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教师研究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023-01-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构筑精神支柱, 发掘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敏锐的思想政治意识和独立人格。但随着现今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 信息的社会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道德、价值取向、知识能力、心理状态等诸多方面, 在全球范围内[1]“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 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这些思想的碰撞也激化了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弱化了传统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使高校的政治教育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重新发挥它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高校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就要结合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 探索出适应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那么首先我们就要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1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1 社会交往的心理问题

如今的大学生呈现出的心理问题增多, 且在重要性的次序上也发生了变化。情感、社会交往和学习是老一代大学生处于前三位的重要心理问题, 现在的前三位仍是这些问题, 但社会交往已上升到第一位情感排第二, 学习问题在第三位。之所以社会交往问题被当代大学生认为是最重要的心理问题, 是因为现今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缺乏与同龄人共同生活的体验进入大学后, 渴望与同伴交往, 但又不懂得交往的方式, 比如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 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 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 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 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 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 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 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 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 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 不与他人接触, 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1.2 依赖心理和独立意识的矛盾

依赖心理和独立意识的矛盾是大学生较为突出的心理冲突, 这种矛盾如果处理不好, 往往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严重者还会造成心理疾患。进入大学后, 挣脱了父母的管教和约束, 大学生意识到自己渴望独立的愿望实现了, 他们强烈要求摆脱依赖性和幼稚性, 独立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但与独立意识紧密相随的是大学生的依赖性。首先, 大学生就学期间, 经济上主要靠家庭供给, 他们过着父母掏钱我花钱的“独立自主”的生活。其次, 当代大学生都是从校门到校门, 生活经历相当简单, 社会经验十分缺乏, 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意识带有较大的主观性、片面性, 还难以独立客观地处理好各种事情。这便形成了大学生依附心理和独立意识的矛盾。因此, 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尊心和独立意识, 同时也要教育大学生要积极聆听教师的教诲, 自尊自强, 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观, 走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

1.3 心理偏激和理性思维的困惑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时期, 嬗变的环境条件, 紧张的心理压力, 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主观上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基本发育成熟, 但心理和性格尚处于形成阶段, 遇到社会问题不能理性面对, 情绪动荡不安且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练, 在遇到巨大冲击时, 缺乏适应能力, 容易感情用事, 甚至有时明知真伪, 也放纵言行, 事后又追悔莫及。因此, 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就要摒弃传统的说教, 而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帮助他们理性的对待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1.4 自信心与自卑感的矛盾

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总爱把大学描绘成“象牙宝塔”, 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而每天奋发图强。而当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 自信心本应该得到极大的满足, 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尤其象我现今从教的高职院校, 从社会认可度、办学水平、政策环境等各方面与本科高校相比还存在着差距, 这便容易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校园后感觉“低人一等”、“脸上无光”。产生心理上的落差, 因此, 学生出现了各种不健康的心态, 如无奈、失意、混文凭向父母交差等等, 这些心态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心理。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创造各种机会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使学生能够正确估价自己。

2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心理引导

2.1 大学政治教育应针对大学生心理的矛盾性

大学生接受了较高水平的教育, 而且正处于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 对身边存在的各种问题都十分敏感, 体会也很细腻和深刻。而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所开设的课程中, 只有政治课是专门以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的学科, 所以通过政治课的学习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变得更容易和直接。但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式枯燥乏味, 并不能从内心深处唤醒学生的正确感知, 所以政治课必须针对现今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开设专题讲座, 在线交流, 网上答疑等诸多方式展开政治教学, 使单调乏味的政治教学变得更丰富, 更科学, 更能走入学生的内心。

2.2 利用心理学进行思想政治教学

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就必须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只有根据心理学的规律去组织教学, 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引导学生的目的。但心理学的知识目前能掌握的教师比较少, 能熟练应用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在政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还是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和经验进行的, 这导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偏重于传授政治理论知识, 只重说教, 忽视了大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成长主体的心理需求。因此, 只有运用“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的心理学的方法来感染、吸引学生, 学生思想精力才能集中到教师的教学上,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法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赫而巴特认为“符合人心理需要的东西才会使人感到有价值”, 才能产生对学习的原动力。著名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非常强调人的心理需求产生学习动机。因此, 思想政治课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作出相应的教学方式的改变, 而不应该进行脱离实际的理想化、空洞化的教育。

总之,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2]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重要工程, 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规律, 有针对性的展开工作, 是使其达到培养人才目的的有效手段。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构筑精神支柱, 发掘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敏锐的思想政治意识和独立人格, 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 就要在教学中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并与心理学相结合, 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高校,心理学,心理引导,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8.

[2] 胡锦涛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Z].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水利工程测量数字测量技术应用论文下一篇:低温甲醇洗技术及其在煤化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