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文言文教学论文

2022-04-27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新教材文言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高职校语文新教材(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用书)第一册语文课本文言文难度较大,只有抓住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攻克语言关和文学关,才能使语文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显示出来。

新教材文言文教学论文 篇1:

新教材文言文教学的尝试

一、巧用“启”

一直以来,在文言文教学领域内,教师讲学生听,“字字落实、翻译”的教法占据了统治地位,更有甚者,从一上课到下课,都是在翻译,以至于很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产生了厌烦情绪。今天,我们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大胆一些,积极行动起来,抛弃旧念,走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前列,要相信初中学生运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文言文不仅可行,而且势在必行,并且一定行。其实从学生一拿到新课本就要翻一翻和爱问为什么的好奇心理来看,他们本来就存在着探究的愿望。例如在讲杜甫的《石壕吏》一课时,一味地翻译,学生肯定会厌烦,如果巧用“启”,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共同探究“吏”为什么要“夜”捉人,老妪为什么“泣幽咽”,那么学生学起来必定会事半功倍。

二、巧用“移”

以前,文言文教学我们也很重视背诵,但是成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总感到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不够用,有时还会拖课,把背诵当成课后作业来处理,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背书感到厌烦,甚至视为负担,以至于每次说要背诵,学生都深深地“唉”一声。要改变这种弊端,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好习惯,就必须把背诵移到课堂上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使学生当堂成诵或基本成诵。要达到这种目的,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教师要讲清楚正确的朗读要求并严格执行。正确朗读的基本要求包括:读准字音;节奏鲜明;读出语气。

第二、教师要善于把诵读的指导跟疏通文意结合起来,要在读中求解,以解助读。

第三、教师要讲得精练,不该讲的和不需要讲的都不讲,一句话就可以讲明的不讲成两句,腾出时间力求让学生当堂成诵。

在课堂上实现了背诵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诵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不仅在课后乐于继续背诵以求巩固,有些同学会尝试背诵课本以外的名文佳作,在历次的考试中,语言积累背诵部分得分甚高,连作文的词语、语言表达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巧用“符号”

一直以来,学生都会用圈点法来学习,比如在预习文言文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会用圆圈圈起来或用横线划起来,在看注解的时候会把重要注解圈划起来,在上课的时候还会把教师讲的重要内容圈划起来,这样经过学生的“三圈五划”,书本已是面目全非,特别是文言词语、句子的注解,好像都重要都被学生圈划起来了。圈划起来好不好看且不说,因为都圈划起来了,所以跟没圈划一样,重要的也变成不重要了,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学习起来事倍功半。

为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灵活、巧妙地运用不同的符号来学习文言文。巧妙变动一下,在预习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内容用“——”划起来,在上课过程中把重要的注解用“O”圈起来,通假字用“□”框起来,助词用“△”框起来,如:在学《桃花源记》时,用“□”把通假字“要”框起来,在学《爱莲说》时用“△”把助词“焉”框起来,这样,哪个是通假字,哪个是助词,哪个词语不懂,看起来就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学习起来就方便多了,日后复习也相当便捷。

四、巧用“引”

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随后,说出心得、看法或疑问,作出独到的评价,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如在讲《陈太丘与友期》时,只停留在疏通文句、体会写作特点、理解文意等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让同学们对元方“入门不顾”、友人的做法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中受到哪些启示,并以此为戒,让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责任编辑 邱丽

作者:刘凌涛

新教材文言文教学论文 篇2:

高职校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教学两重点的突破

摘要:高职校语文新教材(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用书)第一册语文课本文言文难度较大,只有抓住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攻克语言关和文学关,才能使语文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显示出来。

关键词:高职校语文新教材;文言文;语言关;文学关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做了明确的阐释:“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高职校五年制大专一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就应遵循这个总体思路,既要帮助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实现文言文语言障碍的突破性学习,谓之语言关;又要通过对课文的全面把握,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贴近和认同,谓之文化关。而高职校五年制大专一年级文言文教学则是突破这两关的关键一年,抓实这一年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既培养起“课标”要求的初步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为达到五年制大专文化基础课学习文言文阅读的要求——通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培养欣赏和评价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突破语言关

攻克语言关的目的和归宿,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即具备针对文言文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文言语感获得的基础是大量语言材料的积累,它包括实词、虚词、文言句式三方面内容,而重点在于对实词的掌握。王力先生曾指出,“如果掌握了古代汉语实词,就可以说是基本上掌握了古代汉语。”有许多文言文片段,就是因为实词不通而成为初学者的障碍,可以说,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就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道关口。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用书——语文第一册》新教材(以下简称“高职校语文(一)”)共有两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计有10篇课文,就内容而言,历史散文有5篇;游记散文有5篇;高职校语文(一)两个文言文阅读单元中的常用字词就有102个。其中常用的18个文言虚词就占16个。这个训练可谓强化矣。所以文言文语言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实词达意教学法上,要努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攻克这座语言关。

怎样帮助学生攻克语言关?

首先是诵读法。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养正类编》中曾对诵读与掌握字词的关系作过阐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能不说自晓其义也。”这种诵读法正是现代文言文教学中普遍轻视的教学方法,也正是非常适宜于高职校五年制大专一年级新教材教学的好方法。应用诵读法会让学生不只是简单的记住了几个实词虚词,几个常用的文言句式,更重要的能帮助学生建立文言语感,遇到陌生的文章句段,能够独立的凭语感领悟大部分内涵,这才是成功的文言文教学的结果。

其次是练习法。高职校语文(一)新教材练习宜采用归纳义项的练习方法,每课针对5-8个实词归纳出义项题,例句由当前课及以前的文言课文中选出,这样就会以点带面。由此及彼地掌握具体实词的不同用法,并对以往知识有一个重新复习、再次认知的过程,以增强记忆。

应该摆正的是练习尤其是实词练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对大纲设定的150个重点实词、18个虚词作深入的思考。重点词语是必须通过练习巩固的,但这远远不够,必须指导学生以词语练习为出发点,以诵读为桥梁,以大量鲜活词语尤其是实词的实际掌握认知为目标,这才是练习的归宿。

第三,要用课外阅读促进语言关的突破。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的文言文进行课外阅读,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编写校本文言读本,引导学生加强课外文言学习,运用课内知识去解决课外文言文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反复运用过程中深入扎实的复习,掌握学过的知识,从实践中来到,到实践中去。要注意课外阅读的重点在于对文言实词等语言材料的积累,以语感的获得为最终目标,而非以掌握几个实词、虚词为最终目标。

总之,突破了文言的语言关后,学生应达到这样的程度::手中有一大把文言文常用词,供随时应用;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滚瓜烂熟地背诵几十篇文言课内外名篇;能获得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工具书自由阅读浅易文言文。这就是高职校大专一年级新教材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所设置的第一关“语言关”。

攻下文化关

文化关是与语言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关,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贴近与认同,是对漫长封建时代伦理道德、典章制度、知识分子风貌等的一种切近的观察,是对封建时代文学、艺术、教育、哲学等上层建筑的一种寻根式的观礼。这个文化关是教材按照历史顺序排列带来的客观效果,它使教材够经典、具难度、有教头。

首先,引导学生在对本民族历史的把握与亲和中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要素。高职校语文(一)中文言文两单元的学习,要重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学习文言”,注释,好比拐杖,它可以帮助我们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门径。阅读文言文时,要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经历,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的感情。文言文阅读(一)单元的五篇历史散文,有记叙春秋时代秦晋争霸的经过;有记叙战国时期活跃于政治舞台上,可以“出奇策异智,易危为安,易亡为存”的食客策士;有司马迁《史记》中的经典范文《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还有《资治通鉴》中记载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这些选文以军事、政治为一个大平台,记述了有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文献。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几篇课文,有的长于说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着紧张感人的情节;有的善于写人,描写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叙事本身可观赏性就很强。而且这几篇历史散文的语言又非常优美。其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思想直到现在还深深烙印在国人心中,一些行为规则,是当今学生应当好好把握和学习的,如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廉颇的勇于冲锋陷阵、知过勇改的特点等。文言文阅读(二)单元的几篇游记散文,类型不同,风格多样,内容各有侧重。有的重在绘景,有的重在叙事,有的重在说理,有的重在写人物活动,并且都能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结合统一起来。祖国大好山川、民间民俗风尚、封建文人思想情趣都跃然纸上,“知人论世读经典”,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精神追求、不同的文学风格。每一部经典的诞生,都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又寄寓着作者某种思想感情,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从课本注释、报刊网络和相关的文献中,和学生一起获得写作背景方面的信息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情感起点,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走近作品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的世界。廉颇和蔺相如的形象,在国难当头时放弃个人恩怨,深明大义,体现了一个谋略家、爱国志士的胆识;而冯谖则更像一个时刻在思考的思想家,从生活中的小事设喻,考虑问题的周全,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苏轼的记游,不轻信旧说,有疑必察,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是可取的;而王安石借游山来抒发感想和心得,阐明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这与王安石百折不挠推行新法的精神及其一丝不苟、独抒己见、创立新义的治学态度是一致的。古人的这些精神感人至深。这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化石,对学生理解封建社会君臣关系、国与国之间的争斗、谋士话语的重要作用和封建文人精神追求起着有益的启示效果。

其次,对古代思想与汉民族思维特征的体会与认同。先秦两汉是出政治家、思想家、谋士、勇士的时段,历史散文的学习是教育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史的根基,《史记》善于剪裁,记人生动,道理深刻,但又不是板着面孔的硬邦邦的说教,而是独具匠心的运用叙事、对话,选用了一些形象生动的事例来感染人,用活生生的形象,如临其境场面让学生了解、体会忠君爱国的思想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及政治主张。

第三,在对游记散文的学习中多方面了解古代知识分子的生活与思想,学习从“文本”与“人本”双重角度鉴赏古代文言文。

高职校语文(一)第二单元游记散文从唐宋明清的浩繁作品中选取了散文五篇,只要仔细品味,不难看出选文编者的大致思路,那就是在精神上张扬个性,而在文笔上又是神采飞扬,二者都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感觉。读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能体会到作者在借景抒情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愤懑不平的心情,用小丘在永州低价而久售不出的事实与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才能的被埋没进行类比,体现了中国封建知识分子政治上受压抑对社会黑暗不满而抗争的精神面貌;《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说明了作者的聪颖与智慧离不开丰富的阅历,更离不开广博的学识,这正应了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的至理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为人傲岸不群无意科举仕进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形象,在帮助学生了解晚明社会的风土人情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传统知识分子的心襟和精神归宿问题。此类文章读来雅气十足,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人追求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高职校语文新教材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设置了语言关和文化关,也为教师提出了新课题,如果在教学中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攻克了这两关,那么,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阅读文言文,也会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一个较大的飞跃,为在大专阶段的进一步学习、释解、欣赏、评价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蒋志雪

新教材文言文教学论文 篇3:

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

使用新教材,不只是教学方法要变化和适应,最主要的还是教学观念要更新。要理解新教材“新”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变化,有什么学理支持。建议大家备课时,认真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新教材对照着读,以加深对教材编写理念和设计意图的理解。因为新的高中语文教材是按照高中语文新课标编写的,如果说有创新,那是新课标要求之下的“新”;如果说新教材存在某些缺失,可能是课标的精神“转化”为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新的初中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主要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但也显然接受了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某些新理念。我们把新教材和新课标结合起来研究,才知道教材哪些方面发生变化和创新,这些变化、创新是源于哪些理论、政策的要求。这样,我们对于如何用好新教材,站位就会高一些,而不至于“只见樹木,不见森林”。

一、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

按照新课标要求,新教材是以“学习任务群”来整合单元教学的。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就是突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固定模式,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因为“学习任务群”对于单元教学的“任务”比较集中而且清晰,我们的教学就不必面面俱到,同时也努力避免“同质化”。老师备课应当根据“学习任务群”所提示的“任务”去组织教学,把握某个单元或者某一节课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每个单元教学有哪些“干货”,做到心中有数,这将有助于克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

采用“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也是为了减少灌输式讲解,多匀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学,拓展阅读面,扩大阅读量。这对于解决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读书少”的问题会有帮助。

采用“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应当多往“学习活动”方面靠拢。备课就不能满足于准备好讲稿,而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某种学习情境下带着某些“问题”(课题)去读书、思考和探究。老师要转变角色,由主要担负讲授,转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即“活动”)中学习。不是讲授不重要,也不必限定讲授,而是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安排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些课多讲一点,有些少讲一点,都可以,但都力求围绕自主学习的“任务”去设计。教材“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的编写方式是新的,和以前常见的习题不太一样,备课要运用“任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读书和思考的“活动”。

其实,课标对各个任务群的教学功能、目标都有要求,有些属于比较“上位”的要求,备课时也应当关注,让教学设计的方向更加明确。比如,课标在论述“语文核心素养”时,提到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还提到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诸如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审美情趣等是新提法,我们以前教学中较少关注,新教材也努力在体现,我们备课时就应该多考虑,设计“文学鉴赏与写作”相关单元,应当如何超越以往过于偏重文体知识灌输的教法,在设计学习活动和问题时,多考虑诸如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审美情趣等的培养,尽可能往“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靠拢。

二、关于“整本书阅读”

这是新的课型,到底怎样做才有好的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统编初中语文的“名著导读”,每册指定必读两种书,三年一共十二种。这也是“整本书阅读”。高中教材原来也考虑读四部以上的名著,后来考虑高中的学业负担重,还要面对高考,就把阅读的量减少,一共才读两部——《乡土中国》(费孝通)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作为“任务群”专设两个单元的,都安排在必修中。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设计是提示性的,主要包括“阅读指导”和“学习任务”两部分,比较简单。“学习任务”主要引导阅读和思考,供学生选择其中一二,不必全部完成。

“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整本书阅读”的功夫在课外,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些交流分享活动。老师也可以给一些引导,主要是读“某一类书”的方法引导。比如,读《乡土中国》,要求学生注意概念和大小纲目,注意理论推导。读《红楼梦》,要求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注意从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入手去探究、体验与欣赏等等,都是方法的引导。不要和一般课文教学那样去多加讲解,更不能让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我最近写了《〈乡土中国〉导读》,主要是提供读这类书的方法,定位在初步接触社会科学论著,扩展知识面,因此,标准不宜定得太高,只要坚持读完,对书的内容及表达方式有大致了解,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些体验和印象,就可以了。如果还能探索一下阅读这类书的门径,甚至引发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探究,那就更好。老师可以给一些阅读方法的建议,主要让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没有必要和单篇课文教学那样精雕细刻,也没有必要布置很多“活动”和“任务”。阅读可以促进写作,但读书又不能处处指向写作,也不要老是想着考试,那会败坏读书的兴趣。

别忘了,“整本书阅读”可以多少起到“磨性子”的作用,“读书养性”,培育毅力,涵养心智,祛除浮躁。要求不宜太高,重在“目标管理”,不要太多“过程管理”,能坚持完整通读几本书,就很不错了。处处安排写作或者讨论,“过程管理”太细,反而可能败坏读书的兴致。

三、关于“群文教学”

新教材实施“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所谓“课”的构成原则也产生了变化,不再以单篇课文或者课时作为“课”的基本构成单位,而是根据“任务”来设 “课”。以往一篇就是一“课”,现在也还有一篇作为一“课”的,但更多的情况是一组课文为一“课”。因此,教学的方式也会变化,不再一课一课地教学,而是一组一组地学,就是“群文教学”。

“群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也不要理解为“群文”学习就比单篇教学更“高级”,也不是“群文教学”要取代单篇教学。在新教材中,单篇教学和“群文教学”是并存的。比如有些文言文,比较深奥的经典,就仍然设计为单篇教学。 “群文教学”也应当有精读、略读之分,一课之中的两篇或者三篇课文,总有一篇是要精读的,老师要举例子,给方法,给读书和思考的方法,其他则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泛读。

四、老师的读书

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这是一种理想,一种责任,同时也是我们的职业要求。

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大量增加读书的分量。初中阶段光是“名著导读”指定必读的12种,推荐自主选择阅读的24 种。我们初中语文老师读过的有多少?有些老师连其中一半也未见得读过。高中语文新教材改动很大,对读书的要求非常高。特别到了高二,实施“专题研习”型的教学,一个专题,三五篇课文,要学生顺藤摸瓜,找出很多相关的资料来读,涉及许多相关知识,老师就必须具备比学生宽广得多的知识面,要读很多书,才能应对一个“研习”单元。我们有些老师读书的确太少,现在新教材要求学生读,老师也一定得自己先读。这是“倒逼”我们去读书。

高考,也正在“倒逼”我们老师读书。

这几年高考语文命题的确在变化,开始考阅读面和阅读速度,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也大大拓展。现在不只考文学,还涉及到哲学、历史、考古、经济、科学等方方面面。最近看到一篇报道标题有点吓人,说2019年高考语文,考的都是没有读过的,读过的全都没有考。这也可以说是部分事实,体现一种改革和变动。考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嘛!如果我们当老师的还是老一套,我行我素,不读书或者少读书,是很难应对改革中的高考的!

现在很多老师讀书的状态不见得好。他们也读书,但读的主要是与职业需要相关的实用的书,属于“职业性阅读”。明后天要上课了,今天赶紧找有关材料来读。或者要评职称了,立竿见影读一些“救急”的书。此外,就很少自由地读书、个性化地读书了。有些老师一年到头除了读几本备课用的书,其他很少读,顶多读一些畅销杂志,大部分时间都是网上的“碎片化阅读”。无聊的自媒体有一种“魔力”,捆绑住很多老师,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腾出来的那点时间,也被网络和流行阅读占据了。

语文课人文性很强,教师的学养以及人格素养就格外重要。讲学养,既是教书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精神成长的需要。因此,无论多么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哪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不喜欢读书,有自己某一方面的专业爱好,能多少进入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有些发言权,这太重要了。在这状态中,会有成就感,同时也让自己保持思想活力。“在状态中”,还能帮助抵制职业性疲倦。因此,要营造一个“自己的园地”,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可以养性,可以练脑,这不仅是能力,也是涵养,是素质,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阅读可以拓展视野,可以接触人类的智慧,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可以让人在精神气质上超越庸常的环境。

读书总不能抓到什么是什么,必须有一定的计划性,如果没有计划,又没有足够的毅力,是不可能坚持读书的。

划定书单有三个“圈”。最外围的那个“圈”,是通识的部分,这些书应当是最基本的,凡是上过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应当读过的。阅读的目的,是接触中外文化经典,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个通识部分的书目量不一定很多,比如三四年能通读十来种,就很不错了。

往里边的第二个“圈”,第二部分,是与自己从事的专业或者职业相关的书目。比如,学物理的,可以给自己安排读点化学、数学、生物,以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书,还有就是与物理学有关的邻近学科领域方面的书,也可以读点类似科技史、科技哲学,以及教育类等领域的书。学文科的,也要读点理科的书。语文老师读书的面应当比其他学科更宽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打基础,拓展专业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维。

再往里边的第三个“圈”,是核心部分。这一部分的书目主要围绕自己的专业,或者自己特别感兴趣、希望有所研究的那些专业的书。当然,这三部分书目之外,还可以是一些消遣的、娱乐的,但不应当是主体,也不必计划性太强,不用专门设定一个“圈”,随意读一点,调节一下就可以了。

很多老师可能会这样说,自己也想读书,可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据说现在国人每天用手机看微信等等平均要花费两个多小时。我看其中大都是被无用的信息占去了,能不能少看手机呢?少看手机就有时间多读书。特别是青年教师,要有读书充电的三年、五年或者十年计划,有大致方向,持之有恒,可能就“终成正果”,当个研究型的语文老师。这是值得追求的目标。

时间与精力有限,大家都忙,这个不用抱怨,只要有心,总能挤出时间给自己充电加油。我建议新一届中语会,也能鼓励和带领全国中学老师多读书,让更多的老师成为“读书种子”,那么就能用好新教材,切实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作者:温儒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数学解题评价论文下一篇:浅滩现象初中政治论文