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13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本文从转型发展的角度,探讨了音乐学专业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认为当前音乐学专业学生面临理论基础薄弱、专业技能单一和对应用型能力认识不足的现状,应当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改善,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实现应用型能力培养。

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改革论文 篇1:

数字媒体时代下高校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当前,为更好地培育人、发展人,我国一直在推进教学改革。高校中的音乐学专业也在实施改革,其“改革点”是音乐学专业的舞蹈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复合型人才成为社会所需,社会的发展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高的要求,舞蹈教学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已经成为必要。然而,当前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存在“偏科”现象,音乐的学习优于舞蹈的学习。这一现象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对于学生自身都是不利的。本文以宁夏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为例,试图探索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路径,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数字媒体;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编号:16nsxb40)的研究成果。

一、音乐学专业实施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舞蹈教学在音乐专业中非常必要。舞蹈由于其自身的多种功能使得其对于个体的发展非常重要。同时,社会的发展,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提出了舞蹈能力的要求。这些因素使得音乐学专业不能只学音乐而不学舞蹈,舞蹈教学非常重要。具体来说:

就音乐学专业来说,尤其是师范院校的音乐学专业,其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各个音乐机构或者中小学的教师。这就要求必须实施舞蹈教学以适应当前各中小学对于教师能力的需求。尤其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不仅应该掌握教音乐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对于培育学生的要求的提高,具有舞蹈能力的教师日益受到社会的欢迎。这是更好培养学生的要求。

就舞蹈本身来说,音乐学专业实施舞蹈教学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舞蹈不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强身健体的途径,舞蹈对于个体身体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学习舞蹈,有助于锻炼个体的四肢、大脑,尤其是手脑配合的能力與肢体协调能力,长时间舞蹈的学习对于个体内在涵养与气质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促进意义。因此,单从舞蹈来看,由于其具有多种功能,音乐学专业实施舞蹈教学也非常必要。

就社会来说,音乐学专业实施舞蹈教学是社会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入,专业的发展日益精细化,这虽有助于提高专业性,但是也产生了一定问题,即造成各个专业之间鸿沟的扩大,每个人都只懂得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而对其他专业的知识却丝毫不懂。而许多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个体掌握多门专业知识,因此,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在此情况下,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能唱”,而且要“能跳”,掌握音乐和舞蹈两门专业技能,这是回应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结果。

当前,国家提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概念,这个概念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因此,音乐学专业实施舞蹈教学,尤其是师范院校的音乐学专业实施舞蹈教学既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体发展的要求。

二、音乐学专业实施舞蹈教学的现状

由上述论述可以看出,音乐学专业实施舞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在音乐学专业的学习中,舞蹈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社会尤其是各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得不到发展。此处以宁夏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为例来具体说明:

首先,就教学对象来看,学生来源多样,非科班出身,舞蹈基础差。当前,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普遍面临着舞蹈基础差的问题。就宁夏师范学院的学生来看,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没有舞蹈基础。由于学校处于中西部地区,所以生源主要来自中西部,学生大多出身农村,从小没有这方面的条件来学习舞蹈,舞蹈基础为零。而舞蹈基础差使得学生没有练习舞蹈的基本功,这使得音乐学专业实施舞蹈教学面临着障碍。

其次,就教学内容来看,教学过程中,音乐方面的课程开设比较多,而舞蹈方面的课程设置过少,不仅课时比较少,而且内容陈旧。这个问题是当前各个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就宁夏师范学院来看,其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合唱队组织与训练、管乐队组织与训练、舞蹈基础与编排、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教学法、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电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美学、艺术概论、教育学等课程。由此课程设置可以看出,音乐课程设置过多,而舞蹈课程设置过少,导致学生的舞蹈专业能力不足。舞蹈课程设置得过难,对于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来说,在还没明白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下,直接学习舞蹈编排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看出,音乐学专业在教学内容上重视音乐教学,忽视舞蹈教学。

再次,从教学手段上看,教师的教学局限于自身的言传身教,仍然是沿袭以往的教学方式,停留于幼儿时期的学习方式——模仿式学习。就宁夏师范学院来说,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是教师不知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是不知道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知道如何打破传统的课堂形式,不懂得充分利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实施教学。

最后,就教学目标上来看,教学目标存在偏差,偏离师范性,过度强调专业性。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基本是去各个中小学当老师,因此,其教学不仅要强调学生对于音乐和舞蹈等专业技能的掌握,还要强调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师范类的院校,更是如此。就宁夏师范学院来说,其培养的学生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掌握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即专业学习;二是学生的教学能力。然而,从前述课程设置上来看,其过度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对学生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却非常少。教学目标存在偏差。

因此,可以看出,当前音乐学专业的舞蹈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学生没有专业的舞蹈基础;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中过度强调音乐专业技能,忽视舞蹈专业技能,过度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忽视学生教学能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无法满足各个中小学对于音乐和舞蹈教师的需求。

三、充分利用数字媒体实施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改革

由上述的论述可知,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非常重要,但是当前舞蹈教学中又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各个中小学所需要的音乐老师,必须实施舞蹈教学改革。当前,数字媒体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音乐学专业的舞蹈教学提供了契机。

1. 数字媒体的特点与优势

数字媒体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图片、视频以及文字等,它是以二进制记载信息的一种形式。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与各行各业,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对于解决当前舞蹈教学中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媒体的独特优势大概可以归结为四点:第一,实时性。这个指可以通过各种客户端实现随时随地的信息发布、查阅与接收。第二,共享性。这个指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实现多个主体的信息共享。第三,交互性。这个指可以实现信息发布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互动,打破交流的时空格局,实现实时互动。第四,多样性。这个指数字媒体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2. 充分利用數字媒体实施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改革

(1)借助数字媒体的实时性加强舞蹈学习和训练。数字媒体具有实时性和共享性以及交互性的特点。针对音乐学专业学生无舞蹈基础的情况,教师要充分借助数字媒体的优势,通过录制舞蹈课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可以借助数字媒体,实现对于舞蹈知识的实时学习,加强练习,这可以弥补音乐学专业舞蹈课课时过少的问题。

(2)借助数字媒体的共享性链接外部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数字媒体所具有的共享性的特点,可以打破时空的距离,实现发达地区教学资源与欠发达地区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得欠发达地区也可以拥有优质的教学资源。针对当前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学内容陈旧,没有针对音乐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实施教学的问题,学院要充分借助数字媒体的优势,积极链接外部优质教学资源,找到符合音乐学专业学生的舞蹈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

(3)借助数字媒体的现代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手段,打破传统课堂教授模式,解放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针对音乐学专业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仿式学习的现状,必须在教学方法上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让学生策划活动,主导课堂,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符合师范院校培育合格教师的要求,符合师范要求,既有专业性又有师范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上述三方面的措施,可以弥补学生舞蹈基础的不足。同时学校借助数字媒体的共享性,链接外部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更新,通过转变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最终培养出既具有音乐能力和舞蹈能力,又具有教学能力的学生,从而适应各个中小学学校对于合格老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 宋晓琳,田天.传统教育模式与创新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5-57.

[3] 段红琼.关于中国民族音乐、传统音乐、新音乐概念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2):170-171.

(编辑:王春兰)

作者:曹晓娟

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改革论文 篇2:

转型发展背景下音乐学专业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从转型发展的角度,探讨了音乐学专业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认为当前音乐学专业学生面临理论基础薄弱、专业技能单一和对应用型能力认识不足的现状,应当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改善,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实现应用型能力培养。

【关键词】转型发展;音乐学专业;应用型能力;培养

转型发展业已成为当代社会变革以及各行业创新求变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尤其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更是为转型发展提供了动力。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各方面应当立足于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从宏观的角度实现专业的时代化、创新化、体制化发展,因此,基于这一部分背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从基础学术型转向到了应用技术型方面。音乐学是普遍存在于不同类型高等院校中的常态专业,根据音乐学科本质特点、生源情况及各地方客观条件又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一般而言与音乐表演专业相对,其专业方向涵盖范围较广,包括理论、作曲、教育等不同的方向,其目的是为各类学校、文艺团体、文化机关等相关艺术部分输送教学、研究、编辑、管理等工作人员,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专业特点。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各地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存在着发展不均衡、专业特征不明显、毕业生从业难等现象,这对于当代社会发展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如何适应转型发展探讨对音乐学专业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1]

一、转型发展背景下音乐学专业学生社会发展趋势

(一)多样化的就业渠道

在转型发展中,各个行业、部门都在积极践行创新思路,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任何一种存在价值元素都有可能形成新的产业,这就为音乐学专业学生多样化的就业渠道创造了条件。[2]从传统的就业方向看,音乐学专业学生主要是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关的事业单位,如中小学校、文化部门等,这些单位的特点在于工作环境舒适、稳定性强,有着高度的职业认同感,但是也存在着竞争力强、选择范围狭窄等情况,这就形成了就业狭隘性的局面。在转型发展中,文化价值在不同的单位、行业被受到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增强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当前我国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因此,在这种社会发展背景下,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量在稳步增加,如中小学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以及企事业单位文化宣传需要,为音乐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渠道。[3]

(二)自主性的创业选择

随着转型发展的迅速普及,创业成为音乐学专业学生的重要生存途径,大学生文化创意园、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等项目和政策的实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对于音乐学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在校所学习的专业可以更为扎实地应用到实践中去。从创业的途径看,他们或者开办艺术培训中心、琴行,或者承办参加各种商业表演等,都成为他们施展才华的途径。因此,从转型发展的角度看,音乐学专业学生应当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出发,看清社会发展的形势,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必然会走出自己的创业之路,这对推动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实現自身的价值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当前音乐学专业学生应用型能力现状

(一)理论基础薄弱

音乐学专业是一门重视理论基础的专业,无论是哪一种专业方向,都需要掌握与艺术、音乐相关的学科知识理论,如对艺术概论的学习,可以了解各种艺术门类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熟悉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对中、西音乐史的学习,可以了解人类音乐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对不同时代背景下音乐风格的背景有着充分的认识。因此,作为音乐专业学生,应当注重对历史音乐学、体系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理论基础的掌握。从当前音乐学专业学生对理论掌握情况看,其理论基础的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音乐理论枯燥、乏味,对理论学习缺乏足够的耐心,实质上是对自己的专业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理论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专业技能单一

音乐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在于其专业方向只是注重一个方面,这主要是由于艺考政策所决定的,即主要针对某一专业方向,即使在大学期间也只是以自身专业发展为主,很少涉及其他专业。在很多院校中虽然开始了辅修和选修课,但是这些课程在很多情况下只是起到普及作用,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专业价值,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比较单一。尤其是对于音乐理论专业学生而言,他们虽在论文写作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但是对于钢琴、声乐及其他乐器的掌握情况却略显单薄,以至于到社会参加工作后会面临很大的压力,或者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力不从心。在转型发展中,社会所需求的是综合性人才或者是在几个方面比较突出的人才,而这种单一的专业技能必然会成为学生的就业短板。

(三)对应用型能力认识不足

所谓应用型能力指的是能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并产生相应的社会价值、实现自己理想和追求的能力。当前,部分音乐学专业学生的价值追求仅限于能够顺利毕业,而很少从自我发展的角度对待自己的专业。也就是说,现在他们有着对自己专业发展的模糊性和盲目性,对应用型能力认识不足、估计不足,这说明音乐学专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相应的人生规划,这也是导致他们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参与社会竞争的主要因素。

三、音乐学专业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根据社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要从根本上改变音乐学专业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充分认识以及朝向应用型人才发展,从学校的角度看,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充分的革新,那就是要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3]当今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在信息化社会和大数据环境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应当重视一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主要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音乐学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外语与信息知识等,以上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人文社科知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而外语和信息知识可以让学生适应社会的竞争能力,对于信息接受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4]二是素质目标,音乐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有者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精神,而且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核心价值观,在转型发展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要看人才专业水平,还需要重视人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三是能力目标,指的是學生对自己专业的掌握和运用情况,音乐学理论与实践的学科本质决定了对能力目标培养,如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对钢琴、声乐的掌握必须要达到教学的要求,这样才能够适应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教学。因此,通过以上三种目标的培养,才能够使音乐学专业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

(二)完善专业课程,综合平衡发展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对于专业课程的完善尤为重要。当前,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基本上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其中在专业必修课上主要有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种,在选修课上则需要体现出多样性学科的特点。从通识教育课程看,主要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艺术概论课等,这些课程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艺术理论修养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对世界观、价值观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专业教育课程上,除了自己的专业主课外,还有音乐学相关理论课程,从中、西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美学、音乐分析等课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素养,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专业学科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如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认识,提高文化自信,在走向社会之后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而对音乐美学、音乐分析等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音乐作品进行鉴别,通过对音乐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运用到音乐教学以及推广等实践中,尤其是对于音乐评论专业的学生而言则大有裨益。在完善专业课程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综合平衡发展,即在重视本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使这些课程最大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针对音乐学专业学生能力不足的情况,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够充分的发现学生能力的不足,这对于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发展而言有着重大的意义。[5]从具体的实施途径上看,可以采用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等途径,如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通过参与策划文化活动、年会活动创意与表演等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可以利用地方主办、承办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服务项目中,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成长和锻炼;其次就是学校自身也要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如在每学年可以通过1-2次的采风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或者是通过举办音乐会、音乐比赛等形式展现学生的专业水平等,这些实践活动都非常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当前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行各业对于音乐学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无论是从学校层面还是学生层面,都需要高度重视对应用型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柳冬瑕.以实践为导向的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转型发展——以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J].当代音乐,2016(17).

[2]郑茹曎.音乐学专业实践能力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前瞻[J].当代音乐,2019(8).

[3]汪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钢琴教学改革探微[J].当代音乐,2019(10).

[4]李飞.培养高师应用型人才音乐综合素养的创新策略[J].当代音乐,2018(1).

[5]傅议萱.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音乐,2017(20).

作者简介:张娟娟(1985—),女,汉族,山东省新泰县,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提琴。

作者:张娟娟

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改革论文 篇3:

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关键词]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蚌埠学院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适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1]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对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出了要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指导思想、主要任务、配套措施进行了详细说明。2016年,教育部针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问题指出,高校办学思路要实现四个转到: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针对当前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布局,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已举办了七期转型发展培训班,专家们围绕高校转型与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刻交流。所有这些决策和措施对于我国高校分类改革和应用型高校建设工作均具有指导意义。

蚌埠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紧紧围绕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将“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作为自己的办学类型定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蚌埠学院音乐学专业不仅要保持原有的学科建设和实践发展规律,而且要紧紧围绕淮河流域音乐文化发展脉络,积极探索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培养专业人才,为弘扬地域音乐文化、保护传承地方音乐服务。要实现转型发展,音乐与舞蹈学院广大教师应当在广泛调研社会需求诸如毕业生走访、用人单位回访、在校生调查等基础上,深入研究本院音乐学专业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问题。围绕这两个问题,笔者从音乐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音乐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重构、高素质音乐师资队伍的培育、产教联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成立四个方面对蚌埠学院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足之处请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始建于1978年,至今已有30余年的办学历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缓解。目前,我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立足蚌埠市,服务皖北地区,辐射安徽省,顺应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中学音乐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较为广泛的文化修养,熟悉相关教育理论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系统掌握音乐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基础教育部门及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从事音乐教学、音乐研究和指导艺术活动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不难看出,该培养方案中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关注未来基础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培训机构音乐师资培养。随着社会发展,文化馆、少年宫、社区、文化传播公司等部门都迫切需要音乐专业人才。因此,音乐与舞蹈学院全体教师应该知道社会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掌握课程设置与社会相关行业、职业和岗位的对应性,清楚社会相关行业、岗位对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岗位从业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明确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反映时代发展要求以及不同人才类型的特殊要求,是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是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课程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环节。蚌埠学院音乐学专业现开设的课程是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2012版)的要求设置的,与其他同类高校基本保持一致。现行的音乐学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较2016年培养方案有了很大的改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增设了乐队训练与舞台实践、舞蹈训练与舞台实践、合唱训练与舞台实践、重唱训练与舞台实践、古筝训练与舞台实践共五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实际从五门课程中任选一门课程进行训练与实践,从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学期音乐会的设置,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将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二是课程设置较为合理。蚌埠学院不是学术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不是以学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的人才。蚌埠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着眼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创新能力。在2016年音乐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复调和音乐专业英语(上、下)分别被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与当前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不太吻合。因此,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删掉了这两门课程。该方案还有其他改进,这里就不再一一指出了。

然而,在仔细研读现行的培养方案后,笔者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结构欠合理。外国民族音乐这门课程被作为专业选修课程,不利于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二是本土音乐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仅开设安徽花鼓灯和淮河流域民间音乐两门本土音乐课程,这与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思路相距甚远。安徽花鼓灯作为专业任选课(必选),共4学分,64课时,在第二学年开设,有利于被誉为“东方芭蕾”——花鼓灯艺术保护与传承。淮河流域民间音乐作为专业选修课程,与美学课程并列,学生从这两门课程中任选一门学习,不利于学生对淮河流域民间音乐的认识和把握。三是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只关注于将学生作为未来基础教育以及社会培训机构音乐师资进行培养,而社会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不仅仅限于在中小学从事音乐教学,文化馆、少年宫、文化传播公司、社区等部门都急需大量的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

课程的转型是实施转型的关键,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鉴于现行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建议在课程设置方面做如下调整。

首先,要顺应后现代教学学科所提倡的尊重文化个性、强调文化差异、重视主体精神和创造发挥的宗旨,将地方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课堂,从而更好地为地方文化发展服务。课程建设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是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增设凤阳花鼓、泗州戏课程,并且将它们与安徽花鼓灯一并作为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的特色课程,开创具有地方音乐特色的办学道路。将原先的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改为专业必修课程,从而扩大该课程的受教育面。增设安徽地方音乐名曲赏析为专业必修课程,“通过写安徽、唱安徽、颂安徽、宣传安徽,在大学生中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歌唱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取得的成就,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2]。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增设外国民间音乐课程,以便让每个学生对全球多元音乐文化有个全面的认识,并且把音乐当作文化来理解,这有助于学生克服“西方音乐中心论”的思想。

其次,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建议增设民间音乐采风、民间舞蹈采编、民间音乐采集与编辑制作、群众文艺活动设计与策划等必修课程。这样学生就能积极参与到地方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去,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

再次,为了区别于其他学术型大学,适当压缩、调整一些专业课程。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将现有的和声和曲式分析两门课程的课时适当压缩,合并为和声和曲式分析课程。为突出该门课程的实践性,增加键盘和声的教学内容。将现有的合唱与指挥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压缩合唱与指挥课时,增设群众合唱排练课程,便于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参与到群众合唱排练之中。将现有的美学课程改为音乐美学,这样更符合音乐学的学科规律。

最后,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辦学理念,学院开设意大利语言艺术、声乐教学法、钢琴教学法、童声合唱、儿童歌曲写作、录音工程、小型音乐剧编排、小型乐队编配、舞蹈编排、舞台艺术、演出服饰与化妆、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等多门专业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实际和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学习,这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

三、培育高素质师资队伍是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高素质音乐师资是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今,在地方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音乐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既能在舞台上表演,又能在讲台上教学。这种“双师双能型”音乐教师是当前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师进行“双师双能型”的培养,是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培养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音乐专业人才,推动地方音乐艺术发展的重要保障。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要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根据社会实际需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做到课堂教育与社会需求相吻合。

学校自办学以来,音乐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中华传统音乐特别是蚌埠周边本土传统音乐系统化、专业化教学一直相对薄弱。音乐与舞蹈学院的“短板”在于缺乏高水平的传统音乐教育工作者。为了解决高水平师资不足的问题,音乐与舞蹈学院可以通过成立“花鼓灯大师工作室”“凤阳花鼓大师工作室”“泗州戏大师工作室”等,引进知名的艺术大师来校内开展教学和科研。这些大师应该是在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技艺精湛、贡献突出、群众公认且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高级专门人才。艺术大师工作室的建立,旨在给艺术大师创造一个环境,提供一个平台,更好地发挥艺术大师在传授技艺方面的优势。工作室以艺术大师为带头人,带高徒、传绝技,把艺术大师工作室建设成为音乐与舞蹈学院后备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对本院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促进了院内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了由艺术大师和本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师资力量雄厚的校内教学、科研团队,再聘请一批在舞蹈、音乐、作曲、器乐演奏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家共同参与音乐与舞蹈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努力把蚌埠学院打造成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承的基地和高地。

大师工作室以艺术大师为项目负责人,传绝技、带高徒,为社会培养艺术骨干。此外,将大师工作室的项目实施方案和学科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艺术大师工作室将深化改革音乐与舞蹈学院原有的课程体系,尝试将花鼓灯、凤阳花鼓、泗州戏等传统民间艺术融入各类课程、教材、教学法的改革中,并采用集体教学、个别指导、观摩演出、学术讲座和舞台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授课。音乐与舞蹈学院借助艺术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创作、编排了一批高质量的音乐作品,并参与到全国性文艺展演和学科竞赛中,从而提高了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的办学知名度。我校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将蚌埠学院建设成为教育部第二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花鼓灯或者泗州戏)传承基地。

四、成立产教联盟的培养模式是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质

产教融合是促进校企合作育人的基本手段,是实现产学结合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既是推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也是增强学校服务行业、服务地方、服务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学校、学院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应秉承“面向未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宗旨,本着“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快与蚌埠市委宣传部、蚌埠市教育局、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安徽省泗州戏剧院、蚌埠市歌舞团、蚌埠市文化馆、蚌埠市博物馆、蚌埠市文化旅游局、蚌埠市非遗保护中心、蚌埠大剧院、安徽水利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丰原集团、蚌埠卷烟厂等多个部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成立产教联盟。产教联盟以创新协同育人机制为核心,就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社会服务、产学研合作、艺术创作、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的合作。通过实行产教联盟的模式,多部门共同完善音乐学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音乐学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无缝对接,打造政、产、学、研合作多赢的协同创新发展平台。

产教联盟的成立,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重要里程碑。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将以产教联盟为契机,做好校企合作的大文章,打造蚌埠学院音乐教育的新名片,全面提升音乐教育的创新驱动力。学校与社会相关部门的精诚合作,可以充分发挥蚌埠学院人才与教学科研优势、相关部门的经营效益与社会服务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这对推动安徽省专业音乐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前地方本科高校的中心任务。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体系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是我们有效应对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必然选择。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应该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从而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多样化办学、特色化发展。

作者:陈继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自治与司法审查探究论文下一篇:农村教育分析的留守儿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