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完善扶贫功能论文

2022-04-16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红色旅游完善扶贫功能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提要]革命老区在历史上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也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先决条件。然而受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束缚,位于革命老区的不少县市乡镇的发展还相当滞后。如今,扶贫脱贫工作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加快脱贫攻坚的步伐。

红色旅游完善扶贫功能论文 篇1:

革命老区发展与红色旅游关联性研究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老区扶贫方式正逐渐由“救济型”向“开发型”转变。自2004 年下半年开始,红色旅游逐渐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本文在区域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老区发展路径的分析,发现革命老区虽然经济滞后,却有发展红色旅游的历史资源和后发优势,红色旅游可以成为老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文章选取瑞金为个案,着力探讨了老区发展与红色旅游的关联性,充分论证了旅游扶贫相关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接着从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的驱动效应,老区发展与红色旅游的融合形式两个维度,提出了革命老区发展与红色旅游相互作用的关联度模式,建议老区应做好红色旅游的产业定位,寻求优良的发展模式,以红色旅游为抓手,真正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老区 红色旅游 区域 反贫困

A Study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ld Revolutionary Areas’ development and Red Tourism——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 Regional Anti-poverty Case

Huang Xijia Xue Yingying

1.序言

南非总统姆贝基认为:贫困是最大的污染。贫困问题始终是全球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我国,老、少、边区的脱贫也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课题。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革命老区在战争年代,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我们有责任帮助老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否则我们就难以向烈士交待,向人民交待”。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一定要“饮水思源”,积极动员全社会支持老区,帮助老区的脱贫致富。老区由于历史、观念、区位、交通等原因,普遍存在发展滞后,经济基础差等特征,急需要从自身条件出发,逐渐拓宽思路,在国家的扶持下,寻求更加有效的创新发展路径。从某种角度来看,其实老区的落后和闭塞也是一种资源,因为它们大多拥有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奇特的地形,丰富的历史遗存,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淳朴的民风,这些都是可资开发利用的资源,并且是具有一定独特性垄断性的资源,是无法复制和模仿的。这也就是经济学里经常提到的后发优势,即革命老区有发展红色旅游的优越条件。事实上,许多老区已经在探索这条路子,并且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比如抗战时期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延安;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还有本文选取的个案“红色故都”——瑞金,都已经开发了红色旅游的经典景区,并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带动当地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

老区发展的路径很多,红色旅游只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到底能在那些方面凸显其作用,与老区脱贫的关联程度如何,以及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的关联度模式有哪些,是否还能有创新和突破的余地等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重点。

2.相关的研究基础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2.1 革命老区及其发展状况。

中国革命老根据地简称革命老区或老区,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间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由于我国革命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特殊性,大部分老区地处边远的深山和少数民族地区,那里地形复杂,高山险阻,交通条件差,常常是“晴天扑面灰,雨天泥腿子”,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信息不畅,工业区位很差,诸多行业及部门难以生长,教育资金严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所以多数老区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变迁滞后。革命老区遍布中国的28个省(区、市)的1389个县,占全国总县数65.6%,其中有460多个县是需要国家和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对于仍然徘徊在贫困中的老区来说,普遍存在着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滞后等突出问题。如2002年井冈山农民人均收入2164元,江苏当年农民人均收入是3996元,可见与沿海发达地区同期相比,差距很大。

2.2 基于区域反贫困理论的老区发展路径。

2.2.1 区域反贫困理论。

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集中表现,是区域非可持续发展的结果,是在一定社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下,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和服务、没有发展机会和手段的一种生活状况以及对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能力和途径的剥夺。

反贫困理论和实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从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和计划经济理论出发,在这种情况下,贫困地区成为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的附属,以提供原材料、能源为主,这既是贫困地区缺乏发展动力的根源,也是造成东西部差距的根源。以这些传统理论为基础的反贫困主要表现为“输血式”扶贫,即中央政府以发放灾害救济、财政补贴的方式,直接向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提供救济物资和救济款,救济物质与资金主要用于生活救济,而非生产开发,因此难以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反贫困方式;二是现代发展理论对反贫困的指导。现代发展理论不再以单纯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追求目标,而强调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现代发展理论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即一方面发展是为了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指人民必须参与决策和发展过程。现代发展理论指导的下反贫困方式是“造血式”的扶贫模式,即通过提高贫困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扶贫理论[1]

具体地说,目前反贫困的政策体系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即预防性政策(指防止贫困发生或降低贫困发生概率的各项政策)、救济性政策(指当贫困确实发生时,努力减少其负面影响和损害的各项政策) 和开发性政策(指消除贫困者的脱贫障碍,拓展其脱贫机会的各项政策)。

2.2.2 老区发展路径。

老区广大群众迫切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各级政府也都高度重视老区发展,积极的探索推进老区建设的新路子:

2.2.2.1 国家财政扶持,设立涉农扶贫专项资金。主要有扶贫开发、农业开发、农业发展、科技资金等涉农专项资金。扶贫资金是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一种重要的外部推动力量,中国政府专项的扶贫资金分为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扶贫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三类。如2001年国家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国家把贫困人口集中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为了支持老区建设,促进老区人口加快脱贫致富,国务院制定了支持老区建设的财税优惠政策。财政部从1980年开始每年拨8亿元,用于支援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

2.2.2.2 采取特殊政策,扶持老区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是拉动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政府大力扶持和培育老区镇、村发展扶贫农业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种养业。积极培育农村市场,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化水平。

2.2.2.3 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通过把老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纳入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和分步实施,启动“阳光工程”等带动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就业转移。

2.2.2.4 进行社会动员,开展一对一对口扶贫帮困。这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江西省就进行了统筹安排,把富裕地区的市、县、镇、村动员和组织起来,与经济欠发达的老区县、镇、村对口挂钩扶贫。

从现有的反贫困政策来看,我国持续多年的反贫困行动主要依赖于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政策,也即采取外部“输血”的方式对贫困人口实行救济。有些以救济为主要形式的扶贫措施没有从贫困的本源上寻找消除贫困的突破口,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贫困的同时也累积了再度返贫的风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扶贫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在逐步弱化;贫困地区竞争劣势加剧,极易形成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为此,惟一的解决方式就是要达成治贫、脱贫的持久效力,通过改变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在贫困地区培植良好的发展机制,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以上措施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区的落后面貌,但是这些大多是基础性的工作,是政府扶贫的通行做法,可是没有针对老区自身的特点,没有利用老区的资源优势,没有实现市场化的反贫困。那么有没有能真正适合老区发展的专用特色路径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2.3 老区发展突破口——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我国红色旅游资源有精品多、数量大、地区分布广但又相对集中、类型多样等特点[2]。国务院扶贫办公室通过这些年的实际工作认为:旅游是最好的扶贫方式[3]。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以红色资源为载体,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带动老少边区人民脱贫致富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确定2005年为“红色旅游年”。

发展红色旅游和其他旅游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和特殊的目的,红色旅游是一项既拉动老区发展、造福一方百姓,又是一项打破传统旅游季节性强、是整合老区旅游产品的经济工程,而且也是一项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工程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工程。从经济的角度看,红色旅游还是一种减贫旅游,国家发展红色旅游的初衷之一,就是将红色旅游作为一项富民工程,借助红色旅游带动老少边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发展红色旅游就是利用革命老区的山水或红色遗迹,经过加工包装,形成专项旅游产品,因为它是和我们的国情和文化特点相融合的,是开展国家所倡导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很容易用公费来消费的,所以有广阔的市场,富有很强的生命力。

红色旅游是药引子,第一它能引起上面的重视;第二它是一个“抓手”;第三它是一个系统。红色旅游做起来后,作为一个系统,各种各样的药都放进来。然后整个药效就发生在药引子上,药引子可以引起内部的一些变革[4]。红色旅游被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中,可以从减贫旅游组织争取资金,通过发达国家的旅行社或政府组织联系把游客带到中国的红色旅游地,增加外汇收入等等。由此可见,红色旅游符合现代区域反贫困理论,因为旅游扶贫战略的核心目标应该是“通过发展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经济,使贫困人口最大程度地通过旅游业获得脱贫致富的机会和能力”[5]。它是能促进老区协调发展的关联性极强的产业,能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和分享利益的能力,成为革命老区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突破口。

3.瑞金个案的选择与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瑞金是中华苏埃共和国的建都地,是红军长征出发地,被誉为“红色故都”,“共和国的摇篮”,是地道的革命老区。改革开放初期,瑞金自然资源贫乏,交通落后,能源短缺,人多田少,缺乏工业发展的条件,农业现状也不乐观,“无工不富”的经验在瑞金不再适用。是红色旅游的发展使瑞金面貌焕然一新:瑞金市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打造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红都”牌,曾邀请了中央和国家部委前去续修“红色家谱”,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现在的22个部委到瑞金“寻根问祖”,修复旧居旧址。同时,以厚重的历史为依托,先后编制推出了“红色故都游”、“共和国寻根游”、“重走长征路”等多条特色红色旅游线路,打响“红都牌”,凭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成为正在崛起的红色旅游胜地。近年来瑞金市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大旅游发展工作力度,旅游产业渐成气候,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瑞金红色旅游产业化的努力已初具成效,近十年无论是接待总人次还是旅游收入都以较高的比例迅速增长,特别是2000年以来,旅游综合收入增幅均在20%以上,GDP增幅呈现持续稳定扩大,红色旅游的发展对GDP贡献率可见一斑。它使瑞金这个革命老区重新找到了自信,积极发展开放兴市、工业强市、旅游旺市,全面塑造红色故都城市形象,努力打造国内外著名的红色旅游名城、打造“江西的温州”。

瑞金是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并被列为全国12个重点旅游区之一,它在全国红色旅游发展格局中地位显著,具有先进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选取瑞金作为个案分析,具有合理性、普遍意义和研究价值。

4.红色旅游对瑞金市发展的贡献率分析

对老区来说,红色旅游的发展过程是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过程。红色旅游的发展对瑞金社会经济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4.1 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逐渐成为瑞金经济的支柱产业。

表1中数据已经明显看出,随着红色旅游业的发展,瑞金国民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状态,表明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高,是老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的助推剂。表2进一步显示了瑞金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旅游业在GDP中比重在7%左右,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远超过10%,可见作为新的增长点,它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为老区经济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4.2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红色旅游属于第三产业,其发展必然会使得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在朝着合理的方面转变。2005年,瑞金全市生产总值31.78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5.3∶29.5∶45.2,2006、2007年第三产业的比重继续攀升,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趋近发达国家向“后工业化”过渡阶段时的产业结构特征,符合反贫困理论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4.3 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据分析,与旅游业在直接作用、间接影响和引致作用3个层面上相关联的产业分别有14个,47个和20个,总和超过80个,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关联作用之强[6]。但由于旅游业牵连部门太多,旅游收入统计口径只涉及景区(点) 门票和密切相关的服务业部门,如餐饮、住宿、娱乐、通讯、商品零售等,其他间接影响的作用大小都不能从统计数据中体现出来.但是很明显,旅游业给这些行业带来了消费的人群,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单就瑞金旅游饭店建设而言,接待规模和档次极大提升,三星级接待标准的宾馆已有5家,接待床位1300个。

4.4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323、319、206三条国道瑞金段升级改造全面完成,赣龙铁路建成通车,市乡道路改造和“村村通”工程全面推进,公路通车里程达1611公里,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农电网改造完成85%以上,城乡用电实现同网同价,电力保障进一步增强。水利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功能增强。

4.5 增加社区居民收入。相关研究表明,由旅游业解决的贫困人口数占全部脱贫人口的10%左右,旅游扶贫成为老区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1994年瑞金农民纯收入是1116,2006年瑞金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853元,2007年达到3108元,发展旅游前后农民收入翻了近两番,远超过07年中国农村贫困线683元,逐步帮助贫困的人群走出贫困的状态。

4.6 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在我国,每接待20名国外游客,就可为我国创造一个就业机会,每接待150 名国内游客,也为地方创造一个就业机会。瑞金市“红色之旅”日益火爆,加速了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红色旅游的开展改善了就业结构,使大量富余人口向餐饮、交通、住宿、小商业经营、家庭旅馆业转移,它也为弱势群体提供一定量的就业机会。红色旅游激活了的就业市场,使全市越来越多的人吃上“旅游饭”(详见表3)。2010年瑞金的目标是旅游从业人员达到全县就业人口的10%。

4.7 改善人民精神生活。红色旅游的游客,大多来自城市,有比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先进的思想观念,这种示范效应能够帮助老区人民改掉陋习,提高文化水平,为瑞金全面健康发展建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

4.8 促进地方形象提升。开展红色旅游,可以促进老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提高可进入性,使得革命老区整个社会发展环境得以改善,老区的社会形象更和谐、旅游形象更鲜明;同时使老区的区位形象和知名度得到提升,更好的开展招商引资。瑞金就成功引进1.3 亿元旅游项目建设资金。

5.红色旅游开发与老区发展关联度模式

5.1 模式的涵义。

模式,是指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到行为方式、信念意志等方而内在的趋于一致的机制或方式,是事物的程式化,也是对同类事物有共同效应的一种抽象。简而言之,模式就是普遍遵守、运用的一套系统的、标准化的运作机制。我国革命老区在旅游资源、交通条件、区位优势、观念认识、资金限制、人才匮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些问题都可以采取相同(或类同)的措施,通过共同的途径加以解决。根据这些共同特征、共同问题、共同措施、共同途径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即可抽象出具有一般性的程式化的形式[7]

5.2 从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的驱动效应维度分析。

通过对瑞金实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红色旅游给老区带来的影响,最直接的是反映在经济上,但是,只说经济上有了变化是不全面的,一项新的产业的兴起能够引发连锁反映。就红色旅游与老区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来说,这种关系体现为两种效应:一是向前诱发(拉动)效应,即红色旅游的发展需要老区提供必要的服务环境等,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产出的增加,体现着红色旅游对其他产业的依赖;另一种是红色旅游的向后波及效应,即红色旅游的发展,为老区提供了基础性服务,从而带动相关产业产出的增加,如道路的贯通、建筑物的修建、环境的改善所创造的间接效益[8]。这两种效应同时存在,相互作用。根据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的关联关系,可以总结相互以下发展模式:

5.2.1 红色旅游作为先导产业优先发展:先导产业是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多数老区除了资源优势外,发展之初,缺乏相关基础配套设施。通过旅游业的导向作用可以带动对接产业的发展。如广西百色,原是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方,百色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发展红色旅游的重大意义,以红色旅游的发展为切入口发展县域经济,以旅游产业带动特色加工业,全面促进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如今,这项无污染、可持续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产生了多重效应,红色旅游使百色正发展成为“广西旅游第三增长极”。

5.2.2 红色旅游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支柱型产业是在区域中占有很大份额,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红色旅游可以成为老区发展的重要支柱,对国民经济起到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许多老区正在这样实践着。如江西省作为红色资源大省,2001年就提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主题形象,在“十一五”旅游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把旅游业由支柱产业向在重点支柱产业转变[9]

5.2.3 红色旅游作为主导产业全力发展:主导产业是指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应该是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是前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度较大的产业。红色旅游属于第三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发展到成熟阶段后有望成为老区的主导产业。湖南韶山继中央把韶山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号工程”和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后,提出“增强意识,科技兴旅”的发展构想,加强“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意识,主动开拓市场,真正将旅游业作为一项主导产业来经营、发展。2005年韶山市GDP为115960万元,同比增长13%,旅游总收入39612万元,同比增长30.7%,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超过50%。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已成为韶山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先导、支柱、主导产业是根据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的驱动效应层次确定的,对老区发展而言这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说明老区在当今红色旅游热的大背景下,是有不断开拓的发展空间的,三者通常呈现如图所示的阶梯状模式演进:

5.3 老区发展与红色旅游的融合形式维度分析。

5.3.1 “景——城”共建模式:这种模式下的中心城市既是主要的旅游集散地,也是红色旅游资源集中地,红色景区的所在地。很多红色景点实际上是城市的一部分,是与街区发展,城市发展相结合的。这种类型的老区旅游发展基础相对较好,交通便利,宾馆、水电等配套设施完备。城市知名度较高,发展速度比较快,如延安、南昌等城市。景城共建型老区今后的着力点将是如何使红色旅游与城市建设融合的更加自然贴切,当红色旅游变为免费开放的公益参观后,依然能寻求到创新经济效益。

5.3.2 “点——面”带动模式:即红色景点开发带动村镇发展的模式:这类老区是以红色旅游资源所在地为中心,经过开拓及配套设施建设后逐步发展成为功能完善的城镇,如井冈山茨坪。对此类老区,要努力打造红色旅游精品,优化组合“连接点”,使其形成合作共赢的“面”。井冈山目前有100多个点,但是点多并不等于是效益好,景区真正需要做的是突出主题,打造整体品牌,防止重复建设和内部不良竞争。

5.3.3 “红——土”结合模式:即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结合的模式。国家正在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红色旅游可以对乡村旅游促发更多的突破,韶山的发展经验就是很好的证明。这类乡村红色旅游景区今后的着力点应在推动社区参与方面,可通过设专门贷款,提供技术支持等帮助农民开办旅游商店,家庭旅馆等,提高他们对发展旅游的信心和热情。要让农村贫困人口更多地享受到旅游开发的利益,以当地居民利益为先,达到减贫旅游的目的。

5.3.4 “轴——圈”辐射模式:即红色旅游轴线带动整体发展的模式。线路是旅游的重要命脉,国家也正倡导旅游区域的合作,线路景点间的合作,在红色旅游发展中这个模式更为重要,红色旅游的经典线路“万里长征游”就需要多省市跨区域的合作,带动各个节点老区的联动发展。在这方面,贵州的宣传口号很值得借鉴:“一条长征红线,穿起一个多彩的贵州”。

6.结论

2002年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举办了我国“首届旅游扶贫论坛暨老区百县旅游资源推介会”,主题是“发展红色旅游,支持老区发展” [10],王作义介绍说:“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带动资源流动与组合的强劲力量。”多年来国家采取一些专项拨款的做法来帮助老区的发展,成效显著,但长此以往,后续跟进困难。因为这种外因作用下的变化,如果没有内因联动的话,任何事物都很难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结合国家对发展红色旅游的政策优势,革命老区对其独有的革命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进行开发,自主地发展旅游业,将其拥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大地增强了其自主发展经济的能力。

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可以改善革命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其原有的投资环境,使革命老区更加开放,并将为革命老区提供前所未有的就业岗位,解决老区大量剩余劳动力,进一步提升老区产业结构,增加当地政府收入和群众收入。因此,开展红色旅游将一改往日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发展、“救济型”扶贫为“开发型”建设,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各个产业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将为老区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以红色旅游为突破口,结合自身资源发展当地经济是目前绝大多数是老区反贫困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 米文宝、王梅兰.区域反贫困理论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2003,24(2):1~3

[2] 红色旅游资源特点分析.中国红色旅游网.http://www.crt.com.cn

[3] 王连义.红色旅游—历史的继续、现实的需求[A].见:吴必虎、余青.红色旅游开发与管理与营销[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69~70

[4] 吴必虎.红色旅游产品与目的地营销研究[A].见:吴必虎、余青.红色旅游开发与管理与营销[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1~2

[5] 程建平.旅游扶贫开发的两难选择及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35(2):95~98

[6] 李虹.论PPT 旅游发展战略对西部扶贫的现实意义—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12~15

[7] 徐勤飞.县域旅游产业定位及相关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5)

[8] 刘立秋,赵黎明,王连叶.我国旅游业的关联效应及发展对策[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9] 魏政.江西老区红色旅游SWOT分析与发展研究[J].理论视点.2007(10):19~21

[10] 曹晖、华野.中国老区旅游扶贫论坛暨老区百县旅游资源推介会在京举行[J].中国老区建设,2002

作者:黄细嘉 薛盈盈

红色旅游完善扶贫功能论文 篇2:

依托红色旅游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探析

[提 要] 革命老区在历史上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也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先决条件。然而受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束缚,位于革命老区的不少县市乡镇的发展还相当滞后。如今,扶贫脱贫工作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加快脱贫攻坚的步伐。故此,必须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以红色旅游为依托,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展开,从而为革命老区贫困群众开启旅游脱贫的绿色新通道。

[关键词]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精准扶贫

[作者简介] 刘建平:湘潭大学副校长,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红色文化、中共党史;王昕伟: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可以说,国家要实现到2020年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必须要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实现革命老区脱贫致富。这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更是新常态下实现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及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和原则要求,要实现革命老区的精准扶贫,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这就需要我们结合革命老区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开拓精准扶贫新路径。通过分析发现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具备发展红色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和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富民和民生功能,从而推进扶贫工作的展开,助力革命老区早日脱贫。

一 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及其紧迫性

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所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的简称。它们广泛分布于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00多个县(市、区)。革命老区作为重要的战略依托,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老区人民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可以说,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正是因为有众多革命老区的存在,有无数老区人民的艰苦奋斗,才会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这些年,习近平在革命老区考察时都说过些什么?高度肯定了革命老区的历史地位和功绩。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历史因素等,大多数革命老区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生活环境恶劣,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是我们党重点关注、重点扶持的区域和对象。1952年,毛泽东对革命老根据地人民发出了“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号召。1956年,周恩来在党的“八大”報告中指出:“对于许多自然条件不好的山区和老根据地,今后国家应该特别注意帮助当地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然而由于革命老区普遍基础条件较差、二三产业薄弱,虽然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工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老区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但相对而言,始终处于发展滞缓的贫困状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革命老区优势产业缺乏、发展模式粗放、基础设施薄弱、人才技术短缺、地理位置偏远等劣势更加凸显,这就使得革命老区难以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契机实现飞跃式发展,相反革命老区低速度的发展同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革命老区的一些县市乡镇和不少农村处于极端贫困之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其中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的内涵就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注重机会平等,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一项具体目标就是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如今,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扶贫脱贫工作也已到了“攻坚克难”的冲刺期,而革命老区的发展还相当滞后,依旧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一个明显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考察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

可以说,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实现革命老区的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的大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推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而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花垣调研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这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必须要着力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把革命老区作为精准脱贫攻坚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二 依托红色旅游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可行性

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和民心工程,具有独特的价值功能。当前革命老区的扶贫脱贫工作还相当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把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以红色旅游带动精准扶贫,从而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一)红色旅游的科学内涵及其独特价值功能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弘扬红色文化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决策。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央决定将红色旅游内容进行拓展,将1840年以来170多年之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奋勇抗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充分显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遗存,有选择地纳入红色旅游范围,这就更加丰富了红色旅游的资源和内涵。2004年2月,中共中央作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随着《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先后出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掀起了全国范围内一轮“红色旅游”的热潮。不少地区充分利用国家号召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依托当地红色资源优势,长远规划,培育精品,积极促进红色旅游业发展,打造红色旅游特色品牌,在十余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巨大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同时富民和民生功能也十分凸显。特别是在振兴革命老区、带动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革命老区具备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近代以来革命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反抗封建专制独裁统治和抗击外来侵略,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这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遗存了为数众多的遗址遗迹、名人故里、会议旧址、英雄故事、红色文献、民谣标语等。这些物质载体和革命精神共同构成了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使得革命老区具有了发展红色旅游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从全国红色旅游的整体战略布局上来讲,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以百色地区为中心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以滇北、川西为中心的“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红色旅游区”,以松花江、鸭绿江流域和长白山区为重点的“东北红色旅游区”,以皖南、苏北、鲁西南为主的“鲁苏皖红色旅游区”,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以山西、河北为主的“太行红色旅游区”,以渝中、川东北为重点的“川陕渝红色旅游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红色旅游区”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革命老区。可以说,红色旅游的战略布局与革命老区的分布十分契合,充分说明革命老区具备发展红色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发展红色旅游能推动革命老区精准扶贫

发展红色旅游可以有效促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具体来讲:一是直接带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可将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并带动相關行业发展,从而促进革命老区脱贫致富,为革命老区的全面健康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增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必胜决心。发展老区红色旅游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了解老区的革命历史,感知革命先烈艰苦创业、勇于牺牲、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品质,深刻领会蕴含在其中的“老区精神”,从而在扶贫脱贫工作“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觉悟,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从而增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必胜决心。三是开拓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新路径。当下,正是全力冲刺全面小康的新阶段,如何加快完成革命老区脱贫工作,推动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是一个极其紧迫而重要的课题。近几年来,各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扶贫政策,不少革命老区脱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特色产业扶贫方面相对薄弱,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发展红色旅游可以给老区带来充足的客源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老区产业发展。革命老区应按照精准扶贫“因地制宜”的原则,利用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将红色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这无疑为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

三 发展红色旅游推进老区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

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颇具开发潜力。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当地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认真分析老区红色文化旅游的现状,结合我国当前精准扶贫的新形势,我们提出以下途径:

(一)发挥好指挥棒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特别是《2016—202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十三五”时期全国红色旅游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总体部署,突出强调红色旅游的脱贫攻坚作用。因此,革命老区旅游行业要认真梳理宣传中央和地方的“支持政策”,发挥好“指挥棒”的优势,使红色旅游走在脱贫攻坚的前列。这就要求我们:

1.把握中央精神,提高思想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0余次的国内考察,一半以上聚焦扶贫开发。可以说脱贫攻坚,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重心之一。为此,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的配套文件,为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了规范和导向,必须要认真学习这些政策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指示精神,深刻领会精准扶贫的核心精髓,结合老区的实际,充分认识到发展和依托红色旅游开展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着力捉住重点,矢志攻坚克难。围绕老区扶贫工作中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等重点,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权限进行了梳理,对各级党委和单位的职责进行明确,结合老区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整合红色旅游资源,着力发展红色旅游,使之与区域内精准扶贫工作保持上下对应,既突出本地特色,又能集中力量,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确保在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监督管理。在以红色旅游为依托,推进老区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要坚持政府主导,只有在政府的坚强正确引领下,才能确保红色旅游所取得的成果由老区人民群众所共享,只有不断加强监督管理,才能保证以红色旅游来推进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构建合作共享的模式

依托红色旅游,推进老区精准扶贫,必须要努力构建起全民参与、区域合作、互惠共赢的旅游扶贫新模式。具体来说:

1.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坚持以红色旅游为主导。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建设准备中,推进和完善革命老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红色旅游的产业链中,带动和促进老区服务业、传统手工业等第三產业的兴起和发展;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对外联系中,推广和增强知名度,为招商引资和相关品牌形象的走出去扩宽渠道和路径;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具体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提供众多的岗位,解决当地人民的就业问题;在发展红色旅游的业态融合中,以红色带动区域古色、绿色、俗色的联动开发,完善产业链条,实现革命老区旅游业的大发展。

2.积极引导老区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参与到红色旅游的开发和运营中去,在红色旅游的发展中,给贫困人口带来新的房子、新的道路、新的产业、新的收入和新的生活,从而实现脱贫。引导贫困人口积极配合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规划,进行必要的配合,如整体搬迁、土地流转等,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易地脱贫;引导贫困人口积极投身于红色旅游的具体运营之中,充分发挥其本土人的优势,或制作售卖当地特色纪念品,或经过相关培训后,表演民俗活动,为游客提供优质的解说等服务,等等,在此过程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3.加强革命老区区域合作交流,推动老区整体脱贫致富。发展红色旅游,推进精准扶贫,不只是促进老区具体某一地、某一村的脱贫,更是要带动所有贫困的革命老区整体实现脱贫。同时红色旅游要发展,也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一地的单一景点,必须要串点成线,与区域内外其他地方的红色景点联系起来,形成旅游线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合作交流,共享资源、共享优势、共享品牌,共同开发、共同发展、共同脱贫。

(三)注重科学合理的开发

依托红色旅游,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为了依托红色旅游而发展红色旅游,必须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坚持适度合理开发,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1.深入了解革命老区现状,统筹红色旅游资源。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别是对贫困人口相关情况有足够的认识把握;必须要对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保存现状、分布情况以及是否具有发展红色旅游的可行性等进行深入调研,摸清情况,统筹规划。

2.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坚持适度合理开发。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必须注重加强对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合理的开发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切记盲目“贪多求快”、“大干快上”而不计后果,而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合理开发。

3.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在发展老区红色旅游中,必须遵循五大发展理念,不断创新红色旅游的形式和精准扶贫的路径;进行长远规划,稳步推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加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和市场融合,实现开放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主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共享发展的成果。

(四)发展好老区红色旅游

依托红色旅游,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最根本的是发展好老区红色旅游,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富民功能。为此,我们必须要做到:

1.深挖文化内涵。充分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是其红色旅游开发的内在要求。为此:一是要加强老区党史、革命史研究,深挖红色文化特质。二是要抓住红色文化主题,凸显革命老区特色。三是外化红色文化资源,解读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2.整合旅游资源。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分散于各县(市)、乡镇,然而各红色景点、保护单位之间相对独立,缺乏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有效整合,优化组合、以点带线、串点成线,形成一个个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专题局域,构建起老区红色旅游整体形象。

3.做好宣传营销。一些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发展相对较晚,品牌形象缺乏,红色旅游的影响力十分有限。为此必须要通过品牌营销、媒体营销等加强对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实施一整套主动、积极地宣传营销,只有这样老区红色旅游才会在整体上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游客的数量也才会得以增长。

4.开发旅游产品。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同时红色旅游开发还要在求特、求新上下功夫,注重教育性、观光性、时代性、参与性、体验性,不断提升特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努力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者:刘建平 王昕伟

红色旅游完善扶贫功能论文 篇3:

大余县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耦合模型研究

摘 要 大余县地处江西省赣州市西南部,有着优美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大余县通过完善管理体制、严格科学规划、出台扶持政策,打造了一系列乡村旅游精品项目,更是立足现有11个乡镇22个旅游扶贫示范点,以路串点、以路联景,串联红色旅游文化带、特色农业产业带、生态养生度假基地和民俗文化廊道等“红、古、绿、黑”特色项目、特色景点,打造“百里乡村旅游扶贫长廊”发展全域旅游。本课题针对大余县全域旅游现状、旅游扶贫成果,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总结出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耦合模型的通性,共享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本项目基于此对大余县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耦合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致力于大余县旅游业的长期发展。

一、前言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缓解和消除农民、农村的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解决贫困问题,还得依靠经济发展,而当前经济发展中,旅游业已经成为一大支柱性产业,涉及的空间范围大,渗入强度高,对拉动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动力。

以旅游带动贫困地区整体发展成为乡村脱贫的主线,是多数贫困县区短期实现脱贫、长期摆脱贫困的主要动力和方法。在全国的众多试点中,江西省大余县高位推动,形成“一股力”、 项目带动,串成“一条线”、 产业联动,开辟“一条路”、 城乡互动,绘就“一幅画”的发展模式犹如夜空中的一颗星,显得尤为突出。

二、大余县全域旅游现状

(一)整体战略部署已到位

大余县积极响应“全域旅游”理念,整合全县旅游资源,认真构思符合该县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对全县旅游格局做出战略性部署,创新推出“以路串点、以路联景”的全域联动方式,打造了百里乡村旅游长廊、古文化长廊、章江流域生态旅游长廊等“三条长廊”,最大程度上满足游客需求,建设了以周屋理学、畲族元龙等特色小镇,将23个乡村旅游点串联在一起,形成全域旅游发展合力。

(二)政策财政支持已覆盖

此外,为进一步加深该县全域旅游大发展,县政府陆续出台了《大余县乡村旅游扶贫专项实施方案》等20多个文件作为政策支撑,并提供财政支持,扶持涵盖旅游用地、旅游扶贫示范点建设、旅游扶贫创业奖励等方方面面。

(三)专业重点项目已落实

而在专业技术上,该县一直秉承“追求卓越”的理念。先后聘请多支国家顶级规划队伍参与全域旅游发展大规划,重点打造乡愁体验型、产业观赏型、山水游乐型、民俗文化型、红色基地型、遗迹探究型等六种类型的旅游扶贫示范点。

(四)全域旅游理念已吃透

除了充分整合利用全县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大余县还树立了全域旅游理念,该理念现已深入人心。县、乡、村各级百姓支持发展全域旅游,共同助理全域旅游朝前推动。在此团结大背景下,该县采取“景区(公司)+旅游合作社(协会)+贫困户”“旅游公司+贫困户”“旅游协会+贫困户”等模式,帮助贫困户获得自主经营、务工、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收入。2016年,大余接待游客580.6万人次,同比增长136.2%;旅游总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73.8%。

大余县的全域旅游扶贫模式势头良好,对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扶贫工作都具有非凡的借鉴作用。

三、大余县旅游扶贫成果

(一)新型扶贫模式增助力

大余县创新提出“带一接二连三”模式的综合性富民产业,推动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有机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特别是立足于增强产业对扶贫的“造血”功能,在乡村旅游谋划、建设、管理和制定政策时,均充分考虑、吸纳和倾斜贫困户,主要采取景区(公司)+旅游合作社(协会)+贫困户、旅游公司+贫困户、旅游协会+贫困户、景区(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基地+贫困户五种捆绑模式,帮助贫困户获得自主经营、劳动务工、土地流转、资产入股、资金入股、特产销售六个方面的收入。目前,旅游扶贫已成为该县最直接、最稳定、最全面、最持续、最生态的脱贫致富新路径。2016年, 大余县旅游总收入和全年接待人数由2014年的11.29亿元和171.23万人次,跃升至25.3亿元和580.6万人次,短短两年间实现了井喷式增长。而这些数字的背后,正是大余乡村旅游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精彩嬗变。

(二)旅游扶贫车间长就业

2017年,大余县结合前期旅游扶贫发展经验,找准“就业”这一精准扶贫的着力点,促进“旅游”与“就业”进一步衔接,提升旅游人员就业空间,加大旅游人员培训力度,让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促进脱贫,而且还解决了景区、旅行社、酒店等企业用工难问题,实现了企业用工“脱贫”。目前共有84个扶贫车间在运行,带动就业人数2002人,其中精准贫困对象722人。

四、大余全域旅游扶贫要素耦合模型概况

2016年1至7月,大余县接待国内外游客148.2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66亿元,带动3.5万余人直接或间接受益,其中受益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3500人,占总贫困人口的15%以上。近年来,大余县坚持一手抓扶贫、一手抓旅游,采取旅游反哺农业、扶贫对接旅游等一系列举措,开创了全域旅游扶贫开发新模式,形成了以旅助农、城乡互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以全域旅游相关要素的耦合,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将在此部分對大余县全域旅游扶贫的要素耦合进行概要分析,剖析其实行全域旅游扶贫过程中相关要素的有机联动。

(一)高位驱动,由上而下

大余把全域旅游扶贫作为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支撑,坚持全县盘活,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域旅游扶贫工作。

一是政府工作组织有力。实行“高位引导”工程,县、乡均成立了由党委主要领导躬亲而致的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旅游扶贫开发工作,并在辖区内各乡镇基础单位设置乡村旅游管理办公室,实现职能、机构、编制、职数、经费“五个到位”。

二是政府政策扶持给力。大余先后出台《大余县乡村旅游扶贫专项实施方案》等20多个政策文件,涵盖旅游用地、旅游扶贫示范点建设、旅游扶贫创业奖励等方面扶持政策。

三是政府主导融资有方。大余县将秀美乡村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开发、产业扶持、土地流转奖补等各项涉农资金打包运作,共同用于旅游扶贫。

(二)以点带动,遍地花开

大余县致力于推进旅游项目带动扶贫全局战略,加快建设旅游扶贫精品项目,着力打造“百里乡村旅游扶贫长廊”。

一是规划先行,做到布局心中有数。大余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和建设,聘请国内外资深的旅游策划机构进行总体策划,高标准、高起点、大手笔整合和布局全县旅游资源,力求相关要素有机联动,动之能活。

二是广泛撒点,做到各点相得益彰。大余县规划建设了包括牡丹亭文化公园等12个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在内的全域旅游支撑点,形成花开遍地之态势。

三是面面俱到,做到扶贫不忘初心。在旅游扶贫示范点打造基础上,扎实推进乡村旅游点、精准扶贫点、党建工作示范点等一批“多点合一”精品示范点,重点打造乡愁体验型等六种类型的旅游扶贫示范点。

(三)产业联动,联无遗漏

大余把乡村旅游作为“带一接二连三”的综合性富民产业,推动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有机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

一是依托旅游开发,结合土地确权、林地确权,引导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流转田土、林地,贫困户每亩田土年收益1000元以上,每亩林地年收益500多元,景区景点门票收入的10%补助给土地流转户。

二是依托旅游公司,引导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就地转移,就近就业。旅游公司与政府签订合同,在景区建设管理过程中,对贫困户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三是依托电子商务,帮助贫困户推广旅游项目,销售土特产品。打造了“互联网+乡村旅游电商示范基地”,建设了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商孵化园、电商交易馆、大余乡村旅游020电商综合服务平台。

(四)城乡齐动,相得益彰

大余坚持乡旅扶贫与易地搬迁脱贫、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土坯房改造、农村垃圾处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同谋划、同部署,绘就城区和乡村交相辉映的美丽大余新画卷。

一是着眼建设美丽乡村,留住美丽乡愁。结合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强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大余县荣获“2015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称号。

二是着眼提升乡村文明,弘扬新风正气。注重转变贫困户落后的思想观念,培育文明乡风,让贫困户既鼓了“钱袋”,更富了“脑袋”。坚持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深度挖掘“周程”理学等传统文化精髓,引导贫困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从思想上立下“去穷志”。

三是着眼引导乡村人口创新创业,激发脱贫活力。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疗养健等旅游要素,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创业平台。

五、大余全域旅游扶贫要素耦合经验总结

大余县以政府为主导,多方联动的全域旅游扶贫相关要素耦合尝试已取得巨大成就,我们有理由认为,通过全域旅游中相关要素的耦合,旅游扶贫工作能更高效高质量的推进,以大余县为参考,研究小组总结出经验如下:

首先,用好全域旅游新理念。身处国家全域旅游宏观战略下的旅游扶贫,必须对全域旅游的定义有正确的认识。全域旅游本质上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发展思路、發展模式,是发展战略的再定位。发展全域旅游核心是要从原来孤立的点和条条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迈进,就是要推进全域旅游化、全产业链旅游化、全生产要素旅游化,让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其次,要创造旅游扶贫大环境。大余县旅游资源,且分布相对均匀而广,于是选择了全域旅游产业扶贫道路,现在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以此为例,各地在策划旅游扶贫工程时,应统筹创造有利的交通、水利、文化等大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此才能更好更持久地推动旅游扶贫取得实效。

此外,要整合旅游扶贫要素链。资金上,要用好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的资金,学习借鉴大余县在统筹整合使用财政资金推动旅游扶贫的做法和经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企业参与旅游开发,建立企业盈利模式与贫困群众增收相结合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有特色业态支撑的旅游扶贫;要用好金融扶贫政策,找准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重点和着力点,加大金融支持旅游扶贫资金配套和信贷投放,探索建立金融支持旅游扶贫模式。

最后,要激发旅游扶贫创造力。抓好新形势下的旅游扶贫工作,要重视基层村社和群众的创造力。乡村旅游是基层和群众的创造,全域旅游扶贫是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有效方式,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要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角度,加快扶贫实验和创新探索。

六、总结与结论

大余县将全县资源进行有力整合,专注扶贫工作,近些年来,全域旅游发展良好,旅游扶贫成效显著,是其他意向走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共通发展之路的县市们当之无愧的样板。在大余县的全域旅游和旅游扶贫发展中,逐步形成了“高位驱动,由上而下”、“以点带动,遍地花开”、“产业联动,联无遗漏”、“城乡齐动,交相辉映”的全域旅游扶贫要素耦合模型。同时,以大余县为参考,我们总结出要用好全域旅游新理念、要创造旅游扶贫大环境、要整合旅游扶贫要素链三条经验。综上,大余县的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耦合样板可推广向全国具有同类资源的县市,助力于全国范围的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工作,推动中国早日实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郭佳奇.阳城县全域旅游发展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6.

[2]毛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0):212-217.

[3]张辉,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学刊,2016,31(09): 15-17.

[4]石培华.如何认识与理解全域旅游[N].中国旅游报,2016-02-03 (004).

[5]赵博.资源县旅游扶贫开发研究[D].广西大学,2015.

[6]黄小波.英山县旅游扶贫开发效应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注:本文系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710421066)

作者:刘佳佳 刘航 薛笑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路养护事业财务会计论文下一篇:高速公路养护现状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