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科技论文

2022-05-05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绿色农业科技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农业科技下乡,是以公益性为主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技下乡绿色通道,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农”,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相关部门在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

绿色农业科技论文 篇1:

藁城市农业科技园带动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摘 要:藁城市农业科技园以绿色蔬菜新品种的引进和种植为载体,通过新技术的孵化与示范辅射,建立起“科技园-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带动了藁城市绿色蔬菜的产业化发展。该园区的企业化经营运作,架起农业技术依托厂商通达农村、农户的桥梁,培育新型农民,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藁城市;农业科技园;技术创新与推广;绿色蔬菜;产业化经营

1 藁城市农业高科技园发展概况

河北省藁城市农业科技园(以下简称科技园)是为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由藁城市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筹资建立、企业化经营运作、以绿色蔬菜种植技术创新与推广为宗旨的一个农业科技园。科技园总面积10500亩,其中核心区500亩,示范区1万亩,辐射区50多万亩。到目前为止,科技园累计投资达2000多万元,拥有技术人员和园区工人26人,设有名特新蔬菜品种试验区、无公害设施蔬菜高效生产展示区、工厂化育苗区、科研培训中心等8大功能区,是河北省省级农业科技园和省级科普基地,2008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单位。

科技园建于1998年,前身是藁城市农业局良种示范场,具有一定的良种试验、示范经验和技术基础。该园以促进绿色蔬菜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引进100多个名特蔬菜新品种,研发十余项蔬菜种植新技术,按照“一定二约三健全”的模式建立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村和农业科技示范户网络,架起绿色蔬菜生产新技术通往农户的桥梁。在科技园的带动和示范下,2008年藁城市蔬菜产值占藁城市种植业总产值的60%。绿色蔬菜产业成为藁城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渠道。

2 科技园带动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功能表现

科技园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对区域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示范与推动作用。科技园带动藁城市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蔬菜生产新技术孵化功能,二是蔬菜生产新技术示范辅射功能,两种功能的衔接形成蔬菜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

2.1 蔬菜生产新技术孵化功能

科技园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的生产资源条件,从国内外科研单位、种子公司引进100多个新品种以及温湿度控制、生态栽培等多项新技术,经过试用筛选等一系列再开发过程,使之本地化、商品化,并在应用中得到广大农户的认可,从而使之在本地区得以推广。

2.2 蔬菜生产新技术示范辐射功能

科技园主要通过技术成果示范展示来实现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通过技术的推广,不但可以推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率,还可以优化农业生态条件,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

3 科技园带动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的运行机制

科技园作为一家企业性质的农业技术组织,通过带动周边地区绿色蔬菜产业发展,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实现经济效益。科技园以新品种引进试种、新技术研发推广为基础,建立了优质蔬菜种苗育供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农户后顾之忧为目的,建立了绿色蔬菜产销体系;以新品种、新技术,提高蔬菜种植效益为目的,建立了新技术研发推广体系;通过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进行生产,以三方合作共赢为目标,建立了“科技园+合作社+农户”的组织运行体系。如图1所示。

3.1 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建立“科技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运行机制

为了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抵御风险能力弱,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科技园组织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10余家,采取订单农业的形式借助合作社同农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贯庄、落生村等蔬菜种植专业村,建立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作为新技术的提供者,科技园提供种苗培育,供应农资、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作为种植户的带头人,负责组织、联系种植户按技术质量标准进行蔬菜标准化生产;组织农户参加技术培训,接收农户的信息反馈并及时向科技园反馈。科技园根据反馈情况对农户进行针对性专门辅导,协同合作社对蔬菜成品质量检测,统一组织销售,从而形成“科技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绿色蔬菜产供销一体化产业化运作模式。

3.2 以新品种引进试种为基础,建立优质蔬菜种苗育供体系

在蔬菜生产中,育苗是一项关键环节,严格的技术条件限制使之存在很大风险。提高育苗质量,保障种苗供应,既是农户的需求,更是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的需要。科技园购置了专业育种设备,建立年供苗能力5000万株的自动化育苗车间和智能化育苗温室,根据农户需求对筛选出的品种进行育苗,通过专业合作社将以较低的价格将种苗销售给农户,组织统一种植。高优质蔬菜种苗育供体系保证了绿色蔬菜产业化生产的进行。

3.3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绿色蔬菜产销体系

科技园将产品定位于优质无公害绿色蔬菜,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碧青”品牌商标,认证多种国家级绿色蔬菜品种,按照品牌化标准组织种植。为保证绿色蔬菜生产,科技园规定严格的种植技术标准并统一为农户编码,保证蔬菜生产质量。

为了顺畅外销,科技园同种植户签订风险和回收协议,建立了年收购加工能力超过10万吨的物流配送中心,按照严格的质量标准检测回收蔬菜,合格的统一加工包装、冠以“碧青”商标,销往国内外鲜菜市场、国内大城市的超市、绿色蔬菜专营店、酒店、单位食堂等处。

3.4 以提高蔬菜种植效益为目的,建立新技术研发推广体系

科技园建设有560㎡的组培科研中心,拥有多名中、高级农业技师。根据市场和潜在的需求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技园自行开发出多项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并先后承担完成了省市科技部门的多项技术项目。

科技园将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给农户,在解决种植的风险的前提下由农户自愿种植;同专业合作社建立“蔬菜技术传播站”,组建专家团队做长期指导和短期培训,并及时接收农户信息反馈、回应反馈并做跟踪技术指导;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培育“农民专家”实现技术辐射。通过专家团队辅导、“农民专家”的技术辐射以及多种媒体的技术宣传形式实现新技术的推广扩散。

4 科技园带动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的绩效评价

科技园通过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更加显著。

4.1 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科技园通过引进新品种,开发种植新技术,有力地推进了区域农业技术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在科技园的带动辐射下,当地建成多个设施蔬菜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30多万亩,科技园的种苗销售收入每年可达150万元,蔬菜种植户年人均年纯收入可达1.5万元,实现经济利益上的共赢。

4.2 推广种植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通过科技园和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开发与推广,科技园重点推广的十大蔬菜种植技术得到周边农户广泛认同和应用。仅其中的“节水一体化”技术,就可以节约灌溉用电量55-60%、综合劳力90%,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提高蔬菜产品品质。

4.3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培育新型农民

科技园组建专业合作社、建立农民田间学校,打破当地农业的传统格局,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经营机制,搭建科技与市场、企业、农户相连接的桥梁,使得农民的经营理念、管理意识、技术应用水平都得以提高。

4.4 形成产业化农业布局,扩大就业

在“科技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运行体系中,科技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物流公司共同建立起产供销一条龙的绿色蔬菜产业链,创造出新的职位需求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拓宽周边农民的就业渠道,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了新的途径。

5 启示与建议

5.1 启示

(1)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引入私人资本,通过民营化途径做好惠农事业。农科技园的发展经验表明,农业技术的推广路径可以由强硬性的行政命令转变为私人资本作为示范点示范推广,这样既能有效实现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也为公共服务事业民营化进程起到推进和示范作用。

(2)新农村建设需要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科技园和合作社通过经营活动,提升了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标准化经营管理意识,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也为更好地配置农业资源,发展高新农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节能环保型农业是河北省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河北省人均农业资源占有水平先对偏低,但同时又是京津生态资源输出地。为长远发展计,发展节能环保型农业尤为重要。科技园研发推广的节能环保型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经济效益,为河北省农业长远发展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5.2 建议

(1)鼓励私人资本创办农业科技型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结构。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宜鼓励私人创办农业科技型企业,通过信贷、贴息等多种途径在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监测手段、风险保障等方面给与扶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延伸农业产业链的长度。

(2)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各地宜根据实际情况鼓励、扶植农户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组建农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与市场的对接,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3)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农业是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产业,在生产中很容易遭受风险。由于更高的成本投入,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存在着更大的风险。故而,发展农业保险事业,鼓励农民为作物和农业设施投保,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将会大大地降低不可预期事件对农业的破坏程度,减少农民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思路与实践[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3,(8).

[2]罗伟雄,丁振京等.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制度[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5).

[3]肖洪安等.农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作者:程瑞芳 肖瑞鹏

绿色农业科技论文 篇2:

关于构建农业科技下乡绿色通道对策探究

摘 要:农业科技下乡,是以公益性为主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技下乡绿色通道,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农”,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相关部门在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

关 键 词:构建 农业科技下乡 绿色通道

一、建立主管机构,为农业科技下乡构建组织保障

1、理顺关系。农业科技部门理当在科技下乡活动中唱主角,发挥好牵头单位的作用,在活动方案策划、活动人员组织、活动经费筹措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协调各部门围绕农村、农民的实际需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要多服务、多协调、多汇报、多听取相关部门的意见,切忌发号施令、越俎代疱,要在借助社会力量推动科技下乡上多想办法。各部门要结合行业特点和技术专长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组织技术队伍开展科技下乡,相互之间要协调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整合资源。科技的力量分布在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层级,科技部门要有效整合这些资源,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在全社会更为广阔的空间里优化资源配置,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联系会议制度来协调各方力量来全方位、立体式、广覆盖、大容量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力求形成规模,形成声势,形成合力。

3、上下联动。科技农业下乡活动不能一头冷,一头热,要在全社会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坚持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州市一级重在作规划、搞策划上多想点子,把党的农村政策和新的信息带下去;县乡一级重在抓落实,求实效上多下功夫,把农村、农民的需要反映上去,把专家、技术引下来。特别是广大科技人员要走出实验室,走出机关大院,走向农村,走进农民,在田间地头、在农民夜校去传播知识技术,把知识转化为农民致富的动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二、制定农业科技规划,为农业科技下乡提供科学指南

1、突出重点。要围绕农村特色产业建设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组装成套技术,把农民在生产、加工和储藏等诸环节中需要的各种关键技术及时送到农民的身边,把任务分解到具体的部门,把活动安排到具体的时间,把网点布置到具体的乡镇,把技术要领传授到具体的农民。要使科技下乡和产业建设紧密关联,产生互动,形成良性循环,使科技下乡的成效体现在促进特色产业的提质增效上。要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科技教育,在引导农民破除迷信思想,树立科学观念上有所作为。通过科技下乡来撕掉一切伪科学的面纱,特别是在反对邪教、破除封建迷信、传播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上要见成效。要配合全局性的工作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使科技成为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新载体。如近年来广泛开展的“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和每年的“三下乡”等活动已经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可以继续抓实抓好。与此同时要不断创新,切实增加科技下乡活动的科技含量。目前在各地开展的“科技110”、“农信通”寻呼服务和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都是促进科技向广大农村辐射的极好的办法,值得推广。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科技下乡本身也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通过开辟专栏、开通热线等方式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3、注重实效。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农业科技下乡不能成为形式、成为作秀。要急农民之所急,取农民之所需,为农民朋友提供能够促进生产发展的关键技术。要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农民能够运用的技术,核心要有一个农民易于掌握的传授方式;要把技术变成能够促进农业增收的法宝,关键还在于技术本身的适销对路。因此要在信息收集、技术选择和传授路线方面认真抓好落实。

三、健全科技网络,为农业科技下乡提供技术保证

建立健全科普网络是加强基层科普工作的重要保证。有了充满活力的组织网络,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

1、抓基地网络。科技下乡的重要载体是科教基地,要把科普的基地分布到更为广阔的农村,相关部门要把基地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科技辐射源来抓,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要通过基地来实现,要让基地成为科技致富的示范点和科技下乡的中转站。基地网络要连片成块,合理布局,要和产业发展相配套,让科技在基地间顺畅流动。

2、抓人才网络。人才是科学技术传播和接受的主体。要从建立农业科技人才网络人手,构建科技下乡的绿色通道,主要是三个层次:一支门类齐全的科研人才队伍,一支规模宏大的农村技术人才和乡土人才队伍及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民。在一些地方还专门组织了科普工作队来推动科技下乡工作,也是很不错的尝试。现阶段结合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推行来加强人才网络建设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可以通过科技特派员把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连接起来,让科学技术在他们之间实现沟通。要实现每一个产业都有技术首席专家,每个乡镇都有农技服务人员,每一个村都有几个技术能手和乡土人才,以此带动科技知识的传播,为科技下乡创建一个很好的载体。

3、抓信息网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不再是单纯的依靠人的传播,其载体也逐渐丰富多样,报刊、电视和互联网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科技传播的平台。我们要有效利用这些先进的传播手段来促进科技下乡工作,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显得尤其重要。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科技信息“户”联网工程和科普“农信通”工程都是开展科技下乡的绿色通道。在加快信息网络设施配套的同时,还要不断丰富其内容和手段,提高针对性、可操作性和试用性,使之成为农民需要、容易掌握、富有实效的科技资源。

四、开展科技下乡培训,为科技下乡强化人才支撑

在农业科技下乡工作中,要把培养一支永不走的科技普及服务工作队作为重中之重,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建立起农村乡土人才培训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着力构建点面结合、辐射全局的基层队伍培训网络。在培训方式上可以有多种选择:

1、集中培训。通过采取“请上来教,走下去辅”的方式,每年可以利用春冬等农闲时节,或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或聘请省、市农技部门的专家,通过举办培训班、技术讲座、电化教学等形式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培训。这中间既有对农民的培训,也有对农村科技人员的再教育,抓好他们的知识更新,特别是要让一些素质较高的农民通过反复培训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2、现场传授。对农民的培训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特别是对文化知识比较贫乏的农村地区要采用现场传授的方式,以更直接、更直观的方式让农民掌握某一项实用技术。农业科技下乡就要定期或不定期的选择现场进行观摩、培训等活动,突出技术的可操作性。

3、示范带动。在产业集中的地方要以示范带动的形式来促进农业科技传播和农民培训工作,农业科技下乡也要通过示范点来实现常下乡、及时下乡和带任务下乡。

作者:乔爱霞

绿色农业科技论文 篇3:

山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日前,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粮食安全保障需求、新品种种植推广、绿色农业科技工程等方面,提出综合意见,加快推进全省农业科技创新。

——为给农业科技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意见》提出,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重点支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集成水、肥、药减量化技术,提升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发展智慧农业;重点建设公益性育种专业技术平台,开展公益性和基础性种业研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入库企业贷款融资开辟绿色审批通道;积极引进海内外有实力的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发起设立私募投资基金、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等方式,参与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农业新品种培育技术方面,《意见》指出,建立现代种业创新、多元化育种技术支持体系。加强基础性、公益性育种技术研究,重点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承担科技攻关任务。支持种子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组建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优势互补,形成以种质改良为主的前育种研究与商品性开发相衔接的联合育种模式。重点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新兴科技创新组织独立承担攻关任务、实施科技项目,推荐其承担国家科技计划。

——为构建专业化、集约化、流水线式的育种产业体系,《意见》指出,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商业化育种和产业化发展,实施现代种业科技示范企业培育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创新能力、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集团。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和健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实现良种创新投入的多元化,提升山东我省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在产业化发展的同时,还要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完善省级农作物、林木种质资源中心建设,加快组建畜禽、水产种质资源中心,建设省级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构建全省生物种质资源保护技术体系。

——在发展绿色农业、特色产业方面,《意见》提出,健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相配套的标准化技术体系,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优势产业。突破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开展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技术创新,重点突破人工智能生产、精准监测控制、农产品药残快速诊断检测等关键技术。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条码技术,实现食品链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存储、销售所有环节的信息查询,建立健全食品质量保障技术体系。

——为开发智慧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意见》提到,重点加强农业物联网、精准农业、农业云服务、移动互联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建设农业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开展农业生产过程、环境与资源、市场和消费监测预测,为推进农业精准化管理提供支持。打造个性化、智能化农产品现代物流技术体系,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设施齐备和服务功能健全的配送中心和科技型物流企业,构建现代农业物流网络体系。

——为遴选中青年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意见》指出,要实施农业科技人才工程,重点支持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农业领军人才、杰出人才,每年遴选并支持一批中青年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开展创新性研究,启动农业科技企业人才培养工程。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将科研人员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实际贡献作为绩效评价的主要标准,向更加注重物化科技成果、专利、品种等自主知识产权和解决现代农业生产关键重大问题转变。依托农业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和重大科研项目实施,突破行业或领域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与创新成果挂钩的薪酬制度,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行股权、期权激励,推进人才科技产业一体化发展。

同时,《意见》提到,要积极开展对职业农民的科技培训,加快培养知识型现代职业农民。实施创新创业扶持计划,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在农业科技领域开展创业服务活动,尽快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用得上、留得住的本乡本土的农民大学生培养造就成为现代职业农民。《意见》中还提到了加强科技特派员的创业服务,要求充分发挥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引导科技特派员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开展服务创业,推动农村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本刊综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空气养生医学论文下一篇:城镇医疗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