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艺术初中历史论文

2022-05-01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人格艺术初中历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人格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课程则是初中人格教育的载体之一。

人格艺术初中历史论文 篇1: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摘 要】拥有健全的人格,特别是将人格教育理念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对于促进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激发自身潜力以及提升综合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因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历史教师存在忽视学生个人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问题。本文侧重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格养成的实现途径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格教育;实现途径

一、人格教育的内涵

人格源于拉丁文,学科不同对其的定义也有所不同。笔者比较认同的观点是“人格是个人所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总和”。一般我们认为其主要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信念等机制。人格教育,又称品格教育,国内外目前有几种不同的观点。笔者较为认同的一个观点是“人格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深思熟虑地努力帮助年轻人理解、关心和实施核心的道德价值观”。

二、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人格教育的途径

1.发挥历史教材对学生人格养成的熏陶作用

历史教材对初中生人格养成具有关键作用。没有历史熏陶以及点滴历史知识的积累,就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人格教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只有以丰富的历史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以名人言行引导学生注重自身言行修养,才能够充分发挥历史的人文教化功能。

例如,通过品读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历史故事,了解民族精神与爱国精神。读《史记》知“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坚忍不拔,不懈奋斗意。读《程门立雪》、《三顾茅庐》、《倒履相迎》等,我们知以礼相待。历史资源是培养学生人格的重要阵地。我们应当充分运用历史事件及人物对学生进行熏陶,以使学生能够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

2.完善教学方法改革,建塑学生健全人格

在任何一门课程中,学生学习时都存在个体差异。故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从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出发,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建塑学生健全而优良的人格需经历一个长期的反复磨练的过程。作为课程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应注意发挥引导作用,恰当运用自主学习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理念以及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发挥主动性,做好自我认识、自我发挥、自我培养、自主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入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在获得学生对这些事件及人物的评价情况的基础上,将其分为讨论组,阐述各自对历史题材艺术作品的观点及支持这一观点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辩论能力,更能够促进其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的形成。教师因结合学生特点,选取合适的以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进行组合协同使用。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空间,学生不仅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3.注重师生情感交流,鼓励构建独立人格

初中阶段,对历史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过去,引以为鉴,运用于未来。因此,教师必须从历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努力,鼓励学生构建独立人格。

教师自身应明确情感因素在历史教学以及学生人格养成中的关键作用,并应积极运用情感因素,给予学生更多的重视、关怀和理解,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对学生这一课堂主体,应当给予足够的习性与耐心,切不可易怒。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投入是一种自变量、容易被人察觉,课堂教学的反馈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结果。而这些反馈可以使教师产生情感体验,这是一种因变量。

课堂中,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可是安排,通过适当的难度、合理的问题以及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历史教学,并将人格教育渗透其中。将历史课演变成为兴趣课、探究课,引导和促进学生形成独立人格。对学生的疑问真诚解答,把握分寸;如不能解答,则应坦诚,并与学生一起探讨,与学生共同学习,以切实行动建立师生间的信任。

课堂外,应注意与课堂内容配套的课外活动的举办。例如,历史知识抢答赛,历史故事讲述、历史事件看法辩论赛、历史资料搜集展览活动等。学生参与其中,以真实的历史资源来激发浓厚的兴趣,以兴趣来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以主动性战胜自我,树立信心,逐渐培养并形成独立人格。

总之,历史资源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中学时期这一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注重历史资源与学生人格培养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将优秀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关怀相结合,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优良的人格。

结语

总之,人格教育对于学生成长以及发展十分重要,且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格教育素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心理状况以及个体差异,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内外教学各种活动的开展,以历史优秀人物熏陶、感染并影响学生的言行,从而实现培养健全人格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郭琳,闫世笙.青年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对当代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启示[J].青年文学家.2011(12)

[2]李燕萍.试论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人格的培养[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1(05)

[3]王超,耿祝芳.淺谈历史人物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人格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2)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鹤城初级中学)

作者:陆水平

人格艺术初中历史论文 篇2:

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摘 要:人格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课程则是初中人格教育的载体之一。文章基于此,首先,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三个方面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性,继而以历史知识、历史经验、历史思维为研究对象,其次,探讨了历史教学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的优势,最后,围绕课前导入、内容讲授、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四点内容,提出了具体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初中历史;健全人格;核心素养

一、 引言

健全的人格是初中生学习、成长、发展的基础。初中生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阶段,一方面,他们朝气蓬勃,锐意进取,希望提升自我。另一方面,他们也稚气未脱,人格尚未定型,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加强初中生人格教育就成为当前初中教育的重要任务。人格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要发挥好不同课程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而历史课程则是最为主要的课程之一。初中历史课程融汇了古今中外数千年的历史,既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学生人文教育、理性教育中均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强化初中历史教学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二、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性

(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格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人格教育是立德树人的起点。人格教育以培养学生理想人格为目标,而道德教育则是学生理想人格培养的第一步,这契合立德树人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格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归属。立德树人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具备健全人格则是完整的人的必备条件。

(二)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客观需要

随着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从传统的双基目标、三维目标演变为更具综合性的核心素养目标。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分析、历史实证、家国情怀五点内容构成。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与学生健全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家国情怀,既属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范畴,也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客观需要。

(三)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主动要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丰富,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和逻辑思维显著增强,人格发展趋向定型。与此同时,初中生意志力普遍薄弱,特别是面对互联网对现实世界的冲击时,从小娇生惯养的初中生就显现出他们的人格发展中存在不少的弱点。比如规则意识不强、集体意识淡薄、公德心差等。近年来,因人格不健全而导致的初中生行为失范的问题屡屡见诸报端,如盗窃斗殴、校园欺凌、破坏公物等。引导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对这个角度而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也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主动要求。

三、 初中历史课程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的优势

(一)历史知识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具有历史教学的作用,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中国历史为例,初中历史课程展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对学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这正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历史知识中蕴藏着大量的德育元素,这些德育元素在学生的道德培育以及健全人格养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先秦典籍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见贤思齐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名言、警句,对学生的拼搏意识、反思意识、学习意识的培育大有裨益。

(二)历史经验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唐太宗在魏征死后曾感慨叹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中可知,当时的统治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历史学科不仅是对过往历史的记录,也包括对历史的研究与总结,而历史经验则是历史研究与总结的成果。通过对历史经验的认知,同样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八年级上册学习的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为例。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面对中国成为列强欺凌、鱼肉的对象这一惨痛社会状况,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从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到地主阶级为自救而进行的洋务运动,再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从“戊戌六君子”的沸腾热血再到辛亥革命的振臂一呼,最终汇聚成“五四运动”这一群众性的爱国运动。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使学生牢固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驱动学生投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潮流之中。

(三)历史思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历史思维是民族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心理特征的思想表达形式。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标志性的历史思维。比如,“大一统”思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汉武帝通过种种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也使得“大一统”思维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华儿女的心里。因此,历史上的中国虽然多次分裂,如南北朝时期和辽宋夏金时期等,但最终均走向统一。

四、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对策

(一)在课前导入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课前导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首要环节。课前导入以教学内容为依托,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导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比如,直观形象的视频、生动有趣的故事、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等。在活跃课堂氛围以及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铺垫基础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要重视课前导入的作用。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心理出发,选择针对性的导入元素,发挥好课前导入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的作用。以七年級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为例。都江堰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都江堰由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时至今日,仍然在灌溉、防洪、排沙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初一学生的地理概念尚没有彻底形成,仅凭书上的内容和图片容易使知识扁平化,不能使学生对都江堰有全面的了解。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视频导入法,通过专业的介绍都江堰构造的视频向学生展现都江堰的全景以及修建者李冰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在内容讲授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内容讲授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体,也是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教师要将人格教育与内容讲授紧密地衔接起来。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初中生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初中生出现了好逸恶劳的问题,怕吃苦、怕困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初中生遇到小小的挫折便无所适从。教师要以历史教学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畏艰难险阻的品格。首先,在内容讲授时,教师自己要感情充沛,能够根据讲述内容变化自己的音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时,当讲到大泽乡起义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时,教师的整个感情应该昂扬向上,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其次,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自己引用的素材精心挑选,一方面,贴近学生生活,另一方面,又能升华课堂。比如,在讲到七年级上册《西汉的建立與“文景之治”》时,“以德化民”的措施就可以选用“缇萦救父”的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使学生能够体会子女与父母的骨肉亲情,进而联想到自己的家庭故事。最后,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寻找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同学分享,使学生更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在讲到春秋战国的历史时,很多学生对其中的一些成语故事耳熟能详。这时候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需要起到必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即可。

(三)在课堂讨论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呈泛滥趋势,并且,逐渐从学术界向社会大众中蔓延,对社会思潮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思潮,以否定历史,将历史虚无化为主要特征,不仅不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也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仅在历史材料的选择中,有意识地关注“问题”,忽略成就,更不惜以歪曲、篡改历史的方式来扭曲历史的真实性,从而实现混淆视听的目标。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学、影视艺术中泛滥,如在各类平台均获得高分和良好评价的某影视剧打着历史正剧的旗号,无限拔高李鸿章的形象,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最终形成,历史知识储备有所欠缺的学生造成了认知上的偏差。对此,教师要重视课堂讨论的作用,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讨论价值的议题。比如在学习历史人物时,要坚持用一分为二,辩证全面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而不是简单地用“好”或是“坏”进行区分。要教会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进行思考,而不是用现代人的观念去要求前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活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实践活动具有主题性强、参与性高等特点,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能深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实践活动在学生健全人格养成中的作用,并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的主题与开展方式。比如,通过对粮票、布票,筒子楼等的相关介绍等,使学生的认识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丰富。在组织活动时,通过学生前期的采访记录,讨论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让学生能够自发地感受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更能理解现在“光盘行动”的意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知青公社等实地去进行探访,增强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更为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人格教育是当前初中教育应该关注的重点内容,教师不能忽视人格教育在学生时期乃至未来人生道路上对于学生的影响,而历史教学则在人格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教学的内容、历史经验、历史思维等均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要重视历史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并将其贯彻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从课前导入、内容讲授、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四个维度采取好措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加班人。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Z2):11.

[2]刑晓清.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塑造学生人格[J].教育艺术,2009(7):78.

[3]梁瑞忠.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格培育[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王桂花.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格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9(8):33-35.

作者简介:陆雅炯,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吴中区西山中学。

作者:陆雅炯

人格艺术初中历史论文 篇3: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培育途径

摘 要:历史是初中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执行与推进,学校开始由以往的注重应试教育转向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符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文章针对初中历史教师对学生审美意识培育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分析,希望有助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审美意识;有效途径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0.027

审美意识充分体现了初中历史学科的素养,对整个初中历史教学有着一定的影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审美意识,有利于引领初中生的价值观。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打破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突破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以初中生作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体,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审美意识。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明确提出要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审美意识,不仅符合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利于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1]。初中历史的文化史教学,是培养初中生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審美意识是对价值的认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审美意识,可以有效地促使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审美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2]。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培育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性,并积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实现学生审美意识的提升。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培育途径

(一)在文化史教学中培养审美意识

初中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本身就蕴含着培养初中生审美意识的内容。初中历史学科具有十分丰富的知识体系,其中涉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个层面。在初中历史的文化史中,存在很多有关培养初中生审美意识的内容,展示了可以供后人进行传承的审美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呈现了最古朴的自然美。翻阅初中历史教材,其中有较多精美的、动人的艺术插图,给学生以美的感受[3]。其中包含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经典人物以及事迹,教师应该充分以楷模人物去激发初中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初中生去感悟楷模人物身上具有的美德,促使初中生充分感受到楷模人物的精神美、品质美。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初中历史教材中培养初中生审美意识的内容,以此实现在初中历史的文化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审美意识。

(二)充分发挥历史教师示范美的作用

众所周知,学习不是短期的一种形式,而是要坚持一生的行为,而且必须要结合生活实践,并不断丰富学习的内涵,养成良好的学习审美习惯。对于学生来说,依靠课堂上教师的正规授课学习的知识占很大的比例,所以要想实现学习审美习惯的养成,还需通过充分发挥历史教师示范美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学习价值观的良性审美,优化学生的学习动机[4]。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初中生的审美意识,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对自身的示范美引起高度的重视,注重发挥自身示范美的重要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首先要保证自身整洁的着装和仪表,保持一个美的形象;其次,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自身言行举止的美,利用较为优美有趣的语言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初中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意识;最后,初中历史教师还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格美,以此去感染每一名初中生,在培育初中生审美意识的同时促使初中生形成美的人格与品质。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初中生的审美意识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与探索心,传统的单一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无法培育初中生的审美意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层出不穷,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对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分析,以此合理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促使初中生感受到初中历史教学的形式美,从而实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审美意识。例如:初中历史教师在讲《鸦片战争》一课时,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有关鸦片战争的小视频,充分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初中生通过直观的、生动的视频对鸦片战争的爆发有了更好的了解与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初中生分辨美丑、善恶、是非的意识,进而提高了初中生的审美意识。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在初中生观看视频后,鼓励初中生大胆阐述自己的内心体会。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初中生良好的审美意识。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审美意识的培育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转变以往高中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充分展现高中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位置,引导高中生自主地对历史知识展开探究,提升其对历史学科价值观的认识。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地打破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突破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在文化史教学中培养审美意识,将历史知识变得更加具体、丰富,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屈杨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途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6(29):137.

[2]张风林,吴霞.浅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6(30):113.

[3]张逢国.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学教学参考,2016(16):101.

[4]傅瑜.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和实施[J].中学教学参考,2016(34):91.[责任编辑 张宏丽]

作者简介:项红(1984.2— ),女,汉族,山东青州人,中学二级,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育实践。

作者:项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重庆发展电子信息论文下一篇: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