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考

2022-10-31

第一篇: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考

初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铜山区太山中学

李玲

内容摘要:作文是初中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要端正文风,培养正确的做人之道,解放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精神生活,让阅读点燃他们的激情,让写作熏陶他们的情操,鼓励学生写真话,抒真情。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解除枷锁 解放心灵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性质与地位是这样表述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我们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是我们生命的一种活动形式,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全世界都把“读、写、算”作为人的基本能力。既然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因而,学习写作就成为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形式。可以说,作文是最严格最规范地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写作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所以在写作时我们应引导学生来关注现实、热爱生活,通过观察分析自然、社会,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态度和看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写作又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它是要求我们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创造性地描写世界,表现世界,创造性地抒写自我,表现自我。所以,写作能力往往是我们语文素养的一个综合体现,它甚至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化程度。可以说,写作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另外,阅读、口语交际都有着它们独立的重要地位。但听、说、读、写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读写结合不失为好的教学方法,在阅读的基础上写作,以读导写,都是可以的。

初中阶段7——9年级在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了写作要求,主要目标就是“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可事实是怎样的一个现状呢?我们的学生为了考试得高分,写文章都是有套路的,写母亲,往往联系祖国;写老师,常常化作蜡烛;写蚂蚁搬家总要写人多力量大;写路,不定要写人生道路„„老而又老的套路,大而无当的空话,打官腔,唱高调,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长此以往,必将窒息人的精神,扼杀人的创造性。《新课标》要求我们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从小培养好的文风,不但对于写作,而且对于做人,都是十分重要的。试想,一个从小就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的人,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中小学生作文假话、空话、套话连篇,这个民族国家的未来着实令人担忧。对中小学生作文的文风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分析一下原因,我们发现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我们老师。目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家长、学校怕小孩出事,长期把他们封闭在学校、家中,远离社会,生活单调,面对作文题,你让他们怎么有话可说?现在老师也为了学生能得高分,重视的是形式,写作技巧,轻的是文章的立意,功夫都花在字词句上了。写作束缚太多,政治的、道德的、教化的味道太浓,缺少自由表达的空间。老师恐怕学生跑题了,不断地提醒他们立意要高远,思想境界要高。孩子不接触社会,不关心国家大事,甚至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你让他们怎么立意高远?本人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孩子们的父母多半在外打工,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也赚不了多少钱,对于孩子们要求也不高,学生基本上是买不起好的报刊杂志来阅读,一流作品读得少,好的作品读得少。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文化底蕴、见识,再加上老师这样那样的引导,学生也只能说假话、空话了。解决这个问题也应该对症下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点:必须解放学生,降低写作门槛,不要给学生在思想上有过多的束缚。让学生有写作的欲望、写作的兴趣,关注身边平凡小事。从平凡小事中发现蕴含的真善美,让他们想写、爱写。把学生从封闭的学校课堂中解放出来,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亲近自然,走进社会,有时间去阅读,读好书,丰富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体验、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

第二点:教师要有正确的引导。从小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尊重他人。写作要重内容,不能只重形式和技能,只是字词句上雕琢。要言之有物,写出真情实感。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称高格,自有妙句。”韩愈在《人间词话》中也说过:“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教师应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鼓励学生富有创意地表达,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有个性就有真情。

第三点:利用好“读书笔记”这块写作阵地。开始写作不要有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易于动笔,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让学生逐渐知道 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需要。鼓励他们多写、勤写、想写就写。

第四点: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观察的好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只要留心,身边事事皆可入文。启发学生捕捉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最有意思的事物和感受。引导他们用心灵去观察、感受,会观察,会思考,逐步引导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真切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平时做一个细心人,积累写作的素材。近年来兴起的话题作文无疑对学生是一个解放。在相对大的范围之内学生有了更多选材的余地。老师也应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学生的作文。不要总是用成人社会的要求来要求、规范学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选材、立意、结构、语言,不管哪一方面,只要有创意都应加以鼓励。只要是自己的话,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

第五点:重实践、重过程写作知识,力求精要有用。如果用系统化的教学,可以说对学生收益匪浅。但前提是学生首先要写,能写出来话,在写作实践中,教师每次作文可以就训练的某一点作重点指导。坐而论道,有害无益。在平时作文中,我发现学生有一个习惯:作文发下来首先看分数,再次看评语,作文中出现的哪些不足之处根本不去考虑。所以作文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让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学生在分组、互改的过程中汲取了他人好的写作经验,对自己无疑也是一种学习促进。

第六点:加强写作与阅读、与口语交际的关系。我们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注重阅读,没有阅读知识的积累,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什么?除了本年级要求的文学名著外,也应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广泛阅读,读得越杂,涉及的面越广,学生所积累的知识就有可能越广博、越深厚。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另外,我们语文每个单元最后都有“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其中有许多动笔的机会,要重视利用这样的机会,指导学生的写作。

第七点:重视写作的合作、展示、交流。我们学校每学期都积极创造各种写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作文比赛,征文比赛,以及我们学校自己创办的校刊——《银河》杂志,这些阵地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想写、想写好,想一展风采,同时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都来写作,参与到写作中去,享受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无定法,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多阅读,多积累,多实践。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谈语文教学》

魏书生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

5、5

2、《优化初中作文教学程序》 陈郁新

3、《优化中学写作教学浅议》

庞蕾

河南教育200

4、12

4、《积小流以成江河——作文教学点滴拾遗》 赵浙燕

.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新思考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的使用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本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的教科书。现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新教材》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分类概念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理解、体会同样的物品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二、《新教材》选择、设计了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教材安排了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分类也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以及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体会、理解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三、《新教材》设计了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与动机。《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色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教材展示了“小猪帮小兔盖房”“野生动物园”“学生运动会”“我们的校园”等这些学生很喜欢也很熟悉的情境,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了许多奇妙的知识,需要学生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供了方便。

四、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例如在加减法的含义的教学中就开始引进多种算法的思想,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新教材》正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本好教材。因此,我认为在教学

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学习

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必须加以珍惜。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赞扬和鼓励。这样能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有不懂的问题时能够畅所欲言,进行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首先,我用“变形金刚”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接着,我给每一个学生一套立体图形学具,学生接到后发现只不过是一些药盒、易拉罐、皮球等,如此而已,有什么巧妙之处呢?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更加强烈了。这时,我不急于讲授新知识,只是引导学生像玩“变形金刚”那样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弄,看一看,摸一摸,看能发现什么。那场面可热闹了,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拼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全班进行交流,介绍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

我由衷地赞赏学生所进行的探索,接着又提出挑战:“如果同学们把各小组的学具合在一起,我们会拼成什么呢? 这次场面更加热烈了,我简直不敢相信孩子们的想像力有那么丰富。由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实物,由现实的到虚拟的,由呆板的到带有故事情节的,真

是应有尽有。其中有一个学生竟把全班同学的学具集中在一起拼出一个“美丽的大森林”呢!这难道不是创新思维的萌动吗?

我想,一堂好课不仅仅是学生学会某个知识,而应该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起点。“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节,学生听到下课铃响时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神态,发出的是不情愿的长叹,这都说明学生的创新活动没有停止。我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还在摆弄学具。试想,他们放学后,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会创造出什么呢?我们应该使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生。

三、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

例如,在教学“比高矮”一课时,我先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判断他们两个谁高、高矮。学生们一下子就判断出来了。紧接着,我又请了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接着判断谁高、谁矮。这一下学生们可判断不出来了,该怎么办呢?“比个儿,”一个学生大声说,“大家会比个儿吗?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可以互相比一比。”听到指令,学生立刻行动起来了。嘿,学生们的想法还真多,有的背靠背站着比,有的共同靠着墙站,然后标个记号比;有的面对面站着比;还有的并排站着比„„

然后,我让比得最好的学生介绍并演示自己的方法。正当比得不好的学生因为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而遗憾时,我却让他们谈一谈自己是怎样比的,总结一下自己没有比好的原因。这样,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都得到了满足,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从而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创造行为。

四、发挥合作优势,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合作研讨,即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协作与讨论,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评价

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小组内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差等生得到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节,按不同标准来分类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例如:

1、按铅笔的颜色分;

2、按铅笔的长短分;

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

4、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

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

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

7、按有铅笔尖和没有铅笔尖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当我把学生的方法介绍给其他教师时,他们无不为学生的创造才能而惊叹、称赞。

我认为,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总之,实验教材为我们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当然,以上几点只是我在课改初始阶段的肤浅认识,不当之处,恳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

第三篇: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策划教学的新思考

摘 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多媒体联动成为新闻策划的主要形式,受众的互动参与成为策划的重要内容,新闻内容更加分化成为新闻策划的主要方向。网络新闻策划日益活跃。这要求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策划教学,要加强案例教学,促进学生适应全媒体环境;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适应新媒体需求的业务技能;要加强协作精神培养,提升动手能力。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报道策划;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6-0139-02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策划的新特点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兴媒介成为百姓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也影响着媒体的新闻策划与生产。我国的新闻专题策划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一)多媒体联动成为新闻策划的主要形式

(二)受众的互动参与成为策划的重要内容

传统媒体的新闻策划更多的是以引导舆论、激发热情为重心的策划,而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策划已经无法适应满足社会的需求,策划更多的强调受众的参与程度以及活动本身带来的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在一些公益活动的新闻策划中最为常见。从2011年起,《南方日报》不间断地策划了“幸福厨房”公益活动,旨在为全国范围内缺乏午餐条件的学校建设以“加热自带午餐和集中蒸饭煮粥”为主要功能的电器型“幸福厨房”。2013年6月,南方公益执行团队联合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设立“幸福厨房”专项基金,面向全社会公开募捐,截至2013年12月,“幸福厨房”在全国范围内已建成154间。

(三)新闻内容更加分众化成为新闻策划的主要方向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纷纷尝试新媒体运营,推出不同的介质,分享同一新闻资源,但如果只是简单的信息分享,很难实现真正的转型,因为不同的介质对同一新闻资源的要求并不同。借助大数据对每种介质的受众实现良好精准的定位,积极地使新闻内容分众化,成为众多媒体的必行之路。如2013年底,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策划了“2014生活微行动”,倡导大家通过一系列微小行动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策划组针对网友受众的特征,在微博上发起志愿者征集活动,并应邀数十位演艺界明星及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共同加盟“微行动助力团”,配以大量的图片、视频进行宣传,不到半个月,就有7万网友参与转发与评论,并承诺愿意加入到“微行动”中来。电视媒体通过微博平台与网友良好互动,扩大了新闻的影响力。

(四)网络新闻策划日益活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大新闻网站也顺应潮流,不断推出赋有自己特色的网络新闻专题策划,从而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2012年,腾讯网和新浪网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的“地球一小时”倡议,精心策划了“地球一小时”网络专题报道。在各种专题的吸引下,全球超过5000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参与了2012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一共有124座中国城市加入到活动中来,并公开了自己的环保承诺。随着互联网使用的进一步深入,借助网络进行报道策划已经成为重大国际、国内新闻事件报道的主要方式。

二、媒介融合给新闻报道策划教学带来的新挑战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资源来源广泛,渠道众多,传播速度加快,传播形式多样,受众互动性极高等特点,对新闻策划教学理念与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传统的教育理念与媒介融合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传统的教育理念主要是以教授新闻策划的知识和技巧为主。这些理论知识的传授有其必要性,但也存在过于理论化,与业界实践存在一定脱节的问题。媒介融合背景下,业界需要既有扎实的人文社会学科基础知识,又能突破专业界限,熟练使用多种媒介手段,能够同时胜任文字、摄影、摄像、录音等各种工作。这些变化要求学生及时掌握媒介形态的变化,熟悉业界优秀生动的实践案例,具备复合型的能力,才能及时跟进适应新的媒介生态下新闻策划的需要。

(二)传统的教材与媒介融合的发展要求有所脱节

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新闻策划专业教材建设较为积极,涌现了一批优质的专业教材,比如蔡雯教授的《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2004年)、赵振宇教授的《新闻报道策划》(2008年)等。同时,受出版时间较早的影响,这些教材大都存在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策划关注不多,甚至没有关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策划教学需要,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依靠教师自己总结摸索合适的教学内容。

(三)实践环节薄弱与媒介融合下新闻策划的需要不相适应

当前,高校的新闻教学实验室设备往往落后于业界的更新速度,尤其是一些高精尖的跨媒体设备更是匮乏。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实践环节重视不足,大多以课堂讲授加一点实习作业的模式开展教学。这种实习作业往往由学生随意进行,多是一些应付之作,起不到实践的作用,不利于提升学生跨媒体的新闻策划技能。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策划教学的改进措施

目前,大部分的国内大学新闻院系都将新闻策划作为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媒介环境,掌握全媒体环境下新闻策划能力,是新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案例教学,促进学生适应全媒体环境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资源来源广泛,渠道众多,传播速度飞快,传播形式多样,受众互动性极高。这些特点都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思维,摒弃陈旧的教材与案例,打破传统报道形式,创新信息多样化的表达方式,通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众多优秀的新闻报道策划案例,让学生充分掌握全媒体下新闻报道策划的原则、方针、方法等。同时,客观而言,高校授课教师往往多是博士或硕士毕业后直接进高校教学,本身大多没有新闻策划的实战经历,对案例的讲授往往也是照本宣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入在新闻媒体一线工作,具有实战经验的新闻策划专家讲解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对新闻策划的基本理解。

(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适应新媒体需求的业务技能

(三)加强协作精神培养,提升动手能力

第四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于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阶段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往往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悲哀。的确,就目前的社会状态而言,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但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我们都不能放弃文言文,那么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中高效地展开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这四方面进行考虑。

一、明确文言文的价值

(一)文言文产生的原因。

1、古人生活比较简单,需要使用的字的数量比较少。尽量记载大事。后来要表达东西多了,就使用以前的字代替。当然也包括避讳。(通假字)

2、书写条件限制,必须简省文字。必须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最多的内用。(省略)

3、早先没有考虑到文字的传播,对已经共知的内容大部分省略了。(纪年的简省)

(二)文言之美。(可以结合“汉字之美”作专题介绍)

1、文言文是最经济、最实用的语言。在相同的内容下,文言最经济,比如电报、短信

2、文言文具有音韵的美、含蓄的美。可以用诗词,美文为例。

3、文言文离我们并不遥远。流传下来的成语、固定说法。有的特殊用法依然可以在现在生活中见到,比如有这样一个使动用法在现在使用的例子,外国人非常费解中文的足球报道说,往往标题为“中国队大胜某某队”时是中国队赢,而标题为“中国队大败某某队”时还是中国队赢!

(三)文言文并不难学。文言文大部分也是单句结构的,使用我们熟悉的单句结构的法则进行分析是能够了解并掌握的。

二、日常的综合性渗透

既然学生日常生活已经很少接触或接触不到文言文了,那么我们应该在平时注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综合性的渗透,从而达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创设文言学习的环境。比如要求学生按期阅读文言读本,从《新序》、《说苑》、《世说新语》等古籍中挑选短小有趣的故事(或成语故事的原文)作为积累,再比如在进行写作文的训练时可以适当穿插文言短文的阅读与翻译让文言文的阅读和其他的语文能力进行整合训练。示例:

1、翻译下面这篇短文

造屋

有一愚人,居于东市。见邻人居室华美,乃自思维:彼有居室如是。何我独元?乃寤寐思量:何处作基,何处立柱,何处架屋,何处安门,如何涂饰,如何安顿。如是五年,一砖未置,—木未备。其人抚膺叹曰:“建屋如是之难乎!吾殚思竭虑,竟不能成。”

2、学生读自己翻译的文章,讨论是否准确恰当。根据学生的翻译具体讲解文言文常识和翻译的注意事项。

3、总结这篇短文的寓意。

4、根据寓意查找学过的内容或知道的知识。

5、体现这种寓意的生活现象

向内:挖掘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

向外:家庭、社会、国家、世界文化

6、总结成篇

强调使用起承转合的结构进行文章的构架,因为起承转合不但是文章的结构,而且包含了思维层层发展的过程。

三、强调诵读的作用

以往的文言教学,教师往往侧重对文言文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的落实,很少重视诵读,尤其是学生个人的诵读,由于缺少了这个环节,使得学生在背诵某一篇文章时显得非常困难,因为它无法理解各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建立语感上的联系。为什么要强调诵读呢?因为文言文是一种鲜活的语言。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在普通的口语中需要着重表达的部分往往会通过加重语气来进行强调。现代的书面语中很难表现口语中的重音。文言文则通过对句式的改变把古人的语气固定在了文字里。宾前,状后,形后等等都可体现表述人所要强调的内容。我们通过诵读就可以了解说话人的语气和重音的变化,体会到古人当时的情绪起伏和感情波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言文简直就是一种使用文字编码的录音机!在有的时候,文言文甚至就是一种使用文字编码的录像机!比如,《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说:“求,无乃尔是过欤。”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文字看到孔子紧皱的双眉,凌厉的眼神,气愤的神情。而不管是文言的录音作用还是录像功能,都是以“诵读还原”为基础的,因为文言文学要通过诵读来体会文意——从根源上说,这是由汉语音意结合特点所决定的。

四、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有所得

这牵扯到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过去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在前面说过了即“对文言文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的落实”,讲解的大多是翻译,或者有的老师让学生一人一句地翻译;练习不外乎虚词、实词、特殊语言现象这类的词语练习,但这些却似乎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这些都是零散的识记类的知识,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再加上以往文言文因为语言特殊的关系,大多是按照朝代进行单元划分,这也造成了文言文脱离文体教学的假象。其实文言文也是可以分文体的,而且在抒情与说理方面比现当代的作品更有价值。因为文言文篇幅比较短小,那么对作者的要求就相对较高,如果想在一篇短小的文字中进行完整的表情达意,就必须在结构与事例的选择上下功夫,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文章短小,但结构严谨,说理流畅。而且古人提倡“文以载道”也就是通过文章来表述观点和传达思想,而我们大多数的选文中的观点和情思都对今天的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像我们平时讲解记叙文议论文那样去分析和讲解文言文,让学生在每一篇文言文中都能获得一些,写作上的技巧、思维上的方法、思想情操上的教育。这样一来学生看到了学习文言文的益处了。不过应该注意的是每篇文言文让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收获就可以了,不要在一篇文字中面面俱到。

下面以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的古文为例,看看不同的课文可以从哪些方面确立哪些习得的内容。

《六国论》对比论证的方法。

《游褒禅山记》由事及理的思维方式。可以引申鲁迅的《灯下漫笔》

《伶官传序》通过充分列举事例的方法为提出论点做好铺垫。

《石钟山记》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项脊轩志》情真意切取诸生活。

《五人墓碑记》引申至《人生的境界》

《登泰山记》学习游览纪行的写法。

《病梅馆记》个性追求在生活中的广泛意义。

可能有的老师会说这些在我的教案上都有体现。的确,上面提的这些在我们授课时是都会有所涉及的,但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不能把这些内容仅仅固定在“这一课中”进行详细讲解,而应该把它们抽出来,通过我们的指导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与写作能力、课本与阅读能力以及课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知识迁移的目的。

五、以往问题探因

怎样突破文言文难教难学是一个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在以往的经验交流中主要有三种经验:

1、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文言课堂活跃起来。

2、要求学生注重积累文言知识。

3、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文言著作。

就这三种经验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各自均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先说第一种“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文言课堂活跃起来。”活跃课堂当然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活跃不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正常状态,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上被唤起了对文言的兴趣,当他面对不具备“活跃状态”的文本时,恐怕那一点点课堂上产生的热情早已荡然无存了。第二种第三种“要求学生”的方法,其实是把课堂上应该完成的文言教学任务完全寄托在学生自己的积累上,根本不能体现出课堂的作用,其效果往往是因学生而异。也就是说这三种经验(除了上面三种经验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有价值的经验)虽然具有一定价值,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言文难教难学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经验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长期以来由于文言文没有被足够的重视,从而在教学中忽略了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联系,进而产生了长期存在的文言与白话分化为两套教学系统的现象。

二、教材按照体裁和朝代设置文言文单元,使得文化内容被割裂,文言知识缺乏系统,从而加大了学习的难度。而以往的文言文教学经验均是在上述教材设置基础上产生的教学策略,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因此上很难改变文言文难学难教的面貌。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的问题固然需要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而教材建设却是起主导作用的关键所在。

六、理想教材的建设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中国融入世界进程的加剧,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广泛共识,因此文言文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主重要载体,日益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促使我们要重新审视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制,并进而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

(一)、教学内容

构建文言与白话共存的语文知识阐释系统。在现代文教学中针对知识点进行文白互证。比如,人教社的教材在《雨巷》一课课后的补充材料中给出了以“丁香”为主题相关的古代诗词,很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新诗对古诗词中意象的沿袭,能够让学生看到文白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是很好的尝试。其实在其他形式的知识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应用文白互证的方法,比如在讲修辞地时候所举地例子中既举现代文的,也举文言文的例子;现代文中涉及的成语以文言文溯源形式作为补充资料或注释;讲文章结构的时候,并举的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范文。当然,这种文白互证的方法目前来说大多只能依靠教师来完成,希望不远的将来教材能够充分提供这方面的支持。

(二)、教材编制

构建系统的文言文教学单元,编制由浅入深的单元内容。

在编制教材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文言文教学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要求

知识内容方面:一般的古代常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完整文本阅读。

课堂效果方面:集中高效,建立文言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建立文言与白话文之间的联系。

情感教育方面:彰显文化内涵、弘扬传统美德、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审美趣味。

也就是说,把上述内容通过整合而形成的教学单元才是比较理想的文言文教材。在这里笔者构想了一种主题型单元与知识型单元并存的教材体系。

1、什么是主题型单元

以往的文言教材均是按照文体分类,这样一来本来同属文言内容的“诗、词、曲、文”被分隔成若干不同的部分。其实这些形式都是为传达人类情感,反映文化主题服务的,因此上笔者想通过构建以文化为主题的多种文体共存的单元样式,即通过不同文体所反映的相应共同点来确定单元主体内容。比如,以“赤壁”为主题的单元可以选择《赤壁》(杜牧)、《水调歌头·赤壁怀古》、《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资治通鉴》中的赤壁之战、《三国志》中的赤壁之战,甚至相关古代地里方面的文献资料。这样通过“赤壁”这个主题,可以串联起多种样式的文言材料,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的文本教学单元。通过这样的主题型单元,完成诵读,内容感知,主题探讨,整体分析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2、什么是知识型单元

根据主题型单元的中的文本内容而设置的文化主题欣赏,文言知识专题学习性质的研究性学习。采取由浅到深的编排方式,便于学生自主阅读,强调学生应该了解掌握并掌握的文言文系统知识,最终使学生在“知与赏”两方面均有所得。

3、主题型单元与知识型单元的结合设想

以一册书为例,假设该册书中设置三个与文言文相关的单元,前两个文言文单元以主题形式出现,第三个单元以知识训练形式出现,在第

一、二篇文章组织学生针对前两个单元主题的阐释文章的鉴赏(注重文化内涵与传承),第三篇文章系统讲解针对各单元内容进性比较阅读,第四篇文章以前两个单元中具体语句为例详细讲解文言语法知识。这样的“主题型单元与知识型单元”的结合,既可以通过多样的文本样式解决阅读单一的问题,又可以避免依靠课外积累低效耗时现象的发生。

(三)教学方式

把文言文作为常态文本教学,遵循“知、解、体、用”为原则的文本教学规律,创设文言文的教学与应用环境,鼓励学生进行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探究性学习。例如诗歌的散文化翻译。鉴于这一方面已经有很多成功整体义理教学的案例,笔者就不再画蛇添足了。

最后要说的是上面的内容虽然是针对中学阶段文言文所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思考,但真正想解决文言文教学的问题,还需要考虑文言文教学体系在小学阶段的建设问题。

第五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小课题

浅谈初中生文言文能力的思考

————小课题研究报告

常兴中学 屈玲慧

文言文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和继承这份宝贵遗产和财富,是我们现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所以,无论是以前的和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重都是相当可观的,这说明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正因如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它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现代文,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远远超过了现代文,而且中考文言文也占相当大的分数,从而使文言文学习和教学倍受关注。

1 重视培养兴趣,树立信心,抓好起步阶段

常言说的好:“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理,要砍柴,就必须先“磨刀”。“磨刀”就是为“砍柴”做准备,打基础。刀磨好了,砍柴还不容易吗?所以,我认为对文言文基础几乎等于零的初中学生来说,首要的工作是先打基础——“磨刀”(培养兴趣,树立信心),而非急于收获——“砍柴”(要成绩)。对于任何一门学问来说,兴趣和信心都是异常重要的,文言支也不例外,所以,我认为在初一新生没有接触文言文之前,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如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上,这看似走了弯路,实际上是明智之举,从长远看乃是一条捷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心是学习的动力。比如,在学第一册第一篇文言文《童趣》之前,我们可以先让他们学习“铁杵磨针”的文言小故事,由于他们在小学里已经学过了这个故事的白话文,对故事的内容已有所了解,所以,学生学起来会觉得一点都不难,这样,给学生的印象是:学习文言文不过如此,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从而就会产生一种信心和欲望。继而,我们可以顺水推舟,向学生说明“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是同源异流,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我们只需将那些不同的地方学好就行了,所以,文言文并不难学,不要怕,即使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还有老师呢,从今天起,老师将带领大家走向文言文世界,去领略那里的旖旎风光,去采撷那里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和勇气。之后,老师还应当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从大的方面讲,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祖国文化遗产,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许多有生命力的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习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从小的方面讲,目前我们的中考、高考的试卷中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分数来自文言文。所以,无论怎么说,我们都没有理由不把文言文学好。

兴趣有了,信心有了,目的和意义明白了,学生就象一柄磨得飞快的利斧,其砍柴的效率是可想而知的。

2 鼓励熟读背诵课文,注意语感培养

儿童学步是从最简单的动作开始的,没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在孩子连第一步都走不稳的情况下,就教其跑和跳的;教书法的老师也往往是从基本笔画教起的,而不是从间架结构开始的。他们都遵循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然而,我们的部分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往往违背这一规律,一开始就字、词、句、篇、语法等等一股脑的合盘端出,紧接着是有关的试卷铺天盖地,致使学生消化不良;方法上也很死板,教师在上面一句一句的翻译,学生在下面一句一句的记译文。这是很不好的,因为一搞这样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其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所以,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文能力的培养。从多年的

1 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就是熟读、背诵课文,这样做不但可以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而且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有了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以后,对将来大量的阅读文言文,以及对学生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一定字字句句都弄懂,完全可以像牛吃草那样,不妨先吞下去,然后再进行反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少讲”、“精讲”,比如,对于实词教学,只讲那些通假的、古今异义的,一词多义的,词类活用的少数几个词就可以了,至于其他的实词,告诉学生一条规律就行了,即大多数单音节实词都可以扩展成同等意思的双音节实词;对于虚词,如“以”、“之”、“乎”、“者”、“也”、“矣”、“焉”、“哉”等,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指出词性,最好不要涉及句法。如《童趣》一文中的“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讲到这里就可以了,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如果讲了,别说程度一般的学生,就是程度很好的学生也会感到茫然,学习兴趣就会扫地,本该活跃的课堂就会鸦然。不如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用来熟读、背诵课文。其实,语言是一种习惯,读的多,养成了习惯,自会心知肚明。

总之,语法之类的东西,在尚无文言文基础的初中,最好不要讲。弄得越烦琐,学生越头痛,留到高中讲不迟。新课标明确规定:“评价初中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重视能力培养

学生最终是要离开教师而走向独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求知习惯和求知方法比什么都重要,常言道:“给人以鱼仅够一餐之用,给人以渔可供一生之需。”而我们有些教师(包括以前的我在内)则往往是给人以“鱼”,而非以“渔”,且往往做一些越俎代庖的傻事。诸如本来学生可以通过查工具书能自行解决的东西,却偏偏在课堂上大讲特讲;本该让学生集体讨论的问题,却往往直接把所谓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表面看来是节省了时间,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与人“合作”、“探究”的良机。不但扼杀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助长了他们的惰性。所以,我们必须放弃手中的“权利”,把课堂尽可能多的还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先行解决一部分自己就可以解快的问题,这样的学习不但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也使他们看到了自身的潜力,事实上,有很多东西,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人合作领悟到的。比如《爱莲说》一文,即使老师不讲,学生也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个八九不离十。当然了,不“越俎代庖”,不等于撒手不管,相信学生学不懂的地方,会主动地向老师请教。到那时,我们再辅导也不迟。

总之,只要是学生能做的,老师就不要“大包干”,不要“越俎代庖”,那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看似爱之,实者害之。

4 引导积累词汇、语汇,增加有效库存

在熟读成诵,合作、探究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失时机的做好词语和句子的积累工作,不断增加自己的语言库存,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对于一些常用的通假字的积累,古今异义词的积累,一词多义词的积累和词类活用词的积累都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一些优秀古诗文,名言警句,有生命力的成语、典故等等,应做到不但会说,而且会用。不难看到,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文化名人,他们之所以被人们尊重和景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积累了很多知识在脑海里,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学富五车”,“喝了一肚子墨水”,以致于他们谈起话来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化知识的大量积累,再加上他们自己的一些“真

2 知灼见”,才使得他们成为今天的名人大家。这又像一些富人,他们今天能成为富人,不是因为天上掉下了馅饼,他们的财富,也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所以,我们应该教育学生,知识是要积累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他就会产生力量,而且靠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像“猴子掰棒子”的人,是成不了“家”的。

5 力争学以致用,实现最终目标

前文已经提到,文言文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果我们学了不知道用,岂不是等于没学。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继承了这笔财富,就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它,跟眼前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才有意义。如《论语》十则中的条条语录,要么讲了学习方法,要么讲了学习态度,对于每一则的学习,都不宜只停留在对文字的理解上,而应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畅谈一下自己学过以后的感想,写成随笔,向几千年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通报一下目前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讨教一些解决办法等等,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都是有好处的。万万不可学了不用,如果那样,就等于“死读书,读死书”,就是“守着金山讨饭吃”,岂不叫人笑话。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五步”教学法,不仅适合初中的文言文教学,而且适合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和每一年段的教学。“学无定法,教书亦然”。但我们只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去积极思考问题,好的教学法一定会被我们的广大教师所发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在五星红旗下成长下一篇:物业总经理职责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