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总结

2023-01-24

总结是一次反思过程,是一种记录工作情况、回顾工作不足的重要方式,在总结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化的分析工作情况,这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成长。怎么写出有效的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总结

关于学习贯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文件

环发[2009]96号

关于学习贯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解放军环境保护局:

2009年8月17日,国务院颁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令第559号,以下简称《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为深入学习贯彻《条例》,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全面深刻认识《条例》的重要意义

《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环境立法的重大进展,标志着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进入了新阶段。《条例》要求将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整体影响作为规划环评的着力点,有利于从决策源头防止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环境问题,是“预防为主”环境保护方针的重要抓手。《条例》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筹作为推进规划环评的关键点,有利于在机制体制层面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重要举措。《条例》将人群健康和长远环境影响作为推进规划环评的出发点,有利于更好地从源头解决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

各级环保部门要深刻领会《条例》的精神内涵,将思想认识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和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高度上来,准确把握规划环评在新形势下的历史任务,充分发挥规划环评从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集中做好《条例》的宣贯工作

各级环保部门要在《条例》正式实施前后的一段时期内,集中做好《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坚持全面普及与重点落实相结合,既要全面宣传《条例》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程序要求、法律责任等,又要重点完善贯彻《条例》的机制、能力、技术等相关工作。坚持近期集中宣传和远期完善机制相结合,既要抓好近期的集中宣传普及,在提高社会各部门和公众认识上下功夫,又要做好制度配套,在理顺管理程序、落实长效机制方面下功夫。坚持中央指导与地方推进相结合,既要按照统一部署加强对《条例》的宣传贯彻,又要充分发挥各级环保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上下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条例》的贯彻落实。

我部将分阶段组织《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2009年8月到9月底,通过访谈、新闻发布等方式集中宣传。2009年10月到11月底,通过举办座谈会、培训班等具体措施和出台相关管理文件,进一步深化认识。2009年12月到2010年12月,通过修订配套实施细则、加强能力建设和加大重点领域管理力度等手段,深入贯彻落实《条例》。各级环保部门应根据上述工作安排,周密部署、层层落实,紧密结合各地管理工作实际,全面落实《条例》各项规定,从“完善机制、规范程序、严格管理、总结经验”等方面加强规划环评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一是建立规划环评齐抓共管机制。积极推动建立与发改、规划、国土、交通、水利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推进规划环评早期介入、与规划编制互动。探索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机制,有重点地选取开发区、工业园区等管理较成熟的领域,与有关部门联合推动开展跟踪评价试点,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十二五”相关规划的编制提供指导。

二是进一步规范规划环评管理程序。各级环保部门应当对照《条例》规定,抓紧梳理现有规划环评管理的相关规定,进一步修订和细化评价、审查、跟踪评价等具体要求,切实担负起召集审查小组对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的职责。审查小组是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唯一法定审查主体,其提出的审查意见应作为规划环评报告书修改完善和规划优化调整的依据。各级环保部门应依据审查意见对规划环评报告书的修改进行把关。

三是进一步细化需要进行环评的规划具体目录。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环保总局印发了《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和《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环发〔2004〕98号,以下简称《范围》)。各级环保部门应严格落实《范围》要求,推进综合性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以根据《范围》,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编制工作实际,确定需要开展环评的具体规划目录。

四是完善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按照《条例》规定,将规划环评结论作为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环评的重要依据,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包含的建设项目,不予受理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经批准的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应当重新或者补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开展环评的,不予受理其规划中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经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其包含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适当简化,简化的具体内容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评价的内容都应在审查意见中明确。

五是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规划环评。切实加强区域、流域、海域规划环评,把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长期性环境影响作为评价的关键点。努力提高城市规划环评质量,把规划环评早期介入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建设规划编制,实现与规划的全过程互动作为切入点。不断强化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环评的实效性,把保障资源开发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作为落脚点。认真做好交通及重要基础设施规划环评,把协调好规划布局与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关系作为着力点。严格规范各类开发区及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把园区布局、产业结构和重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的环境合理性作为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对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将区域产业规划环评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项目环评文件的前提,避免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引发新的区域性环境问题。

六是进一步做好公众参与工作。规划环评中的公众参与要充分考虑规划及规划环评的特点,对于政策性、宏观性较强的规划,应更加关注规划涉及的有关部门、专家等专业意见;对于内容较为具体的开发建设规划,还应关注直接环境利益相关群体的意见。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及其相关理由的说明应作为审查意见的重要内容。

四、下一阶段相关工作要求

(一)各级环保部门应在《条例》正式实施前后,利用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渠道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公众广泛宣传《条例》。通过举办学习班、研讨班、座谈、讲座等多种形式,在本系统内掀起学习《条例》的热潮。

(二)2009年10月1日前,各级环保部门应抓紧梳理需要进一步修订和组织制定的规划环评管理配套规定,积极做好有关修订和制定工作。

(三)各级环保部门要结合“十一五”期间规划环评实践经验和“十二五”各类规划的编制实际,主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进一步细化《范围》,确定“十二五”期间开展环评的具体规划目录。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及时总结本辖区关于《范围》的执行情况,将有关总结和意见建议于2010年5月31日前报我部,作为依法修订《范围》的重要参考。

(四)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在2009年10月31日前,将辖区内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的开展情况报我部。

(五)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在2009年12月31日前,将贯彻学习《条例》的阶段性总结报我部。

二○○九年九月二日

主题词:环保 环评 规划 贯彻 通知 抄送:国务院有关部门,部各直属单位。

第二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涵义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是指城市市域内实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建设规划数占应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建设规划总数的百分比。其中,应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建设规划是指,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各类开发建设规划中,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要求,应当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

第三篇:福建省湄洲湾石化基地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公示

福建省湄洲湾石化基地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公示

由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厦门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组织编制的《福

建省湄洲湾石化基地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现已完成征求意见稿.根据国家

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文《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规定,现将

《福建省湄洲湾石化基地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摘要)征求社会公众意

见.公示有效时间为2007年12月20日~2007年12月30日.有何意见,可直接

书面,电话或传真反馈给厦门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

评价机构:厦门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

地 址:厦门市演武路

邮政编码:361005

联系方式:电话0592-2185216;传真0592-2184656,联系人:石晓枫

福建省湄洲湾石化基地发展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内容摘要) (再搞要全文发不完,只把有污染有影响和解决的发上来)

委托单位: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编制单位:厦门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

二○○七年十二月 •1• 一,福建省湄洲湾石化基地发展规划概况

福建省湄洲湾石化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位于福建省湄洲湾南北两岸,行政区划

跨泉州市和莆田市.该基地包括环湄洲湾的泉港石化工业区,泉惠石化工业区和

东吴石化工业区.基地规划范围总面积79.72km2,其中本期规划面积57.52km2;

远景发展预留规划面积22.2km2.

基地规划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工程和重油催化热裂解项目,围绕龙头企

业,名优产品和大型项目,逐步形成炼油~聚烯烃产业链,苯乙烯及后加工产业

链,聚酯及后加工产业链,碳四深加工产业链,尼龙单体及后加工产业,氯碱及

深加工产业链,丙烯腈及苯酚/丙酮产业链,合成气及后加工产业链,轮胎及配套

化学品产业链,造纸及配套化学品产业链.按照基地三个不同的石化工业区,泉

港石化工业区形成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的产业布局;泉惠石化工业区形

成以重油深加工,"中化1200万t/a炼化工程"为龙头的产业布局;东吴石化工业

区形成以"重油催化热裂解"项目为龙头的产业布局.

二,环境影响 (1)大气环境影响

,基地的各石化工业区对惠安的东桥镇,泉港的前黄镇,南埔镇

和泉港生活区造成的影响较明显.

(2)水环境影响

湄洲湾海域水质现状监测结果表明,COD,石油类,硫化物,重金属等可以

满足《海水质量标准》(GB3097-1997)中的Ⅱ~Ⅲ类标准,活性磷酸盐及无机氮有超标情况出现,总体水质良好.

(3)生态环境影响

规划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良好.本规划的实施表现出对规划区局部生态环境属

性的改变以及潜在的环境污染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规划区用地大范围的造

地需要大量的土石方供应,土石方的开挖对山体地貌造成破坏以及景观环境带来

不可逆的影响等.

滨海湿地占用会影响局部海洋生态.石化工业区用地也会改变当地农业生态

系统结构;需要各石化工业区开展合理的生态建设,以补偿或修复对生态的影响.

(4)事故风险的影响

①重大危险源识别与分布

湄洲湾石化基地各石化工业区重大危险源分布于生产装置系统,贮运系统,

管廊输送系统,辅助工程等.

•生产装置系统危险源分布:重大危险源包括分布在石化工业区的生产装置,

贮罐等,主要危害物有H2S,NH3等,事故状态时表现为火灾,爆炸,造成财产损

害,人员伤亡及环境污染等.

•贮运工程系统危险源分布:储存系统包括乙烯成品贮罐,原油罐区和成品

罐区;运输均涉及火车,汽车,装卸物(如汽油,苯,对二甲苯等)为易燃易爆

有毒物质,危险性较大.

•管廊输送系统危险源分布:生产装置之间物料互供,危险物质在两个装置

之间有一定在线量.

②湄洲湾石化基地环境风险预测结果

泉港和泉惠石化工业区主要危险物质泄露后,H2S和苯等污染物的半致死浓度

(LC50)范围将集中在600m范围内;东吴石化工业区主要危险物质泄露后,H2S,

苯和氯气等污染物的半致死浓度(LC50)范围将集中在950m范围内.最大可信事故

•3• 概率为1×10-5,采取对各石化工业区周边村庄的搬迁后,可使环境风险值小于化工

行业可接受水平的5.7×10-5.

湄洲湾石化基地各石化工业区必须建立防止危险物质在发生事故时向环境空

气,水体和其他可传播途径的应急预案和防护措施,将危险控制在石化工业区内

部.应急预案和防护措施(包括应急措施)在得到可靠保证的情况下,石化工业区的

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三,污染防治措施

(1)大气污染控制

(2)水污染控制

(3)固体废物控制

(4)噪声控制

工业噪声源采用隔声,消声和减震措施;入区项目总平面布置应充分考虑高

噪声设备的影响,保证厂界噪声达标;设置厂区高噪声设备处和厂界之间绿化带,

降低厂界噪声.

交通噪声污染控制.交通干道两侧设置绿化屏障,种植乔灌木和常青绿篱,

沿海大通道两侧200m范围内不建集中宿舍区,办公区.加强交通管理,保持区域

道路通畅,降低车辆行驶噪声.

(5)生态环境保护

①保护好规划区的山林等自然生态区域;外走马埭海堤,沿海大通道沿线绿

化用地,防风林以及临近核心生产外围新增防护林.

②通过建设生态廊道将有助于维护区域的生态环境,对城区的环境空气质量

起到有益的保护作用.

a.完善泉港石化工业区周边绿化隔离带的规划,要求对南垦片区西部区域土地

利用作为规划区外围绿化隔离带,并预留足够的绿化空间.在泉港的南垦片区西

南部为高压走廊和已有的木麻黄林带,必须完整保留作为石化工业区绿化隔离带,

该片区也可作为滞洪区,同时也成为隔离带的一重要部分.

b.泉惠石化工业区要求将石化源头区西南侧土地利用作为规划区外围绿化隔

离带,并预留足够的绿化空间.绿化隔离带范围300~1500m;在石化源头区西部

靠近201线西侧有一片低洼地,此地块不得回填和作居住用地,应继续作为滞洪

区,成为隔离带的一重要部分.

c.东吴石化工业区(东埔片)在石化源头区东,北部设置300m宽的绿化隔离带.

在绿化隔离带内不得设置带有居住性建筑的设施.

(6)风险事故防范预案及主要风险防范措施

鉴于石化工业区潜在的风险,对于突发事故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工

作,为此,规划区内要建立应急响应中心,应急装备和应急队伍,编制应急预案.

对于海上溢油事故,要制定石油污染防治法规,建立石油污染应急计划体系.建

•5•

四,环境适宜性分析

湄洲湾石化基地利用了滩涂,盐场等土地,避免与城市发展争抢土地资源;

环湄洲湾地区虽然淡水资源相对匮乏,但是通过利用海水可以减轻供水压力;湄

洲湾地区拥有良好的岸线资源,常年通航的海域,水运能力大,运费低,在石油

资源有限,需要外运的情况下,大吨位海运是最佳选择,湄洲湾能够提供便捷的

海运能力.湄洲湾地区自然条件好,大气和海水扩散能力强,具有相对的大气和

水环境容量优势.通过对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工程建设外围支持条件,资源承载

力,环境(大气,海域水质,生态,土地)承载力,环境风险安全等方面因素以及综

合其它各方面因素,从福建省全局考虑,选择湄洲湾地区作为石化基地是适宜的.

总体上来说,石化基地的选址具有合理性.但从局部分析,仍有一些缺陷. (1)泉港石化工业区位于泉港区的上风向,南垦片区围垦面积偏大,工业区内

还存在着与居住区混杂的现象;泉港区呈现工业区向北发展,生活区向南发展的

趋势,规划位于山腰和峰尾的生活组团会受到来自区内的泉港石化工业区以及区

外的泉惠和东吴两大石化工业区的影响.

(2)泉惠石化工业区将源头区调整至废转的盐场,与东桥镇的后建,散湖等村

庄距离较近,增加了石化工业区周边搬迁量和拆迁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对东桥

镇一带的大气污染影响.

(3)泉港区作为福建省的石化基地,近年来仍然没有解决村庄包围工厂的局面.

为了吸取这种教训,湄洲湾石化基地规划必须注意与当地城市(镇)空间布局相协

调,解决好工业区与居住区混杂的问题.

五,执行总结

•6•

石油化工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国民经济重点发展的行业.充分利用海域

和滩涂条件,利用湄洲湾良好的环境质量和区域承载力,发展石化工业.湄洲湾

建设符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发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省,市级的"十一

五"国民经济规划.产业结构上顺应国家发展方向,适应市场需要,规划调整后

可形成上中下游的产业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规划完善;本规划与当地的生态(环

境)功能区划相符.

环境影响预测的结果表明,从大气污染角度来说,对惠安县东桥镇,泉港区

前黄镇,南埔镇增量明显,必须划定卫生防护距离,设置绿化隔离带,对部分居

民进行搬迁.必须强化污染治理,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在采取有效环境保护措

施的前提下,湄洲湾石化基地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环境可行性.

六,建议

(1)解决泉港石化工业区与周边距离较近的矛盾是石化工业区建设成败的关

键.泉港石化工业区靠近南垦片区的仑头村,邱厝村,柯厝村,施厝村等距离石

化工业区较近,建议进行整体搬迁.

(2)泉惠石化工业区源头区附近的后建村和散湖等村距离中化泉州重油项目直

线距离不足200m,建议根据项目引进情况实施逐步搬迁.

(3)距东吴石化工业区(东埔片)东南侧较近的村庄为西乌宅村,必须考虑设置适

当的卫生防护距离及安全防护距离.西乌宅村距离东埔片边界200m范围内的居民

实施搬迁.

(4)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完成土地置换手续,并且调整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

(5)入驻湄洲湾石化基地的企业在开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应侧重分析

周边局面的分布,提出合理的搬迁计划;做好项目的大气,废(污)水的排放控制,

有效地利用生产中的固体废物,达到清洁生产,实现循环经济.

(6)按照本规划环评的要求,解决泉港地区工业区与生活区交错的现象,重点

对泉港区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和对泉港石化工业区布局进行优化,避免对生活区的

环境影响.

(7)区域SO2,COD排放总量应纳入福建省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中,通过区域削

键.泉港石化工业区靠近南垦片区的仑头村,邱厝村,柯厝村,施厝村等距离石

化工业区较近,建议进行整体搬迁.

(2)泉惠石化工业区源头区附近的后建村和散湖等村距离中化泉州重油项目直

线距离不足200m,建议根据项目引进情况实施逐步搬迁.

(3)距东吴石化工业区(东埔片)东南侧较近的村庄为西乌宅村,必须考虑设置适

当的卫生防护距离及安全防护距离.西乌宅村距离东埔片边界200m范围内的居民

实施搬迁.

(4)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完成土地置换手续,并且调整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 (5)入驻湄洲湾石化基地的企业在开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应侧重分析

周边局面的分布,提出合理的搬迁计划;做好项目的大气,废(污)水的排放控制,

有效地利用生产中的固体废物,达到清洁生产,实现循环经济.

(6)按照本规划环评的要求,解决泉港地区工业区与生活区交错的现象,重点

对泉港区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和对泉港石化工业区布局进行优化,避免对生活区的

环境影响.

(7)区域SO2,COD排放总量应纳入福建省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中,通过区域削

第四篇:环境影响评价期末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清洁生产审核:指按照一定程序,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调查和诊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提出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废物产生的方案,进而选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算及符合环境保护的清洁生产方案的过程。

2、环境风险评价:是针对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3、区域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化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即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

4、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质量要求,推算出达到该目标的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

5、清洁生产: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取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上消减污染物,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6、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判断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和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填空

1、环境影响的类型:①按影响的来源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②按影响效果分为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③按影响程度分为可恢复影响、不可恢复影响

2、土壤污染影响的类型:土壤污染型影响、土壤退化型影响、土壤资源破坏型影响

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应在制定区域环境规划、区域开发活动详细规划以前进行。

4、环境承载力指标分为自然资源供给类指标、社会条件支持类指标、污染承受能力指标

5、污染源调查分为详查和普查两种,点面结合的方法

6、确定污染物排放量的方法: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

7、饱和溶解氧的公式DO=1.117×10 e

-6[1746.5/(T+273.15)]

p(O2)

8、污染物总量控制分类:指令约束下的总量控制,环境容量约束下的总量控制

9、“一地”: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

“三域”: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

“十个专项”: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 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规划

10、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11、(1)环评工程师资格什么时候实施?2004年4月1日

(2)资格审查制

12、综合性标准与行业标准不交叉执行,有行业标准的优先执行行业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

13、国家标准按性质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14、受委托....

15、清洁成产审核的目的: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月发布,2003年1月1日实施,2012年7月1日修订实施。

《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发改委和环保部于2004年8月颁布。2004年10月1日实施

17、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图形叠置法、生态机理分析法、类比法、列表清单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方法、系统分析法、生产力评价法、生物多样性定量评价

18、大气污染源调查方法:现场实测法、物料衡算法、经验估算法

19、环境评价的基本功能: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导向功能

三、选择

四、简答

1、噪声防治对策 答:(1)从声源上降低噪声:①改进机械设计②改革工艺和操作

方法③维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

(2)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①采用“闹静分开”和“合

理布局”的设计原则,使高噪声设备尽可能远离噪声敏

感区 ②利用自然地形物降低噪声 ③合理布局噪声敏感

区中的建筑物功能和合理调整建筑物平面布局 ④采取

声学控制措施

(3)通过评价提出的各项噪声防治对策,必须符合针对性、

具体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原则

2、大气环评中点源调查的重要内容

答:①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及分布平面图

②排气筒高度(m)及出口内径(m)

③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

④烟气出口速度(m/s)

⑤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 ,t/h ,kg/h)

⑥毒性较大物质的正常排放量(kg/h)

⑦排放工况,如连续排放或间断排放,间断排放应注明具体

排放时间、时数和可能出现的频率

3、如何使清洁生产在企业中长期有效推行

答:①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组织

②加强和完善清洁生产管理

③制定持续清洁生产计划 ④编写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4、费用-效益分析的步骤

答:①弄清问题 ②环境功能的分析 ③确定环境破坏程度与环

境功能危害的关系,即剂量-反应关系 ④弄清各种对策方案

改善环境的程度 ⑤计算各个对策方案的环境保护效益 ⑥

计算各种对策方案的费用

5、清洁生产审核程序分几个阶段几个步骤

答:①策划和组织 ②预评估 ③评估 ④方案产生和筛选

⑤可行性分析 ⑥方案实施 ⑦持续清洁生产

五、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新建公路,全长90公里,位于平原地区,路基宽度25米,全线共有特大桥1座,大桥3座,中桥小桥60座,涵洞280道;互通立交9处;分离立交17处,通道181道,天桥5座,项目总投资为56亿元。根据环评现状调查,公路沿线没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也无国家、省、市级重点保护的稀有动植物种群。公路经过区域为乡村,无大中型企业,距公路中心线200米范围内村庄40个,学校4个,在公路K100+70米处距公路中心线220米还有一乡镇医院。 问题:

1、环评报告书中应设哪些内容、专题?

2、说明声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判定评价等级并说明判定依据。

3、说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判定评价等级并说明判定依据。

4、若公路特大桥所跨为某水库,该水库为规划的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评价中应提出何种措施并说明理由。 答:

1.(1)总论(2).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3.自然社会环境概况4.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含水、环境空气、声环境、生态)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含生态、水、环境空气、声环境)6.社会环境预测评价7.污染防治措施及经济技术论证8.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9.环境经济损益分析10.公众参与11.替代方案及工程选线的合理性论证12.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2.声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为公路中心线两侧200米以内范围,并包含公路K100+70米处距公路中心线220米的乡镇医院;

3.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为公路中心线两侧300米以内的范围,并包括涉及的取土场、临时用地等,工程影响范围大于20平方公里。(2)项目为线性工程,路线部分在平原区展布,项目的建设不会引起生物量大幅度减少和物种锐减。

综上,根据《生态影响导则》可按二级评价进行工作 4.应提出公路改线避让水源地的措施。

理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案例

二、某拟建水利枢纽工程为坝后式开发,工程以防洪为主,兼顾供水和发电。水库具有年调节性能,坝址断面多年平均流量88.7m3/s。运行期电站至少有一台机组按额定容量的45%带基荷运行,可确保连续下泄流量不小于5m3/s。工程永久占地80hm2;临时占地10hm2,占地性质为灌草地。水库淹没和工程占地共需搬迁安置人口3800人,拟在库周分5个集中安置点进行安置。库区(周)无工业污染源,入库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染源和农业面源;坝址下游10km处有某灌渠取水口。本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库蓄水将淹没古树名木8株。库区河段现为急流河段,有3条支流汇入,入库支流总氮、总磷浓度范围分别为0.8~1.3mg/L、0.15~0.25mg/L。库尾河段有某保护鱼类产卵场2处,该鱼类产粘沉性卵,且具有海淡洄游习性。 问题:

(1)确定本工程大坝下游河流最小需水量时需分析哪些方面的环境用水需求? (2)评价水环境影响时,需关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说明理由。 (3)本工程带来的哪些改变会对受保护鱼类产生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4)提出陆生植物保护措施。 答:

1.下游生产(工业、农业、灌溉)用(供)水需求。

下游河道生态(或水生生态)用水需求。

下游河道环境(或纳污、自净能力)用水需求。

2.水库富营养化(水质改变)原因:支流来水中总磷或总氮浓度较高或水文情势发生改变(急流态转变为缓流态)等。

水库水温分层(或水库低温水)原因:水库具有年调节性能,水温分层的可能性很大或下游有灌溉要求(或低温水对农作物有影响)等。 下游河道自净能力改变(减小)原因:下游河道流量改变。 3.影响:大坝阻隔鱼类洄游;(水位提高)损害(破坏)产卵场或鱼类生境改变;库区水文情势改变(急流态转变为缓流态);库区水质(水温)改变. 保护措施:建设过鱼设施(洄游通道);对受影响的保护鱼类进行增殖放流(人工育苗);确保最小下泄生态流量;该保护鱼类产卵期(产卵场)降低水位运行(或改变调度保障产卵需求) 4.将受淹没的古树名木进行移栽保护;

对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生态恢复;

不占或少占地,严格限制施工范围; 对占用的林地进行补偿/生态补偿;

加强施工教育、环境监理。

案例三.某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管道全长约860公里,设计输气量为120亿立方米每年,管径为1016毫米,设计压力为10M帕。工艺站场共9座,其中首末站各1座,中间压气站1座,分输清管站1座,分输站3座。工程穿越大型河流12次(长达18.4公里),穿跨越中小型河流140次(长达1787米)。新修四级道路18公里,整修道路74公里,房屋拆迁6处。该工程管道沿线途经三省一市,沿途跨越了39个市县。管道线路经过了四个生态区:毛乌素沙漠区、黄土丘陵区、太行山地山间盆地区、华北平原农业生态区。线路所经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分为两大部分:西北一带为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基本特征为冬长夏短、寒暑变化剧烈、气温日较差较大,干旱少雨,蒸发强烈;东南一侧则为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降雨量较前者为多,具有春季风大沙多,甚至出现沙尘暴,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少云,冬季严寒干燥的特点。管道线路横贯黄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管道沿线经过的主要环境敏感区域有:毛乌素沙漠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易发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水源地及文物古迹等。重要穿越段有黄河隧道穿越段。距管道80~250米有4所学校和县城,村乡居民点。文物古迹为明代长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管线穿越该长城豁口,豁口宽约200米。

问题:1.根据题意,本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为几级,说明原因。2.该项目的工程分析应分为几个时期?各期的分析重点是什么?3.该项目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该项目重点需关注的环境影响问题与影响对象有哪些?5.该项目需要采取的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有哪几个方面?6.该项目需要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哪几个方面?7.针对毛乌素沙漠生态脆弱区,应考虑采取哪些生态保护措施?8.指出本工程生态影响评价所需要的基本图件及成图比例。 答:1.根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本项目线路长达860公里,线路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天然林保护区等,因此评价等级应为一级评价。

2.(1)施工期和营运期。(2)施工期工程分析重点工程线路走向、站场布局,工程征占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土石方量、施工方案及工艺,特别是穿越山体和河流、生态脆弱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水源地及文物古迹采取的不同施工工艺,主要施工设备噪声源,施工营地布设等。(3)营运期工程分析重点管线营运方案,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站场阀室的营运方案及其环境安全,绿化及生态补偿方案等。

3.(1)调查沿线区域自然环境特征;(2)调查工程沿线穿越不同生态区段的生态现状,调查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演变情况,调查植被类型及主要植物、野生动物情况,明确是否有国家及地方保护物种;调查沿线经过的环境敏感区域情况,特别是与工程的位置关系;调查沿线存在环境问题;评价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演替趋势及环境问题;(3)调查沿线城镇、学校、居民点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其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质量状况;(4)调查、评价沿线河流水环境功能及水质现状。

4.关注的主要生态问题有:生态脆弱性、沙尘暴、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工程的主要影响对象有:毛乌素沙漠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易发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黄河等大中型河流、水源地、文物古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长城)、基本农田保护区、4所学校和县城、乡村居民点。

5.工程沿线穿越不同生态区段的生态保护措施;穿越大中型河流的水污染防治措施,特别是针对饮用水源的保护措施;经过4所学校和县城、乡村居民点的噪声影响防治措施;针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长城保护措施;站场及阀室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全线的环境管理与监测措施。

6.针对主要生态影响对象(毛乌素沙漠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易发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黄河等大中型河流、水源地、文物古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长城)、基本农田保护区)应分别不同情况采取避免、减缓、恢复、补偿等措施。

7.划定施工范围,避免干扰施工区外围的沙丘,以免沙丘活化。对被切割或受到干扰的沙丘可采取固沙措施(草方格或灌木方格) 对分布在该区域的站场、阀室,采取草方格或灌木方格固沙 对管线沿线采取人工种植土著植物种进行绿化或采取其他固沙措施。 8.(1)本项目为一级评价。(2)根据HJ19-2011,生态一级评价项目的基本图件有:①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②工程平面图③土地利用现状图④地表水系图⑤植被类型图⑥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空间分布图⑦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和预测图⑧生态监测布点图⑨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示意图(3)本工程线路长度大于100公里,且为生态一级评价,根据HJ189-2011,成图比例应大于1:25万。

第五篇:环境影响评价知识点总结(精选)

第一章 环评概论

1. 环评概念: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分类: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2. 环评基本原则: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符合流域,生态保护,城市;清洁生产政策;生态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土地利用;总量控制;污染物达标,区域环境。 3. 我国的环评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环境评价法》颁布时间:2002.10.28通过,2003.9.1实施,2004.2决定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 4. 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及之间的关系 组成:(1)宪法中的环境保护的规范(2)环境保护基本法(3)环境资源单行法(4)国家其他法律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5)国家行政部门指定的各种环境保护法令、法规和条例(6)环境保护地方法规(7)签署并批准的国际环境公约。关系:该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为基础,以综合性环境基本法为核心,相关法律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为补充,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协调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国际条约所组成的一个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法律法体系。五大原则:宪法至上的原则;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原则。

5. 我国环评制度特点:具有法律强制性;纳入基本建设程序;评价对象侧重于工程项目建设;分类管理;实行环评资格审核认定制 6.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 执行上,地方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优 先于综合标准,且不交叉执行。

第二章 环评程序

1. 环评工作程序分那几个阶段?分别主要工作?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2.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专题的工作深度的划分,分为三个等级,一级评价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环境风险评价 分两个等级。

第三章

1.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的方法。 2. 污染源调查方法:搜集资料法,现场实测,物料衡算,经验计算。

3. 污染源调查范围:污染源调查范围是根据评价等级进行确定,一级评价为:调查范围内所有的污染源和拟建项目的污染源;二级:调查范围内与拟建项目相关的污染源和拟建项目的污染源;三级:拟建项目的污染源 4. 等标污染负荷(计算)环境规划与管理P89 污染源评价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其计算公式为: 1)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

-93 Pi=(Qi/Coi)×10 式中:Pi——等标排放量,m/a Qi——单位时间排放量,t/a Coi——环境空气质3量标准,mg/Nm

2)某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 Pn=ΣPi(I=1,2,3,4,5,……) 3)污染物在污染源中污染负荷比 Ki=(Pi/ Pn) ×100% 4)区域等标污染负荷 P=ΣPn(n=1,2,3,4,5,……) 5)某污染源在区域的污染负荷比 Kn=(Pn/ P) ×100%

33公式中Coi统一选用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的日均浓度值,TSP为0.3mg/Nm,SO2为0.15mg/Nm。3NO2 0.1m/Nm

第四章

1. 工程分析方法:类比法,物料衡算法,资料复用法。

2. 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

1、工程概况

2、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3、污染源强分析与核算

4、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5、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6、总图布臵方案分析 3. “两本账”: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量,实施污染防治措施的削减量。产生量-削减量=排放量。“三本账”:技改扩建前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完成后(包括“以新带老”削减量)污染物 1 排放量。技改扩建前排放量-以新带老削减量+拟建项目排放量=技改扩建后的排放量 4. 水平衡:(计算)

5. 阶段划分: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包括施工阶段、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即退役阶段。 6. 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技术要点:工程组成完全,重点工程明确,全过程分析,污染源分析。

第五章

1. 水污染按污染性质分类:污染物分类; 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酸和碱、热污染

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域环境功能分类: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3333. 评价等级判定: 大河 ≧150 m/s ;中河 15-150 m/s; 小河 <15 m/s。 4. 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内容 调查内容:(1)水域功能和水环境敏感目标调查(3)水环境质量调查(2)水文调查。评价内容:感观因子:如味、色、浑浊度、悬浮物等;氧平衡的因子:如DO、BOD、COD等;营养因子:如硝酸盐、磷酸盐、氨盐等;毒性因子:如Cr、As、酚氰化物等;微生物因子:如粪大肠菌群;重金属因子:如Cu、Pb、Zn、Cd等。

5. 水质现状评价(计算) 水质参数取值:P93 式4-79 6. 水体自净:物理自净,化学自净,生物自净。

7.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定性分析法,有专业判断法和类比调查法两种;定量预测法,指应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预测。应用水质数学模型进行预测是最常用的。

8. 水质因子的筛选 ISE(记住各个物理量的含义)ISE=Cp*Qp/(Cs-Ch)Qh,从左至右依次表示:水污染物排放

3浓度mg/L;废水排放量,m3/s;水环境质量标准,mg/L;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河流流量,m/s. 9. 一维模型(计算 P73 例题) 10. SP模型:是关于BOD和DO的耦合模型。

第六章

1.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按排放形式分类:有组织污染源(≧15m)和无组织污染源(<15m)。按几何形状:点源,面源,线源,体源。按产生来源:自然,人为(工业,交通运输,农业,生活)。按几何高度:高架源,中架源,低架源。按排放时间长短:连续源,瞬时源,持续有限时间源。 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类区,主要适用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主要适用于城镇规划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主要适用于特定工业区。

3.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指标体系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排气筒高度与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限值

4.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根据拟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应执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级。不同级别的评价工作要求不限,一级评价项目要求最高,二级次之,三级较低。

评价范围:一级 16-20km,二级 10-14km,三级 4-6km 5. 调查内容:工艺流程,排放量,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毒性较大的物质,污染物排放方式,点源调查统计,面源调查统计。

6. 风向玫瑰图:画图 求静风C 和主导风向

7. 预测计算点:网格布点,关心点,地面最大浓度点。

8. 常规设定的预测情景:污染源类型、排放方式、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

第七章

1. 环境噪声污染 超标,扰民

2. 声环境功能分类 0-4类。对应噪声限值:

3. 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评价等级(三级), 一级:0类或敏感目标或5dB(A)或显著增多(>5dB(A)); 2 二级:

1、2类或3dB(A)-5dB(A)或较多3<ΔLpA≤5;三级:

3、4类或3dB(A)以下(≤3dB(A))或变化不大。 评价范围:固定声源,一般200m和流动声源,道路中心线外两侧200m内。 4. 声传播衰减计算:计算。

第八章

1. 生态区域的敏感保护目标:需特殊保护的地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社会关注区。

2. 生态影响识别 水电站:施工期的生态影响:工程占用土地,影响农业生产;工程占用耕地,导致人口迁移以及安臵问题;对原有地表的扰动,将增加水土流失强度;对植被的破坏和对水陆生动物的惊扰将影响生物多样性。运营期:影响周围地区的气温和湿度。淹没森林及灌木林地,破坏原有陆生植物。使该区域内的鱼类、水生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发生一定变化,使水质富营养化,破坏了鱼类的生存环境。 移民。功能协调。 3.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级别划分为

1、

2、3级。评价范围:对于

1、

2、3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能小于8-30km、2-8km和1-2km。一般而言应包括:直接作用区,间接作用区,对照区。

4. 水土保持方案:山区,丘陵区,风沙区。

第九章

1. 固体废物的分类:来源,工业;农业;生活垃圾。特性,一般废物;危险废物。

2. 固体废物环评特点: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成分复杂;资源和废物的相对性;危害具有长期性、潜在性、灾难性;处理过程的终端,污染环境的源头。

3. 垃圾填埋场环评 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景观,地质,渗滤液,地表径流,噪声,废气,传播疾病,

年轻和年老填埋场渗滤液水质特点:年轻,pH值较低,COD和BOD较高,色度大,BOD5/COD比值较高,重金属较高。年老,pH(6-8),BOD5,COD较低,BOD5/COD比值较低,重金属浓度下降。 控制指标 气体:TSP,NH3,H2S,甲硫醇,臭气。水质:SS,COD,BOD5,大肠杆菌。

第十章

1. 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级别: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分为一级和二级(特别注意不包括核建设项目);划分依据:(1)评价项目的物质危险性(2)功能单元,重大污染源的判定(功能单元至少应包括一个危险性物质的主要储存容器或管道;重大污染源指长期或短期各个阶段危险废物量大于或等于临界量)(3)环境敏感区

2. 环境风险评价基本内容: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计算及评价;风险管理。 3. 最大可信事故 概率不为0的事故中,危害最严重的

4. 风险类型:火灾,爆炸,泄露(易燃易爆气体;毒性气体;可燃液体;毒性液体)。

第十一章

1. 概念: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

2. 适用范围:(1)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规划。(2)一地:土地利用;三域:区域,流域,海域的开发和规划;十个专项: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3)指导性规划需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非指导性规划需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

3. 规划环评原则:科学,客观,公正原则;早期介入原则;整体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一致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4. 清洁生产等级: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国内一般水平。评价指标:生产工艺与设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污染物回收利用指标;环境管理要求。

5. 环境影响报告书12个要求:总则、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论证预测和评价、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清洁生产、环境风险评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管理及监测建议的意义、公众参与、结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会经审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国家安全宣传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