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中的思维差异表现

2022-09-13

本文中, 习语包括成语和谚语两种方式。人类储存语言、凝聚文化信息最直接、集中的形式便是习语。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其文化的深层结构——民族思维模式的特征, 体现了人们的思维选择。语言不同, 思维也相异, 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必然以一定方式表现于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之中。据此, 本文试图对中西思维差异在汉英习语上的体现展开探讨, 以说明汉英习语作为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中西思维模式的集中体现形式, 也是语言与思维互构互塑关系的典型例证。

1 中式的整体性思维和西方的分析性思维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 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连淑能, 2002)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起源, 可以归咎于中西社会迥异的自然环境。中国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是相对封闭孤立, 但幅员辽阔、土地肥沃, 适合农耕, 加上物种繁多、资源丰富, 为我们祖先提供了无求他人即可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逐渐形成了。汉字的外形, 它的象形特点, 本身就是自然界的缩影。它自然而然地让中国人感到天 (自然界、宇宙、神) 和人之间的贯通存在。因此,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使用中文字的哲学家很容易受到汉字的诱导暗示而产生出来的思想。 (辜正坤, 2004) 。与此不同的是, 西方文明的发祥地) ——地中海地区是沿海多山, 土地较贫瘠, 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不适农耕, 人们只能转向茫茫大海求生计。这种生活培养了西方人与大自然的对立感, 因而对人及世事万物也都产生了强烈的征服欲。西方人也在思维上必然倾向于分析性, 恨不能把所有东西都来个直线切分、条分缕析。即使食用苹果, 也不忘记切分四块, 然后去核去皮食之……有趣的是, 中国人食用苹果前也不忘用环式削皮, 保全整体。 (张岱年, 2004)

2 英汉习语的思维表现

由于思维的整体性倾向, 中国人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上, 偏向综合观察, 注重事物整体的关联性, 注重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 善于从对立中把握统一, 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因为他知道, 事物都是藕断丝连的, 相互交织如阴阳鱼头尾相缠的, 所谓此亦一是非, 彼亦一是非, 凡事不能一刀切。” (辜正坤, 2004) 。谚语也多采用对偶句。如:想要人不知, 除非己莫为。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等。这些语言形式也无时无刻不在凝固和强化着中国人的综合性思维模式, 对其起着十分巨大的反构作用。

中国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思维习惯也孕育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十分发达的家庭形式, 汉语中与家庭有关的习语也就相对特别多。西方人生活于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 “流动性强、父幼离别、妻离子散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因此, 客观条件不会鼓励他们像中国人那样强调父母兄弟之间的那种亲情关系, 而是注重个人独立的生存能力。” (辜正坤, 2005) 。西方家庭中并没有中国那么明显的等级和长幼之分 (如英语中兄弟都是brother, 而姐妹皆为sister) , 也不像中国人那样讲究血缘宗亲 (与父母同辈的男性都是uncle, 女性则全是aunt) 。分析性思维习惯使得他们更重个体, 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立更为敏感, 认为每个人都是他人潜在或直接的对手。西方人更看重个人奋斗, 从征服和成功中寻求满足。中国文化是出于对他人的体贴和关心, 讲的是推己及人, 将心比心;而西方思维则出于自己的需要, 讲的是在人际交往中, 如何才能满足个人要求, 即若要取之, 必先与之。 (毕继万, 2000)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别也体现于其形式结构上。整体思维决定了汉语成语内容的完整性。如:温故知新、大智若愚等。但英语成语在内容上并不完整, 常需借助上下文或其它手段来表达确切的含义。汉语成语绝大部分是由四字构成, 谚语也多采用对偶句, 形式匀称齐整, 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整体、崇尚平衡对称的思维偏向和审美情趣以及乐天知命、自给自足、四平八稳的生活态度。汉语成语的对称结构不仅具有很强的视觉美, 意义上也往往相互支撑映衬。英语习语从形式上基本没有什么规律可循, 结构也相对比较松散。虽不乏high and low, male and female之类的对称结构, 也有as…as…这样的固定表达, 但从总数上说, 均可忽略不计。谚语也多为主从结构。汉语成语不仅要求内容完整、结构对称平衡, 语音上也特色分明, 更添整体和谐之美。光语音的重叠就可分为前叠音、后叠音、部分重叠、全部重叠等。其例证俯拾即是:面面俱到、誓言旦旦、尽心尽力、兢兢业业等, 语音上成双成对、平仄相间, 读起来节奏均匀、琅琅上口。可以说, 汉语习语从视觉上、听觉上、心理上都能轻而易举地让人领略其整体和谐之美。而英语习语从语音上也难找到明显的规律。另外, 英语习语在使用时受语法限制, 有词序和性、数、格、时态、语态等的变化。汉语简洁的四字成语还表现了很强的归纳概括特征, 而大多数英语成语鉴于上述原因, 单从表现形式和书写长度上看就比前者复杂烦琐得多。难怪“有的学者认为, 中国人善于将一本书归纳成一句话, 而西方人却善于将一句话演绎成一本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连淑能, 2002)

3 结语

在整体思维影响下的中国人几乎在所有语言实践领域都体现出其思维的独特性, 而西方人注重抽象理论分析也具有自己身的特点。中式思维方式所特有的那种整观宇宙和比类取象的审美特性形成了汉语成语又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 那就是其表达具体生动, 形象可感。汉语成语中体态语的数量比英语的要多得多。中国人还特别擅长由具体到抽象的综合, 在成语中常用一些具体的动作、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意义。

摘要:由于历史背景, 地理条件, 和人文环境的不同,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也由此产生。这样的差异也会对语言的表达方式产生影响。习语作为语言的一种精炼概括, 具有其本身独特的功能和意义, 也可以较为明显地体现出思维差异。本文着重对英汉习语加以分析和对比, 寻求对其所涵盖的思维差异的揭示。

关键词:习语,思维方式差异,表现

参考文献

[1]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2] 毕继万.貌合神离的词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9.

[3] 张岱年.中西哲学比较的几个问题[A].王菊泉, 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4]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 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现状及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