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建筑调研报告

2022-12-21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现代建筑调研报告》,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北京现代建筑调研报告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目 录

一、 前言 ............................................ 2

二、 实习内容及目的 ..................................... 3

三、 典型实习案例认识与分析 ............................. 4 3.1 3.2 国家大剧院 ................................... 3 银河SOHO .................................... 7

四、 实习总结 .......................................... 10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第一部分

从元明清建立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城起,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大建筑,再到如今的奥运建筑、绿色生态建筑,北京的建筑无时无刻不在引领着风骚。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我校建筑学2009级的学生怀着无比憧憬的心情来到北京开始为期七天(9月4日—9月13日)的建筑实习。实习是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重要方法. 参与结合专业课程的实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认识自身知识能力的现状和不足,以便进一步完善。不仅如此,实习还是锻炼意志品质,提高敬业精神,磨砺工作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步骤. 大学生在校期间,设立一段时间专业实习,对于了解认识社会、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增加对社会、对职业岗位、对与人交往重要性的认识,都是非常必要的。

本实习报告涵盖了两个我在实习过程中认为印象深刻并会对我未来设计产生积极影响的建筑——、银河SOHO和国家大剧院,其中列举了这几个建筑的概况和本人的一些认知心得体会。通过对这些建筑的实地参观和考察,体验真实的空间感觉,了解国内建筑最新发展状态,学习国内最新建筑技术,掌握最新建筑风格。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第二部分

实习内容及目的

1.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的目的地为北京。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选择具体的建筑物(展览馆、博物馆、开放型广场、影剧院等公共建筑)。通过详细地观察和理性的思考,对所选定的建筑物从使用功能、材质、色彩、体块造型、建筑形式美学、场地、技术等在内的概括性特征的总结。

2.实习目的

学习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观察现实的建筑物。从观察建筑的表面开始,尝试从中识别出隐含其中的形式要素、组织规律逐渐习惯于运用形式概念进行思考。同时,深入了解其隐含的技术方法,并对其含有的技术方法产生直观感性认识,形成正确的建筑技术美学观念,并为今后在设计工作中恰当的运用技术奠定认识基础。

建筑认知实习要求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大型公共建筑物的功能性以及空间特点;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体会新结构、新技术对建筑的积极意义;同时了解传统与文化对建筑和城市发展的意义。

经过了接近四年的专业学习, 在掌握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研和实地参观,增强对建筑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初步具备以理性眼光概括中等及以上规模建筑物主要特征的能力, 培养学生作为建筑师的基本素质,为以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第三部分 典型实习案例认识与分析

3.1国家大剧院

3.1.1建筑简介

国家大剧院侧面

中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剧院综合体。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3.1.2建筑师背景

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1938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毕业 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1961年)、法国道桥学院(1963)和巴黎美术学院(1968年)。1967年,他设计了圆形的巴黎戴高乐机场候机楼。从此,作为巴黎机场公司的首席建筑师,设计了尼斯、雅加达、开罗、上海等国际机场,日本关西国际机场的基本概念也出自安德鲁之手。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安德鲁参与过许多大型项目的建设,像巴黎德方斯地区的大拱门、英法跨海隧道的法方终点站等。

1999年,安德鲁领导的巴黎机场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中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夺标。1999年7月,获选为最终的建设方案。安德鲁曾说“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你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

3.1.3认识分析

国家大剧院,在初次看到这座大体量的建筑时,当看到它犹如浮在水面上亦幻亦真时,我认为国家大剧院绝对是北京城数一数二的地标,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似乎已经做到极致,让我好生喜欢。但当我看到国家大剧院所处的地理位置时,我发现它似乎建造的有些不合地宜。它位于北京城最重要的中轴线上,东边不远处便是人民大会堂,再往东便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毫无疑问,它所处的位置是十分敏感的。我想大概正因为其所处地块的敏感性,所以安德鲁先生便引入了最简单的几何体,如同贝聿铭先生在巴黎卢浮宫改建项目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一样。如今它已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想,如果抛离其所处的地块,单论这一个建筑,那么国家大剧院确实是做的气势恢宏。而如果,其巨大的体量以及光亮的外表却显得与周边格格不入,文化在此也无踪可循。

当然,在这里我并没有否定国家大剧院的意思,毕竟存在及合理,况且,大剧院内部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右图,这是国家大剧院入口处长达80米的水下长廊,据说天气晴朗的时候能看到湖水波光粼粼所投下的倒影,可惜那天空似乎不作美。进入内部,可以观察到国家大剧院采用了体块化零为整的处理手法,巨大的蛋形结构覆盖内部的三个小蛋——即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场。在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大蛋与小蛋,小蛋与小蛋之间产生了大量活跃的公共空间。

另外,大剧院的细部设计也非常用心,墙壁上雕刻着高低起伏的不规则线条,勾勒出光影的律动。红色调变得鲜亮和细腻,楼板上是由一个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红色天花板构成上,亮丽的红色给天花板平添了几分动感。整体色调符合国家大剧院中国红的元素和民族自豪感。但那天在参观时,我觉得整个剧院的采光并不是很好,那天的天气是阴天,没有太阳光,剧院内部的光线很弱,又没有开灯,我用相机根本无法拍摄出亮背景的

照片来。另外,中途我去上厕所,却发现其中一个卫生间只有两个小便卫和一个如厕卫,在大剧院人流量如此大的场所却设置这样的卫生间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讲到这里,回过头去,我又在想这样一个建筑形式安放在这样一个特殊意义的地块是否合适。毕竟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中心位置,就不光应满足其剧院的使用功能,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而如今的这个国家大剧院,却无法带给我们任何的文化认同。试想,如果以后我们技术更为发达并趋于成熟,我们把其拆了建造一个技术更为先进的剧院,我们会不舍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而倘若把对象换成位于她旁边的人民大会堂,那答案便必须是肯定的了,因为无论把人民大会堂的功能做的多先进,属于如今这个人民大会堂的文化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国家大剧院内部景观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3.2银河SOHO 3.2.1建筑简介

银河SOHO

银河SOHO地址位于东二环朝阳门桥西南角,总建筑面积33万多平方米,包含166,000平方米的写字楼及86,000平方米的商业区域,全新的工作休闲空间使项目与周边枢纽的联通趋于完美化。贯穿建筑群南北的中央大道及地下商城向北面与朝阳门SOHO(一期与二期)及地铁站出入口相连,同时向东通过横跨东二环的天桥与外交部大楼毗邻。

这座融动的优美建筑群不但营造了流动和有机的内部空间,同时也在与此毗邻的东二环上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地标性建筑景观。设计的一个主题是借鉴中国院落的思想,创造一个内在世界。而同时,这又是一个完全二十一世纪的建筑:不再是刚硬的矩形街区及街区之间的空间,而是通过可塑的、圆润的体量的相互聚结、溶合、分离以及通过拉伸的天桥再连接,创造了一个连续而共同进化的形体以及内部流线的连续运动。在建筑设计策略上,此项目通过单体的整合营造出一个壮观的整体。每栋建筑个体均有它的中庭和交通核心,且在不同层面上融合一起,从而创造出丰富流动的空间景致和室外平台。平台的相互错综位移,不同层面对彼此视角的介入,产生环绕着的、引人入胜的环境。建筑在从下至上的不同层面各个方向展开,所以它是一个360度的建筑世界,没有角落也没有不平滑的过度,源自自然的启迪,建筑的外观展示了连续流动的深空间。数百米长的景观构成深远的、全角度的视野。访客可以仰望,也可以向前远眺,透过百米长的空间找到下一目标和方向。这里的关键策略是空间的流动性和导向性。当走近建筑的时候,访客会观察到光影的游戏,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的转换。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3.2.2建筑师背景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扎哈·哈迪德是广州歌剧院、德国宝马汽车中央大楼、美国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等世界顶级项目的设计师,建筑界均称“扎哈代表未来”。2010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在“思想者”组别中拔得头筹。

3.2.3认识分析

来到银河SOHO面前,便被它的外表所深深吸引,而当我进入其中时,我更是为扎哈高超的技艺所臣服,可以说,银河SOHO是我这次去北京参观的最喜欢的建筑。从外观看,建筑由横向的“一张张”圆盘堆叠而成,又好像是结合了中国传统的梯田,绵延不断,如梦如幻。银河SOHO由四个形状类似的体块结合而成,而奇怪的是,无论我从哪个角度看去,似乎都看不到四个体块,这大概便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进入内部后,这其中的空间更是极其活跃,让人的心情一下子兴奋起来。我进入其中的一个单体,便来到了左图所示的中庭空间。中庭做的很大,其布置手法和楼梯的布置让我想起来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美国国家馆东馆,同样的巨大的中庭,上方同样是玻璃网架,同样是活跃的空间,每层的人流间都能产生视线交互。而继续走,我发现自己好像是置身于迷宫之中,在其中兜转几圈后,便已然找不着北,若要让我去SOHO内部的一间办公室,我大概得找上个半天吧。

银河SOHO入口

从其中一个单体走出,便来到了如左图所示的空间。这相当于一个小型广场,喷泉,汀步,以及各种形式的座椅,都与建筑的形式十分吻合。每个单体与单体之间都有一个庭院,而单体与单体在四楼也通过廊道相连接,平台的相互交错,不同层面对彼此视角的介入,产生环绕流动的环境。建筑在从下至上的不同层面向各个方向展开,可以说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根本没有一般建筑所谓的角落的说法以及不平滑的过渡。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银河SOHO中庭景观

银河SOHO中庭喷泉

不过,再好的设计都有它的缺点,正因为银河SOHO的自然流动和平滑过渡,使其在空间上的延续性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增强,因此,人置身其中很容易迷路。在我参观的过程中就发现有很多人在问工作人员方位,这大概是这栋建筑的弊端吧。总的来说,我喜欢银河SOHO的处理手法和空间流线方式,因为这,我开始喜欢上扎哈的设计。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第四部分

实习总结

写到这里,我的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也就告一段落了。看了那么多的北京建筑,这里的建筑无疑具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归结起来主要有几点:体量庞大的建筑居多(特别是水平方向上)、经典甚至保守的建筑居多、庄重大气的建筑居多、前卫的建筑多。

本次北京建筑认知实习,让我们领略到了北京的知名建筑和壮丽山河,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拓展了我们的设计思路,增强了对建筑的感性认识,学到了许多对我们以后的设计有着积极的作用的事物。在未来的建筑专业学习中我会更为细致地看待问题,努力培养属于自己的设计理念。

最后,衷心感谢老师的殷切教导。

2013年9月29日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第二篇:北京建筑认知实践报告

◢ 本次实习总共7天,在北京的一周我们浏览欣赏了从古至今的各种经典建筑,或华丽奢美或简洁大方,都让我今后对于建筑的学习、设计有了很大的收益。至此总结实习报告一份,以记录下此次令人受益匪浅的认知之行。

------------

◢ 出行前计划如下:

10月18日-天安门广场片区 10月19日-圆明园片区

10月20日-中关村片区 10月21日-奥运村片区 10月22日-798艺术区 10月23日-胡同片区

因各种因素影响,行程与计划略更出入。以下是这一周来我们走过的各个建筑美景: (照片均为本人拍摄后期,绝无网络下载:)

------------

◢ 天安门

在中国,最具更政治象征意义的建筑莫过于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建国以来,经历了三次大的整修扩建,占地44万帄方米的天安门广场现今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广场周围组成了包括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在内的公共建筑群,其布局庄重谨严。

置身于天安门广场时,首先感到的就是庄严肃穆,还更就是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红墙黄瓦的天安门金碧辉煌,高大而色彩浓郁。桥南东西两侧,各更汉白玉石华表矗立,云绕龙盘,极富气势。

------------

1 ◢ 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帄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帄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

------------ ◢ 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是为纪念领袖毛泽东而建造,于天安门广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坐落原中华门旧址。77年5月24日落成,占地57000多帄方,总建筑面积为28000帄方。主体呈正方形,更44根福建黄色花岗石建筑柱,通体青岛花岗石贴面。基座更两层帄台,台帮用四川大渡河旁的枣红色花岗石砌成,四周环房山汉白玉万年青花饰栏杆。 排队参观的时候见到厅中间的水晶棺中,安放着毛泽东遗体。毛泽东身着灰色中山装,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 毛主席的遗体水晶棺基座用泰山黑色花岗石制成,庄重肃穆。大厅正面的汉白玉墙面上,镶着17个镏金隶书大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曵”。

------------

2 ◢ 故宫

故宫不仅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故宫凝聚着近600年的宫廷变迁和人世沧桑,它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诉说和生命智慧。故宫以它厚重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和社会、历史的里程碑。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明清24位皇帝临朝为政和日常生活的地方,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这里代表了权威,也充满了神秘。它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72万帄方米,共更宫室9999间。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住过24位皇帝。故宫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永乐皇帝曷棣于1407年开始修建的,历时14年。故宫宫殿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贯穿了整个北京旧城,故宫在这条中轴线上占更1/3的长度。 个人参观过故宫后深切感受它的气势与 威严,这一大片巍峨宏大的建筑群却并 不让人觉得冗杂而是充满节奏感。故宫 建筑都是砖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 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其建材 和建筑手法都十分讲究。视觉上给人华 丽富贵的印象。太和殿是故宫中最大的 木结构建筑,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 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孙。整个大殿装饰 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只可惜我们去 的时候只能在殿外浏览,伸长手臂举着 相机拍些内部的照片自己欣赏。

------------

3 ◢ 国家大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帄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帄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帄方米。

我认为作为大体量公建,国家大剧院是十分让人震撼的。透过玻璃窗,波光粼粼的半环绕型水池在昏黄的灯光下别更一番风情。说实话,在天安门前,在人民大会堂的西侧,一下子出现一个闪光的“水煮蛋”,确实让我忍俊不禁,感觉很更意思。但大剧院接下来给我的感受却是一种震撼。由地上过渡到地下,经过头顶水光曳动的走道再到达传统意义上剧院的前厅。多么巧妙的设计!震撼就在这里。震撼于这个空间,这种体验;感叹建筑师的创意和智慧 与人格。也许,建筑师考虑到建筑使 用者的感受,由外界那样一种政治色 彩强烈的环境进入到一个艺术的殿堂 以获得心灵的享受时,需要情感上的 过渡才设计了那个水池;也许,是建 筑师仅仅需要那样一种空间效果。无 论如何,当游人穿过这样一个光亮的 过厅,水光在头顶、在墙壁、在脚下 摇曳,这种感觉是奇幻的,至少震撼 了我。由于剧院方面限制,此行没更 参观到音乐厅内部,只在剧院的交通 空间游走,但仅此也让我这个“小孩 儿”叹服不已了。无论色彩材料,还 是流线空间组织,我都被建筑师打动

------------

◣ 人民英雄纪念碑

------------ ◢ 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天安

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在广场中与天安门、正阳门形成一个和谐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筑群。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建筑面积为3000帄方米。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两层须弥座承托着高大的碑身。碑身是一块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60多吨的大石。碑身正面(北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曵”八个鎏金大字

新国博改扩建充分考虑到原建筑已在公众中形成的特定印象,因此在方案设计时非常注重与原建筑风格的一致性。更机嵌入老建筑之中的新建筑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两轴一区”的建筑特点。

5 新国博对老国博原更的6.5万帄方米建筑进行了改、扩建,对保留下来的3.5万帄方米建筑(主要是北、南楼和西入口)进行结构加固和改建,其中南北两楼由三层结构内部改造为五层;拆除中间庭院的原更3万帄方米建筑,向东、向下扩展,新建15.69万帄方米的新馆建筑。新国博建筑的南北向长度不变,还是330米;东西向宽度向东扩展50米,由150米增加到200米。这样,新国博改扩建后建筑面积达到19.19万帄方米,占地面积由5万帄方米增加到7万帄方米左右,建筑主体外观高度也形成26米、34米、42米左右三个层次,最高处达到42.5米。这就与人民大会堂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建筑面积17.18万帄方米,高46.5米的体量和高度大致相当了。 中国国家博物馆给人感觉从建筑结构到装修处处显匠心。我们除了会为其恢宏大气的建筑氛围惊叹,更会时时处处领受到一种中国文化的整体风格和细节表现的感染。整个内装修统一协调的三色色调,曶实大气。国博作为城市的会客厅,他的室内空间给人感觉是温暖和明媚的,并且具更大型公建结构清晰,布局合理的特点。

------------

◢ 圆明园

圆明三园共更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帄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帄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帄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如字轩、眉月轩、田字殿、还更扇面形、弓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胜形、书卷形等等。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

置身于圆明园中,你可以明显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盛景。断壁残垣提醒着我们圆明园承受的重创,残留的建筑依然华丽迷人。它们更的充满东方韵味更的结合了西洋建筑的特点,八国联军愚蠢的将明珠般的圆明园毁了大半是全人类的遗憾。

------------

6 ◢ 颐和园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帄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更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帄方米,共更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世人只知圆明园,其实毁的何止是圆明园,名气规模最大而已。其中,只更颐和园借着慈禧的力量重新修建起来了。步入颐和园,这些历史烽烟一一回顾,不能不心生感慨。颐和园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游览颐和园会发觉亭台、长廊、 殿堂、庙孙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 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 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 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 成的杰作。

------------

7 ◢ 清华大学

清华建校初期兴建过一些校舍,规模不大且多为单层建筑,“清华学堂”两层的大楼算是校园里最高的建筑了。为了适应改办大学的需要,1914年学校专门设立工程处进行校园建设。1916至1920年间,学校耗资约百万元,先后兴建了图书馆(老馆东半部)、体育馆(前馆部分)、科学馆和大礼堂,时称“四大建筑”,是清华建校以来第一批大规模建筑。这些建筑群,也是上个世纪初我国首批引进西方建筑科学技术建造的近代建筑,现在已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清华不愧被誉为建筑博物馆,既更中式园林,又更许多西洋风格的建筑,还更一些现代化的建筑。建筑大都四四方方,更的还带着门廊,可以很清晰的看见美国建筑的影子,更的甚至让我更在波士顿的错觉。清华整体脉络清楚,更条不紊,

新建筑与传统的西式建筑相谐

调。

------------ ◢ 北京大学

8 北京大学校园又称燕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镇东北部,与圆明园、颐和圆毗邻。由于这里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外更西山可借,内更泉水可引,早在金代就成了京郊著名的风景区,同时又是明清两代封建帝王的“赐园”。1952年全国院系进行调整,北京大学从沙滩迁到燕园,逐渐成为一所侧重于基础科学教学和研究的文理科综合大学。 北大湖光山色十分秀美。置身于未名湖畔,抬眼有西山远黛,低看水光潋滟。整个风貌既有如颐和园皇家园林的大气,又不同于其宏丽;细微处如私人园林细腻传神,却开阔疏朗。北大燕园建筑群功能与环境统一,建筑艺术与环境协调。采用传统民族风格的个体建筑与古老园林风格相协调,纵横交替的建筑轴线布置与园林环境相互渗透,建筑组群母题的应用构成和谐的韵律。建筑与山水、道路、树木相融合的空间序列,使人产生多种美的感受。无论是房屋复古的飞檐,还是路旁巨大的银杏,围墙上茂盛的爬山虎,都让人感觉很更韵味,大概这是因为北大以前是清代王公的园林,浸透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丽。

------------

◣ 798艺术街区

------------

798艺术区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英文简称DAD-Dashanzi Art District),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面积60多万帄方米。

第一次接触到参数化设计这个概念,。感觉这类建筑很酷、很炫。在798观看了几个小型画展。艺术是相通的,绘画,书法,电影,音乐,诗歌,时装,建筑……而这些展览就通过“通感”的手法,通过数字灯光,音乐,时装和舞蹈的方式来表现这样一种设计界的新思维。我无法说出这次观展自己究竟收获了什么,是一种新的设计思维,还是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总之,似更所得

9 ◢ 鸟巢

国家体育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为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体育场。工程总占地面积21公顷,建筑面积258,000㎡。成为具更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

鸟巢场内流转的曲线,富于激情的色彩,这些,把我的情绪带到了高处。更人永远都不明白,为什么运动员会对运动场更着深深的眷恋,为什么运动员在完成比赛会亲吻赛道。也许这就是建筑艺术,就像更人会在某位大师的油画前流下感动的泪是一样的。更人说鸟巢的“表皮”是一种浪费。不可否认,但我的感受是,这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至少,它起到了交通作用。这个“表皮”体现了一种原始的美,她是非线性的。

◢ 水立方

国家游泳中心又被称为“水立方”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其与国家体育场(俗称鸟巢)分列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两侧。国家游泳中心规划建设用地62950帄方米,总建筑面积65000-80000帄方米,地下部分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5000帄方米,长宽高分别为 177m × 177m × 30m

我觉得设计特色是建筑中气泡和自由结构的加入,水立方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膜结构工程,是唯一一个完全由膜结构来进行全封闭的大型公共建筑。白天,“水立方”淡蓝色的“外

衣”沐浴明媚的阳光,一片柔和温润,如诗如画;夜晚,华灯闪耀,“水立方”气泡流光溢彩,这座湛蓝的水晶宫 殿更加纯净、柔美,魅力无穷。

------------

10 ◢ 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南锣鼓巷南北走向,北起鼓楼东大街, 南止地安门东大街, 全长786米, 宽8米,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 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

其实我的感受是现在的南锣鼓巷就像是纽约索和区王子街的怪诞中国版:一个公共大卖场披上了历史的外衣。这条街上排列着为旅游者准备的T恤卖店、咖啡店和小餐馆。外国人拿着旅游指南书漫无目的地在街上来来往往,感受着虚假的文化气氛。但巷子两边随处可见名人故居还保更一些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的特点。

------------

11 行程外建筑游览>>>>> ◢ 长城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帄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同时,长城于1987年12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

◣ 明十三陵

------------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帄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帄方公里。

12 ◢ MOMA公寓

北京的高端公寓,当代MOMA位于东直门迎宾国道北侧,拥更首都北京的地标优势,项目规划建筑面积22万帄方米,其中住宅为13.5万帄方米,配套商业面积达8.5万帄方米。在当代MOMA的规划设计中,更多考虑了未来城市的生活模式,引入了复合功能的概念,实现开放功能的城市社区

------------ ◢ SOHO

北京建外SOHO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9号(国贸中心对面),总建筑面积约70万帄方米。建外SOHO被媒体称为北京“最时尚的生活橱窗”,由20栋塔楼、4栋别墅,l6条小街组成。建外SOHO没更围墙,16条小街在占地约17万帄方米的建筑群中流动,制造出充满人情味的小街文化。

------------

13 ◢ 数字大厦

数字北京大厦地下2层,地上11层,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6000帄方米,总建筑面积96518帄方米,为北京市60项重点工程之一,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

我喜欢的在798拍的一些照片>>>>>

------------ 14 798速写>>>>>

------------

总结感想>>>>> ◢ 要真正理解建筑,不是通过媒体,而是通过自己的五官体验其空间,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旅行”不是以身体的移动,重要的是畅想、思考。我想,所谓“旅行”就是离开日常惰性生活,进行更深度的思考过程,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 ——安藤忠雄 ◢ 清华大学的徐卫国教授这样定义建筑:建筑,是环境,是场所,是人的活动。我没更资格对这样的定义说赞同与否,但觉得很对。由徐教授对建筑的定义,结合我对建筑的认识以及此行的所思,我对建筑更这样两点体悟:建筑表现出的场所感,可以理解为空间上的;建筑与时间的关系。我们在北京出行多靠地铁,如果把地铁理解为环境而看做建筑的一部分的话,建筑蕴含的,表达的,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极其复杂的。建筑无法推开时间单独而论,就像地铁对于城市的改变,就像由天安门到人民大会堂再到国家大剧院,就像设计思维的发展由鸟巢的表皮到参数化设计……北京之行让我看到了纷繁的世界,那么什么是我需要的,我想该是我接下来要思考的。 ◢ 2011/11/02于黄家湖

第三篇: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7年8月03日——8月 17日 实习地点:北京市

实习目的:旨在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与认识中国现代建筑。同时对各种建筑类型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解一下当今世界设计发展的趋向。 实习内容:这次实习共持续两周,参观了包括北京著名景点、商场、展览馆、2008年奥运会规划景观、高校等二十多处,内容十分丰富。

第一天到达的时候,我们安排好了住宿,随处逛了逛。第二天才正式开始参观。我们去了天安门广场、故宫、国家大剧院、百盛购物中心、王府井世都百货,东安商场、先农坛、天坛、颐和园、鸟巢等等。下面我就重点介绍其中的几个著名景点。

一、古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参观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有50万平方米。广场西面是人民大会堂,这里是全国人大的办公地点。东面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在纪念碑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遗体安放于此。在广场北面隔着长安街就是宏伟的天安门城楼,它建在北京市的南北中轴线上。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位于整座皇宫的中轴线,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

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

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 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 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 筑。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右图是刚进入颐和园看到的方得江南小镇,北方的这种地方别具一番滋味。 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万寿山一景,在颐和园只能体会到古代园林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却不知道它妙在何处。有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茫。还发现了一些窗框的神奇效果,见识了古代的取景手法。

谐趣园是颐和园中园林的代表。我当时被湖中的金鱼吸引,由于当时又饿又累,没有体会到那种应该有的感觉,实属遗憾。总觉得颐和园适合闲暇的时候好好游览,而不是走马观花式观赏,支直觉的有太多东西,多的以至于吸收不了。

北京的这些古典建筑可谓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是我国的历史财富。他们虽然曾经辉煌过,但也难逃岁月的洗礼,我真心的希望游客更深刻的意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保护好古人留给我们的礼物。

二、著名的现代建筑的参观

国家大剧院主壳体和人工湖位于场地中部,沿湖规划环形观光通道,外部为整片的绿化林地。这个大剧院在跟大堂配合的问题上,大会堂立面非常垂直,大剧院成为一个对比。它把大会堂的美凸显出来,又不压抑其光辉。阳光从天上洒过来。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显得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通过参观国家大剧院我意识到了中国意识形态的转变在不像以前那样保守,但同时也有点忧心,怕这种势头一旦蔓延,就会对古代的建筑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另外国家大剧院体量不是那么的巨大。弧线形的建筑外观与人民大会堂形成鲜明的的对比。

奥体中心,奥体中心体现的是一种新的结构形式,也是一中生态仿生建筑。它粗粗的钢构架略显遒劲,远没有设计初始那么灵动,体量比较庞大。“鸟巢”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体育场基座以上部分共七层,设有观众服务设施、媒体工作区和贵宾接待区等。基座以下部分

共三层,设有零层内部环路、停车场和大量功能用房。碗型看台分为上、中、下三层,并在中、下层看台之间设置包厢及其座位区。国家体育场主体是由一系列钢桁架围绕碗状座席区编织而成的“鸟巢”外形,空间结构新颖,建筑和结构浑然一体,独特、美观,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充分体现了自然和谐之美。"水立方"是一个看起来形状很随意的建筑立面遵循严格的几何规则,立面上的不同形状有11种。内层和外层都安装有充气的枕头,梦幻般的蓝色来自外面那个气枕的第一层薄膜,因为弯曲的表面反射阳光,使整个建筑的表面看起来像是阳光下晶莹的水滴。而如果置身于"水立方"内部,感觉则会更奇妙,进到"水立方"里面,你会看到,像海洋环境里面的一个个水泡一样。"水立方"与"鸟巢"只有一路之隔,一方一圆,一蓝一红,形成了一种微妙、均衡的关系。

国家图书馆新馆,国家图书馆在设计上体现了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二期新馆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水平伸展的体态和简约的风格,其巨型钢结构屋顶宛如一本“书”,由一个个“人”支撑于充满浓重中华文化色彩的底座之上,一部无支撑扶梯从二楼直通四楼,方便读者进出阅读室。此外,二期新馆外墙及顶棚全部采用玻璃幕墙装饰,阅读室利用从玻璃顶棚和30多个采光窗射进的光线采光,节约了照明用电。

三、商业区的参观

王府井中心商业区以王府井大街为主轴, 两侧向纵深发展, 形成了东区和西区两个街坊型商业街区格局。东区步行街成十字交叉型。笔直的街道, 紧邻大体量的建筑物侧墙, 空间结构易形成生硬、单调之感。以优美、丰富的曲线为空间造型的基础, 以旋转、律动的圆来变化, 以郁郁葱葱的绿化来点缀, 柔化了建筑物坚硬的外观。西区以三个形态各异的广场作为空间形态的构成点。以稳重、简洁的直线和灯柱将三个广场联成一个整体, 形成西区开敞的城市空间形态。王府井大街是中心商业区最主要的街道, 地处天安门以东,与西单沿主轴线对称布置,全长1800多米,是一条物丰人旺的综合性商业步行街。整个街道分为三部分,中间为主要街道,两边随商业建筑布置,设有部分小品和散点商业供人们休息,其装饰具有浪漫的格调,使人们放松心情。但是现有的王府井商业街空间形态单一, 空间无节奏感和秩序感, 并且匮乏公共空间, 没有足够的参与性的活动空间和休息空间, 现有的无使用功能的空间依然保留着, 存在空间的浪费现象。环境景观视觉形象缺乏完整性与统一性。没有合理的规划, 成为凌乱的小开间密集型店面及经营同类商品的聚集地。

北京新东安广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处于北京王府井心脏地带,不仅是王府井内首个重建项目,更是北京最著名的时尚消闲购物热点之一。商场面积达130万平方尺的新东安广场,翻新后除营造更宽敞的购物空间外,并以凸显商户形象的设计为重点,双层垫付门面采用答复玻璃幕墙,务求令商场更富时代感。

以前看建筑物,不知道从哪方面的去看建筑,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一个建筑的优劣好坏,想深入去了解的建筑,却不知道从哪方面去了解,经过两周建筑认识实习,面对实体建筑,通过老师的仔细讲解,自己终于有了对建筑整体的感性认识,对建筑的观察力有所提高,对建筑由了解变成了喜欢,而且自己也学到很多的有关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单个建筑、建筑群等都有了较深的认识。建筑为人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休息、活动的场所,而且给予人们精神的享受。建筑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其艺术性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后我要更多的出去认识更多的建筑,更多的了解建筑,把建筑学学好,尽自己所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建筑实业。

第四篇:北京建筑参观实习报告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目录:

一················王府井、南锣鼓巷、北兵马司胡同 二················故宫、天坛、后海

三················银河SOHO、三里屯、CCTV大楼、世贸天阶 四················颐和园、北大校园、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五················北京印象、郦城住宅区调研 正文:

一、3月14日 星期一 参观地点:王府井大街、南锣鼓巷、北兵马司胡同

这天是北京参观实习的第一天,时间也显得有些仓促。好像什么都是全新的,我们所有人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一开始总有些不太适应。早上九点多以下火车就感到些许的凉意和干燥,不愧是北方城市,也不愧是帝都。经过一段步行之后我们班三十多号人终于到了下榻的酒店,这是一家稍小的快捷酒店,位于东花市大街和白桥大街交汇处。这里地处二环之内,周边都是一些成熟的小区,配套设施也十分齐全,交通较为便捷。总之这里的区位优势比较好,便于我们到各处参观调研。值得一提的是,这家酒店的内部房间布局方式比较独特。房间布置仿照北京胡同,一条主走廊贯通首末,走廊两边再分支出次廊,次廊两边全班人在北京火车站的合影

布置房间。对于比较大的进深和开间的建筑,房间布置采用这种方式比较经济合理,但是带来的问题也比较严重:整个建筑内部是一个封闭空间,走廊又很深(将近15米),所以绝大部分房间的通风采光都成问题。虽然没有良好的通风采光,但是起码我们稍微体验了一下住在“胡同”里的感觉。

1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经过短暂的休息之后,下午三点我们从酒店出发,动身前往第一天调研的目的地:王府井大街。王府井大街是北京一条比较有年头的商业街,这里结合了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到现在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包括中式的和西式的以及中西结合的。早期的建筑较多,有的明显经过改造。整体来看整条街界面尺度很大:建筑体量大,街道界面宽,给人的尺度感大。这与苏州的观前街相比就明显宽敞了许多,至少在人流旺季王府井大街不会王府井大街给人的尺度感很大

看到人流拥挤的现象。但是就建筑与人的比例来讲还是观前街比较和谐,王府井的建筑不管是仿中国古建,还是仿西方古典式都采用很大的体量,虽然在整体上和谐统一,但单一建筑看起来却不是很和谐,失去了一些古典的韵味。

从细节方面入手,王府井大街也有可圈可点之处。首先是街道本身,作为步行商业街,断头都会设置一些标示来划分人行与车行的领域。王府井大街在这一点做得不够明显,采取的措施有:铺地的变化,在尽端设置路障和公共汽车站,近端道路向两边开通疏导道路等做法。虽然不够明显但还是起到了作用,因为毕竟王府井大街的名声在外。就传统的步行商业街而言,首末都会设置标志物来标明领域,比如前门大街用牌楼,上海的南京路用的是石刻字等等。王府井大街尽端不做标志物的另一个原因是街道太宽了,做任何标志物都会显得渺小,所以干脆什么都不做反倒明显。其次是每个店铺的店面都不尽相同。有的入口做得很小,甚至没有橱窗;有的入口虽小,但是橱窗很大,为路人尽情展示商品;有的入口做的很明显,游客的视线和进出都畅通无阻。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原因在于店铺的性质不同:有的面向广大消费人群,有的面向高消费人群,有的面向外地游客,有的面向小孩,还有的面向少数民族。多样的店铺也造成了丰富的立面,不管建筑本身是什么风格,临街的商铺都会改掉建筑的原有面貌。王府井大街上各种立面处理方式

2 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王府井步行街段其实并不算长,仅几百米。参观完后我又转战到了北京南锣鼓巷,这里汇聚了北京很多老胡同,以南锣鼓巷为主轴向东西方向放射多条胡同。这样的街道形式是老北京的传统街道形式,虽然街道狭窄,但是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多了起来。这里虽然已经被改造成了商业街,但还是保留了原有的居民街的风貌,街道形式与苏州的平江路和山塘街相似。商业元素与居住元素互不干扰,游客甚至可以走进每家每户进行参南锣鼓巷的建筑和街道体量与人的关系很和谐

观,虽然不太礼貌,但是这里的居民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我到这里的另一个原因是寻找马岩松做的“胡同泡泡”,之前早就听说但就是没有亲眼见过。经过一番苦心寻找之后才得知“泡泡”是在一家人的院落之内,而这家的大门紧锁,“泡泡”早就不供外人参观。这的确令我比较失望,我们几个人也只能在巷子边踮起脚向屋顶上看,能够些许看到“泡泡”的顶。由于多年没人光顾,上面早已落满灰尘。

总结:差不多半天的行程就这样结束了,虽然有些赶路程,但依然很充实。两条商业街带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建筑与街道的体量对于商业空间的空间感受影响是很大的。

二、3月15日 星期二 参观地点:天安门、故宫、前门大街、天坛

这天是北京参观调研的第二天,今天的内容都是古代的建筑和建筑群。首先参观天安门,到达天安门的过程虽艰辛,结果却是好的,我终于看到了心目中的圣地:天安门。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紫禁城的大门,是每个明清官员上朝的必经之地,在人们心中这里早就成为了神圣之门。新中国成立之后,天安门又被赋予了新的定义,这里几乎变成了天安门前的金水河将内外明显划分,要进入故宫就必须从金水河上的七座桥进入,这就天安门的正立面

中国权力的象征,变得更加神圣不可侵犯。做到了人流的引导。既不生硬又能体现这里庄严肃穆的氛围。就天安门本身来说,它最开始为明代所建,起初名为承天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后世经过几次翻修,最后一次返修是在1970年。命运多舛,经历丰富的天安门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要细说起来估计今天的内容都可以不用写了。虽然自1984年以来这里实行了对外开放,但我依然没有上去参观,因为今天参观的重点是故宫。

3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从天安门进去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端门,其次是午门,虽然只经过了两道门,但是距离却非常长,想当年明清两代的文武百官从各自的府衙出来之后经过正阳门、大明(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这一条大轴线之后才能进入紫禁城,长度可达1600米,徒步走不仅耗时且劳人。在见到皇帝之前。这一过程是无法避免的,皇帝也正因此显得更加威严,高高在上的气势更加突出。经过入口的最远看太和殿,建筑与人的比例关系悬殊

后一道门,太和门之后我们终于看到了三大殿的太和殿了。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台建筑,高台基座全部由汉白玉打造,这些石头明朱棣年间由密云的采石场通过人力畜力搬运过来的,可见工程量的浩大。太和殿是故宫中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长64米,宽37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高35.05米。殿下的三层汉白玉基座高8.13米,周围有栏杆环绕,栏杆下有排水用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奇观。太和殿又名金銮殿,因其内部铺地为“金砖”,金砖因其打造时所需钱很多才得此名。此砖为苏州一种特制的砖。表面漆黑、油润、光亮、不涩不滑。殿内柱子也有讲究,共七十二根大柱子支撑屋顶的全部重量,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1.06米,高12.7米。明代采用楠木打造大柱,采自川、广、云、贵等地,清代重

建后采用松木,采自东北。在其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盘卧的巨龙。说了太多的太和殿是因为这里实在是太重要了,明清两代这里一直都是皇帝上早朝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处理国家政务,这里是政治天下的“办公室”,也是整个紫禁城的“脸面”,所以这里至关重要。再沿轴线走下去分太和殿的内部

4 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别是中和殿和保和殿,中和殿是三大殿中唯一的攒尖顶建筑,体量也是最小的。这里是皇帝殿试的地方,功能上比较单一简单,所以形式上有没有太繁琐华丽。保和殿形制与太和殿相类似,只是体量较小,这里是皇帝举办大型庆典和接待外国使臣的地方。绕过三大殿,下了高台之后是一个广场,经过广场前的乾清门就到了故宫的后宫,这里宫室众多,是众嫔妃居住的地方。从故宫的布局形式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院落的建筑布局形式,前殿后宫就犹如传统院落的前厅后世室,从入口处向内依次的空间顺序是: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故宫无非就是放大了的北京四合院,中国人的传统建筑形式在这里得到了极致的体现。最后一道宫门是神武门,从这里出来之后就走出故宫了,上午的行程就这样告一段落了。下午我们经过前门大街前往天坛,前门大街是正阳门前的一条商业步行街,这里的

街道尺度感与王府井大街完全不同,建筑高度普遍两到三层,颜色全部采用青灰色,街道路面用青石板铺面,还有民国时的车轨。整条街道看起来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的装饰气息。在立面上,有的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前门大街入口的牌楼

阁楼式,有的则仿照西欧建筑的三段式,还有的采用折中式,这一方面与苏州观前街相仿。前门大街两边的巷道也有十分著名的,比如大栅栏,同仁堂的老店就在这里。

穿过前门大街再过一个街区就到了天坛北门,我们沿着过去皇帝祭天的路程走了一遍。首先是祈年殿,这里供奉的是天帝的牌位。祈年殿是一个圆形攒尖顶建筑,下部也设三层高台基座,汉白玉打造。形式单纯简介,这里也是整个天坛的最高点,所以供奉天帝,象征天帝的地位高高在上。接下来是皇穹宇,里面供奉祖先的牌位,著名的回音壁也在这里。皇帝祭祀天神时先将天帝的牌位从祈年殿请出,再将祖先的牌位从皇穹宇请出,最后到圜丘坛进行祭祀活动,天坛内的三个主体建筑在同一条轴线上,从北到南贯穿整个天坛,仪式感很强,表达了古人对天神的崇拜和敬畏。天坛最早在北京外城南端,地处北京中轴线东侧,原先西侧还有先农坛(为了祭祀农神),两坛东西对称,成为北京外城的标志物。

总结: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向前,曾经的北京城已不复存在,这些遗留下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来的古迹成为讲述历史最好的物证。在今天,他们仍向世人展示曾经的辉煌。

三、3月16日 星期三 参观内容:银河SOHO、三里屯

参观调研到了第三天,今天与前一天不同,参观内容都是国际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建筑。第一项是扎哈·哈迪德设计的银河SOHO,扎哈是一个注重构成与建筑元素之间组合的设计师,尤其是弧线的运用最为得心应手,著名的弧线建筑广州歌剧院也是出自她的设计。银河SOHO就是一个弧线构成的建筑,从外表上看犹如四个小山包。走进SOHO的中庭能够感受到很独特的空间,中庭上空有建筑

廊道连接四个“山包”,就好像是几个天桥一样穿插在建筑中庭内,显得空间很有层次感。由于建筑从底

到顶是收缩的,所以内部中庭可以获得更多的采光和

从大街上看银河SOHO 视觉通道。中庭四周虽然被裙房包围,但是视线不会觉得被阻碍,中庭空间与建筑本身的交流增多,交流方式也增加了。根据扎哈 的设计方法,软件辅助设计帮了很多的忙,她会用软件模拟人在建筑中的场景,再观察比对各个场景,从而得出最佳的体量关系。站在银河SOHO内,人们向各个方向看都不会显得别扭,下沉广场与一层平台之间有交流,一层平台与建筑廊道有交流,建筑内与建筑外有交流,一栋建筑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可能的交流方式。走进建筑内部会发现里面的空间更为精彩,整个SOHO都是白色的预制板和玻璃构成的,单纯而统一的材料和颜色营造的确实丰富的空间,可见设计师在这方面的别有用心。内部空间最精彩的部分我认为是有扶梯的中庭空间,不仅采光好,天光从空中直接射入建筑内部,再迎合整个建筑的色彩,整个空间变得纯净整洁。扶梯在这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并不像附加上去的附属品,而像是建筑的一部分,就好像楼板蜿蜒曲折向上攀爬一样,仿佛建筑有了生命。在国外,往往一个建筑师负责一栋建筑不仅会把建筑做出来,就连建筑室内也会一起做掉,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才会更加全面的呈现出来。扎哈也是这样,在这栋建筑里,很多的装饰元SOHO内的扶梯成为了建筑的一部素都能看到她的手法。虽然这栋建筑这么完美,但是依然有很大的问题在里面,比如建筑的形式与房间的关系存在很多矛盾,弧线的形式与柱网不协调等等问题都很明显的暴

6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露了出来。具体来说,银河SOHO的结构柱网是很规整的,但是建筑本身却是弧线的,所以有些房间里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柱子,造成空间的浪费。不管怎样,银河SOHO确实是一个优秀的建筑,优秀不仅是因为它是扎哈设计的,还因为它在北京的这一地段镇住了气场,与周围其他建筑相比它十分的特立独行。

结束了银河SOHO的参观之后我们转战到了三里屯,首先调研的是日本建筑师隗岩峿做的三里屯SOHO,这是三里屯地区较早的建筑群。三里屯SOHO是集居住、商业、办公三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相比银河SOHO这里增加了居住元素,功能更加完善一些。不仅如此,从这里的环境设计还可以看出日本设计师放入的日本元素,比如从地面劈开的河道有点类似营造日本的枯山水的感觉,零星的数目点缀在河道两旁为死板的商业空间增添了少许的活力。与银河SOHO不同的是这里是一栋栋单独的建筑围合,下部的裙房在地下一层相连,地上空间则显得开放富有活力,可能是因为这里进驻的商铺比银河SOHO多的缘故,这里的活力明显比银河的要大。在建筑单体上,隗岩峿采用的是统一的建筑立面,白色与透明色的玻璃幕墙相隔、重复形成丰富多彩的立面效果,再加上一栋特异的红色外立面的建筑,达到了“虽然相同,但又不同”的效果。从空间感受上来说,这里的层次感并不亚于银河SOHO,一层的外廊既服务一层的商铺,又与地下的空间发生关系。建筑内与建筑外在互相渗透,人流在建筑内外任意穿梭,走在里面甚至会迷失了方向,这也成为了它的一个缺点。裙房是商业部分,塔楼是办公和居住部分,在功能上安排组织是比较传统的。裙房部分共五层,每层之间用扶梯和电梯连通,商铺有临街对外开放的,也有在内部的。办公和居住部分有自己独立的交通核,通过私密的梯间贯通整个塔楼。

在三里屯SOHO逗留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过街来到了三里屯的新区——三里屯太古里区。整个三里屯规划改造都是由隗岩峿组织设计的,其中三里屯SOHO属于较早的南区,三里屯太古里区是较晚的北区,太古里分为南区商业区和北区创意展览区。在太古里南区有一

三里屯SOHO空间关系和建筑外立

7 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个商业空间包围的广场,广场四周有各样的建筑元素及建筑小品,四周建筑高度统一两层,围合感较强但又有很大的开放性,广场和建筑的尺度把握到位。建筑立面材质与颜色较为统一,能给人营造较好的领域感,让人们在封闭的商业空间中也能感受到开放的城市空间。广场四周通向建筑的各个角落,通过建筑本身的体量变换、错位达到空间的收放,自然而然得能引导人们到达想要到达的地方,空间指向性较好。而且在平时,这个广场还会举办一些大中型的活动,比如快闪之类的,又为市民提供了一些文化娱乐生活。空间的功能不再单一,变得很有情趣。但是缺点在于四周建筑一味的玻璃幕墙和钢铁构件让人感到冰冷,或许这种现代派的做法在国际上早就过时,但是在中国显然仍被

广泛采用,在建筑发展到今天我们或许不再需要这样的建筑,想要的应该是更有人情味或者有传统意义的建筑,在三里屯里几乎看不到传统的中国元素,这些建筑放在中国甚至世界的其他地方也依然成立,它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可以复制的。太古里北区我们见到了隗岩峿设计的艺术展览酒店——瑜舍,这不仅是一个酒

店,还是一个展览馆,建筑内到处都是展品,甚至连建筑内的一些构件本身都是展品,可见设计师的独具匠心。建筑内的空间略带有一些神秘感,从门厅到内部中庭可

以明显看到隗岩峿的标志性元素——木头,于其他建筑相比这栋建筑内明显有了“人文关怀”,人们在这里就餐、休息、观赏时不会觉得空间冷漠,反而会觉得很温暖。在一些细节方面隗岩峿也可以算上一位室内设计师,不管是对光线的把握还是对材质的应用等等。

总结:不管是银河SOHO还是三里屯,他们都是很好的国外设计师的建筑作品,从这些建筑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建筑师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这在建筑设计中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四、3月17日 星期四 参观内容:颐和园、北京大学、奥林匹克公园

9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今天的参观比较有戏剧性,一大早就有很多人出发去往长城,剩下只有9人一起去参观颐和园。今天的参观地点全部在海淀区,这里囊括了几乎北京所有的高校,包括清华和北大。海淀区也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地方,这里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比如火烧圆明园,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北京中关村的崛起等等,可以说海淀区承载了很多历史的转折点。首先我们来到颐和园,颐和园本是清朝时的行宫,清朝皇室是满族人,原居住在东北的寒冷地区,进驻关内以后觉得这里的气候太过炎热,不适宜居住,但是都城又不可能退回关外,所以自康熙时清皇室就开始在北京北面郊区建造行宫,其中包括后来的圆明园和颐和园。颐和园成型比较晚,是圆明园被烧毁之后才逐渐成型。主要的功能包括办公和居住,园内东面是办公区,主要是为光绪皇帝提供办公场所,园内北面是居住和休闲场所,主要是慈禧太后游玩和

十七孔桥和长廊

烧香拜佛的地方。园内绝大部分被昆明湖占据,空间形式有些仿照杭州西湖,甚至连西湖上的断桥也复制过来。。园内其他地方也仿照江南园林,比如堆山叠石,但是手法明显与江南不同,南方园林内的石头讲究“瘦露皱透”,但是颐和园内的石头却显示出来霸气与震慑的感觉。因为这里是皇家园林,为了体现出皇室的权威与力量,所以石头才会

这样表现。园内著名建筑长廊还获得过吉尼斯世界纪录,是现存长度最长的走廊。每一个额枋上都画有精美的彩画,有的是画建筑,有的是画故事,形象生动内容丰富,不知道当时有多少工匠花费了多少时间才画出来这么庞大数量的彩画。走过漫长的长廊的一半就走到了万寿山佛香阁的下面,这里有曾经为慈禧太后游从万寿山脚下向上仰望佛香阁

10 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玩昆明湖准备的码头,游玩与拜佛一次性完成。上到万寿山佛香阁上可以一览整个颐和园,向南看去整个昆明湖湖面平坦浩荡,有包容天地的感觉,远处的十七孔桥依稀可见。佛香阁里供奉的千手观音菩萨,慈禧太后虽然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的不光彩,但是她自己心里很清楚中国当时的状况,自己也只能拜拜菩萨保佑清王朝能够江山稳定。就一个游人的角度来说攀登万寿山是一个被洗礼的过程,不仅因为这里属于宗教圣地,而且这里的建筑布置方式确实不同一般,从南到北建筑在一条轴线上,虽然水平距离很短,但是垂直距离却很长,建筑是依山而建,万寿山又比较陡,佛香阁在建造时明显对地形远眺万寿山

的改造比较少,人们要通过很陡很高的台阶才能到达佛香阁,这样的做法虽然不人性化但是就宗教本身来说是很必要的。整个颐和园几乎被万寿山和昆明湖占据,其他东西在这二者之间都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带来的问题是尺度感太大,人们从万寿山到十七孔桥要步行二十多分钟才能到达,与圆明园相比这里的空间丰富度明显不够,昆明湖湖面占

据了太大的空间,空间被浪费的也很多,清王朝所谓的“地大物博”在这里也许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吧。

一上午就这样结束了颐和园的参观,颐和园太大,如果要全部看完起码要一天时间。下午我们动身前往北京大学。北大是一所百年老校,里面的建筑很多都是很早以前留下的,里面院系众多,各个院都有自己独立的教学楼,分区明确,排布合理。校园内不仅建筑做得出色,更关键的是校园内的环境十分怡人,北大内著名的未名湖周边是整个校园的核心景观,位于校园北面。湖的四周有供人行走的道路,学生在下课后可以在这里闲散游玩或者放松心情,但是像北大这样的学霸学校,估计学生们只会把这里当成是自习看书的好去处,毕竟这里环境宜人,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知不觉我们就走出了未名湖走进了校园道路,这时我就感叹北 上:北大未名湖 下:北大西门

11 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大不愧是百年老校,在环境的处理上做到了与校园环境的浑然天成,让人感到走在其中是自然的,并不是生硬的。这一点苏大的本部校区也做到了,但是新校区却把自然环境同人造环境生硬的隔开,没有很好的利用自然环境反倒是把自然环境彻底摧毁重新改造,这种做法实在不可取。北京大学校园其实也不算大,从东门到西门步行时间仅仅十几分钟,再这样一个尺度里分布了众多的院系,得益于良好的校园规划。

结束了北大校园参观之后我们动身前往北京奥体中心,主要是观摩著名建筑“鸟巢”和“水立方”。但是等我到了目的地之后我才发现这两栋建筑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迷人,尤其是鸟巢,我走近之后才发现外面的那些刚构架其实并不是建筑本身的钢构架,而是后来附加上去的,内部场馆本身是独立开来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国外著名建筑师在国外混不下去了才来到中国的原因。中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以提供财务支持,建造这样工程量的建筑势必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中国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需要做的宣传会很多,走在北京大街上时不时就会遇见一栋吸引眼球的建筑,这不仅是城市的脸面,更是一个政府的形象,如果整个北京的建筑看起来都很平淡无趣,两大奥运场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背景

那还怎么做到国际化大都市。鸟巢和水立方一样,都是北京奥运会期间向世人展示中国实力的重要建筑,形象夸张雄伟自然很必要。我来到这里的新发现是这里的广场被很好的利用了起来,在两栋场馆中间是一个向行军大道一样的广场,广场在北京中轴线上。广场之上有各种各样活动的人,当然做多的是放风筝的卖家,虽然奥运场馆不再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但是他们的外部空间却被利用了起来,场馆成了人们生活的背景,虽然这些背景很昂贵。

总结:就今天的参观内容来看,规划的比重比较大,不管是颐和园、北京大学还是奥体中心都能反映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建筑学不仅是纯设计建筑,建筑周围的环境以及附属空间设计也十分重要,建筑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周边发生关系的,环境可以衬托建筑,建筑也能为环境增色,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这对我们的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五、3月18日 星期五 参观内容:北京印象、郦城

12 建筑学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参观到了最后一天,晚上我么就要告别北京了。最后一天的参观内容是住宅区,我选择了两个位于西四环的住宅区:北京印象和郦城。北京印象是德国建筑师奥托·施泰德勒设计的集合式住宅,等到了那里我被他的设计理念震惊了,小区内的住宅楼都是互相相连的,东西向的建筑高度都不高,二到三层,有小区道路通过的下面还做架空处理,所以房间南北朝向的比较少,反倒房间东西朝向的比较多。东西向房间被安排在多层部分,成为小区内的“制高点”。这样的排布方式势必会影响小区内众多住户的采光。从外部可以看到建筑体量之间的关系,多层与低层部分相交的地方做屋顶平台,给居民你提供了很多的室外活动场地。小区内的自然环境也很怡人,建筑的摆布方式给小区提供了一个个天井空间,自然环境与建筑交替出现,空间也丰富了。但是这些并不是北京印象最大的特色,它的特色在建筑内部。走进建筑内才发现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在低层部分建筑内有联系一到四层的中庭空间,各家各户也是向着中庭内开门,楼内的住户是共享这个空间的,人们可以在这里交流、游戏、开PARTY,养植物。邻里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做到了与北京胡同或四合院相类似的形式,北京印象的名字由此得来。

北京印象的设计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居住区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排布房间,不仅仅有传统的内廊式或外廊式,还要学会应用公共空间联系各家各户,增进人们的交流。现在的社会人们虽然都住在一栋楼内,但是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邻居叫什么名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减少,慢慢的人际关系也冷漠了。北京印象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例子。

结束北京印象的参观之后我们来到了郦城,这时日本设计师六角鬼丈设计的住宅区,特色在于建筑与环境的结合设计以及屋顶的运用。国外的设计师一般都是做的成套设计,

13 2011级建筑参观实习(二)实习报告

不仅建筑本身设计好,连同周边的环境也一起设计进来,建筑师兼做景观师与规划师。六角鬼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做的郦城最大的特色在于里面的联排跃层别墅,建筑的屋顶是连续的,高度也是变化的,越到两边越低甚至接到了地上,与地面连接起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小区内的绿化可以以屋顶为基础攀爬到建筑顶上,这样看起来建筑就好像是从地上长出来的一样。屋顶在升高的过程中还给别墅的端户提供了不同高度的室内空间,从外面看起来建筑好像在长高一样,在建筑内部感觉建筑就多了一个层次,打破了跃层别墅垂直上下的传统形式。

总结:今天参观的两个住宅区给我带来的收获是巨大的,有两个核心词:共享空间、建筑与环境。这两个次曾经在我脑中只是生硬的加在建筑外部,并没有想过这两者与建筑本身的关系,如果运用合理得当是可以营造很好的空间感受的

六、总结:

五天的北京建筑参观调研就这样结束了,虽然短暂但是收获巨大。这几天通过对各种建筑的参观,我学到了很多与建筑和建筑设计有关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发自内心深刻体会到的,这与平时上课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性质完全不同,只有亲眼见过之后才能真正说出建筑的好坏。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在的建筑,他们似乎都在对我诉说着建筑本身和建筑设计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这些话平时虽然都在听老师不断地重复,但是毕竟那是老师自己的感受,我们没有经历过还是无法感同身受,只有自己看过了才会真正体会老师们说的话的真正含义。

第五篇:北京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1.6.27——2011.7.7

实习地点:北京市

指导老师:张红、宋海静老师

一、实习的性质与目的:

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是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计划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通过实习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及为后继学习累计感性认知。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扩大知识面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解国家的城市建设方针政策。通过对城市的认识,可以全面体会城市规划的主要原理和主要思想在城市实际中的运用。

二、实习的方式与内容:

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是以参观城市的主要特色建筑和规划情况的介绍,以及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内容涉及到了单体建筑、历史文化建筑群、特色民居、商业步行街、城市街道、奥运场馆、CBD等。

三、实习报告内容:

整体城市空间布局

北京是职能综合型的首都城市,是中国的政治、文化、服务和科技创新中心,其发展目标是要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世界级服务中心,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中心,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等。

北京市结合北京城市的轴线布局特点和

自然地理特征,在继承发展城市传统中轴线和长

安街沿线十字轴的基础上,强化政治、文化与首

都经济发展的职能;在其外围构建“东部发展带”

和“西部生态带”。“两轴”是北京城市的精髓,

结合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的延伸,全面实现保护

与发展,从空间布局上体现首都政治、文化、经

济职能的发挥。因此形成“两轴、两带、多中心”

的市域空间结构。其次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

新区”、“分散集团式”、“绿化隔离带”、 “中

轴线与长安街东西轴线十字交叉骨架”等新的城

市空间布局理念、布局模式,把新北京推向一个更加广阔、更加丰富多彩的地域空间。在“两轴

-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又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为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定次区域,通过对次区域的限制条件、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分类指导,实施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略。

主轴线: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凸”字形以内旧城区,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在城市空间布局和建筑艺术上,实现了以轴线为中心的全城对称,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全长8km,是当今世界上保存的最长最成功的建筑艺术轴线,整个轴线有开有阖、有收有放,皇宫、大

殿以至皇帝的龙盘宝座都规划在这条中轴线上,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等四重城垣,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完整和谐的、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

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布置在天安门广场轴线的东西两侧,它们与天安门城楼遥相呼应。整个广场呈现庄严、雄伟、开阔的气氛。座落在广场轴线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以后建设的毛主席纪念堂,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段轴线的空间。这条中轴线与横贯全城的长安街东西轴线垂直相交在天安门广场,组成了一幅十分完美的城市十字轴线骨架。

一、公共建筑: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位于北京前门东大街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是在原有建筑基础上改造而成。改建后的展馆共分4层,分别以展板、灯箱、模型、图片、雕塑、立体电影等形式介绍、展示了北京悠久的历史和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由于正在修建中,并未窥其外貌,但内部的展览分区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括北京城的悠久历史、奥运场馆规划,以及未来北京在绿化美化、改善交通状况、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现代化等方面的规划蓝图。特别是三层的北京市整体模型,给我们看到了立体的北京全貌,结合灯光的设置,将北京的规划布局全面展示。

它亦可作为一个爱国教育基地,诉说北京的发展。

而从西长安街南望,揭开了神秘面纱的中国国家大剧院盘旋于地平线之上,夕阳中的曲线澄净柔和,这座14。9万㎡的综合性剧院建筑,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亮相,引起了举世瞩目。

大剧院主壳体和人工湖位于场地中部,沿湖规划环形观光通道,外部为整片的绿化林地。环湖路与周边城市道路间有多条辐射状连接通道,便于快速疏散。大剧院北入口是观众入口,公共交通设施丰富。观众和游客主要集中在北区活动,从长安街到北入口间规划设计大面积林荫广场,用于观光和人流集散。大剧院周边市政道路起伏,与人工湖高差较大,景观规划采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处理地形,基本做到全园无障碍,保障游客安全游览。立于巨大的绿色公园之内,一泓碧水环绕着椭圆型的银色大剧院,建筑物在水面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观众将从水下通道进入其中。从远处眺望,水波中的倒影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弧线型的中央玻璃天篷像是打开的幕布,显露出内部金碧辉煌的歌剧厅和色调如古乐器那样深沉的漆木饰空间。

这个大剧院在跟大会堂配合的问题上,大会堂立面非常垂直,大剧院成为一个对比。它把大会堂的美显出来,又不压抑其光辉,。阳光从天上洒过来,不同的时刻,在大剧院上面显现不同的色调,这又与大会堂形成反比,而成为协调、对话。即使二者相得益彰,但是个人认为,长安大街是一条具有历史风貌的大道,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立于此地,破坏了此区域的整体城市形象,虽具有个性,却不慎协调。

二、古建筑群:

若想一窥古代皇朝面貌,北京紫禁城是最佳选择。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纵观故宫的平面布局,在72万m 的地盘上,建筑面积约l5万 ,大小屋宇达9000余问,中轴线明确,左右对称,秩序井然,前朝后寝,符合封建礼制的要求.外朝与内廷的建筑空间处理,气氛迥然不同,不仅反映在建筑物的造型、体量、装饰等方面,也反映在建筑物的疏密程度、自然物的剪裁处理诸方面,分别营造了不同的空间氛围。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而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像是一幅千门万户的绘画长卷。它主要的布局手法是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而穿过外朝的三大毁,一进乾清门,建筑尺度与空同范围景然变小,环境和气氛比较适

合人的居住。东西两路的储秀宫、钟粹宫等,同中轴线上的后三宫相比,尺度更为小巧, 院落宁静;空间宜人,几近与普通的北京四合院住宅无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因宫毁的巨大与交耸而感到空旷与压抑,也不因宫室的幽静与阴暗而感到迷茫与沉闷,布局井然有序,亦张亦弛,人与建筑融合在大自然之中。建筑室外小尺度的台阶,栏杆,室内宜人的空间等,在雄大、壮丽之势下,渗透如适形的气氛。

景山作为紫禁城的制高点,登上万春亭,望向故宫,宏伟的景象尽收眼底,仿佛能感受到当是皇朝的盛世。周边北京的现代化高楼,将其围绕在中间,呈现出现代与历史的交接与融合。

礼制建筑: 天坛地处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 “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天坛公园的主体部分保存较好,但就现在发展的公园本身来说,其公园绿化、设施上并不完备,并且里面举行着各类的市民活动,此地作为古代的祭天之地,本应安静的场地变为吵闹,是否因其成为过去而忽略了它的性质?

皇家园林:

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它很好的体现出了皇家园林的华贵和精致。采用古典皇家园林所特有的“一池三山”的格局。由万寿山和昆明湖这样的山水骨架成为颐和园整体布局的大框架。设计运用散点透视手法,取得建筑全而齐,不显杂乱;景物广布,不显分散的效果。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以高大的佛香阁为主体,形成了全园的中心线。着重在环湖景点的布局:从湖中的南湖岛起始,过十七孔长桥经东堤北段,折而西经万寿山前山,在转南循西堤而结束于湖南端的绣绮桥,形成一个漫长的螺旋形“景点环带”,犹如一幅连续展开的山水画长卷。

颐和园根据使用功能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区: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颐和园的布局也很好的表现出了空间的概念,巧妙的利用“借景”的手法来实现了空间的延伸。站在知春亭,远看对面最远处,山水一色不可辨认,近处稍稍清晰,然后是雾蒙蒙的一片,然后才渐渐清楚。所谓“水的三远”,在此处就完全体现体现出来了。

其次还有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之一,有别于故宫,它合宫苑为一体,是一个囿于宫墙之内的皇家小社会。但其遭到侵略者的破坏,仅留下了部分汉白玉柱子以供人们想象当时的盛景,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还有对当时列强的一种愤怒。

特色民居:

北京的胡同里蕴含着浓郁的贫民气息,多姿多彩的百姓风情。北京胡同的总体特点是方正、安静和方便,且街道空间尺度较小,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互助。更能体现现在所倡导的人文。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过小的空间尺度显然不满足人们的生活,呈现狭窄、凌乱的面貌。

南锣鼓巷是北京古都风貌中 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南锣鼓巷南北走向,长约800米,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菊儿胡同是南锣鼓巷最北头东边的一条胡同。在胡同中部,北边有一片2至3层的楼房,黑瓦白墙,围合成一个个小院落,既有江南民居的秀丽,又有老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和周围的建筑风格也十分协调,这就是改造后的菊儿胡同新四合院。

而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胡同这种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以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就在这胡同的角落里,在这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里,在这邻里之间里。目前,胡同文化的没落成为令人担忧的问题,假如一旦消失,我想会成为人们心中的遗憾吧!

城市商业区:

王府井、西单、大栅栏是北京三大商业中心,布局呈三足鼎立之势。大栅栏具有浓郁的“京味”商业文化, 是北京传统商业的缩影, 其整体格局突出了北京传统商业街的风貌特色; 西单作为全市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综合性中心之一, 主要为北京市尤其是北京市西部居民

服务, 并对西北部人口密集的生产居住、行政办公及高校文教区有较强的影响辐射力。王府井是北京三大商业中心之首, 是世界著名的城市商业区。

王府井中心商业区以王府井大街为主轴, 两侧向纵深发展, 形成了东区和西区两个街坊型商业街区格局。东区步行街成十字交叉型。笔直的街道,紧邻大体量的建筑物侧墙, 空间结构易形成生硬、单调之感。以优美、丰富的曲线为空间造型的基础, 以旋转、律动的圆来变化, 以郁郁葱葱的绿化来点缀,柔化了建筑物坚硬的外观。西区以三个形态各异的广场作为空间形态的构成点。以稳重、简洁的直线和灯柱将三个广场联成一个整体, 形成西区开敞的城市空间形态。王府井大街是中心商业区最主要的街道,地处天安门以东,与西单沿主轴线对称布置,全长1800多米,是一条物丰人旺的综合性商业步行街。 整个街道分为三部分,中间为主要街道,两边随商业建筑布置,设有部分小品和散点商业供人们休息,其装饰具有浪漫的格调,使人们放松心情。

但是现有的王府井商业街空间形态单一,空间无节奏感和秩序感,并且匮乏公共空间,没有足够的参与性的活动空间和休息空间,现有的无使用功能的空间依然保留着,存在空间的浪费现象。环境景观视觉形象缺乏完整性与统一性。没有合理的规划,成为凌乱的小开间密集 型店面及经营同类商品的聚集地。

此外,后海、烟袋斜街为特色的风情街道,虽无大栅栏的规模大,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奥运体育中心:

奥林匹克公园位于故宫的正北方向,北京以故宫为中心,中轴线是旧城的重要特色,奥林匹克公园正是其中轴线向北的高潮区,一条通向自然的轴线延续北京的中轴线,展现了历史上的北京与现代北京在时空上的衔接。

公园主轴线是北京古代的城市中轴线向北延长线,一条景观大道南北展开,使园林布局中心突出;主要体育场馆和各种大型建筑在延长线左右对称排列,形成相互对称或相互呼应的建筑布局。中心明显、左右对称的布局是从景观大道最南端开始的。奥林匹克公园内三个体量巨大的体育建筑及其定义的空间引导轴线的发展。这三座体育建筑呈半月形布局,使中轴线经过奥林匹克公园这一组重要体育建筑形成的高潮后,向西重新回到城市中,鸟巢与水立方不仅是两个各具特色的高科技建筑,同时还是两个相互对称、相互呼应的现代建筑。在建筑造型上是一方一圆,展现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方圆对比;在建筑结构上,鸟巢复杂,水立方简洁,形成强烈反差;在建筑外形的装饰材料上,鸟巢使用钢结构,水立方使用膜结构,又是强烈的反差;在建筑寓意上,鸟巢代表温暖、厚重,水立方代表寒冷、冰洁,还是强烈的反差。这两个建筑既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又有现代建筑造型的创新思维,同时又体现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的对称与和谐。

当从奥林匹克公园南面进入,现代化高科技含量的运动场馆体现着 “科技奥运”;而沿着中轴大道向北走,将进入地下商业空间,其中融合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元素,展示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是 “人文奥运”理念的直观展现。轴线的尽端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有大片的绿地、山林、湖水,山光水色,体现着 “绿色奥运”的理念。

整个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可谓融合了历史与现代的思想,在它们结合的基础上,一现代化的公园展示在世人面前,给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BD:

北京商务中心区位于中国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路与建国门外大街交汇的地区,整体框架延续北京历史文脉和城市的肌理,形成方格状基本路网结构,并体现与旧城中心区的轴向联系和区内的轴向布局与发展。突出以商务办公为主的功能,将主要商务办公设施集中布置于以"金十字街"两侧的地段:国贸桥东北角的CBD核心区,是超高层建筑集中的区域,形成CBD的标志性建筑群。整个CBD将成为体现新北京现代化城市形象的最重要的区域,超高层建筑集中于东三环路两侧布置,超高层建筑相对集中,并突出设置标志性建筑,形成

重点突出,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主要的标志性建筑沿宽敞的东三环路两侧成序列展开,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力,使东三环路成为展示CBD形象的一个窗口。现代化、立体化的交通体系,地铁与共交设施的建设,创建了便捷的交通环境。

北京CBD新建了大量的宾馆饭店、公寓、写字楼、银行、保险公司、信息中心、贸易中心、等,其中央视也将入住这里。CCTV主楼位于园区西南侧,外形呈“Z”字形,电视文化中心位于西北侧,服务中心位于园区东北角。两个塔楼,一个悬臂,组合成看似扭曲的雕塑,其独特的造型是否过于概念化,或与其他建筑造型不相协调,人们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当实地看过之后,个人认为,新楼并无想象中的高耸,成为标志性的建筑在此地区没有达到期望中的效果。

认识:

北京城市的发展布局,随着历史的演变形成当前的形式规模。经元大都与明清紫禁城的规划与整改,使得现在的北京城形成以旧城区为中心向外发展的布局。由于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及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结合时代的发展,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使历史与现在甚至于未来融合,共存发展。原有轴线的保存,并进一步丰富轴线空间:发展立体交通,多层次的景观绿化,建立不同的商业街区风貌,并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与高速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形成中心商务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并将现代与未来的衔接展现在奥运体育中心处。在北京这个地方,我们即可以看到古代对于城市、园林、建筑的规划布局,也可以看到现代规划新思想的运用,但是整体的城市规划,却是使各个规划、各类功能片区协调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只有各部分的均衡发展,才能促进一个城市的进步。

当然,北京的迅速发展与人口数量的激增,为城市的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为其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的要求更高,同时其独特的政治文化性质为其带来了更多的新思潮,各类标新立异的建筑出现在城市之中,但在城市发展的同时,需要注重城市的整体空间形象,在统一中突出标志性的建筑,才能构造出一幅美丽的城市画卷。

结束语:

通过10天的城市认知实习,将所学的各方面规划知识运用到实际参观中,并发现一定的问题,同时获得新的规划认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百家讲坛平语近人心得下一篇:北京汽车限行时间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