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哲学论文提纲

2022-08-02

论文题目:校园雕塑景观的文化性内涵研究 ——以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为例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校园雕塑景观的部分案例进行分析,对校园雕塑景观思想主题和精神内涵的关联,以及对观众产生审美感触及精神影响的统合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对其呈现的主要内容进行大致分类。依据这些统合关系和文化性内涵的分类,基于SD法(语义学解析法)设计编制《校园雕塑景观文化性内涵与学校精神的关联问卷调查表》,考虑到文化内涵的复合性和多指向性,将较为感性和抽象的校园雕塑景观文化性内涵,以雕塑景观对象的七大属性所引申出来的有代表性的词语作为指标构建调研方法,与提升学校形象这个具体目标关联程度进行评价。以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的校园雕塑景观为对象做现场调研,并进行问卷调查。编制问卷调查表时,注意以模块化设计问卷问题组合,方便根据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背景、办学理念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以求形成校园雕塑景观参与并助力于学校形象建设提供系统化的评估手段,进而形成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并可转移应用的实用性成果。通过研究发现,校园雕塑景观所蕴含的文化性内涵助力于学校形象建设,是以人与物(包括生态文化、物质文化)、人与人(社会文化)、人与灵(精神和哲学文化)这三大类型文化内涵综合形成合力的形式体现的,其文化性内涵不仅延伸于学校的历史、传统、特色、学校的校训、教育目标和理念以及师生精神面貌的展等直接关联项,还要考虑师生的认可度。有时认可度较高的对象却与学校形象建设的直接关联度并不大,但这类雕塑景观也是学校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应该控制好设置的比例。对于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这个特定艺术类院校的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主题上,体现“乡土文化”或者是崇尚精神“自由”文化内涵的作品较为容易被师生们所接受,它也与川美虎溪校园的文化定位关联较为紧密,相应的对于偏重于自然科学的理工科为主的院校的校园文化中显得有些拔高精神境界的“未来”、“理想”、“信念”等较为空泛、功利性明显的文化内涵却并不受追捧。对于精神情怀中的“沧桑”、“岁月”、“怀旧”等在情感上较为敏感的文化内涵接受度较高,但其与川美虎溪校园的文化定位关联并不紧密。对于“正气”、“激昂”、“坚毅”或者和这些词语类似的“上进”、“争竞”等有一定说教意味的文化性内涵接受度不高。在交互性与趣味性上体现出“消遣”、“轻松”、“调侃”和“商业味儿”等能起到调剂人心情和愉悦身心、减轻压力的文化性内涵的较受欢迎,是营造川美在世外桃源中学习艺术这种轻松氛围有效手段,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益补充。其调研结果可以被运用于川美校园雕塑的征集设计与筛选中作为参考。以这项调研结果为基础,形成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在校园雕塑景观的征集、设计创作、筛选和安置方面参考调查问卷中雕塑景观的七个重要属性所析出的的文化性内涵与校园精神进行适配的具体操作方案。通过对川美虎溪校区这个具体案例的SD法问卷调查研究,可以形成一个参考流程,进一步对这项问卷调查的改造与调整,应该可以为校园雕塑景观更好的参与不同类型学校的学校形象建设提供系统化的参考选项。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和理念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配合下形成多向互动的复合信息圈。面对这种多通道立体传播的新情况,对其在校园雕塑景观的文化性内涵的传播中产生的良性及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校方介入新兴信息圈进行组织和导向的可能方式,以及“新四大发明”带来的校园雕塑景观“自营建”等可能趋势,为校园雕塑景观更好的参与学校形象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雕塑景观;文化性内涵;复合信息圈;学校形象

学科专业: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选题背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行文思路及重点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简析

2.1 文化及文化性内涵概念的界定

2.2 校园雕塑景观概念的界定

2.3 校园雕塑景观文化性内涵的分类

2.4 校园雕塑景观文化性内涵在学校形象建设中的作用

2.5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与案例简析

2.6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与案例简析

2.7 东西方不同校园文化背景下的校园雕塑景观文化性内涵的异同对比

2.8 校园雕塑景观文化性内涵与校园精神的适配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第3章 校园雕塑景观调研方法的构建

3.1 调研方法构建的总体思路

3.2 SD法评价样本的选取

3.3 SD法评价指标的确定

3.4 调查对象选择及测评方式

3.5 数据统计及评价

第4章 调研对象

4.1 川美虎溪校区情况简介

4.2 川美虎溪校区校园雕塑景观评价样本的情况

4.3 调研范围及具体内容

第5章 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园雕塑景观的文化内涵分析

5.1 各个雕塑景观对象的心理感受量化调查情况整理

5.2 校园雕塑景观的文化性内涵学校文化关联情况问卷调研的的应用策略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转移应用的策略及新兴信息圈的影响与介入

6.1 转移应用的策略

6.2 新兴信息圈的影响与介入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法律论文提纲下一篇:高二语文教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