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论文

2022-05-16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引言课堂教学承载着对学生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及其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的重任,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教育教学目标的落实达成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时空中完成的,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着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学生习得知识的多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强弱。因此,构建有效教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一篇: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论文

谈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谈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越来越受到重视,课堂教学效能提升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广泛。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也在课堂教学效能的研究之列。高中数学的授课对象和高中数学知识难度提升的特性,影响着一般有效教学策略在高中数学的适用性。另外,许多关于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尚停留在理论研究之上,虽然思辨逻辑性很强,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和具体实践应用的指导,这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而且限制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教学实践中的灵活应对。

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活动,也是学生积极参加、互动的教学活动。高中数学教学效能的提升,不仅仅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紧密性强,也与学生的参与密切相关。高中数学教学效能的提升,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关键方面入手,不仅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反映教师对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态度,不仅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质量,也对教师的自我学习和成长有重大影响。教师队伍中不乏抱着“教好教坏一个样”思想的教师存在。长期以来,教师薪酬待遇的偏低以及教师待遇的大幅度提升,使得某些教师更加坚定这样的教学态度。抱着这样的思想从事数学教育,显然不会提升教学效能。

高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重视学生的分数,而且学校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也与分数密切相关。很多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集中在帮助学生提高分数,重复强化解题的训练。学生获得的数学教育是对于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这显然不是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目的的全部。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需要在教师选拔和教师队伍思想建设上做功课。从教师选拔上剔除不具备师德的人才,帮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学校提供必备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建立多元的教师评价体系,而非以分数为准绳。

二、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传统的教学方式“填鸭式”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仍旧十分广泛。“填鸭式”模式的弊端是教师主导教学活动,学生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不利于实现教学效能的提高。教师讲授得很辛苦,学生听得也很枯乏。学生积极主动性不高,接收效率就会受到影响,生知识的累积,会使学生更加缺乏学习的能动性。教师的辛苦劳动,没有实现预期的产出,影响教师教学活动的能动性发挥。

当然,并不是反对填鸭式教育。高中数学难度的提升,需要教师讲授数学的原理和理论知识。重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是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实践中进行必备的远离传授基础上,尽量重视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诱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探究更多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允许学生发表个人的思路和见解,采用多种活动和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素材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积淀,高中数学课程呈现出的数学知识仅为沧海一粟。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获取丰富的数学教学素材提供了便利,让数学课堂教学素材丰富化成为可能。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热爱数学学科之外,具备搜索和筛选的技能,具备厚实的数学科学知识积淀。当然,这也需要学校具备长远、开明的学风。

重视数学学习素材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数学本身是问题和方法统一的载体。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来源于生活的实践,回归于生活的科学实践。数学素材的充分挖掘和筛选,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激发数学学习的探索精神,而且会影响学生数学观的确立。

挖掘数学教学素材,趣味性、挑战性和现实性是首要的。高中数学课程本身的知识体系,和生活关联密切性较强,教师需要在趣味性和挑战性上做足功课。趣味性和挑战性本身就可以起到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作用,而且其趣味和挑战是知识传递的优秀载体,将教学活动中的方法、数学情感释放出来,促进教学效能的更好发挥。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直被列为教学目标。但是,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涉及非常少,或效果甚微。传统的培养方式基本上是任务型、目标型和挑战型。这些模式出发点是基于对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学生来讲,是额外的、口号式的学习任务,甚至是负担。从这样的对比中,可以发现,教师和学生的期望是错位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目的是明确的,方法是直接的、功利的、效能低的。

自主学习能力不是简单的学会了知识、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付诸实际运用等方面的基本认知能力,而是对于自己的时间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能力。相对于认知能力而言,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说教来提升,也不能依靠提高基本认知能力来实现,它需要教师本身和教学活动、内容多方面的合力来促使这样的能力从学生身上生根发芽,结出果实。

时间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对于教学活动实践来讲,并不是难以实现。这些能力的特质具备个体主观感知到自我优化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身教来实现能力的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必然要依托来自于学生内在的动力和自我意识。当然,作为能力的培养,需要具备基础认知能力作为基础。如果一名学生尚不具备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基本的知识能力,也就无从谈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以基本学习能力为基础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具备足够的耐心。只有懂得怎么去做,如何去解,才具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可能。

作者:王美春

第二篇: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建构策略研究

一、 引言

课堂教学承载着对学生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及其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的重任,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教育教学目标的落实达成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时空中完成的,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着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学生习得知识的多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强弱。因此,构建有效教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然而,调研发现:有很多教师对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建构缺乏研究,对有效课堂的认识以及意义非常模糊;对如何提高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益等问题感受不深,教学方式单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湘西中学数学教师中有很多对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较为认同,但是,由于受学校教学评价、学生性格、习惯等因素影响,执行力不强,缺乏研究与少数民族学生性格特点相适应的系统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探索。

湘西地处湖南武陵山区,与鄂、渝、黔三省市交界。少数民族交错集聚,湘西中学生中少数民族占80℅以上,虽然他们中绝大部分从小受到经典文化、主流文化的教育,但是,由于历史、地理、所处环境等原因的影响,很多学生性格内向,封闭、自卑,不善于与人合作,主动学习普遍较差,为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湘西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构建与少数民族学生性格特点相适应的有效教学课堂已刻不容缓。

为此,2011年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进行了研究,探索了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建构策略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对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建构的基本认识

⒈中学数学有效课堂建构应关注的主要因素

中学数学有效课堂建构主要应关注五个因素,即教学结构、课前准备、教学环节构成要素、教法选择和务实教学。

教学结构是指由构成教学的诸因素(教学内容、角色活动、教学材料、组织形式)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在时间、空间方面的组合方式。教学内容不仅要注重现行教材的学习,而且还要注重校本教材即数学拓展内容的学习。教师、学生、家长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各自定位要准确,最大限度发挥各个角色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多样,不仅可以组织班级学习,还可以组织小组学习和个人学习,依据教学具体内容可以灵活安排课内课外学习任务,课外选学知识与书本必学知识有机结合,上课地点室内室外结合。教学材料不仅包括现行教材、校本教材,而且还包括教学多媒体、影像资料及生活背景资料。课前准备是指上课之前对学情、学习小组建设、课本、教学方法以及有关教学所需要的材料等的研究与思考。教学环节构成要素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流程或实施步骤。教学环节分为基本环节和增添环节。基本环节包括自主学习、思考探究、合作讨论、展示交流、归纳整合、实践评价、探究延拓。具体教学过程中应从基本环节和增添环节中选取组合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环节。教法选择是指为落实教学目标所确定的师生共同进行的行为或操作体系。务实教学是指教学活动的朴实性、平实性、真实性、丰实性和扎实性。朴实性是指常态下的课。平实性是指在教学中要讲求实在。真实性指的是还课堂的本来面目,不使课堂教学失去本真。 丰实性指的是课堂有生成性。扎实性是指课堂教学要有实际意义,要根据已经设计的目标、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任务而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学有所得。

各构成因素之间相互关联,每一因素的存在都会对其他因素作用的发挥起到促进作用,每一因素作用的发挥又要借助其他因素的存在与作用。

⒉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建构基本理念

以生为本、多元互动、情感欢乐、动态生成、实践创新、彰显教学艺术是建构中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基本理念。

“以生为本”是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生命为本。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注重差异教学,以学生生命立意,注重学生生命意义的对话,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进入学生的生命之旅,从而激活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促使自然生命不断向智慧生命、文化生命提升。

“多元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他人的互动。在良好的交往互动中,双方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与知识相遇的情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调动,形成生机和活力,每个学生都能在认知、行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和发展,师生在其中享受到生命价值实现的愉悦。

“情感欢乐”是指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教学,对工作认真负责,刻苦用心的准备,满怀激情的上课,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欢乐带动学生的欢乐。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张扬学生的个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展现自我、发挥才干的机会,让学生不断获得自信、成就梦想;采取多元评价,多向评价,给学生以激励,使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乐趣,以学生的快乐感染教师的快乐。

“动态生成”是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可变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生成性,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矛盾统一性。课堂教学要根据课型的不同,学生情况的不同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也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灵活改变。课堂教学中会发生很多的“意料之外”“阴差阳错”“节外生枝”,面对这些许多的“想不到”,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要用教师的智慧对课堂临时生成的资源加以引领,使学生个性彰显、智慧喷薄,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走向完善,让预设与生成在有机融合中生成出精彩的课堂。

“实践创新”是指课堂教学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任,课堂教学必须成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土壤。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寓培养于课堂知识学习掌握中,适时的渗透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探究情境,设置富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在自学探究中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彰显教学艺术”是指课堂教学中要不断的激励、引导学生,要让学生很高兴的融入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乐于让你管教,听你所说,信你所言,要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让教学成为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的导入、提问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于过渡性的环节、课堂教学的结尾的处理,包括对学生的赏识等要有技巧的展开,艺术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⒊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建构基本原则

(1)创新性原则。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方法,学会解决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而且还要学会解决别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靠教师“填鸭式”“标准化”教学能做不到的,也不是靠教师“分析主义”教学能做到的,而是要将学生置于一种宽松、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体验、思考、探究,要让学生思维不断碰撞,产生智慧灵感的火花,不断得到智力开发。

(2)快乐性原则。课堂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气氛,按快乐原则行事。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能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语言亲和,学生开心快乐,无拘无束,毫不紧张的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

(3)互动性原则。构建中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有效课堂不是教师的“单边主义”,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要设置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师生在教学中能够互动,不仅做到教学行为上的互动,而且还要做到师生情感上的互动,要调控好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有激情的学习。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心动”,有一种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想学习,把教学置于适当的活动中,给学生时间和空间,真正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行动”起来,让学生全员参与教学,有效参与教学。

(4)预设与生成统一原则。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是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不论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相互间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够按事先的预设刻板僵硬的走程序,而是要注重教师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要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感受,要满足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可能整齐划一,要注重思维的发散、问题的质疑及其延伸拓展,注重开放和生成,注重教学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统一。

(5)练习原则。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真正练习和实践,要让学生在练习和实践中通过脑、手、口等多种器官的并用,并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练习及实践中学习。设置的练习要能面对全体学生,练习要有梯度,分层次设计;练习设计既要注意课内知识的复习巩固,而且还要注意适当的延拓,既注重广度和深度的延拓,还要注重向社会生活延拓。

(6)活动性原则。学生靠什么参与课堂教学?各种教学活动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介质。设置一个个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探究、讨论的场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展示自我,收获自信,提升能力。

三、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建构操作

课前准备。①学情调查。调查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认知水平以及学习本堂课已具备的社会生活经验,甚至还要充分估计教学对象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偏差。②学习小组建设。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搭配学生,建设好学习小组。③熟悉课本。认真研读课标和课本,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④物化材料的准备。导学案编写,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⑤软件准备。以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影响学生,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对象的实际,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学,课堂上拿什么给学生,学生应有什么样的收获等都要了然于胸。

自主学习。对于给定的学习内容,在规定的课堂学习时间内,由学生完全支配自己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自己的学习自己做主,采用什么方法,要思考哪些问题,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效果等等全部由学生自己安排。学生可以看书自学,可以和同学讨论学习,也可以问老师,有问题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解决。对于新生,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自学难度较大,因此,教师要布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提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以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自学。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细化,将学习目标以自学提纲的形式给出,对学生进行课本助读,指导学生带着自学提纲进行学习,组织学生完成预学练习。在学生自主学习时,老师在教室内巡视,或参与学生讨论,或指导学生学法,或解答学生疑问,尤其对差生要以同学的身份参与其中,和他们合作学习,提升增强师生的凝聚力他们的学习能力。

思考探究:模拟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经历或体验科学发展的过程与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一般要经历“问题,激发探究欲望;探索,形成新观念;命名,形成新概念;解释,整合拓展;评价,修正解释”等过程。探究的问题可以来自导学案,也可以来自老师课堂上布置的任务,也可以来自学生在阅读自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以及疑惑的问题,还可以来自学生同伴的疑惑并且自己不解的问题等等。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设法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探究的组织形式可以采取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组织学生探究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探究的材料采取“给问题不给方法与材料”、“给方法不给问题与材料”“不给问题不给方法不给材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升学生思考、探究能力。

合作讨论:所谓合作,就是指互动的参与者为了执行某一任务,或达到某一目标所作的持续性的、共同的努力。合作学习是为了解决某一复杂问题,让几个学生共同思考,分工合作,互相交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同伴间优势互补的学习形式。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主体。通过合作讨论,有助于解决靠个人努力而解决不了的问题,能从别人的方法中获得启迪和帮助,从而理解课程内容,拓宽视野,分享别人的智慧、体验与理解。在合作讨论前要有精心准备和设计,注意合作讨论的动机和价值,明确好讨论小组内个人责任。把握好合作讨论的时机,一般来说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在新授知识的探究中、在解答问题时、在整理归纳知识时、在思维受阻时安排合作讨论较为适宜。合作讨论前要有思考,或在充分的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小组的人员可以固定,也可以不固定,但是要满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具体操作可以先小组内每个人汇报自己的所思所想,然后轮流提问,小组负责人要把大家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再把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提供给交流时解决。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要无事可干,要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掌握学生的疑惑,指导方法,引导讨论。

展示交流:展示交流就是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收获、思想等以适当的方式摆出来,并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展示的形式包括语言陈述即学习小组成员间口头讨论或师生问答、上黑板演示、小组内交换作业答案、小组间的传阅、利用多媒体及幻灯影像等工具展现,要注意展示形式的多样化。展示的内容包括对指定问题的回答,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会、疑惑、所思所想等。不论是什么形式的展示,都要有相应的解释评价,还要接受别人的咨询、答辩,有可能是展示过程中的自身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同学在前面学习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问题。有展示有交流,展示交流时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注意力都集中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展示交流的方法,恰到好处的引导或点拨展示交流中的疑惑,什么时候要点拨、哪些方面该点拨,如何引导疑惑要有把握,不要学生一有问题就点拨,要充分利用展示交流中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利用好课堂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向有利于知识学习、情感体验方向发展,及时评价展示交流中的知识、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突出点,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实践评价:实践评价是指数学课堂练习及其检测。其目的是巩固当堂课所学及其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掌握课堂教学的情况。课堂练习、检测题的设计要注重掌握试题的难度、容量,加强对当堂课内容复习、诊断的针对性。试题不能太难,要以巩固训练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为主,综合提高要少,要加强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训练题目的设计,试题容量不能太大,一般五至六道小题,二至三道大题,以检测本堂课教学目标是否落实达标,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提供方向。

归纳整合:归纳整合是指对数学知识方法的梳理,对数学思维的提升。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梳理,模糊点得到澄清,重点得到加强,难点得到突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清晰。同时,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形成知识网络,提升思维的整体效能。小结的形式应该多样,可以采用学习小组内人人小结发言,小组长记录结果并汇总后派代表在全班陈述;可以以小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答或抢答;可以游戏的方式在愉快的活动中完成小结;可以全班举手回答或老师解决等。小结之前应先让学生或看书或讨论,充分回顾本堂课所学,老师要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通过小结,学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合作意识得到培养,思维水平得到升华。

探究延拓:探究延拓是指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及其拓展的数学活动。其目的是通过练习使知识达到必要的深度和广度,逐步提升相应的能力。探究延拓的主要方式是数学练习,其次有数学实验操作、数学小论文、数学辩论会等形式。探究延拓习题的设计既要注意基础性,又要注意拓展性,包括方法的拓展、知识的拓展、思维的拓展。既要有点又要有面,既要有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复习练习,又要有发展数学思维的训练,既要有动脑思考的数学问题,又要有动手操作的数学问题。既有做的又有说的,注重层次性、探究性设计,既照顾到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又照顾到优秀生,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兴趣的学习,都有收获。

以上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根据需要可以增添环节。如增添“小结升华”“实践探索”等。在实际教学时,基本环节不是节节课都必须要全部用到,对基本环节可以合理删减,如有的不需要“展示交流”或者“实践评价”等,应灵活使用基本环节。环节的增删可以依据课程内容、课型特点、教法特点、教学方式以及教师的个性特点等的需要进行。还可以对应用各环节的顺序进行重组。各环节的使用顺序不同就形成不同的课堂结构,形成不同的教法。如“思考展示—自主学习—实践评价—合作讨论—归纳整合”类似于“五步尝试教学法”等等,这样就可以衍生出很多不同的教法。

“基本环节+增添环节”组成课堂教学备用环节,教师对备用环节进行个性化的选用及其组织,构成了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各教学环节。实施有效教学课堂各教学环节,运用课堂教学艺术,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务实的课堂教学,形成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院)

作者:李代凤

第三篇:关于如何提高“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

为了更符合当今国际教育形势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国家教委从时代需要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于2001年6月8日印发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由此拉开序幕,并将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有效地实施课程的基本方式是教学过程。就数学教学过程而言,从教与学的角度看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尤其是高效率的教学过程,对于实施新课程,有效推动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数学教学过程被理解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其高效率体现在有效传授知识、学生能迅速模仿老师做题,有效对付考试。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高效率的教学过程不仅是有效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因素相互制约,协调统一的过程,是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获得最大限度发展的过程。

一、有效的数学教学过程是有效研究数学新课程,对学生实施知识教育的过程

当前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的主要场所还是课堂教学,而数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上,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数学老师,目前面对这样两个现象: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两级分化比小学阶段更为严重,后进生比例越来越大,学习效果越来越差,学生学习效果亟待提高;二是课堂教学变成了活动宣传片,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的“调子很高,也很热闹,但和者甚少”的现象,常让人有一种“知音难觅”的遗憾味道。在传统教学中,教材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按教学大纲传授教材内容即可。然而,现在的课改,对教材进行了较大的改动,课程内容、体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课程的内容及意义本质上来说对所有教师与学生都不同,他们有着各自的理解。而且就数学而言,数学学习中的“再发现”比其它学科难。所以需要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重新有效地研究新课程,重组、活化教学内容,有效实施知识教育,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有很多高一学生对于学习数学仍然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刚开始还算适应,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加深,由于学习方法不当,便出现了一定的畏难情绪。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作为教师,如何做好衔接工作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有效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密切配合的一个双边活动的创造性的劳动过程

如何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是各派教学理论长期争论不休,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传统教育学派”把教师摆在教学过程的中心位置,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与主导作用;而“实用主义教育学派”则把学生摆在教学过程的中心位置,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作用。其实不论是教师中心论还是学生中心论,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要么就是先教后学,学会简单复制所学知识。事实上,教学过程是通过师生密切配合使学生由少知到多知,由低素质到高素质的矛盾转化过程。而促进这一对矛盾转化的外因是教师的“教”,内因是学生的“学”。外因是转化的条件,内因是转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也只有一定外因的影响才能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要掌握好初、高中教学方法上的不同。由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可以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进入高中阶段以后,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因此,教学效果的优劣,完全取决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相互效应。再从新课程标准来看,它也强调了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的交往、互动,从而使师生双方达到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有效的数学教学过程是让学生思考、体验,从而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

传统的数学教育,几乎始终把教育目标放在了“传授知识”、“双基”、“三大功能”上。也就是把数学教学单一地理解成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学生在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学习,一切尽在教师掌握之中,丧失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这样培养的结果往往是“高分低能”。 就初中数学而言,教材中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和接受,教材的叙述方法也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也相对比较少。相比之下,高中数学虽然在课改后难度也有所降低,但相对初中数学来说,其中的一些概念就比较抽象,一些定理及证明比较严谨,逻辑性强,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因而,在讲授新内容时,应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生动自然,并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新课程强调教学的过程,强调把“思考还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丰富、生动的思考、探索过程,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培养和锻炼数学思维能力,获得积极地情绪生活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提高综合素质。

四、有效的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且是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有效发展学生智能的发展过程

在新课标下,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在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讲解,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因而,高中数学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即学生在听课时注意力高度集中,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演示,适当做好笔记,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故而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学生知识领域的扩大,认知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这里要强调指出的是:仅仅是数学知识的简单积累,还不是真正的发展,必须是学生在现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从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上进行新的构建才是发展。

第二个层次是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数学素质虽然也包含了数学认知结构,但主要是体现在学生的数学观念,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头脑。

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的应用能力、创造能力和发现能力的发展。在我国有很多数学工作者重理论轻实践,表现在数学教学上就是不少数学教师只重视理论数学而轻视应用数学,不乐于、也不善于引导学生把所学得的数学知识综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中出现了许多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内容,这无疑对这种教学有所冲击。但我们还是要转变观念,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对于学生的创造和发现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对前人已知的再创造发现阶段。新课程中,出现了研究性课题,这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好处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设问、启发给学生造成一种好奇、探索的心态和跨进新知识领域时感受到一种发现“新大陆”的惊喜情绪,培养学生去发现新天地的勇气和能力。

五、有效的数学教学过程还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美育,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数学的德育功能狭义的理解主要包括爱国主义、辨证唯物主义等,广义的理解则还包括刻苦的钻研、坚忍不拔的毅力,严格认真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等。通过数学教学可以实施这些教育。笔者在讲授“1000万有多大?”时,通过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现实生活中他们认为比较大的数,得到一些事实:100万粒大米约20千克,全国每人一天节约一粒大米,可供我校700学生吃多少天;每年我国年均消费100万只电池,仍掉后会污染100万平方米的土壤等。通过这些,让学生体会到了要养成珍惜粮食、爱护环境等的优良作风。

美育是以人为对象和载体,体现了“育人”功能与目的内在统一。数学理论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方法、数学结论的奇异性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美感,使之形成对数学科学的爱好,能够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也能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对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要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此引导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提出一些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发言与讨论。教师还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六、有效的数学教学又需要强化对“教”的反思

教师要加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教师对“教”的反思具体如下:

(1)教学活动前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

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2)在教学过程中反思

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有的教师设计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课堂上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但要问每个活动景象的用意,每个活动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时,有的教师竟说不出个所以然,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了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同时,教师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提倡教学民主不等于不要教学秩序。有时,在课堂上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个个争先恐后发言,课堂秩序较为混乱,教师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敢进行有效管理,课堂的有效时间被白白地浪费掉了。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3)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概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是否学会了学习?因为“教会”不只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而且应设法让学生多体会和感悟,引导学生总结对他们自己适宜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

总之,科学有效的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师生将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和谐、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教师与学生合作探求知识的愿望,构建师生互动机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为师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意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物理实验小论文下一篇:微波与天线结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