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论文范文

2022-05-12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认知心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逻辑中的心理主义认为逻辑词汇的语义学内容在某些方面具有人类心理的某些特征。逻辑应当成为心理学的一部分。反心理主义的逻辑观则认为逻辑并不是人们实际上如何思维的描述性科学,而是研究推理有效性的纯形式的规范科学。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之争事实上反映了对人类理性和逻辑之间关系的不同看法。

第一篇:认知心理论文范文

认知心理与广告语言

摘要:广告语言,顾名思义就是广告中所使用的语言。广告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由于它的特殊功用,就要求广告语言必须遵循不同民族认知心理。同时,广告语言凭借媒体的优势,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以一种强势姿态,引领社会时尚,开启新的价值观念。因此,对广告文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认知心理 广告语言 文化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认知心理,它包括哲学观念、思维模式、文化心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认知心理是一个民族从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淀下来的一种经验性活动,它伴随着民族的诞生而诞生,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所以也是相对定型化的、显现出来的社会性活动的思维样式、思维结构。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工具。人类创造了语言,就拥有了表现世界各种信息的符号,同时也就有了通过认知媒介认知世界的符号——语言,更重要的是,一个民族在创造和使用语言的同时,就会把自己对世界认识、评价等,蕴涵在语言世界中,从而凸显出该民族的心智,使得语言成为一个独特的认知世界。正如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所说: “语言是洞察人类心智的最好的窗口。”①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认知和语言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认知产生了语言,所以语言中蕴涵了一个民族独特的认知心理,这种独特的认知心理,一直在该民族语言发展中,起到灵魂的作用;而语言一经产生,就会反过来制约认知、引导认知。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而通过同一种行为他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个圈子。”②

广告语言,顾名思义就是广告中所使用的语言。广告语言是一个民族语言生活的一部分。广告语言生活,不同于普通的语言生活,它追求语言生活中的经济效应。而广告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由于它的特殊功用,就要求广告语言必须遵循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顺应不同民族的情趣爱好、尊重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唱和不同民族的审美旨趣、彰显不同民族的道德情操等,一句话,就是要在特殊的认知心理沃野上,寻找广告语言生成的土地和滋养。

其实,广告语言是针对广大消费者的,广告语言想要达到广告的预设目标,就必须研究消费者的心理,而消费心理的形成,正源自传统的民族认知心理,因为在民族认知心理中,蕴涵着最深层的价值观念,广告语言如果无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它将不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从而失去广告的生命源水,与预设期待背道而驰。

下面,我们从认知心理层面,依据于成功的案例及广告语言的特色加以探讨。

道德情操与广告语言

道德情操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以及个人的感情操守。对于世界不同的民族来说,道德情操既有人类所共同期待的价值,也有民族自己所期待的价值。因此,广告语言创意,既要考虑到人类的普适性,更要注意不同民族独特的道德价值期待。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建立起了十分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从内在情感信念到外在行为方式,都提出了比较完备的道德规范体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凝聚力。当今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13亿消费者这个庞大的市场,不仅让国内企业留恋无暇他顾,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海外经济实体,到中国投资兴办企业,开拓市场。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商品纷纷涌进中国市场,随之也带来争奇斗艳、各领风骚的形形色色的广告。广告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谓睁眼可见、伸手可触、侧耳即听,真正的如有人所言“我们呼吸的空气是由氧气、氮气和广告组成”。③由此,广告也使得生产商和服务商获得了巨大的利润或成功。可见,广告已经成了企业营销的最大手段,也成了消费者生活的构成部分。而成功的广告经营者,往往在其广告语言的创意中十分注意将中国传统的道德情操融入其中,这样创意的价值在于:它既能够彰显企业的文化品位、提升企业的外在形象、昭示企业的内在品质、显现企业的经营理念等,又顺应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并引领广告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交相辉映。

中国古代就非常讲究诚信。在《说文解字》里,“诚”和“信”是一对互训的字。《说文·言部》:“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中国传世经典中,更是把“诚信”视为做人最高原则甚至是“礼之经”。如《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易·乾卦》云“闭邪存其诚”,这里“诚”既然是人性的本然,也就成了道德的根本。《乐记》云“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孟子·离娄》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苟子·不苟》云“养心莫善于诚”,《论语·为政》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学而》云“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公冶长》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等等。可以说,在中国,一个人缺失了诚信,他将寸步难行。因此,广告语言的创意,必须讲究诚信,不能夸大其词,欺骗消费者。如:

1.诚信为本,依法理财(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广告语)

2.罗曼珠宝,品质与诚信始终如一(罗曼珠宝广告语)

3.真诚到永远(海尔广告语)

4.笃守诚信,创造卓越(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广告语)

这些广告无疑都是成功广告的范例,它们都是紧紧抓住中华民族传统认知心理的道德价值观,从而达到与消费者心灵的沟通,引起消费者注意,实现广告预设的目的。

再看当前一些地方广播电视和小报的食品、药物广告,廉价邀请一些地方演员,冒充各行业的专家、权威,广告语言中充斥着“一流”、“唯一”、“首家”、“独创”、“誉满全球”、“无与伦比”、“天下第一”、“举世无双”、“顶呱呱”以及“包治百病”、“药到病除”等夸大不实之词,欺骗消费者。这些广告早已被广大消费者所唾弃,它们必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再如中国传统认知心理中,蕴涵着深深的自我谦虚的美好品质。我们可以通过成语来理解中华民族的这一认知心理。上文我们说到,民族认知心理是几千年积淀而成的,同样,成语也是语言生活的历史积淀,在汉语成语中,有关谦虚的例子,能够凸显中华民族自谦尊人的优良品质。如“虚怀若谷”、“谦虚谨慎”、“谦受益,满招损”、“谦恭虚己”、“谦让未遑”、“大智若愚”、“尊老爱幼”等;在实际语言生活中,民族传统更是以自谦尊人为美,如称自己为“鄙人”,称自己的国家为“敝邑”,称他人为“先生”、“阁下”,称他国为“贵国”;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别人的儿子为“令郎”;写信开头自称“牛马走”,发表意见为“窃以为”、“鄙意”等。这种认知心态下,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骄傲自大,成语中如“自高自大”、“自以为是”、“洋洋自得”、“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等,这些都是汉语中的贬义词,是一个人的言行中必须尽量避免的。因此在广告语中,商家或生产厂家要尽量自谦尊人,避免傲气傲态,中国有句古训就是:“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态。”在特殊情况下,你可以傲视群雄、傲视天下,但切不可傲视天下人。作为广告语言,要想引起消费者的青睐,就应当做到得体地宣传自己的产品和商品,尊重消费者,切忌唯我老大、傲气逼人。我们来看几个成功的例子:

5.奉献绿色能源,服务社会公众(新乡热力公司广告语)

6.感谢有你,2009年更好看(《新乡日报》广告语)

7.桂林在绝美的山水间摆下了风光的盛宴,为您推出了演绎青春精彩的一切(桂林旅游局广告语)

8.相逢自是缘,华航以客为尊(台湾华航广告语)

这些广告语,都充分利用了汉民族认知心理中谦虚尊人的品格,将“服务”置于广告宣传的首位,当然会实现广告预设的目标。那些动辄“全球第一”、“世界第一”、“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等广告语,在中国,只能是污染人们的视听。

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自谦不是自贬、不是自卑,要做到谦而有度,自谦中必须有足够的自信、自尊,例5“奉献绿色能源”就是一种自信。特别是广告语言关乎到国家和民族,就更需要有自信和自尊。再如“我爱过,我自信”(相机爱国者T60广告语),就充满了民族的自信。

审美情趣与广告语言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全世界共同的认知心理。但是由于各民族有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心理历程、人生经验、生活体验、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因此在审美认知上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甚至是天壤之别的区别。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对于“龙”,中国从古到今对它的认识就是神秘、神圣、崇高、善变、尊贵等,“龙”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甚至成了民族的象征,因此,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所以我们的文化就是龙文化。龙的造型千变万化,龙字的写法也形态各异,这都说明了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崇敬。而在西方文化中,对龙的认识与中国正好相反,英语中“dragon”,恰恰是个贬义词。再如“狗”,汉人对狗的印象不太好,所以用“狗”字组成的词语,大多都是贬义,如“走狗”、“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头军师”、“狗眼看人”、“狗偷鼠窃”、“狗改不了吃屎”、“狗咬狗”、“狗汉奸”等,大约是狗的一些特性,比如“摇尾企怜”、见生人就咬、疯狗不认主、嫌贫爱富等,暗合了一些人事。而在西方,由于狗对人的忠实,人们把狗当朋友,如果西方人说你“You are a lucky dog”,千万别误会,他不是在骂你,而是夸你是个幸运儿。可见,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认知。

中华民族认知心理,由于特殊的生成生长和发展成熟环境,就形成了特殊审美认知心理,从语言上看,突出表现为形式上追求骈偶美、感情上追求含蓄美、内容上追求意向美。

骈偶美。骈偶是中国语言艺术一种特殊的审美形式,这种形式源于汉字表意、单音节的独特品质,很容易在语言表达上形成音节意义上的匹配或对仗,再加上平上去入(中古四声,现代汉语则是阴阳上去)四声相配,就形成了中国语言艺术的特殊形式——骈偶或叫做对仗,这种审美形式是中国独有的,因为表音文字是音素文字,在音节上不同的字(单词),音素多少不等,很难形成整律的形式。

骈偶在中国艺术中产生得很早,早在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就有非常成熟、优美的骈偶句,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纷”;屈原的《离骚》中,更是大量运用了骈偶句式。到了汉代,中文文学就形成了通篇采用骈偶语言形式的“骈体文”,并直接启发产生了唐代的律诗,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追求整律骈偶美的认知心理,这种认知心理,直接导致了中华民族在语言接受心理上更偏重于骈偶,而排斥散句。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大多数中国人会背,但很少有人知道是匈牙利人裴多菲的作品;从世界文学史看,比裴多菲名声大的诗人俯拾皆是,但除了专业人士外,有哪一首外国诗铭刻在人们的脑海?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运用了中国传统诗文中的骈偶语言形式,从而契合中国人的接受习惯。在广告领域中,许多广告从业者就深谙中国这一认知接受心理,采用骈偶的语言形式,从而让人铭刻于心,达到了广告语言的预设目标。如:

9.天上彩虹,人间长虹(长虹集团广告语)

10.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天然居饭店广告语)

例9“天上”、“人间”相对,“彩虹”、“长虹”相对,较为工整,虽然“虹”有“合掌”(相对仗的字词)之嫌,但却有朗朗上口之美,因此,也为广大消费者广为流传;例10本身就是一副巧妙幽默的对联,下联将上联文字颠倒,形成绝对。这副广告对联还有两个方面吸引着消费者:其一,语言的机巧,可以使人反复品味,乐而忘返;其二,以客为上,将客人当上帝。

含蓄美。中华民族是一个感情内敛、不事张扬的民族,情感表达,讲求含蓄隽永,发人深省、令人玩味、启人心智,忌讳直白浅露、淡而无味。在中国语言艺术中,强调“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强调“味外之旨”;这一点和西方的情感表达方式正好相反,西方人重逻辑思维,感情表达上讲究张扬自我,从日常语言生活到文学作品,都非常显露、夸张、浪漫。比如,在国外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多年分离的夫妻相见,总会相拥热吻在一起的细节。而在中国文学中,则很少有这样的细节,如杜甫的《羌村三首》:“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生逢乱世的杜甫一家,遭遇了生离死别,一家终于团聚,到了深夜,儿女入睡,而杜甫与妻子则燃烛而坐,相对无语,这是多么深刻、含蓄的情感,多么引人深思啊。

中华民族这种感情表达上的含蓄美,也被一些广告从业者广泛运用,从而创意出成功的广告语言。如:

11.难言之隐,一洗了之(洁尔阴药物广告语)

这个广告由于与人的隐私有关,于是采用了含蓄内敛的广告语,使消费者不至于尴尬。

12.羊羊羊,发羊财(恒源祥早期广告语)

这则广告无疑是失败的典型案例,创意者无非是想告诉消费者如下信息:恒源祥的产品,都是纯羊毛产品,保暖、轻松、柔软等,但是由于过于直白,又充满拜金主义色彩,因此很快就从各媒体消失,从而改成了“恒源祥,羊羊羊”。

意象美。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意中有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但这是哲学概念。“意象”一词作为美学概念,是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他在《神思篇》中云:“独照之将,窥意象而运斤。”实际“意象”讲究的是“味”,即要有韵味,要耐人品味,要做到“象在意先”、“情以物兴”,即要“有成竹于胸”。中国古典文学中,很早就在采用“意象”的表现手法,如《诗经·都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用青青的桑叶这个“象”,来表达姑娘年轻貌美之“意”的。好的广告语言,也往往采用中国传统语言艺术中的这一手法。如:

13.清新纯净,森林气息(长虹空调广告语)

这则广告语就是充分运用了“森林”这个“象”,表达了诸如“大量释放健康负离子,真正做到杀菌除尘,清新空气,彻底消除空气中存在的大量废气、毒气和异味”,“真正创造舒适又健康的生活”,“真正符合国人健康的需要”等“意”的。

集体观念和广告语言

价值观念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是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核心价值观念应该与社会生活最广泛、最深刻的方面相结合,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社会生活的根本状况和根本要求。每个民族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中华民族从其生成开始,就是以家国同构的形式呈现的。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在中国家庭,父子之间追求父慈子孝、兄弟之间追求兄爱弟敬、夫妻之间追求夫唱妇随;在中国社会,君臣之间追求君严臣忠,邻里之间追求互助互爱,同事之间追求相揖相让,同行之间追求互赢共利,总之,举国上下追求和谐团结,由此诞生了一个崇高的价值观——集体主义,进而升华为爱国主义。这种价值观追求舍弃小我,维护大我,“胡虏未灭,何以家为”。于是在中国历史上就诞生了许多“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志士,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这种价值认知心理下,广告从业者在进行语言创意时,就应该避免个人主义成分,以期实现广告预设。如:

(14)红棉保温瓶,温暖你家庭(红棉保温瓶广告语)

这个广告紧紧抓住中国家庭这个社会基层组织做文章,充分依靠“保温”和“温暖”近义的特点,将常用义进行偏转,巧妙地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使得“保温瓶”和“温暖家庭”连一起,起到了很好的告知效果。

(15)四十年风雨历程,中华永远在我心中(中华牙膏广告语)

这个广告利用的是民族的情愫,采用同样的意义偏转的方式,也就是将作为商品名称的“中华”,转义为民族意识里的中华,从而激发消费者的爱国情愫。

(16)格力空调,惠及全人类你和他(格力空调广告语)

这个广告将集体主义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世界范围,它打破了地域的囿限,将广告视野开阔到全世界,既可增加国人的自豪感,也可在不同地域内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17)光华之中,意料之外(奔驰GLK轿车中国广告语)

这个是国外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广告语,创意者充分应用了中国集体主义概念中的最高境界“爱国主义”,广告语中蕴涵了广大中华的意思,必将能引起中国消费者的认同。

通过以上具体语言案例,我们分析了广告语言对认知心理中集体价值观念的表现,突出了广告语言中的民族情怀。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广告语言同语言本身一样,是没有所谓阶级性的。另外,我们还必须注意,广告中的爱国情愫不能宣扬大国主义、霸权主义,特别是商业广告,宣传的是产品本身,而这些产品本身是不具备国界、不限制民族的,因为工业产品都是科技的成果,而科技是不分国界或民族的。因此,在广告语言中,突出集体主义和爱国情怀的同时,要胸怀世界,放眼全人类,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出去,拿进来,彻底融入国际社会。上举例(16)在这方面,就比其他广告略胜一筹。

综上所述,广告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体,它根植于民族文化并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不断发展,而特定的文化背景是滋生特殊认知心理的土壤,特殊的认知心理,决定了它特殊的价值观并由此产生了特殊的接受心理,广告语言必须遵循这种特殊的接受心理规律,方能实现广告预设目标。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广告语言凭借媒体的优势,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引领社会时尚,开启新的价值观念,比如广告中充满个性化的语言,已经很大程度地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们的传统价值观,中国传统认知心理中的淡定、安适,已经被拼搏、竞争所代替,这就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由此,也提醒我们注意,应当关注广告的文化意义研究——广告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功能,促进社会进步。

注 释:

①转引自伍铁平:《语言学的领先地位——谈它在方法论上对哲学研究的意义》,《北京大学学报》,1988(3)。

②引自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③黄会林:《当代大众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新闻与传媒系)

编校:张红玲

作者:祁晓霞

第二篇:从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到逻辑认知主义

〔摘要〕逻辑中的心理主义认为逻辑词汇的语义学内容在某些方面具有人类心理的某些特征。逻辑应当成为心理学的一部分。反心理主义的逻辑观则认为逻辑并不是人们实际上如何思维的描述性科学,而是研究推理有效性的纯形式的规范科学。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之争事实上反映了对人类理性和逻辑之间关系的不同看法。从人类理性与逻辑之间关系的角度看,逻辑是理性动物的一种认知构造,而理性动物本质上是一种逻辑动物。逻辑是内在的心理的,而人类心理是内在逻辑的。在此基础上本文阐发了一种逻辑认知主义的立场。

〔关键词〕逻辑;心理主义;反心理主义;逻辑认知主义

〔作者简介〕朱建平,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苏州215123。

一、逻辑、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

在对哲学家进行二分法的划分中,没有什么比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之间的裂痕更能表达最激烈的元哲学争论,以至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否以及在何种意义上逻辑(也包括数学、哲学语义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被解释性地联系到心理学一直是划分当代哲学基本立场的一个重要标志。

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之间的论证路线在19世纪中期首次被划定。心理主义指各种不同的关于心理学和逻辑之间关系的观点。根据这种观点,逻辑的法则是建立在心理学事实基础之上的。逻辑规则依据我们的心理成分产生出思维法则。如果逻辑被认为是从思维到思维的推理模式,那么对某些哲学家而言,逻辑词汇的语义学内容在某些方面是人类心理学的一种特征。逻辑似乎是能够按照心理科学来理解,进而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针对这一心理主义的逻辑观,心理主义的反对者论证了逻辑和心理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差异性:逻辑并不是人们实际上如何思维的描述理论,而是人们应当如何理想思维的规范性说明。逻辑的原理或法则是绝对必然的,而经验心理学的法则是一种偶然的概括;逻辑的是真,而经验心理学处理是人类信念;逻辑是纯形式的,或者是“题材中立的”,而经验心理学只关注种特异性或者精神状态的个体内容;逻辑知识是先验的,或者说是独立于所有的感觉经验的,而经验心理学的知识是后验的,或者说是依赖于经验的。逻辑的客观性要求将其自身解释为一门先验的理性科学,而不是后验的经验科学。为了保持它们的客观性要求一种先验的理性而不是经验的后验的科学。由此反心理主义者断然拒绝了逻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思想。

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之争涉及逻辑学科性质的问题。从历史上看,亚里士多德通过发现三段论进而发现了逻辑科学。但亚里士多德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具体的三段论,而是被抽象化或模式化的三段论。特别重要的是,每一个归入这些模式的具体而完整的三段论都满足一定的条件:即,在一个三段论中如果作为前提的陈述为真,那么作为结论的陈述不可能为假。换句话说,三段论是真必然保持的。

如果在三段论模式基础上再作进一步抽象,我们就可得到关于逻辑及逻辑性质的两点结论:第一,逻辑科学是关于可模式化语言的科学,即是关于通过由对出现于该语言中的逻辑和非逻辑常项的固定解释,而连接在一起的句子的有序序列的科学。第二,这种可模式化的语言表现为一个论证。其中被断定的语句是论证的前提,从已被断定的语句推出的语句是论证的结论。从前提到结论的真的必然可保持性的事实是论证的有效性。一个有效论证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序列关系。因而逻辑是序列的必然关系的科学。依据这一解释逻辑是一门客观的、必然联系的科学与经验的,偶然联系的心理学毫无关联的。

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之争还涉及科学的性质问题。就我们的问题而言存在着两种相互冲突的科学品质,即科学既希望是客观的又希望是依赖于经验的。这两种品质为心理主义和反心理主义之间的争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并不是任何一门科学都完美无缺地将这两种品质统一起来。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天文学等众多硬性学科中这两种品质是并行不悖的,两种维度不存在价值冲突。而特别是在像心理学这样的学科中,心理体验的经验事实至少从传统上一直被看作本质上是主观的。这就出现了两种试图使逻辑成为科学的相互对立的方式。就此而论,作为一门科学,同时又作为心理现象的主观性的相对较晚发展起来的心理学被视为对心理主义和反心理主义之间的辩证冲突负有部分的责任。这两种属性表明了对科学心理学的根本不相调和要求的合法但却不兼容的兴趣。

在反心理主义的批判之下心理主义凋谢了。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学被广泛地承认是科学和哲学合法的研究领域,既然如此,为什么心理主义从19世纪到当代哲学,特别是在逻辑、语义学、语言哲学和数学哲学,甚至在形而上学和认识论领域都受到全面的阻截呢?如同这个名字所暗示的,心理主义并不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一种哲学意识形态。更为特别的是,心理主义包括了任何将哲学解释的基础置于心理现象之上的企图。心理主义是一种观点的汇集,它通过援引心理的出现的不同方面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发展了不同类型的哲学理论。反心理主义之所以激烈地反对心理主义是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主观思想的经验心理学不可能期待它们能够对逻辑的必然客观真理做出解释,特别是不能对逻辑的、语义学的和数学的必然客观真理做出解释,这也包括了在其中客观真理和对真理的主观感受之间的严格区别被假定成立的那些话语领域。这或许是心理主义遭到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经过反心理主义的洗礼,反心理主义在哲学实践、哲学的适当方法和方向的自我形象方面,在什么样的哲学探索是合法的意义上发展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在《维特根斯坦在20世纪分析哲学中的地位》中,哈克(P.M.S. Hacker)解释道:20世纪的分析哲学从其源头上被它的非心理主义的取向所区别。〔1〕

时至今日,哲学、逻辑和心理学已经经历了很大的变化。绝大多数哲学家放弃了经典分析,而代之科学自然主义。在后者看来,所有的形而上学、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最终都能够通过自然科学的方式给出回答,而无需诉诸于超自然的事实。大多数逻辑学家也从认为所有的逻辑都是经典的或者是一阶的到认为逻辑能够被保守地“扩展”,或者根本地“变异”或者甚至是“次协调的”和“辩证的”。与此同时,大多数心理学家也放弃了心理主义和行为主义而接受了认知主义:认知主义认为理性人的心智本质上是一个内在活跃的特定的信息处理器。换一句话说,哲学家、逻辑学家和心理主义者不约而同地放松他们原有的立场,而向着一个彼此更趋近的目标前进。但是古老的神话难以破灭。即便是在当代,人们依然把逻辑和心理学本质上是不兼容的作为几乎不受任何挑战的传统哲学智慧的公理加以看待。心理主义已经成为一个不洁的语词,以至于一个公开心理主义身份的人注定是不受欢迎的。

二、反心理主义的论证及其答复

这里所包含的对心理主义的反对并不是穷尽性的,或系统性的。而是仅在于证明与人们所理解的相比,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之争包含了更多的内容。同时也希望表明这场争论并不是像许多反心理主义者不加批判假定地一边倒赞成反心理主义。相反,在简要回顾了哲学文献中已经出现的反心理主义的基本论点之后,本文也给出了反论证。并且意在表明,如果这些反论证是言之成理的话,那么传统的争论必须沿着不同的路线,通过更加仔细的、更精心阐述的争论方式来进行。

这里提出了八种相互关联的对心理主义的批判。其中的先后顺序大致是根据理论的强度,按照从易到难的反驳原则排列的。本文对每一批评提供一种简要的评述,以解释它们是如何与更加一般地出现于心理主义的主观性相联系的问题

论证1:逻辑是精确的;心理学是非精确的。这一对心理主义的批判是逻辑不可能被还原为心理学,对它的批判是逻辑不可能被还原为心理学,因为它们在各自所能达到的精确性程度方面是不同的。论证直接反映了在逻辑的永恒客观真理和心理学的偶然主观真理之间存在的基本对立。这种类型的反对在心理主义的早期年代更具影响力,因为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精确科学的前景在那时几乎看不到。

在当代,心理学的术语,实验方法和经验发现的解释在某些方面与物理学或者化学同样的精确。心理主义者在获得结论的普遍性方面可能无法与物理学相比,但是这一问题与它们相对精确的问题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心理学的法则只是统计学的,那么原则上它与量子力学的统计学法则相比并不具有任何的劣势。并且,统计学在形式严格的精确性方面丝毫也不逊色于发展严格的形式符号逻辑。如果我们从认知科学转向现象学,我们能够解释胡塞尔和梅洛·庞蒂在心智哲学理论方面所做的探索,如果这些探索获得成功,它们也能达到像符号逻辑这般的精确性。尽管按照不同的科学范式,它们精确性标准是不同的。

在任何情况下具有相同的精确性并不是将一门科学还原为另一门科学的先决条件。与化学相比生物学是不精确的。是否生物学研究中的抗菌素是生物现在尚不清楚,但是在化学中人们却难以发现一个可比较分类的灰色区域。但是绝大多数理论学家认为生物学可完全地还原为化学。同样,逻辑也不是像当代人们所理解的那样之所以赞同反心理主义是基于元理论的理由。按照哥德尔和丘奇的证明逻辑是演绎的不完全的,存在着不被判定的问题,甚至是不可判定的现代逻辑的问题。就像其他精确科学在它们发展的早期阶段一样,在心理学中也存在着不可解决的问题,未经证明的和不可反驳的假设。

最后,逻辑如何是精确的,以及它如何提供精确的核查程序的问题被逻辑的精确性本身是一个被思想所判断的质的事实所软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仅能反映某些心理出现的精确性,这些心理的出现必须至少原则上能够翻译为相应的精确的心理学理论,而这些理论对于解释如此精确的心理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必定是充分的。

论证2:逻辑是先验的;而心理学是后验的。与逻辑的必然真理形成鲜明对比的心理学的经验性质在某些时候对心理主义提供了决定性的反驳。撇开精确性问题不谈,如果逻辑涉及其证明是独立于经验的必然判断,如果心理学是关于其证明要求经验的逻辑偶然的经验判断,那么逻辑还原为心理学的前景几乎是不存在的。这一反对间接地与作为逻辑的客观性相对立的心理学的主观性有关的。因为它是思维的主观性,借助于这种主观性它仅仅在经验的第一人称主题的意义上是可达的。这蕴涵着与逻辑不同心理学只能是后验可知的。在解释这种类型的反对时人们习惯于将获得(或发现)的概念语境和辩护(或证成)的概念语境区别开来。这种区别承认尽管所有的概念可能是后验获得的,但像逻辑这样的概念在对它们进行辩护时,后验的经验并不是绝对必要的。

就像对心理主义的其他反对一样,在逻辑和心理学之间是否存在着建立在先验和后验基础上的差别的问题被认为是循环的。如果逻辑是心理学的一部分,或者可还原为心理学,并且如果逻辑是先验的,那么至少心理学的一部分是先验的。概念获得的语境与概念辩护的语境之间的区别在心理主义的某些形式的辩护中仍能进一步被使用。的确,心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它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测试,证实或者反驳假设的后验的假设方式来进行的。这并不是说心理学不可能被通过后验的研究概念所获得或发现。如果心理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并不能提供一个先验的证明,那么是否逻辑能还原为心理学的问题又引出了是否心理学是一门纯粹的不包含逻辑作为它的心智研究的形式理论的一部分的纯粹经验科学的问题。

论证3:逻辑是规范的(规定的),心理学是描述的。这一论证寻求确立逻辑和心理学之间更强的区别。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心理学描述心理的出现。在这方面逻辑不同于心理学,因为逻辑不仅仅描述我们如何推理,而且还规定正确思维的标准,即我们应当或者应该如何推理。同样,是否心理学是纯粹规定性的依赖于我们是否有一个独立的理由来决定逻辑是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如果逻辑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如果逻辑是规定性的,那么心理学也不是纯粹规定性的,而是部分规定性的。当然,人们会说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不可能意味着是正确推理的标准。在这种反对中隐含着对心理主义主观性的反对,因为心理学仅能够描述个体心灵的现象内容。无需多说,这恰好就是心理学的一种思维方式,然而它也出现于更加科学的“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神经心理学,以及信息科学等那些教会我们如何思维的学科的情况中,而逻辑看上去更多地像是我们应当如何思维的指导的规范集。

作为一种答复,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现象学的和科学的心理学并不是纯粹描述性的,而是像其他科学那样,它们通过引证类似定律性的规则,以及一般原理和法则来解释现象。就心理学在提出一般原理的成功性方面而言,与形态学和分类学这些纯粹描述性的学科相比,它更像是传统的逻辑学。通常认为我们将期待一种完全的心理学而不是完全的逻辑学来包括所有的主观上偶然出现的逻辑错误。然而传统逻辑学中也包括了各种非有效性推理以及形式和修辞学的谬误的讨论。更进一步地说,逻辑能够理解为描述了一些推理——至少包含了某些逻辑学家的推理——是如何出现的。如同通常所表达的,假言律令和逻辑中的规定元素是不可否定的。如果我们要正确推理,那么我们必须接受或者使我们的推理符合比如说肯定前件律,而拒绝或者避免使用肯定后件的谬误。在纯科学和在其他并不妨碍理论的还原的知识领域中的对实践的建议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机械学和医学是两个明显的例子。在机械学中人们学会如何正确地建构桥梁,使得它将负荷适当的重量,能承受飓风和其他种类的压力,最小化金属的疲劳等,就像在逻辑中人们学会如何正确地推理,以获得可靠的和避免谬误的推理。医学中的情况也是这样。当我们学会建构桥梁或者实施心脏手术或者正确的推理,我们也学会了那些与特定的实践目的无关的知识。我们希望桥梁安全地跨越峡谷,不使其坍塌。病人恢复并改进健康,以及不要死在手术台上。我们同样也希望扩展我们的推理以改进我们做出决策的能力,希望不要使得我们从真推出假。现在,一般认为大多数理论家对机械学和医学不能还原为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结论是不情愿接受的,而是宁可说它们各自的实践将这些科学与他们能够假定的关于目标的假定结合起来,这假定能够帮助他们的实践者获得成功。为什么对逻辑作为一个建立在推理心理学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就是不可能的呢?

论证4:逻辑是普遍的,心理学是种上特异的。通过辨识有关它们相对种之间的差异将逻辑与心理学区别开来似乎是足够清楚的。逻辑的客观性和心理学的主观性在不同的种水平上是明确的。

这种论证的意图是更加难以评估的。逻辑的普遍性与心理学的人类种上的特异性的对比意味着什么?心理学仅应用于人类,而逻辑学对人类、猿和长颈鹿,甚至对天使和外星人也是普遍适用的吗?动物心理学当然是当代科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更具体的说,我们今天已经知道关于人类的心理依赖或者最初是受着对非人类的动物的观察和实验的启发的。它们中的某些涉及非人类的问题解决和超语言的推理能力。进而言之,我们尚不清楚是否并且在何种程度上我们的标准逻辑能够被看作是对其他不能够使用我们的或者任何其他语言的其他物种是适当的。

无论如何,与反心理主义全盛期相比,今天逻辑的情况变得更加的不同。人们不再认为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被假定对所有的推理都是正确的逻辑。宁可说逻辑学家已经发展了一个不同逻辑的家族,它们中的某些甚至谈不上是协调的。逻辑学家试图将它们看作是个别的适合于特定论题的推理。存在着布尔和非布尔逻辑,外延和各种非外延的内涵逻辑,模态逻辑、道义逻辑、二值和多值逻辑等等。就这一点而言,逻辑已经像黎曼和罗巴切夫非欧几何使传统几何学增生一样,使经典逻辑得以增生。在当代,如果我们发现外星人并不使用我们使用的逻辑,而是使用不同的,甚至可能与我们的逻辑完全不同的更高级的逻辑,那么大多数逻辑学和逻辑哲学家将不会感到奇怪。外星人独特的推理可能仍然可辨认为是一种逻辑构造,我们可以仅通过研究表达在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中的心理学,作为对他们的非人类的心理学的反思而了解他们。

论证5:逻辑是发现的,而不是发明的;因而与心理主义的主张相反,逻辑被它在思想中的发现所预设。逻辑作为已经存在对象是被发现的,这与表达永恒逻辑真理的逻辑系统的主观发明是截然不同的。然而,我认为反对的预设有一个窃取论题的问题。按照目前可使用的许多不同的逻辑系统,逻辑到底是某种思想的产物,还是有待于在思想中被发现或表达的必然真理的系统,这一点尚不清楚。这对于非教条的逻辑哲学研究的确是一个最有趣的问题。

如果不考虑关于这些问题到底有多少不同的观点。这种批评并不能够确立任何相关的借以确定逻辑必然独立于心理学的区别。理由是心理学的真理其本身并不是发明的,而是通过现象学家,或者更为传统的科学的心理学家诚实艰苦工作的努力被发现的。与逻辑学一样心理学是思想的客观研究,在其中逻辑作为心理学的一部分,有可能是一种思维的特定类型或者思维的特定方面的客观研究。这是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的。

论证6:逻辑被任何一种理论所假定,其中也包括了心理学理论,而不是相反。所以逻辑不可能被还原为心理学。这里逻辑与心理学的不同被假定为逻辑作为先于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其他学科这一非常终极的意义上被认为是客观的。

作为逻辑必须首先被考虑的科学的皇冠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是有吸引力的。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和无偏见地对待逻辑可能是心理学的一部分的建议,那么由此推出的唯一的结论就是心理学的某些部分必定先于其他的部分。或者存在着某种顺序上在先的东西,凭借这种在先性心理学的原理被确定。我们用一个与化学的类比来说明这一问题。如果我们认为化学主要作为分子行为的科学,那么我们不可能将原子理论作为化学的一部分。因为分子实体上预设了原子。基于这一理由,人们可能错误地假定化学不可能将原子理论包括在内,因为原子理论是被化学所预设。但是如果原子理论被正确地理解为化学的一部分,那么化学作为整体满足其解释的职责,前提是它所包含的原子理论首先解释原子结构的化学,在这一结构的上面,分子化学能够建立它的更加复杂的物质理论。同样的关系可能对于被心理学归为一部分的逻辑也同样成立。逻辑明确地表达这些原理,通过这些原理可靠的推理得以形成。借助于此意味着特定的推理类型被心理学的其余部分的发展所预设。

论证7:逻辑涉及不同思想的同一个对象,所以不可能被还原为个体心理的内容。这是对心理主义非常流行的一种反对。如果心理主义是真的,并且逻辑所蕴涵的只是心理的,那么任何两个不同的心理科目将因为拥有不同的思想而内在地拥有不同的逻辑实体。依据这种论证心理学的主观性蕴涵心理主义立刻导致关于其他心智的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甚至唯我论和怀疑论。

在数的情况下这一问题能得到最容易的说明。如果数是心理的实体,那么就没有诸如数2这样的单独实体两个不同的心理主体加以思考的可能性——我有一个属于我的思想的数2,你有一个属于你的思想的不同的数2。这似乎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我们假定逻辑和数学必须处理是独立于任何特定主题的实体和关系,但是却能够被许多不同的思考者作为相同的事物来思考。按照这一批评,从心理主义可推出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这一点在这一描述中是显而易见的。

唯我论可以进一步地被下列事实所蕴涵,如果即便抽象的逻辑和数学实体是主观的,那么借着思维内容的隐私和认识论的不可通达性一个人的心智与另一个人的心智便隔绝封锁起来。那么似乎在心灵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它能够被不同的心灵所确定满足。因而无法证明其他心智存在的信念。

也许满足反对的最好方式是坚决放弃任何具有唯心主义涵义的心理主义的表述。假定逻辑能够被心理学的词汇所解释对于试图将逻辑实体还原为心理学的实体不是必然的。一个关于自由女神的思想并不能够使得自由女神成为一个精神实体。一个解释知觉工作的心理学理论不需要蕴涵在知觉中遇到的对象是主观心理的实体。那么为什么逻辑的心理学理论将蕴涵逻辑的实体是主观的心理的实体呢?

论证8:逻辑是客观的,而心理学是主观的。最后,逻辑不可能被还原为心理学,因为逻辑是客观的而心理学是主观的。弗雷格也许是提供了对这一反对的最著名的表达。在《算术基础》中他提出了他的方法论的启发法:“让我们不要把思想的起源描述为一个定义,或者一个精神的或者物理的条件的说明描述为对它的证明。一个命题可以被思想,它可以是真的,让我们不要混淆这两件事情。我们必须提醒我们自己,似乎,一个命题当我们停止思考它的时候,该命题并不是就不再为真了,就像是当我们闭上双眼太阳并不是就不复存在了一样”。〔2〕后来弗雷格概述了他的反心理主义的解决:“在随后的探寻中,我将保持3个基本原则:总是明确的将心理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区别开来,将客观的东西与主观的东西区别开来……”〔3〕

心理学的主观性是作为反对心智独立的客观逻辑的心理主义还原的最后一条防线而出现的。尽管心理学体验的内容可以是主观的,但是作为思维的科学研究的心理学却不需要一定是主观的。以下事实至少有怀疑逻辑的客观性的嫌疑:即有时不同的逻辑学家对在局外人看来是最不可置疑最基本的命题逻辑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个例子是关于在经典和直觉主义逻辑学家之间的争论。在其中经典逻辑学家承认逻辑真理是合理的,而直觉主义否认双条件句命题——一个句子是真的当且仅当它的否定的否定是真的——的合理性。直觉主义者仅承认如果P,那么非非P,但是却不承认如果非非P,那么P。显然,不能说一方或者另一方必然是错误的。在对不同事物的不同推理的逻辑建模中不同的分析目的有不同的逻辑。其结果,反心理主义的心理主义在逻辑哲学上是不可救药的,因为逻辑是内在客观的,而心理主义是内在主观的反对似乎是非决定性的。

上述所罗列反对的清单并不是完全的,也不假定对反心理主义的标准反对是决定性的。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之争包含着更多的东西。如此心安理得地沐浴在由弗雷格、胡塞尔和其他的反对者已经击败的心理主义的温暖的阳光里不思进取,乐观地认为对心理主义的打击是如此彻底,以至于心理主义已经死亡,被埋葬,不可能再复活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如果本文在任何程度上表明心理主义看上去并不像它的批评者所描述的那样遭到毁灭性打击,那么就存在着一种重新复活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之争的可能性。逻辑认知主义便是体现重新点燃对这一论题的兴趣,恢复争论双方的平衡,以期出现一个更开放,更有活力,更丰富,也更具有启发性的争论的新的证明。

三、结论:逻辑认知主义

逻辑认知主义的核心观点是(1)逻辑是理性动物的一种认知构造;(2)理性的人类动物本质上是一种逻辑动物。由这两个核心主张所表达的双重思想——逻辑是内在的心理的,人类心理是内在的逻辑的。在所有的并且只有理性动物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表征逻辑的认知能力的意义上,逻辑是理性动物的认知建构,因为这种逻辑包含了一个普遍通用的“原型逻辑”,即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逻辑观的再抽象模型。它在结构上与所有的经典的和非经典的逻辑系统不同,它被用于所有的逻辑系统的建构。这样一种论点我们姑且称之为逻辑能力的论题。逻辑能力的论题是批判地建立在康德〔4〕、布尔〔5〕、蒯因〔6〕、乔姆斯基〔7〕和福多〔8〕的观点基础之上的。逻辑能力观点的必要性就在于它能够回答逻辑性质的问题:即,逻辑是理性动物的一种认知建构。

显然,隐藏在这一论题之后的基本概念是理性动物。就我们的问题而言,理性动物是有意识,是遵循规则,是意向性的(即拥有指向对象的认知和目的性行为的能力)、有意志力、能够自我评价、自我辩护、自我立法,能说明理由、对理由敏感、具有反思的自我意识的动物,简单地说是“规范性反思”的动物,他们的内在和外在生活大部分受着他们所拥有的表达严格模态性的概念的制约。在哲学的意义上,模态性包括了必然性、可能性和偶然性概念。严格的模态性概念包括逻辑必然性概念(在所有的逻辑可能世界中为真)、认识论的必然性(确然性或者无可置疑性)、道义必然性(无条件的“义务”,或者“应当”)。所以,逻辑认知主义的第一个中心论点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为,逻辑是并且仅仅是那些具有规范的反思能力,且拥有表达严格模态性概念的动物的认知构造。

这一对理性动物的处理实质性地调用了理性概念。然而,理性哲学的一个不幸但却普遍的特征是它既不能运作于一个单义的,也不能运作于一个一般的可接受的理性的涵义。即便是关于研究理性的专业人士,对理性人的概念也是含糊不清,对理性的概念充满着尖锐的对立。所以,为了避免歧义,我们需要做出一些基本的区别。第一个基本的区别是理性的心灵主义涵义与程序涵义之间的区别。在前一种涵义上,理性是一种逻辑推理和逻辑洞见的复杂的心理能力,也是实际的审慎和决策的心理能力。相反,在程序的涵义上,理性是某种复杂的机械的、数学的、计算的,或者逻辑程序的形式性质,即是一种良构的;或可证的和递归的(图灵可计算)、有效性(真保持)。这里至关重要的不同是,心灵涵义上的理性所展示的是意识本身,反之某些程序能够相当容易地在程序的意义上而非在意识的意义上被看作是理性的。

第二个基本的区别是在满足最低标准的涵义上,非理性意味着缺乏作为理性的基本必要条件,因而是非理性的;反之,在满足最大或理想标准的涵义上,非理性仅仅意味着完美理性的匮乏。

第三个基本区别是理性的原理涵义、理性的整体涵义和理性的工具意义的区别。在原理意义上,理性意味着拥有产生或者认识必然真理、先验信念,严格的普遍规范规则、非后果主义道德义务,以及绝对“应当”的主张的能力。用一种历史词汇来表述就是康德的理性概念,按照这一概念,“理性是一种先验原理的能力。”相反,在整体论的涵义上,理性意味着拥有跨越信念、欲望、情感、意向和意志之网,系统地寻求和谐的能力。历史地来表达就是黑格尔的理性概念。按照这一概念,“真就是整体”。最后,在工具论的涵义上,理性意味着拥有一种产生或者认识偶然真理、后验信念、情景化的规范规则、后果主义的义务,以及假言的“应当”主张。历史地来表达就是休谟的理性概念,依据这一概念,“理性是欲望的奴隶。”

三种方式的关键性不同是在原理的意义上,理性意味着产生或者认识绝对或者非条件的规则,而在整体论的意义上,理性意味着产生或者认识仅仅是彻底的相互依赖的或者互为条件的规则或者法则(因而,与在规则或者法则的总体整体之网中模态的或者认知的最弱的命题相比,这些规则和法则没有一个具有更大程度的必然性或者确然性,或者具有更大的约束力)。最后,在工具论的意义上,理性产生或者认识的规则仅仅是经验的规则或者条件的(因而这些规则或者法则没有一个是完全必然,或者确然,或者具有绝对约束力的)。

除非另有说明,在下面我们将主要关注理性的心灵主义、满足极小标准和原理涵义。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以任何方式拒绝或者贬低理性的程序的、满足极大或理想标准、整体的,或者工具的涵义。相反,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不要把我们主要感兴趣的理性与其他理性的基本不同的涵义混为一谈。

拥有表达严格模态性概念的规范反思性动物类似乎至少外延上等同于理性动物类;即便它不是内涵上等同于对于拥有表达严格模态性概念所要求的认知能力的简单理性。然而,那些是理性的人构成了中心案例和典范情况。我们假设这是一个初始的事实,它是由读者具有存在着有理性的人的反省能力所直接产生的。所以,我们建议通过认真对待人类理性进而解释逻辑的性质。更准确地说,我们建议通过认真地对待理性来解释逻辑的性质,通过认真地对待人类理性进而认真地对待理性。我们到达这一解释的终点是某些原型逻辑是内在地建构于人类理性自身这一论题。这导致我们重返到第二个核心论点:在理性动物被定义为是一种具有为认知逻辑内在建构模块能力的动物的意义上,理性的人类动物本质上是逻辑动物。这种逻辑认知能力也可理解为是一种自然语言的有能力的认知者,一个现实世界的逻辑推理者,一个逻辑规则的遵从者,一个通过逻辑直觉对逻辑真理的知晓者,一个逻辑道德主义者。这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理性面向逻辑的概念。

不管是否除了人之外还存在着理性动物,理性的人的动物作为一个事实构成了被认知心理学所研究的认知者或者思考者的基本的类。所以,如果在关于理性和逻辑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上述观点是正确的,由此就可以推出逻辑的性质通过认知心理学而得到了极大的揭示。因而,我们将本文的两个中心论点总体的表达为逻辑认知主义。

逻辑认知主义有两个重要且相当有争议的结果。首先,哲学家必须重新打开他们的门,谦恭地邀请心理主义者返回。就像有些人所说的逻辑学家和心理学家是在同一个元学科:认知科学内工作的同事。按照这幅图画,分析哲学本质上与理性人类认知的哲学是相同的。其次,也许是更加富有争议的是,通过逻辑认知主义的方式逻辑哲学和心理学的重新协调也必将使认知科学有一个根本的改变。

〔参考文献〕

〔1〕Frege,G.the foundations of Arithmetic〔M〕.2d,ed.Frans.J.L.Austin.Oxford:Basil Blackwell Press,1974:Ⅹ.

〔2〕〔3〕Hacker.P.M.S.Wittgenstein’Place in Twentieth-century Analytic Philosophy〔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6.

〔4〕Kant,I.The Jschel Logic〔M〕//Kant,I,Lectures on logic.Trans.J.M.You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531.

〔5〕Boole,G.Logic and Reasoning〔M〕//Hus Studies in Logic and Probability.London:Watts,1952:212.

〔6〕Quine.W.V.Q.Philosophy and Logic〔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81.

〔7〕Chomsky,N.Language and Problems of Knowledg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90.

〔8〕Fodor,J. The Language of Thought〔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5:173.

(责任编辑:颜冲)

作者:朱建平

第三篇:基于认知心理的初中物理错题分析

【内容摘要】初中是接触物理的第一个阶段。学物理与学语文不同,它强大的思维和逻辑使学生更难学物理。在物理学习中,经常出现习题一遍又一遍地出错的现象。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也是阻碍人们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基于认知心理学对初中物理错误问题进行了实践研究,并对初中生学习物理提出了实用性的建议。

【关键词】认知心理 初中物理 错题分析

一、初中生物理解题现状

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在各种学科的学习中都是毋庸置疑的,物理学科也不例外。物理习题练习是测试学生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可以说,学习解决问题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从认识到实践的第一步。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在练习训练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现象:

(1)读的时候能理解,听的时候能理解,做的时候犯错。有很多初中生在老师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课,似乎听懂了老师讲的内容和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做题的时候经常出错,成绩一般。

(2)不知所措。在做物理问题的时候,遇到不会做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但是一些学生不会用一般的知识去做这个问题,他们不知道这个问题会把自己困在什么地方。犯了一個错误,没有老师的指导,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又犯了什么错误。

(3)知道自己的错误,不去改正,不断地犯错误。在老师批改完作业、试卷或练习解释后,一些学生所谓的批改只是一份正确答案的复制。错误问题的原因没有分析,问题也没有完全澄清。这使得学生经常犯同样的错误。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学生的物理成绩难以提高,也极易使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二、认知心理下初中生物理错题原因分析

1.审题错误

准确答题的第一步便是理解题意,正确的审题。物理考试需要学生正确的理解题目并且以此确定正确的解题思路。物理考试不仅考验学生的基础性知识是否足够扎实,还考验学生对于题目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是对于学生解题是否认真、答题是否规范的一种考验。正是因为物理考试对于学生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学生因题型的考试而产生的错误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一些比较典型的错误审题案例。

(1)不能发觉题目中所隐含的条件

物理习题作为逻辑性比较强的习题,经常会把已知条件以含蓄不明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已知条件经常隐藏在物理概念、关键字、物理模型中。如果不能够正确地找到这些隐藏条件将会造成解题思路错误或者无法解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部分由于初中生知识有限,对于新概念、新定律掌握不足不知其意,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物理知识不扎实,混淆了一些常见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公式的意义。

(2)有效信息无效信息无法区分

如果不能察觉到物理题目中的隐藏条件会导致解题错误,同样冗杂的条件也会混淆学生的解题思路最终导致答题错误。在一些物理题中,出题人会故意罗列一些冗杂无效的条件,从而对于解题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扰。倘若学生不能够从题目中正确区分哪些信息是无效的,将会导致解题方向错误,从而导致最终解题失败。

(3)曲解题意

物理题目也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一些学生语言基础比较差,对题目意义的理解有偏差,尤其是一些物理专业术语的错误的理解,这将引起学生曲解题目的含义。

2.物理概念理解错误

物理这门课程最重要的便是对于一些物理定律和物理公式的理解和记忆。而初中正是学生学习物理打下扎实基础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可以为以后的物理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初中的物理知识储备对于以后高中的物理知识学习以及物理知识的日常实际应用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初中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是学生们要解决问题的基础,正是由于初中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倘若学生没有熟练地掌握物理概念,没有彻底了解物理定律,他们对于物理学知识只会似懂非懂,局限于表面,不知道对深层次的问题该如何解决,甚至会犯一些低级的、可笑的错误。

例如:物理量的含义混淆。经常会有学生会把“质量”和“重力”或者“电流”和“电荷量”等这些基本的物理概念混淆。还有乱用公式现象,如将求固体压强的公式用于求液体压强。这种现象通常是学生死记硬背公式,以期望把记忆的公式填到试卷上最终得分。以上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对于基础物理概念没有理解到位,没有把这些书本的物理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想要正确地掌握物理定律,首先我们要明白条件和结论。其次我们要熟悉整个物理定律的推导过程,只有明白了推导过程才会加深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我们要掌握物理定律的数学表达方式以及其他变形的方式,同时我们要注意物理定律的适用范围,不清楚公式的适用范围也是答错题的原因之一。最后我们要把一些相似的公式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异同点,只有正确地区分才能够熟练地运用。在学习物理公式后学生们可多反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独立思考从多个角度对公式进行理解。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对于物理定律的学习很重要,但是同时熟练掌握物理公式以此解决问题的独特技巧同样也很重要。当学生解题时,可以根据题目中给定的物理条件,运用图解法建立一个简单的物理模型,以此了解整个物理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解题。

3.教师教学错误

任何人都存在失误,老师也不例外,同样存在教学失误。虽然学生很少因为教师的教学失误而失误,但这种情况依然存在,还需要老师注意。例如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例错误:笔者使用的教科书中,人体的安全电压被指定为36V以下。在笔者的教导下,提出了“对人体的安全电压在36伏以下”的概念。但后来证实,上海中学使用的教科书中明确规定“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低于24V”。由于教师的教学失误,学生解决问题时产生了错误并且难以被发现。这个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大部分是由于教师粗心大意,言语上的错误和教学中的失误造成的。

三、初中生物理错题对策

1.学生之间互相发现错题

发现错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错误,巩固并不扎实的物理知识,以了解自己知识上的漏洞,学生们切勿本末倒置为了发现错题而发现。现实中学生们对于自己的错题的原因并不了解,大部分要靠老师的批注和提醒才能够清楚知道自己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太过于被动,同时老师的工作量也会很大,因此不能够对于所有学生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学生们要主动解决自身的错题,要做到“独立发现”,通过同学的帮助来发现。如今的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学生们可以依托于网络自主解决自身知识盲区和日常错题,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会巩固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虽然大部分错题可以通过自己查阅解决,但是当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错题,这时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帮助解决错题,同学的分析和建议也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改正错题,不仅可以发现题目做错时的错误和原因,而且可以通过相互观察学习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和学习对方良好解题习惯和回答规范。

2.切实运用错题笔记

纠错笔记,是一种巩固自身错题中知识盲区最简便也最常用的方式,他不仅受到很多老师的推崇也同样受到学生普遍的肯定。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很多学生的错题笔记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或者仅仅只是记录错题,很少能切合实际的去运用整理错题笔记。

笔者认为,同样的错误的笔记也是不一样的。直接把笔记放在试卷或练习本上,再把试卷夹在一起,这只是一个好的错题笔记的第一步,好的错题笔记要做到经常复习。在一个专门的错题本子中修正错题是许多学生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笔记本更方便以后的补充、注释和统计。一些学生会纠结于不抄袭原题的问题,事实上,这取决于具体情况。有些题目可以将原题干简化,有些题目最好从试卷上复制剪下来直接粘贴到笔记本上,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还原当初做错的实际情况,这种方式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当学生,改正自身的错题时候,不仅要写出正确的答案,还要指出错误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技巧,甚至是看法。最好在问题的反面留空,以方便以后的统计或添加评论。统计信息和注释可以是同一类型问题中所犯错误的数量、下次解决问题时要注意的地方、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等等。关于错题的分类,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自适合自己的分类方式。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本研究列举的原因对错误的问题进行分类,或者根据问题类型、知识点、章节等进行分类。另外,学会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来标记和记录错误笔记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巧和方法。例如,你可以使用一个更深颜色的笔标记关键词的问题,你可以用红色的钢笔来记录错误原因的问题,等等,这将更加引人注目,将在复习时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整理错题笔记知识是纠正错题的第一步,错题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自身知识掌握不足造成的,要想巩固自身知识盲区,最重要的是经常翻阅错题笔记,充分发挥其价值。在复习错题笔记时,你可以把已经掌握和没有掌握的错题分别做好标记。还没有掌握的题应该有针对性地集中学习。读错笔记,互相学习,这对于提高分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结语

对于初中物理中的错题,学生可以互相帮助发现错误或整理错题笔记。这对于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好习惯。初中生年龄还比较小,对学习技能也没有很好地掌握。在学生学习物理、建立错误题库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学生自己,教师要做学生的向导,经常给学生提建议。帮助学生以最有效的方式建立错误的问题档案,從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让学生改变对物理的传统认识。

(作者单位:甘肃省礼县红河镇初级中学)

作者:罗江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法学系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税收与社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