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2022-07-09

方案在我们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与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一份科学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分层教学实施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一、“分层教学”提出的背景

为了让学生公平享受现有教育资源,研究探讨如何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测试、分层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建立信心,看到希望,主动学习,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实现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的教学要求,从而大面积提高班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他主张“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分层教学正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更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确保教学活动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向前推进。

三、分层教学的目标

1、发展优等生:

这一层次的学生,一般学习基础扎实,学习习惯良好,因此主要目标是培养提高他们深刻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2、提高中等生:

分层教学的重点是中等生,他们的进步与否决定了一个班级分层教学是否成功。这部分学生一般在学习习惯上有欠缺,不少都有懒惰思想,学习缺少恒心和毅力,不愿意做更深入的思考,人数在班级所占比例也最大。因此主要目标就是要采用各种方法,引导他们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在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探究能力,最终使学习成绩更上一个新台阶。

3、帮助学困生:

学困生不仅表现为基础差,成绩不理想,而且缺少必要的学习信心与向上的动力。因此,加强思想教育,重视心理疏通,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应成为主要目标。

四、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认真调查研究,实施科学分组。

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既A、B、C三个组。A组为优生,B组为中等生,C组为差生。这一工作可以放在期中考试后,结合考试分数进行。

分组原则: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随着学生情况的改变而改变。 (二)、落实分层思想,优化教学环节

1、备课。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

2、课堂教学。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区别对待。对优生以鼓励创新为主;对中等生以激发兴趣为主,对后进生以增强信心为主。要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特别是在问题设计上要有梯度,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作业。学生作业分必做、选做两类。必做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较基础的题。选做作业主要指拔尖提高题,根据优等生和中等生学习水平设计,要求优等生必做,并要求一题多解。鼓励中等生都能去做,并要求他们比一比谁做的多,谁做的好。对后进生一般只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

4评价:在作业批改,学期总评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主要是表扬,不断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4、辅导

对优生的辅导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注重思维的培养。并提供一些课外思考题,充分开发其学习的潜能;对中等生辅导重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学困生辅导重点放在最基本的知识点的掌握和最基本的题型的解决上,以打好基础为目标。在辅导形式上,除采用教师个别辅导外,还可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互助小组等,开展互帮互学,使学生整体优化。

四、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

在教学中,始终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特别是做到不排挤、歧视后进生。

2、标准性原则

在分层教学中,对后进生适度降低教学要求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但绝不是要降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学活动最终还必须保证后进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3、发展性原则

分层是因材施教的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灵活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长河初中 何毅

第二篇: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商老庄中学低重心下的分层教学

实施方案(讨论稿)

一、“分层教学”提出的背景

为体现了阳光教育的理念,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公平。为给教师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学校一贯采用学习成绩(适当调整男女比例)均衡分班制,保证了各个班级学生的质量均衡,但这种分班模式所带来的客观现实是:每个班级的学生在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在教学中不去认真思考应对措施,势必会产生好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正是考虑到这一现象的严重性,学校提出了分层教学的设想,研究探讨如何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测试、分层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建立信心,看到希望,主动学习,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实现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的教学要求,从而大面积提高班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

1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他主张“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分层教学正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更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确保教学活动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向前推进。

三、分层教学的目标

1、发展优等生: 这一层次的学生,一般学习基础扎实,学习习惯良好,因此主要目标是培养提高他们深刻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2、提高中等生: 分层教学的重点是中等生,他们的进步与否决定了一个班级分层教学是否成功。这部分学生一般在学习习惯上有欠缺,不少都有懒惰思想,学习缺少恒心和毅力,不愿意做更深入的思考,人数在班级所占比例也最大。因此主要目标就是要采用各种方法,引导他们不断,在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

2

能力和理解探究能力,最终使学习成绩更上一个新台阶。

3、帮助学困生: 学困生不仅表现为基础差,成绩不理想,而且缺少必要的学习信心与向上的动力。因此,加强思想教育,重视心理疏通,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应成为主要目标。

四、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认真调查研究,实施科学分组。

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优秀生、待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四个层次,然后将这四个层次的学生依据性别、性格、习惯等情况组成班级学习小组。

分组原则: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挥优秀生的帮扶指导带动作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随着学生情况的改变而改变。

(二)、落实分层思想,优化教学环节

1、备课分层

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分层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

3

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

2、课堂教学分层

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区别对待。对优生以鼓励创新为主;对中等生以激发兴趣为主,对后进生以增强信心为主。要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特别是在问题设计上要有梯度,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作业、训练分层

学生作业分必做、选做两类。必做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较基础的题。选做作业主要指拔尖提高题,根据优等生和中等生学习水平设计,要求优等生必做,并要求一题多解。鼓励中等生都能去做,并要求他们比一比谁做的好。对后进生一般只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

4、评价分层

在作业批改,学期总评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主要是表扬,不断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

4

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5、辅导分层

对优生的辅导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注重思维的培养。并提供一些课外思考题,充分开发其学习的潜能;对中等生辅导重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学困生辅导重点放在最基本的知识点的掌握和最基本的题型的解决上,以打好基础为目标。在辅导形式上,除采用教师个别辅导外,还可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好学习小组等,开展互帮互学,使学生整体优化。

五、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

在教学中,始终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特别是做到不排挤、歧视后进生。

2、标准性原则

在分层教学中,对后进生适度降低教学要求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但绝不是要降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学活动最终还必须保证后进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3、发展性原则

分层是因材施教的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灵活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5

六、成立分层教学领导小组 组长:刘庆奎

副组长:张传胜

陈皓

马宽良

成员: 褚士明

张传亮

杨朝滨 张来磊 许昌龙

唐守波

商老庄中学

2018年02月26

第三篇: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一、背景

1、现代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个体优势,最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圆满完成学业。新课程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大众化和平民化。让每一位学生实现各自的完满发展是国民素质整体性提高的前提。在这种历史和社会的要求下,在个人能力有大小的现实中,有必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主体要求,实施分层次教学。

2、新课程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是建立在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平等的、适合于自身的发展机会的基础上的。追求平等并不意味着不管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而提供整齐划一的课程和教学,而是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的。只有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机会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平等的教育,才是大众主义的教育。

3、学生的经验不同、需要和兴趣不同,因此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引导其不同的探究兴趣,这样才能促进其完满的发展。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关注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反对划一的、标准化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倡导多样化的、非模式化的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学校不是加工厂,学生也不是同质化的原材料,而是有着不同的文化家庭背景、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心理特征,不问青红皂白“一刀切”,必然会抹杀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本来进校时有着各种差别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出来后就成了模式化的产品,这何尝不是学校教育的悲哀!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分层次实施教学。

4、传统的教学与社会需要脱节,与发展相背离,与实现有效的智力活动相冲突,所以“一刀切”的教学,应从现实的教学中消失。主体教学和分层将把教师从课堂的“一言堂”解放出来。课上,教师将从“传授知识”转变到“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实践模式。学生将从注重模仿转变为注重理解;从缺乏创造转变为注重创造;从热衷于过多的常规练习转变到发展基础及宽广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从接受性学习向发现性学习转变。接受性学习是一种封闭性的学习,而发现性学习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过程具有开放性。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才能。

二、分层次教学的依据

1、分层次教学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生对知识、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的理解是建立在其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学生的认知决非无中生有,而是以一定的前提为基础,这种前提就是学生的经验以及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认知结构。从宏观来讲,人都是生活在传统之中的,生活在文化和情景之中的。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一降生就带有特定的文化印记,被带入一定的生长环境。这些文化环境就给予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和前提。对学生的教育也要建立在这些经验之上。具体来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建构需要其原有经验的支撑,对知识的学习如果抽掉了经验的支撑,那么知识只能成为抽象观念搭建成的空壳,意义无从产生。根据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只有把知识与其经验相联系,学生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他们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意义地同化和建构知识,否则只能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学生的经验不同、需要和兴趣不同,因此应尊重儿童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引导其不同的探究兴趣,这样才能促进其完满的发展。

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及所受教育不同,学生的智力存在着个别差异。心理学和教育学明确指出,教师必须针对个别差异,进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方面在教学的广度、深度、进度上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必须考虑学生个性特点,尊重个别差异。成功教育表明每一个正常儿童,只有采用适宜的教育手段,都会获得发展,取得成功。分层次教学正是从这些理论出发,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开发他们的潜能,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发展,最终达到人人合格。

2、分层次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基础教育积极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教育思想要有一个大转变,要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因材施教为方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科类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不解决,活动类课程就不能正常组织,“面向全体”、“促进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分层次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从最关键的环节上,解决“教育目标的短视性”、“教育对象的局限性”和“教育内容的片面性”,是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3、分层次教学是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需要 统观《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设计有一定的弹性,一方面,教师要按照《标准》中指出的要求,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与一定的训练;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教师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体现一定的弹性,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具体的内容安排可以是就同一问题情景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选择阅读;习题可以设置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问题等多种层次;在安排课题学习时,所选择的课题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教师可以增加一些拓宽知识的内容,但应注意思想方法,注重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认识的本质与作用,增强对的学习兴趣,而不应该片面追求解题的难度、技巧和速度。

四、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⒈全体性原则

在教学中,着眼点和着力点始终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这本是党的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但在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长期以来未真正落实。应试教育存在这样两个面向:面向少数人和面向少科。教育不是以素质培养为目的而是以考试为目的,考试结果是源源不断分流出差生,最后是向社会输送大批“失败者”。分层教学正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把目光从少数人转向全体,把发展作为目的,考试只是促进发展的一种手段。偏爱优等生,是绝大多数甚至全体教师容易做到的,而要做到厚爱后进生,视他们为迟开的花朵,给予精心的哺育,却往往是不少教师不易做到的。鉴于此,我们应该借鉴魏书生老师的后进生转化奇招对后进生帮心、给法、树志,勾通师生感情,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不排挤、歧视后进生。

2、保底性原则

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不同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并组织教育活动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因此,不应该也不能够用统一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分层教学中,对后进生适度降低教学要求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保护自尊心,但绝不是要降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所谓“保底”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最终必须保证后进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力争毕业人人合格,不向社会输送一个“失败者”。

3、动态性原则

心理学表明,人们成长过程既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稳定性,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显然,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动态过程,切不可固定化。分层是因材施教的手段,促进最优发展才是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区别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各层人数的多寡、课堂教学的结构、作业和考查的尺度、辅导与评价方法,使学生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

4、主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分层教学中从对学生的要求、课堂分合教学模式、分层评价等无论怎样细化的项目和对学生的要求,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教师给学生明确目标与让学生选择目标,在体现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积极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教学中要先确定好三类目标,然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实际选择自己的要求,尽量让目标趋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教法适应学生自身需要,评价因人而异,师生情感相互沟通,因此,学生心里充实,学得轻松、愉快,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五、分层次教学的目标

1、发展A层学生的学习品质,特长,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B层学生,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A层学生。

3、帮助C层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六、分层次教学的模式和做法

分层次教学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可按如下模式进行: (一)分层建组

(1)实行动态分层,把学生分为A、B、C三层; (2)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

(3)建立各层学生互帮互学小组。 (二)分层备课

(1)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 (2)筛选分层内容; (3)设计分层问题; (4)设计分层练习; (5)安排分层指导时间; (6)设置分层作业。 (三)分层授课 (1)分层设疑; (2)分层释疑; (3)分层练习; (4)分层辅导; (5)分层反馈;

(6)分层纳入知识系统。 (四)分层辅导

(1)教师辅导;①查漏补缺;②学法指导;③心理辅导。 (2)建立课外兴趣小组、互帮互学小组。 (五)分层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①必做题;②选做题。 (2)课外作业:①每日一题;②拓展题。 (六)分层测试

(1)考试题包括:①基础题(80分);②提高题(20分);③综合题(20分)。 (2)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 (3)分类矫正,全面提高。 (七)分层评价

(1)根据学生达标递进情况,对学生进行层次升降; (2)建立分层激励机制,体验成功; (3)改变传统的成绩报告单模式。

1、分层建组

把学生分层建组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基础。对学生分层应遵循“多维性原则、自愿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及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A、B、C三层,分别占全班人数的30%、50%、20%左右,随着学生成绩的全面提高,A层学生所占的比例应有所增加,B、C层学生所占的比例应有所所减少。分层前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明白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了解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并说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地作些调整,合理地进行升降,消除学生的心理不平衡状态。分层后,再按自愿结合的方式组成互帮互学小组,每组里A、B、C三层学生都有,给学生提供互帮互学的机会,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建立学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个人档案,使分层次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当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要求,对相同内容的层次要求也应随知识、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分层教学目标确定后,应制定分层教学方法,筛选不同的训练内容,设置分层练习、作业,设计反馈检测题。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C层学生的学习困难和A类学生潜能的发展。

3、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做好分层设疑,分层释疑,分层练习,分层指导,分层反馈,分层纳入知识系统等六个教学环节。具体要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分层设疑,通过分层提问、讨论、答疑等形式使各层学生学懂本节课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接着进行分层练习,教师分层重点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再进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训练,教师对时间、题量、难度等方面做合理的安排,使各层学生学得灵活、主动。最后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层反馈和指导,做到统筹兼顾,矫正提高,在此基础上,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纳入整个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

4、分层辅导

分层辅导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关键。因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堂上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两头学生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等现象,故教师应加强分层辅导。分层辅导包括查漏补缺,学法指导和心理辅导。对A层学生辅导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及解题的思路分析,并提供一些课外思考题,充分开发其学习的潜能;对B层学生辅导重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C层学生辅导重点放在最基本的知识点的掌握和最基本的题型的解决上,鼓励其学好。除教师个别辅导外,还可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帮教小组,开展互帮互学,使学生整体优化,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分层布置作业

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使各层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C层学生,作业的份量较少,难度较低,以模仿性、基础性为主,尽可能安排一个题目考查一个知识点的练习;对A层学生则可减少一些重复性作业,适当增加一些灵活性较大的题型,以综合性、提高性为主;B层学生介于二者之间,要求A层学生也要完成B层学生的要求,鼓励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的部分作业和C层学生选做B层学生的部分作业。另外也可以通过每日一题的形式,按题目的难易程度布置三道习题,让各层学生有选择地做,使每位学生学有所得。

6、分层测试

分层测试是衡量分层次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统一试题要求下,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试卷分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三部分。基础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满分为80分,各层学生都要做,C层学生得分80分记作100分;提高题考查的是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满分为20分,A、B两层学生必做,C层学生选做,B层学生得100分记作100分;综合题考查的是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满分为20分,A层学生必做,B、C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得120分记作100分。如果B层学生考试得分超过100分,主动升为A层再折算分数,C层学生得分超过80分或100分,升为B层或A层再折算分数。从而改变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现状,使各层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可避免优生常因得高分而产生的骄傲自满的思想。

7、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环节。分层次教学是使所有学生通过教学都有所学、有所得,逐步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递进,从而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但整体水平提高后,并非不存在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只不过此时比原先提高了。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差异始终是存在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分层互促的作用,在评价中也应进行分层,对C层学生侧重表扬,B层学生侧重鼓励,A层学生侧重促其发展,让每位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学习成绩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成绩进步的给予升级,退步的则降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实施分层考试,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成绩报告单的模式,由单纯地报告学生成绩改为报告A、B、C三层学生在德、智、体、特长等各方面综合性素质成绩。

七、分层次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层次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对其工作的难度应当有充分的估计,且认真加以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分层教学要解决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水平。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考核教师的依据。分层要使不同水平、不同需求在发展中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就有了信心、有了动力、有了希望。

2.分层教学的动态管理

动态管理是对传统教务管理的挑战,学生不是在班主任的监控、“保护”之下,任课教师又不能保证全员性管理,学生将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在动态管理中,不稳定因素会增大,管理的范围会拓宽,这就要求管理者、任课教师,“教书育人”尽到责任。新的分层管理中加入了动态调控,将淘汰制变成了自我选择制。

3.分层教学时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家长的疑虑

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可见,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工作尤为重要,在分层教学的试验之前一定要客观地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同时提醒学生或家长,做好顶住压力的思想准备。分层应以学生能否取得进步为判断得失的标准。

4.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分层教学下教师不能再“拿一个教案用到底”,而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5.实施分层后的评价方法

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判定分层教学的工作质量和教学水平是一个大问题。

八、分层教学实施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为准备阶段,主要为理论的积累,以及准备实施的前提工作。

第二阶段:2009年2月至2011年7月为初步实施阶段,主要为将理论实施于课堂教学,并在2010年8月进行初步总结。

第三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为分层教学反思与理论补充阶段,主要为结合课堂实践将理论补充完整。

第四阶段:2012年9月至2014年7月为深入实施阶段与推广阶段,主要为将分层教学方式深入实施并推广开来。

第四篇:化学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一个班中的学生,其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差异,在化学教学中,我是这样实施教学的:

一、分层教学做法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学习化学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具体做法如下:

(一)了解差异,科学分类,优化组合。分类前,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化学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大家知道每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化学各项知识的同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部分,这是符合个性全面发展规律的。同时师生要共同树立好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信心,并使学生明确这种分组方式的意义。教师掌握各类学生层次后,学生的座位按优差搭配的原则编排。把学生分成甲(优生)、乙(中等生)、丙(差生)三个程度等级并按照优、中、差搭配进行编座。这种安排给教师按层次教学带来了便利;每一桌都有一个甲类(或乙类)学生和一个丙类学生,这样便于组织优秀生辅导中差生活动,教师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秀学生的表现,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共同进步。

(二)针对实际,分类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在具体的化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目标、超进度学习。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课标要求,过分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1.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上课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 2.课堂教学中改变授课形式,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环节。一般步骤按:分(分类自学)——合(集体讲授)——分(分层质疑)——分(分类指导)——分(分类练习)——合(集体归纳)。这“四分二合”的课堂结构,“分”而不散,“合”而不死,不但自然地融进了预习、新授、质疑、辅导、巩固、小结的正常教学程序,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好、中、差各层次间的动静支配的矛盾。此外,我从各类学生听课神情、解题准确率中搜集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一方面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公布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查是否达标。另一方面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学生学习各有所得。

3.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是根据新课标、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面向中等生,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

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

4.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类辅导以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具体地说,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提倡“三超”,即旧知超前铺垫,新知超前预授,差错超前抑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秀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主要通过成立化学兴趣小组,组织参加各种化学竞赛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以可接受为原则,不受课标约束。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对中、差生主要让他们参加基础题训练,培养其分析、理解、表达的能力;而优生主要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 5.注重抓关键、重补缺的过关考查。过关考查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类考查。每份化学试卷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是供差生选做,中等生和优秀生必做的;深化题是供中等生选做,优秀生必做的。三类题的比例是基本题占85%,提高题占10%,深化题占5%。分类考查后,根据考查的不同结果,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对没有过关的学生,除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补救外,还可组织平行检测,对在平行检测中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标。

6.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

加努力拼搏。在考查、评价的基础上,每学期集中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两到三次,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基础上的。实验中,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启发他们自觉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二)主导性原则

由于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他们不但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的程度也不同,不同班级学生群体的差异也不尽一致。因此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自己的教学安排,使各类学生得到的帮助与他们的个别需要相适应。

(三)保底性原则

所谓“保底”,即最终必须保证“后进生”达到新课标、新教材的基本要求,促使中等生向优等生靠近,允许成绩好的学生创造性学习。

第五篇: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一现状,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使得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长期以来,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检测等都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多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优等生吃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将在教学中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进行分层教学的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一、摸底调查,划分层次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检测、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为好,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组,1/2一般(中等)的学生编为B组,目前1/4较差的学生编为C组,重新排座位(座位编排如:BB||CA||CA||BB)。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编排座位时首先让C组学生坐中间,与A组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学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C组学生,使C组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在各层成员名单上,不指名道姓地点出那些差生,那些学生是优生,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师生感情。

二、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备课,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适应。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共同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余力的A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中最基础的内容。如:在课文教学时,只要求C层学生掌握字词;A层学生则要求提炼课文中心。安排教学时间,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A组学生的求知欲。

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C组学生能回答能听写,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较难题让A组同学回答、课文的启发,争强他们的自豪感。

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学困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

2、课堂教学。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点像复式教学。限于客观条件,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组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室上课。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强化目标意识,另一方面课堂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环节,主攻基本目标,又有兼顾优、学困生的环节,

1 分解层次目标。即使是在共性指导阶段也要把握课堂提问的层次,让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课堂教学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学困生以“扶”为主,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学困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学困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把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如:在教学“阅读现代文”时,就可以进行分层教学,对优生(A组)可以接通过自学,自我发现文章脉络,找出文中重点句子。对中等生(B组)可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文章脉络的方法。对学困生(C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为了在教学里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学生作业、练习要分层。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设置应该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知识实际水平,科学的作业量=承受力×(1+10%)。在学生对知识学习缺乏兴趣的情况下,最大的作业量不应该超出学生承受力的百分之十,难度应该设定在不抄袭的前提下能够回答。才有可能培养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C层学生作业应以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为主;B层学生作业应以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为主;A层学生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同时,应该减少C层学生的作业量,减少到能够回答。A层学生的作业量反而应该适当增加,增加到能够体验到挑战成功的愉快感。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他们,可使A、B、C三层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不断得到进步。作业应包括课堂作业、课后作业、辅导练习等。学生作业簿上须注明分层层次,以便分类收集。作业应全批全改且要及时、认真、适当批注、讲评。

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根据学生练习速度参差不齐的现象,为最先做完且全部正确的学生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作文题让学生练习。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可设计一组逐步深化深化的练习给不同的学生做。这样的练习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维,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教学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地进行个别指导。一般说,优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时着重在于两方面:A:让他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B:让他们积极参加语文活动课,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中等生基本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缺乏勤奋好学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所以对他们要加强这方面指导。学困生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对他们要重点指导。应善于抓住教学中写作实践,听、说、读、写、想等一切机会,有重点进行辅导。同时,对学困生做到四优先:优

2 先发言、优先表演、优先表扬、优先激励。

3、作业与分层评价 作业也要求分层次,对学困生一般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读读写写。对作业题中出现的一些选做题和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可以让中等生做。对优生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就可以全面落实大纲要求。分层评价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很重要。所以我们要重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及时的给予肯定及表扬。由于学生的习惯,智力,兴趣和性格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对分层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过程性和发展性。对学生的评价分为:严格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和赏识性评价。比如。对于C层的学生我们要用赏识评价法,和家长沟通好,有些进步就要共同对孩子的进步加以肯定与鼓励。B层的学生则是要求激励评价。比如,可以加些评语“要是再努力些一定会更棒!”;“你觉得这次背诵怎样?进步了吧?”„„对于A层的学生,我们不但要激励,而且更要严格要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困生采取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4、检测。同期达标是“分层教学”的终端结果。虽然看起来不同层面的学生掌握的程度不同,但都朝着不同的目标共同前进。在对学生检测时,也采用不同的题目和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不同层次学生的得分。具体方法:有A、B、C三种层次的习题分别给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做,分别是优等生做A组,中等生做B组,学困生做C组。成绩计算方法为:学困生C组题(C组题为100分)得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中等生做B组题(C组题+20分加试题),得分计算为:C组题得分X80%+加试题得分;优等生做A组题(C组题+B组题+A组加试题20分)得分计算为:C组题得分×70%+B组加试题得分×50%+A组加试题得分。 这样以来,学生所做的习题有难易之分,但分数上就没有太大的区别,极大的保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促进了优等生的上进心。

三、动态优化法调整学生层次

动态优化是“分层式”教学法的基本过程,也是“分层式”教学发展的核心问题。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现象。因此,要及时调整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升的机会。

四、实践效果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实施分组、分层式教学可以大面积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吸取知识的独立性,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培养,使得优等生有奔头,中等生有学头,后进生有望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讽刺人矫情的句子下一篇:房地产营销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