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医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2022-05-0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医学生感恩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初一第二学期部分学生会做出多种违反班级常规管理的事,突发问题会随之增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采取恩威并施、感恩教育、举办班级活动、与家长密切沟通等举措,可以防患于未然,使学生从初一顺利过渡到初二,并使青春期躁动的初二减少各种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高校医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1:

高校心理危机工作体系之构建

[摘要]随着社会变革的发展,因为学业、情感、人际关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最近几年高校心理危机事件呈上升的趋势。高校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不仅对学生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会严重影响校园和家庭的安全、稳定、和谐,为此,构建教育、预防、干预三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工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其中,课堂教育为主渠道,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是开展工作的有利保障,快速联动的反应机制是干预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实践证明,此项工作体系的构建既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同时对维护高校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

随着社会变革与发展,因学业、情感、人际关系、情绪、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最近几年高校心理危机事件呈上升的趋势,构建高校教育、预防、干预三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势在必行。此项工作体系的构建既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同时对维护高校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突出作用。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常态化是构建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的基础

1.课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的主渠道

教思政厅[2011]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着力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要义不容辞的做好此项工作。教师要在生活、学习、教学过程中渗透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人有责”,任何教师都有责任细心了解学生心理变化,耐心陪伴学生成长,爱心抚平学生的心理困扰,诚心帮助学生树立感恩意识,这样才会建立安全稳定友爱的校园氛围。高等院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等相关工作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强烈的需求,通过开设相关选修和必修课程来满足学生对心理知识的需要,进而使课程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向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性教育,把心理危机意识、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建立广泛的心理危机教育、预防、干预的工作模式。

2.以活动为载体提升大学生的危机应对能力

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心理危机教育,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一是拓宽宣传途径,让学生多渠道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校园广播台、校报、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站等阵地是校园里被学生广为接受的宣传媒体。利用多种校园媒体向学生宣讲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如何自我调适、如何增强支持系统等;提升学生应对挑战、战胜挫折、舒缓心理压力的能力,创建一个理解、宽松、信任的校园心理氛围。二是以“迎新生”“3.25-5.25”“感恩教育月”等活动为媒介,开展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对学生进行广泛生命教育,引导和鼓励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学生自我化解成长过程中心理危机和心理隐患的能力。

3.心理危机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是危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学校要积极建立学生心理社团等志愿学生组织,充分发挥学生心理社团和学生骨干、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等方面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知识培训,使他们具有识别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困惑以及心理危机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主体积极性,进而建立以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成长、疏导为一体的自我成长机制。增强大学生心理危机意识,识别和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能力,在校园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心理健康氛围。

二、建立完善的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保障

心理危机具有一定突发性、紧急性、危险性、创伤性、复杂性等特点,但心理危机发生前还是有一些细微信号如情绪、言语、行为、身体上的变化等反映,仔细观察分析是能够被发现的。为此“早发现、早识别、早上报、早处置”的心理危机预警制度,不仅可以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的概率,提高心理危机干预时效性,同时可以减少负面影响。

1.建立组织机构,搭建工作网络体系,是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前提

高校心理危机领导机构的建立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学校要建立以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以学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保卫处、校医院、各学院及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联动领导机构,积极支持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在心理危机发生过程中能及时有效协调各部门妥善解决。除此外,完善的领导机构能有效组织专家和专业工作队伍对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工作进行科学研究,制定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相应制度、方法、原则等,为加强和改进工作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建立由学校、学院、班级、寝室组成的立体化、全方位的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体系。此项工作的指导和服务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全面负责,具体工作如下:组织协调安排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及回访工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宣传活动,全面收集学生心理健康相关信息,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严重的心理疾病,开展专业性的干预及转介等工作;并接受学生日常发展性心理咨询,开展适度的心理危机宣传、干预、治疗等工作。有条件的学院、部、中心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级辅导站对班级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寝室心理联络员进行整合管理,实现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网格化,共同关注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好潜在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控制,预测一些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干预工作预案,提升突发心理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主动性、及时性、有效性。

2.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是高校心理危机工作的主要力量

专兼结合,师生共同参与的骨干力量即四级心理危机防护队伍,他们将成为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主要执行者。一级预警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心理危机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工作队伍。他们负责日常工作中宣传与讲授心理危机相关的预防、鉴别、干预等知识,并对兼职教师、学生志愿者等进行心理危机识别、评估、干预及应急反应等相关知识培训,并对隐性心理危机事件进行鉴别、评估、干预、转介及相关工作。二级预警队伍是学院辅导员——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重要力量。日常生活中辅导员要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困惑或有心理需要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初步识别及上报工作,并运用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予以疏导;对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采取干预措施,及时上报学院主管领导、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工部,做好这些学生的追踪和情况记录,并对因精神疾病或心理危机休学复学的学生做好关注。这两支队伍是学校危机干预的核心力量,需要具备心理危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这是做好高校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工作的基础。为此要不断提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和培训。定期组织专兼职教师参加心理健康培训,丰富专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逐渐摸索和完善适合本校的专兼职工作队伍的培训制度和培养体系,帮助专兼职教师学习、掌握、熟练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理论及操作技能,不断提升专兼职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警意识,增强他们对心理问题、心理危机的鉴别和防预能力。三级预警队伍是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一支优秀学生志愿者组成的队伍。学校要在每个班级设置一名,由辅导员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标准选拔并进行培训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门为他们开设系统培训课程,使其不仅自身心理得到成长,同时还能掌握异常心理问题识别的基本技能。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负责班级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要掌握班级重点关注人群心理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上报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他们是学校心理危机预警队伍中重要的力量,学院辅导员的有力助手,班级同学的“心灵委员”。四级预警队伍是寝室心理联络员即心理委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学生防护队伍。他们是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得力助手。学校在每个寝室设置一名心理联络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对他们进行培训。心理联络员与同学零距离接触,对同学心理变化了解比较透彻,为此日常生活中能够对室友进行简单心理辅导,对心理危机也能第一时间发现,且在心理危机干预及后期跟踪服务中能发挥重要积极作用,他们是同学身边的“心灵天使”。对于心理联络员要规范管理和定期培训。班级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寝室心理委员是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学生志愿队伍,他们在心理危机知识宣传、心理危机信息收集、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心理危机预防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班级和寝室两个层级式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可以把心理危机干预触角延伸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专业工作队伍、兼职队伍、学生志愿队伍密切配合形成了预防、发现、报告、鉴别、干预为一体的有效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模式。这样层层设防,相互配合,可以大大提高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效率。

3.建立心理普查及学生重点关注上报制度,有效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档案

新生心理普查,识别并评估心理危机征兆信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因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等的变化,新生出现适应性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极高,为此,学校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为前提,心理测量量表选择为基础,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为核心,心理回访为关键,后续跟踪辅导为保障,建立高校新生心理问题排查机制。这是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心理普查,可以及时发现心理困惑的学生和心理危机高危人群,鉴别心理应激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进而把确定或可能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一并纳入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随时了解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动态,以此为基础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实现早期干预,防止心理问题恶化。

同时,做好高年级学生重点关注人群的上报和鉴别工作,建立重点心理危机筛查制度。每学期初对在校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筛查,对存在下列情况的学生:直接或间接提出要自杀者、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的学生;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严重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学生;身体患有严重生理疾病的学生;近期发生过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伤害的学生;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存在严重睡眠障碍,如嗜睡或严重失眠的学生;学习压力大、休学、降级或近期遭遇处分行为异常的学生;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自卑心理严重的学生;正在服用精神类药物控制病情仍然在校学习的学生;近期情绪波动较大,如情绪过于高涨和低落、过于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情感挫折情绪低落的学生;因网络成瘾行为而影响其学习及社会功能等上述情况的学生,要作为心理危机的高危个体,纳入危机预警对象库,予以重点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寝室心理联络员要定期对他们进行跟踪反馈,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进一步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4.通过心理咨询预防和排查学生一般性心理困扰演变为心理危机的可能

高校要特别重视心理咨询工作,因为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心理咨询是十分关键与重要的环节。为此需要规范的心理咨询制度,加强心理咨询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咨询专业水平。心理咨询秉承发展性咨询和障碍性咨询并举,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结合,面对面和网络咨询配合的原则,积极提供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鼓励学生自愿主动预约心理咨询的同时,也要适当的通过日常谈心、教师约谈、专业转介等方式,有意识、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不断提高心理困扰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意识,进一步把心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全方位多角度细致地为学生服务。在做好个别咨询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共性心理问题。

三、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处理

1.建立快速联动反应机制,第一时间处理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多方面配合应对解决。为了保证心理危机干预的快速有效,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具体工作要求和职责十分必要。对于 心理危机症状表现明显,尤其是存在自杀意念及出现自伤、自残、伤害他人等行为的学生,相关部门要以最快的速度,采取最有效的方式,果断实施干预,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应对心理危机。对出现心理危机症状但尚能坚持学习生活的学生,学院应成立以学生工作干部为负责人,班级朋辈心理辅导员、寝室心理联络员、学生干部为主的学生陪护小组,保护其安全;同时联系学生家长来校,构建家校联动机制。

2.修复心理危机学生主体社会支持系统及做好相关周围学生的安抚工作

最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不是解决心理危机事件本身,而是通过心理危机事件的解决帮助学生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悦纳自己和他人,进而提升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包括给予心理危机事件相关人员后续的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让心理危机者感受到可靠的心理支持。帮助其构建包括学校、家庭、同学、朋友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广泛的心理支持系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一点要格外关注,即对经历和接触心理危机的当事人以及心理危机事件涉及的相关人群进行妥善的后续跟踪辅导,如对危机当事人的室友、朋友、同学、相关老师进行“创伤辅导”,引导相关人员宣泄心中的创伤情绪,疏导内心痛苦感受,帮助他们尽快摆脱内心的创伤体验。除此,心理咨询中心专业咨询老师要对该事件反映强烈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援助,帮助其走出负性创伤情绪的困扰,并积极鼓励亲历创伤事件的学生积极主动寻求自己周围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与支持。

3.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法律风险防范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一,建立完善的高校心理危机事件应急处理规范制度。应建立明确的问责机制、完备的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警机制、妥善的危机干预与危机事故处理过程中的资料收集与证据保留制度(与相关方面打交道的重要的电话录音、谈话录音、记录、书信、照片、短信、微信等)等[2]。第二,加强对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培训指导。提升他们在危机事件干预过程中的调查、收集和保护相关证据的能力,以及如何解决法律纠纷等方面的能力[2]。第三,相应的处罚追责措施。对学校各相关部门或人员因违法、违规行为、懈怠没有履行管理职责等导致心理危机事件恶化的必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有效的法律防范意识及相应制度建立可以提高处理学校危机事件中可能遇到的法律纠纷能力,进一步完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机制[2]。

高校心理危机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为此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将普及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将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将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将大学生心理危机教育、预防、干预有机结合,形成良性运转的高校危机干预体系,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Z].教社政[2001]1号文件.

[2] 张继红.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之法律防治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164-168.

〔责任编辑: 常延廷 焉 涵〕

作者:李巾英 尹静

高校医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2:

初一学生向初二过渡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  初一第二学期部分学生会做出多种违反班级常规管理的事,突发问题会随之增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采取恩威并施、感恩教育、举办班级活动、与家长密切沟通等举措,可以防患于未然,使学生从初一顺利过渡到初二,并使青春期躁动的初二减少各种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关键词】  初一学生 常见问题 班主任 解决策略

一、问题提出

带过初中小循环的班主任深刻地感受到初二年级是最难管理的时期。因为大多数学生到初二年级时进入青春期,在青春期会出现性格叛逆、以自我为中心、不服从管理等情况。出现这些情况不是突发的,而是初一时就已经埋下了隐患。初一第二学期部分学生的行为已经表现出不和谐,班主任没有及时疏导解决,成了初二时期问题的导火线。大部分学生小升初后的第一个学期因为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加上老师的变换与课程的增加,他们需要较长的时间去观察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服从班级管理。但到初一第二学期一些不自觉的学生摸熟班级的情况和老师的脾气后,班级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果班主任在初一年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学风,到初二时学生的青春期叛逆行为就会大大减少。由此可见,班主任做好初一到初二的过渡工作至关重要。

二、常见问题

1.学会撒谎,做错事找借口

一个班五十名学生,总有不守纪律的同学。班主任处理这些违反纪律的学生有时显得很被动。原因是班主任在调查事情发生的情况时学生不主动承认,出现撒谎的现象,为推卸责任寻找借口。例如某个学生课间因发现上课迟到,他谎说是闹肚子去厕所;有些不想学习的学生趁自习时间溜出教室闲逛,撒谎说生病去校医室;有学生不完成作业,交作业时谎称作业本丢了或者忘记在家了;有学生上课讲话,借口说是与同学讨论问题或借东西等。这些撒谎学生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不信你就去问谁谁喽!”他们想方设法找到一堆让班主任没办法处罚的理由。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指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破窗效应告诉班主任,任何一种不良现象在不加以制止的情况下都会暗示和诱导学生,使学生朝不良方向发展。班主任对撒谎行为不采取任何措施,会有更多的学生把撒谎当成是平常事,这是建设文明班风的巨大障碍。

2.看重义气,搞小团体

班主任处理班级问题时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即知道学生违反纪律却在调查的过程中遇到阻碍,最后导致学生违反纪律的事情不了了之。原因是违反纪律的学生说法一致,或都不承认或都默认。这些学生觉得哥们义气重于一切,他们宁可选择被班主任处罚也不愿出卖“哥们”。这是非常明显的小团伙内部团结现象。例如一些不允许用手机的寄宿学校,同一个宿舍有学生带手机,不会有一个学生主动告诉班主任,没有谁愿意出卖“好兄弟”、“好姐妹”,有时他们还要资源共享。当宿舍其他人看到带手机不会被发现,也把手機带到学校,导致宿舍多人违反校规。又如某天上课,几个学生一起迟到,班主任追问原因时他们说:“某同学头疼,我们怕他有事就送他去校医室了。”这种小团体现象造成班主任很难找出违反纪律的学生,班级问题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了班级优良学风的建设。

3.放弃学习,自暴自弃

当下的教育制度仍然把考试成绩作为升学的准绳,那些学习吃力或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几乎门门考试亮红灯,家长满怀期望的斥责、同学异样的眼光都会使他们减少学习的兴趣,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当部分学生努力了但没有进步时,他们的自信心会受到极大的打击。这些学困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与转化,很有可能成为问题学生。例如一些学生上课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只能睡觉或做小动作,觉得课堂无聊就在课堂上“找乐子”,与邻近同学讲话,甚至为了搞好“睦邻友好关系”进行远距离“沟通”,影响老师讲课,扰乱课堂的秩序;还有部分学困生因上课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或没认真听讲,导致不会做作业,只能抄同学的作业或缺交作业。大多老师和家长知道后都会找其谈话,而且大多数情况都是批评,容易使其产生厌学心理,甚至自暴自弃。

班主任是班级的直接领导者,应牢牢地掌控班级发展的方向。班主任的班级常规管理工作切实到位、行之有效,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严谨的纪律作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会给学生进步提供良好的保障。只有学生心无旁骛,才不会做出与班级日常管理背道而驰的行为,才会专注于学业,学习成绩才会不断提高。针对以上几种学生常出现的问题,班主任要高瞻远瞩,在工作中施行具体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服从管理,与学生共建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集体。

三、解决方法

1.恩威并施

班主任既是“严师”又是“慈父”,在工作中要恩威并施。对违反纪律的学生绝不能姑息纵容,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并让其改正,让学生看到班主任的决心。而在严厉的背后,班主任要用爱心温暖学生的心灵。针对学生撒谎的问题,除了在班级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外,班主任对学生撒谎找借口所说的理由一定要追根究底、跟踪调查,绝不能让学生违反纪律后蒙混过关,养成撒谎的习惯。对于学生小团体的情况,班主任可以经常装作有意无意或者借某个让学生帮忙的时机,找某个学生聊天,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学生看到老师和蔼可亲的一面,这样就可以在聊天过程中找到一些处理难题的突破口。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的赞美、信任和期待,将带给学生无穷的力量,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随着课程的难度增加,出现学困生是正常的,只要班主任能真心对待这些暂时落后的学生,不打击不讽刺,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给予这些学生真挚的关爱,帮助他们定下一个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使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班主任这种曲径通幽的方法一定会感化这些问题学生,即使学生学习成绩暂无起色,至少也不会再扰乱班级的正常秩序。

2.举办班级活动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积极的基本含义是肯定的,正面的,或者是主动的,进取的,指一种令人鼓舞的状态。就个体而言,一旦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人们往往会焕发出极大地热情,能够将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班主任在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领会班级精神、提升人格。班级的凝聚力是在所有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活动中培养出來的,所以班主任要设计一些与“集体”密切关联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除了学校举办的年级之间的竞赛项目外,班主任可以在班会课时间或团队活动课时间多举办班级活动,例如跳长绳比赛、吹气球比赛、水果拼盘大比拼、老鹰抓小鸡比赛、班级之间的友谊篮球赛等等。这些都是培养班级集体凝聚力的极好时机,也是加深师生感情的重要环节。丰富多彩的活动会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培养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感情,甚至一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也一改常态,非常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在班级活动中学生会完全释放自己,展示出自己最真实的性情。班主任会发现很多学生的另一面,找到一些平时工作难做的突破口。当学生从内心接纳班级精神时,这个班级就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集体,集体荣誉感就在学生心中慢慢培养起来。一个有极强的集体凝聚力的班级当然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3.感恩教育

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提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也要注重方式方法,用温情教育卸下学生身上的铠甲,以春风化雨般的语言滋润学生渴望被重视的心灵。耐心的教育,这比粗暴的“责骂训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常怀感恩之心的学生为人处世会考虑父母老师的感受,也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自然不会惹出什么乱子。在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可将班会课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阵地,设计一系列关于感恩的主题班会,如感恩同学朋友,感恩老师,感恩父母等,将“感恩”二字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争取步步感化学生,还可以利用家长会开展《父母恩,儿女情》的亲子活动,让家长与自己的孩子近距离接触,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或者策划一些班级与科任老师共同参与的课外活动,在这些感恩的主题活动中,学生会越来越懂事,努力为班级做出贡献。

4.家校沟通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学校、老师和父母的立场和目标应该是高度一致的。然而班主任常听到家长这样说:“我孩子最听老师的话,我们说的他一点不听,麻烦老师好好管管这孩子”。“老师,这孩子就交给您了,您怎么管都行!”有时班主任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学生犯了很大的错误,受到校规处分告知家长后,家长以各种理由拒绝合作,不配合班主任工作。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家长的教育者身份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现在提出素质教育,学校所进行的每一项教育改革如果没有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平时我们要和家长多联系,秉着“一切为了孩子”的目的做到行之有效地家校沟通,共同教育管理学生。

(1)充分利用校讯通的交流平台。班主任每天都会遇到学生这样那样的小事情,比如上课睡觉,做小动作,上学迟到,作业不完成等等琐事,除了自己处理以外,还要将犯错误学生的表现用校讯通发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表现。防止学生犯大错时,家长不配合我们工作。还可以利用校讯通把学生好的表现告知家长,让家长多鼓励孩子。

(2)做好每周的反馈表。每周一张反馈表凝聚了班对班里每一个孩子的综合评价,展示了自己对班级管理能力的水平,更是让家长如实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机会,所以班主任一定要仔细斟酌,客观公正。反馈表的内容除了成绩外,还要综合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例如文明礼仪、作业完成情况、纪律卫生、课堂情况等等。这张表既是家长了解孩子表现的文字再现,也是对学生的约束和催动力。

(3)对班级一些问题较大的学生,我们可以和家长面对面交谈,这样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这些学生情况,和家长分析原因共同探讨管理的方法。在网络资源丰富的今天,班主任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建立一个班级博客,与家长分享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或者将一些有意义的教育文章放在博客里,推荐家长阅读。

初一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是听话的,只要班主任管理得当,在班级管理中施行恩威并施、感恩教育、举办班级活动、与家长密切沟通等有效方法,以减少初一过渡期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一定会建设一个有良好班风和学风的班集体,为班主任从容处理初二年级青春期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1.

[2]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1.

[3]李方. 班主任工作的30个典型案例(中学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6.

[4]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漓江出版社.2008.4.

作者:孙洁

高校医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

摘 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体系,应以学生为本,从完善组织管理机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效果评估、危机干预机制等方面入手,构建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完善

1 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组织管理机构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运行机制,逐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机构。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由校级领导担任负责人,资深的专业老师担任副职主抓全面工作。各院系设立分机构负责人,主要负责本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在每个班级设心理委员,及时掌握班级同学心理发展动向,随时向辅导员或院系汇报。学校要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和长期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中精心选拔,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有敬业精神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机构:一级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二级为办公室、心理咨询室(包括治疗室、侧量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协会;三级为院专心理咨询室;四级为班级。每个机构都有其主要职能,上传下达、左右协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要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而设置。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精神,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成科学、全面、系统的内容体系。内容包括基本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是全校学生。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可将教育内容分为两大类:发展教育和健康咨询。前者是普及教育,覆盖面广,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通过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后者是健康咨询,主要针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通过各种专业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重新回到健康心理状态。具体内容如下:发展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一新生适应问题、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未来职业规划、恋爱与学业等。健康咨询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个案咨询主要针对由于学习、交往、情感等原因而产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精神和行为障碍;团体心理辅导是面对有共性问题的学生集体做心理疏导,如自我觉知、减压放松等。

3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

3.1 发展教育方式

发展教育可以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教育部要求将此课程作为大一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全校适当开设几门心理学选修课,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同时,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如大一学生环境适应问题,大二、大三学生人际交往和恋爱问题,大四学生择业心理调适等等。此外,与学生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比如每年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周(月)开展系列活动,有心理健康知识竞争、经典心理影片欣赏、心理剧和心理健康教育征文等。

3.2 健康咨询方式

心理咨询按性质分为发展心理咨询和健康心理咨询。根据求助者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咨询方式。第一,个体咨询是以求助者个人作为对象的一种心理咨询方式,是由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第二,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咨询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活动。第三,电话心理咨询是通过电话这一现代通讯手段,运用有关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技术,及时、迅速地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恢复心理平衡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第四,网络心理咨询是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帮助求助者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其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主要有QQ聊天,ICQ、电子邮件(E—mail)、电子布告(BBS)、个别或团体交谈等。网络以平等交互、虚拟隐藏性的优点特别受到学生的青睐。学校学生管理部分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在网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经典案例分析、心理困惑答疑、心理辅导等内容,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第五,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有需求的同学和朋友予以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因为同龄人之间有共同语言,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比较相似,很容易形成同理心产生共鸣。朋辈咨询有时比专业辅导老师的咨询效果更快捷有效,是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

4 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效果评估机制

4.1 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

首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测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疏导有问题的学生提供比较科学的参考依据。主要方法是通过各种问卷和量表进行,如SCL—90,智能测量、人格测量、临床测验等。其次,对预警学生进行预约访谈。根据对学生心理测试结果分析,筛查出预警学生,并将他们按问题和程度进行分类,及时与他们所在院专的负责老师联系,对预警学生进行约谈。约谈之后再对确实有问题的学生根据严重程度做出相应的辅导方案。

4.2 个案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对于日常接待的个案咨询效果评估可以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心理咨询前评估。辅导老师根据来访学生的自述和询问进行诊断,需要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进一步分析。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为咨询前后效果对比提供参考数据。其次,心理咨询过程评估。主要从学生与老师的配合互动、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以及每次咨询后的感想、行为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后,心理咨询后评估。一是咨询结束后对求助者再进行测量,将咨询前后两次结果进行对比评估咨询的效果;二是自我评估,让学生评估自己通过咨询后的变化;三是辅导老师定期跟踪服务,应与咨询过的同学保持一定时期的联系。因为很多来访学生的问题会出现反复,所以老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提高咨询的时效性。

4.3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效性评估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评价,这个环节多偏重于教师方面,主要是通过活动内容、活动的设计、活动的筹备、活动的开展、操作技术等方面;二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从不同层面进行反馈。包括教师对活动的总结、学生的满意度、自我体会及日常行为等。此外还可以从辅导员及家长等渠道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价。

4.4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与反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观察、收集、组织、储存、提取、整合和实际评价的过程。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它可以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规范,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评估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上有了更深入的探讨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丰富教材内容和活动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通过评估反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变化,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服务,逐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大学生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5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危机者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首先,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团委、学生工作处、武装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医院等单位负责人担任。其次,坚持预防为主,重在教育的原则。学校相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如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等,引导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善待人生,培养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再次,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及时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症状较轻者,可在校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于症状较重者和特别严重的学生,学校还应派人协助保卫人员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有必要时还要及时转介到专门医院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

6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是氛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形成校内校外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全方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首先,建设文明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整洁优美的环境,使人心情舒畅,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有助于陶冶情操。其次,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处处体现人文关怀,积极为学生创造文明、祥和、宽松的成长环境。再次,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主动学习,以身作则,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使他们在平等、和睦、民主的环境中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第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社会是一所学校,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熔炉。社会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努力为大学生创造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总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无论在理论方法,还是实践运用方面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机构会逐渐完善,软、硬件设备更加齐全,专业师资队伍越来越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会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參考文献

[1]王万章,赵勇,贾琳.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2).

[2]聊迎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4]朱爱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高教,2007,(3).

作者:卢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品牌传播消费者管理论文下一篇: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