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色彩

2022-09-12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么一段话:“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细细研读, 心中豁然开朗, 语文教学中的这种人文的、多元的、体验的理念不正是我们要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境界吗?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 我力求在教学中让课堂充满生命的色彩, 让每个学生都沐浴人性的光辉。让学生与我在“对话”教学中产生共鸣。

1 师生“对话”, 敞开心灵的互动与交流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 没有互动, 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把教学定位为交往, 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通过“对话”, 教师不再仅仅去教, 也通过“对话”被教, 学生不再仅仅被教, 也通过“对话”在教, 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

教师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 与学生友好相处, 学生就能全身心地投入交往中。师生之间在感情、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和互动, 成为合作的伙伴。如《春天的脚步》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组场景: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 你能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我从小草钻出了嫩芽看出春天来了。

生: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

师:哦?你是从哪儿看到的, 我怎么没有看到呢?

生:我外婆家在乡下, 她的屋里就有一个燕子窝。

师:你的运气真好, 我可真羡慕你 (亲切的说) 。

不难看出, 没有精神的自由, 没有主体意识的存在, 怎么可能形成真正的师生对话?民主、平等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号, 它应该成为语文课堂实实在在的生活。

2 生生“对话”, 激活思维的交融与碰撞

传统语文教学很少涉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 使学生在相互对话、相互影响过程中所产生的教育因素被忽视和浪费掉了。对话教学则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 重新寻回失落已久的生生对话权。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 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互助学习, 使学生个体对所学知识有进—步的理解, 在学习伙伴的影响与帮助下, 有效改善个体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教学《鲈鱼》一课时, 学生在体验爸爸和孩子内心的情感时能自读自悟后, 这时一个同学说:“同学们我对爸爸说:‘孩子,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是什么意思的?应该怎么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 纵横驰骋, 一个个畅谈自己的看法和设想。 (1) 我认为在读时应该强调“必须”, 因为这是一个规定, 这是一个任务。 (2) 我认应该突出“这条鱼”理由:指的是鲈鱼, 因为有规定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 (3) 我认为文中爸爸用低沉的声音说这句话很有道理, 因为爸爸也不忍心把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放掉, 虽然很低沉, 但字字有分量……通过生生间互相交流评价, 启迪学生思维, 发展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体验, 而且极大地发扬了民主教学, 创设了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热情高涨, 创造能力得以提高。

3 师生与文本“对话”, 超越自我的启迪与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 课文是语文学习的凭借, 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为此, 教师既要立足文本, 又要超越文本, 从而实现引导学生与文本平等对话, 实现师生共同的自我超越。

学生由于受知识与生活经验等的限制, 往往缺乏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广度。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文本, 使他们在总体把握文本的内容, 定下与文本对话的情感基调基础上, 促成学生的深入思考。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读了这篇课文, 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已通读课文两三遍之后)

生:十分痛恨英法联军。

生:我十分伤心。

生:对圆明园的毁灭我感到十分惋惜。

生:对圆明园的毁灭我感到十分难过。

师:每一个人读了都很难过。请你告诉我们, 你恨谁?

生:恨英法联军, 还恨清朝政府。

师:你读了哪一段最恨?

生:读了第5自然段后感到最恨。

师:自己读读, 看谁能把恨读出来。 (学生练读)

老师与学生的对话, 目的是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使他们在思想、情感、价值观上与文本产生共鸣。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本文中的主人公或作者的“对话”, 这种“对话”是建立在学生一定的认知基础之上的学习, 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情意因素, 因此, 借助与文本的“对话”, 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实现与文本的情感交融, 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使命。

在教学《妈妈的爱》时, 如果一味的让学生空想妈妈对自己的爱, 那么学生是不会有深切体验。这时在上这节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真实体验, 事先让学生预先问妈妈自己在生下来时有多重, 然后把学生带到操场上, 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袋子装上与自己在生下来时体重相同的沙子绑在身上, 用一节活动课的时间让学生各自进行活动, 条件是不准把袋子从身上拿下来。一节课下来同学们累得筋疲力尽, 事后同学们回到课堂上纷纷议论, 说太累人, 太苦了。听了学生们的话我马上适时利导说:“你们知道吗, 你们用了一节课就说累了, 而我们的妈妈就是这样十月怀胎, 用了多长的时间辛辛苦苦的把我们生下来, 你们说妈妈苦不苦、累不累呢, 我们的妈妈为我们做了这么多, 妈妈对我们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呀!”就这样通过学生体验理解和感受到妈妈的爱。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 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 一种体验, 一种感悟。”尊重学生对文本产生的独特体验, 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实现与文本的情感交融, 正是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的生动体现。

在“对话”中, 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 心与心的接纳, 情与情的交融;“对话”中, 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 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 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创生着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

摘要: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这种人文的、多元的、体验的理念不正是我们要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境界吗?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 力求在教学中让课堂充满阳光, 让每个学生都沐浴人性的阳光, 让学生与我在“对话”教学中产生共鸣。怎样产生“对话”共鸣呢? (1) 师生“对话”, 敞开心灵的互动与交流。 (2) 生生“对话”, 激活思维的交融与碰撞。 (3) 师生与文本“对话”, 超越自我的启迪与熏陶。

关键词:小学语文,对话,沟通交流,生命

参考文献

[1] 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Z].

[2] 王坦.合作教学观初探[Z].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

[3] 新课程理念的新取向[J].

[4] 语文课程标准[S].国家教育部, 2001, 7.

[5]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观[J].教育研究, 2002, 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下一篇:中俄哲学中的道德观念对比——对比老子“道德”与索洛维约夫“道德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