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广东

2023-04-01

第一篇: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广东

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一项功在当代、荫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广东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宝贵财富,是爱国主义教育最为生动和形象的教材。切实加强全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对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使广东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使经济强省有更坚实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文化氛围,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维系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凝聚力,调动他们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增进民族大团结,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文化旅游业,推动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科学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现状

(一)广东历史文化遗产的特点

广东是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中国近代民族革命策源地,保存的历史文化遗产颇为丰厚。全省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6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多处;全国近现代优秀建筑9处;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万余处。广东历史文化遗产的突出特点是:

古代文物丰富多样,岭南特色鲜明。距今6500多万年前的河源石峡恐龙化石埋藏地保存有恐龙蛋、骨架、脚印,出土的恐龙蛋化石数量众多,世界罕见。位于广州中山四路的南越国宫署遗址是广东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宫署御苑遗址,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位于广州象岗山的南越文王墓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全国出土遗物最丰富的汉代帝王陵墓。佛教寺院众多是一大特色,著名寺庙有广州光孝寺、六榕寺、新兴国恩寺、曲江南华寺、潮州开元寺、广州南海神庙、肇庆梅庵等。怀圣寺光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建筑,又是广东仅存的唐代高层建筑物。潮州广济桥是全国首座集梁式桥与浮桥于一身的启合式桥梁,其规模和结构技术为我国现存古代桥梁中罕见,反映了我国宋代造桥的最高成就。以广州陈家祠、潮州已略黄公祠、番禺留耕堂等为代表的祠堂建筑和以佛山祖庙、广州南海神庙、德庆悦城龙母庙等为代表的庙宇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园林建筑保存至今的佼佼者有东莞可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和顺德清晖园等。民间建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有以广州西关大屋、佛山东华里、三水大旗头村、东莞南社村等为代表的单门独院式的粤中民居,以始兴满堂围、大埔泰安楼、深圳鹤湖新居等为代表的聚族合居的客家民居,以揭阳丁府、潮州许驸马府等为代表的装饰考究的潮汕民居。石湾南风古灶、高灶自明代至今延续使用,时间之长,为国内罕见。

反映海上贸易的文物丰富。根据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南海海上贸易不晚于汉,盛于唐宋。汉代海上贸易始于广州、徐闻,终抵东南亚、印度,与西亚、非洲有了贸易往来;唐代远至西亚、非洲;明清远达欧美。考古资料证明,秦汉番禺的造船业已颇具规模,为开辟海外贸易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广州中山四路发现的秦代造船工场遗址,是目前发现世界上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造船遗址。徐闻是我国汉代海上贸易始发港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海外贸易更加频繁,海外僧人和使者接踵而至。唐宋时期,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港城市和对外贸易中心。唐朝首先在广州设置市舶使,总管对外贸易事宜;随着对外贸易繁荣,外国商人增多,在广州西城设置“蕃坊”,作为外商居住区。始建于隋代的广州南海神庙,唐代著名伊斯兰教圣迹光塔、怀圣寺和清真先贤古墓等,是隋唐广州对外贸易的重要遗迹。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在广州设置市舶司,掌管海外贸易事务,是我国最早类似海关的机构。宋代各地名瓷汇聚广州出口,促进了广东陶瓷业的发展,其中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和海康窑的产品深受海外欢迎。“南海Ⅰ号”更是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重要历史见证。明永乐元年(1403年)置广州市舶司。永乐三年(1406年)在广州西关十八甫建“怀远驿”安顿外商。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设立的粤海关是全国最早设立的海关之一。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在广州开设专门对外贸易的十三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广州成为全国对外通商的唯一口岸,垄断中国对外贸易80年。广州十三行、粤海关旧址是对外贸易重要史迹。

近现代文物丰厚。广东是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是开风气之先的地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百年来的杰出领袖人物和林则徐、冯云山等许多近现代史上著名人物都在广东留下了光辉业绩。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广州三元里平英团旧址、花县洪秀全故居、冯云山故居、信宜大洪国王宫旧址、康有为故居与万木草堂、梁启超故居、广州“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等是中国近代重大史事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重要史迹。中共“三大”旧址、国民党“一大”旧址、黄埔军校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等都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重要文物。海丰红宫红场旧址、广州公社旧址和起义烈士陵园等是记录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重要史迹。广州的十九路军抗日阵亡烈士坟园、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等是广东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史迹,而珠海“三灶万人坟”和“千人坟”等则是日本侵华的罪证。

鸦片战争后,广东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之一,涌现了一批思想家、实业家。邓观应故居、丘逢甲故居、陈启源故居、张弼士故居、陈廉伯故居、新宁铁路北街火车站旧址、绵纶会馆、大新公司旧址、爱群大酒店旧址和南华大酒店旧址等是反映中外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实业的重要史迹。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广东建筑种类和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大量“洋楼”和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广州沙面建筑群、圣心教堂是极具代表性的西方建筑;岭南大学马丁堂是岭南地区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广州中山纪念堂和市政府大楼等是中西合壁式建筑的典范;湛江硇洲灯塔更是世界上现存的两个水晶磨镜灯塔之一,在东南亚享有盛名。

华侨文物众多。广东是全国华侨最多的省份,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吸取居住国的建筑形式,结合我国传统建筑,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开平碉楼和立园、珠海陈芳故居、汕头陈慈簧故居、梅县联芳楼和佛山简氏别墅等都是华侨建筑的杰出代表。江门新宁铁路北街火车站旧址、汕头存心善堂、广州爱群大厦、十九路军抗日阵亡烈士坟园等是爱国华侨积极参与祖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事业甚至牺牲生命的历史见证。

(二)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成就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省广大文物工作者的努力,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建立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制度。开展了三次全省文物普查,初步摸清了全省历史文化资源情况,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确立了分级保护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大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建立了记录档案,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编制了专门的保护规划;全省各级政府拔出的文物修缮专款不断增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物修缮工程管理制度,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广裕祠的维修工程在2003年9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物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在对外开放和发展旅游事业中,许多文物古迹和革命旧址已经成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场所,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设施较先进的博物馆,南越王墓博物馆于1999年被国际建筑协会列入世纪建筑精品,投资9亿元的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和投资1•5元亿元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于2004年动工。博物馆数量增长快速,全省共有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170多座,约占全国总数的8%,文物藏品总数60多万件。1995至2005年间全省文博单位共接待观众6778.4万人次,平均每年接待观众329.3万人次,其中外宾41.2万人次。博物馆陈列水平不断提高,深圳市博物馆《近代深圳》、广州市文化局主办的《羊城文物珍藏》和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举办的《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览》分别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7和1999年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广州艺术博物院的《藏品陈列》和东莞海战博物馆的《鸦片战争海战陈列》分别获得2000全国博物馆陈列最佳制作奖和最佳形式设计奖。 2004年成功启动了“流动博物馆”网络,举办了《珠联璧合—泛珠三角文物精华展》和《荆楚辉煌—一湖北省楚文物精品展》等,成为打破区域分割、整合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机制、提高省内及泛珠三角区域文化合作的成功实践。

考古工作成果丰硕。积极配合基本建设开展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1995年发掘的广州南越国宫署石构建筑遗址,1997年发掘的南越国宫署御苑遗址,2000年发掘的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2001年发掘的深圳屋背岭商代墓地,2003年发掘的南汉康陵、德陵分别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南海I号”水下考古是我国目前最重大的水下考古发现,在阳江市成立了亚洲首个全国水下考古基地。

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全省文博单位积极开展文物对外交流,交流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达到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2001年以来赴国外及港澳台地区举办文物及艺术品展览79批次;境外来粤举办文物展览16批次;境内外文物考察交流200多批次;接收海外人士捐赠文物逾千件。2002年以来,粤港澳三地召开了6次文化合作会议,建立了有效的合作机制。1999年以来,广东省文化厅与德国有关机构合作,赴德国举办了5期文物保护与博物馆管理培训班,参加培训学员95人次。

文物队伍不断壮大,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全省现有文物博物馆机构近202个,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9个,其他文物机构6个,文物商店2个(文物代销点15个),文物科研机构2个,各级博物馆144座。全省文物从业人员2929人,其中高级职称的107人,中级职称266人。自1996以来,省文化厅先后举办了文物培训班14期,参加人员近1000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文博队伍管理和专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培养了一批作风正,专业水平较高的文博人才,为全省文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社会文物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广东是文物流通大省,打击文物非法交易、文物走私等犯罪活动的任务相当艰巨。1993年,省政府颁布了《广东省文物商业管理办法》和《关于对旧货市场销售的文物监管物品实施管理的通告》。1994年,国家文物局确定北京、上海、广东进行文物境内拍卖试点工作,广东成为全国最早从事文物拍卖试点的省市之一,开创了许多国内艺术品和文物拍卖之最,为我国文物拍卖试点和管理工作积累了经验,做出了贡献。为有效打击文物犯罪活动,2001年成立了由省公安厅、省文化厅、省工商局、海关广东分署组成的广东省打击文物犯罪工作协调小组,建立了打击文物犯罪合作机制。1999年以来省文化厅接收执法机关移交文物60000多件,并与广州、深圳海关签署了共同打击文物走私犯罪合作备忘录。

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广东文博工作人员在艰苦的日常工作当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坚持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麦英豪、黎金合著的《广州汉墓》中国考古最高成就奖—夏鼐奖;王贵忱与欧初合编的《屈大均全集》获得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叶其峰所著的《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研究》获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杨式挺的《岭南文物考古论集》获广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李才垚主编的《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运动》获文化部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广东省博物馆与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合作的“书画展柜空气净化过滤系统的研究”为1994年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1997获国家文物局文物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国家科技部评为“九•五”科技成果奖;麦英豪主编的《西汉南越王墓发掘报告》获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三、当前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文物保护机构不健全,人员严重不足。广东是全国省级文物行政人员编制最少的省份(海南除外),也是历史上省级文物行政人员编制最少的时期。目前,负责全省文物行政管理工作的省文物局仅有人员编制5人,长期靠借用或聘用人员维持正常管理,尚有部分地级市没有设立文物科,许多县、区没有文物专职干部,根本无法适应当前文物保管理的需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工作受到了削弱,严重影响了文物事业的发展。与省其他厅局比较,根据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的通知》(国发[2003]9号),由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共10个,凡是国家部一级设立了二级局的,我省有关厅均设立了相应的二级局,唯独刚批准设立的文物局为省文化厅内设的正处级局。与兄弟省市比较,除个别省外,全国绝大多数省市都设有副厅级的文物局。从国际上看,英、法、德、意、埃、印等国均设有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德国柏林市文物局有60人,黑森州文物局有近200人。

文博队伍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在广东全省的文博队伍中,从事文物维修设计、养护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没有一个获得资质的文物维修设计事业机构,也没有拥有资质的文物保护规划设计部门。特别是缺乏文物科研、展览陈列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员。近年来因机构改革,人员调动频繁,相当一部分文物行保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降低了全省文物保护事业的工作水平。

文物保护“五纳入”措施不落实,文物保护经费严重不足。国务院在1997年《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的文物保护“五纳入”措施至今已历时八年,但一直以来,在我省许多地区得不到贯彻执行,导致一批重要的濒危的文物保护单位得不到及时抢修,一些古遗址、古墓葬等野外文物得不到有效保护,社会上的珍贵文物得不到及时征集,相当部分的山区和贫困地区博物馆工作人员收入微薄,有的甚至连人头费都不能保证。作为省级财政,流散文物的抢救征集,文物保护的科研活动,抢救性的考古发掘等均没有专项经费。 重建设,轻保护,破坏文物的事件屡有发生。近年来,相当部分地区的党委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只停留在口头上,重视经济利益,轻视文物保护、基本建设过程中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行为屡有发生,破坏文物的现象仍相当严重。在基本建设过程中,一些建设单位没有依法配合文物部门进行文物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致使许多有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被毁坏;一些建设单位,未经批准在文物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乱搭乱建,导致文物环境风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旧城改造过程,不少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荡然无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的“六.二三”沙基惨案纪念碑、徐闻县的贵生书院门前古道;广州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氏宗祠、登记保护单位八路军办事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06年兴建的我国最早的民办铁路始发站台山“新宁铁路总站旧址”、 “梅县学宫”等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被擅自拆毁。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全省有近30处文物保护单位被完全毁坏,数百处古遗址、古墓葬、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已消失。重建设,轻规划,80%以上的历史文化资源没有专门的保护规划,乱建设,乱开发的现象相当普遍;历史文化资源闲置、人造景观泛滥、珍贵文物惨遭破坏,60%以上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没有合理利用;景点规模小、品位低、综合效益差,缺乏拳头旅游品牌等。

文物保管条件落后,文物安全形势严峻。全省文博单位文物库房面积普遍不足。全省文物库房总面积为27745平方米,如按藏品总量平均计算,每平方米的库房存放量为18.5件。省博物馆文物库房仅有20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库房存放量为59件。此外,全省有44个博物馆没有文物库房,有6个市的藏品保护费为零。现有的文物库房设置普遍简陋,技术防范设施达标率低,没有湿度,温度、光照和科学调配设备,文物藏品自然风化和化学腐蚀的现象不断发生。近年来,文物盗掘、盗窃案件屡有发生,文物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文物保护科技手段落后。广东大部分地区为南亚热带湿润季候风气候,高温、高湿、多雨、暴雨、台风为主要气候特征。在这种气候条件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文物古迹经常受到暴风骤雨的严重破坏,沿海地区的文物还经常遭受盐分空气的侵蚀。广东文物科技研究与应用十分落后,文物科技人才少,没有专门的科研究经费,面对土质遗址保护、摩岩石刻风化、古建筑防损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有效的应对办法。文物信息化程度低,至今没有建立起全省文物信息数据库,影响了文物事业的发展。

三、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经验

纵观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历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经验是: 只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文物保护工作充分融入到党和国家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促进文物事业全面发展。文物保护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广大文物工作者满怀热情,文物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文化大革命”期间,广东的文物事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一些有识之士和文物工作者不畏艰险,抢救了大批文物,保护了许多重要古迹。改革开放以后,广东文物保护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和国家及时调整文物保护政策,广大文物工作者与时俱进,探索出许多有效保护文物与合理利用文物的模式和方法,全省文物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只有坚持贯彻《文物保护法》和文物工作方针,完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才能确保各类文物得到有效保护,保证文物不受各种人为因素的破坏。面对经济建设破坏文物的行为,大多数文物工作者敢干顶住阻力和压力,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使许多文物免遭基本建设的破坏。广东也存在许多文物遭受毁灭的历史教训,主要原因是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造成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改革开放后的个别领导重视经济利益,轻视文物保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造成破坏文物的事件时有发生,是历史上文物受破坏最严重的两个阶段。

只有坚持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全力争取各级领导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才能把更多人力、物力用于文物事业发展。在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文物保护经费不断增加,近10年来,开展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抢救维修和保护工作,新建了一批设施先进的博物馆。事实证明,什么地方党委和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什么地方的文物事业发展得又快又好。

只有建立国家保护为主、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机制,才能有效遏制破坏文物行为发生。广东文物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文物保护工作涉及面广,仅靠文物部门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有效遏制破坏文物的行为,必须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财政、城建、国土、公安、海关和工商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人大、政协发挥监督、指导作用,动员新闻媒介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只有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才能提高效能,节约资源,保证文物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文物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审,文物保护工程方案、文物保护规划、博物馆陈列方案、考古发掘与大遗址保护方案、文物安全技术防范方案等方案编制与评审,以及建立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文物藏品档案等工作中,都必须聘请有关专家充分论证,严格把关,才能保证工作质量和水平。方案未经论证,仓促施工,不仅会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甚至导致文物本体和环境风貌受到破坏、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只有坚持做好文物保护各项基础工作,才能促进文物事业稳步发展。 开展文物普查登记工作、建立规范的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和博物馆藏品档案是一项系统性的基础工程,是文物部门主动工作,开拓创新的体现。只有通过普查,摸清各地区现存文物古迹的数量、分布、时代、面积、保存状况、环境状况、文物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和馆藏文物的数量、级别、品类、价值和保存状况等,才能为做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和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只有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挥文物的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实践证明,完善博物馆、纪念馆的设施,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纪念馆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的重要场所,实现文物保护—利用—再保护—再利用的良性循环,是文物事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只有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物队伍,充分调动文物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是保障文物事业持续发展。文物工作者是文物保护事业的参与者,是保护文物的中坚力量。广东历代文物工作者,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和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在本职工作中积极主动,诚实肯干,甘于奉献,思路明确,使广东的文物保护事业一直向前发展。

四、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广东是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大省,但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缺乏,科研力量欠缺等许多问题,因此,还不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强省。广东要成为全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强省,基本思路与对策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文物保护工作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工作大局之中,深入贯彻《文物保护法》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认真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3—2010年)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加强管理”的原则,以建设文化大省为契机,根据广东文物工作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抓住机遇,统筹兼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整体推进全省文物事业。

大力推进文物保护基础工作,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文物保护制度。认真做好《广东省文物保护“十一五”规划》编制、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核定公布、全省历史文化资源普查登记、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规范档案、文物保护规划、文物藏品规范档案、馆藏文物鉴定、文物安全防范等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博物馆登记、重大文物事故责任追究、文物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定期检查监督、文物保护方案评审、文物保护奖励等各项管理制度。建立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和文物鉴定委员会。

大力推进重大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和文物示范单位建设,带动全省文物事业发展。抓好全省文博示范单位建设和省博物馆新馆、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程、河源石峡恐龙遗址公园、曲江马坝人遗址公园、南越国宫署遗址公园、虎门炮台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带动全省历史文化保护事业发展。大力抓好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完善红色景区设施,将之建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抓好虎门上横档炮台、潮州广济桥、始兴满堂围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评选一批优秀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在重点项目的选择确定上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积极探索文物保护与利用新模式,总结和推广成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大力加强省内合作、省际合作、泛珠三角合作和境外文物合作,优势互补,整合资源。整合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资源,减低展览运作成本,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解决基层博物馆“门庭冷落”的现象,继续扩大和完善“广东流动博物馆”网络。加强粤港澳交流与合作,整合三地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岭南文化品牌,重点做好 “粤港澳文物大展”和合作开展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促进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在成功地举办了《珠联璧合—泛珠三角文物精华展》和《荆楚辉煌—一湖北省楚文物精品展》等大型文物展览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引进新理念,尝试新模式,主动开展多种形式、多渠道和全方位的泛珠三角合作,开创历史文化资源合作的新领域。认真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文物保护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组织文物出国展览或国外文物来粤展览。

大力推进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加强文物部门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完善省、市、县(区)三级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广泛建立群众性的文物保护组织,引导群众自觉保护文物,确立以国家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保护参与的文物保护体制。建立文物保护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融资机制。切实加强文物部门自身建设,做好人才规划、培养、使用、配置与管理工作,建立一支学历、梯次和门类结构合理,有专业性权威的文物专业队伍。大力组织在职文物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引进文物高精尖专业人才,培养中青年业务骨干,不断提高行政人员的执政能力和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大力推进文物信息化建设和文物科学研究工作,提高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加强文物科学研究工作,加大现代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针对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中具有迫切性和普遍性的科技难题,有组织、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科技攻关,积极主动地争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部门的参与合作,研究考古发掘现场有机物提取和保护技术、土质遗址保护、石质文物保护、潮湿环境下木构建筑防虫和防霉技术等课题。积极探索利用现代科技鉴定文物的方法。逐步完善省博物馆、省考古所、南越王墓博物馆等一批修复技术中心。建成全省文物信息中心,实现文物资源数字化、文物管理和信息传播网络化。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编辑出版《广东县域历史文化资源》丛书,作为地方领导进行科学决策和借助文化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的参考手册,扭转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被动局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和社会舆论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实现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决策科学化,提高工作效率。

大力发挥文物在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国家统一和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坚持把文物工作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文物保护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尽快编制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以有效保护、整合、开发和利用各类历史文化资源。通过规划合理配置各类旅游服务设施,防止擅自改变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和旅游开发破坏历史文化资源的事件发生,提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使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业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支柱。大力发展特色博物馆,鼓励发展行业博物馆和私人博物馆,完善具有地方特点的博物馆体系,对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的利用进行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文物利用管理制度和方式。大力做好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建设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的、在全国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强化博物馆精品意识,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优秀陈列和展览。在遵守文物保护法律的前提下,鼓励各种渠道的资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创新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制订优惠政策,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涉及文物保护的环境整治、道路通讯以及各类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充分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抓住各地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和地方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历史价值高的历史文化景点,打造内涵丰富、知名度高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形成一地一品、一地一特色历史文化旅游网络。

大力贯彻《文物保护法》和文物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文物法制建设。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对积极保护文物的事迹予以表彰,对破坏文物或者保护不力的现象予以曝光,营造一个“爱护文物可敬,破坏文物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普法部门应当将《文物保护法》列入普法内容,各级党校和行政管理学院应当在法律课程中增设《文物保护法》,提高公务员和领导干部的文物法制观念。大力贯彻《文物保护法》和文物工作方针,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遏制破坏文物事件的发生。颁布实施《广东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完善文物法规体系,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只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和文物工作方针,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造福子孙后代的观念,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积极落实上述措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与时俱进,通过五到十年的不懈努力,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必将居于全国前列。

附件:广东省博物馆名录 广州市海珠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广州市黄埔军事博览中心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广州博物馆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广州艺术博物馆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广州市海珠区文化馆 邓世昌纪念馆海珠博物馆 增城市博物馆 番禺博物馆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何香凝美术馆 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 深圳市宝安区科技馆 深圳市中英街历史博物馆 深圳市南山区天后博物馆 深圳美术馆 深圳市博物馆

深圳市龙岗区东江纵队纪念馆 岭南画派纪念馆 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美术馆

翁源县博物馆(翁源县客家民族博物馆) 韶关市博物馆 新丰县博物馆 珠海市斗门区博物馆 珠海市博物馆 汕头市博物馆 汕头市潮阳区博物馆 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 揭西县博物馆 揭阳市博物馆 佛山市高明区博物馆 佛山科学馆 南海区博物馆 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 佛山市三水区文化馆 鹤山市博物馆 台山市博物馆 江门市科学馆 江门市博物馆 开平市华侨博物馆 恩平市博物馆 湛江市博物馆 雷州市博物馆 徐闻县博物馆 遂溪县博物馆 广东省电白县博物馆 信宜市博物馆 化州市博物馆 茂名市博物馆 广东省肇庆市博物馆 罗定市博物馆 云浮市博物馆 高要市博物馆 郁南县博物馆 广东省封开县博物馆 广宁县博物馆 德庆县博物馆 惠州市博物馆

惠州市惠阳区叶挺纪念馆 梅县博物馆 兴宁市博物馆 海丰县博物馆 陆丰市博物馆 河源市博物馆 紫金县博物馆 广东省和平县博物馆 龙川县博物馆 清远市博物馆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博物馆 东莞市博物馆

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林则徐纪念馆) 岭南画院 东莞科学馆 中山市博物馆 中山科学馆 潮州市博物馆 潮州市韩愈纪念馆 饶平县博物馆 乐昌市博物馆

潮州市湘桥区民居文化展览馆 珠海市古元美术馆 梅县客家文化博览中心 广东客家博物馆 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 叶绿野美术馆 佛山市博物馆 东莞市莞城美术馆 广东书法院

深圳市红荔精神绿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丰顺县博物馆 新兴县博物馆

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 龙门县博物馆 广州市越秀区博物馆 潮州市八珍楼陶瓷有限公司 从化市博物馆 梅州市华侨城博物馆 四会市博物馆 广东华侨博物馆 兴宁市优雅美术馆 东莞市冠和博物馆 广州市荔湾区博物馆(007493602) 潮州名茶馆 潮州市仰中美术馆

佛山市高明区世纪钱币博物馆. 顺德展览馆

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 罗定市鸿峰博物馆 梅县精宫博物馆 潮州市淡浮收藏院 广州市明珠艺术馆有限公司 梅州市科技馆 东源县博物馆

广东南雄珠玑镇珠玑巷博物馆有限公司 广州市仑头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深圳市罗虹美术馆 惠州市冠和博物馆 东莞市观音山古树博物馆 韶关市科技馆 ……

第二篇: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导游词

世界文化遗产有很多,我说一个甘肃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本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

五、六万件。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但有非常多的艺术品流落国外,这是历史遗留的遗憾

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导游词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辽宁等八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长城修筑的历史悠久,工程雄伟浩大,是新七大奇迹之首,也是在太空中唯一可以看到的人类文明产物。2001年06月25日,长城作为春秋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的入侵。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 “因地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有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易守难攻。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民间传说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长城不仅表现了22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而且显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高度智慧、高超的军事科学水平、高度的科学文化。 万里长城以其婉蜒曲折、奔腾起伏的身影点缀着中华大地的锦绣河山,使之更加雄奇壮丽。它既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又是 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今天国内外游人以“不 到长城非好汉”这一诗句来表达一定要亲自登上长城一览中华悠久文明、壮丽河山的心 情. 长城由于自然风化严重,加上人为建设开发的破坏,长城需要大家的关心与保护

第三篇: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0世纪后期以来,受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时代潮流的猛烈冲击,人类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正遭受着日益严重的吞噬,保护和拯救它们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必须面对的一项繁重而严肃的课题。 1972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17届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该组织于1997年又通过了建立保护“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这两项重大决策,标志着人类已经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中警醒,开始自觉地保护千百年来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亿万年来大自然创造的美妙景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处并荣、文化与环境的和谐一致,从而跨进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我们必须看到,威胁世界遗产生存的因素,不仅有自然灾害的频仍、经济开发的过度、环境污染的加剧和武装冲突的升级,还有文化霸权主义的横行。

在当今世界上,关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试图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乃至军事的力量,铲除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以实现全球单一化。持这种观点国家,出于一已私利,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强行推销,买他账的,便视为朋友;不买他账,就视为异类。对异类,他横加指责,肆意干涉,甚至不惜动用武力,非消灭人家不可。这是一种十足的文化霸权主义,是违背时代发展潮流的。另一种观点是主张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一律平等,承认各民族各国家在文化上独立性、差异性,允许世界文化多样性,主张世界文化“和而不同”。道理很简单,各民族各国家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经济状况、发展历程,千差万别,各具特色,这是一个任何人无法否认的客观存在。正是这些差异,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多姿多彩。这种观点才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

保护世界遗产绝不是仅仅关于某项具体自然或文化遗产生存的问题。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顶峰上,放眼全球,充分认识保护世界遗产和进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教育的战略价值和意义。

从民族的角度看,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已被物化为恒定的形式,表现为历史的、静止的、不可再生的,它的精神蕴涵隐藏很深,已远离它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修养,不能潜心感受和解读,是很难把它全部激活、接受和传递的。例如古代玛雅的象形文字,当西班牙殖民者把最后一位祭司杀死以后,再也没人能够释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则是具体的活动过程,表现为现实的、活跃的、不断生成的,同时它就植根于民众真实生活之中,是民众日常经验的一部分。其精神蕴涵有如空气和阳光,可以直接被人们所吸收,并在经常性的活动中世代传承。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更强烈的唤醒和强化民族意识的作用。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的一条生命线。这条生命线一旦遭受破坏,民族文化的基因及其生命链将出现断裂变形,民族的存在随之发生危机。在人类历史上,因为自身文化的失传或被强行割断而解体乃至消亡的事实,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像璀璨的古代玛雅文明,灭亡了几个世纪,直到近代才被人们重新发现,然而我们已经无法使其复活。

从国家角度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国家独立。国家作为多民族共同体,广义地讲就是一个大民族,所以也称民族国家。一个大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根本标志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而文化遗产突出地反映着民族神精和文化传统。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深入脊髓的文化积淀,也是它独特文化身分、文化个性的确证。据此,民族国家的自尊、自信才能确立,才会形成最深沉的凝聚力。在正常的状态下,这种民族精神的伟力似乎不为人们所关注,但是一旦到了民族和国家最危险的时刻,它便立即突显出来。每个爱国公民都会从它那里自觉地汲取力量,为保卫民族、保护祖国,以不同的方式去投入战斗。

在数字化时代到来的今天,随着文化霸权主义的出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又具有了新的国家意义──文化主权的保护。文化主权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政治独立的精神基础;如果将民族和国家的政治独立视为外在标志,那么文化主权便是其内在灵魂。丧失了灵魂,它的政治独立就将虚有其表。当前,民族文化主权丧失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强势外来文化依靠高科技手段强占解释权,肆意灌输其价值观,造成本土文化基因断裂,精神畸变,并通过市场控制舆论;再一种是弱势民族自身缺乏文化主权与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在异族强势文化巨大冲击下自然失守。其结果,动摇根本,丧失精神的国籍,遭受灭顶之灾。反之,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从总体上提高文化主权和文化保护意识,积极付诸行动,它一定能在困境中觉醒奋进,通过寻根固本,继承创新,走向繁荣,重铸辉煌。

从世界角度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对人类文化生态的保护。它有助于保护人类文明的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精神和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够使人类发展得更迅速、更健康!

第四篇: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

1、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中国的长城始建于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从公元前7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持续了两千多年修筑过长城,今天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长城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在万里城墙 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2、西藏布达拉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4年12月

布达拉宫在中国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海拔3700多米,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历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

宫殿的设计和建造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屋内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铺地和盖屋顶用的是叫“阿尔嘎”的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节空气。宫内的柱梁上有各种雕刻,墙壁上的彩色壁画面积有2500多平方米。宫内还收藏了西藏特有的、在棉布绸缎上彩绘的唐卡以及历代文物。

3、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约50公里。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址。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

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属石器时代,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证明北京猿人距今约69万年,其创造出颇具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对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北京猿人的发现,还将用火的历史提早了几十万年,他们居住过的洞穴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烬堆。

4、云南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7年12月

丽江地处云南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丽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

依山就水的丽江大研镇,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当地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

丽江一带迄今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这种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如今分别收藏在中国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中的2万多卷东巴经古籍,记录着纳西族千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

5、云冈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1年12月

云冈石窟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共有大小石窟53个,佛雕51000多尊,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千佛洞、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像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

6、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4年12月

武当山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又名太和山、玄岳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武当意为“非真武不足当之”。名胜区面积为321平方公里,有众多的自然胜景和人文胜景,武当山不但风景秀美,而且是一座重要的文化宝库,山上古代建筑中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的道教宫观,称得上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山上人文景观丰富,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此均有构筑。如今山上现存的大量古建筑多为明代所建。

作为一座道教名山,武当山今日香火依然,那历经沧桑的宫观,悠扬的道家音乐,丰富的神话传说,连同那些虔诚的香客,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气息。

7、北京颐和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8年11月

颐和园坐落于北京西郊,是中国古典园林之首,也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总面积约290公顷。

这个由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建造的园子,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环绕山、湖间是一组组精美的建筑物,全园分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主体的帝后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游览区。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41米高的佛香阁是颐和园的象征。万寿山下昆明湖畔,共有273间、全长728米的长廊将勤政区、生活区、游览区联为一体。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一个的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长廊以精美的绘画著称,计有546幅西湖胜景和8000多幅人物故事、山水花鸟,1992年以“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一道“苏堤”把湖泊一分为二,十足的江南格调;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北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横,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8、都江堰-青城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建于公元3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观。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飞沙堰是中段的泄洪道,有排泄洪水和沙石的功能,宝瓶口具有引水和控制进水的作用。因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排水和引水的难题,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灾”的功效。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方圆100余公里,高峰海拔1800多米,山林青翠,景色清幽。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神秘绮丽如世外桃源。

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主要风景名胜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上清宫等。建福宫是游山的起点,始建于唐代,现尚存二殿三院;天然图画西距建福宫1000米,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天师洞是青城主庙,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内现存历代石木碑刻中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书碑、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等。

出天师洞,过访宁桥,是祖师殿,北面有朝阳洞、上清宫。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

9、重庆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9年12月

重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位于四川省重庆市,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中国唐、宋时期的石刻造像艺术的总称。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而且“三教”、“两教”合一的雕刻也很多。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在艺术上“神的人化与人的神化”达到高度统一。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游价值,是一座难得的文化艺术宝库,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

10、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宏村

宏村位于安徽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古宏村人独出机杼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像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 西递

西递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11、北京天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8年11月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相当于紫禁城的四倍。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北围墙为弧圆形,南围墙为方形。这种南方北圆,象征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使大殿产生出高耸云端的巍峨气势。

12、北京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执政。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它显示着中国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文物。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有文物约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

13、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公元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为研究4~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4、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7年12月

苏州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迩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

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田园生活(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

15、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它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宋等朝代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龙门石窟不仅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且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龙门石窟还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16、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明显陵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的纯德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陵墓面积1.83平方公里,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明显陵的建筑格局,从整体看,宛如一个巨大的“宝瓶”,分内外围城,外围城高6米,宽1.8米,长3500余米,红墙黄瓦,随山势起伏,雄伟壮观。外围城南端为两重陵门,称新、旧红门。明显陵布局巧夺天工,工艺浮雕精美绝伦。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的马兰峪,界于京津、唐山、承德之中。陵园大小建筑580座,是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五个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香妃等161人的大陵园。

清东陵四面环山,是清王朝帝王的主要陵寝之一,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由217座主要单体建筑组成,比中国最大的古建筑群——北京故宫还大10万平方米。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的永宁山下,是清代帝王陵寝之一,与河北省遵化县东陵东西相对而称西陵。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76人。共有陵寝14座,还有配属建筑行宫、永福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

其中崇陵位于泰陵东侧、是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陵墓,是中国最后一座帝陵。

17、北京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3年7月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东、西、北三面环山,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陵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群山之内,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布局庄重和谐。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是陵区第一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

此后明朝营建的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等11陵分别坐落在长陵两侧山下。陵区中部长达7公里的长陵神道(总神道)与各陵,相通。明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是最后一陵,此外,陵区内还建有明代妃坟7座、太监墓1座,并曾建有行宫、苑囿等附属建筑,周围曾筑有10个关城。

明末清初,陵区的部分建筑受到战争破坏,此后其他建筑也不断残坏。为此,于乾隆五十到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对十三陵的主要建筑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修葺,民国后,北平市政府又于公元1935年修葺了长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对长、献、景、永、昭、定、思7陵和神道建筑进行修茸,并成功地发掘了定陵地下宫殿。

18、明孝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3年7月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墓。建陵工程始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前后历时30余年之久。规模宏大,周围22.5公里,是中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孝陵历经沧桑,屡遭破坏,现存建筑包括碑亭(俗名四方城)、神道、碑殿、享殿(孝陵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从起点下马坊到金水桥为导引部分,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历经600余年依然保存完好的神道石刻和金水桥以北的陵墓主体部分。 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中国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

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有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约115米,陵基近似方形,状如覆斗。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19、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4年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

园内建筑规模不大,殿宇和围墙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淡雅庄重,简朴适度,与京城的故宫,黄瓦红墙,描金彩绘,堂皇耀目呈明显对照。山庄的建筑既具有南方园林的风格、结构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袭北方常用的手法,成为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在避暑山庄东面和北面的山麓,分布着宏伟壮观的寺庙群,这就是外八庙,外八庙以汉式宫殿建筑为基调,吸收了蒙、藏、维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创造了中国多样统一的寺庙建筑风格。

20、文化自然双重遗产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9年12月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境内,在市区以南约15公里,处在武夷山脉北段的东南麓,景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亿万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潆洄、碧水丹峰、风光绝胜的美景,古人说它“水有三三胜,峰有六六奇”,被誉为“奇秀甲东南”。

武夷山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此居住40多年,设帐授徒,著书立说,被誉为“道南理窟”。而古越人的架壑船棺、汉代的古城墟、宋代的古瓷窑遗址和元代的御茶园等,使武夷山更成为人们访古探奇,寻幽览胜之地。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区内峰峦林立,原始森林茂密,景色融雄浑、古朴、隽秀于一体,而且有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被纳入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区。

21、泰山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誉。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中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泰山是天然的历史、艺术博物馆,泰山中轴线上现存各种石刻1800余处,泰山岱庙天贶殿,与北京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并称为中国三大宫殿,殿内有著名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一幅模拟封建帝王封禅巡狩的大型古壁画。灵岩寺千佛殿内的40尊宋代罗汉塑像也很有特色。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之说,从秦皇汉武,到清代帝王,或封禅,或祭祀,绵延不断,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千百年来,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

22、黄山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0年12月

黄山雄踞风景秀丽的安徽南部,是我国最著名的山岳风景区之一。风景区内重峦叠嶂、争奇献秀,有千米以上高峰77座。“莲花”、“光明顶”、“天都”三大主峰,均海拔1800米以上,鼎足而立,高耸云外,称为“三天子都”。山中林木茂密,古树繁多,森林覆盖率达86.6%,有植物近1500种,动物500多种。

黄山美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黄山的历史文化沉积丰厚,历代遗留的寺庙、亭阁、盘道、古桥和摩崖石刻共200多处,散布在名峰秀水之间,增添了不少古雅意趣。黄山脚下的歙县、屯溪等地古迹繁多,尤以明代徽派古典建筑艺术著称于世。

23、峨眉山—乐山大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6年12月

峨眉山

峨眉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

峨眉山也是一座佛教名山,相传是释迦牟尼身旁的普贤大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它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道场。由于历史变迁,现在峨眉山景区内尚存十余处古寺,如报国寺、万年寺、仙峰寺、洗象池、金顶等。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31公里的乐山市,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坐像,是乐山最著名的景观。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佛像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

大佛依凌云山的山路开山凿成,面对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汇流处,造型庄严,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左侧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第五篇: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对联

上联:一苇渡江启宗门法渚

下联:九年面壁传冷坐禅心

(河南登封少林寺) 上联:三岛春深云气暖

下联:九霄地迥月明多 (故宫)

上联:一径竹阴云满地

下联:半帘花影月笼纱 (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上联:清风明月本无价

下联:近水遥山皆有情 (江苏苏州沧浪亭) 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诗句

望 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安徽黄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成都武侯祠)

相和歌辞·从军行

塞上行

王昌龄

周朴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秦筑长城在,连云碛气侵。 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风吹边草急,角绝塞鸿沈。

世世征人往,年年战骨深。 辽天望乡者,回首尽沾襟。

居庸关二首

长 城 (清)顾炎武

(唐)于濆

居庸突兀倚青天,一涧泉流鸟道悬。

秦皇岂无德,蒙氏非不武。

终古戌兵烦下口,先朝陵寝托雄边。

岂将版筑功,万里遮胡虏。 车穿褊峡鸣禽里,烽点重岗落雁前。

团沙世所难,作垒明知苦。 燕代经过多感慨,不关游子思风烟。

死者倍堪伤,僵尸犹抱杵。 极目危峦望入荒,浮云夕日遍山黄。

十年居上郡,四海谁为主? 全收朔地当年大,不断秦城自古长。

纵使骨为尘,冤名不入土。 北守千官随土木,西来群盗失金汤。

空山向晚城先闭,寥落居人畏虎狼。

八 达 岭

(明)徐渭

九日迎銮北口和寅甫学士韵

八达高坡百尺强,迳连大漠去荒荒。

(元)王恽

舆幢尽日山油碧,戌堡终年雾噀黄。

翠华南下拂云霓,驻跸军都汉苑西。

龙虎台高惊峻绝,蓬瀛人老许扶携。

九天日月瞻光近,万国烽烟入望低。 佳节迎銮得清赏,牛山初不羡东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书记任职表态发言稿六下一篇:审计人员述廉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