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师资供求模式初探

2022-10-30

教育资源供求之间存在的矛盾, 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需求的无限, 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普遍的, 永恒的矛盾。其主要表现形式在于:因教育经费短缺而导致的教育需求与供给总量上的失衡及供求变化中的非均衡。这种教育供求的非均衡在一般情况下是常态, 正是这种非均衡推动着教育的发展。但若这种矛盾与非均衡超过一定限度, 就会影响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因此需要对教育供求矛盾进行调节[1]。调节的方式可以有多种, 由于基础教育的“公共产品”性质, 政府调节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教育资源供给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师资的供给。可以说, 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师资的供给数量与质量。但农村师资问题依然突显, 表现为师资供求的不对等。 (1) 供:师资供给的主渠道不畅通; (2) 求:农村教师资源配置极为不均衡, 城镇教师的超编与偏远农村学校的缺编形成鲜明的对比;农村教师素质急待于提高等。

1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诸多困境与障碍

1.1 超编与缺编共存, 区域数量缺失

全国农村教师队伍数量从总体上来看是适当的, 但是, 农村教师的区域性短缺问题依然还十分严重。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较好的中西部城郊和平原地区教师数量基本平衡, 局部地区存在超编的问题;而中西部的很多省区的山区、林区、牧区和湖区等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地区依然存在着农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国家教育督导团于2005年10月对江西、河北等六省基础教育进行督导检查时发现, 六省普遍存在城市教师超编, 农村教师缺编的问题。

1.2 学科结构失衡

在农村小学中, 音乐、体育、美术、外语信息技术等课程没有教师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如湖北省恩施自制州A县2006年有302所小学, 351个教学点2007年仅对全县所有三年级小学生开设英语课, 就需要3 0 0余名专职英语教师, 但现实的状况是全县所有小学连3 0个专职英语教师都没有, 小学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新课程同样缺乏老师;要么干脆不开设这些课程, 要么让其他学科的教师现学现教, 应付了事。学科结构失衡的结果是“教非所学”现象比较普遍, 教师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还达不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3 年龄分布不均

教师的年龄结构本应呈现均衡分布的态势, 但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则呈现出两种状态:一种是两边高、中间低的“驼峰形”分布:即4 5岁以上的教师多, 25岁以下的教师多, 而30~40岁这个骨干年龄段的教师数量较少。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小学教师大多呈现这一态势。另一种是单边倒的老龄化倾向:即4 0岁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很大, 中青年教师较少, 很多乡镇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都在4 5岁以上, 有些甚至达到5 0岁以上。我国农村初中教师的年龄结构主要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驼峰形”分布, 老教师和青年教师较多, 3 0~4 0岁这个骨干年龄段的教师数量较少, 他们要么被“选拔”到高中任教, 要么想方设法调转到城里的学校或经济较发达地区。

1.4 学历层次偏低

近年来, 随着各级政府对教师素质的重视, 作为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指标之一的教师学历也有了显著的提高。2 0 0 4年,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历已经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农村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08%, 农村初中教师合格率为92.81%。但很多是民转公及第一学历是中师或高中毕业的教师, 虽然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 但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接受大专或本科的教育, 可以说是有其名而无其实。

2 农村师资供求上存在种种弊端的原因

(1) 农村教师待遇偏低, 教师的“单向上位流动”[2]导致了教师超编与缺编共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教师资源逐渐转向由市场进行调节和配置, 单纯由政府的行政命令来对教师资源配置的方式已经逐渐受到弱化。于是“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成为当然的理念。这使得大量优质老师由乡村流向城镇, 农村流向城市, 经济落后地区流往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单一方向的自发性的教师流动是我国前一段时期教师流动的主导模式之一, 它给我国基础教育带来的冲击是:基础教育领域的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师资质量差异日益扩大, 并以“雪球效应”向前发展着, 造成了严重的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失衡现象。这种后果已经为人们所认识, 并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 但目前城乡教师之间的额外收入、工作条件和专业发展环境的差距依然客观存在, 教师“单向上位流动”的诱导因素仍然没有消除。这都大大削弱了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造成了农村学校大量缺编而城镇教师超编的现象。

(2) 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不能有效解决教师的进入机制和退出机制问题。即在教师引进的“入口”和教师新老更替的“出口”都存在诸多障碍[3]。

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 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 办学条件都得到了较大的的改观, 教师素质的偏低逐渐成为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 也因此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

然而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农村学校急需补充教师资源以解决目前存在的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 一方面地方政府不能出台切实可行的师资补充机制。根本原因:一在于“出口”未能疏通从而影响了教师的“进入”。当前农村在编教师在年龄及学科结构上已经极其不合理, 急待于调整。然而县级政府从减轻财政压力, 减少县级财政供养人数角度出发, 宁愿招聘“代课教师”。这导致农村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都不能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二在于教师经济收入与其他行业比较相对偏低影响了教师的进入。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愿意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极少。

总之我们需要探索建立与健全农村教师“换血”的长效机制, 形成教师有进有出新老更替的良性循环。

3 对建立健全农村教师供求模式的对策建议

3.1 确立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整个社会的资源都将逐步依靠市场进行调节与配置。依靠劳动力市场对教师资源进行筹措、分配和使用, 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和必然结果。作为“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 教育资源不应完全由市场配置, 教师是教育领域中的稀缺资源, 主要应由政府配置。国际经验表明, 中央政府是调节师资供求的主要角色。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 面临的问题很多, 教育资源又十分短缺, 更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控制和干预作用, 以集中必要的资源来资助教育发展的重点和最薄弱的环节。师资问题关系到义务教育的成败, 必须提高农村师资水平。这个问题市场是不能解决的, 学校更是无能为力, 必须依赖于政府的控制和干预。

3.2 完善农村教师工资保障制度, 建立中央和省级财政为主的义务教育支付体系

农村教师工资可采用“以中央为主”, 省、县财政按比例配套的农村教师工资保障制度[4]。在提高全体教师经济待遇的同时, 农村教师应重点对待。保障农村教师的工资能足额、准时地发到教师手中, 杜绝克扣、挪用教师工资的现象。另外, 由于农村的各项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 农村教师在住房、娱乐、医疗、自我发展等方面根本无法与城市里的教师相比, 而且, 他们付出的机会成本要大得多。因此, 应付给农村教师高额的补贴, 使同一地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里同一级别的教师实际收入相对持平, 即实现城乡教师的同工同酬。另外, 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确保享有特殊津贴, 解决农村教师在住房、医疗、交通、子女受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 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和激励农村的教师队伍, 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从而解决教师的“入口”障碍问题。

3.3 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师资进入机制与退出机制

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退养不合格教师, 使部分教育理念落后, 教育方法陈旧, 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教师退出, 从而为新的教师资源的进入而疏通教师“出口”。采取措施吸引有志于服务农村教育的优秀青年读师范, 改革师范教育的模式与方法, 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优秀毕业生, 并把他们及时补充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来, 切实保障农村教师的有效供给。从而逐渐建立与健全农村教师新老更替合理流动的长效机制。

3.4 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

建立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可以使城市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及现代的文化生活气息带到乡村, 带动一批教师学习钻研当前最前沿的教育教学思想, 激发教师教研的热情, 以农村教育为主阵地, 切实推进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乡村教师通过到城市学校的学习工作, 也可以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从而更好的为农村教育服务。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 关键在于解决流动教师在工资待遇和因流动而付出的自身发展及物质方面的成本的后顾之忧, 出台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 鼓励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到农村学校工作生活。通过城乡教师的交流来实现优质教师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3.5 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在职培训

从当前农村师资实际出发, 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在职培训, 增强农村师资的自我“造血功能”, 不能不说是解决农村教师素质偏低现状的另一有力措施。通过在职培训使他们能够结合工作而不断学习与提高, 培育发展农村学校学习性组织, 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校组织文化, 促成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创新, 使教师在一个宽松而又富于发展潜力的环境中, 完成对自身无论是生命价值的感悟, 还是教育理念教育技能的质的飞跃[5]。从而客观上为农村学校提供高素质的教师。

摘要: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师资的供给数量与质量, 针对农村师资供求不对等的现状, 基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特殊地位, 探索建立农村师资的供求模式:疏通教师供求的进口与出口, 构建灵活的师资调整机制;加强在职教师培训, 培育农村教师学习性组织的形成, 从现有教师中培养并提供优质师资。

关键词:师资配置结构失衡,政府教育资源配置,师资供求模式

参考文献

[1]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80~82.

[2] 邓涛, 孔凡琴.关于推进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思考—吉林省城乡师资差异和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 2007[5]:1~2.

[3] 史燕来.农村教育研究[N].山西: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4]:1.

[4] 余峰, 郭刚奇.运用薪酬激励改善农村师资供给[J].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3]:4~5.

[5] 王世忠.学校管理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4:333~33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舒适性护理干预改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主观睡眠质量评分观察下一篇:浅析水土保持工程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