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中国山水画有感

2022-09-16

通过山水画学习的不断深入, 不难发现一些山水画学习者在学习山水画过程中存在片面性。一些师承古人笔墨, 强调继承性;一些强调抒情、写意、“神采为上”;一些强调毫发毕肖的描摹。这些或忽视性质理法、或忽视创造性, 或“谨毛失貌”的艺术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而如何辩证传统文化、自然造化、创新思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及其大成, 也就成了当今山水画者都在探析的问题。

当然, 优秀的传统始终起着引导的作用。清代画家石涛说:“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 宜其不能出一头地也, 冤哉!”“师古人之迹”是指学习古人的技法和画作表层的笔法, “师古人之心”, 就是学习古人的思想及古人作品的精神和气韵, 领会古人的审美, 感受古人如何以“心”写“意”, 以“手”写“心”。

临摹古人, 虽不是学习山水画的最终目的, 但它是山水画学习必要的基础, 是创作需要的某些最基本的规律与法则。所以对于山水画学习, 起初不外乎临摹。临摹是全方位的、系统的、全身心的投入分析。临摹古人作品, 第一要读画, 孟子日:“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读画要从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生平社会关系及其性格特点、绘画风格、绘画时的心境等依次进行研究分析。思读作品在于推敲研究古人的笔墨, 领会其中的意、法、理、趣。而很多人急于提笔临画, 学习表面的笔法, 可谓因小失大。第二要以小观大, 从整体到局部, 从局部到一笔一墨之间。要去揣摩规律并反映出规律。《石涛画语录》“一画落纸, 众画随之;一理才具, 众理付之。审一画之来去, 达众理之范围。”其中“一画”之法是不二之法, 一笔一画是对“不二之法”“一画”的落实。从一个点、一条线开始分析, 一笔一画如何入纸, 藏锋还是露锋, 侧锋还是中锋, 提按的轻重, 墨迹的浓淡等等, 这一笔一画可谓“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只有把这些最基本的元素解决了, 才能学到古人的精华, 方可临摹整体作品。第三, 整体临摹不但要把握作品中的细节, 也要把握外在的风格面貌。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凝重、浑厚、严整, 王蒙的《青卞隐居图》沉郁深秀, 浑厚华滋。经过理性的分析、研究、解读, 将立意存于心中。自然做到“全身心投入, 与古人对话”。进入一个忘我的境界。其作品的精神气韵也就油然而生。在临摹中, 即使是名家作品, 我们也要有所取舍。因为每一个画家也有他们的长处和短处, 有一些不好的习气, 我们要善于学习, 从而汲取有营养的东西为我所用。

其后来说自然造化, 山水画高于自然之山水, 亦源于自然之山水。老子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将自然推至到道家学说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体系至高无上。而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也将自然作为山水画家不懈的追求。

中国古代有很多师法自然的典范, 如清代石涛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 在故宫博物院四僧展上看到石涛的画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深意, 石涛反驳当时京城主流画坛摹古之风, 所以他的画中很少有特定的符号化的树石, 在他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中, 完全找不到两株一样的植物, 一树一石在他的画中都是独一无二的。相比其他画风既定的画者来说, 这幅画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树石的生命, 体会到每株树每颗石在画面上的呈现都是自然物象的升华, 这也正是他“一画论”的核心;宋代范宽提出“写松万本始得其真”, 范宽从师学习后, 感悟到“与其师人, 不如师造化”的真谛, 极其重视写生, 长期生活在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处, 穷究自然造化, 山川气势尽收眼底, 对景造意, 生动地将崇山峻岭的雄伟气势, 树石云林的荒寒景色现于笔下。故有了《溪山行旅图》的巍然雄壮, 《雪景寒林图》的幽深萧瑟。这些古代山水画家的看法都证明了“师法大自然”的重要性。

在学习山水画近两年中, 通过临摹、写生以及进行的一些尝试性创作的学习探析, 我认识到“绘画修养”对一个绘画者的必要性。这里的修养不仅指的是对绘画的学习, 更不是现如今对绘画分门别类某一项的学习。而是更宽泛领域的, 超越时间空间界限的艺术汲取。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提到艺术的三个最高表现形式, 一是音乐, 二是绘画, 三是文学。他在其中多次拿绘画与音乐之间, 甚至于历史、哲学、天文地理, 我们都可以从中拓宽自己的眼界, 提高审美的品位, 加深内心的涵养, 借以提高我们的绘画修养, 为我们的创作有一个更丰富的储备。

有了以上这些, 才勉强可以来进行我们的创作,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最为厚重的沉淀, 是高于自我的精神。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在于它写意性、及中国画的意境、气韵、精神。中国画的魅力所在即是一笔一墨间对物象的高度提炼, 概括。这种提炼、概括是物与我交流之后的主观处理, 中国画对物象的描绘不是形准, 而更在于意切。也就是古人所说“以心写意”、“以手写心”, 石涛所说;“画受墨, 墨受笔, 笔受腕, 腕受心。”“心”是艺术家的精神、情感、思想, 是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的源泉。艺术创作的成功就取决于这个“心”。单纯地“师迹”, 掌握表面的技巧、笔法, 不去用“心”感受, 这样的创作只能是“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

学习中国山水画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我们在勤奋学习的同时要善于总结, 发扬自己的优点, 查漏补缺。缺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绘画就是在不断改正缺点而逐步前进的。在学习中勤于思考, 辩证的看待问题, 对古今中外文化有辩证的认识,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从而提高素质修养, 处理好传统文化、自然造化、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 及其大成, 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山水画的真谛, 学好中国山水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横河DCS在炼油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下一篇:园林施工中给排水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