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德育管理论文

2022-04-28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数学学科德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将立场从“学科教学”转变到“学科育人”,探索“理论”引领下的“实践”,寻求将核心素养融入学科教学的途径,在教学评价时从关注“结果”转变到关注“过程”,能帮助学生培养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使数学教学达到“铸魂育人”的目的。

数学学科德育管理论文 篇1:

数学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摘  要:院校要想实现数学的德育功能,首先就要分析出数学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该文主要从共性特点和差异性之间展开分析,明确在数学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中应当遵循的基本注意事项有哪些。并应当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和教学改革工作的基本要求,研究创新教学工作形式,丰富教学工作内容的可行方案。通过这种方式,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个人思想品质,达到院校新时期的教学育人工作目标。

关键词:数学  德育功能  实现途径  实现方法

The Way and Method to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Mathematics Moral Education

LI  Qiudan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Commission for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Commission Case Handling Base Management Center,Harbin,Heilongjiang Province,150027 China)

数学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进步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我国目前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工作的核心。因此,现阶段许多院校都正在积极研究如何实现数学的德育功能教育工作。

1  数学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

院校应当及时总结出数学教学工作及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分析出二者融合的可行性。

1.1 共性特點

数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共性之处在于: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而且,数学之中许多的原理性内容都与思想道德教育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可以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满足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工作需求,推动院校各项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而一个人的品德问题也是影响其生活质量和与人交往状态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各个院校都应当结合自身实际的工作情况,充分研究如何从数学教学工作的角度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可行方案。

1.2 差异分析

数学注重于理性教育,只要合理的审题,并准确利用公式,就能得到习题的答案。而德育工作是以情感教育为主,关注的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情况,需要从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宣传角度入手,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因此,二者在教学工作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针对这个问题,如何合理制订教学工作的方案,科学提高教学工作的效果,就是目前各个数学教师在日常工作环节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  实现数学德育功能的注意事项

数学教师在实际研究如何将数学教学工作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时,还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以学生为基础

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互动、平等式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研究优化教学模式,实现德育功能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基础的工作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题地位。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拟定教学工作方案。同时,教师需要注重于教学趣味性地设置。这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所在,需要各个教师引起高度重视。

2.2 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想要在数学课堂当中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教师必须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首先,从日常的授课方式和与学生的相处模式上入手,鼓励学生对教学模式提出意见,结合这些意见进行合理的改革,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并通过语言的艺术,增加教学工作的亲切感,从而有效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最后,教师要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准确把握德育渗透的程度。不能夸夸其谈,缺乏实质内容;又不要深入挖掘,脱离数学教育的主体,要注意将学科知识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而这就对教师的专业教学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院校积极制定教师团队的培训方案以及人才的引进方案。

3  实现数学德育功能的主要方法

通过总结长期的教学工作经验可以发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数学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德育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具体的工作创新方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3.1 了解数学的发展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数学教材的内容介绍相关数学史知识,用著名科学家的奋斗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品质。比如,中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他的一生虽坎坷艰辛,但他在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及高维数值积分等多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在讲述华罗庚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课件,通过视频、PPT等多样化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利用数学家的成就史以及数学公式、定义的发展史,让学生产生求学的欲望,在发挥出数学德育功能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在这个环节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院校必须要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引进现代化的教学工作设备。并应当积极对教师展开教育培训工作,保证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底蕴和较高的工作素养,确保新时期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培養学生的合作精神

德育功能与中国传统美德息息相关,比如团结奋斗的精神、百折不挠的精神等,都是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的精神素养。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环节中,可以结合本堂课的知识点设置一些习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设置。平均每3~5人为一组,分组的要求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行平均分配。目的是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共同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精神。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组互动比赛,并设置一些奖励。对解题思路清晰、准确率高的小组进行表扬。这是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积极性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的相处模式更加和谐,最终实现数学的德育功能。

3.3 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要想促进数学基础知识教育及德育教育工作的共同发展,教师必须要从教学管理机制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作用。基于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都是由试卷的分数决定的,因此有许多学生都忽视了对自身素质的提升,过于注重学习成绩的问题。这就要求院校积极研究完善教学管理机制的可行方案,丰富考核的内容。比如,设置日常学生的学习表现分数,安排教师为每位学生设置个人学习档案,及时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优势及不足,综合判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教师需要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结合个人教学经验,为学生拟定个性化的发展计划。这符合新时期的教学工作改革需求,对于促进院校数学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4  结语

数学教师在研究数学德育功能的问题时,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提高教学工作的适应性,并应当重点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同时,教师需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并利用小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然后通过科学创新教学考核模式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优势及不足,合理优化教学工作方案。

参考文献

[1] 熊良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学[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12):198.

[2] 朱美玉.浅谈数学的德育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9(9):180-181.

[3] 叶希琼.浅论数学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和方法[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4):157-158.

[4] 邵继军,田秋月,田光影.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J].考试周刊,2019(43):22.

[5] 张玉琴.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技资讯,2020,18(9):165,167.

[6] 李新,杨杨,汪慧明.数学有“德”: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德育因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3(1):104-109.

[7] 冯君彦.中职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63,65.

[8] 夏飞.浅析如何利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技资讯,2019,17(24):148-149.

[9] 罗成英.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8):106.

[10] 王剑.数学学科德育视角下的高中学段起始课设计[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20(6):7-9.

[11] 曾万里.基于思维导向的初中数学德育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4):247.

作者:李秋丹

数学学科德育管理论文 篇2:

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之教学路径

摘要

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将立场从“学科教学”转变到“学科育人”,探索“理论”引领下的“实践”,寻求将核心素养融入学科教学的途径,在教学评价时从关注“结果”转变到关注“过程”,能帮助学生培养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使数学教学达到“铸魂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核心素养 教学 途径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立场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转变为“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指导思想从“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转变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数学核心素养是学习数学后应当具备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学科育人、教学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之一。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立场及途径。

一、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航标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质量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质量的课堂?我们应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评价?《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这是“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最好写照。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科教学的根本宗旨逐步显现,应当回归“育人”,也就是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学科教学的方方面面。教有灵魂的课,构建有灵魂的课堂教学,实现“铸魂育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科育人指向,严防“重教书,轻育人”“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象出现。我们培养的对象应该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教学时不仅要蕴含知识,更要蕴含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要克服单一的分数评价取向,聚焦于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极构建培养体系,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担当和使命。

二、从“理论”引领到“实践”推动,核心素养培养应落地于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

从实践的层面来说,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应该对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进行深入思考,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实践,改变过去说教的方式,积极探索学科育人、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用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去滋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学科素养。

在课程改革深入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3次重大转折: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10个核心素养: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更加关注由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认真分析教材,精读教学内容,全面了解学情,对教材中的每幅画、每道题都要认真分析和提炼,思考知识发生、发展、应用的全过程,把握知识点间的联系,制定知识技能目标和任务。另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度挖掘具体知识技能所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前将相应的教学目标预设到位。

比如教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内容。在知识技能层面,教学目标可以是: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方法,经历从“二元”到“一元”的转化过程,体会解方程组中“转化”的思想方法;会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能根据方程特点,灵活选用方法。创设的情境可以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列出方程组,多经历一次由问题到方程的建模过程,随后提示“能否将方程组转化为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化归思想,最后,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尝试、体会消元的方法,鼓励学生概括、总结。

2.课堂教学:时刻关注学科素养的培养。

渗透学科素养培养的课堂一定是把“育人”定位为课堂起点的课堂。为真正实现课堂价值提升,助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使数学课堂回归育人的轨道,让学科素养真正落地生根,我们要充分尊重认知规律,变传统灌输式课堂为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课堂,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创设课堂新形态。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思维是数学的灵魂。以数学思维培养为基础,学生的能力、知识技能才能得到提升,数学素养才能得以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断通过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问题的提出既要考虑新旧知识点间的关联,也要考虑新知识点的延伸和拓展,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启发性、引导性和激趣性。

比如教授“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师可以从复习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展开,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探究未知问题,为学生提供一個探究思路;然后,从特殊情况入手,先研究反比例函数y=6/x的图像与性质。这有一定的梯度,需要分层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表达式中x、y的数量关系,感受两个变量的变化,估计图像的位置、趋势;然后,让学生根据作图经验,列表、描点、连线;接着,再让学生研究反比例函数y=-6/x的图像与性质;最后,结合作业中的反比例函数y=4x与y=-4x的图像,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探索,总结一般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特征。

3.迁移应用:解决问题中渗透学科素养。

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挖掘、选择、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学问题情境,有效开拓学科育人的资源;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观察社会、生活的习惯,特别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数学思维、应用数学的基本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

比如研究“垂线段最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议一议”,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再引导学生“做一做”,用度量、比较的方法发现这个性质;最后,引导学生证实。像这样的“观察→猜想→证实”的过程,是研究的有效途径。“垂线段最短”这个性质,把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点(垂足)的距离,而数学活动“测量距离”中有两个小活动,分别是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这里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核心学科素养、良好的个性品质都是有益的。对于测量道路外一点与道路之问的最短距离,学生是非常有经验的。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测量时,我们可将卷尺的一端固定在该点,拉紧卷尺到道路上的任意一点,然后,绕着固定点,慢慢移动卷尺。其中,固定点与道路之间最小的长度就是所要测量的距离。卷尺停止移动的位置应该在过该固定点并且与道路垂直的方向上。当然,这里要提醒学生,通过测量所获得的有关数据是一个近似值,存在误差,往往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在教学评价中考查学科素养的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育的宗旨不断显现。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努力把一个“自然人”培育成一个“社会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隐形目标,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无论是针对一节课的课堂评价,还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测,都不能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应该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评价中高度关注对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比如对一节课的评价,务必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价值导向:授课教师有没有重视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有没有聚焦学科核心问题,有没有尊重个人差异,有没有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没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有没有培养学生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我们要实现从原来的“简单听课”到现在的“课堂观察”的转变,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怎么样,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观念、思维方面的表现。另外,在作业与检测命题方面,我们也要精心选择,认真命制。题目的选择,一方面要遵循新课程标准,把握数学学科對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立足对学生素养的考查,从多角度进行最优化设计,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牢记育人使命,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关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强化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美育等方面的融合,让每一堂课都成为育人的“载体”,都指向育人“目标”,帮助学生提升素养,真正实现学科教学“铸魂育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崇实女子中学)

【参考文献】

[1]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

[2]张丹,王彦伟.数学学科育人指向:用数学思想和理性精神滋养学生[J].中小学管理,2019(11).

[3]唐春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6).

作者:胡荣梅

数学学科德育管理论文 篇3:

试探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美的熏陶、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等。本文分析了在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以及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特点。

关键词:民族预科;数学教学;德育教育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部分,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实际接受基础教育程度不同所采取的特殊措施,目的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在高等院校进行本科专业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所开设的一种教学制度。[1]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预科数学教学为基础进行探讨如何在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一、我校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湖北民族学院民族预科学生生源分布广(主要来源于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如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重庆、新疆、云南、内蒙等省市),民族成分较多(主要包含土家族、苗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近三十个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地域差异,导致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相对落后,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也比较低、学习习惯不好、各民族学生生活习俗差异大,部分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低等。这些都加大了民族预科教学与管理的难度。数学是民族预科阶段重要课程之一,在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必要性。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客观性、理智性、严密性、进取性、实践性、基础性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可行性。

二、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特点

(一)隐蔽性

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其德育内容蕴藏在数学知识之中,所以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具有隐蔽性。此教育并非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不容易被人察觉的渗透到数学教学内容之中的教育。此教育不能大张旗鼓地进行,而要在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将思想、观点、精神、品质等思想品德内容有意识地扩散、冲击、传递给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达到受教育的目的。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能毫无目的地进行,一定要紧扣数学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强渗透德育的意识,努力钻研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抓住渗透德育教育的每个环节,方能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

(二)迟效性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具有迟效性,它不能立即获得显著的效果。作为民族预科数学教师需要应用数学学科本身特点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德育教育。

(三)整体性

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具有整体性,从智力方面讲,它可以提高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从德育方面讲,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精神,审美能力等。

(四)制约性

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受很多因素限制,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途等。它必须依附于教学内容,数学教材是德育教育的主题,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找到数学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让德育教育融入到智力教育中。

三、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数学是在数量和空间上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反应。其客观性、统一性、辩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民族预科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数学教师需要努力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紧扣相关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比如,民族预科下学期讲导数和极限的概念的时候,一方面教师可以借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导数和极限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导数和极限在实际生活中是存在的;另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导数和极限的概念之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导数和极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根据这些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所有的数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且每个数系的产生都是为了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促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在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是十分有必要的,民族预科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很多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素材。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一些伟大的数学家以及我国古代数学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在民族预科上期讲复数、行列式和解线性方程组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古典名著《九章算术》。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这些真实典型的史料,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爱国主义热情。

(三)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古希腊伟大数学家洛克拉斯说:“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并不枯燥,因为其蕴含着许多美的元素,数学中的美主要表现在和谐、统一、对称、简单等方面。在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数学中的定义、概念、定理、法则等的描述,都体现出知识的准确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简洁性等。数学理论、数学方法以及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渗透出和谐统一之美。对称美是和谐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体现的是审美对象形态或结构的均衡性、匀称性。民族预科数学内容中也蕴藏着许多对称美。例如,在民族预科第一学期讲在复数集中求解是系数一元n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其虚数根是成对出现,并且关于虚轴对称。进而鼓励学生发现更多的对称美。这样的对称美在民族预科数学中还有很多,如共轭复数、共轭根式、对称多项式、线性方程组的克莱姆法则、反对称矩阵、对称矩阵等。这些美的因素都可以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悟理性的美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的这些美感,对学生们进行美的教育,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理性知识的审美能力,为他们今后创造出更多的美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思想品质与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结合民族预科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锻炼十分必要的。首先,由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导致解决数学问题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在做练习或者做题过程中体验挫折和失败,从而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力,培养了学生坚忍不拔、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其次,数学中的每个定理、结论的得出,都必须要经过严密的推理、反复的论证,需要一种事实求是,言必有据的精神,由此培养了学生处理对待问题正直讲理实事求是的精神。再次,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养成了爱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好习惯,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五)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众所周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各个领域都有应用,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数学。例如,数学在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管理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方面的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这方面问题为实例,学生在思考应用数学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无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

四、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潜移默化的原则

由于民族预科学生都具备一定的思想基础,以及数学学科自身特点,其德育内容都蕴含在数学教学内容之中。因此在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遵循潜移默化的原则。教师应尽量避免说教,说套话、空话,更不能让学生感觉把数学课变成了思政课,否则将失去了民族预科数学课的本质特征。

(二)可接受原则

德育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可接受原则实质是体现了教育的价值与效应。因此,在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选择切合实际的、学生能接受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由于我校民族预科学生存在民族和地域差异,导致数学基础、思想品德素质参差不齐,思想状况复杂,所以我校进行分不同层次进行德育教育。

(三)鼓励原则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鼓励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转化后进生中具有明显效果。事实证明,教师适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等方面都是十分有利的。在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充分了解、对学生充满信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对学生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要回避,坚持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宽容对待学生。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紧扣教学内容,将德育教育融入民族预科数学教学内容之中,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对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静安,黄永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郑华萍.数学美及其对数学教学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2,(18):54.

作者:彭国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语文课堂理想教学论文下一篇:儿童德育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