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环卫工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招聘环卫工范文

安宁温泉绿林环卫绿化有限公司职工招聘

管理制度

一、公司用工,需年满18周岁,原则性上不超过60周岁,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职工,应办理退休。

二、公司新招聘职工,应遵守以下岗前体检规定:

(一)凡进入公司上岗的新员工,应由公司统一组织到公司指定医院进行上岗前健康体检。

(二)新员工上岗体检结果,不得弄虚作假,一经发现,公司可直接与其解除劳动合同,由其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均由弄虚作假者承担。

(三)体检的主要检查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职业病、传染病、各种器官功能检查等不适合本公司工作的其他岗位工作,如高血压、心脏病、哮喘、过敏症、结核病、皮肤病等。

(四)体检项目主要有:常规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尿常规、胸透、血压、彩超。

(五)不得安排未经体检的新员工上岗,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上岗,如公司相关人员违反本条规定,应承担由此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

(六)公司发现职业禁忌或者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员工,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对其妥善安置。

三、新招聘的环卫、绿化工人,试用期为2个月,试用

1 期内工资标准为1000元。试用期内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给予解聘。若试用期内能胜任岗位工作的,试用期满后转为正式聘用,工资按照聘用岗位工资发放。

四、环卫绿化工人若要解除劳动关系的,应以书面形式提前30日内提出申请,并经公司经理批准同意,否则视作自行离岗,造成的一切后果自行承担。

五、员工应遵守环卫绿化其他有关规章制度,对不遵守制度或人为造成事故或损害集体利益的应自身承担相关责任。

六、附则

(一)

本规定由负责解释。

(二)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安宁温泉绿林环卫绿化有限公司

2014年6月1日

2

第二篇:硕士环卫工

硕士环卫工:一旦录用为公务员,等于进了保险箱

2013年01月18日 02:29 来源:红网-潇湘晨报 作者:王欢

783人参与0 14条评论0 分享到:更 多

1月11日,哈尔滨,硕士环卫工郝文芳(左)正在接受队长的技术指导。图/CFP 原标题:硕士环卫工的焦虑青春

研究生当环卫工是不是浪费人才?研究生争编制是不是没了理想?争议声中,7名研究生走上街头,开始挥动扫帚。这个选择背后,是他们焦虑与动荡的青春。

要稳定,还是要理想?常人看来,他们选择了前者。但他们自认为,这并不是一个鱼和熊掌的悖论,固化的恰恰是世俗观念:谁说选择稳定和编制,就一定意味着放弃理想?

本报记者王欢报道

2012年10月8日晚,哈尔滨气温已接近零摄氏度。这年冬季的第一场雪正在悄悄酝酿当中。

27岁的许鑫在床上辗转反侧。“去还是不去?”这个问题已在他脑中翻腾了无数遍。 两个星期前,他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2012年哈尔滨市环卫系统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员工,有编制。

自此以后,他一直生活在忐忑当中。其实,他已经选定答案,但他知道,自己将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具体是什么,他又说不上来。

报名截止的最后时间里,他和同是研究生的妻子吴敏报了名。同样报名的,还有郝文芳、孙琦、于妍等其他27名研究生。

2013年1月,通过笔试、面试,许鑫、郝文芳、孙琦和于妍等人从7000多名报名者中冲出,被录用为环卫工。

1月9日,经过5天的集中培训,这些新人正式上岗。 “他们不理解,一个年轻人的焦虑”

许鑫不乐意将他的经历解读为,“大环境背景下的无奈却也是上乘之选”。尽管在此之前,他几度折戟,高学历者的顺畅求职经历,他“连门儿都没找着”。

许鑫,1985年出生,哈尔滨市人,普通工薪家庭出身。他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无奈高考分数不够,最终与医学院校无缘。本科和研究生,他学的都是食品专业,当时的他觉得,“大多数同学都报了这个,又是研究生,找工作肯定没问题。”

2009年4月,他获得学位。当时,就业压力已经很大,他考虑过读博,但最终因“时间成本太大且无读书心力”放弃。

他开始找工作。投了数十份简历,包括哈尔滨本市的一些企业,但大多石沉大海。 几个月后,他接到大连一家私人企业的录用通知。这家企业不大,但跟许鑫的专业还算对口,他决定试一下。

2009年9月,他和当时还是他女朋友的吴敏一起去了大连。

两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饱尝“梦想被现实击碎”的滋味。 半年后,公司开始裁员,一百多号人的公司最后裁掉了30多个。许鑫被裁掉了。 他和吴敏回了哈尔滨。他说,那时他的心情很是焦虑。 后来,他进入哈尔滨一家食品加工厂,做食品研究技术员。3000元工资,在哈尔滨中等偏低。

许鑫说,食品安全问题这两年频频出现,食品企业要付出更多成本,才能通过越来越严格的检测,他所在的公司因此盈利甚少,有时甚至发不出工资。

2012年上半年,这家公司有两个月没发出工资。“工资发不下来的时候,没一点办法,只能等。”不安全感再次折磨着许鑫。

他结婚了,马上要到而立之年,巨大的压力开始袭来。

他的父母,都是国企退休员工,似乎不太能理解儿子的心情和处境。

“从计划经济顺顺当当走过来,一直是(体制内)受保护的那一分子,怎么能理解市场经济大潮下年轻人的焦虑?”许鑫说。

焦虑与动荡,把她们挤向体制内

许鑫愁得睡不着觉的时候,郝文芳则在昏暗的灯光下准备国家公务员考试。 1983年出生的郝文芳也是哈尔滨人。她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哈尔滨一家私企上班。虽然跟专业勉强对口,但她的焦虑和压力丝毫不比许鑫小——小型私人企业,不仅没有五险一金,还随时可能被炒鱿鱼。郝文芳说,她快30岁了,依然没有时间和精力找男朋友。

她曾两次参加过国家公务员考试,但都没成功。

为什么“屡败屡战”?郝文芳说,她个性比较安静,更适合政府机关的工作。她坦承,“公务员没有太大竞争风险,一旦录用,等于进了保险箱。”

同是80后的孙琦,研究生学的是哲学。毕业后,她换过多份工作,但都不长久。 孙琦说,让她尤其觉得“没有保障”的是,这些单位签的都是临时合同,有的连合同都不签,“因为没有保险,有两次生大病住院,都没有地方给报销,钱都是自己花的。”

她也曾多次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考试,都失败了。现在,她结婚了,她说她最向往的,是找一份有编制的稳定工作。 与许鑫、郝文芳和孙琦不同,今年才研究生毕业的于妍,并没有经历过社会大潮的刷洗淘练。

2013年1月10日,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于妍拖着扫把簸箕清扫路面。这条长不过200米的路面,一个下午的时间里,她来来回回走了几十遍。

这个在学校学生会担任干部的女孩,自认为是一个挺有想法的人。她会一边干活一边思考,“这家卖红肠的店的招牌为什么要用这种字体和颜色,那个是政府单位,为什么牌匾要那样放置,顺序有什么讲究„„”她觉得,这些都是学问。

其实,报考环卫工,并非她最初的选择。

于妍1986年出生,学的也是食品学。她说,她很想学有所用,最想去的城市是杭州,曾给杭州娃哈哈、青岛啤酒等企业投过简历。

但这些简历都石沉大海。临近毕业,于妍急了。 更大的诱惑:三年后转管理岗

许鑫、于妍等人一起陷入焦虑时,哈尔滨市城管局的招聘公告引起他们的注意。 公告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年龄30岁以下。招聘计划显示,457个职位中,包括307名汽车驾驶员、30名汽车维修员和120名清洁员。公告称:对新进人员均按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管理,使用事业编制。

虽有编制,但于妍说,她决定报考时,曾遭到亲戚的强烈反对。“他们无法接受,家族里学历最高的人去做他们也可以做的事。我跟他们说,我爸常年在外打工,我妈身体不好需要照顾,我这么大了,需要承担责任了。如果没有特别合适的企业录用,我为什么不能从稳定方面考虑?”

据了解,这次招聘,有超过10000人报名,缴费成功的有7186人,其中大专学历占58.49%,有4203人,本科学历2954人,占41.11%。还有29名硕士报名,许鑫、郝文芳、孙琦和于妍均在其中。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用人单位利用“事业编制”吸引年轻人,“导向有问题”。 哈尔滨城管局环卫办副主任王勇承认,“不否认他们来是为了这个编制,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编制的吸引力也是说得过去的。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项工作不可能失业。”

他还透露,“我们要求招聘人员在一线工作岗位工作3年以上,如果连续3年考核优秀,而且单位需要,可以转为管理岗位,形成良性循环。”夏学銮认为,这是更大的诱惑。

另外,这次招聘还有22名研究生落选,网友调侃称“研究生扫大街都没人要了”。对此,王勇说,说到底还是要招最合适的人才,“笔试总分是200分,50分的内容是关于社会学、公民道德等方面的,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看相关书籍去获得,但剩余的150分内容庞杂,非常细节,要具备相当多清扫员知识。”

“谁说环卫工不能是高学历?”

众多高学历者对编制趋之若鹜,夏学銮认为是一种倒退。

“现在年轻人的这种求稳心态,值得反思。失去创新冒险精神、失去闯劲,与改革开放之初普遍存在的‘从体制内走出来’相比,背道而驰。”

要理想,还是要编制?这似乎是一个鱼与熊掌的悖论。

许鑫承认,刚开始,他也“过不了自己的坎,怕别人觉得,父母花十多万培养个研究生,结果还是去扫大街的。”他说,现在这种想法没有了,相比在企业里的同学,他可能工资低点,但也算是“学有所用”。

“食品卫生与环卫有关系,因为城市垃圾中包括食品垃圾,对食品垃圾的处理我有专长。”许鑫认为,世俗的观念太固化,“时代是向前发展的。”

于妍也认为,选择了稳定和编制,不一定意味着放弃了理想,“我觉得每个行业都可以成就理想。稳定只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还是有可能实现理想的。”

王勇对网上“大学生、研究生来当环卫工是人才的浪费”的观点颇为恼火。

“谁说环卫工人就不能是高学历?这是一种偏见。哈尔滨这几年在市容环境卫生方面投入巨大,陆续购进了各种干扫车、湿扫车、吸扫车、小型充电清扫车等清扫机械,但你上街去看看,我们现在的环卫工人,是不是大部分都年龄偏大、作业能力弱?各行各业都在发展,环卫是城市里很重要的事业,为什么不能有高学历人才?” 他说,自己现在最担心的是,舆论的过多关注会让这些大学生心里打鼓,能不能坚持是一个问题。他称,“不排除将他们一线在岗的时间从3年缩短为1年的可能。”

而一些细节,也显示出城管局对这些高学历环卫工的“另眼相待”。

1月10日,许鑫正式上班第2天,哈尔滨地面温度零下33℃。他在一群老环卫工人中很显眼,不仅因为他一米八二的个子,还因为他的工作服与众不同。

老环卫工的工作服是荧光色的,许鑫的工作服是蓝色的,材质也不一样,更加厚实防寒,帽子下还有厚厚的海绵。环卫工老彭认为,这是“政府对这批新人的特别照顾”。

而且,新人们还不需要五六点就要扫街。他们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早上8点到中午11点30分,下午1点30分到5点。

前辈们对许鑫也颇为照顾,打扫时,他只需把地面上的烟头扫进簸箕就行了,其余垃圾,比如白菜叶子、塑料袋等,因为被冰块冻住不需要他清理——一会会有扛着铁锹等专用工具的老环卫工来帮忙。

打扫间隙,许鑫最常干的事儿就是“看风景”——戴着耳机看一旁飞驰而过的火车,以及,研究路面上哪台小汽车他几年后买得起。

美华媒:畸形优越造成“死在编制内”的扭曲

2013年01月16日 18: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42人参与0 11条评论0 分享到:更 多

中新网1月16日电 美国《侨报》15日刊出社论说,有报道称,有研究生在应聘环卫工人时发誓“就是死也要死在编制里”。分析称,形成这种扭曲心理的根源,主要还是遭遇体制内人员“活着的畸形优越感”。死在“编制内”的一赌,不仅会让自己的人生黯然无光,可能还会被波涛汹涌的改革潮流所遗弃。

文章摘编如下:

大陆媒体近日报道,哈尔滨市公开招聘的448名环卫工人中有7名研究生,22名研究生落选。落选者之一王洋称:“户口差异导致就业、福利、教育等社会保障的不同,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 人们印象里,环卫工不仅收入低廉,工作还十分辛苦,但这多为“编制外”的临时工。一旦身处“编制内”,不仅收入“旱涝保收”,各种福利也“水涨船高”,与大街小巷挥扫帚的聘用工有本质区别。

事业编制的环卫工招录之所以异常火爆,引起无数本科生研究生“竞折腰”,目的多是冲着“事业编制”而来。有了“事业编制”,首先意味着端上了“金饭碗”,其次是有了在所有事业编制单位中调动晋升的基础,在特殊情况下也为步入仕途创造了条件。

公务员由原来的“干部身份”演变而来,“逢进必考”虽然设置了“公平”门槛,但进了体制的门,就意味着上了“终身保险”,进,可以通向权力,退,可以旱涝保收,不进不退无论是工资收入还是各种福利待遇,都会随着工作年限的积累稳步增长。

事业编制单位和公务员相比,除了招录方式有区别外,“进门”后的各种待遇并没有本质上差异。

这种畸形体制下,体制内人员享受着“大锅饭”,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不仅限制了体制内人员的“活力”,也滋生出一系列复杂问题,包括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安于现状、追逐权力等;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设置了重重障碍,更扭曲了很多大学生对社会价值的判断。

新闻报道中这位王洋研究生把人生的赌注“押”在“编制内”,形成这种扭曲心理的根源主要还是遭遇体制内人员“活着的畸形优越感”,但人们也相信这种“畸形优越”不可能永远延续下去,只能是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段“烦恼”。

笔者坚信,发誓“就是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一赌,不仅会让自己的人生黯然无光,可能还会被波涛汹涌的改革潮流所遗弃。(朱永华 作者系大陆国企管理人士) “死也要死在编制里”是改革的退步

2013年01月15日 08:19 来源:晶报

更多 1人参与0 0条评论0 分享到:

原标题:“死也要死在编制里”是改革的退步

个人经典 曹林专栏

1月4日,哈尔滨市举行环卫系统公开招聘人员培训结业式,448名面向全国招聘的事业编制环卫工人正式走上清扫保洁作业一线。据了解,本次公开招聘最终录取的448名环卫工人中共有7名研究生,培训结束后他们将正式走上环卫工作岗位。引起舆论关注的不仅是“研究生当环卫工”,还有一句“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一个热衷体制和编制身份的研究生的话,再一次引起了公众对编制身份的关注。

“死在编制里”这样的宣言看起来很极端,却对应着惨淡的现实。千军万马挤公务员岗位为求编制,百名大学生竞聘掏粪工岗位为求编制。江苏镇江某环卫所一个清粪队队长徐深海,2010年4月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可媒体在报道他的先进事迹时发现,他默默无闻辛苦为当地清粪20多年,至今还是一个没有编制的临时工——编制成为一个区隔社会阶层的巨大门槛。“掏粪工”、“环卫工”与“研究生”所隐含的形象反差,更凸显着“编制”在人们价值排序中的位置:为了得到编制进入体制,研究生不惜当掏粪工和环卫工。

“体制”或“编制”这个词内涵很丰富,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不同的人嘴里,可能有着不同的指向。比如,有的人谈到“编制内外”时,意指的是一种利益分配,认为编制是一种利益,编制中人都是既得利益者,在体制的温床中获得体制外的人得不到的利益。比如,公务员的福利和保障就比普通人好很多,从住房、教育、医疗到养老都有比平民更多的保障。另一种对“编制内外”的理解,是官方与民间、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分殊,认为国家垄断着更多的资源,成了“国家的人”就成了“体制中人”,进入体制内获得编制就能分得更多的羹。

其实,改革就是一场打破“铁饭碗”的革命,就是不断通过还权于民、破除国家对资源的垄断,将资源分配还给市场的过程。相比10年、20年前,编制的含金量已经越来越低,体制的坚冰也在不断地打破。社会学家在各种研究中早就揭示,昔日那个国家垄断着社会资源、个人高度依附着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学者孙立平所言,过去,资源和活动空间都是被国家高度垄断的:举凡生产资料、就业机会、居住的权利,都直接控制在国家手中。这种垄断和配置的过程中,形成了个人对国家的高度依附性,失去了这种依附,意味着最基本生存权利的丧失。正因为此,开除公职、驱离体制、失去编制成为一种令人生畏的重罚措施,对一个人的惩罚是毁灭性的。

但随着分权让利的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资源正在从国家向社会流动,“社会正在成为一个与国家并列、相对独立的提供资源和机会的源泉”。实际上,当市场渐渐主导着资源分配的时候,体制内外的墙已经被推倒了!“开除公职”已经不再那么让人生畏,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离开体制,没了编制,甚至能活得更好。许多富豪都是在离开体制之后,自己创业而积累起财富的。跳槽成为常态,而且常常是从内往外跳,“下海”成为致富的代名词,“编制”成为僵化和阻碍创富的另类说法。

这种改革背景下,如今竟然出现“往体制内挤”、“跪求编制”的现象,这一方面说明改革不彻底,另一方面甚至说明改革在倒退,一些地方的改革在走一条反市场之路,不仅没有破除编制的利益含量,反而通过户籍制度和编制的福利捆绑,在强化编制的附加值。比如编制内才有户口,有户口才能买房,教育和医疗也与编制牢牢挂钩。这种改革的倒退,表现在就业上就是对学生的误导。

第三篇:赞美环卫工

无论是多么炽热的炎暑,还是多么冰冷的寒冬,工作在环卫一线的永远是穿着黄色制服的环卫工。 无论是多么风雨交加的夜晚,还是雷电通明的恶景,工作在环卫一线的永远是面带微笑的环卫工。 他从夜里轻轻的来,带走了白天的纷扰,留下了街道的宁静; 他在白天依然坚守,从不说苦,永不言累的普通群众。

不信你听,当人们沉睡在床上,夜里那沙沙的扫帚,才是社会最美的和声; 不信你听,当你迷路在街道,指点你方向的,永远是那亲切的聆听; 而他们呢,永远是“做的最多,说的很少”------我们可爱的蜜蜂。 他胸戴红花,面带笑容,五一劳动的合照才是你们最靓丽的风景,

我亲爱的环卫工,你从不怕脏累,永远是雨后,天空中出现的那一道彩虹, 我亲爱的环卫工,你从不抱怨公平,工作的劳累,只看成社会不同的分工, 我亲爱的环卫工,你从不讲条件,低等的薪水,只愿做自己大无谓的牺牲。 但是我亲爱的环卫工,你从不苛刻对待任何人,却得不到最基本的保证 所谓的城建环卫,只把你当成喝来呼去的“临时工”

但是我亲爱的环卫工,你从不吝啬去做任何事,却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 所谓的生生相息,只把你当成摸不着看不见的“风” 也许你是何其的普通,再普通......

------文天

第四篇:环卫工的感悟

今年暑假,我和同学们一起报名参加了这个暑期实践活动,去体会作为一名环卫工酸甜苦辣的生活。

11号上午,我和舍友们早早地起床,穿上环卫工淡绿鲜亮的衣服,拿上清洁用具,再戴上一顶小遮阳帽,瞬间便有了转换角色的感觉。现在,我是一名环卫工人。

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踏着欢快的步伐,趁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我们一路小跑来到某某马路。大清早的,来往的车辆不是很多,行人也是少的可怜,这样正好,便于我们清扫马路啊。按照小组分工的计划,我们很快来到各自应该负责的路段,执行打扫任务。

看到塑料袋之类比较大又比较容易被风吹走的垃圾,我们有时候会直接用手捡起来,以防止它到处乱飞;对于一些小碎屑和树叶之类的呢,我们大都用扫帚把它扫进垃圾桶,干净利落。由于一开始大家积极性都很高,所以完成任务也会比较快。

一个小时之后,太阳已是当空照,周围的温度也已逐渐升高,同学们个个都挥汗如雨。小组长看到大家也都有些累了,于是安排大家休息一段时间,只是酷暑依旧难当。休息之后,勤勤恳恳的小组队员们继续投入到清扫马路的任务中,以优异的表现展现出我们小组的团结和努力,为小组争光。大概到十点左右,小组长解散我们,让我们回去休息。 这样清扫马路的工作,我们小组成员坚持做了一个礼拜,领导看到我们的坚持也感到很欣慰。

这次和同学们一起做环卫工的暑期实践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俗话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现在,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每一片净土,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每一处环境,我们都应该好好维护。环卫工人每天都起早贪黑的为我们清扫道路,为我们守卫着那一方净土,谈何容易啊。不说冬天北风的刺骨,就这夏日的烈焰而言,常人都难以忍受。看那些出门的姑娘们,哪个不是撑着把遮阳伞到处躲太阳,可再看看这些环卫工人们,他们处在社会的底层,却从不畏风吹日晒,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任汗水湿透自己的衣衫,任风霜染白自己的鬓发。

这次的暑期实践,让我由衷地敬佩环卫工人,他们是一年四季中最可爱的人,是我们身边默默无私奉献的人。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第五篇:城市环卫工采访

新闻采访第三次作业

学院:传媒与影视学院

班级:14传91

姓名:苏红

学号:140078085

惟解满天为爱忙

关于徐州环卫工人调查

“每天,每天,你推开夜色的朦胧, 身披着满天星星。 走遍大街走遍小巷, 处处都有你那勤劳的身影。 你一人脏换来千万人清洁, 留下一片爽朗朗的笑声。岁月里有了你,才有那一年三百六十五个好心情。” 有人关注过这首环卫工人之歌,关注过歌里所描述的环卫工人吗?

我们生活在一个干净整洁的城市里,光鲜亮丽地走在大街上,每天工作学习和生活。我们不曾关心过城市的清洁,甚至不经意间还会往地上扔各种垃圾。我们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生活的城市会这样整洁干净,也从来没有注意到那些身穿黄色工作服,在烈日炎炎下、风霜雨露中的环卫工人。时机合适,记者采访了解放路的环卫工人周大爷。

周大爷是徐州国华公司的员工。徐州国华公司承包了这一带的道路,负责这一带道路的清洁。而周大爷则负责解放路200米内道路的清洁。这天,天还下着蒙蒙的小雨,记者来到解放路的附近,看到了拿着扫帚正在打扫的周大爷。记者上去问候了几句,周大爷人很随和,很快开心地与记者聊了起来。

每天早上5点钟,天还没亮,当大多数人都在被窝里的时候,周大爷就要到这儿上班了。就像作文里写的那样:“一年四季,365天,你们迎接第一缕晨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论三伏酷暑还是数九严寒,无论风雨交加还是漫天飞雪,天蒙蒙亮时,就能听到你们挥动扫把与地面的摩擦的沙沙声,这就是我们的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周大爷今年60岁了,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却每天在这儿辛苦地工作。但是周大爷接下来告诉记者的更加让人感到心疼。他自己一个人做两个人的工作,从早上5点到晚上9点,除了每顿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要一直工作,算起来就得有16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其中的心酸苦楚,并不是普通的上班族或者说城市的一小份子所能理解的。但是奇怪的是,讲到这儿的时候,周大爷并没有表现出心酸,而是满脸幸福的微笑。那样慈祥的脸庞,深深浅浅的皱纹里堆砌的全是微笑。带着好奇的心情,记者接着问周大爷是不是自己一个人生活,周大爷笑了。原来周大爷还有一个女儿,现在在南京工作,工资也还不错。既然工资还不错,为什么周大爷要这么辛苦呢?记者更加好奇了。大爷继续说,由于女儿在徐州和南京各买了一套房子,所以女儿压力太大,大爷心疼女儿,就朝五晚九的辛苦工作,为女儿还房贷减轻一点压力。但是,周大爷说,因为这个,让他也有了一份自己的工作,可以打发聊赖的日子。虽然他说的轻松,可是他手上的老茧告诉记者,一天工作16个小时的他,日子过得并不是很轻松。

当被问到每个月的工资的时候,周大爷很坦然的和记者讲,他每个月有1400元的工资,因为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所以有2800元的工资。这不仅能维持他的基本生活,还能帮助女儿还房贷,让他觉得很幸福。

周大爷所在的国华公司,会给每位环卫工提供意外保险。但是,保险的份额是很小的。周大爷说,前几日在解放路还发生了一起车祸。一辆汽车闯红灯压死了一位环卫工人。听到这儿,记者心里一纠,没想到这样的工作,不仅脏累,还那么危险,真是替周大爷捏了一把冷汗。周大爷也微微笑了笑,笑容里有些无奈。

记者又采访了市中心的一位环卫工,令人意外的是,这位61岁的来自农村的大妈,竟然也是为了替儿子还房贷才在这儿辛苦地工作。比起周大爷,邹大妈看起来更累一点。邹大妈说,儿子一个人工作,孙子刚满3岁,儿媳妇在家里看孩子没有工作。无奈之下,邹大妈只好出来做环卫工挣点钱帮助儿子还房贷,她说话的声音有些沙哑,记者听了心里酸酸的。

邹大马还告诉记者,由于她是农村户口,在城市里既没有养老金也没有退休金,除了工作并没有生活来源。估计在城市里还有许多这样来自农村的老人吧,他们的生活根本就得不到保障,那么大年纪还要出来工作,并不仅仅是子女的责任,政府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也没有做好相关工作。

如果城市里没有了这些平凡的环卫工,我们怎么安心地生活和工作。如果不是他们对于平凡的执着坚守,我们何以建设我们的城市?当然,这些环卫工,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有许多人为生活所迫,甚至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大多数环卫工们都是为了帮子女还房贷。这是社会发展使然,还是子女们越来越依赖父母,真的啃到父母的骨头了。父母为子女做了这么多,百年之后,面对一抔黄土,儿女们是否能追忆到曾经,曾经父母为了他们那么辛苦、那么卖命? 清洁城市、保持城市环境美丽是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的责任,而不仅仅是那些身穿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人人都有责任,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这次采访收获了许多,了解到这个城市里许多不知道的事情,感慨良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做家务技巧范文下一篇:智能体免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