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欣赏中感受人文魅力

2022-09-12

语文课程标准初高中实验教材表现人文精神的优秀篇章,俯拾皆是。诸如《生命生命》所表达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黄河颂》所抒发的激越的悲壮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登高》、《望岳》所表现的对生命意义的阐悟和奋勇攀登高峰的精神;还有《论语》、《孟子》、《庄子》对天、地、人的精辟论述;以及其他诗文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性的认识,对生命价值的拷问,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寻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通过如下方法去触摸诗人的思想脉搏;去感悟圣贤的博大胸怀,去了解作者的非凡智慧,并以此启迪自己去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净化感情和修身养性。

1 诵读节律因声求气

在“阅读鉴赏”的篇章中,古诗文约占一半。古诗文比较讲究韵律和节奏,作者常常通过语音链上的节律特征来传达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和言外之意。所以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要注重指导他们通过把握诗文的节律特征,来充分表达作家的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比如李白的《将进酒》,通篇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尤其是音韵、节奏随着诗情的起伏,时缓时急,忽高忽低,曲折回环,奔腾向前。我们只有思随情转,音以律变,才能读此诗“于雄快之中”,从而“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以此推而广之,在阅读鉴赏中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节律,因声入境,因声求气,去感受古圣贤的情怀和意趣,诸如:孔子的博大、孟子的精深、老子的智慧、庄子的逍遥、屈原的深情、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王维的恬淡、苏轼的旷达、幼安的豪放……使整个诵读过程成为既充满享受,又接受熏陶的过程。

2 揣摩研读缘景明情

我国诗歌艺术讲究含蓄、精练,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鉴赏时需在整体把握,了解其表的基础上,探幽析微,洞悉其里——通过深入研读,揣摩其写作技巧,诸如比兴、用典、融情入景等表达效果。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典最为突出,可谓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只有读懂这些典故,才能领悟作者在简短的语句中所寄寓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又如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可引导学生缘景明情,作三步探微: (1) 写什么? (2) 为什么这样写? (3) 写得怎么样?在此研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面对雄阔壮丽的山河,激发出统一天下、结束分裂的愿望和抱负。

3 解析意象拟容取心

解析意象就是要正确分析和理解文学物象中所蕴含的意义。如何解析意象呢?首先要学会抓准意象。“有些作品意象较多,欣赏时就得抓全局性的意象,或者说抓主要意象,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意脉;有些作品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意境浑成,欣赏时只需联缀诗中简单排列的意象,就可以在一个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意趣了;有些作品意象之间跳跃性大,且色彩不一,诗思奇妙,欣赏时就得借助想象把诗中的‘断帛裂锦’,补充、联缀成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1]其次要准确把握意象的意义。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了解原型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外还要理解意象的比喻义。比如读《桌球》一诗,要正确认识“圆球”这个意象究竟指向物还是指向人,就得先了解其比喻性质。从诗中写的圆球过着“文明的生涯”,具有“斯文”的样子,陷入在“罗网”之中这一连串意想,可知其指的是人的活动,意在表明如今的人类生活如同桌球游戏一样,虽然“文明”、“斯文”但却刻板、机械和被动。只有正确认识“圆球”的比喻义,才能正确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

“拟容取心”是刘勰提出的著名文艺理论。原意用来说明文学创作中比兴手法的特点,但它包含的意义可推及文学作品的意象构造,如“‘游子身上衣’并非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 (2) 所有这一切都不能用客观事物的特性来衡量它们,它们都是“拟容取心”的一种方式,是意象的一种特性——具有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因此我们欣赏作品时,可遵循“拟容取心”的方式,引导学生理其形,摄其神,从而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所渗透的人生体验和所体现的人格力量。

4 触发联想追索体验

什么是触发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阐释道:“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由此可见,触发就是联想,它可使读者入境会心,切己体察,触类旁通,进而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性情的陶冶。如:阅读《散步》,可引导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联想生活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并从中感受亲情之美,生活之美,领悟无论是幸福的家庭还是和谐的社会,都需要每个人付出自己的爱和承担自己的责任。

追索体验主要是指对作品精神之光的追求、探索、感受、体验。许多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其精神之光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因此阅读鉴赏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追索和体验作品的精神之光。特级教师聂水兰曾说:“语文的教学价值在于生命的体验”。她觉得:教学《我与地坛》,指导学生诵读第一部分“落日”、“雨燕”、“脚印”、“古柏”、“气味”、“味道”的六个比喻句时,要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作者描述自己该怎样生活的生命轨迹”。诸如这样的作品除了让学生了解文中所直接显现的形象外,更应该引导学生去体验作者涌动在作品中的生命激情;去领悟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人生意蕴;去追索作者闪烁在作品中的精神之光。从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综上所述,在阅读欣赏中可借鉴以上四种方法,引导学生由声而气、由象而意、由景而情、由文而理,从直观、感性、情感的层次,进入到理性和审美的境界。用自己的情感去体味和赏鉴;用自己的思想去辨别和评价,并从中感受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精神和博大精深的人文魅力,使之在情感丰富性和思想深刻性方面的素养得到发展和提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注重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 还注重对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这就要求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诵读节律、因声求气;揣摩研读、缘景明情;解析意象、拟容取心;触发联想、追索体验, 探讨如何让学生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充分感受人文魅力, 使“人文”入驻学生的人性内涵和心灵深处。

关键词:阅读欣赏,感受,人文魅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M].人民教育出版社, 23.

[2]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117.

[3] 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

[4] 普通高中课程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多GIS平台的矿产资源定位预测数据处理方案——以栾川钼钨矿评价为例下一篇:公路路基填筑土料场调查方法探讨——以新疆某公路工程初步勘察阶段料场调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