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2023-04-06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三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三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

三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学习这两首古诗,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表达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的优秀诗文,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博大精深和独有的美化、教化作用得到向度重视。古诗中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意。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宋代诗人——叶绍翁和唐代诗人——王维留给我们的两首古诗:《夜书所见》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学习古诗《夜书所见》

1、学生自读古诗,读通顺、有感情。

2、交流自己读后的想法。

(1)读这首古诗你发现了什么?

(2)课文中增加了注释,这注释起什么作用?

(3)古诗讲的是什么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3、教师指导理解诗意:

(1)古诗的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诗前两句写了什么?后两句写了什么?

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当时在船上的情景,感到孤独郁闷;后两句写诗人看到远处的灯火,不禁想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而感到故乡的亲切。

三、练习

1、把古诗与相同意思连接起来:

萧萧梧叶送寒声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江上秋风动客情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知有儿童挑促织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2、练习默写古诗。

3、收集几首自己喜爱的古诗,背下来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谁能背一背前一节课学的古诗《夜书所见》,并说说诗的意思。

2、谁收集了自己喜爱的古诗,念给大家听听。

二、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运用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先读读古诗,边读边体会古诗的意境,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2、读读课文后的注释,想想古诗的意思。

3、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想。

三、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听听学生怎样诵读古诗,指导学生正确诵读。

2、理解古诗的意思:

注释:

独:单独;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碰到;倍:加倍;遥:远。

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时候,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弟兄们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3、诗人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愉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四、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五、练习

1、熟记诗句意思连线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一个人客居异乡

遥知兄弟登高处

弟兄们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

2、背诵古诗

3、收集自己喜爱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10、风筝(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二、【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风筝,对同学们来说不算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凹平写的风筝(板书课题:风筝),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运用生字卡片,让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

(2)开火车,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出示词语:

精心憧憬依然踪影

似乎

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半沉半浮

翩翩飞舞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

2.与同学一起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后第二题要求给课文分段。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五、课后作业

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感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课文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怎样分段?请标上“丨”。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一)做风筝

阅读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理解词语:

课文中提示了理解词语的方法,你知道是什么方法吗?(查词典)

憧憬——向往。如:我们心中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依然——仍然,依旧,还是。

(二)放风筝。

阅读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说一说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拼命)

(三)找风筝。

阅读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理解词语:

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倏地——极快地,迅速地。如:倏地闪过一个人影。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

(四)读课文最后部分

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为什么要到处找?

苦苦寻找风筝,是因为在风筝的身上,寄托着孩子们的快乐,寄托着孩子们的幸福,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三、通过课文的理解,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四、收集一些描写心情的词语,与同学交流。

11、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二、【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佳句。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含蓄地抒发感情,是学生理解内容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PPT,欣赏秋天的景色。

2、秋天的景色十分美丽,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学习新的课文——秋天的雨,去感受一下秋天的雨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阅读

1、阅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钥匙yàoshi

趁chèn机缤纷bīnfēn

扇shān走

柿shì子

频频pín

菠bō萝喇lá叭

衔xián来

衣裳shɑng

2、理解新词

钥匙:开锁的器具。

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纷繁艳丽。

频频:表示连续发生

衔来:用嘴含来,用嘴叼来。

3、同学交流:怎样记住这些生字新词。

三、熟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秋雨的?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藏着好闻的气味

——吹起金色的小喇叭

——是一曲丰收的歌,是一首欢乐的歌。

四、正确抄写本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思考讨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引导学生了解,主要意思就是每段开头的一句话。在此基础上,再深入到每一段。

2、讨论:为什么说秋雨是一把钥匙呢?课文写秋雨的色彩和气味时,写了哪些事物?冬天快要到了,动植物做了哪些准备?

3、请你找出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与同学交流。

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如: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三、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课后练习

我们学习了课文《秋天的雨》,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请你观察我们的校园,把你观察到的美好景物写下来。

第二篇:小学语文三上第三单元第9课教学预案

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张晓春备用

小学语文三上第三单元第9课教学预案

9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1 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张晓春备用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教后反思: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有意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研讨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先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进行得也较为顺利。一节课下来后,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在体会诗意和感悟诗情上我还是感到有一些不足。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 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张晓春备用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五、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六、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秋晚宿破山寺

皎然

秋风落叶满空山,古寺残灯石壁间。

昔日经行人尽去,寒云夜夜自飞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 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 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张晓春备用

教后反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著名诗人王维直抒胸臆卸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如何让学生感受是个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第一步:初读古诗,首先问学生:“你喜欢过节吗?过节时开心吗?”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却有一个人闷闷不乐的,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信学过了课文,聪明的小朋友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并了解王维。然后我出示这首古诗:“王维的诗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名读,让学生说说体会。第二步:精读古诗,在学生说出感受后提问:“诗人为什么这么悲伤呢?”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第一小节,强调王维身在异乡长安,离开家乡蒲州两年了,重读“两年”。随即引出:“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引述:“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景象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我创设情境;“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异乡,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怎么想?王维呢?”抓住课文第二句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每逢”、“倍思亲”„„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在充分悟读的基础上再次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每句诗的意思,并试背古诗。第三步:拓展并复习。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回忆李白的思乡古诗《静夜思》,最后在课文全部结束的基础上第三次出示古诗,让学生诵读,达到课堂的深化和学生的巩固。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富有激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读得很有韵味,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第三篇:三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课文 5

灰雀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 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课文 6

小摄影师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3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课文 7 奇怪的大石头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第一课时

一、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投影)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认识李四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 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 研究、震(zhèn)惊

三、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b.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4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c.完整地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抄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a.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b.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c.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三、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四、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

5 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五、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课文 8*

我不能失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 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 小珍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 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学习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

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四、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

7 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 人物 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 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 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2.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的?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3.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

事情发生的时间

事情发生的地点

事情中的主要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三、动笔起草

1.下面就请大家动笔打草稿,把自己熟悉的人身上值得写的事写下来,注意着重写清楚该人在这件事中的举动、表现。

2.学生动笔写草稿,教师巡视。

四、修改誊写

1.大家邀请有代表性的

一、二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2.师生共同评议。

3.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4.誊写习作。提示格式及书写字迹要求。

5.写完后找机会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描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样。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读文猜人

1.教师挑选几篇以同学为介绍对象的优秀习作,请作者隐去习作中同学名字,向大家朗读,全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

对被同学猜出了,且公认为描写准确的小作者加以表彰。

2.议一议,为什么该同学没说出名字而我们也能猜出习作写的是谁? 3.请作者介绍为什么能把同学介绍得如此准确、生动?

引导学生明确,要了解一个人平时要多关注他,做个有心人;写作时要用心回忆。

二、再读欣赏

1.请以其他人物为写作对象的优秀习作作者朗读习作。

8 大家听后议议评评。

2.教师朗读其他同学习作中的一些精彩句段。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交流发现。 a.指名读句子。

b.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句句子都是写人物说的话的,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都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

1.齐读句子、体会。

2.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请各人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6.齐读巩固。

7.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成语故事

1.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4.各自再读。

5.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6.了解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一看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听到鸡叫就起床练武习艺的祖逖、刘琨。以后说话写作,你想表示珍惜时间、发奋努力这个意思时,就可以用上“闻鸡起舞”这个成语。

第四篇:部编三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导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二、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 课件:简介杜牧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5.预设问题:

(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五、指导诵读诗句。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第二课时

一、介绍引入。 简介苏轼。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3.指导古诗朗读: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

板书设计:

自主作业: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目标: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导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内合作交流。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5.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板书设计: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发现)(用比喻手法描写)(赞赏) 水泥道上布满落叶水泥道——地毯 落叶——小巴掌

小雨靴——小鸟水泥道真美

自主作业:

6 秋天的雨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会写“盒、丰”等13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户外去感受秋天,还可查阅资料从文字图片上去感受秋天。

导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3. 有位作家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画面。

2.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本文语言文字的美。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多读几遍。

4.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读给同桌听听。

5.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三、品读课文,想象动情。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谈谈自己对本段的看法。

(2)在品读时,注意读好“清凉和温柔”、“轻轻地”、“留意”,其中“留意”一词需引导学生理解。

(3)想象画面: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3)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

(4)品析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5)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那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点评。

五、识字写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3.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引读第二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内容。

a.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b.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c.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

被香味勾住?

d.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

a.师转换话题: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谁来读读第4自然段?

b.多人次指名学生读后,可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他会对一些好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 c.引导学生具体、丰富地想象后,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其他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三、总结拓展。

1. 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句,背诵。 2. 仿说。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是一把钥匙

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带来冬天的消息丰收 欢乐

自主作业:

7 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秋的声音是什么?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课前准备:

1.选择一段优美的关于秋的音乐。 2.多媒体课件。

导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1.描述引入: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你听(放音乐)。 2.直观感受: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画面。 3.交流感受: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导入课题:有一位作家也听到了秋的声音,他听到的和你们的是不是相同,想知道吗?(揭题读题)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a.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b.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说:“_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_” 4.配乐朗读。

a.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b.指名朗读,当堂展示。

三、想象创作,续写小诗

1.各自仿写:同学们,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写下来,行吗?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

2.当堂展示:把自己写的一段小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现出来。

3.汇编成诗:几个同学自由组合,把自己的小诗合并汇编成一首新诗,画上插图,制成作品,准备展览。 板书设计:

7 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 蟋蟀 大雁 秋风…… 声音美妙 秋天美好

自主作业:

第三单元

8 去年的树

教学目标:

1.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懂本文。 3.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4.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这句话有所感悟;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能读懂鸟儿心情的变化,通过相关句子,读懂它的内心世界。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导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 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 3.抽读、评议、正音。 4.感知内容:学生畅谈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____________。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话朗读,培养语感。

师引:这篇童话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

(鸟儿、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他们还会说话呢!

1.找出角色对话。用“

”画出小鸟说的话,用“____”画出、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说的话。

2.模仿朗读(学生自主尝试)选读喜欢的角色对话。

3.出示对话,通过个别读、对读、组内演读、师生互读互议等方法来感悟角色,体验心情。 大树与小鸟

“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小鸟与树根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小鸟与门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树嘛,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运到那边村子里卖掉了。” 小鸟与小姑娘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4.想一想,说一说:

伐木人来砍大树的时候,树对伐木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延伸拓展,自主发展。

1.师:大树还在吗?鸟儿又怎么认为的?

2.有感情地回读大树与小鸟的对话,再次体验大树与小鸟的情意。

第二课时

一、演一演

1.小组分角色表演故事,进行评价,评出最佳演员。 2.鸟儿明年还会来吗?续编故事。

二、写一写

1.你想对鸟儿说些什么呢?请想一想,再写下来。 2.大家交流,评价。

板书设计:

8去年的树 树与鸟儿相约 鸟儿寻找树

信守诺言 珍惜友情

自主作业:

第五篇:苏教版语文三上第5单元教案

14 “东方之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香港吗?香港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城市,在他的身上有着一段不平常的历史。早在1842年香港被英国占领,直到1997年香港才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如今的香港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有谁知道香港又被人们称为什么?(生答"东方之珠")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东方之珠"

2、解释课题:东方之珠"指哪里?

3、简介香港

人们为什么把把香港称为世界东方的一颗明珠呢?(感知画面出示"东方之珠"课件)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香港的那几个地方?

3、学生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

4、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按要求自读课文

5、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重点指导(舒服、观赏、倾听、店、焰火)

指读生词,指点学生从边音、翘舌音、后鼻音方面指导

(2)开火车逐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6、齐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1)理清文章脉络1

1、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到美丽的香港去游览一番(假想旅行,进行情境)

2、复习生字词。帮助正音、解词。

3、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那里有什么?(生答: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

4、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教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导入:你知道香港的历史吗?(收集到的资料在小小组中交流)派代表介绍香港的过去。你们想知道香港的现在是什么样吗?(想)看过之后请用一句话来形容香港。(看课件介绍香港的录像片)课文中向我们介绍了香港的哪几个方面呢(小小组读完后讨论)

生说,并上台板书:沙滩

公园

街市

你们小组最喜欢香港的哪里,就把那一个自然段再读一读。

2、你们最想去哪里?(课件随机链接沙滩、公园或街市)

3、第二自然段

⑴指读。

⑵看课件图片理解"浪平沙细"、"阳光和煦"。

⑶联系实际说说感受: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想象),沐浴着轻柔的海风(感觉),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闭上眼睛听课件中海浪声),体会舒服极了的感觉。

⑷女生齐读。

4、第三自然段

⑴讨论并划出有几句话。

⑵指导读。(重点是读好句群,并在读中想象情境)

⑶拓展:联系实际,想象动物的表演和游客的反应,感受当时热闹的气氛。

⑷看课件中录像深化。

⑸齐读。

5、第四自然段

⑴铜锣湾是全港三大闹市口之一。(南京的闹市口在哪?)

⑵香港是世界的经济中心之一,高楼非常多。生介绍:楼大约多少,最高多少层?

⑶链接网页,看图片。

3 ⑷书上用一个词来形容楼多--鳞次栉比(读)

⑸闹市口除了楼多,还有什么多?(商品多,理解琳琅满目)

⑹还有什么多?(人多,理解人流如潮)

⑺指读第四自然段。

⑻练习:南京的()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

6、齐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三)教学第五自然段

1、香港的夜景是什么样的?(板书:夜景)

2、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课件配上音乐)

3、生自读。

4、出示图片。(理解车灯像长河)

5、你觉得那句美就读哪句。

6、再指读第五自然段。(配乐)

(四)复习巩固

1、你喜欢香港的哪里就把哪个自然段读一读、背一背。

2、香港这样美丽,但还有很多人没去香港游览过,你能给他当小导游,向他介绍一下香港的一个景点吗?(让生选择一个方面,带着自己的准备的图片、资料为小伙伴们进行介绍。注意要指导好学生做导游的一些术语和礼仪。)

(五)实践练习

1、(课件出示)香港这样的美丽,吸引了许多的中外游客,你能为香港设计一个旅游广告,来吸引更多的中外游人吗?

2、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六)作业

1、仿照课文的第五段的写法,围绕“一到双休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

2、小小组合作编一份与香港有关的小报。 板书设计:

14 “东方之珠”

迷人的沙滩

著名的公园

无比璀璨 繁华的街市

"东方之珠" 美丽的夜景4

(2)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四、自读课文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板书:祖国的南大门)

2、这段告诉我们香港有什么?(生答:有沙滩、公园、街市;师板书)沙滩是什么样?公园是什么样?街市是什么样?(生答:迷人著名繁华)

3、指导读第一段。(强调"迷人著名繁华")

五、教学生字字形

1、开火车认读

2、同座位讨论自己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记忆生字,学生回答。

3、重点指导倾--耀--焰

4、指导书写,师范写

六、作业

1、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习字册》上描红、写字

板书设计:

14 “东方之珠”

和煦

举世闻名 沐浴 舒服 倾听 观赏 商店 闪耀 人流如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细读课文二~六自然段,并试着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能仿照课文的第五段的写法,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

通过朗读理解沙滩的“迷人”、海洋公园的“精彩”、铜锣湾的“热闹”以及香港夜晚的美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 15 小露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显示谜语:闪亮透明小圆球,不大不小像豆豆。花草树叶作摇篮,太阳出来去无踪。

2、谁来猜给大家指名读)

(指名答——露珠)

3、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 板书:露珠老师在这儿加上一个——“小”字,再读读看,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指名说)带着你们的感受一起读——齐读课题。

4、夜晚的时候,花呀、草呀、它们的温度比空气低,所以当空气碰到它们的时候,就会凝结成小水滴,就是我们说的露水。现在请同学们静静地欣赏它们吧!

5、播放配乐图片,静静欣赏整体感知。

5、欣赏完了,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小露珠?(可爱的、漂亮的、晶莹透亮的„„)

6、学生自由回答。

7、选择一两个你认为最美的词语送给小露珠,写在课题的旁边。

过渡:夜深人静的时候,大自然已经入睡了,小露珠就在这时神秘的出现了,翻开语文书82页,走进课文,大声地朗读课文,去找一找小露珠吧!

二、自读文章‘感知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

2、检查读课文情况:

(1)你读到了什么样的小露珠?(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闪亮、透明、圆润)

(2)出示带拼音词语:(指名读,相机纠错、指导) 草杆 钻石 水蒸气 喇叭花 笑盈盈 黄豆粒 植物 俊俏

夜幕降临 光彩熠熠 生机勃勃 (3)去拼音指名读、小老师领读1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15《小露珠》。(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都有谁喜欢小露珠呀? 指名答。

二、讲读第一段

1、刚才有同学想知道小露珠出现的时间和形成的过程。我想大家只要认真读读第一自然段,答案就会出现在你的小脑袋里。

2、读第一自然段

a) 你知道了什么?(出现的时间:晚上到第二天的黎明;形成过程;出现的地方:草叶、花朵、禾苗上) b) 课件演示小露珠的形成过程

c) 你觉得我们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学生自由发言) d) 练读 e) 指名读 f) 齐读

三、默读第二~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看看小动物们是怎样对小露珠的。边读边想,思考以下问题:课件出示:1.这四个自然段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用“

”标出。

2、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是因为什么呢?找出相关的语句用“~~”标出。

3、生默读(师提出默读要求:不动唇、不出声,嘴巴不动在心里读)

4、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5、我们知道,这几节是围绕着“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这句话来写的。而真正能体现它们喜爱之情的是它们说出的三句话。你们能读一读吗?先自己读读看。课件出示: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

6、指名读,男女声读,齐读。

7、在小青蛙的眼中,小露珠如钻石般闪亮,我们看钻石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出示:钻石

师:在小蟋蟀的眼中,小露珠像水晶般透明,请看这就是水晶。 课件出示:水晶

师:在小蝴蝶的眼中,小露珠像珍珠般圆润,珍珠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出示:珍珠 3 师:钻石是闪亮的,水晶是透明的,珍珠是圆润的,可是可爱的小露珠却集三 者于一身,看——(再次插入课件,出示:小露珠的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圆润透明

8、分小组比赛读,男女声比赛读,齐读

9、师述: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是不是只有这些动物呢?

10、指名答。

11、师述:(课件出示:蜻蜓和蜜蜂和露珠相遇的情景)一大早,小蜻蜓和小蜜蜂也出来了,它们是怎样来到小露珠身边的,它们见到小露珠又会说些什么呢?先自己说一说,再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12、指名说。课件出示:“早哇,像星星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蜻蜓对小露珠说。“早哇,像( )那么( )的小露珠。”落在草赶上的小蜻蜓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

)那么(

)的小露珠。”( )在(

)的小蜜蜂对小露珠谁。

13、师述: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所有的小动物(板书:动物)都喜欢小露珠了吗?(用书上的话说因为它像钻石那么——生接(闪亮)板书,像水晶那么——生接(透明)板书,像珍珠那么——生接(圆润)板书,用一个字是——美(板书)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植物们喜爱小露珠

1、过渡:是呀,这么美丽可爱的小露珠,不仅小动物们喜欢它,还有谁也喜欢它呢?请你们自由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说说还有谁喜欢它,为什么?

2、指名说,相机板书:植物

3、你们找着了是植物喜欢小露珠,那能说说为什么吗?

4、指名答:(出示句子:霞光中,小露珠光彩熠熠,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理解“格外精神”,指名答。教师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格外精神)

5、理解“光彩熠熠”。师:刚才同学们还读了一个特别好的词叫光彩熠熠,小露珠光彩熠熠就像什么一样?想想我们前面的句子,想什么一样光彩熠熠?

6、指名答。

7、(出示小露珠在叶片上的图片)师述:有了小露珠的装扮,植物变得更加——生接(生机勃勃,格外精神)是的,更加生机勃勃,变得格外精神。这次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一次,相信能读得更好。

8、生再读这句话。

9、精神到什么样呢?后面句子有没有告诉你们?

10、指名答

10、(出示: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理解“俊俏的小姑娘”指谁啊?(所有的植物)小姑娘身上戴的珠宝是谁啊?4 (4)理解“俊俏”:孩子们,注意观察这个词,你知道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什么的吗?(形容人的)你怎么知道的?(他们都有一个单人旁)回答得真好!看来你不仅会观察还特别会开动脑筋。齐读词语

3、指名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4、四人小组交流

三、教学生字;临、粒、植、俊

1、分析字形,教师范写:临、植、俊

2、学生完成课后描红。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板书15 小露珠

草杆 钻石 水蒸气 喇叭花 笑盈盈 黄豆粒 植物 俊俏

夜幕降临 光彩熠熠 生机勃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小露珠的美丽、可爱。

3、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4、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好处,并学习仿写相应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 小姑娘身上戴的珠宝是谁啊?(小露珠)那你边读边想,你能想象出这些植物 戴上这美丽的珠宝是什么样吗?自己读读看,你能想出什么样,边读边想。

12、生各自读“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13、师:你们能想到吗,是谁戴上了这些美丽的珠宝呢?说一说你想到的?

14、生自由说

15、师:老师刚才听到你们说的夜想到许多许多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看它还会再来吗?举起书本,让我们再一次去看看这么美丽的小露珠。(师引读:又到夜幕降临了,草叶上,花朵上——生接读全文。)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你们愿意和这样的小露珠交朋友吗?那就请同学们回去把这篇课文背一背,还可以到大自然中去找一找它,好吗?

看。(课件出示:带有小露珠的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跟你们想象的一样吗?喔,那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那让我们拿起书本把它读出来可以吗?从“霞光中”一直读到“生机勃勃”,读出小露珠的美。

16、生齐读。

17、师:是呀,这时候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它渐渐地感到有一股热气袭来。(课件出示:渐渐地,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她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向空中飘去。)

18、生齐读。

19、师:谁能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小露珠怎么了? 20、指名说。

21、师:这几句话中有这样两个词。(课件:把“越来越大······越来越轻······”变红)生读。

22、师:什么是“越来越大”?指名答。(慢慢地变大)课文中还有这样的词吗?(指名答)是呀!大家在生活中经常能用到这样的词。我们也来试试看。课件出示:

1、雨下得越来越(

)了,地上的水越来越(

)。

2、夏天到了,天气越来越(

)了,(

)。

23、练习造句

24、师:好的,小露珠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植物们舍得吗?它们怎么做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向日葵······留住呀!)

25、师:是呀,我听出你们很想留住小露珠,可是小露珠却像大家一一告别,她笑盈盈地说——生接读。是呀,多么美丽可爱的小露珠呀,动物和植物们都喜欢它,他现在要走了,你们舍得吗?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它说呢?好请你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纸,把你们最想对小露珠说的话写下来。

26、师巡视指导。

27、生交流

28、齐读课文。师:这么美的小露珠,你们想不想在一次见到它呢? 5

板书设计:

15、小露珠

外表(美) 品格(更美) 闪亮

无私奉献 透明 圆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社团的前景和发展规划下一篇:水土保持竣工验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