使用双环醇治疗, 其疗效明显提高, 而且疗程短治愈率高。

(3) 用双环醇治疗妊娠期肝功能异常, 通过在其妊娠期和产后的随访, 没有发现新生儿组织学或生理学上的改变, 其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未见异常的表现和至畸的作用。因此, 我们认为对孕产妇可以放心的使用, 究其双环醇降酶机理, 我们认为可能是: (1) 双环醇可抑制变态反应产生的炎性因子[1], 对抗免疫性肝损伤, 从而保护肝细胞, 双环醇可清除药物性肝损害产生的亲电子集团和自由基, 抵制变态反应产生的炎症因子, 对抗药物性肝损害。 (2) 双不得不醇可通过抵制肝细胞脂肪堆积, 诱导还原型谷光甘肽S转移酶 (GST) , 谷光甘肽还原酶 (GR) , 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调控参与酒精代谢的药物代谢酶, 促进毒性代谢产物的清除而塌到抗酒精性肝损害的作用[2]。 (3) 双环醇可通过保护肝细胞, 免受至炎物质的损害, 有效的降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ALT和AST水平[3]。

(4) 表1和表2是在治疗时期的短期观察, 以后每季度复查1次肝功能, 追踪观察随访1年以上。2组病人都有少数病人复发, 从早但是再用双环醇治疗仍然有效, 并且效果仍然显著。可见双环醇降低转氨酶的疗效是可靠的。

摘要:目的 探讨双环醇对妊娠期转氨酶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妊娠期转氨酶增高的病人按照接诊治疗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用基础治疗方法 (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维生素C2.0g, 维生素B60.2g门冬氨酸钾镁10mL, 三磷酸腺苷40mg) 加双环醇50mg, 1d3次口服, 对照组用基础治疗方法加多烯磷脂酰胆硷注射液465mg, 溶解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治疗,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 均治疗2个疗程。结果 2组治疗结束后, 进行统计学处理, 其治疗组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说明2组有显著性差别。结论 双环醇治疗妊娠期肝功能异常, 通过在其妊娠期和产后的随访, 没有发现新生儿组织学或生理学上的改变, 其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未见异常的表现, 没有发现有至畸的作用。因此对孕产妇可以放心的使用。

关键词:双环醇,妊娠期,转氨酶

参考文献

[1] 潘学田.中国药品实用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7, 12:367.

[2] 尤启冬.药学专业知识二.药物化学部分[M].第2版.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指南) 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 2007, 4:389.

[3] 杨绍基.传染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8: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计算机图形图像的后期处理与图像美化操作分析下一篇:浅析目标识别的深度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