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感悟

2022-09-10

1引言

历史学科的教学不能让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那些历史事件,去跟事件中那些枯燥的时间、地点、人物“打交道”。 这种重结论灌输而忽视结论生成的做法与当前课程改革是格格不入的。 历史课程改革呼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2高中历史课堂中制约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历史课堂制约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二是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填鸭式”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内容不可能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不会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思维能力。 “死记硬背”只会“造就”学习机器,它违背了学生积极思维中记忆力的形成规律, 容易使学生厌学心理,扼制了学生思维品质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落后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跟当前的课改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对于高中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的体现,它不仅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因素,还是高考结束后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利的因素。 由此看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是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时刻牢记并且付诸实施的一个重要职责。 在课改潮流涌动的今天,教师要摒弃旧思想,践行新理念,从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来优化教育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更新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3.1 借助 “有效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在研读教材、编写教案(导学案)的过程中,应在设计有效的问题上下功夫,借助“有效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以下两类问题:一是教师要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二是教师启发学生就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的问题。 在历史课堂中,实施“问题引导”的教法有两种:一种是遵循教材的逻辑顺序和知识结构,引导学生阅读、设问、质疑、解疑;另一种安排学生“自主先学”,在此基础上再分层次总体设问。 当然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和启发性,其中“层次性”体现在基础题、启发题和升华题的设置上。 不同层次的问题可以针对能力背景不同的学生来提问,以做到因材施教、面向全体。 其中“启发题”旨在启发学生对重、难点问题进行思考,而“升华题”则是对教材理解的升华与拓展。

比如,教学《必修三》文化模块中“孔子的学说”这一内容,为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笔者精心创设了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了有意义、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提问。 笔者充分利用当前的“传统文化热”、全球范围的祭孔活动、全球范围内孔子学院的纷纷设立、央视“百家讲坛”中于丹谈《论语》深受观众欢迎等现象,向学生追问孔子的地位及影响。 针对孔子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天我们生活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及我们自身的学习生活中,你还能在哪些方面找到孔子思想的影子? 这一问题既可检查、促进学生对孔子思想的感悟与理解,又将所学内容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强化了“学以致用”的意识。 这样的问题设计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开放性和挑战性,能够很好地激活学生思维,并使之走向深刻。

3.2 组织 “自主先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学生的成长来说尤为重要。 徐州市教育局出台的“学讲计划”尤其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倡导“自学”、“互学”等理念。 就历史学科来说,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自主阅读、独立吸收、理解感悟、质疑探究和运用表达等能力。 高考试卷中的材料解析题就体现了对这种能力的考查。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环境,它不仅需要学习个体的自制力与能动性, 还需要生生之间有效的交流与讨论,当然也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与指导。 教师要由“讲师”转变为“导师”,对学生的帮助应侧重于思路的指引与方法的指导。比如,《必修三》文化模块“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的相关内容,在整册教材的学习中,“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社会的文化”这一基本原理已经深刻融入学生的思维,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迁移语文、美术、音乐鉴赏的相关知识独立学习这部分内容。 教师只需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即可。 而后再鼓励学生就“近现代文化成果”这一问题面向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这一过程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张扬学生个性。

3.3 运用评价手段,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以给予学生学习的动力,为其指明努力的方向。 历史课堂上,教师首先要通过评价来体现对学生的肯定与呵护, 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进取心其次,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引导他们不断成长,超越自我。 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足,认识事物的深度有限,在课堂上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认识。 为此,教师应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认可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充分肯定其观点中积极的方面;同时要鲜明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加以适时的点拨与引导,完善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与全面。

4结语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积极的、活跃的思维是学生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主要标志。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本着对高考和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努力践行课程改革理念,改进自己的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摘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它不仅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因素,还是高考结束后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因素。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思维能力,自学能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经济时代工商管理工作的方法创新探索下一篇:浅析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之路——以“责任心”教育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