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市场营销拓展论文

2022-04-25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市场营销拓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是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办学质量的必要路径。然而,在校企合作取得一些成效的背后,制約校企合作的瓶颈也随之显露。本文以三江学院友邦班为例,对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问题进行了研究。

高校市场营销拓展论文 篇1: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

摘 要:“社科奖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是全国范围内的高校赛事,提出了通过将比赛项目嵌入市场营销专业相关课程,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使实践教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同时,分析了市场营销大赛有效展开的五个保障措施。

关键词:社科奖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一、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概述

“社科奖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是全国范围内的群众性、公益性高校赛事,由中国社会社科院中国市场学会、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主办、全国高校师生共建的面向在校学生包括港澳台地区学生的营销实践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竞赛活动。大赛建立的营销实务教学、以赛促学的机制、校企合作模式为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内容。可以通过将比赛项目嵌入市场营销专业相关课程的方式来鼓励广大师生参赛,从而达到完善和推动实践教学的目的。为了保障市场营销大赛的顺利进行,还需要采取一定的相应措施。

二、将比赛项目嵌入相关课程

市场营销大赛提供了可以贯穿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企业案例和实训机会,大赛设置的四类项目分别可以嵌入市场营销专业的相关课程,不但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也因为参加比赛的驱动性,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1.营销策划项目与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策划课程

大赛的营销策划案以企业真实营销需求为前提,以可实际运行操作的营销方案为目的,这就为市场调查与预测和营销策划课提供了实践教学内容。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原理、原则、方法和步骤都可以在实践中得以运用,让学生自主地根据大赛要求设计调查方案、调查问卷,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最后撰写调查报告。依据调查报告,运用营销策划课所学的营销策略和基本方法,将理论联系实际,就能撰写出实际可行、兼具创意的营销策划案。

2.品牌创意项目与广告学课程

品牌创意项目要求学生针对企业的品牌定位、LOGO、广告语及品牌传播方面做出策划。广告学的实践课程可以把大赛合作企业作为实践企业,让学生实践广告运用的基本流程,并利用广告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大赛合作企业在广告传播中的问题,发挥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为企业设计符合企业品牌定位的LOGO、广告语、平面广告及影视广告。

3.销售实践项目与销售管理课程

销售管理课程一直以来缺乏销售实践环节,而在大赛企业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实际开展销售活动,运用销售管理课程所学专业技能,选择销售渠道或以促销方式开展销售活动,最终以销售过程实施和销售业绩为考核,学生在实践课程结束时撰写销售总结。

4.网络营销与网络营销课程

学生利用网络,以开网店等线上形式开展销售及渠道拓展,实践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在实践课程考核时可以网络营销过程实施和销售业绩为考核,并撰写网络营销总结。该实践课程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创业的能力。

三、市场营销大赛对实践教学的推动作用

1.以赛促学

大赛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通过笔试完成,实践则要根据合作企业的要求完成真实的营销。通过大赛达到“学习—参赛—学习”的效果,也就是学习理论知识,把知识应用于比赛,再在比赛中总结经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不断扩展知识,锻炼实践应变能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以赛促教

大赛要求教师有充分的敬业精神,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通过大赛合作企业的实际调研,了解企业真实的营销所需,认真分析企业对优秀营销人才的要求,这都有助于提升教师对课程导向的把握,通过更丰富的教学方式,利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符合企业所需的应用型营销人才。

3.以赛促研

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亲身融入比赛,亲临营销第一线,汲取了丰富的企业资源,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科研平台和资源,结合比赛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推动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四、市场营销大赛有效展开的保障措施

1.领导支持

需要学院基于政策上的倾斜,准许大赛内容可以作为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并将大赛内容以课程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完成。为了教师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参赛,允许指导教师参加市场营销大赛组委会举办的研讨会议,让指导教师与大赛组委会、大赛合作企业深度接触,与兄弟院校广泛交流,了解企业的营销实践动态,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参赛。这些都需要学院领导给予更多支持。

2.制度保障

将比赛内容嵌入相关课程,利用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广泛参与大赛,可以保证学生对大赛个项目的参赛数量和质量。同时,由于比赛的过程不是单一环节,需要有教师不断跟进指导,对指导教师给予工作量的认定,或者相应课时量的报酬,以鼓励教师参与比赛指导。当参赛团队获奖后,给与参赛队员和指导教师广泛宣传和相应的奖励,为更多的学生树立参赛榜样。

3.教师参与

实践教学工作量大,课时少,很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投入不够,保证不了教学效果,有了制度的保障,教师就能更好地参与其中。只有教师在学生参赛实践过程中给予真切的关心、督促和全心的指导,学生才能在参赛实践的过程中透彻领悟课堂理论,感受到学好基本理论和技能的重要性,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学生活动

将学生活动与市场营销大赛相融合,强调学生活动的实践性、专业性和专业特色,利用学生活动对市场营销大赛做更广泛的宣传,在学生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能保证学生的参与率和参与热情。

5.文化传承

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在学院、教师、学生中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文化氛围,使之成为学院的内在文化,从而得到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杨娜.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3(10):61-63.

[2]岑长庆.基于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的高职营销专业教学改革:以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学术探索,2013(1):227-228.

[3]刘阳,郝建军.如何通过技能大赛促进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1(26):170-171.

[4]鲍丽娜.以实践技能大赛为平台的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以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6):125-127.

[5]张小菊,鹿路,牛彦飞.浅议技能大赛对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J].教育探索,2008(2):37-38.

作者:于雯 崔宇

高校市场营销拓展论文 篇2:

多元共治: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瓶颈突破

摘要: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是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办学质量的必要路径。然而,在校企合作取得一些成效的背后,制約校企合作的瓶颈也随之显露。本文以三江学院友邦班为例,对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问题进行了研究。在肯定友邦班取得成效的同时,提出校企合作面临的瓶颈和问题,提出应从政府、学校、企业、老师和学生等多方面进行共同治理和应对:政府应履行政府责任、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学校应改变观念,统筹兼顾;企业要积极主动、尽到社会责任;教师要积极参与,成为双师型教师;学生应认真对待,融入企业,让自己更具竞争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友邦班;瓶颈

市场营销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需要与社会和企业紧密结合。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大学关起门来教学,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知识传授从理论到理论,教学与实践分离,学校与社会脱节,难以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真正需要的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结果是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急需市场营销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眼高手低,找不到工作,无法融入社会。因此,培养实践能力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高的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面临的任务和使命。而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和使命,校企合作是必然选择。只有进行校企合作,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一、三江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友邦班探索、实践与成效

2014年1月三江学院与世界知名保险集团友邦保险江苏分公司(以下简称友邦保险)共同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并成立友邦班。友邦保险专门派业务经理和培训经理到学校开展系列宣讲,本着自愿报名、择优选取的原则,友邦班首届学生17人,15名学生来自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1名学生来自2013级市场营销专业,1名学生来自2011级财务管理专业。首届友邦班于2014年2月开始正式上课。友邦班第二届学生10人,6人来自2012级市场营销专业,2名来自2013级市场营销专业,2名来自2012级财务管理专业。两届友邦班学生除2013级市场营销专业尚有两名学生在校就读,其他学生均已毕业。2015年三江学院商学院申报保险学新专业获批,并从2016年7月开始正式招生,友邦班终止。现将友邦班的校企合作探索、实践与成效总结如下:

(一)建立校企合作联动责任制

学校和商学院对友邦班高度重视,建立了“院分管领导——市场营销系系主任——友邦保险企业专家——友邦班班主任”四方联动责任机制,实施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具体为:商学院分管教学的领导统筹、协调学校、系和企业,市场营销系系主任负责在分管领导和企业之间进行沟通和任务的落实,友邦保险企业专家负责安排和讲授企业所需的课程、带领学生和老师到企业和社会进行实习、实训,友邦班班主任具体负责友邦班的学生上课管理及课后的实习实训管理。

(二)友邦保险全面参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本着“自愿报名、择优选取”的原则,友邦班从商学院现有的各专业行政班级里挑选学生组成,单独组班,设有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由商学院领导、市场营销专业老师与友邦保险领导、专业营销人员和培训师共同制定,经教务处审定通过。

友邦班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市场经济的观念和意识,核心是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将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增加校企合作特色课程,改革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友邦班校企合作特色课程第一学期有三门:顾问式销售培训课程、企业雇员人身风险管理与控制、风险管理与控制规划实训,其中风险管理与控制规划实训是为期一周的实训课。第二学期有三门:销售进阶培训课程、家庭及个人风险管理与控制、保险营销实训,其中,保险营销实训是为期一周的实训课。

这些课程均由友邦保险派企业专家亲自授课。企业专家来自友邦保险管理、销售、培训一线,实战经验丰富,授课时将知识融入到他们所亲身经历的案例中,不照本宣科,不枯燥无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尽管除了实训课以外,其他的课程在晚间授课,友邦班几乎没有旷课的学生,课堂上也没有玩手机、睡觉的学生,课堂氛围活跃,案例分析、交流讨论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从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案例中,学习社会真正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训周,企业专家会带领学生,到企业、学校、社会进行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约见客户,并针对真实的客户制定专业的保险规划,开展真正的业务训练。

这些课程的期末考核方式也与一般课程不同,不是传统的包括简答、名词解释、选择、判断等题型的闭卷或者开卷考试,而是要求学生针对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和内容完成一份完整的规划方案。以顾问式销售课程为例,要求学生写出寻找客户——约谈客户——根据客户需求制定保险方案——与客户二次约谈——修改或者完成保险方案——回访客户这样一个流程。而在实训周,企业专家会给出不同的实训任务,比如通过电话、网络、陌生拜访等方式完成至少30个客户的沟通和交流,针对保险新政策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对三江老师进行调查并分析。这样的考试方式有效规避了传统考试死记硬背的弊端,学生沟通能力、谈判能力、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四)带学生和老师去企业进行参观和实习

每学期结束,寒假和暑假,友邦保险都提供机会,给友邦班学生和市场营销专业的部分老师到企业参观和实习的机会。在友邦保险,这些学生和老师可以和企业的员工一样,有资格参加公司为管理、销售、培训一线的员工进行的培训。在销售人员约谈客户的时候,他们可以在旁边观察和学习。友邦保险带学生参加在苏州和无锡举办的2014年度、2015年度荣誉会,荣誉会是友邦保险每年一度的颁奖盛会,奖励一年来成绩突出的员工,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在荣誉会上,学生会见识来自台湾、香港、大陆各个城市的知名保险营销员,聆听他们在各自职业道路上的成长故事。

通过在寒假和暑假集中到友邦保险实习的机会,学生和老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零距离认识企业和社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结交人脉。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老师在双师型教师的道路上也迈开坚实的一步。

(五)给学生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在两届友邦班里,所有的学生均通过保险代理员资格考试,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其实都已经就业,成为友邦保险的员工,可以独立开展业务,实现就业和创业,取得工资和报酬。在这两届友邦班里,江博帆、宋法翔、汪武举、张烨、李磊等十名学生真正签单成功,熟悉并掌握了部分保险业务的流程、技巧和方法。张烨在2015年6月毕业以后,正式进入友邦保险,工作至今。

友邦保险实行营销员——业务经理——业务处经理——资深业务经理——业务总监的晋升通道。营销员如果业务达到一定的要求,并且具有管理的能力和素质,会晋升为业务经理,管理团队,利用友邦保险的平台实现创业。友邦保险专门针对友邦班的优秀学生,推出“卓越年轻人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为期一年的创业经费,每月给予600—1500元的创业基金支持,鼓励他们尽快掌握知识和技能,积极到社会上锻炼,开展业务,做到与社会真正接轨。要成为卓越年轻人,需要每个月完成至少一单的业务,很可惜,两届友邦班尚没有人达到这个要求。

二、制约校企合作的瓶颈

与以往只是学校与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或者签署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同,此次学校和友邦保险的合作不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进行了深层次的合作:组成了两届友邦班,学校和企业一起,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企业专家亲自授课、带领学生课程实训,让学生和老师到企业实习,帮助学生就业和创业,这些举措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但是,在友邦班取得成效的背后,依然面临严峻的问题,校企合作遭遇瓶颈。

(一)观念上的瓶颈

1.学生、家长方面观念上的瓶颈

在我国,家长希望孩子选个好专业,未来工作时可以安稳和舒服,不要东奔西跑,不要风吹雨淋,但显然,市场营销专业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所以,很多高校里,市场营销专业招生人数明显比不上会计、财务管理和金融专业。而在市场营销专业里,报销营销更不被家长和学生所看好。由于种种原因,保险在我国不被重视,甚至遭到误解和歧视,保险销售自然也被误解和歧视。因此,尽管友邦保险是世界知名保险企业,位居世界500强,但是,报名友邦班的学生并不多,首届17人,第二届只有10人。此外,友邦班学生要比其他学生多上一些专业课程,并且要到社会上进行问卷调查、约见客户、到企业实习,有些学生不愿意为此吃苦,只想有一个在知名企业实习的经历,往往会半途而废。校企合作遇到来自学生和家长对于保险销售观念和学习态度上的瓶颈。

2.企业方面观念上的瓶颈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理应肩负育人的责任,尽管校企合作,但是学校和企业毕竟属于不同的系统,肩负的责任不同。企业追求利润和价值最大化,对于参与学校教育,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更多关注人才培养的结果而不是人才培养的过程。出于利益的考虑,企业并不愿意付出精力和时间参与到学校的育人过程。由于学校的学生普遍缺乏经验,企业更愿意直接到人才市场上招聘有经验的人员。所以,有时迫于压力,或者为了宣传企业的知名度,愿意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通常也只是签署一个合作协议、挂牌实习和实训基地,合作流于形式。

3.学校方面观念上的瓶颈

长久以来,高校被称之为象牙塔,独立于社会之外。我国高校毕业生还经历长时间的包分配过程,所以,高校的观念有些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就业导向和市场导向缺乏清醒的认识,不愿意与企业合作办学。很多教师高校毕业后到大学任教,从大学到大学,自己都没有去企业锻炼过,对于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带学生到企业实习存在排斥和抵触。此外,校企合作涉及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到社会上进行问卷调查、约见客户的安全问题,学校担心在这个过程里发生问题,也畏手畏脚。

(二)政策及法律法规的瓶颈

学生和家长、学校、企业观念上的滞后制约了校企合作友邦班的发展的软环境,政府未能落实责任推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体制的不完善是导致校企合作发展瓶颈的硬环境。

1.政策不完善

尽管宏观上,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劳动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法律和政策,但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关键环节的具体实施上,政府并没有制定专门的政策,没有给出具体指引和约束机制。这导致很多高校的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和形式。

2.法律法规缺失

校企合作必然涉及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且涉及学生、老师的安全问题。寒暑假和平日,学生和老师去企业实习,需要不需要签订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如何?劳动安全、劳动保障措施有没有?学校、企业、学生、教师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到底如何界定?……诸如此类,虽然是细节问题,却每一样都不能马虎,不出事则好,一出事就会带来很多问题。而这方面却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给出指引和约束,所以,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遭遇瓶颈,学校和企业束手束脚,无法大刀阔斧实施校企合作。

3.政府责任缺失

政府大力主张校企合作、呼吁部分高校转型,但是却对校企合作缺乏科学认识,权利不明、责任不清、缺乏监督。既不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也不设置专门的机构管理校企合作,更没有对校企合作过程和主体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可以说,政府责任缺失是导致校企合作遭遇瓶颈最关键的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学生和家长、企业和学校观念上有瓶颈,没有权威的校企合作部门进行管理,没有专门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指引,沒有评价和监督机制来对校企合作的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这都导致校企合作只有开始和表面,无法深入、长期和优质地进行下去。因此,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大力兴建校内实验室、实训室,美其名仿真实验室、影子工厂、模拟工厂,号称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以此应对校企合作的困境和瓶颈。但是,这不仅加大了学校和国家资金的投入,更会因为社会日新月异,大力气兴建的仿真实验室很快面临被社会淘汰的问题,资金浪费,学生依然无法接触真正的社会,依然与社会脱轨。以保险营销为例,友邦保险与苹果公司合作,委托苹果公司为其开发相关软件,保险营销人员随身携带IPAD,POS机和小型投影,软件装在IPAD上面,所有的工作均在IPAD上进行,仅软件系统开发就300万美金,并会不定期升级。此外,保险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旧的险种会停掉,新的险种会出来,所有这些,任何学校的保险仿真实训室都无法模拟,更不用谈实时跟进。

因此,再仿真的实验室也无法与真正的社会相媲美,校企合作瓶颈必须要寻求突破,找出应对的措施。

三、国外校企合作成功经验借鉴

(一)国外校企合作的几种成功模式

1.德国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模式是全球范围内校企合作的经典范例。所谓“双元”,就是职业院校和企业。该模式应德国工业化发展需要而产生,工业化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传统学徒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于是,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培养人才的方式逐步形成。1948年,双元制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来,1969年被纳入德国《职业教育法》,从此这项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得以确立和完善。按照德国相关法律和政策,学校负责教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按照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来取得企业的资金支持。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和实训的场所,给予学校一定的资金支持,按照给予学校资金支持的比例分享教育成果,并且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可以免除部分税金。而政府设立专门的“产业合作委员会”监督校企合作。

2.日本产学合作模式

早在1956年,日本政府相关部门就提出建立“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同年,“关于技术教育要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意见”和“关于振兴科学技术教育的意见”等政策出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随着时代的发展,2006年,日本政府又出台“实习并用职业训练制度”,即“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写进新修订的《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与此同时,修订《中小企业劳动力确保法》。从政府的角度对实施该制度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具体包括:实施该制度的企业可以获得“能力开发助成金”,金额为培训费用的二分之一,最高不超过500万日元。此外,实施该制度并招收年轻人予以适用,可以获得“试用雇员奖励金”,额度为每人每月四万日元,最多支付3个月。

3.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一般认为,美国校企合作始于1906年辛新提那大学,新生入学后,先在学校学习一个学期,然后到企业进行为期2个月左右的实习。企业与学校共同评定学生的成绩。美国校企大规模合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1983年到1988年5年时间,校企合作数量由4.2万所急剧上升到14.08万所。20世纪90年代,美国修订了《卡尔D波金斯职业教育法案》,定名为《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该法案最大的变化就是注重企业与学校的紧密合作。

除上述三种模式外,还有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和英国的工学交替模式。TAFE模式由政府主导,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统一教育、培训以及职业资格准入标准,重视职业能力,强调终身教育。英国的工学交替模式将整个教学计划期间分为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学习期间在学校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工作期间则到企业工作并获得报酬,英国很多大学与企事业单位有着非常紧密的合作,在最后一年为学生提供为期一年的带薪实习学期。

(二)国外校企合作成功模式的共性总结

纵观上述几种国外校企合作模式,有两点共性:

1.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德国有《职业教育法》,美国有《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日本有《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使得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为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的责、权、利提供可供操作的指引和约束。

2.政府高度重视并参与,积极出台鼓励政策

政府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出台具体的政策,依法规范和监督校企合作实施情况。对企业实行包括税收减免、参与学校教育成果分成、财政支持等措施提高企业与学校合作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突破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瓶颈的对策

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经历了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观念、法规和体制都存在制约因素,困难在所难免。突破校企合作瓶颈最重要的问题是以落实政府责任为基点,转变观念,尽快建立相关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调动学校、企业和学生积极性,从而推进校企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和拓展,提升校企合作质量。

(一)落实政府责任,完善校企合作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当前校企合作最大的瓶颈是法律法规的缺失,因此,政府必须尽快出台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设置专门的机构管理校企合作,加强制度建设,尽快出台类似美国《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和日本《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政府要出台校企合作的鼓励政策,采取税收减免、给予财政支持等相关政策引导企事业单位积极和深入参与校企合作。此外,政府要对校企合作进行监督和评价。

(二)学校、企业和学生要改变观念

1.企业要积极主动

如果政府对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给予税收减免、资金支持和参与教育成果的分成,会极大促进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不管是税收减免、还是资金支持,都会提升企业的利润和价值,符合企业的利益。企业也就不会觉得培养学生是负担,会如同正常的业务开展一样对待校企合作,派专人负责、给予学生认真指导并给予学生实习报酬。

2.学校要适度改变观念,特事特办

对于学校来说,需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尽可能多从社会实际和企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尽可能倾听和接受企业的意见。比如,在校企合作中,会有课程专门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必须由企业专家来授课,可是,有些学校以企业专家没有教师资格证为理由,拒绝让其上课。或者以企业专家没有教授职称为由,给予普通讲师的讲课待遇。要知道,企业专家做成一个业务就会取得不菲的报酬,不会在乎上一堂课区区几十元的待遇。此外,企业专家会出差或者参加会议,不会像正常老师一样每周准时上课,是否可以安排弹性上课时间?或者以讲座和专题的形式代替固定的上课?所有这样细节的问题,都需要学校改变观念,拿出诚意。此外,学生平时上课没有时间去企业锻炼,想在寒假和暑假期间留在学校去企业实习,可是,有些学校的宿舍在寒假和暑假不对学生保留,学生还要另外租房子,这显然不太可能。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特事特办,统筹安排,协调好各方的关系,校企合作才能顺利而深入地开展下去。

3.学生要认真对待

对于学生来说,要认真对待校企合作,从思想上进行转变,意识到在大学里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参与到企业锻炼,对于未来就业和竞争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为此,即使辛苦和劳累,也要坚持,不能浮躁和半途而废,不能急功近利。学校也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比如报名校企合作班级的学生,原则上不允许中途退出。

4.老师要积极参与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不仅要求学生如此,老师也如此。老师要意识到在当下社会,不能再照本宣科,也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要与社会相融合,即使在课堂上也要将社会最新的知识和案例融入进来,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称职的老师。因此,老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积极参与,争取到企业挂职锻炼,争取与企业专家多沟通,采取随堂听课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應用型大学的学校对老师职称的评定、年度评优等考核,也应该适度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如果一方面强调校企合作,一方面却唯学历唯论文和课题马首是瞻,那么,老师是不会愿意参与到校企合作里面的。

江苏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要培养出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和应用型人才,必须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这不仅是地方本科高校育人的需要,也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战略目标、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只要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明确权利、厘清责任、加强监督,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改变观念,积极配合,阻碍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的瓶颈必将被突破,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必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特色。

(责任编辑:陈向阳)

本文系三江学院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市场营销专业四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编号:J14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静静,三江学院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10)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实践。

作者:王静静

高校市场营销拓展论文 篇3: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探索

[摘 要]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社会和企业实践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当前教育系统没有能够为年轻人提供获取和提高生存所需的多种能力,缺乏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包括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就业障碍。学校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就业率,而企业要从高校快速吸纳优秀的能很快上手的应届毕业生,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为达成此双赢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市场营销专业 校企合作 实训基地

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加强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目的是校内校外产学相结合,借助企业先进的理念、设备、管理、技术和技能完成理论教学到实践的转化,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即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外部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成熟的今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有过硬的技术和产品、有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去帮助企业打造开拓市场,而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就来自于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应用型人才。

1.从社会的角度看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市场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表现在行业发展、竞争环境、人才需求等方面。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市场竞争和多元化经济成份的拓展,市场营销观念为了应对新环境新科技而不断发生转变,买方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新一代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营销人员。

2.从企业的角度看

近几年,企业对专业化的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市场营销专业在全国乃至各地方的人才市场需求排行榜均名列前茅。目前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高校营销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应具备的营销实践能力主要有三类:一是专业能力,具体包括市场环境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市场细分、营销组合、营销战略等五种能力;二是社会能力具体包括语言表达、交往与合作、适应变化、自我营销、谈判和竞争等六种能力;三是方法能力具体包括学习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决策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和提出合理化建议能力等。现代企业正大量需要高校培养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敬业爱岗、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和较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精神和较强社会活动、公关能力,具有市场营销必备的基本理论、技巧技能,能够进行一定层次的市场调查开发、市场营销策划及组织实施的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

3.从高校的角度看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来已久,致使学校与企业间的人才供需的矛盾仍然突出,学校培养的学生在经济建设中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因此借助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在人才共同培养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使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使学校把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与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好地满足企业、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学生在激烈竞争中的筹码,缩短员工对企业的适应期,大大降低企业的人才培养支出和劳动成本,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为高校创建了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由此可见,学校和企业的联合是市场化发展的一种必然需求,两者联合办学,可以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师资为企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供必要的资源,同时可以大大地降低企业的教育培训方面的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在资金、市场、技术方面为学校发展提供便利,特别是对人才的教育培训又大大的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现状分析

目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遇到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1.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过于形式化,营销类学生实习环节薄弱

国外许多企业把接收学生实习当作储备人才的一种手段,而国内许多企业则把接收大学生实习当成一种任务。企业常常出于与学校的关系或个人的关系,接收了实习生,但企业并没有想好让实习生具体干什么,认为实习生对企业而言就是多余的人力,毕竟实习生还只是一只脚跨进社会,缺乏实践能力,对本专业的活要上手还得慢慢学,企业大多抱着教会他们还不如本企业现有的员工跟进来得快捷省事。所以很多学生去到企业都只是做一些打杂、跑腿的事情,不能深入了解实习单位的实际运作、不能发现问题。实习结束,学生只能东拼西凑一些材料,实习成了可有可无的实践环节,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大多是以高校为主导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目前,我国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点,就是学校始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未能真正实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目标。以学校为主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容易偏离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本质目标,不易调动企业主动合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合作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条件的健全和完善。因此,从校企合作的内部机制来看,以学校为主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中,其显示的联合培养人才动力不足、活力不够,校企双方各自的管理体制也不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也不夠完善;从校企合作的外部条件来看,以学校为主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中,其信息不够畅通,合作资金不足,所需政策法规还不到位。

3.大多是“若即若离”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与企业双方都是只考虑自身的利益、短期内的利益,双方的合作没有站在战略性的长远的高度,没有真正实现校企双方的双赢双收。目前,我国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校企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从表面上看,各个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签订协议,实行校企联合,建立了实习基地,但实际双方“貌合神离”,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合作。一些企业从自身角度出发,倾向于社会聘请,不愿意“订单”培养,认为可以减少成为高职院校的实习基地的花费。还有一些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实行“订单”培养,也是短期的多,长期的少。高职院校从自身角度出发,为了减少实习费用,降低设备资金投入,想尽一切办法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学校一方面 “乞求”企业内具有丰富营销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传授给学生较多的营销管理经验,而企业由于实习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又担心影响正常生产,大多消极被动,实习效果不够理想。

三、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途径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有良好的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应做到:一是依托企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有偿聘请企业营销精英就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 、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研讨、论证,开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二是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高职院校在实训项目的设置上,要紧跟企业前沿技术和方法,使投入具有前瞻性 、持久性,缩短营销类学生顶岗实习适期,让企业渐渐感受到顶岗实习生所起的作用,逐步形成“一旦实习生回校,人员就非常紧张”的局面。同时高校要与企业签订正式的实习协议书,承担企业一定的科研课题,明确双方责权。对于企业而言 ,可利用学校师生的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费用支出少;对于学生而言,实习工作更有针对性,避免了形式主义;对于学校而言,事后评价学生实习效果的标准会更客观。

1.依托骨干专业 ,开办特色企业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即基础雄厚,教师员工水平较高的可以代表本学校水准的专业。这些专业一方面在教育界有影响,另一方面在社会上也有较高的信誉度。以这些专业为依托办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这类企业的开办,也为营销专业的实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有条件的学校应紧紧围绕此类企业做文章,与此类企业联合,既可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实习场所,更因为与学校利益结合紧密,与教学环节结合自然也更紧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与相关专业联合,校企联办营销专业实训基地

每个学校都有多个专业,每个专业都可以与相关的企业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如机械专业可与机械加工、制造、车辆等企业建立技术合作关系;会计经融类专业可与会计事务所、一般的企事业单位、银行等共建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营销专业要开拓视野,打破就营销论营销的圈子,应与其他专业合作,依靠其他专业的关系,建设营销专业的实习基地。因为这些企业同时也需要优秀的营销人才。营销专业介入,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从单纯的技术合作向全面的合作过渡,从而为学生实践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學生在完成专业理论教学后,专业指导教师就到企业单位联系实习,并形成固定的实习基地,这类学习,地点相对固定,双方联系密切,由学院代表学校与实习基地所在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书,明确双方的义务、责任、权益并体现互利原则。

对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学校可以接受企业委托,帮助企业培训如推销员、外销员、公关员等,也可为企业做研发项目,如市场调查、市场营销策划、公关策划等项目,而企业提供营销实习基地,学生顶岗学习,一般从事推销、广告、业务员、营销员、办公室文职人员等工作。一些企业的营销人员、管理人员还参与学校的专业指导工作,并担任兼职教师。学校也可派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从企业一线实践获取第一手资料,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建设模拟营销公司

建立一个模拟营销公司 ,该公司有着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公司总经理由指导老师担任,副总、部门经理由学生担任,各自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实训采用模拟公司和企业合作的方式,即模拟公司为企业完成营销任务,有偿服务,大部分报酬,作为学生业绩提成奖励,小部分留作模拟公司发展基金,学生服从统一管理,规范化服务模 拟公司各业务部门可自行联系业务,但报经总经理批准,也可开展各种形式的营销策划,公关策划等活动。模拟实习基地的建设,空出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但与学生未来上岗工作的真实职业环境存在一定差别。

四、结 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学校要时刻关注企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开发、设计和实施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创建适量的供学生掌握实践经验的实训基地;企业要逐渐在确立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和提供学生实习基地等方面发挥相应作用。校企双方要摒除目光短浅的貌合神离式的合作方式,才能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双赢”,实现学校为企业输送能快速上手的应用型营销类人才。

参考文献:

[1]肖 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营销实践能力的培养[J].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10月

[2]洪银蝶: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4期

[3]梁 雯:探索以企业本位的高教校企合作模式[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

[4]王爱华: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年3月

[5]李汉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初探[J].成人教育,2007年4月

作者:张丽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学生体育锻炼论文下一篇:体育新闻传播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