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学生课堂教学模式发展的新走向

2022-09-13

在普通教学环境中, 大量的教学信息通过语音形式传递, 由于听障生接受语音信息的困难, 因此, 如何将语音信息转化为听障生可以接收的视觉信息就成为听障生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这也成为课堂教学模式发展的最终目标。

1 听障生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对于有听觉障碍的学生, 传统教学方式是将语音信息转化为视觉信息, 例如手语授课, 学生通过读唇了解老师的讲授内容, 以及学生课后查看其他同学的课堂笔记等。但这些方式都存在着不可消除的弊端。我们以手语教学为例来分析一下。

手语是听障学生自己的语言, 他们从小就使用, 易于为听障学生接受。手语作为听障生主要的沟通方式, 在我国大陆地区, 课堂信息的传递靠的就是手语。这些学校的教师大多接受过特殊教育训练和专业的手语培训, 且长期与听障生相处, 手语技能熟稔, 基本能满足在课堂中传递教学信息的需要。而如果在高等教育阶段, 从事听障生教学工作的教师多为专业学科教师, 没有系统地学习手语。尽管学校对这些专业教师进行过手语培训, 但大专院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 无法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手语。同时专业学科教师的教学对象不仅只是听障生, 还包括其它院系、其它专业的学生, 与听障生接触时间往往仅限于课堂或课后辅导, 与他们接触的机会并不多。由于手语需要比较多的练习才能熟练地应用。因此, 专业课教师掌握的手语通常只能进行简单的问候和交流, 难以应付复杂的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需求。

2 听障生课堂教学模式发展的趋势

2.1 无障碍教学

无障碍教学项目起源于1998年加拿大圣玛丽大学和IB M华生实验室开展的一个联合研究项目。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建立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消除师生的沟通交流障碍及学生个性张扬的障碍, 确定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和难度, 创设富有启发和创造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从而解决获取知识、提升创新精神等遇到的障碍。在这样的环境里, 残疾学生可以从传统课堂支持方式 (比如, 学生志愿者担当笔记记录员、手语翻译等) 所带来的种种局限性当中解放出来。这种设想成为无障碍教学的起点。在一个无障碍的教学环境中, 教师可以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将授课时的语音信息即时转换为文本并显示给学生。此外, 这项技术还可以生成多媒体形式的课堂笔记, 供学生在课后通过互联网访问。

“无障碍教学”系统, 以IB M的语音识别软件V ia Scribe为核心, V ia Scribe利用语音到文本的转换技术, 在演讲或讲课过程中即时加注字幕, 即时记录讲稿, 并可在演讲或讲课后对讲稿进行修订, 结合P owerpoint、音频、视频文件制作e-learning材料。“无障碍教学”除做好软件准备外, 要设定一个尽可能理想的硬件环境, 尽可能配备:高主频、大内存的主机, 高保真的麦克风, 高品质的声卡, 正投或多媒体教学环境。作为网络教学系统, 除单机教学系统所用设备外, 要在网络中心服务器上建立F T P S erver和W W W Server。教师训练完毕后的语音模型在保存到本地计算机的同时, 也保存在服务器上。在服务器上安装perl解释语言, 并关联成cg i程序, 提供网页的实时发布。教师讲课的内容在授课完毕可及时发送到网络上, 学生可通过校园网对本次课堂的实录进行复习, 为学生及时复习和解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2 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 是知识经济的社会, 在信息技术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 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都意识到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必须增强听障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 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才能提高其社会竞争能力。因此, 特殊教育工作者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 精心设计课程, 分解难点、突出重点以及指导学生通过计算机搜集资料、辅导自学、讨论答疑、帮助安排学习计划, 提高听障学生理解抽象事物的能力和教学效率。

当然了, 信息技术其实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手语和笔谈在讲授专业知识概念时的问题, 但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听障学生授课使用课时多, 难于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那种对于健全学生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 丰富的面部表情、优美的形体语言表达形成的教学情境对于听障学生仅依靠手语和板书方式难于胜任的问题。在这一方面, 许多学校都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实践, 比如说:结合自身特点, 自编校本教材, 创造相应的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等。

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来构建听障生的课堂教学结构, 为听障生课堂教学提供科学的方法, 这仍然是每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全新挑战。

2.3 其他相应措施的研究与应用

第一, 直观信息和抽象信息相结合。听障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好, 比如数学、几何等。一方面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抽象理解能力不好就不呈现抽象信息, 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教学的需求一味地呈现抽象信息。教师在课堂中提供的信息应该是直观与抽象相结合, 并尽可能大量使用直观材料, 如实物、图片、影像等来表现抽象的意义。这样既符合听障生认知的需求, 又能帮助他们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第二, 根据学生能力确定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数量。听障生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低于同龄的耳聪同学, 如果所提供的视觉信息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能力, 他们就比较难以接受和理解。因此, 在课堂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掌握信息传递的速度, 否则速度太慢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太快又不能被学生所接受和掌握。听障生由于听觉信息传递通道障碍, 比普通人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少, 教师应尽量为他们提高丰富的信息, 否则不能满足他们学习的需求。但是学生主要靠视觉接受信息, 如果信息太多容易视觉疲劳, 所以为他们提供的信息量应该适当。

第三, 信息反馈的渠道应多样化。大多数听障生在口语和书面表达方面都存困难, 在课堂中通常用手语或者笔谈表达, 教师如果不熟悉手语就难以了解学生反馈的信息, 而笔谈需要的时间较多, 可能造成信息沟通不及时, 教师无法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 学生遇到的问题也无法直接向教师提出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在课堂中应为学生提供较多的信息反馈渠道。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听障生教育的不断发展, 针对听障学生的学术研究也日益“兴旺”。在众多的研究中, 所涉及到的最核心问题无非是用什么方式能够更好地为听障学生课堂教学服务。本文就这一问题, 简要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听障生,课堂教学,模式,障碍

参考文献

[1] 张蓓莉.听觉障碍学生之语言能力研究[J].特殊教育研究学刊, 1998.

[2] 杨剑秋, 杨树山, 李淑兰.聋人高等工科教育教学的特殊性[J].中国特殊教育, 2000.

[3] 王兆其, 高文.基于虚拟人合成技术的中国手语合成方法[J].软件学报, 2002, 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AccQ.Tag内标法测定精氨酸发酵液中精氨酸含量下一篇: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磁性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