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文化产业论文

2022-04-28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西部发展文化产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功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文化产业是指文化部门所管理和指导的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具有特殊的精神和文化属性;与其他一般产业部门一样具有经济属性,以追求利润、产品价值的补值和增值为目标;可进行批量生产并与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

西部发展文化产业论文 篇1:

西部体育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摘要】现代体育作为产业最显著的是其消费特征。体育消费作为一种集健身、娱乐、精神愉悦于一体的社会文化消费现象,开始成为普通居民衡量其生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作为区域经济相对薄弱的西部,体育及相关产业还有相当巨大的潜力可挖。

【关键词】体育文化;经济增长;体育产业;区域经济

近年来,区域经济的腾飞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系统经济模式,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在振兴区域经济中作为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如何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使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区域经济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潜在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不仅对体育市场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西部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有必要把众多的体育需求增长点排成一个有序的系列,根据不同区域产业优势层次进行序列化布局,按照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弹性规律和消费者偏好差别提供适销对路的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并在体育市场调研和体育市场需求理性预测的基础上,发展既有点位高度差异又有内在关联性的体育产业系统。既考虑了不同地区体育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又照顾了不同地区体育消费需求的差别。另一方面,体育需求增长支撑点的选择必须立足扩大有效供给。它要求:一是必须根据我国现有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及现有资源特点来确定发展体育产业类型;二是政府体育经济政策和体育投资必须立足体育体制创新和体育产业结构合理,以影响和引导其他体育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向。

二、西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体育文化既是物质文明的载体,又是精神文明的传播媒介。我们不仅要强调运用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等发展体育消费,而且要从文化建设的高度来组织体育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为福利体育摇旗助阵,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文明的体育精神产品,要正确处理好体育需求与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应进一步加大全民健身体育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民营资本投资经营体育基础设施,应制定一系列向体育产业倾斜的政策和法规,并通过税收调节体育供给的层次,以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以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成长与发展。

三、制约西部体育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点的因素

(一)体育消费观念的落后

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和消费结构还没有根本转变。在消费结构方面,重实用和耐用,这是在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国度里小农思想的浸润下所形成的消费观念。我国人民一贯讲勤俭持家、重视积累、长于计划、量入而出,略有节余,一切以实用和耐用为目的,否则便视为奢侈浪费和不懂持家。这种消费观念始终贯穿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宁愿花钱在吃、穿、住、行上,也不愿花钱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形成了中国体育消费这一大特点。

(二)过高的体育消费品的价格

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升降对消费量的升降有直接影响,即商品价格下降,消费的需求增加,商品价格上升,消费需求降低。体育消费的客体遵循着这个基本规律。体育消费另一个价格影响因素是消费人群的增减。由于价格提升,消费需求量减少,可能会导致参与体育的人数降低,从而在公共消费品不足的情况下,剥夺了部分人满足需要的权利。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所以,没有稳定体育消费价格,很难保持消费需求量,这对提高体育消费水平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

(三)商业化运作水平不高

国外体育产业的资本体系基本是由风险资本和债券市场构成的。美国由于体育产业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资本利润率远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所以现在它已经完全脱离了风险资本和证券市场,主要依赖自我积累。而我国西部体育文化产业除了通过市场化模式等集一部分资金外,仍对国家的资金投入有较大的依赖性,没有实现体育文化产业资金筹措的自我发展和良性循环。

(四)体育文化产业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

西部体育产业的发展过多地注重了本体行业,而对体育文化产业的重视开发不够;尤其对无形资产资源开发不够和对体育产业的商用经济价值挖掘不足,如体育广告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娱乐业、体育博彩业等。体育文化产业的资产大多表现为无形资产,如以生产体育最终消费品的世界级大公司多数都利用足球运动的影响力提升自己产品及公司知名度,使足球产业成为最大的边缘产业。

四、促进西部体育文化消费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体育消费能力

对消费真正起作用的是收入,收入的较大增长,才能引发消费的较快增长,收入的下降必然导致消费的下降。一般而言,人们收入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得到改善与提高,体育消费资料价格也会随着市场繁荣、产品丰富而降低或趋于合理,并被人们所接受。因而从宏观上看,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已基本接近“小康”,加上体育市场又呈现出大发展的良好前景,人们的体育消费必将出现快速发展的喜人局面。

(二)促进健康观念转变,大力推动体育消费进程

广大城乡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为体育消费的不断增长提供了原动力。现代化社会的激烈竞争使人们感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在关于“人的能力”和“人力资源”的新概念中,都把身体健康作为其中要素之一。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投资,越来越钟情于体育活动。这种新的健康理念即是社会进步、时代变迁的反映,也是推动体育消费发展的社会条件。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宣传新的健康观、新的生活质量观、新的生活方式观,为体育消费推波助澜。

(三)政府加强调控,稳定体育消费市场

政府制定政策通过两方面对体育文化产业价格形成影响,一是直接影响,二是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要通过国家对体育文化产品价格直接管理,即直接定价来实现,抑制乱涨价,监督价格的执行。间接影响表现在政府对体育文化建投入加大,减少相关税收,提高服务范围,会有效扼制价格上涨。然而,政府的间接影响也会带来负面效应,可能会减弱多元投资的积极性。但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总会使在价格稳定条件下的多元投资局面形成。

五、结语

西部有着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而这一资源具有不可移置于、不可再生,唯一和多元多样化的特点。如此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共存于同一地区,在世界体育旅游资源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将为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大规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只有以体育旅游优势资源为基础,走网络化、集团化规模经营之路,开发培育出西北地区体育旅游国家级以至世界级的名牌产品,选择科学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扩大西北地区体育旅游产品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度,以优势名牌产品为龙头,带动整个西北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使西北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點。

【参考文献】

[1]胡小明,胡英涛,刘靖南.民族体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龚学增.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M].北京:中共党校出版社,1998.

[3]熊志冲.民族体育特征功能和传播方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16(1).

[4]倪依克.中国龙舟文化的社会品格[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22(3).

[5]周进步,等.现代中国旅游地理学[M].青岛出版社,2000.

[6]陈福义,等.中国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王小峰(1968—),男,兰州交通大学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体育文化。

作者:王小峰

西部发展文化产业论文 篇2: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功能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文化产业是指文化部门所管理和指导的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具有特殊的精神和文化属性;与其他一般产业部门一样具有经济属性,以追求利润、产品价值的补值和增值为目标;可进行批量生产并与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且采取经济战略,其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是单纯为了促进文化发展”。这就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了文化产业区别于其它产业的双重属性,其一是经济属性,作为知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可以创造财富和就业岗位;其二是精神属性,传递价值观、思想,促进和维持文化多样性。因此,文化产业的功能就体现在经济功能和娱乐教育功能上。

二、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业总量迅速增长

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物质和非物质基础,与我国中东部相比,西部地区的文化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与原生性等特征,在客观上构成了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特有胎记。近年来,西部地区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总量迅速增长,占GDP的比重不断提升。如,2008年云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陕西省文化产业却逆势而上,2008年实现增加值174.73亿元,较2004年的65.33亿元增加了109.4亿元,年均增长29.4%,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出15.5个百分点,比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出17.1个百分点。同时,文化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已经形成了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演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艺术培训业、图书报刊业、文化旅游、文物和艺术品业、会展业等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行业,文化旅游、演艺等行业在全国已经具备一定竞争优势。总体看,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2007年、2008年西部省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如表所示。

(二)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西部地区在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突出优势,合理开发。既大力发展对传统优势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改造,实现产业升级,也在积极推进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新业态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呈现出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势头。以重庆为例,2008年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产业实现增加值60.84亿元;“外围层”,包括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的其他文化服务等产业实现增加值53亿元;“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实现增加值32.62亿元。统计分析表明,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实现增加值之比为41.54:36.19:22.27。

(三)文化精品工程不断出现

西部地区在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下,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战略,推出了一批具有西部特色的文化精品挤进了国际国内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2003年,由杨丽萍主创的《云南映象》成功演出。这部大型原生态歌舞剧,目前已经在国内巡演300场,其上座率和购票率高达100%,创造了中国舞台阵容最大、巡演时间最长、所到城市最广、演出场次最多、票房收入最好等6个第一。广西桂林则把利用著名的漓江山水、壮族民歌和传说中的民族歌手刘三姐的品牌资源通过国内有名的舞美、灯光、编导整合起来,在基于传统歌舞剧《刘三姐》的基础上,成功运作了大型山水实境歌舞剧《印象·刘三姐》,极大促进了桂林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四)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支持和引导下,西部地区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文化发展的宏观环境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活力显著增强,文化创作和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如,陕西省全部省直文化单位已经成功完成了转企改制,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大型文化企业公司相继成立,尤其是在具有深厚盛唐文化历史底蕴的曲江建设了曲江新区,极大促进了全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区并没有沿用国内常见的经济开发区模式,而是按照西安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要求,确立了以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区定位,借助于市场化手段,先后建成了大雁塔周边园林景区、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曲江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等重大项目,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快速提升与市场转化。2007年8月,曲江新区与深圳华侨城一起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五)文化产业已步入多元化经济形式发展阶段

随着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得以巩固。鼓励和引导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效果明显。如云南省民营文化企业也在政府扶持下,发展成为云南省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涌现出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吉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民营文化骨干企业,带动了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西部地区与国际相关文化企业合作也在深入,如《云南印象》在国内国际团队的通力运作下,成功改造成符合欧美主流文化市场需求的作品,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应和文化效应。

三、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存在主要问题

(一)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还比较小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2008年东部地区的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占全国的59%,从业人员数占67%,拥有资产占75%,营业收入占78%,增加值占69%。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看,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本地区GDP的2.73%,中西部地区分别仅占1.63%和1.34%,东北地区占1.38%。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还比较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大,这与西部地区文化资源富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二)文化消费市场不够活跃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较低,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不强。虽然我国整体进入了小康社会,但大多数居民的收入仍然较低,文化消费极其有限,这种情况在西部地区更为典型。西部地区文化消费能力不足,市场不够活跃这种特点也极大地制约了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及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增长幅度较“十五”期间皆大幅下降,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差距更是迅速拉大,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占总消费比重均比“十五”期间大为下降。2008年,西部城乡居民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为5.23%,低于“十五”末年1.29个百分点,广西、重庆、云南、甘肃、四川更是落到了全国最后5位;西部城乡居民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为6.80%,低于“十五”末年1.23个百分点,重庆、甘肃、四川、云南落到全国最后4 位。同时,东西部地区文化消费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三)文化企业总体竞争力不强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无论是文化产业的主体还是文化贸易的主体都应是企业。西部地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培育、扶持、帮助一批具有战略眼光、有实力、有能力的文化企业,迅速形成强大的市场主体。对西部地区而言,市场微观主体重塑远未被提高到应有的认识高度,而是大多依赖于政府的主导和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界限比较模糊,体制内享受财政扶持实惠的“单位”继续享受产业政策的好处,文化企业没有得到应有的政策扶持。文化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在第二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西部地区仅有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家入围。

(四)文化资源的转化形式和手段比较单一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和基础尚不够坚实,实际上是在走资源依赖型的老路,沿用单一的利用资源本身的经营模式。资源的转化形式和手段比较单一,产品市场定位比较模糊,产品质量粗放。许多开发往往不顾及环境因素和产业链条的其他因素,单一地、孤立地转化,由此而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多属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不但不能形成效益,客观上还造成了资本、人力、资源的浪费,甚至造成对资源的毁灭性“开发破坏”,例如各地普遍存在的旅游景区低水平盲目建设以及低层次的工艺品开发等。

丰富的文化资源为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绝佳的优势,但必须认识到文化资源丰富与否和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否并没有直接关联。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文化资源的拥有量,而在于能否合理开发和利用。之所以当前文化市场上存在大量不符合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和娱乐需求的文化商品,是由于对文化资源的改造和转换仍然采用了传统的外延型发展模式,即更多地关注了文化资源的数量和原有存在状态,对其进行的仅仅是一些浅层次开发,而忽视了与当代情景和市场偏好的良好结合。误将传统第三产业运营模式用于文化的市场运作,而忽视了文化产业“以文化为内容”的精神生产的本质特征。

作者:李向东 徐田江

西部发展文化产业论文 篇3:

论西部大开发中文化产业的发展

摘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充分认识和尊重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扎扎实实做好西部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特色化和科技化工作。在市场化方面,加强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文化产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做好西部文化资源知识产权专属化保护工作。在特色化方面,要把文化产业特色化放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去考虑,做好历史遗存文化的开放和创新工作,把重点放在乡村,以品牌为导向,参与竞争。在科技化方面,增强文化产业的制造能力和传播能力,开发文化人力资源,走适度科技化—高科技化—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文化产业;西部大开发;市场化;特色化;科技化

作者:邓 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村经济社会保障论文下一篇:经济法的政策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