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大赛小论文

2022-05-16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科技创新大赛小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2年至2011年十年期间《中国青年报》上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内容的39个文本进行研究,发现《中国青年报》对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关注点集中在对教育革新的促进和高考加分两方面。

第一篇:科技创新大赛小论文

关于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提升途径之科技小论文大赛行动研究的初步报告

作者简介:周智良,重庆市教科院中教所副所长,物理研究员,高级教师,重庆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任中学物理教学和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近10年来,发表论文、研究报告、调研报告23篇(其中3篇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参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的教材15种,合计编写国家教材25余万字、地方教材25余万字。参与科研课题8项,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主研国家级课题4项,主持市级课题2项。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课程·教材·教法》组织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获得重庆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摘 要:本文通过针对课题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育网络教研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和成果展示研究”,运用行动研究法的思路,对“重庆市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活动的由来、如何操作、成效怎样、研究心得、问题与展望进行阐释,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初步探寻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关键词: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行动研究;初步报告

为更好地推动重庆市中学物理的新课程改革,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激发广大中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展示我市初中、高中物理学科课改成果,重庆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和物理青蓝网,连续5年组织开展了5届重庆市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下面向读者作一初步的汇报,愿大家有所启发和收获。

1 重庆市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的缘由

1.1 物理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开展重庆市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的调研,发现存在一些典型问题。学生学习物理不积极,不主动,能听懂课堂的内容,却不能很好地解决有关的问题,学生课堂上是机械地听和记,课后被动地完成习题作业,缺乏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的观念没有得到较好转变,部分教师对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没有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分析解决新的问题。对于研究性学习和学科小课题研究,绝大多数学校有想法但尚未付诸行动。

1.2 物理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以下原因:一是教师的观念不易转变,如何从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人才观等多方位深入地体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学生没有亲自实践体验,缺乏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没有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不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缺少交流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无法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是考试评价的压力。学校领导和教师担心中考、高考成绩不好,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倾向于用苦教苦学来提高教师们认为的教学质量。

1.3 问题的解决

通过举办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可以给学生和物理教师搭建非常好的机会和平台,在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激发广大中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等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 重庆市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的操作实施

2.1 组建小论文评审委员会

通过积极沟通协调,遴选赞助学校,组建小论文评审委员会。委员会下设论文评比组、组织宣传组、后勤保障组,分别负责小论文评比、评比过程的通知、简报、结果公示和评比前的分类统计、评比后的证书打印快递工作。

2.2 拟定通知组织实施

拟定并向各个区县教研机构物理教研员、委属中学物理教研组长下发通知,各区(县)接到通知后,按照要求,做好科技小论文参评组织工作。通知明确了参赛对象: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给出参赛论文内容:科学报告(包括科学考察报告、环境调查报告、科学观察日记、科学实验报告、科技制作或科技发明报告等);科学猜想或创新观点;实验现象探究,家庭小实验探究;科技书籍、报刊阅读心得或有创见的读书笔记。评比不收任何费用。

2.3 大赛评比程序

评比第一阶段由各区县、直属校初评,择优选出的论文按规定数量以电子稿件形式上报参评,论文应有指导老师所写的50字以内的评语和签名。第二阶段,由工作人员将小论文作者的信息全部隐去而以编码代之,将一定数量的论文打包发到评委邮箱,评委个人按评比条件评出一、二、三等奖,要求评委对每一篇论文进行网络搜索,凡有抄袭行为的论文一律取消评奖资格。第三阶段,评委集中在一起,对所有一等奖论文进行审议,获特等奖的要经过全体评委投票表决。

2.4 表彰方式

对一、二、三等奖获得者颁发获奖证书,获奖名单在物理青蓝网上公布,对获得一等奖的论文作者进行介绍,并附学习或生活照片,进行鼓励和宣传。对指导学生获特等奖的指导教师,也在物理青蓝网上进行宣传与表彰。对组织工作突出的教研员和辅导教师颁发组织奖。优秀论文上传物理青蓝网,供教师、学生查询,也供下学年学生写作小论文学习参考。

3 重庆市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成效显著

3.1 学校、教师、学生对此项活动的关注度逐年增加

全市重点中学积极挂名赞助此项活动,活动规模不断扩大,重庆市参与活动的区县、学校个数逐年增加。2012年重庆巴蜀中学投入经费1万元赞助开展“巴蜀杯”小论文评比,参评论文245篇,一等奖43篇;2013年重庆南开中学投入经费1万6千元赞助开展“南开杯”小论文评比,参评论文465篇,一等奖65篇;2014年重庆一中投入经费2万元赞助开展“一中杯”小论文评比,参评论文445篇,一等奖77篇,特等奖3篇;2015年重庆八中投入经费2万元赞助开展“八中杯”小论文评比,参评论文454篇,一等奖63篇,特等奖3篇;2016年,重庆11中投入经费3万元赞助开展“11中杯”小论文评比,参评论文766篇,一等奖 82篇。

3.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物理核心素养

学生通过对生产生活的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获取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写出科技小论文。这个过程中,他们观察思考,手脑并用,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性、积极性与以前相比都大有进步。活动中提高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问题的形成和处理开始有了较好的程序性和规范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毫无疑问,科技小论文的写作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3 转变教师观念,激发教师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小论文写作,转变观念,大胆实践,获得了自我价值的再发现,实现自我发展的一次飞跃。大渡口区一位教师,指导一名学生写的小论文《树叶为什么落下时大部分是反面朝上》被评为了特等奖,使得领导与同事对他刮目相看,同事纷纷向他讨教指导学生写出高水平文章的经验,他还给全区物理教师交流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带动了区域内一帮青年教师热心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和每年的科技小论文撰写,小论文质量越来越高。

3.4 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重视科技小论文的评比

大赛有效地促进了家校一体地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家长们为让自己的孩子写出得奖论文,纷纷利用周末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博物馆收集素材。重庆11中的学生家长为物理青蓝网投来了稿件,文中热情地说道:感谢物理专委会和青蓝网的工作人员,感谢你们辛勤的付出、精心的耕耘,为孩子提供了一块营养丰富的试验田,让他们能茁壮成长。从这里,让孩子思想起飞,去到科技的远方!

3.5 科技小论文集结成册

我们将5届的科技小论文评比资料汇总,按照通知、获奖公示、简报、学生心得、优秀论文集结成册,收录初中优秀论文(含教师、评委评语)50篇,共108页,高中优秀论文(含教师、评委评语)27篇,共86页。

3.6 网络宣传锦上添花

我们的5届中学生科技小论文大赛,通知、评审结果公示、学生论文展示、学生写作心得等,都在物理青蓝网上面挂出,供重庆市乃至全国的师生们点击、了解、学习,无疑大大增强了活动的影响力,也极大地激励、唤醒着广大师生参与这项有意义的活动。

4 重庆市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的行动研究成果

4.1 科技小论文的意义

写作科技小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写作的论文,都是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是在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各科知识,而且通过研究创新,知识的深度加深了,也扩大了知识面。

写作科技小论文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效地掌握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掌握研究方法,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如论文《三种洗衣粉洗净度之研究》就需要多人合作,讨论如何研究,控制哪些变量等等。

写作科技小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如,学生写的环保论文《化学与环境污染》等等。一名同学在获奖感言中写道:在科学的海洋中不断地探索自然的奥秘是我每天的幸福和快乐所在,感谢祖国、父母和恩师培养教育我,希望我以后能在科技方面有更多的提高,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未来的工作中,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写作科技小论文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的论文会涉及课本外的知识,学生可以到图书馆、互联网上查阅资料,进行自学,还通过实验,用手机拍照收集证据,很多小论文都是图文并茂,论据充分,也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学生的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表述出来,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4.2 学生的小论文还有不足之处

有的论文题目太大,研究问题不够深刻。学生在选题时没有充分、认真地考虑,题目的范围太大而不易把握,无法深入。有的论文立意本身就是错误的,完全凭自己的想象在写,如《永动机的制造》等。有的论文论点不够明确,论据不够充分,论证过程不够严谨,从而导致论文质量不高。有不少的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写小论文,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认真观察、思考生产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没有养成钻研问题的习惯,缺少教师的鼓励和指导。

4.3 更好地开展小论文活动的一些对策

转变教育观念,大力支持学生的小论文活动。我们不应该从应试教育出发,把学生圈在课本知识之中,抑制他们的创造力,而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出发,放手让他们去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观念的转变,需要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科任课教师共同进行。

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从身边的实例展开分析研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研究并不神秘,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地、生动活泼地学习,鼓励学生多做课外小实验。一旦发现学生有写小论文的念头,老师要在选题、讨论、修改、成文等方面指导学生写作,要给予鼓励和支持。

多组织学生观看科技电影、科技电视节目、阅读科技杂志,了解科技方面的新进展。写作科技小论文之后,要组织竞赛评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具有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来写作小论文。对好的论文可以不断修改,使之完善,投到相应的杂志发表。需要做实验或进行社会调查的,应强调安全第一。

5 问题与展望

5.1 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活动是通过群众性的学会来组织开展,不收取学生费用,每一年都会面对经费问题。这项活动本来就是工作之外的事情,区县物理教研员、物理教师对这项活动的意义认识还不够,参与面还不是很广。学生主要是写与物理学科有关的论文,学科单一。对学生科技小论文的方方面面研究还不够深入。

5.2 对未来的展望

得到更多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理解、认可和大力支持,是坚持不懈地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保障。争取得到重庆市的科普基地的大力支持,依靠科普基地,争取专项经费,加强科技教育宣传和表彰工作,都可以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加强课题研究,申请专项课题,有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提炼、升华。随着高考制度的重大改变,今后高中将不再分文科、理科,高中各学科新课标的修订、新教材的修订,已经加入了许多实践性的内容。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将会推动这项活动的积极开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但愿不仅仅是物理学科,其他的数学、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等学科,在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上,有效整合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各个学科都能转变教师观念,为学生提供实践、研究、写作、交流、评比的平台,让学生个性化健康成长,则是学生成长的福音,也是家长、教师、社会最大的愿望。

结束语

开展这项活动,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同学们学会观察社会、生产、生活,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锻炼广大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以适应社会和科学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为了转变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功在千秋。坚信在各位积极进取的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育会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

感谢重庆巴蜀中学、重庆南开中学、重庆一中、重庆八中、重庆11中的大力支持,感谢重庆市各区县物理教研员、直属中学教研组长的认真组织,感谢参与活动的同学们以及指导教师,感谢各届评委,感谢课题组全体成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严先元.教师怎样作教育行动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林素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成功(教育),2012(02):58.

[5]严秋艳.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2011(07): 242.

(栏目编辑 廖伯琴)

作者:周智良

第二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媒介形象分析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2年至2011年十年期间《中国青年报》上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内容的39个文本进行研究,发现《中国青年报》对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关注点集中在对教育革新的促进和高考加分两方面。同时,对于大赛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方面,《中国青年报》持赞扬、乐观态度;而对于大赛促使获奖者所持有的保送资格、加分资格方面,《中国青年报》又持有否定、怀疑的态度。

关键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媒介形象;《中国青年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国家建设的重任,青少年时期又是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科学素养的提高,对于我国建设创新性国家至关重要。于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文中简称“大赛”)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的初衷下应运而生。1982年中国科协牵头举办的 “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以及2000年与“全国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合办的改革;经过20年的发展“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经成为我国国内面向学校中小学生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1]。从2002年开始每年一届的大赛更是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盛会。大赛的活动内容包括两个系列,一个是竞赛系列,一个是展示系列。竞赛系列活动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和优秀科技教师评选。展示系列活动包括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览、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获奖作品展览等[2]。

2002年开始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的一、二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具有高校招生保送资格。2012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取消大赛获奖者的保送资格。但应届毕业当年可以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同时,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2012年高考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笔者在中国期刊网检索“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现关于此大赛的研究较少,多是关于大赛选题方面的研究,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赛课题状况调查》[3]、《学会在创新活动中继续创新——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选题途径的可持续探讨》[4]、《试述研究性学习选题的科学性——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的视角探讨》[5]等。但是作为一个举办了20多年并且有着较强影响力的大赛,媒体到底构建了怎样的形象?是否对大赛进行了错误的解读?这些都是应该着力研究的。

一、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笔者选择《中国青年报》的纸媒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中国青年报》是隶属团中央的一份综合性报纸,其新闻报道内容准确、全面,报道体裁丰富,从而可以确保本研究所收集资料的权威性和连贯性。二是《中国青年报》作为一份具有鲜明青年特色的全国性报纸,必定对于这个青少年科技类比赛呈现出較高的关注度。由于2002年大赛开始以统一的名称,固定每年8月份相继在全国各地举办;而从2002年开始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的一、二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具有保送资格,使得大赛的社会关注度得以提高。故笔者认为,样本日期从2002年开始是恰当的,足以反映规律。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量化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篇数、频数的统计与分析得出《中国青年报》对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报道的数量和比例。同时,通过对报道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得出这些统计数据所代表的属性和意义。

(三)样本采集。自2002年以后,主办方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大赛正式名称,且没有其他的简称形式,因此笔者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关键词在“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http://lib.ncu.edu.cn/dbportal/dbs/cnki- ccnd.shtm)进行内容搜索,共得出39篇相关报道。在具体的收集资料过程中,本研究以“篇数”为基本单位,以每年为时间单位,对于数据库中出现“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相关的每个文本,按照发表时间、版面、报道倾向、报道主题等四个方面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二、分析结果

(一)篇数统计。如表1所示,2002年2篇报道,此后除了2008年的1篇新闻外,其余年份均为5篇左右。这种变化反映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因其不断的规范化以及与高考的紧密联系,而逐渐获得人们的关注。特别是2006年,澳门作为大赛的举办地,使得大赛的规格提高,成为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2007年开始,《中国青年报》不再登有关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举办与闭幕的动态消息,到了2008年只有1篇报道提及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说明比赛自身的话题意义开始下降,从而在媒体上淡出。但从2010年开始,高考保送与加分制度的改革等话题的热议,又将大赛重新拉回公众的视野中。

表1 2002~2011年十年间的发表篇数和频率

(二)版面位置。由于《中国青年报》的实际版面名称较为繁杂,为了突显特征,笔者在统计的过程中对于有些版面做了合并同类项的处理。具体为:评论观点一项包括“共青视点”、“共青观点”、“青年话题”;教育/考试新闻一项包括“教育技术”、“教育科学”、“教育考试”、“教育”、“考试”;特别报道一项包括“特别报道”、“两会特刊”、“高考中国”。

表2 2002~2011年十年间的相关报道的版面位置

如表2所示,教育/考试版最多,有14篇;其次,刊登在要闻版上有7篇报道;特别报道版有5篇,其中多是以高考加分、保送为主题的报道。这表明一方面,全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大赛有两个最重要的受关注点:即一是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以及城乡教育的差异;另一个则是与教育相关的高考话题。另外,要闻版上的报道大多数是关于全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大赛举办或者闭幕的动态消息。笔者发现其中6篇出现在2007年以前,从2007年开始此种动态消息就不再出现在报纸上,可能是因为中国青年报社创办的网络媒体“中青在线”进行相关的报道。

(三)报道倾向。在本文中,笔者将展现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促进青少年创新能力、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体现青少年的积极进取等报道归类为正面的报道;将大赛阻碍青少年成长或教育的报道归类为负面的报道。中性则是指报道的论述语气中没有明显的正负倾向或者多次出现正面以及负面的倾向,即利弊两面都论及,比较中立。

表3 2002~2011年各年相关报道的报道倾向

如表3所示,总的来说,《中国青年报》对全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大赛的报道中,正面和中性的报道是占绝对优势的,约占总报道的80%;负面报道8篇。笔者发现2008年到2010年,几乎不见正面报道的踪影。这3年的报道全部是高考加分方面。这表明《中国青年报》对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大赛在态度上的两面性,一方面对于大赛在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提高青少年科技素养,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方面持赞扬、乐观态度;另一方面对于大赛获奖者所持有的保送资格、加分资格又持有否定、怀疑的态度。

(四)报道主题。从表4可以看出,关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报道主题以“高考”最多。近年来,高考加分、高考移民、高考作弊等关于高考公平和公正的话题在媒体上持续升温,而教育主管部门也多次面临着有关高考改革的追问。因此,与高考保送、加分、自主招生等有着紧密联系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必定在此方面有着较高的报道率。

另外值得主意的是,“高考”主題的15篇文章中有6篇为负面倾向的报道。报道显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似乎成为教育公平、高考公正、招生透明等方面的阻力;反过来高考加分、保送等奖励性的措施诱惑着家长、教师等成人越俎代庖,并不利于青少年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些都引人深思。其次是教育方面的报道,这与《中国青年报》自身注重对于青年的教育、引导和服务有关,更与国家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设立奖项的初衷相同,即通过重视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性国家。

表4 2002~2011年十年间相关报道的报道主题分布

三、“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媒介形象发展阶段

(一)20022007年: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试验田。虽然2002年的2篇报道的主题全是“高考”相关的,但是紧接着的2003年一直到2007年的14篇报道中,其中“教育”为主题的报道有7篇之多。《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转换》中探讨了信息时代下教与学的关系;《为获奖还是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中描述了高校实验室对于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发挥的重要作用;《发明创造能力为何低于小论文水平》强调对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要注重实务方面,不能只做“书面文章”;《深圳有个青少年时间展能指导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居全国首位》及《让快乐与成长同行》高度评价了深圳、北京、长沙三地对于应试教育的改革,对于青少年创新能力的重视;《我的学生太需要科技教育了!》则揭露了农村科技创新教育的缺乏,呼吁教育公平。可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对于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功不可没;同时又对于素质教育改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2008~2010年:特权阴影下名校入场券。2008年~2010年的8篇报道中,关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报道全部以“高考加分”或者“高校自主招生”等为主题,揭露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弊端和自身不可回避的尴尬之处:即兴趣和学业在时间上的不可调和,科技创新和高考在精力上的不得兼顾。这些报道使用“腐败通道”、“加分丑闻”、“亏待农村学生”等词语形容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被别有用心的成人操纵,利用比赛获奖得到的加分资格、自主招生名额,通过权钱交易使得不够优秀的青少年叩开名校的大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俨然已经成为阻碍教育公平、高考公正的壁垒。其中的《一个考生家长所经历的高考加分》中,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被描述为“某种天生的血统、身份或者主管机关认可”的“加分的机遇”,更被视为助长“高考制度积弊从深”的一份子。

(三)2011年:获奖者彰显不俗实力。在2011年以前 《中国青年报》 对于全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大赛的获奖者没有相关的报道,只有在全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大赛举办或者闭幕的动态消息中有获奖者或者参赛者的图片。图片无一例外的是获奖者或者参赛者和自己的发明创造的合照。一般为初中或高中男生,神态较严肃认真,专注于展示自己的发明,诸如此种程式化的图片新闻。在2011年的报道中出现了2篇人物通讯和1篇获奖者创业的新闻,分别是《何兴平:从丹麦王子手中领过奖牌的高中生》、《科技达人的诗意生活》及《异乡务工创业要有主动融入的心态》。文章中的何兴平、王新宇和文木源是分别第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第2名、第25届的第2名以及第22届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专项奖高士其科普将获得者。文本展示了大赛获奖者或者坚持不懈、自信乐观,或者爱好广泛、时尚文艺,或者积极创业、融入社会等较为立体的形象。这表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教育和高考两个领域之外,对于选拔优秀人才,鼓励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梦想方面都有正面、积极的作用。当然,文本中同时强调三位青年分别因为大赛而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985”高校。总体来看,《中国青年报》比较客观地报道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呈现的大赛形象以正面和中性形象为主。报纸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一些报道对于比赛的未来发展进行探讨,一些报道对比赛的不足进行解释,非常值得借鉴。但是,对于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的报道多集中在高考这个话题上,而对于大赛自身的报道却相对较少,如优秀科技教师评选、青少年科幻画作品、科技实践活动展览等大赛的重要环节几乎只字未提;另外对于获奖者的报道也较少见,直接影响到构建更为真实立体的大赛形象。

参考文献:

[1] 翟立原.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发展历程[J].科普研究,2008(4).

[2] 李秀菊,刘恩山.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赛课题状况调查[J].科普研究,2011(5).

[3] 林泳许,魏琳.学会在创新活动中继续创新——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选题途径的可持续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

[4] 谭志昌.试述研究性学习选题的科学性——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的视角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

[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OL].http://castic.xiaoxiaotong.org/ index.aspx.

作者:孔燕,李越,姚超

第三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素养教育的有力抓手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综合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大赛分全国、省、市三个层次举办,中学竞赛项目分为数学、物理与天文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与健康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工程学、能源科学、行为和社会科学等13个研究领域,小学竞赛项目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环境与宇宙科学、技术、行为与社会科学等5个研究领域,活动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等特点。机器人大赛涉及电子信息、通讯网络、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对激发学生科技兴趣,学习掌握机器人基本原理具有重大的意义价值。航模比赛则是融体育、航天与科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赛事。兰州市科技创新市长奖自2010年设立以来每年评选一次,评出市长奖5项、市长奖提名奖5项,奖励在科技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小学生项目。

举办科技创新大赛等系列活动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其次也是为了提高科技辅导员队伍的科学素质和技能,推进科技教育事业的普及发展。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

科技创新系列活动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原因是民众的科学素养和文化水平仍然存在着许多令人忧虑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此不相称的是,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仍然很低,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许多社会性的群体事件,都可以追溯到民众甚至某些社会机构人员的科学素养和文化水平低下的根源上来。比如,日前出台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出发点是好的,但立即引发一片质疑。科学家们发现,《基准》的某些内容需要商榷,甚至存在明显的错误:关于分子、原子、力、太阳光、年月日的认识等概念的理解是陈旧的或错误的;关于阴阳、五行等学说的观点与现代科学认识有着明显的冲突。科学家们进一步指出,把《基准》作为指南是可以的,但实践中若将其作为新的背诵和考试的教条,那就与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初衷完全违背了。再比如,社会上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兜售封建迷信的货色,而绝大多数民众总会轻而易举地上当受骗;广为流传的某些“养生之道”,专门盯上老年人这一群体,骗取信任,骗钱骗物,没有底线,不一而足。设若全民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得以大幅提高,在大众的火眼金睛面前,这些把戏就根本不可能得逞。

从科技创新等活动的功能来看,一般认为,科学素养是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部分构成的。科技创新活动强调动手,鼓励创新,促进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和掌握,培养他们科学求实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较之单纯的科学知识灌输,这些活动在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层面对学生的锻炼会更全面,更长效,更深刻,更能吸引学生参与的热情,更能激发科技创新的兴趣。

从课程形态的角度来看,现行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属于“综合实践领域”的内容,所占比例不高,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三部分构成,安排23个必修学分,其他七个学习领域为分科课程,高中阶段的总必修学分为116学分,选修I为55学分,选修II为18学分。科技创新活动属于经验课程的范畴,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有较大差异。区别于以传授科学知识内容为主的分科课程,经验课程以具体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学生喜闻乐见,教师易于组织,所以这种课程更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扩大经验课程所占比重,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和全社会的科学素养,是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也是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大势所趋。

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水平,须从国民科学素养的普及和建设抓起,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系列活动,则是科学素养教育的一个有力抓手。

作者:孙志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职业学校班级管理论文下一篇:crm客户管理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