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学院论文

2022-05-15

第一篇:土木工程学院论文

独立学院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在独立学院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特点,在课程教学中,紧紧围绕能力培养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 能力培养 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材料基本性质、用途和使用方法等,而且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为今后进行工程设计、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重要承担载体,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与普通高校本科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目前,独立学院大都是依托母体学校的教育资源而建立起来的,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机制、管理机制、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大体沿用母体学校的,未能充分考虑到独立学校的特色。在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紧紧围绕着能力培养,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的改革,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教学现状

1.1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特点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庞杂,知识体系分散,叙述性知识多,公式推导少,经验表格和规范多,实用性强等;学生普遍认为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不难,一听就懂,学习积极性不高;该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这个时期的学生刚好过了大一时的学习劲头与新鲜感;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具体表现为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大,缺乏主动性,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面知识欠缺,给到今后的工程设计、施工带来困难。

1.2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为突破口,把“重实践、强能力”的理念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低,但大多具备一定的特长,社会活动能力、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强,因此,以“应用能力”为核心,因材施教,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独立学院的受众特点相适应。

2教学改革

2.1 整体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推进教材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本科教学应坚持“宽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办学特色,精心设计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专业教学的内容要精、新、联系实际,要减少对理论的验证、严密的逻辑推导,要突出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目前《土木工程材料》教材版本众多,在内容和体系安排上各有侧重,但教材所面向的是普通本科受众对象,难以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需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各教材的特点,从中挑选了由苏达根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土木工程材料》(第二版)做为配套教材,该教材的最大特色是每节内容的学习上有实例分析材料,较适合应用型本科教学,但是对一些新材料知识及材料检测知识介绍较少。

笔者在具体的教学中,充分研究教材与工程实际的需要,弱化了粘土砖及板材的学习,将钢筋、水泥、混凝土、沥青几大建筑材料列为主要学习对象,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强化这几大材料基本性能、用途、使用方法的学习。同时对教材中没有提及到的土木工程材料检测知识也列入教学范围内,进一步突出了土木工程材料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2.2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1)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方段。

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是“单向灌入式”进行授课,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较少,单方面强调教师“教”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性。加之多媒体设备的辅助教学,教师若是不能把握教学信息量和适时控制教学进度,更是加剧了学生的被动接受,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段,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针对生活中所常见的一些工程现象开展课堂小讨论。例如在沥青和沥青混合料一章中,结合沥青路面夏天易软化冒油,而冬天易开裂出现裂缝等现象,讨论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开裂性对沥青混合料的组成材料的要求不同开展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掌握了材料的性质和应用。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工程实际中出现的工程事故,开展实际案例教学法。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际工程案例是其教学活动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教学材料。以实际案例作为媒介,把现实的工程事故中的相关问题带进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来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很快地理解所学知识,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例如,2007年8月湖南凤凰堤溪沱江大桥在拆模时使快建好的大桥整体倒塌,事故照片显示倒坍的大桥废墟中散落的是一大堆碎石块。在进行事故原因分析时,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其内在的本质,原来该大桥采用的是浆砌结构,由于当地缺河砂,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粘合剂是采用山上的石头磨成的粉末,和水泥搅拌制成砂浆,使用的砂子里夹杂着大量的泥土,严重影响了砂浆与骨料间的胶结能力,从而导致工程事故的发生。通过工程事故的分析,深感工程材料对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唤起了学生的工程责任意识,加深了对这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2)开展现场教学,增强感性认知。

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对材料感性认知的建立,为此,在教学模式选择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当开展现场教学。例如在讲授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时,将学生带到本校正在施工的某办公楼的施工现场,现场搅拌站堆放了一堆干河砂和一堆湿河砂,让学生亲眼目睹了两种不同河砂在其他配比相同的情况下所配制的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从而很直观地明白了砂本身含水率的高低对拌和用水量的影响,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对知识的理解。采用现场教学,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化所学知识,从而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某些局限,在教学效果上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创新型应用人才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自始自终体现这一点。

(1)加强理论联系工程实际教学。

将学生分组,让学生深入工程实际,比如施工现场、钢筋混凝土构件预制厂、材料检测中心等进行调查或参观学习,在工程实际中获得了对材料性能、使用方法、加工制作工艺、检测方法、材料质量评定等的感官认识与直接理解,然后以组为单位撰写调查报告或总结报告。通过工程实践,加深了学生对材料基本知识的理解,了解了材料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情况,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2)在实验教学中,增加基于实际工程为背景的开放式实验。

实验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其原理和操作都较易掌握,既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实验教学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

独立学院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应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笔者在实验教学中,除了巩固一般性的验证性实验之外,增加了基于实际工程为背景的开放式实验。作为实验的工程背景来源于母校土木学院检测中心负责的工程项目,将学生分批、分组,让学生自己针对不同工程项目送检的材料试样(如水泥、钢筋、砂浆、混凝土等)所要检测的技术指标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试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编写实验报告,出具模拟的检测报告,参考现行土木工程材料质量标准对所检测的试样质量合格与否做出评判。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对于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去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帮助学生建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工作作风。在这种开放式实验教学中,一是由于紧密联系工程实际;二是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既加强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4培养“双师型”教师,保证教学质量

土木工程材料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需要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独立学院要立足于自身,放弃过去对母体高校师资的完全依赖,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一方面着力培养自己的教师,选派一些教师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鼓励青年教师挂职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在现场实践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任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向企业聘请一些具有较强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只有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课程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结语

独立学院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的方向应立足于受众对象的特点,紧紧围绕着独立学院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切实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项目来源:湖南工业大学校级教改课题(编码09H20))

参考文献:

[1] 刘涛.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构建[J].大学教育科学,2009(3):43-46.

[2] 张发明,刘安民.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民办高等教育,2012(3):26-29.

[3] 朱开永,王长生.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08(7):51-52.

[4] 张利,刘永,苏胜,等.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07(3):61-63.

[5] 安明喆,余自若,张椛,等.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02-105.

[6] 刘红艳,朱朝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19-121.

作者:张乐红 廖明

第二篇: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理工科的理论课堂沉闷、学习积极性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课程建设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成果导向教育,从培育优质、精品课程等示范课程入手,加大实验实训和学科竞赛,常规教学则探索学科竞赛微缩成知识性、趣味性、竞争性的课堂竞赛、演练等模式,实施课堂互动设计,并将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和推广,成就有效课堂,丰富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索,线上线下同步,使学生有兴趣,会操作,能运用,并逐步改进课程效果评价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 土木工程专业 课程建设研究

不少教师和学者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探索和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了部分共识,如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必须改革现有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加強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从知识体系为中心到能力达成为目标等,这些共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仔细研究已有文献可知,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的课程建设层面的研究远远不够。而如何优化课程体系,如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如何构建发展师资队伍等,都是独立学院要想尽快完成大学的转设、专业的转型必须研究、实践、总结、提升的问题。

“应用能力本位”为主导的总体改革思路及具体改革措施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加强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帮助专业尽快从“克隆模式”向着“应用驱动”转型。

专业教师应尽快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到“项目思维与工程技能训练者”的角色转变。

有助于学生从“理论略知、技能较弱”的菜鸟级高学历人才转变为理论素养较高、职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工程人才,让学生拥有与普通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学生相比较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学习能力强,职业发展后劲足,社会满意度高。

在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已经开展的实践内容有探索有效课堂、培育优质课堂、树立精品课堂品牌,学科竞赛和课程设计的实施思路延伸至课堂阶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成果意识,探索课程建设质量管理TQC,培育精品示范课程等,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明确课程定位,注重教研相长

通过教师全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明确课程点在人才培养链条上的位置与作用,在三纲建设的过程中,将课程定位落实在实施细则中,并在系部层面进行专家统筹与审核,过程中适时调整,实施动态管理。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研相长,对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及时分析、总结,实施系统研究,具备项目意识,成果意识和团队意识。

二、教材资料选用和内容建设规划

根据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理论学习教材、资料选用和内容建设,宜侧重实践性、项目案例类的教材,补充一定的工程项目实例和图片、音像资料,丰富实践内容。贯穿注册教师资格内容于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效果观测,拓展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热情比较低,缺乏意志力和学期主动性,自我约束力不强的劣势,但具有思维活跃、社会活动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等优势,教学中大胆采用示范式、讨论式、互动式、项目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成果,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提升学习效果。

四、实践教学及学科竞赛

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与毕业设计的知识和技能的集训形成系统,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养成。专业学科竞赛以课程为依托,构建“以赛促学”的教学体系,化被动学习为赛事项目导向下的主动学习。以项目为导向,整合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学科竞赛项目的策划、实施、总结和资料汇总的全过程,学生获得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项目运营和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常规教学活动项目将知识性、趣味性、实战性、竞争性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设计,在竞赛互动和自由开放的空间中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高度的责任心。

五、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培育计划

独立学院专业教师结构中,高、中级职称多呈断崖式分布,高级职称多数是教学经验丰富的特聘教授,由于身体、地域等原因,稳定性较差。青年教师个人成长层面,需要通过教授示范课堂的学习,自主研究、同行交流、技能比武等多种途径逐渐成长为骨干教师。宏观政策层面,应当鼓励骨干教师主持、培育出一批优质课程,推出精品课程,同时主动收集特聘教授的经典课程内容制作微课特辑等,尝试将课程成果转化为可视化的样板工程,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六、TQC质量管理与PDCA质量提升计划

教学管理遵循TQC--全面质量管理原则,其中,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现为,一是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制度建设,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二是落实校、部两级教学督导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四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设置校、部两级教学信息员组织,通过反馈,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虽每年都具相似性,但又各有不同,如何总结经验,实现自我提升,值得探索,本项目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计划运用PDCA循环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实施过程痕迹资料的系统整理和质量提升的数据比较分析。

教学管理过程中,将部分工作内容转化成项目制,将质量、进度、投资、协调等项目管理工作打包给负责教师和对应学生团体,适当采用招标投标方式和直接委托的方式,促进教师的项目积极性和师生项目共建的团队凝聚力。各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PDCA质量循环的思路,除了提交规范的纸质资料外,不断进行质量提升的跟踪监测和分析。实践教学管理树立质量和成果意识,学生作品采用答辩模拟、展览演示、作品集等方式进行过程验收和评价,记录成长痕迹,促进课程效果评价与改进,督促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在课程建设实施层面,关注专业应用型转型,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创新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关注社会普适、学生个体需求,做出合理的实施方案,旨在推进独立学院土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通过系统的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合理定位,办出特色,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素养以及职业发展潜能,符合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提升社会及学生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亚全.“动画艺术短片创作”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报,2013.

[2]丁淑斐.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学周刊,(07):2013.

作者:张海花 吴倩倩

第三篇: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土木工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现代工程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它的作用和功能是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目前各高校都已充分认识到了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其是否能够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独立学院也都在探索如何对实践性教学进行改革。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受各国政治、经济、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构建和改革体现出了明显的本土化特征。但是,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课程异中有同,探究各国当前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改革,可以明显感觉到注重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各国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追求和普遍特征。

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土木工程专业课的特点是实践性强、综合性高。实践性强体现在:学生课堂理论学习需要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教师教学需要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生产实践需要具备综合应用相关基础知识的能力。土木工程专业课实践教学法是把实践教学环节(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概预算设计以及施工组织设计等)融入土木工程专业课的教学整体规划当中,由任课教师统筹安排,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指教师在加强实践锻炼的基础上进行案例教学,同时聘请专家做专题讲座。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相结合是指学生结合实习工程的具体情况,根据设计任务书(教师根据具体的实习项目的特点拟定)的要求,并利用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到的技术知识与管理经验以及施工企业的各种资源在实习过程中完成设计。现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独立学院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同普通本科有相同竞争力、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够适应高科技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独立学院的追求目标。可见,探索如何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课实践教学方法的具体要求,对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于培养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适应快、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他们面向的是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本科人才层次培养上又是直接服务于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培养这种人才的课程教学体系既需要设置一定份量的基础理论教学,更要加重实践性环节的训练。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在传统教学体系上体现既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通过对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与实践课程设置的深入研究,细化分类,笔者认为土木工程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相关配套的实践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应相比一本和二本有所区别和侧重点。具体建议如下:

1.优化教学课程内容,构建与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良好的育人平台。

建立三个层次的子系统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到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第一子系统以认识实习为主体,涵盖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概论、测量实习等。使学生了解、认识、描述土木工程产品的功能要求、内部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的热情。第二子系统包括力学、工程材料、土力学及结构实验及课程设计等。使学生掌握材料性能,结构建模及结构分析设计方法。第三子系统包括结构检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与实践土木工程的分析、设计、施工检测和控制方法。三个子系统的层次结构是“综合—分解—再综合”的关系;具有“实验、实习和设计”三要素,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以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2.推进实践教学信息化改革。

综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影像技术等,将不同类型工程的各个施工环节记录下来,结合多式样的教学课件,让学生通过室内实习来获取经验、实践能力。

3.加大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立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工程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打造一支具有坚实专业知识、又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素质师资队伍。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扩充师资队伍,通过组建教学团队,采取观摩课,讲课比赛、教学改革立项等措施,提升教学团队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而提升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改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切实有效加强基础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更新、精简并活化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4.增设专门的思维创新课程,发挥学生能动性,分散实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

5.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保证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实习场所,为课程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

依靠建筑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个层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让学生直接进企业、上岗位实习,提高他们实际工作的能力。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土木工程專业培养指导意见,结合各高校的专业定位,一般土木工程专业下分设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岩土工程方向和道路与桥梁工程三个专业方向,旨在培养掌握土木工程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土木工程设计、施工与顶目管理能力的髙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根据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加大以下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力学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道路桥梁实验室、原位测试实验室、工程结构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等。

三、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就在应用而言是高层次人才,他们面向的是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本科人才层次培养上又是直接服务于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培养这种人才的课程教学体系既需要设置一定份量的基础理论教学,更要加重实践性环节的训练。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在传统教学体系上体现既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改革的创新点应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各国教学方法实践性改革的思路与土木工程应用本科的培养模式与目标相结合,提出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方法实践性这一改革措施。第二,提出这一教学模式转变的主体——教师,应当改革先行的思路,不管是从自身的思想意识,还是从实践性能力与素质。第三,通过国外实践性教学改革与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现状对比分析,提出这一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与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志军,曹露春.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体系的构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5).

[2]彭大文,丁文胜,孙雨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

[3]程来秀.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经济市,2008,(12).

基金项目: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拓展(桂教改2010JGZ046);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GXTSZY232)。

作者简介:陈宜虎(1979—),男,江苏句容人,博士研究生,工程师,讲师,研究方向:结构工程;孙凌云(1981—),女,江苏丰县人,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结构工程。

通讯作者:陈慕杰(1965—),男,广东潮安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作者:陈宜虎,孙凌云,陈慕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社会基本矛盾论文下一篇:幼儿教师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