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17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从用人单位的高职毕业生素质需求研究来看,用人单位在招聘我院高职毕业生时偏好四种类型的学生:一是办事灵活的学生干部;二是身体素质较好;三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四是专业技能过硬(理工科毕业生)。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论文 篇1:

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用人要求提高和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显现高职学生特色与优势,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学生的职业观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观念;道德;能力;心理

职业素质是学生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的综合素质,严格地说,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指明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向。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学生职业观念教育

职业观念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动力源泉。高职学生必须从思想观念上树立崇高远大的职业理想,并谋划周密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为职业素质教育确立坚实可靠的思想根基。

1.职业理想教育

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高职学生要想确定正确高尚的职业理想,必须首先清楚掌握职业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区别与联系。职业的个人价值在于:职业是高职学生谋生、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基本手段。工作能使高职学生获取报酬,帮助他们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存需求;工作也能给高职学生提供发挥才智的空间,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职业的社会价值则从宏观层面将个人价值拓展到整个社会领域,将个体微薄力量和贡献融入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巨大洪流之中。职业个人价值实现是职业社会价值实现的前提,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社会需求后,人们的思想认识才能向更高层次进发。职业社会价值的实现过程与职业个人价值实现具有同一性,个体在爱岗敬业和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也在不断促进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职业的个人价值是职业理想确立的出发点,职业的社会价值才是职业理想确立的落脚点。为使美好的未来和宏伟的憧憬变成现实,高职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职业理想的导向作用、调节作用和激励作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行动,将美好的职业理想转化为坚定的职业道路。

2.职业规划教育

职业规划教育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达到发展高峰。当时整个美国都在推广和实施“生涯教育”,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按照生涯认知、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如今,在发达国家,职业生涯教育已非常普及,基本从中小学就开始系统传授职业规划知识,高中学校拥有专业的职业规划队伍,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职业生涯教育已被列入大学必修课,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而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几乎还是一个新名词,中小学基本没有这方面的教育。高职院校往往通过选修课、专家讲座和主题教育等形式,对即将面临就业的学生“紧急补课”,系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也不多。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职业规划教育由此成为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职业规划教育一般包括五大环节:一是自我评估(知己),即客观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价值观等;二是职业机会评估(知彼),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目标就业城市、行业、职业、企业相关资讯,结合自己的情况理性评估职业机会;三是确定职业目标、路径;四是制定行动计划;五是反馈修正,即根据自我发展、社会变迁以及其它不可预测的因素,主动适应各种变化,及时调整、修正职业规划。

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教育首先作为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欲做事,先做人”。依据“才”与“德”的相互依存关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保障。

1.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

高职教育过程中,需要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体系,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结合本专业的具体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主题教育以及积极的岗位职业道德实践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和职业作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和特殊行业职业道德素质。

2.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其中,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出发点,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品质,办事公道是职业道德的行为体现,服务群众是职业道德的发挥途径,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

三、学生职业能力教育

职业能力由多种复合能力构成,是人从事某项工作必备能力的总和,是择业的参考条件和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个人胜任岗位要求的基础。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除了应具备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解决工作生产中实践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能力教育是高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包括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包括基本的语言、文字、判断、外语、计算机操作等能力要求,也就是人的学习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能力。基本能力在任何岗位都是必须的,是个体职业生存必不可少的能力。

2.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关于从事某一特定行业需要具备的特殊能力,根据职业(工种)的特性、技术工艺、设备材料以及生产方式等要求,对劳动者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提出的综合性水平规定。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资格证书、专业拓展等。专业能力是企业在录用员工时考查的核心能力。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过程中,具有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专业设置和知识结构的职业性、师资队伍的“双师型”、毕业生的“双证型”等特点。因此,专业能力即主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应用技术能力,能够解决企业在实际生产中面临的技术问题。

3.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指高职学生持续发展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团队能力、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它能够在不同性质的岗位、职业中发挥作用。当今社会,员工的流动性增大,人的一生将从事多个职业。在个人寻求自身第一份职业时,专业能力将起到举足重轻的作用。但在随后的职业流动与变化中,个人的社会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关键能力将会起到比专业能力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学生职业心理教育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个体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如勇于竞争的自信力、经受挫折的容忍力、不断进取的坚毅力、对待批评的分辨力、行为抉择的自我控制力、环境变异的适应力等。职业心理素质作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保障,主要包括职业个性教育、职业兴趣教育和职业挫折教育。

1.职业个性教育

职业个性主要指个体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高职学生职业个性教育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高职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职业流动性的加剧,使得高职学生必须成为德、智、体、美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综合人才,才能不断适应职业变化的要求。二是充分强调个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传统社会本位的教育模式,高度统一的教育标准、僵化的教育模式和机械的教育方法,窒息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而当今社会对劳动者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需求,使得高职学生职业个性教育成为必需。

2.职业兴趣教育

职业兴趣是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适应能力和从事某项工作的意愿与兴趣,强烈的职业兴趣将大大增加个体工作的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对职业选择和职业长远发展都有较大影响,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助推器。依据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职业兴趣可分为六种类型:常规型、艺术型、实践型、研究型、社会型、管理型。而根据职业兴趣的程度深浅,可将职业兴趣的发展过程分为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

高职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前,必须要挖掘自身职业兴趣,确定与自己职业兴趣相匹配的职业类型。只有职业兴趣与自身工作类型相适应,才能在工作中长久保持激情与热爱,才能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同时,高职学生还需要不断发展自己的职业兴趣,将自身从事的职业向毕生坚定追求的事业转化,以坚定的信念谋求事业的进步与成功。

3.职业挫折教育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职业生涯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失败,经受各种挫折与打击。通过职业挫折教育,高职学生能够提高其心理耐受力、情绪调节能力,培养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从而具备迈向职业成功之路的必备心理品质。

高职学生职业挫折教育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对学生进行外部疏导。通过班主任关心、学校心理咨询机构辅导、家校携手等方式,对遭受挫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二是不断内生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一项长期性工程。要通过积极的团队活动、毕业生励志教育、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内生直面现实、接受磨难的勇气,昂扬斗志、追求美好人生的信心,塑造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职业观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其中,职业观念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源泉,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职业能力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职业心理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保障。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这四个方面相互结合,不可分割,共同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

见(教高[2006]16号)[Z].2006.

[2] 邓勇.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2010,(2).

[3] 丁金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质量观的探究[J].中国高教

研究,2011,(1).

作者:贲道鹏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学生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研究

【摘要】从用人单位的高职毕业生素质需求研究来看,用人单位在招聘我院高职毕业生时偏好四种类型的学生:一是办事灵活的学生干部;二是身体素质较好;三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四是专业技能过硬(理工科毕业生)。而其中用人单位偏好的三种学生(一、二、三)所具备的素质在教育定义上都属于“非专业性职业素质”的范畴,“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主要指的是学生的职业理念、从业道德、创新意识、集体协作与交流能力等。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应用性技能的特点决定了“非专业性职业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从用人单位的学生任职能力评价和岗位需求来看,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对高职生往往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意义,它们从深层次上关系着高职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该项目的研究,期望能引起高职院校对于学生“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视,增加高职院校对“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教育”的投入,使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最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

一、高职院校学生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高职教育的基本使命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良好的工作能力:养成的职业理念,优良的从业道德,较强的集体协作和沟通能力,以增强他们毕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而良好工作能力的养成在教育的定义上就属于“非专业性素质”教育的范畴。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

2009年3月至4月,课题组对我院劳动经济管理系2008届毕业生中的256名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发放了毕业生跟踪调查表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表。此次跟踪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找出高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加快教学改革步伐,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6份,收回问卷210份,回收率为82.03%。

从用人单位的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看,用人单位在招聘高职毕业生时偏好四种类型的学生:一是办事灵活的学生干部;二是身体素质较好;三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四是专业技能过硬(理工科毕业生)。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偏好的三种学生(一、二、三)身上所具备的能力,在能力培养教育的定义上都属于“非专业性职业素质”的范畴,“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主要指的是学生的职业理念、从业道德、创新意识、集体协作与交流能力等。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在高职生能力培养方面的期望

从表2中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期望来看,40%的企业对毕业生的意志品质、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不满意,80%左右的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工作效果倒是基本满意的。这就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如下问题:

1.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表现在教学上就是教师只教会学生是什么和怎么做,而对事物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认识不深,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反映到工作上就是学生只能或只会做事,而不能做人。

2.社会活动少,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能力的锻炼,缺乏人际沟通能力

部分毕业生反映,大学的生活就是读书,很少接触社会。希望学校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开展学生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教育途径的探索

(一)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以作者的公共关系学课堂为例,作者非常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把课堂模拟成公司的运营方式,由班级学生组织成一个公司的各个部门,由各部门经理根据课堂教学情况、项目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教学考核。使学生的学习处在模拟式的企业运营环境当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进行主动地学习。

在考核环节上,由于学生担任了部门经理进行考核,课堂和课外作业也主要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项目,如策划专题大型活动、动手制作请柬等,把理论性的课堂内容转化成了学生们看得见的工作,理论和实际操作进行了很好的结合,并且改变和完善了学生能力的评估体系,不用再按试卷分数来评定学生的能力差别,而是按照用人单位的观点和视角来评价学生。

(二)通过第二课堂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

1.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第二课堂活动

高职院校教师要把第二课堂当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基地,这是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的重要特点。以作者的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为例,每次上完课后,作者都要求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转化成学生活动,如讲完塑造组织形象章节后,要求学生组织一场活动提高本班的形象等,学生把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了课外,增强了学习效果。

2.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

每学期高职院校都会举办很多学生活动,这些活动由于缺乏专人管理和引导,往往不能使所有的学生得到锻炼,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动员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师通过使大部分同学积极参与活动,使同学们知道了活动开展的全过程,并且领会了活动的动员、组织、管理、总结等等过程;并且懂得了如何策划、组织、管理、应变;使得学生的修养、能力得到提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大大的改善。使得学生从快乐的活动中得到用人单位期望的职业能力和个性品质。

综上,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理论性、比较乏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用深入浅出的、生动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例如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专题式、场景模拟式、模拟公司式、项目教学式、角色扮演式、头脑风暴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职院校,更应提倡教师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融合,便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有的还提出:谈话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六阶段教学法,总之是提高综合能力。

(三)课堂和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与活动着那个,要把重心放在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运作相结合上,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公司或者企业的运作模式,保证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校学生的能力大多是在课堂学习中获取的。要使学生具有企业所需要的各项能力,如能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课程设置工作中,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可以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培训项目的开展以及体验真实项目实训,使学生在这些课程和真实项目实训中,在技术实际操作能力、与人沟通谈判能力、方案规划撰写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也会加强校企的协调发展。

同时在课程内容上要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直面挫折、富有责任感的精神,避免好高骛远的品德和价值观,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内和课外结合上,高职院校教师的参与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教师将在整个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过程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扎实的学科知识,出色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创造性的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把课堂知识转化成学生日常工作的能力,有能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去应用于实践,促进知识的迁移。

三、结论

从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的研究,通过分析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类型,调查用人单位的人才观来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思路。从用人单位在招聘高职毕业生时偏好的四种类型学生身上可以看出,这些学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品端敬业型、专业知识型、开拓创新型、激情理智型。因此,针对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高职院校应该在教学、课堂设计和课堂开发、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增加投入,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对接。学生及其家长也应将从“以应试为中心——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导观念,转变到“以就业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教育”的主导观念,而“以就业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教育”的背后,将是“以能力为中心——专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并重”的教育体制的变革以及“以创新为主导——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跃进。

参考文献

[1]孙小云.提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59-60.

[2]于喜华.谈高职生的素质教育[J].北方经贸,2001,(08):154-155.

[3]李银怀.高职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J].文教资料,2006,(8).

[4]李进进.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措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6):46-47.

本论文系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高职生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教育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曹洋(1981—),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劳动经济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职业教育。

张丽然(1982—),女,南开大学社会学硕士,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劳动经济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社会学、就业教育。

作者:曹 洋 张丽然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论文 篇3: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摘 要: 员工综合能力的体现是职业素质,职业素质也就成为了职场成功的关键。对于当代高职学生而言,努力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对其进行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文章对当今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为进一步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关 键 词:高职学生 职业素质 问题分析

引言: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已近千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竞争不断加剧,对职业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已经为各高职院校所重视,然而,在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足。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素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综合表现,直到目前,对于素质的定义仍是众说纷纭,主要的分歧就是素质的分类和包含的内容。本文所讲的素质取自《辞海》,其对素质的定义有三种,一是定义为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二是定义为事物本来的性质;三是定义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即素质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关于职业素质的定义,百度百科上的解释为:"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这是对职业素质的基本理解,实际上,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合作精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反应迅速、判断准确的思维能力等。职业素质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由思想品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以及学习和创新素质构成,其中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核心。职业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其具有职业性、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职业素质的内涵认识不全面

职业素质是个体的内在品质,其核心是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具有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其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有的是通用职业素质,比如思想品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有的是行业企业有特殊要求的职业素质,比如身体心理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有的是未来发展性职业素质,比如终身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等。目前高职院校在职业素质教育中,关注的仅仅是专业技能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对职业素质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关注不多,甚至不怎么关注,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全面职业素质发展的重要性。

2、指导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错误

就目前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来看,国家战略层面已经有要求,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是,对高素质的理解,高职院校尤其是院校的领导认识不统一,不到位,有的甚至很偏颇,具体的表现就是普遍重视培养高技能人才,忽视了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重视行业企业需要职业素质的教育,忽视了通用职业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视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忽视了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在偏颇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使得培养的专业人才职业素质不高,不全面,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这也是出现很多企业招不到人和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症结所在。

3、对职业素质教育的投入不足

国家战略层面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在实际落实当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和高职院校对职业素质教育的投入还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力支持不够,二是领导重视不够,三是开展的相关研究不够,四是领导层对职业素质教育的學习不够,五是教师在教学中对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够。

4、职业素质教育师资队伍能力不足

随着近些年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达到了空前水平。而这随之带来的就是高职教育师资的缺乏,为了满足招生规模扩大的需要,各高职院校纷纷招兵买马,扩大教师编制,增加教师数量。而教师的来源绝大多数是应届的毕业生,他们刚出校门又入校门,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不具备对学生进行全面职业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即使现在被推崇的"双师型"教师,也不具备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能力,因为他们强调的也仅是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

5、职业素质教育的完整体系尚未构建

职业素质教育是个系统工程,系统工程需要完整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而就目前来看,职业素质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的完整体系均没有得以构建。比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职业素质教育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承担的任务并不明确;应该对学生进行哪些职业素质教育,应该如何开展,达到什么要求等没有明确;学校应该如何开展全面素质教育以及方法、手段等并不明确;对学生从事相关职业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并不明确;等等。总支,没有看到一套完整的对高职学生全面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体系。

6、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还不够深入

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已经是学校和企业的共识,但是如何开展合作确是落实执行当中令人头疼和尴尬的问题。有些院校为了应付上级考核。或是为了宣传的需要,和一些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可是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而更多的则是学生在校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出现了很多模式,诸如"2+1"、"2+0.5+0.5"、"2+X"以及半工半读等。不可否认,这些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对行业企业的认知以及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距离对学生进行全面职业素质教育还差得很远。

总支,为了实现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的职业素质教育还任重道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以及企业都要给予高度重视,认真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研究,积极配合职业素质教育研究;给予更多的人、财、物力投入;积极的进行学习,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素质教育理念;构建完整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郭元晟. 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J]. 畜牧与饲料科学业, 2016.01:72-74.

[2] 田晓卿. 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4.02:37-39.

[3] 张娜.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初探[J]. 职业, 2016.02:134-136.

作者简介:

柳玉民,男,汉族,1971年9月出生,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作者:柳玉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程造价审计改革措施论文下一篇:信息网络布线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